石油降解研究

合集下载

石油好氧降解反应

石油好氧降解反应

石油好氧降解反应石油是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但其泄漏和污染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石油污染问题,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环境友好、高效的治理方法。

好氧降解是一种石油降解的生物修复方法,它依赖于一系列微生物的参与,通过将石油分解成无害的产物,实现对污染物的降解和清理。

本文将深入探讨石油好氧降解的反应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一、石油好氧降解的反应机理1.石油分解过程好氧降解是指在充氧环境中,微生物利用氧气作为电子受体,对石油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降解的过程。

具体而言,微生物通过代谢途径,将石油中的有机化合物分解为水、二氧化碳和其他无害物质。

这个过程包括以下关键步骤:•利用氧化酶:微生物首先利用氧化酶将石油中的有机化合物氧化成含氧化合物,如醇、酮等。

•酮醇代谢途径:酮醇代谢途径是将氧化产物进一步降解为更简单的物质,最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2.微生物参与石油好氧降解的关键在于微生物的参与。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在降解过程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包括细菌、真菌和藻类等。

它们具有各自特定的代谢途径和酶系统,通过协同作用实现对石油的降解。

3.酶的作用在好氧降解的过程中,多种酶发挥着关键作用。

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羟基化酶等酶能够催化石油分子的氧化反应,将其转化为更容易降解的中间产物,为后续的代谢过程提供能量。

二、石油好氧降解的影响因素1.温度温度是影响好氧降解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较高的温度有助于提高微生物的代谢速率,促进好氧降解的进行。

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对微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操作。

2.湿度湿度直接影响着微生物的活性。

过低或过高的湿度都可能限制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影响好氧降解的效果。

适度的湿度有助于提供水分,维持微生物的正常功能。

3.PH值微生物对环境PH值非常敏感。

一般而言,微生物在中性或近中性的环境中活性较高,而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活性可能受到限制。

因此,维持适宜的PH 值对好氧降解的进行至关重要。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太阳能光催化降解石油课题报告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太阳能光催化降解石油课题报告

辐射到容器内表面的辐射强度为 46mW·cm - 2) ,分别在光照 2 经过反复实验,调整配比率,终于成功试制出让 TiO2 既不沉底也
小时,4 小时,6 小时后取出玻璃皿,观察石油含量。
不会因漂珠过多而遮蔽阳光的纳米级 TiO2 。配置成功的那一刻我
四、实验结果
们欢呼雀跃,之前的艰辛和失败都成为幸福的源泉。
纳米 TiO2 太阳能光催化 降解石油 环境保护
一、研究背景 在石油的开采运输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石油类物质废弃在 海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治理水面石油污染已成为当 前世界各国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由于漂浮在水面上的石 油污染物面积大,易于流动,用常规的化学方法清理,不仅消耗大 量昂贵的化学制剂,而且产生二次污染,对海洋生态链的良性发展 产生严重影响。为此我们选择太阳能光催化降解石油为实验课 题,旨在优化海洋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保护海洋生物等方面尽一 份微薄之力。 二、实验原理 纳米 TiO2 属于一种 n 型半导体材料,当它受到一定波长的紫 外光照射时,价带的电子就会获得光子的能量形成光生电子 ( e - ) ; 价带中则相应地形成光生空穴( h + ) 。如果把分散在溶液中 的每一颗 TiO2 粒子近似看成是小型光电化学电池,则光电效应产 生的光生电子和空穴在电场的作用下分别迁移到 TiO2 表面不同 的位置。TiO2 表面的光生电子 e - 易被水中溶解氧等氧化性物质 所捕获,而空穴 h + 则可氧化吸附于 TiO2 表面的有机物氧化成· OH 自由基,·OH 自由基能氧化水中绝大部分的有机物及无机污 染物,将其矿化为无机小分子、CO2 、H2 O 等无害物质。而且因为 氧化能力强,使氧化反应一般不停留在中间阶段,不会产生中间产 物。由于石油的密度小于水,漂浮在水面。而纳米 TiO2 密度比水 大,在水中会下沉,无法与石油接触,因此特用漂珠负载 TiO2 ,在不 影响光催化活性的前提下,使 TiO2 与石油接触,再利用太阳光中 的紫外光对石油进行降解从而达到光催化降解石油的目的。 三、实验过程

石油降解菌株的筛选 鉴定及其石油降解特性的初步研究

石油降解菌株的筛选 鉴定及其石油降解特性的初步研究

(2)pH值对菌株降解效率的影响:在pH值为7.0时,菌株X的降解效率最高, 达到60%以上。当pH值偏离7.0时,其降解效率明显下降。
(3)盐度对菌株降解效率的影响:在低盐度条件下,菌株X的降解效率较高。 随着盐度的增加,其降解效率逐渐降低。当盐度超过5%时,其降解效率显著下降。
(4)产物分析:利用GC-MS等技术,我们对菌株X降解石油烃的产物进行了 分析。结果显示,菌株X能够将石油烃主要降解为脂肪酸、酚类化合物等中间产 物。这些中间产物在进一步降解过程中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实现石油烃的 生物修复。
2、筛选流程:首先,采集油污土壤和石油废水样品,进行富集培养;其次, 通过初筛和复筛,获得具有较强石油降解能力的菌株;最后,通过形态学和分子 生物学鉴定,确定菌株种类。
3、鉴定步骤:将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16S rDNA分子鉴定,利用细菌分类学 软件进行比对分析,最终确定菌株的种属。
4、石油降解特性分析:采用液体培养法测定菌株的石油降解能力,通过测 定不同时间点石油烃类物质的含量,计算菌株的降解速率和降解效率。
1、菌株筛选
从石油烃污染地区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富集培养法,经过多步筛选,获得具 同温度、pH值、盐度等条件下,对菌株降解石油烃的能力进行测定。通 过改变环境因素,观察其对菌株降解效率的影响。同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 用(GC-MS)等技术,对菌株降解的产物进行分析。
参考内容
一、引言
石油烃是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存在和降解对全球 碳循环和环境生态有着重要影响。厌氧降解菌在石油烃的降解过程中扮演着关键 角色。本次演示旨在筛选出具有高效石油烃厌氧降解能力的菌株,并对其降解特 性进行研究,以期为石油烃污染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

石油降解菌代谢途径和分子机制的研究

石油降解菌代谢途径和分子机制的研究

石油降解菌代谢途径和分子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全球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其中包括海洋油污染,这种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而石油降解菌的发现以及对其代谢途径和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为海洋油污染的治理带来了新的希望。

石油降解菌,是指能够利用石油为唯一碳源利用的微生物。

石油降解菌的代谢途径因种类不同而异,但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利用石油中的芳香族化合物产生生长能量和维持生长维度的芳香族代谢途径;二是利用脂肪族化合物代谢获得生长能量和维持生长维度的脂肪族代谢途径。

对于芳香族化合物代谢途径,石油降解菌的分子机制已经相对明确,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通过间歇性氧化途径代谢芳香族化合物的Pseudomonas菌株。

Pseudomonas菌株利用芳香族化合物的分子骨架,产生内源性的好氧代谢中间体,不断利用辅基酶A进行代谢反应,最终代谢产生了乙酰辅酶A和丙酮酸。

此外,还有一些石油降解菌是利用芳香族化合物的邻核或者间核位进行代谢,代谢产物有时候会进入苯酚类或者羟基多环芳烃类。

对于脂肪族化合物代谢途径,石油降解菌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在土地上分离出的一种广泛存在的绿色假单胞菌Sphingomonas sp. 2F2,其代谢特征为利用双酚A类化合物。

这种细菌利用许多类型的双酚A作为其唯一的碳源,利用产生的辅酶A,利用类似芳香族化合物代谢途径的间歇性氧化途径进行代谢反应,分解生物碱基和产生蒽醌和亚甲基蒽醌等中间代谢物。

这些代谢物是相当有毒的,为了保证细胞的生存而不致于受到中毒的影响,Sphingomonas sp.细胞利用一种特殊的运输蛋白,它能将有毒代谢物从膜外运输到膜内,保持代谢通畅。

总体来说,石油降解菌的代谢途径和分子机制的研究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通过对石油降解菌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石油降解的机理,为海洋油污染的治理提供参考,保障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石油生物降解问题的研究和进展

石油生物降解问题的研究和进展

1 石油生 物降 解 ’ 翘 的研 究和 进 展
J
,
达 有0
.
。。 克 001一0

.


,
,
而多 数菌 类 的 降解 率 只


,
5 一 种生物 实 际上 是 / / 氧 化作 用
因 为绝 大

0 5克
/ 米
,
/ 天 [4 ]

多 数细菌 的生 存 和 繁殖 是 需要 氧的
厂 代谢 成二 氧化 碳和 、
,
早在 4 0 年 代 国 外 研究者就 发 现 l [ 1 在海 水和 淡水 中 生 长 着 2 0
油 的 某 些组 分
;

] [ s
,
。 多 种细菌
如霉菌

至 少溢 出原 油 1 1 0 万加 仑
,

经 抗溢 油 天 回收 的
,
酵 母菌 以 及烃 类 氧化菌 能 同 化 进 入 水 域 中石
还 发现


这 将不 利 若 不 引起
负责办 理 我 国 对 内对外 分 散剂 型式 认

于 发挥化 学分散 技 术 的 积 极作 用 重视
,
,
可 事宜 用
,
这 些 措施 都有助 于 分散 剂的合 理 使

势 必 造 成 恶果
, ,
控 制劣质 分 散 剂 用于 我 国 水域
, ,
总之
我 国 溢油化 学处 理技术 的研 究和 有待 环 保界
1 ,
化菌 的 数量 没有增 加
而 在受 严 重 污 染 的站
1
.
{ 形 成 生物 ! 烃 类 气 生 物转 化 } 生 物 降解 1 不 起 降解 作 用 的 成 } \ 分 夕

石油生物降解的机理研究

石油生物降解的机理研究

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的机理研究李会爽1,周磊2,柳青2,张端2,张景来2摘要:通过测定石油生物降解过程中的产物,分析探寻假单胞菌属的Pseudomonas sp. Strain SY2对石油的降解机理,为解决海洋石油污染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利用色质谱分析手段,通过测定假单胞菌属的Pseudomonas sp. Strain SY2对石油和正十四烷降解产物,对菌株SY2的降解机理进行分析研究。

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SY2对石油中的正烷烃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其中正十四烷、正十五烷和正十六烷的降解率较高,分别为:73.4%、49.3%、48.9%;根据正十四烷降解产物推测:菌株SY2对正十四烷的降解有单末端氧化、双末端氧化、次末端氧化和直接脱氢等多种途径,产生酯类、烯烃类、烷烃类及羧酸类等物质,与文献报道的烷烃降解途径相符合。

关键词:石油污染,生物降解,降解途径Study on Theory of Biodegradation of Oil ContaminationLI Hui-shuang, ZHOU Lei, LIU Qing, ZHANG Duan, ZHANG Jing-lai Abstract:, In order to find the theories of biodegradation about crude oil and tetradecane by Pseudomonas sp. Strain SY2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olution of oil contamination, the research analyses the structure of the substances from biodegradation of crude oil.In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zing structure of the substances from biodegradation of crude oil and tetradecane by Pseudomonas sp. Strain SY2, which detecting by GC/MS, the author studied the theories of biodegrad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bility of SY2 for degrading n-alkanes is best; in which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pentadecane 49.3%, hexadecane 48.9% and tetradecane 73.4% are highest. According to the substances from process of tetradecane biodegradation, the author inferred that tetradecane biodegraded to esters, olefins, alkanes and carboxylic acids by a variety of biodegradation pathways, such as monoterminal oxidation, diterminal oxidation, dehydrogenation and so on, which tallies with alkane degeneration way repoted by the documents.Key Words:Oil contamination, Biodegradation, Biodegradationpathway1前言石油是人类非常宝贵的自然能源。

产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降解特性研究

产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降解特性研究

产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降解特性研究郑金秀1,2,彭祺3,张甲耀1*,赵磊1,赵晴1,李艺婷1(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2;2.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武汉430079;3.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武汉430072)摘要:从石油化工厂附近的污染土壤中分离到一株产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经鉴定为假单胞菌属,其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量为0.53g/L。

文章研究了该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并与两株不产表面活性剂的菌对比测定了其石油降解的效率,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此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将表面活性剂产生菌与其它菌株组合能有效的提高菌株对石油的降解效率,最终使另外两种菌株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7.38%和18.33%。

关键词:生物表面活性剂;石油;降解;混合菌群中图分类号:X1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04(2007)01-0005-03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分泌出的具有一定表面活性的产物,如糖脂、多糖脂、脂肽或中性类脂衍生物等。

由于其独特的两亲分子结构使生物表面活性剂在食品、农业和工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

已有不少研究[2-3]表明,在生物修复过程中投加表面活性剂能有效溶解那些难溶的石油烃类化合物和其它有机化合物,提高有机污染物质的脱附率,从而提高生物降解率。

生物表面活性剂不仅能促进细菌对石油的降解,而且具有化学表面活性剂所没有的对微生物无毒、无害的特点,因而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且逐步在生物修复方面得到广泛应用[4-5]。

本实验研究了一株集产表面活性剂和降解能力于一体的石油降解菌的特性,并以其为中心与另两种石油降解菌组成混合菌群,以研究其产生的表面活性剂对石油降解的促进作用,使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石油降解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利用。

为探索产表面活性剂的降解菌在处理石油烃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1材料和方法1.1菌株来源从青山石化厂附近的污染土壤中筛选分离得到。

石油烃混合降解菌对汽油污染土的降解条件优化试验研究

石油烃混合降解菌对汽油污染土的降解条件优化试验研究

石油烃混合降解菌对汽油污染土的降解条件优化试验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石油烃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尤其是土壤和地下水中。

汽油是一种常见的石油烃类污染物,其主要成分包括芳烃、烷烃和环烷烃等。

汽油的泄漏和排放会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给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解决汽油污染土壤的问题,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利用微生物降解的方法。

石油烃混合降解菌是一类具有降解石油烃能力的微生物,能够利用石油烃作为碳源和能源,将其降解为无害的物质。

通过研究石油烃混合降解菌对汽油污染土壤的降解能力及优化试验条件,可以有效地解决汽油污染土壤的环境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究石油烃混合降解菌对汽油污染土壤的降解条件优化试验,为进一步提高汽油污染土壤的降解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菌株筛选、降解效果检测和污染土处理等实验研究,可以为未来的环境修复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优化降解条件和菌株筛选,探究石油烃混合降解菌对汽油污染土的降解效果,为提高土壤修复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包括确定最佳的降解条件,筛选出最适合的降解菌株,评估其在不同条件下的降解效果,并探讨不同污染土处理方法在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石油烃混合降解菌对汽油污染土的降解机制,为解决土壤污染问题提供可行性和科学性的方法,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石油烃是一种常见的土壤污染物,而汽油作为石油烃的主要成分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机动车辆燃料中。

汽油泄漏或排放后可导致土壤受到严重污染,给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危害。

对汽油污染土壤的有效处理和修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石油烃混合降解菌是一种能够利用汽油等石油烃物质为生长能源的微生物,具有降解石油烃的潜力。

在汽油污染土壤中引入这些降解菌,可以加速石油烃的降解过程,从而有效修复污染土壤。

研究石油烃混合降解菌对汽油污染土壤的降解条件优化,不仅可以提高土壤修复的效率和效果,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的机理研究李会爽1,周磊2,柳青2,张端2,张景来2(1第二炮兵工程设计研究院六室北京100011,2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2)摘要:通过测定石油生物降解过程中的产物,分析探寻假单胞菌属的Pseudomonas sp. Strain SY2对石油的降解机理,为解决海洋石油污染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利用色质谱分析手段,通过测定假单胞菌属的Pseudomonas sp. Strain SY2对石油和正十四烷降解产物,对菌株SY2的降解机理进行分析研究。

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SY2对石油中的正烷烃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其中正十四烷、正十五烷和正十六烷的降解率较高,分别为:73.4%、49.3%、48.9%;根据正十四烷降解产物推测:菌株SY2对正十四烷的降解有单末端氧化、双末端氧化、次末端氧化和直接脱氢等多种途径,产生酯类、烯烃类、烷烃类及羧酸类等物质,与文献报道的烷烃降解途径相符合。

关键词:石油污染,生物降解,降解途径Study on Theory of Biodegradation of Oil ContaminationLI Hui-shuang, ZHOU Lei, LIU Qing, ZHANG Duan, ZHANG Jing-lai (1Sixth Chamber of Second Artillery Engineering Design Institute, Beijing 100011, China, 2 Environment Schoo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find the theories of biodegradation about crude oil and tetradecane by Pseudomonas sp. Strain SY2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olution of oil contamination, the research analyses the structure of the substances from biodegradation of crude oil.In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zing structure of the substances from biodegradation of crude oil and tetradecane by Pseudomonas sp. Strain SY2, which detecting by GC/MS, the author studied the theories of biodegrad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bility of SY2 for degrading n-alkanes is best; in which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pentadecane 49.3%, hexadecane 48.9% and tetradecane 73.4% are highest. According to the substances from process of tetradecane biodegradation, the author inferred that tetradecane biodegraded to esters, olefins, alkanes and carboxylic acids by a variety of biodegradation pathways, such as monoterminal oxidation, diterminal oxidation, dehydrogenation and so on, which tallies with alkane degeneration way repoted by the documents.Key Words:Oil contamination, Biodegradation, Biodegradationpathway1前言石油是人类非常宝贵的自然能源。

然而在石油带给人类巨大利益的同时,其开采、运输中频发的事故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石油污染的治理中,生物降解技术具有经济、高效、无二次污染的优点,目前已成为石油污染特别是海洋石油污染治理研究的热点。

目前,在生物法治理石油污染研究的领域中,主要集中在分离优势石油降解菌[1,2,3,4],并进行菌属鉴定和对影响降解率因素的考察方面[5,6,7],关于菌株对石油烃降解机理研究的相关报道较少。

本实验通过色质谱分析手段,对菌株的降解途径进行初步研究,以充实石油烃降解机理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

2材料与方法2.1实验材料2.1.1菌种与培养基本实验所用菌种是假单胞菌属的Pseudomonas sp.Strain SY2(以下简称为SY2)。

该菌株是由燕山石化供油站的土壤中分离所得的高效石油降解菌。

培养基成份:NaCl 5g/L;NaNO3 1g/L;KH2PO4 1g/L;琼脂15g/L;pH 7.2;蛋白胨10g/L。

2.1.2共试样品大庆原油,正十四烷。

2.1.3实验设备TRACE GC-DSQ(GC/MS)型气质联机;3700 GC型气相色谱仪;HZS-H型空气浴摇床;752型紫外分光光度计。

2.2实验方法由于原油成分的复杂性,直接用原油进行降解途径的研究难度太大,因此在研究原油降解的同时也选用了一种纯物质正十四烷进行研究。

本实验研究菌株SY2的降解途径。

实验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降解途径实验设计表锥形瓶标号 1 2 3 4油样石油石油空白正十四烷正十四烷空白接种与否接种未接种接种未接种根据表1接种SY2菌液,2、4锥形瓶做空白对照。

将锥形瓶放入30℃、160r/min 的空气浴摇床中培养120h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此外分别做石油和正十四烷的标准二氯甲烷溶液作为对照。

用色质联机(GC/MS)对含有正十四烷的样品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用气相色谱仪对含石油的组分进行定量检测,并以标准谱图对其组分进行定性分析。

由色谱峰的面积计算总降解率、物理化学降解率和菌株的生物降解率;根据降解过程中的产物确定降解途径。

色质谱分析条件:色谱柱为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0.25um),载气为He气;柱流量1mL/min;质谱定性检测;进样量为1µL;柱温为程序升温30℃(10min)→100℃时,升温速率为5℃/min,100℃→200℃时,升温速率为20℃/min,200℃→280℃时,升温速率为30℃/min,尾吹10min。

色谱分析条件:色谱柱为石英毛细管柱(30m×0.22mm×0.5um),载气为N2气;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温度为330℃;进样量为4µL;柱温为程序升温30℃(2min)→100℃(5min)→200℃(10min)→300℃时,升温速率均为5℃/min,至峰出完为止。

3结果与讨论3.1石油的降解石油样品的色谱图如图1-3所示。

图1石油标准色谱图图2 石油降解后的色谱图T/图3 石油空白对照色谱图根据标准谱图对其组分进行定性分析,并根据色谱图的峰面积计算各物质的降解率。

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石油中各物质的降解率标号物质名称总降解率(%) 理化降解率(%) 生物降解率(%)1 正十四烷73.4 21.8 51.62 正十五烷49.3 5.1 45.23 正十六烷48.9 6.5 42.44 正十七烷38.1 6.2 31.95 正十八烷27.2 4.7 22.56 正十九烷20.1 3.8 16.37 正二十烷28.2 6.3 21.98 正二十一烷28.4 5.8 22.69 正二十二烷33.7 6.5 27.210 正二十三烷37.9 12.2 25.711 正二十四烷43.0 14.2 28.812 正二十五烷43.8 18.6 25.213 正二十六烷39.2 19.1 20.114 正二十七烷33.6 11.4 21.215 正二十八烷26.3 9.8 16.516 正二十九烷16.3 5.3 11.017 正三十烷10.3 2.4 7.918 正三十一烷 0.004 0.0040.0002由上述分析可见,SY2对石油中正构烷烃的降解能力较好。

对正十四烷、正十五烷和正十六烷的降解率较高。

不同碳链长度的正构烷烃的降解率不同:随着碳链的增长,由正十四烷到正十九烷降解率逐渐减小,由正十九烷到正二十二烷降解率逐渐增大,此后至正三十烷降解率逐渐减小,对正三十一烷基本没有降解。

3.2正十四烷的降解由于正十四烷的色谱峰太大,它掩盖了其它的较小的色谱峰。

各部分放大后的正十四烷样品色谱图如图4-5所示。

图4 正十四烷标准色谱图图5 正十四烷降解后的色谱图图6 正十四烷空白对照色谱图由质谱鉴定峰1为样品中正十四烷的色谱峰。

由图1-3可以看出菌株SY2对正十四烷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降解率如表3所示。

表3 菌株SY2对正十四烷降解率总降解率理化降解率 生物降解率 76.50%25.79%50.71%在图2中找出图1和图3中没有的色谱峰,即菌株降解过程中及降解后的产物,如表4所示。

表4 菌株降解过程中及降解后产物保留时间(min)2.49-2.52 2.62-2.643.82-3.83 12.74-12.75 分子式C 4H 8O 2C 4H 8O C 6H 14 C 6H 10O 4结构式烷烃降解的途径主要是单末端氧化、双末端氧化、次末端氧化和直接脱氢[8,9]。

根据烷烃的降解途径和正十四烷的降解产物推测菌株SY2降解正十四烷的途径:正十四烷的降解产物C 4H 8O 2、C 4H 8O 、C 6H 14和C 6H 10O 4的炭链长度均较短,且炭为偶数,推测是经过多次次末端氧化所致;产物含有-C=C 双键、羟基、羧基和酯,推测反应过程为:OOOHOHO OH O其中的C 4H 8O 2推测可能为反应产物乙酸和反应中间产物乙醇之间的相互反应产生。

4结论从以上的分析讨论可以看出,菌株SY2对石油中的正构烷烃有较好的降解能力,对不同碳链长度的正构烷烃的降解率不同,对正十四烷、正十五烷和正十六烷的降解率较高;SY2降解正十四烷的过程中主要为次末端氧化,还有单末端氧化、双末端氧化,可能含有直接脱氢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