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

经络的实质与原理
一般人均很自然地把经络与神经系统相关联 , 但在解剖学上未能得到充分支持。“循经感传” 速度比神经传导要慢很多。——长期在组织解 剖学层面上寻找经络物质基础的工作都以失败 告终! • 许多学者转入到生化方面的研究. 其中比较有 代表性的观点是:p物质,细胞外基质,钙离 子富集等。 • 有人试用细胞信号转导的理论揭析经络本质 • ——提出了各种假说 •
穴位注射的基本机理
• 3. 药理作用:具有该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 • 活血祛瘀法的药理作用,经现代药理研究已基本证 实的主要有:最主要的作用是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 如调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促 进纤维蛋白的溶解等作用,从而改善了血液循环, 尤其是解除了微循环的障碍,从而恢复或改善了病 变组织、器官等的血液供应,使这些组织和器官的 功能得以恢复。几乎所有的活血祛瘀药都有这方面 的作用。其他的作用如:镇痛,抗感染,抗炎,解 热,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软化 和吸收,抑制体内变异细胞的生长,抑制变态反应, 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等。
中医学经络的作用
• 1. 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联系内外, • 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节、皮肉筋 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 互相联系,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 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 • 经络系统以头身的四海为总纲,以十二经脉为 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于全身,纵横交 错、出表入里、通达上下,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 联系起来。
中医特色养生治疗技术之五穴位注射

中医养生·中医特色治疗技术之五: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养生之道】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是将小剂量药液注入穴位,把针刺与药物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穴位注射适应症】
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大部分可采用本法,如痹症,腰腿痛等;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不适均可运用此法治疗。
【穴位注射注意事项】
1.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副作用和变态反应,副作用大的药物慎用,凡引起变态反应的药物,必须先做过敏试验;
2.每穴注入药量一般为1~2ml,头面等表浅处为0.3-0.5ml,四肢及肌肉丰厚处可达5~20ml;
3.注意不要将药物注入关节腔、脊髓腔、血管内;
4.进针后如患者有触电感,必须退针改换角度后再推药,以免损伤神经;
5.使用穴位注射后注射局部会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6.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
7.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慎用,局部皮肤有感染,疤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8.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穴等,不宜用穴位注射法,以免引起流产。
穴位注射法疗法

教学目标
1、掌握穴位注射的概念和 操作方法。
2、熟悉穴位注射的适应范围和注 意事项。
一、定义
【定义】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的一种技术操作。将针刺及
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达到 1+1大于1的功效。
色泽变异等,软组织损伤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一般每次2~4穴,不宜过多,以精为要。
6.熟悉注射部位的解剖结构避免损伤重要神经及血管。
八、操作方法
一、取药: 1.术者戴好口罩、肥皂水洗手,再以清水冲洗;亦可直接消毒啫喱干洗手。 2.核对患者名字、年龄、药物、浓度、剂量、时间、用法及过敏史。 3.从包装取出注射器时,将针头斜面与注射器刻度调节到一个水平面旋紧。 4.碘棉签消毒注射药物瓶颈,砂轮锯瓶颈后在消毒,后折断瓶颈。 5.用注射器将针头斜面向下放入药剂瓶的液面下面、左手食指、中指夹住瓶颈下缘,
在的部位、注射器的规格等选择不同的持针方式、进针方式及 进针角度。 持针方式: 1.执笔式:如手持钢笔姿势,用 拇指和食指在注射器前夹持,以 中指在后顶托扶、适用于各种注 射器的操作:
八、操作方法
三、持针方式、进针方式、进针角度
2.三指握式:以拇指在内、食指 中指在外的方法握持注射器。主 要适用于进针及进针后的提插操作。
3.掌握式:用拇指、中指、无名指 握住注射器,将食指前伸抵按针头, 小鱼际抵住活塞。主要适用于斜刺 及平刺,如背腧穴的进针可采用掌握式。
八、操作方法
三、持针方式、进针方式、进针角度
4.五指握持式:以拇指和其他四指对掌握注射器, 适用于短小或粗径注射器的操作:
进针方式:
1.单手持针:以执笔式或五指握持式握 持注射器,针尖距离穴位0.5cm,瞬间 发力刺入,是较常用的进针方式。 常用于:如肾腧、大肠腧、阳陵泉、 足三里的进针等等。
穴位注射疗法介绍PPT课件

治疗效果
经过治疗,患者腰部疼痛、僵硬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恢复正常工作 和生活。
病例三:偏头痛的治疗
患者情况
患者为年轻女性,长期患有偏头痛,头痛反复发作,影响工作和 生活。
治疗方法
选取太阳、率谷、风池等穴位进行注射,每周1次,连续治疗2个 月。
虽然穴位注射疗法使用的 药物多为局部用药,但仍 有可能产生过敏反应,需 要密切观察。
与其他疗法的比较
与药物治疗比较
穴位注射疗法虽然使用药物,但 药物剂量较小,且直接作用于病 变部位,相比口服或注射药物治
疗副作用更小。
与针灸比较
穴位注射疗法结合了药物治疗和穴 位刺激的优点,能够更快地发挥治 疗效果,且作用更为持久。
不孕不育
穴位注射疗法在辅助治疗不孕不育方 面有一定疗效,通过调节内分泌和生 殖系统功能,促进受孕。
儿科疾病的治疗
小儿腹泻
穴位注射疗法可用于治疗小儿腹泻,通过刺激相关穴位,调节肠道功能,缓解腹泻症状。
小儿营养不良
穴位注射疗法有助于改善小儿营养不良状况,通过调节脾胃功能,增加食欲,促进营养 吸收。
04
软组织损伤
穴位注射疗法对外科软组织损伤具有显著疗效,如肌肉拉伤、肩周炎等,通过 穴位刺激和药物作用,促进软组织修复。
腰椎间盘突出
穴位注射疗法可缓解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和神经压迫症状,改善局部血液 循环,促进炎症消退。
妇科疾病的治疗
痛经
针对痛经等妇科疾病,穴位注射疗法 能够调节子宫收缩,缓解疼痛,改善 月经周期。
治疗效果
经过治疗,患者偏头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发作频率降低,生活质 量得到提高。
3穴位注射疗法

三、作用及适应范围
穴位注射疗法属于针灸疗法的一个 分支, 分支,大凡针灸疗法的适应症穴位注射 疗法均可应用。 疗法均可应用。由于穴位注射疗法除了 具有针灸疗法的作用以外,还有大量中、 具有针灸疗法的作用以外,还有大量中、 西药物的化学刺激和药理作用参与其中, 西药物的化学刺激和药理作用参与其中, 加之在一定时间内,药液滞留于穴内, 加之在一定时间内,药液滞留于穴内, 使针刺感应得以更强的发挥和延续。 使针刺感应得以更强的发挥和延续。
(7)其他类:天麻注射液、地龙注 )其他类:天麻注射液、 、镇肝熄风)、芍药甘 草注射液(养血柔肝)、生脉、 )、生脉 草注射液(养血柔肝)、生脉、参麦注 射液或参附注射液(养心复脉、 射液或参附注射液(养心复脉、回阳固 脱)。
2.非特异性药物:针灸临床常用 .非特异性药物: 非特异性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非特异性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多种生理溶液、组织液:如生 )多种生理溶液、组织液: 理盐水、注射用水、 ~ 理盐水、注射用水、5~10%低渗葡萄糖 低渗葡萄糖 溶液、胎盘组织液等。 溶液、胎盘组织液等。
(6)激素类:地塞米松、氢化可的 )激素类:地塞米松、 醋酸强地松龙(泼尼松龙)、 )、苯丙 松、醋酸强地松龙(泼尼松龙)、苯丙 酸诺龙、黄体酮、丙酸睾丸素、 酸诺龙、黄体酮、丙酸睾丸素、绒毛膜 促性腺激素注射液等。 促性腺激素注射液等。 (7)其他类:利血平、胰岛素、 )其他类:利血平、胰岛素、 硝酸)士的宁注射液等。 (硝酸)士的宁注射液等。
1.中草药制剂 针灸临床常用的中草药 . 制剂主要有以下几类。 制剂主要有以下几类。 (1)祛风除湿类:防风、寻骨风、秦艽、 )祛风除湿类:防风、寻骨风、秦艽、 威灵仙、肿节风、木瓜( 威灵仙、肿节风、木瓜(每ml相当于生药 相当于生药 2.5g)、丁公藤注射液(每ml相当于生药 )、丁公藤注射液 . )、丁公藤注射液( 相当于生药 2.5g)等。 . ) (2)通经活络类:当归、复方当归(每 )通经活络类:当归、复方当归( ml相当于生药当归、红花、川芎各 .5g)、 相当于生药当归、 相当于生药当归 红花、川芎各0. )、 川芎(或川芎嗪)、牛膝、麝香、骨宁(复 川芎(或川芎嗪)、牛膝、麝香、骨宁( )、牛膝 )、丁公藤注射液等 丁公藤注射液等。 方)、丁公藤注射液等。
穴位注射

一.穴位注射概述: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药液等注射到相关腧穴或特定部位,利用针刺和药物的协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通过多种治疗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而产生治疗效果的。
这其中既有中医范畴的治疗作用,又有现代药物学方面的治疗作用。
自上世纪50年代产生至今,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其应用范围几乎扩大到临床各科的各类疾病,所用药物也几乎扩大到所有可用于注射的各类中西药二.穴位注射效应:1.穴位注射的放大作用:很多实验表明,穴位对药物有放大作用。
即相同剂量的药物在穴位注射产生的药效,要强于皮下或肌肉注射甚至静脉注射;或者达到同样药效时,穴位注射的剂量要小。
2.穴位注射的三重作用:侯湘等把穴位注射的疗效过程分为。
“三重效应”,(1)即时效应,在进针数分钟及数小时内产生。
多为针刺和药物注入对局部刺激而引起;(2)慢效应,可在治疗数小时至1 d内出现,与药物在穴区进行生物化学作用有关;(3)后作用,是在前两个治疗效应基础上调动和恢复患者自身的调节功能而实现。
这种初期为机械刺激效应,通过经穴的传导得到即刻效应,中期为药物化学效应及后期的后作用效应,则使经穴与药物的综合作用得到发挥。
这就必然使穴注后疗效的有效期得到延长,使疾病在这个较长的治疗过程中得到更彻底的治疗。
穴位注射时药效的发生与持续,有经穴功能的参与和协调。
在这个过程中,经穴和药物的亲和性、归经性、直达性、趋病性、速效性及延长性等特殊功能,促成了穴注的高效和速效,在穴位注射治疗机理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3.穴位注射的双向作用:研究者发现,不同经穴对不同药物反应性不同,经穴有辨别性的接受化学性刺激的性质或者说穴位组织对注射药物有一定的辨识作用,这正是药物的归经理论表现所在。
在穴位注入有相对特异性的药物,这种药物的性味与此经穴具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即归于此经,就能显著地加强穴注药物的效应;相反,如果注射进入的药物被识别不利时,穴组织能够减弱或者纠正这种不良效应。
穴位注射疗法(精)

七、特点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中西药药理为基础,经穴位给药, 发挥经络腧穴及药物的药效作用,更有利于调整机体的功 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注射治疗的操作较单纯针刺较为复杂,除与针刺相同 者外,还必须熟练掌握穴位局部解剖、药物的适应症、配 伍禁忌、不良反应等知识。
适应病症广泛,凡临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神经针灸各科疾 病均可用本法治疗,疗效较佳。穴位给药用药量小,可取 的与大剂量肌肉注射或口服给药相同或更好的疗效,又可 减少用药量。
5/2/2019
五、注射部位、用具
穴位注射部位:最初只局限于疼痛点,从阿是 穴逐步发展到应用个别经穴奇穴以及人体的部分 腧穴、耳穴等。
穴位注射用具: 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 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 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的针头 为5-7号 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 的长针头。
5/2/2019
七、特点
由于用药量较小,药物的毒副作用大为降低,因 而安全性较强。
药物作用与穴位局部药物浓度较高,药物在穴位 滞留时间较长,使药疗时效及穴位刺激时间延长。
穴位注射后,人体可随意活动而不受限制,较针 刺的留针节省了治疗时间。
补内服药物之不足,特别对体质虚弱、老人及儿 童不能服药者更为适宜。
5/2/2019
八、取穴原则 临床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 常以近部取穴、远道取穴、对症选穴三种,此三种
方法可单选也可合选,临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穴。 所选穴位通常有四种,经穴(后溪——手太阳小肠
经)、奇穴(太阳穴,不归任何经脉)、阿是穴 (不固定点,是一些疾病的反应点、压痛点、敏感 点等)、耳穴(分布于耳廓上的穴位) 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位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 位,并宜选用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概念]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是将小剂量药液注入穴位,把针刺与药物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症]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炙治疗的适应症大部分可采用本法,如痹症,腰腿痛等。
[操作程序]一、评估1、核对医嘱、治疗卡、床号、姓名。
核对医嘱,建立治疗卡。
举例医嘱内容:床号:01床;姓名:某某;诊断:腰痛(寒湿阻络);处理:穴位注射;选穴:承山穴。
2、评估患者:(1)体质及注射处皮肤情况;(2)既往病史,目前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3)心理状态和对治疗疾病的信心。
持治疗卡至患者床旁,核对医嘱、治疗卡、床头卡、床号、姓名,并与患者交流、沟通:护士:“某某女士,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拦某某,今天,您感觉怎么样?”患者:“还是有右下肢麻木疼痛的感觉。
”护士:“您是因为腰部受寒,引起经络不通而导致麻木疼痛,您别担心,通过我们的治疗和护理,您的症状很快会缓解的。
”患者:“希望可以快点好。
”护士:“为了使您快好起来,医生给了凡参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是利用丹参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和穴位的刺激作用以达到活血通络的治疗方法。
”患者:“什么是穴位注射呢?”护士:“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是将小剂量药液注入穴位,把针刺与药物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患者:“那是不是会很疼呢?”护士:“会有一点疼,但完全可以耐受,同时还会有酸、麻、胀、重的感觉,到时请您配合,好吗?”患者:“好的。
”护士:“因为给您选的穴位在腿上,让我看看您腿部的皮肤好吗?”患者:“可以。
”护士:“那就请您趴着睡。
”患者:“好的。
”护士:“您注射部位的皮肤完好无损,可以做穴位注射,请您先吃饭、喝水、上厕所,我准备好用物就来。
”患者:“好的,谢谢!”护士:“不用谢。
”评估情况:穴位附近周围皮肤完好,适合操作。
3、环境:清洁、舒适、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二、计划1、预期目标痹症、腰腿痛等症状解除或缓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兴奋平滑肌类:如加兰他敏 (甲基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等。
(6)激素类:地塞米松、氢化可的 松、醋酸强地松龙(泼尼松龙)、苯丙 酸诺龙、黄体酮、丙酸睾丸素、绒毛膜 促性腺激素注射液等。
(7)其他类:利血平、胰岛素、 (硝酸)士的宁注射液等。
三、作用及适应范围
穴位注射疗法属于针灸疗法的一个 分支,大凡针灸疗法的适应症穴位注射 疗法均可应用。由于穴位注射疗法除了 具有针灸疗法的作用以外,还有大量中、 西药物的化学刺激和药理作用参与其中, 加之在一定时间内,药液滞留于穴内, 使针刺感应得以更强的发挥和延续。
药物在作用于经络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同时, 还在局部以弥散、渗透等方式进入血液和淋巴 组织等细胞外液,又通过血液和淋巴液将药物 带入到更深的组织中。药物分解后,可影响机 体组织细胞膜的通透性,并直接进入细胞内促 进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从而强化了针刺效能 以及药液对机体的作用。所以,穴位注射疗法 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其临床适应范围比单纯针 灸疗法更为广泛,疗效也更好。
(7)其他类:天麻注射液、地龙注 射液(平肝潜阳、镇肝熄风)、芍药甘 草注射液(养血柔肝)、生脉、参麦注 射液或参附注射液(养心复脉、回阳固 脱)。
2.非特异性药物:针灸临床常用 非特异性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多种生理溶液、组织液:如生 理盐水、注射用水、5~10%低药量较肌肉注
射少,也相应降低了用药的毒副作用。 例如哌替啶常规肌肉注射量一般为25~ 50mg,有的病人就会出现头痛、头晕、 恶心等副反应。而穴位注射一般用量仅 为10mg,疗效不减而副反应却很少或很 小。
由于穴位注射疗法所用的药物大多具有祛 风除湿、疏经通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抗 菌消炎、益气养血、营养神经、调节神经机能 的作用,故多用于各种痹证、骨关节病、软组 织损伤、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 等)、神经麻痹(如面神经麻痹、中风偏瘫 等)、神经(官能)症(如神经衰弱、癔病 等),也可用于肺炎、(支)气管炎、哮喘、 胃痛(胃溃疡、胃下垂、十二指肠溃疡)、肠 炎、痢疾、贫血、遗尿、泌尿系结石等诸多内 脏和功能性疾病。
(4)补益气血类:人参、黄芪、黄精、酸 枣仁、当归(单味和复方)、川芎(或川芎 嗪)、鹿茸精、胎盘组织液注射液等。
(5)止咳平喘类:板蓝根、穿心莲、鱼腥 草、田基黄、银黄、五味子注射液等。
(6)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类:柴胡、复 方柴胡(每ml相当于生药柴胡5g、细辛 0.5g)、板蓝根(每ml相当于生药2g)、穿 心莲、鱼腥草(每ml相当于生药2g)、银黄 (每ml含银花提取物25mg、黄芩素20mg)、 黄连素注射液等。
(一)应用器材 穴位注射疗法的应用器材也就是平常使用
的肌肉注射所用的注射器具。根据针刺部位、 深度和注射剂量的不同可分别选用1ml、2ml、 5ml、10ml、20ml注射器以及5~7号普通注 射针头。注射器以2ml和5ml的二种最为常用; 针头以眼科、牙科用的5号注射针头最为适宜。
1.中草药制剂 针灸临床常用的中草药 制剂主要有以下几类。
(1)祛风除湿类:防风、寻骨风、秦艽、 威灵仙、肿节风、木瓜(每ml相当于生药 2.5g)、丁公藤注射液(每ml相当于生药 2.5g)等。
(2)通经活络类:当归、复方当归(每 ml相当于生药当归、红花、川芎各0.5g)、 川芎(或川芎嗪)、牛膝、麝香、骨宁(复 方)、丁公藤注射液等。
(3)活血化瘀类:三七、当归(单味和复 方)、川芎(或川芎嗪)、红花、元胡、丹参 (每ml相当于生药1.5g)、复方丹参注射液 (每ml相当于生药丹参、降香各1g)等。
气、氧气、血液、蜂毒和植物油等。
起初,穴位注射疗法的适应病症约 有100多种,而今,穴位注射疗法的适应 症已超过200余种,其中疗效较好的有 100多种。涉及内、儿、妇、外、皮肤、 骨伤、五官各科。尤其对各种疼痛性病 症、肢体瘫痪及肌肉萎缩的病症、部分 内脏病、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独特。
二、应用器材和药物
一、历史沿革
穴位注射疗法属于新针疗法之一,创立于二十世 纪五十年代初期。当时,西医的肌肉注射普遍地应用 于各科临床,尤其是封闭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疼痛 性病症。而疼痛性病症在针灸科为数众多,中西医务 人员便将封闭疗法与针灸疗法结合起来,把原先仅用 于痛点局部肌肉注射的神经阻滞药物注入穴位达到封 闭止痛的作用(即“穴位封闭”)。观察发现,这种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其疗效远远高于单一的肌肉注 射、痛点封闭和针刺疗法。继而由单纯的穴位封闭止 痛发展为药物穴位注射广泛治疗各科病症。
(2)多种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 呋喃硫胺(新B1)、复合维生素B、维 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丁 胶性钙(每ml含维生素D500u、胶性钙 0.5mg)、维生素E、维生素K、脑生 素注射液等。
(3)其他类:无水乙醇、0.5~2% 盐酸普鲁卡因、1~2%利多卡因、肌苷、 辅酶A、三磷酸腺苷(ATP)注射液等。
3.特异性药物 针灸临床常用特异 性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抗生素类:如青霉素、链霉素、 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注射液等。
(2)镇静剂类:地西泮(安定)、安 乃静、氯丙嗪(冬眠灵)、哌替啶(杜 冷丁)注射液等。
(3)抗痉镇痛类:如阿托品、阿尼 利定(安痛定)、哌替啶、盐酸山莨菪 碱(654-2)注射液等。
南京中医药大学 Wang Qi Cai
HI! 大家好!
HELLO! 大家好!
穴位注射疗法 王启才
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 E-mail:wqcacm@
穴位注射疗法是在腧穴或病变部位 注入不同的药物,通过针刺和药物本身 的药理作用以及药物对经络、腧穴的渗 透、刺激所产生的共同作用治疗疾病的 一种方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穴位注
射疗法十分盛行(称之为“水针 疗法”),后来规范命名为“穴 位注射疗法”。可以说,穴位注 射疗法历经了肌肉注射→封闭疗 法→穴位封闭→穴位注射四个阶 段。
随着穴位注射疗法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注 射部位、注射用药和治疗范围均在不断扩大。 部位由阿是穴、十四经常规腧穴发展到诸多的 经外奇穴、头穴、耳穴、第二掌骨侧等;所用 药物由起初的封闭用神经阻滞药(如普鲁卡因、 强地松等)扩展为各种中草药制剂和一系列维 生素、抗生素针剂,进而又发展为穴位注入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