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中各类化学成分简介
植物化学研究植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反应

植物化学研究植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反应植物化学是研究植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反应的学科。
通过分析植物的化学成分,我们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以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同时,植物化学还可以应用于药物开发、食品科学和农业生产等领域。
一、植物化学成分植物化学成分是指植物体内存在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和微量元素等。
植物的化学成分非常多样化,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主要营养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等;二是次生代谢产物,如生物碱、鞣质和挥发性油等;三是微量元素,如铁、锌和锰等。
不同的植物含有不同组成和含量的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决定了植物的生理功能和用途。
二、植物化学反应植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和转化反应等。
植物通过这些化学反应实现自身的生长和发育,并对外界环境做出相应的响应。
合成反应是指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经过一系列酶催化反应合成新的化学物质,如植物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分解反应是指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经过酶催化反应分解为较简单的物质,如植物分解脂类的过程。
转化反应是指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如植物中的某些成分在提取或处理过程中发生转化。
三、植物化学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植物化学在药物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药物的活性成分来自于植物中的化学物质。
通过从植物中分离和提取活性成分,并进行结构分析和药理学研究,可以发现新的药物候选物。
例如,从中草药中提取的化合物中发现了抗癌药物紫杉醇。
因此,植物化学的研究对新药物的发现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四、植物化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植物化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成分的研究中。
植物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可以用作天然食品添加剂,改善食品的口感、保鲜性和色泽等。
同时,植物化学的研究还可以揭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和抗氧化物质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机制,为食品的营养价值评价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五、植物化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化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农药和肥料的研发方面。
中草药中的各种化学成分

中草药中的各种化学成分第一篇:中草药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各类化学成分中草药所含化学成分很复杂,通常有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油脂、蜡、酶、色素、维生素、有机酸、鞣质、无机盐、挥发油、生物碱、甙(代)类等。
每一种中草药都可能含有多种成分。
在这些成分中,有一部分具有明显生物活性并起医疗作用的,常称为有效成分,如生物碱、甙类、挥发油、氨基酸等。
中草药之所以有医疗作用,主要因所含有效成分所致。
除过去早有研究并已广泛应用的许多中草药有效成分,如黄连中抗菌消炎的小檗碱(黄连素)、麻黄中平喘的麻黄碱、萝芙木中的降压成分利血平等外,近年来,国内外均陆续发现了更多的中草药有效成分,特别是在抗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和慢住气管炎等疾病的生物活往成分方面研究得更多。
另一些成分则在中草药里普遍存在,但通常没有什么生物活性,不起医疗作用,称为“无效成分”,如糖类、蛋白质、色素、树脂、无机盐等。
但是,有效与无效不是绝对的,一些原来认为是无效的成分因发现了它们具有生物活性而成为有效成分。
例如蘑菇、茯芩所含的多糖有一定的抑制肿瘤作用;海藻中的多糖有降血脂作用,天花粉蛋白质具有引产作用;鞣质在中草药里普遍存在,一般对治疗疾病不起主导作用,常视为无效成分,但在五倍子、虎杖、地榆中却因鞣质含量较高并有一定生物活性而是有效成分;又如粘液通常为无效成分,而在白及中却为有效成分等。
中草药化学成分不仅与中草药的医疗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于鉴定中草药的品种、质量以及加工炮制、贮藏、栽培引种、资源发掘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研究中草药的工作中,必须了解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组成、性质、分布、以及对中草药成分的鉴定、含量测定、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等有关知识。
第二篇:ADC12化学成分ADC12化学成分ADC12含铝(Al)余量,铜(Cu)1.5~3.5,硅(Si)9.6~12.0,镁(Mg)≤0.3,锌(Zn)≤1.0,铁(Fe)≤0.9,锰(Mn)≤0.5,镍(Ni)≤0.5,锡(Sn)≤0.3ADC12是日本标准牌号Si10.5~11.5Fe0.3~0.6Cu3.0~3.5Mg0.2~0.3Mn0.3~0.5Zn0.6~0.9Ni0.2~0.5Sn≤0.3Al余量日本的ADC10及ADC12,基本上是用废旧铝再生的,日本还制订出废铝再生压铸铝合金的标准。
植物中的有机物种类

植物中的有机物种类植物是地球上最基础的生物之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合成各种有机物质。
这些有机物在植物的生理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植物中常见的有机物种类和它们的功能。
一、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植物体内最主要的有机物种类之一,它们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等单糖,然后再通过缩合反应形成二糖和多糖。
碳水化合物在植物中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能量储存、结构支持和信号传导等。
二、脂类脂类是另一类植物中常见的有机物种类,它们主要由碳、氢、氧以及少量的其他元素组成。
脂类包括脂肪和油脂,它们在植物体内起到能量储存和保护细胞功能的作用。
此外,脂类还参与细胞膜的构建,维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
三、蛋白质蛋白质是植物体内功能最为多样的有机物种类,它们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
植物体内的蛋白质有构建细胞器和细胞结构的作用,同时也是许多生物催化剂(酶)的组成部分。
另外,蛋白质还参与植物的免疫反应和信号转导等生物活动。
四、核酸核酸是植物体内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有机物种类,包括DNA和RNA。
DNA是植物体内遗传信息的载体,它通过碱基配对和螺旋结构来储存和传递基因信息。
而RNA则参与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等过程。
植物体内的核酸不仅参与细胞自身的生物活动,还决定了植物的遗传特性。
五、酚类物质酚类物质是植物体内具有生理活性的有机物种类,它们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个部分。
酚类物质包括酚酸、黄酮类化合物等。
这些物质在植物中起到对抗外界环境胁迫和天敌的作用,也为植物提供了抗氧化和抗病原微生物的机制。
六、碱类物质碱类物质是植物体内的一类有机物种类,它们以氮含量为特征。
植物体内的碱类物质包括生物碱、嗜酸性染料等。
这些物质在植物中起到防御捕食者和拮抗其他植物竞争的作用。
综上所述,植物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有机物种类,每一种都在植物的生理活动中发挥着特定的功能。
通过对这些有机物种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命过程,并为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植物化学成分分析

植物化学成分分析植物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多糖、挥发油、黄酮类物质、酚类物质、酮类物质、酚酸类物质、甾体类物质等。
这些成分在植物体内存在不同的比例,而且对植物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分析植物的化学成分对于了解植物的性质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碱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
其中许多生物碱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活性,因此在药物开发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多糖是植物中另一类重要的化学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调节血糖、降脂等多种保健功效。
挥发油则是植物中产生特殊气味的物质,常常用于制作香精、香水和调味剂。
黄酮类物质是植物中的一种类黄酮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帮助清除自由基,减缓衰老过程。
酚类物质和酮类物质则是植物的营养成分之一,例如顶果酚可以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脑酮能够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
酚酸类物质是植物中的另一种重要成分,例如咖啡酸、酪酸等,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可以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甾体类物质是植物中的一类类固醇物质,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炎、调节内分泌等多种生理作用。
为了进行植物化学成分的分析,可以使用多种技术和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色谱法、质谱法和核磁共振法等。
色谱法可以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分离出来,以便进一步的分析和鉴定。
质谱法则可以利用质谱仪对样品进行分析,通过测量样品中不同质荷比的离子来鉴定样品的化学成分。
核磁共振法则可以通过测量样品中原子核的共振现象来分析样品的化学结构。
总的来说,植物化学成分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揭示植物的药用价值、毒性、食物营养价值以及其他生物活性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植物化学成分的分析,可以为药物的发现和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也可以为食品工业和农业生产提供有益的指导。
中草药化学成分性质汇总

中草药化学成分性质汇总一.糖类糖类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多视为无效成分。
(但有的可直接供药用:蜂蜜、饴糖、葡萄糖等。
)分类:单糖类,低聚糖,多糖类。
(一)单糖类:为无色,或白色结晶粉未,味甜,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不溶于已醚。
(二)低聚糖:由2-9个单糖分子成,有甜味、能溶于水,难溶于或几乎不溶于有机溶剂(醇沉法可除去)(三)多糖类:是由10个分子以上或更多的单糖缩合而成的高聚物(分子量很大)已失去了一般糖类的性质,多不溶于水,可溶于热水生成胶体溶液(如淀粉),也不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无甜味。
主要有:淀粉、菊糖、粘液质、果胶、树胶等,这类成分多无生理活性,通常作为杂质除去(醇沉法)。
1.淀粉多存于中药的种子、果实、根茎(如半夏、茯苓、山药等)没有显著的药效(但可水解成葡萄糖,是一种营养物质),淀粉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
600C以上的热水易糊化成粘稠状的胶状溶液,不易过滤,故含淀粉较多的中药不宜用水煎煮提取。
通常作为杂质除去——可用醇沉法除去。
2.菊糖性质和淀粉类似,易溶于热水,不溶于乙醇及其它有机溶剂。
中药中的菊糖多为无效成分,亦可用醇沉法除去。
3.粘液质、果胶、树胶类——均属于复杂的多糖类衍生物①粘液质——是植物细胞的正常分泌物,多存在薄壁细胞中(如知母、黄柏、车前子等)。
多视为无效成分,因其水提液往往因粘稠性大而很难过滤。
除去方法:a.沉醇法b. 加石灰水或醋酸铅—生成钙盐或铅盐沉淀而除去。
②果胶—存在植物的果实中,具有抑菌、止血作用。
③树胶—是植物受伤害后所分泌出的一类保护性胶体化合物(透明或半透明固体),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遇水膨胀而形成胶体物质。
——也可用醇沉法除去二、氨基酸、蛋白质和酶1.氨基酸——动植物组织中的一种含氨有机物,为无色结晶,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多为有效成分。
2.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由a-- 氨基酸通过肽键结合而成的一类高分子化合物。
即由一个氨基酸的羟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脱水缩合形成肽键—CONH—的链状结构。
一些植物及其化学成分Microsoft Word 文档

一些植物及其化学成分种名:竹柏科名:罗汉松科化学成分:柳杉酚,β-谷甾醇,竹柏内酯A,1-去氧-2 β,3 β-环氧竹柏内酯A,1-去氧-2α-羟基竹柏内酯A,竹柏内酯甙A和蔗糖。
金松双黄酮(sciadopitysin,I)、穗花杉双黄酮种名:泡桐科名:玄参科化学成分:3′-O-methyldiplacol(1),6-geranyl-3,3′,5,7-tetrahydroxy-4′-methoxyflavanone (2),高北美圣草素(3),5,7,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4),橙皮素(5),3′-甲氧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6),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9),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0),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1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2),柚皮素-7-O-β-D葡萄糖苷(13),熊果苷(14),4-羟苄基-β-D-葡萄糖苷(15)。
种名:琼花科名:忍冬科化学成分:烷烃、烯烃、醇、酚、酯、及芳烃类等6类化合物,其中烯烃化合物占总色谱馏出峰面积的51.57%,烷烃类占11.95%,芳烃类占9.61%,醇类占5.47%,酯类占2.45%.酚类含量最低,只占0.7%.其主要化合物有:石竹烯(13.3%),5,6-二亚甲基环辛烯(11.11%),古巴烯(7.42%),2-乙烯基-1,1-二甲基-3-亚甲基环己烷(8.47%).十一烷(2.39%),3-己烯-1-醇(3.15%)等化合物.种名:合欢科名:豆科化学成分:合欢干皮中含木脂体糖甙:左旋-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菜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左旋-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菜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4ˊ-O-β-D-吡喃、葡萄糖甙、左旋-丁香树脂酚-4,4ˊ-双-O-β-D-呋喃芹菜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左旋-丁香树脂酚-4-O-β-D-吡喃葡萄糖甙、左旋-丁香树脂酚-4,4ˊ-双-O-β-D-吡喃葡萄糖甙,还含有丁香酸甲酯-4-O-β-D-呋喃芹菜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秃毛冬青甲素-4-O-β-D-吡喃葡萄糖甙、秃毛冬青甲素-4-O-β-D-呋喃芹菜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右旋-5,5ˊ-二甲氧基落叶松脂醇-4-O-β-D-呋喃芹菜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和5,5ˊ-二甲氧基-7-氧代落叶松脂醇-4ˊ-O-β-D-呋喃芹菜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
植物原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应用研究

植物原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应用研究植物是自然界的宝库,不仅是人类的食物来源,还是药用、香料、染料、建材等的重要原材料。
随着人们对天然生态环境的重视,植物原料在各种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介绍植物原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应用研究。
一、植物化学成分1.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植物体内最主要的有机物质之一,包括单糖、双糖、多糖等等。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用于能量和生长的需要。
2.脂类脂类是植物体内的重要储能物质,包括甘油三酯、磷脂、皂质等。
磷脂在细胞膜中起到重要的结构和功能作用,同时也是传递许多生物分子的媒介。
3.蛋白质蛋白质是组成植物体内各种细胞器的重要物质,储存着丰富的氮元素。
植物体内的蛋白质可分为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两类,前者主要构成细胞壁和支持组织结构,后者则是酶、激素等功能分子。
4.生物碱生物碱是植物体内含氮的生物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癌、镇痛、麻醉等。
常见的生物碱有吗啡、莨菪碱、阿托品等。
5.酚类酚类是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消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茶多酚、黄酮、类黄酮等是常见的酚类。
二、植物原料的应用研究1.药物植物药物是治疗各种病症的重要来源。
中草药活性成分的提取、纯化、结构分析和药效评价是植物药物研究的关键问题。
当前,对中药材中活性成分的分离、提纯和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香料植物香料是豆蔻、肉桂、丁香等植物中含有芳香成分的部分,它们在食品加工、药用、香水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香料成分的提取和分离也是植物化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3.染料植物染料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染料,通常用于染织物、纸张、皮革等的染色。
与合成染料相比,植物染料有天然纯净、色泽鲜艳、不含有害物质等优点。
4.食品添加剂植物原料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广泛应用是近年来的热门研究领域。
天然色素、天然香料、植物纤维等成分在各类食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5.环境治理植物原料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

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是指植物为了正常生长和发育所需的化学元素。
这些元素是植物体内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到植物的代谢过程中,对植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共有17种元素被广泛认为是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其中有9种被称为主要营养元素,另外8种是次要营养元素。
下面将介绍这些元素及其作用。
主要营养元素1.碳(C):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利用太阳能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碳是构成有机物质的基础元素。
2.氧(O):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释放氧气,氧是植物进行呼吸过程中所需的元素。
3.氢(H):氢是构成植物有机物质的重要成分,参与到植物体内的许多化学反应中。
4.氮(N):氮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氨基酸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元素。
5.磷(P):磷是植物体内核酸、ATP、NADP+等重要化合物的构成元素,参与植物体内的能量转化和储存过程。
6.钾(K):钾是植物细胞内液体平衡的调节剂,参与植物体内的光合作用、调节渗透压等过程。
7.钙(Ca):钙是植物体内细胞壁、细胞分裂和伸长的重要成分,对植物的根系生长和维持细胞的结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8.镁(Mg):镁是植物体内叶绿素的重要构成成分,参与到植物体内的光合作用中。
9.硫(S):硫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氨基酸和辅助酶的重要组成元素,参与到植物体内的代谢和光合作用。
次要营养元素1.铁(Fe):铁是植物体内光合色素和酶的组成成分,参与到植物体内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2.锰(Mn):锰是植物体内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中的酶的重要成分。
3.锌(Zn):锌是植物体内酶的辅助酶,参与到植物体内的光合作用和呼吸过程。
4.铜(Cu):铜是植物体内酶的辅助酶,参与到植物体内的光合作用和呼吸过程。
5.钼(Mo):钼是植物体内一些酶的活性组分,参与到植物体内的氮代谢过程。
6.镍(Ni):镍是植物体内尿素酶的辅助酶,参与到植物体内的氮代谢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鞣质的通性
• 1.味涩。大多数为无定形物质,较难提 纯。 • 2.能与蛋白质结பைடு நூலகம்生成沉淀,此性质在 工业上用以鞣革。 • 3.大多数能溶于水与乙醇形成胶体溶液, 不溶于氯仿、苯、无水乙醚与石油醚。可溶 于醋酸乙酯。 • 4.鞣质的水溶液遇三氯化铁试剂产生蓝 黑色颜色或沉淀,故制备中草药制剂时,应 避免与铁器接触。 •
•
•
有机酸多溶于水或乙醇呈显著的酸性反应, 难溶于其他有机溶剂。有挥发性或无。在有机 酸的水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或醋酸铅或氢氧化钡 溶液时,能生成水不溶的钙盐、铅盐或钡盐的 沉淀。如需自中草药提取液中除去有机酸常可 用这些方法。 • 一般认为脂肪族有机酸无特殊生物活性, 但有些有机酸如酒石酸、枸椽酸作药用。又报 告认为苹果酸、枸椽酸、酒石酸、抗坏血酸等 综合作用于中枢神经。咖啡酸的衍生物有一定 的生物活性,如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 为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有抗菌、利胆、升 高白血球等作用。
6、糖类
• 1)分类 • (1) 单糖类:单糖的化学通式为(CH2O) n,是多羟基的醛或酮。绝大多数天然存 在的单糖n=5~7,即五碳糖(L一阿拉伯 糖、D-木糖等)、六碳糖(D一葡萄糖、D 一果糖、D-甘露糖等)、七碳糖(景天庚 糖)。单糖类多为结晶性,有甜味,易溶 于水,可溶于稀醇,难溶于高浓度乙醇, 不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极性小的有机溶 剂。具旋光性与还原性。
(3)多聚糖类
• 多聚糖类:(多糖)由10个以上单 糖分子缩合而成,大多为无定形化合物, 分子量较大,无甜味与还原性,难溶于 水,有的与水加热可形成糊状或胶体溶 液。不溶于有机溶剂。水解后生成单糖 或低聚糖。可有旋光性与还原性。淀粉、 菊糖、树胶、粘液、纤维素是中草药中 最常见的多糖类。
2)、几种常见的多糖
9、植物色素类
• 植物色素类(Phytochromes)在植物体中分布 很广,主要有脂溶性色素与水溶性色素两类。 • 脂溶性色素主要为叶绿素、叶黄素与胡萝卜 素,三者常共存。此外尚有藏红花素、辣椒红素 等。除叶绿素外,多为四萜衍生物。这类色素不 溶于水。难溶于甲醇,易溶于高浓度乙醇、乙醚、 氯仿、苯等有机溶剂。胡萝卜素在乙醇中也不溶。 叶绿素等在制备中草药制剂或提取其他有效成分 时常须作为杂质去除,以使药物纯化,中草药 (特别是叶类、全草类)的乙醇提取液中含有多 量叶绿素、可在浓缩液中加水使之沉出,也可通 过氧化铝、碳酸钙等吸附剂而除去。叶绿素本身 有抑菌作用,可制备成消炎的药物。
提取液中除去树脂的方法:
• • • • 1).乙醇提取水沉法 2).有机溶剂萃取法 3).活性碳吸附法 4).碱溶酸沉法
5、挥发油
挥发油类 (VOLATILEOILS) 又 称 精 油(Essential Oils),是一类具有挥发 性可随水蒸汽蒸馏出来的油状液体,大部 分具有香气,如薄荷油、丁香油等。含挥 发油的中草药非常多,亦多具芳香气,尤 以唇形科(薄荷、紫苏、藿香等)、伞形 科(茴香、当归、芫荽、白芷、川芎等)、 菊科(艾叶、茵陈篙、苍术、白术、木香 等)、芸香科(橙、桔、花椒等)、樟科 (樟、肉桂等)、姜科(生姜、姜黄、郁 金等)等科更为丰富。含挥发油的中草药 或提取出的挥发油大多具有发汗、理气、 止痛、抑菌、矫味等作用。
•
中草药中氨基酸与蛋白质成分的存在与否 可用以下方法检查,药材冷水提取液1m1,加 0.2%茚三酮试液2~3滴,摇匀,在沸水浴中 加热5分钟,如显蓝、蓝紫或紫红色为正反应。 蛋白质与酶等在制备中草药制剂时一般都被视 为杂质而除去,因糖浆中有大量蛋白质时就易 霉坏,注射剂中有蛋白质时易产生混浊以及注 射后产生疼痛或更强烈的副作用。但最近也发 现有一些蛋白质、氨基酸与酶都有生物活性作 用,如从栝楼根(天花粉)中提得的天花粉蛋 白质可用于人工引产与治疗绒毛膜上皮癌(即 恶性葡萄胎)。
没食子酸
OH O OH OH OH
金缕梅鞣质
B、逆没食子酸鞣质类
• 水解后生成逆没食子酸和糖或同时有没食子 酸或其他的酸生成。例如:
• • 六羟基联苯二甲酸
(2)、缩和鞣质
• 缩和鞣质一般不能水解,但经酸处 理后可缩和成为不溶于水的高分子化合 物鞣酐,又称鞣红。化学结构复杂,目 前尚未完全了解。例如大黄鞣质,其单 体为羟基黄烷-3-醇和羟基黄烷-3,4二醇。
4、树脂
• 树脂类(Resins)树脂是许多植物正常生 长中分泌的一类物质,在植物体内常与挥发油、 树胶、有机酸等混合存在。与挥发油共存的称 油树脂,如松油脂,与树胶共存的称胶树脂, 如阿魏,与大量芳香族有机酸共存的称香树脂, 如安息香。这种与树脂共存的芳香酸通称为香 脂酸(Balsamic acids),有些树脂与糖结 合成甙,称甙树脂,如牵牛甙树脂。 • 树脂由多种成分混合而成,其中有树脂酸、 树脂醇、树脂烃以及它们的一些更高的聚合物。 近年研究已知这些成分多为二萜、三萜的衍生 物,有时还有木脂素类。 •
3、有机酸
• 有机酸类(Organic acids)是分子结 构中含有羧基(一COOH)的化合物。在中草 药的叶、根、特别是果实中广泛分布,如乌 梅、五味子,覆盆子等。常见的植物中的有 机酸有脂肪族的一元、二元、多元羧酸如酒 石酸、草酸、苹果酸、枸椽酸、抗坏血酸 (即维生素C)等,亦有芳香族有机酸如苯 甲酸、水杨酸、咖啡酸(Caffelc acid) 等。除少数以游离状态存在外,一般都与钾、 钠、钙等结合成盐,有些与生物碱类结合成 盐。脂肪酸多与甘油结合成酯或与高级醇结 合成蜡。有的有机酸是挥发油与树脂的组成 成分。
(2).菊糖
• 菊糖(Lnulin)又称菊淀粉,由多 数果糖分子聚合而成。分子量较淀粉小, 约5000。广泛分布于菊科植物中。菊糖 为颗粒状晶体,可溶于热水,微溶或不 溶于冷水和有机溶剂。遇碘不显色。无 营养价值。在鉴定上可作为特征之一。
(3)、树胶
• 树胶(Gums)是植物受伤后从伤口渗出 的浓稠液体,在空气中逐渐干燥成固体。豆 科、蔷薇科、梧桐科等科的多种植物都可产 生树胶,常见的有桃胶、阿拉伯胶、西黄芪 胶等。 • 树胶为大分子化合物的混合物,其化学 结构似多糖,但含有羧基,此羧基多与钾、 钙、镁结合成盐,水解后产生单糖与糖醛酸。 树胶在水中可膨胀形成胶体溶液,不溶于有 机溶剂,可与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溶液产生 沉淀。除阿拉伯胶、西黄芪胶等少数树胶在 医药上作赋形剂、混悬剂外,大多数树胶均 视为无效成分而在制剂时被除去。
植物中各类化学成分简介
• 植物所含化学成分很复杂,通常 有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油脂、蜡、 酶、色素、维生素、有机酸、鞣质、 无机盐、挥发油、生物碱、甙类等。
• 1、生物碱 • 生物碱类(Alkaloids) 是存在于生物 体(主要为植物)中的一类含氮的碱性有机 化合物,大多数有复杂的环状结构,氮元素 多包含在环内,有显著的生物活性,是中草 药中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如黄连中的小檗 碱(黄连素)、麻黄中的麻黄碱、萝芙术中 的利血平、喜树中的喜树碱、长春花中的长 春新碱等。 可以与酸结合成盐,大多数不溶或难溶 于水,但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
•
•
淀粉由约80%胶淀粉(支链淀粉, 在热水中成粘胶状,遇碘液显紫色)与 约20%糖淀粉(直链淀粉,可溶于水, 遇碘液显蓝色)组成。 • 淀粉遇碘显蓝紫色,加热后蓝紫色 消失,放冷后又复出现,此性质可以鉴 定淀粉是否存在。淀粉一般不具特殊医 疗效用,但大量用作为制造葡萄糖的原 料,此外可作为润滑剂、保护剂、吸着 剂与赋形剂。常用的淀粉有玉米淀粉、 甘薯淀粉等。
• 5.鞣质的水溶液遇明胶、石灰、重金 属盐类(如醋酸铅、醋酸铜、重铬酸 钾)、生物碱等会产生沉淀,此性质可 用于除去中草药中的鞣质(视为杂质时) 以及用于定性试验与含量测定。 • 6.鞣质在空气中能被氧化而颜色变深, 特别在碱性溶液中变得更快。
4)作为杂质的除去方法
• • • • • 也称为提取分离方法 1、明胶沉淀法 2、乙酸铅法 3、氧化镁吸附法 4、聚酰胺柱层析法
2、苷类
• 苷类:苷(Glycosides),又称配糖 体或甙,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如糖 醛酸)的半缩醛羟基与另一非糖物质 中的羟基以缩醛键(甙键)脱水缩合 而成的环状缩醛衍生物。水解后能生 成糖与非糖化合物,非糖部分称为甙 元(Ag1ycone),通常有酚类、蒽醌 类、黄酮类等化合物。 • 例:p 71
8、鞣质
• 1)概述 • 鞣质类(Tannins)又称单宁。是一类结 构复杂的酚类化合物,在植物中广泛分布,尤 以树皮中为多,具有收敛、止血、抗菌作用。 • 2)结构与分类 分两类:可水解鞣质和不能水解鞣质 (1)可水解鞣质 A、没食子酸鞣质类 具有酯式或甙式结构,大多数由没食子酸 (Gallicacid)或其衍生物与葡萄糖结合而成, 糖上的每一个醇羟基都与没食子酸上的一个羟 基结合成酯,可被酸、碱、酶水解。水解后生 成没食子酸和糖(或多元醇)。
•
树脂通常为无定形固体,质脆, 遇热发粘变软后再熔化,燃烧时有浓 烟。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有 机溶剂。在碱性溶液中能部分或完全 溶解,在酸性溶液中不溶。树脂在植 物体内分布广泛,如乳香、没药可活 血、止痛、消肿,安息香活血、防腐, 苏合香芳香开窍,阿魏用于散痞块, 松香有驱风止痛作用等。大多数中草 药中含有的少量树脂在制作中草药制 剂时均作为杂质而除去。
水溶性色素
• 水溶性色素主要为花色甙类,又称 花青素,普遍存在于花中。溶于水及乙 醇,不溶于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遇 醋酸铅试剂会沉淀,并能被活性炭吸附, 其颜色随pH的不同而会改变。花色甙在 制备中草药制剂或提取有效成分时,常 作为杂质去除。
10、油脂和蜡
• 油脂和蜡类(Fatty Oils Fats and Waxes)油脂是脂肪油和脂肪的总称,植物油 脂在种子内含量最多,动物油脂多存在于脂 肪组织中,一般在室温呈液态的称为脂肪油, 呈固态或半固态的称为脂肪。油脂可供食用 与药用。其通性如下: • 1.油脂与蜡的比重均在0.91-0.94之 间,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苯、石 油醚等有机溶剂。在乙醇中冷时难溶,热时 可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