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合集下载

高尔基简介 高尔基个人资料介绍

高尔基简介 高尔基个人资料介绍

高尔基简介高尔基个人资料介绍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下面由yjbys就由XX为大家整理的高尔基个人资料介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个人简介中文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外文名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щков(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 )别名(字) 马克西姆·高尔基民族俄罗斯职业作家血型O出生日期1868年3月28日逝世日期1936年6月18日国籍前苏联出生地下诺夫哥罗德信仰共产主义人物生平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高尔基是他的笔名(“高尔基”在俄语中是“苦难、痛苦”的意思)。

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1868年3月28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

父亲在高尔基3岁时去世。

高尔基简介高尔基后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

11岁开始走向“人间”,曾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

19世纪80年代在喀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1883年开始过流浪生活。

高尔基从小就有强烈的读书愿望,他在学校时,成绩很好,获得过最优秀奖,然而贫穷使他只上了两年学。

为了养家糊口,他四处奔波,干过各种的工作,但他始终没忘记过读书,他常常冒着危险找书看。

为了躲避老板的监禁,他常常利用深夜看书。

他用罐头做了个油灯,收集主人烛盘里的残油,躲在贮藏室、板棚等处苦读。

实在找不到油灯,他就在月光下看书。

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高尔基发奋自学,从而掌握了很高的文化水平,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作高尔基早期创作(1892——1899)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浪漫主义作品与现实主义作品并存。

一方面反映了作家尚处于艺术创作的摸索阶段;另一方面也与他当时对文艺使命的理解分不开。

高尔基

高尔基

制作组
零时迷子组 编号01 编号01 组长: 组长:何铭 组员:余成志、萧浩华、麦柏健、侯荣康、 组员:余成志、萧浩华、麦柏健、侯荣康、 李始铭、 李始铭、何铭 口号:一切从零开始描写方法
《童年》在艺术上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的方法 童年》 去描写。作品主要从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使“童年” 更加生动,充满童趣,例如对于阿廖沙父亲这死的一段描写: 在幽暗的小屋里,我父亲躺在窗下地板上,他穿着白衣 裳,身子伸得老长老长的,他的光脚板的脚指头,奇怪地张 开着,一双可亲的手安静地放在胸脯上,手指也是弯曲的; 他那一对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住,像两枚圆圆的黑铜钱,他 的和善的面孔发黑,难看地龇着牙吓唬我。 以上一段话的描写十分真实地表现了一个3 以上一段话的描写十分真实地表现了一个3岁男孩的心态。 因为他年纪小,还不懂死亡意味着什么,所以他注意的是那 些他认为有趣、奇怪的事情,例如父亲的脚趾奇怪地张开着, 难看地龇着牙等等。 另一方面,作家又偶尔以成人的视角评点生活,使作家 笔下所写的文字含义更清晰更深刻,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笔下所写的文字含义更清晰更深刻,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我的大学》书籍评论 我的大学》
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 我的大学》 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 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 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 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 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 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经幻想自己做一 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 个强盗, 个强盗,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 但当时他还很年轻,当然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 活,但当时他还很年轻,当然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 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 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 我该怎么办”的问题的解答。 “我该怎么办”的问题的解答。接触了许多具有革命情绪 的知识分子,高尔基又想从他们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 的知识分子,高尔基又想从他们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

简述高尔基和他的自传三部曲

简述高尔基和他的自传三部曲

论文题目:简述高尔基和他的自传三部曲学院:文学院年级:2013级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陶原学号:20133456课程:俄罗斯文化十五讲2015年 10 月 26 日摘要高尔基(1868~1936)是前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是社会主义文学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他出身贫贱,儿时丧父,11岁时就因为生计在社会上拼搏,他当过面包房工人,装卸工,贫民窟以及码头成为了高尔基的"社会"大学的课堂。

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

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

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本文对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生平事迹进行概括性介绍,并对他的小说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及文学价值进行概述。

关键词高尔基;生平经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AbstractGolgi (1868 ~ 1936) former Soviet proletarian writer, founder of socialist realism literature.He was born poor, he lost his father at the age of 11 years old, he was a living in the community, when loading and unloading workers, bakery workers, slums and pier became his "social" University classroom.He was the same with the working people, with the same fate, experienced the cruel exploitation and oppression of capitalism.I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his thought and creation development. Golgi 's works are introduced to China since 1907. His outstanding literary works and works are the common wealth of the people of the world.This paper giv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life story of Golgi, a former Soviet writer, and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s, thoughts and literary value of his novels.Key wordsGolgi;life experience; 《Childhood》;《In The World of Mortals》; 《My University》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前言 (1)一、高尔基的一生 (2)(一)早年经历 (2)(二)写作之路 (3)(三)投身革命 (5)(四)养病创作 (6)(五)晚年生活 (7)(六)高尔基的影响 (7)(七)高尔基故居 (8)二、高尔基的文学创作 (9)(一)主要作品 (9)(二)文学特点 (10)1. 作品主题 (10)2. 塑造形象 (11)三、高尔基自传三部曲 (11)(一)《童年》 (12)(二)《在人间》 (14)(三)《我的大学》 (16)结语 (18)参考文献 (20)致谢 (21)前言玛克西姆·高尔基(МаксимГорький 1868.3.28~1936.6.18),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МаксимовичПещков)。

高尔基中国革命时期的友人访华

高尔基中国革命时期的友人访华

高尔基中国革命时期的友人访华高尔基(Maksim Gorky)是俄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他是列宁主义革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工人作家之父”。

在20世纪初的中国,高尔基被视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楷模和先行者,他的作品深深地触动了中国革命者和文化人士。

中国革命时期,高尔基的一次访华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事件。

高尔基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根据历史记载,高尔基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多次表达了对中国民族解放和社会革命的关注与关心。

他关注中国革命的起源和发展,对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同情和支持。

这些观点和情感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共鸣,使得高尔基在中国的名声日益增长。

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尤其是1921年至1949年间,高尔基的作品在中国传播和翻译得非常广泛。

他的小说《海军之子》、《堡垒》等作品被译介成中文,成为了中国读者熟悉的文学名著。

这些作品展现了无产阶级的斗争和牺牲,呼吁民众团结起来,为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正义而斗争。

高尔基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民内心的矛盾,在中国的读者中引发了深刻的共鸣,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进程。

为了更加了解中国革命和为中国的抗战事业提供支持,高尔基于1949年访华。

这次访问对高尔基个人和中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高尔基个人而言,他亲身感受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成就和人民的喜悦。

他在中国各地游览,与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化人士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座谈。

这次访问使得高尔基对中国的了解更加深入,并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中国而言,高尔基的访问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交流事件,更是国际社会对中国革命的关注和肯定。

高尔基的赞扬和支持,进一步激励了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他的访问也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树立了榜样,加强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尽管时光已过去几十年,但高尔基的访问仍然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继续激励着新一代的革命者和文化人士,他对中国革命的关心和支持也成为了中俄两国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

艾芜接受高尔基影响的史实考述_张建锋

艾芜接受高尔基影响的史实考述_张建锋
⑥ 半解, 就想变成行动。 ” 这些刊物上的新小说、
新诗歌、 新话剧是艾芜首先要看的。 “胡适的 《尝 试集》 , 康白情的 《草儿》 , 沈尹默的 《三弦》 以及 黄仲苏描写自然风景的诗篇, 都是再三再四地 读。 法国作家法朗士写的话剧 《哑妻》 (登在 《新
⑦ 潮》 上) , 也尽力钻研。 ” 于此可见艾芜当年吸收
《新潮》 、 《少年中国》 、 《星期评论》 、 《星期日》 、 《小说月报》 、 《语丝》 、 《创造周报》 、 《创造季刊》
78
Hale Waihona Puke 文艺作品, 同时也开始刊登一些白话新诗、 小
等报刊, 吃着 “五四” 的奶长大。 据现有的文献资 料来看, 艾芜没有直接谈到此时他阅读过高尔 基的作品, 但是, 梳理一下此间高尔基作品在中 国的译介情况, 我们可以作出一点推论: 艾芜此 时具有接触高尔基作品的可能性。 阿英 《<中译 高尔基作品编目>前言》 说: “俄国文学的输入中 国, 据可考者, 最早是清朝末年, 那时翻译最多 的, 是关于虚无党小说。 ”1907 年, 戈厉机 (即高
缘, 但蜀中青年知识分子却是与时俱进的, 空间 的阻隔并没有造成他们思想、 文化的滞后。 成都 与北京精神相通, 川籍青年学人与新文化中心 同呼吸, 南北应和。 当时在 《新青年》 上发表文章 的以北京及沿海地区的人为多, 但四川却有 7
④ 人, 发表诗文 21 篇 (首) , 确实是一个引人注目
说: “ 到成都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 刚是五四运 动以后, 流行着好些翻译的及创作的小说, 于 是, 欢喜读故事的心情, 便又恢复起来。 记得最 初感到饶有兴味的一篇, 是 《新潮》 上孙伏园译 的托尔斯泰所著 《高加索的囚人》 。 其次, 便是 《小说月报》 上夏丐尊译的国木田独步所著 《女 难》 。 另外又看林琴南所译的迭更斯的 《贼史》 。 ”

中俄文学在两国的传播及其意义

中俄文学在两国的传播及其意义

中俄文学在两国的传播及其意义陶丽一俄苏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进步的文学作品逐渐传入中国。

介绍到中国的俄国翻译作品,除零星翻译作品外,有《俄国戏曲集》10种,《小说月刊》增刊的《俄罗斯文学研究》一大本,还有《被压迫民族文学号》两本。

俄国作家、诗人的名字,从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再到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不断出现于中国文坛。

鲁迅是把俄国文学介绍给中国人民的典范。

1907年,他在论文《摩罗诗力说》中介绍了俄国文学的光辉成就。

他指出:“俄罗斯当19世纪初叶,文事始新,渐乃独立,日益昭明,今则有齐驱先觉诸邦之概令西欧人士,无不惊其美伟矣。

”他对俄国许多作家都有独到的评论,充分肯定了普希金、莱蒙托夫和果戈理对俄罗斯文学的开创作用。

他认为前二者以诗名世,但也有明显的差异:“普希金在厌世注意之外形,莱蒙托夫则在消极之观念。

”果戈理以描绘社会人生之黑暗著名,“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

据戈宝权的研究,1903年,上海大宣书局出版《俄国情史:斯密士玛利传》,是根据日译本《露国奇闻:花心蝶梦录》重译的,就是普希金的历史小说《上尉的女儿》。

190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从日文转译的莱蒙托夫的《银钮碑》(即《当代英雄》第一部分《贝拉》)和契诃夫的《黑衣教士》。

香港礼贤会出版了德国牧师叶道胜由英语翻译的列夫·托尔斯泰宗教题材的民间故事,题为《托氏宗教小说》。

《东方杂志》连载了高尔基的小说《犹太人之余生》。

19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阿·康·托尔斯泰的历史小说《不测之威》(即《谢列勃良尼公爵》) 。

1909 年,《小说时报》发表了契诃夫的小说《第六病室》。

同年,周树人(鲁迅)和周作人编译的《域外小说集》在日本东京出版,其中有迦尔洵的《邂逅》和《四日》,契诃夫的《戚施》(即《在庄园里》)和《塞外》(即《在流放中》) ,以及安德烈耶夫的《谩》和《默》等小说。

语文名著阅读课件:名著阅读《童年》课件

语文名著阅读课件:名著阅读《童年》课件

第一 部分
第二 部分
母的了解。写阿廖沙丧父后被外祖母 接到家里,外祖母在途中给阿廖沙讲 故事来安慰他。
这部分是小说的主体部分。写阿 廖沙在外祖父家里生活的情况,主要 有几个情节:
续表
(1)阿廖沙受怂恿把白布染成了蓝色,
被外祖父毒打之后昏死过去,“小茨
冈”因劝阻外祖父也被打肿了胳膊,
把握纲领
外祖父后来来看阿廖沙并给阿廖沙讲
地表达自己十分成熟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语言简洁生 动,非常口语化,非常合适人物的口吻和当时的语言环 境。 阅读体验
从阿廖沙的成长环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即使在恶俗 的环境中成长,只要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纯洁的心, 就能战胜黑暗。
第二章 外祖父一家 这一章可分三大部分:一、“兄弟斗殴”;二、
“凶残的外祖父”;三、“外祖父来病床看我”。具体 情节如下:
“绑起来!打死他!……”我失去了知觉,接着就病了一 场,趴在床上躺了几天。生病的那几天,是我一生重大 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我大概长得很快,并且有了一 种特别不同的感觉。从那时起,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视察 人们,好像我心上的外皮给人撕掉了。于是,这颗心就 变得对于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的,都 有难以忍受的敏锐。“小茨冈”来看我了,胳膊上满是 鞭
《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作家作品
一、作家简介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列宁称他是“无产阶 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高尔基出身贫苦,四岁丧父, 寄居外祖父家,从小就受到苦难生活的折磨,只读过两 年小学,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走,当过装卸工、面
心理特点,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发掘,他以一种沉重的心 情反思并剖析了俄罗斯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愚昧 落后、自私野蛮、目光短浅、因循守旧等,这些根深蒂 固的小市民习气,是俄国人民和俄国革命的大敌。高尔 基深刻认识到,必须把唤醒人民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 义务和权利,这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产生的直接原因, 同时革命导师列宁也鼓励他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少年生 活都写出来,《童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024年《童年》高尔基(多场景)

2024年《童年》高尔基(多场景)

《童年》高尔基(多场景)《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了作者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即高尔基)从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

在这部作品中,高尔基以一个孩子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沙皇俄国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展现了他们在苦难中顽强生存的精神风貌。

本文将从作品背景、主要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五个方面对《童年》进行解读。

一、作品背景《童年》创作于1913年,当时的高尔基已经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作家。

这部作品是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同时也是对沙皇俄国黑暗社会的揭露。

在《童年》中,高尔基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展现了当时俄国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主要内容《童年》的主要内容围绕着高尔基的童年生活展开。

作品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高尔基在三岁至十岁期间,在外祖父家、外祖母家和母亲家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亲人的离世、生活的艰辛以及社会的黑暗。

尽管如此,高尔基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三、人物形象1.高尔基本人:作品中的主人公,一个聪明、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他在恶劣的环境中成长,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2.外祖父:一个贪婪、自私、残暴的人。

他对待家人冷酷无情,对待仆人更是残忍。

外祖父的形象象征着当时俄国底层社会中的剥削者和压迫者。

3.外祖母:一个善良、勤劳、坚韧的人。

她在家庭中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对待家人充满爱心。

外祖母的形象代表着俄国底层社会中的劳动者和母亲形象。

4.母亲:一个勇敢、独立的女性。

她敢于反抗外祖父的压迫,追求自己的幸福。

母亲的形象体现了当时俄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四、艺术特色1.真实性:《童年》以高尔基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具有很强的真实性。

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场景描绘都来源于作者的童年生活,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当时俄国底层人民的苦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过,问题主要还不在这些方面。

高尔基上述的关于消极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见解对苏联乃至我国的学术界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一段时间内,这一说法还以其极端的形态即“进步的或反动的浪漫主义”出现。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探讨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流派时,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讲流派时,则不分“消极”和“积极”,更放弃“进步”和“反动”的说法,而在探讨浪漫主义内部派别的思想特征时,则可从“消极”或“积极”方面加以阐述。

看来,这一立足点是比较科学的。

这其实是对高尔基的观点的修正。

高尔基关于“批判现实主义”的观点更是影响深远。

在高尔基的有关论述中,同样也表现出贯彻“阶级论”的意图,如他提出过,“资产阶级贵族的现实主义”就是司汤达、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批判现实主义。

后来,他又多次强调这一看法。

但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正式提出来以后,高尔基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现实主义的“批判性”,这之中并非都属于文学史观的范畴,而显然具有某种现实性,如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只有那些凡夫俗子、只有那些其作品已经被人遗忘的、没有多大才能的文学家,才满足于现实,才去迁就现实,赞美现实。

那种公正地获得‘伟大’称号的文学,从没有向社会生活高唱过赞歌。

”并且他还多次说过:“我是个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家。

”高尔基对俄国现代主义的否定态度是显而易见的。

在高尔基看来,被他称为“现代浪漫主义”的俄国现代主义“是一种纯粹的反动的现象”。

对于他这位在创作中也曾运用过不少象征手法的艺术家来说,他显然是从“阶级论”的层面上提出这种否定性的评价的。

我们自然不能说所谓“颓废主义”这类说法源于高尔基,但他的著作中反复出现大量的这类词语以及它们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却是实情。

总之,高尔基力图把阶级论的观点贯穿整个著作,但在贯穿不下去的时候又转向了“人”的理论。

一些从阶级论的角度所做的分析中夹杂着“人”学的见解,同时,某些从“人”学的角度展开的论述却又得出阶级论的结论。

这样的例子在有关个别作家作品的分析中是不难发现的。

对于包括高尔基在内的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如何定位,是从“阶级”还是从“人”的角度去把握?高尔基自然是无产阶级的伟大作家,这是毫无疑问的。

问题在于,阶级毕竟还只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它或迟或早地要在人类历史中消失,而在某种意义上,人才是永恒的。

既然我们未把莎士比亚称为资产阶级的伟大作家、把托尔斯泰称为地主阶级(或贵族阶级)的伟大作家,那末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称高尔基为某一阶级的伟大作家呢?高尔基一生都在“阶级”和“人”之间徘徊和求索,最后终于停靠在“人”的岸上。

他是人类的伟大作家——这也是对高尔基的最高的评价。

高尔基作品在中国的传播王钦仁 高尔基作品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对中国文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是其他任何外国作家难以比拟的。

早在1907年,高尔基的作品《该稳和阿尔乔姆》就被吴由日文转译成中文,登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第四年)第一期至第四期的小说栏内,题为《忧患余生》。

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高尔基作品中译。

此后,天蜕、半侬、周瘦鹃、胡适、郑振铎、沈泽民、孙伏园、胡根天、瞿秋白等先后译出了高尔基的一些短篇作120品。

高尔基作品的早期译本有着该时代译作的共同特点。

如对标题作归化的改动:《鲍列斯》被译成《他的情人》,《马卡尔・楚德拉》被译成《高原夜话》;大量删节;不注明著者或译者,甚至将翻译作品改为己有;注重翻译意义而忽视原作风格;没有欧化句式和后来所谓的“翻译腔”,可读性很强;为使译作得到读者的认可,译者常常根据本人的理解和读者对外国文学的承受能力对作品的思想、伦理、美学倾向、艺术特征作归化的处理,给读者以中国的话本或章回小说之感,看不出有什么异国情调。

尽管高尔基的诸多作品早被译成中文,但是,直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高尔基在中国并没有引起知识界的足够重视。

他的作品被介绍到中国,也仅仅是将其作为一个世界文学巨匠来看待的。

因而,他的作品还谈不上对中国文学有什么影响。

1927年后,情况出现了转机。

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工农运动的蓬勃兴起。

马列主义的传播,共产党力量的壮大,中国文化界出现了一个重大的令人注目的现象,这就是左翼文学运动的蓬勃兴起。

新的革命形势要求无产阶级明确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正面提倡“普罗”文学。

因而左翼文学运动需要从俄国文学中寻找榜样。

而此时俄罗斯古典文学中的一些作家的消极面、不适应斗争形势需要的一面越来越被文学界所认识。

对那些急切希望改变现实、推进民族革命运动、急功近利地追求文学革命效果的进步知识分子来说,俄国古典作家已无法满足他们新的需求。

而高尔基比以往任何作家更深切地了解挣扎着的下层被压迫的群众的生活和心灵,最充分地表达了处于底层的人民大众的情绪和呼声,于是,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作家学习的榜样。

加之当时一大批作家兼翻译家,如鲁迅、茅盾、夏衍、巴金、瞿秋白、周扬、楼适夷等云集上海,使高尔基作品在中国的传播成为可能。

30、40年代是高尔基作品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时期,也是其对中国新文学发展深刻影响的时期。

这一时期,高尔基的主要作品大都有了汉译本,重要的作品多有几个版本,出现了一书多译、一书多版的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从1928年至1949年,高尔基作品(不包括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及与其他作家的合集)共出版270多版次,其中初版数为90多种。

这一时期出版的个人作品集达十几本之多,如鲁迅编《戈理基文录》、周天民、张彦夫选编《高尔基选集》(1-6卷)。

主要剧本也都有了中译本:《在底层》有译自日、英、俄的六个不同译本,分别名以《夜店》、《深渊》、《下层》等;《叶戈尔・布雷乔夫及其他》有四个译本;《仇敌》有两个译本;其他诸如《小市民》、《太阳的孩子们》也都有了汉译本。

长篇小说:《童年》有六种译本,共印刷三十多个版次;《在人间》有两种译本;《我的大学》有四个译本;《阿尔塔莫夫家的事业》有六个译本;《母亲》由夏衍从日文译出,共印刷二十余版次;高尔基的最后一部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共四大卷,由罗稷南自1936年至1945年陆续译出。

此外,高尔基的文学政论文集也被不断地翻译出版。

这一时期译作的情况较为复杂,有直接译自俄文的,也有从其他语种转译的,但仍以转译为主。

看一下译者队伍就不难发现这一特点。

俄译者:瞿秋白、耿济之、塞克、孟十还、王季愚、林陵(姜椿芳)英译者:巴金、周扬、丽尼、罗稷南、林疑今、汝龙、钟石韦、李谊、姚蓬子、宋桂煌、焦菊隐、芳信日译者:鲁迅、夏衍、楼适夷、黄源、穆木天、叶以群高尔基作品的许多转译者是现代文坛上的名家。

他们对译作底本的选择非常严格,有时为了译好一部作品,要同时参考多种译本,因而许多转译的作品由于翻译质量高面淘汰了译自原文的译本。

但是,由于是转译,译文也存在着无法避免的弱点:总在重复英译或日译所犯的错误;词汇的文体色彩在转译中流失。

后一个特点罗果夫(B½.Poro³)曾以《在底层》的译本为例作过论述:121路卡、沙丁、男爵、戏子、布勃诺夫、克列施企以及《在底层》中的其他许多人物,都是用“不同的语言”说话的,但是在这剧本的中文译本中,这些不同却几乎一点也感觉不到。

(《高尔基研究年刊》第二册)至于译自俄语的译作,从整体上讲,在质量上不尽如人意。

译文中的删节比较多,充满着佶屈聱牙的欧化句式。

由于对俄文词、语法现象的不理解、不熟悉俄国文化所产生的翻译错误更是不胜枚举。

当然,直接译自俄文的也不乏优秀之作,如瞿秋白译的《海燕之歌》就是译作的典范。

高尔基作品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国文学在30、40年代继续和发扬人民性传统提供了具体的、可供学习借鉴的范例,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为无产阶级作家创作的指南。

流浪汉小说、自传体三部曲《母亲》、《在底层》等作品不仅给中国作家以变革生活和改造社会的勇气,而且给以文学上的创造性启发。

如浪浪汉小说对艾芜《南行记》的影响,《在底层》对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的影响。

解放后至50年代后期,高尔基作品的出版翻译又出现了一个高潮。

这一时期出版的有李健吾译的《高尔基戏剧集》(1-7),三卷本的《高尔基剧作集》,巴金、汝龙译《高尔基短篇小说全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高尔基作品选》,1956 -196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高尔基选集》等等。

50年代末,翻译出版呈下降趋势。

这一时期直接译自俄文的作品增加了。

到1956年,《母亲》、《童年》等作品有了译自俄文的新译本。

但是大部分作品还是从其他语种转译的老译本,然后根据俄文本校订的;或者是30、40年代的俄译本又重新校订的(如耿济之的译作);或者干脆是老译本重印的。

建国后高尔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表现为,一方面他被定位为一位严格遵循“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斗争服务”的原则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典范,成了推行某种文艺政策的工具;另一方面,新一代的一些作家从他的作品入手,学习他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

1961年到1980年的20年间,高尔基作品的翻译出版几近为零:仅有1972年和1973年分别出版的《一月九日》和《母亲》两个新译本。

1979年,我国成立了高尔基著作编辑委员会,决定将高尔基的文学作品(不包括戏剧)选编成20卷的《高尔基文集》。

1981年出版了第一卷,到1985年全部出齐。

1—8卷以短篇小说为主,兼收其他样式的短文等,共选230多篇; 9—20卷是中、长篇小说,计20种。

这套文集较为系统、完整地反映了高尔基的文学创作道路。

此外,80年代以来,高尔基的一些书信、文学、新闻、政论文集陆续出版。

80年代后期至今,虽有一些杂志陆续刊登某些首次译成中文的高尔基作品,如汪介之译高尔基的随笔《论俄国农民》,出版社零星出版一些作品,但总的说来,高尔基被“冷落”了。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既与当今社会日益多元化有关,也与过去文艺政策的错误、庸俗社会学批评方法的误导有关。

高尔基对中国的影响是否还会发展?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表现在研究领域。

高尔基研究将纠正庸俗社会学给高尔基带来的损害,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其思想和艺术创作道路。

其次,表现在读者群上。

会有更多的读者从高尔基的作品中发现对于生活的意志和信心。

再次,高尔基的思想和创作方法将给中国当代文学以多方面的借鉴。

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