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作品的文学特点
高尔基《童年》文学赏析2022字

高尔基《童年》文学赏析2022字【作品评介】《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写阿廖沙的童年,另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主要叙述阿廖沙的青少年经历。
为使读者对阿廖沙的成长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这里简介 mdash;下后两部作品的内容。
《在人间》描绘阿廖沙11岁走向社会外七谋生的经历。
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各种工役,受尽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体验了社会生活底层的艰辛,认识到人性的丑恶。
不过,外婆的善良、厨师的正直、玛戈尔皇后的博学,又吏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他酷爱书籍,利用一切机会读他所能碰到的书籍,为此吃了种种苦头。
《我的大学》写16岁时他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吐会大学。
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
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
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
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
喀山的四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童年》描绘的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斓的、离奇得难以形容的生活。
那段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美妙的天才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
在那种黑暗生活中,残酷的社会事情太多了。
小孩子做错了一点事,要脱掉裤子挨打;父子兄弟间为了分家,吵架斗殴,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外祖母毫无过失,也逃不了外祖父的拳打脚踢;米哈伊尔舅舅为了寻开心,用烧红的顶针捉弄老匠人格里戈里;母亲跪在地上请求继父不要在外面鬼混,继父却用他穿着靴子的脚狠狠地踢她的胸部;格里戈里为外公干了一辈子活,当他双目失明,丧失劳动能力时,却被赶出染坊,流浪街头乞食为生;外公不但残酷剥削工人,而且六亲不认,与老伴一起煮茶时,茶叶也要放在手心里细细数过,生怕自己吃了亏。
最后,又把老伴与外孙赶出家门,让她们自谋生路。
主人公阿廖沙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压倒,他满怀信心,奋斗拼搏,冲破种种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带上了积极的色彩。
高尔基《母亲》的艺术特色

高尔基的《母亲》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作品,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典型的形象塑造: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巴维尔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团结、教育广大群众,一起进行了摧毁旧世界的斗争。
特别是通过过去怯懦、在痛苦生活中逆来顺受的尼洛芙娜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坚强的革命者的过程,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思想。
这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突出了作品的革命主题。
2. 独特的情节设计:高尔基在《母亲》中巧妙地设计了情节结构,将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从生活真实出发,进行浪漫主义的加工和改造。
这种情节设计使得作品既具有生活的真实感,又具有理想的指向性。
3. 强烈的对比手法:作品中多次使用对比手法,如巴维尔与尼洛芙娜的前后变化,以及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的不同表现。
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点,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4. 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高尔基在《母亲》中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
这种乐观主义精神贯穿了整个作品,给人以鼓舞和启示。
5. 鲜明的主题思想:高尔基的《母亲》以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在革命斗争中不断觉悟、成长的过程为线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
这一主题思想贯穿了整个作品,使得《母亲》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
总的来说,高尔基的《母亲》以其典型的形象塑造、独特的情节设计、强烈的对比手法、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鲜明的主题思想,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童年》的语言表达

《童年》的语言表达
《童年》的语言表达具有鲜明的特色。
以下是对其语言特点的简要分析:
1. 朴素自然:高尔基的《童年》以朴素自然的语言,真实地描绘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这种朴素自然的叙述方式,使得作品更具有真实感和亲切感。
2. 幽默诙谐:高尔基在《童年》中运用了大量的民间语言和谚语,使得文本更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
这种语言风格不仅使作品在叙述上更为生动有趣,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 含蓄深沉:尽管《童年》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幽默诙谐,但其中也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思想。
高尔基在描写人物和事件时,往往寓情于景、寓理于事,使得作品在朴素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4. 饱含情感:高尔基在《童年》中运用饱含情感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这种情感化的叙述方式,使得作品更具有情感力量和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童年》的语言表达具有朴素自然、幽默诙谐、含蓄深沉和饱含情感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尔基的童年第三章的主要内容

高尔基的童年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摘要:1.高尔基童年第三章的背景介绍2.高尔基童年时期的家庭成员及其关系3.高尔基的童年经历和成长过程4.高尔基在童年时期所获得的启示和感悟5.童年经历对高尔基后期创作的影响正文:【一、高尔基童年第三章的背景介绍】高尔基的童年第三章,发生在19世纪俄罗斯的一个小镇。
这一章节以高尔基的童年生活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充满艰辛和挑战的时代背景。
在这个时期,高尔基的家庭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高尔基童年时期的家庭成员及其关系】1.父亲:严厉且充满责任感,尽管生活艰辛,仍然努力养家糊口。
2.母亲:温柔善良,对高尔基的教育和成长给予极大的关爱和支持。
3.兄弟姐妹:与高尔基共同度过童年的艰难时光,互相扶持和鼓励。
【三、高尔基的童年经历和成长过程】1.生活在贫困家庭,亲身感受生活的不易。
2.开始从事家务劳动,学会独立生活和承担责任。
3.进入学校学习,接触到新的知识和世界。
4.结识校外朋友,共同探险和成长。
5.经历家庭悲剧,深刻体会生活的无常。
【四、高尔基在童年时期所获得的启示和感悟】1.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生活的不易,培养出坚韧不拔的品质。
2.家庭亲情:感受到家人间的深厚感情,学会珍惜和感恩。
3.友谊: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体会到相互扶持的重要性。
4.知识的力量:通过学习,认识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五、童年经历对高尔基后期创作的影响】1.生活素材:童年经历成为高尔基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2.人物塑造:高尔基作品中的角色,大多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充满生命力。
3.主题思想:高尔基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命运,呼吁改变现状。
4.文学风格:高尔基的童年经历使其形成了独特的现实主义文学风格。
通过高尔基童年第三章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孩子在逆境中成长,不断汲取力量和智慧。
这不仅为他后来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自己人生的窗口。
高尔基的生平事迹介绍_初中作文素材_

高尔基的生平事迹介绍高尔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高尔基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高尔基人物生平1.经历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高尔基是他的笔名(“高尔基”在俄语中是“苦难、痛苦”的意思)。
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1868年3月28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
父亲在高尔基3岁时去世。
高尔基后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
11岁开始走向“人间”,曾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
19世纪80年代在喀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1883年开始过流浪生活。
高尔基从小就有强烈的读书愿望,他在学校时,成绩很好,获得过最优秀奖,然而贫穷使他只上了两年学。
为了养家糊口,他四处奔波,干过各种的工作,但他始终没忘记过读书,他常常冒着危险找书看。
为了躲避老板的监禁,他常常利用深夜看书。
他用罐头做了个油灯,收集主人烛盘里的残油,躲在贮藏室、板棚等处苦读。
实在找不到油灯,他就在月光下看书。
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高尔基发奋自学,从而掌握了很高的文化水平,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创作高尔基早期创作(1892——1899)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浪漫主义作品与现实主义作品并存。
一方面反映了作家尚处于艺术创作的摸索阶段;另一方面也与他当时对文艺使命的理解分不开。
高尔基认为,时代要求文学应象“警钟”一样唤醒和推动人们去追求光明和理想。
他的浪漫主义作品主要是表现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1892年,在《高加索报》上用高尔基的笔名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
1895年写的《依则吉尔的老婆子》和《鹰之歌》是出色的作品。
1898年,他的第一个作品集《随笔与短篇小说集》问世,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
我的大学高尔基主要内容

我的大学高尔基主要内容我的大学高尔基。
高尔基,俄国文学大师,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而闻名。
在我的大学学习生涯中,我深深地被高尔基的作品所吸引,他的作品给予了我许多启发和思考。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分享我对高尔基作品的一些见解和感悟。
首先,高尔基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他通过描绘工人、贫民和小市民的生活,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他的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疾苦,也激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其次,高尔基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探索。
他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他的作品中,有善良、勇敢的人物,也有自私、阴险的人物。
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最后,高尔基的作品给予了我许多启发和思考。
他的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社会现实和人民命运,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我读完高尔基的作品后,我开始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他的作品让我明白了文学的力量,也让我更加热爱文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传递更多正能量和温暖。
总而言之,高尔基的作品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让我对社会、人性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热爱文学。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深入地研究高尔基的作品,也会努力将他的思想和精神传承下去。
愿我们都能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浅析》.docx

高尔基,又名斯克列夫茨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的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同时又是杰出的语言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列宁高度赞扬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1高尔基文学作品的艺术创作风格及特征高尔基人生坎坷,文学创作艰辛曲折,在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界留下了深邃的印迹,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的艺术融合,塑造了高尔基的文学创作风格。
高尔基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文学创作手段犷悍泼辣、刚健明快,力度饱满、气势超群、)作家在这一时期所谱写的高昂激越的旋律,给俄罗斯文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其主要作品以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故事为题材,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奋斗精神,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海燕之歌》成为这一时期鼓舞革命斗志的号角和战斗檄文、随后,高尔基的文学创作思想口臻成熟,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标志着高尔基的文学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的一部史诗式的文学巨作、在苏联文学史上,高尔基的文学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语言激励流畅,个性张扬,寓意深刻,富有涌动的拼搏精神和人生析理,高尔基大量的文艺理论、文学点评和政论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是以传记形式写成的自传体记,它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时期的生活自述,也是举世惊叹的文学艺术珍品,它们独自成篇,又前后相连,艺术性地再现了主人公阿辽莎坎坷成长的三个历程,真实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民众生活,刻画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的心理表现和空虚无聊的精神状态,揭露了沙俄专制的黑暗与罪恶,被视为俄苏自传体小说的里程碑和批判主义现实文学的典范、)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艺术原型就是高尔基木人,自传中所描述的艺术环境既是作者R_年生活的写照也是俄国人民特别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渴望新生活的真实体现〔)这三部作品情节生动,真挚感人,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1.1关于《童年》作品分析《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高尔基《海燕》的鉴赏

高尔基《海燕》的鉴赏赏析勇敢的精灵不朽的形象——《海燕》艺术手法赏析这是一篇散文诗,它融合了散文的描写性和诗歌的表现性的特点.刻画了勇敢的精灵——海燕的战斗英姿,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不朽的形象和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以下我们一起来学习全文是如何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文章主题的.一、运用象征,托义于物首先我们明确一下象征的概念,它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也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意义.就本文而言,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虽然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但沙皇的反动统治还比较强大,人民的言论还没有自由,因此作者通过这种方式与统治阶级进行斗争.文中出现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象征意义,而且通篇的象征义只是蕴涵在形象之中并没有揭示出来.海燕象征了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大海及波涛象征了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腐朽势力的革命浪潮风暴;太阳象征光明的未来;狂风、乌云、雷电象征丑恶而又虚弱的沙皇反动势力;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要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同时,这些象征义随着形象的发展逐步加深.其中海燕的形象渐趋完整,随着情节的发展愈来愈鲜明突出;乌云、狂风则是作最后的垂死挣扎.这样作品就动态地呈现20世纪初俄国形势的发展趋势,而大海熄灭闪电的情景有力的预示着反动势力的最终结局——那就是灭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也就由此透露出来.二、对比烘托,形象有力文中为了表现海燕的英勇战姿和对暴风雨的渴望之情,以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的海面变化作为烘托,详细描绘了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之时、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等三个海面景象,写出了当时斗争环境的恶劣,反衬海燕的英勇形象.并且把海燕的形象与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海燕的勇敢、乐观.另外,又以风、云、雷、电一齐出击来烘托海燕已经吹响了战斗的号角,豪迈激昂、振奋人心.三、语言优美,增强气势散文诗由于兼具散文与诗的特点,因此有它的独特之处.语句不分行,不押韵,却精练、形象、优美.文中描摹出海燕的声——从“叫喊”到“大笑”;形——“黑色的闪电”;一系列的动作,如“飞翔”“穿”“掠”等刻画出海燕的快速敏捷,矫健勇猛的“直冲向乌云”.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使形象更为鲜明.全诗语言充满激情,使人振奋,尤其是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对革命风暴的期盼、呼唤,又是对广大人民的战斗召唤.当时的形势决定了这种极富战斗激情的文章是很难在报刊上发表的,正是文中通篇采用的象征手法,再加上当时审查官的疏忽,《海燕》这篇文章终于发表在1901年4月号的彼得堡《生活》杂志上,也正是这个原因《生活》杂志被查封了.春天的旋律革命的宣言——《海燕》赏析高尔基的《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在作品中,高尔基以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气势磅礴的艺术笔触,通过对大自然暴风雨即将来临时的客观景象的生动描绘,深刻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夜“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暗示了革命暴风雨的即将到来,沙皇专制统治的必然崩溃,革命事业的必然胜利.作品对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海燕”——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给予了最真挚、最热忱的赞颂.寓情于景、借景述怀是《海燕》的基本艺术方法.正如高尔基说的:“用象征的形式可以方便和简洁地说出你想说的东西”,“在象征中可以注入很大的思想内容”.作者依据自己的美学选择,赋予笔下的自然景观以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并借助比喻、拟人、对比等艺术手段,使象征的主客体之间达到天衣无缝、自然和谐的境地.读者虽满眼是大海暴风雨前的景象,透过纸背,看到的却分明是一幅革命与反革命殊死较量的战斗画图.在作品中,乌云、狂风、雷声、闪电象征沙皇专制统治,代表黑暗的反动势力.“在苍茫的大海上,风聚集着乌云”、“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压下来”,“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这些文字明写风暴来临前的自然气象变化,暗指黑暗势力的相互勾结、对革命运动的残酷镇压以及最后的垂死挣扎.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敌人的镇压愈益猖狂,但历史潮流不可逆转,革命暴风雨的来临之日,就是反动派的灭亡之时.与此同时,海鸥、海鸭、企鹅则象征害怕革命、目光短浅的资产阶级社会阶层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面对暴风雨的即将来临,海鸥“恐惧”“呻吟”,试图逃避,“掩藏到大海深处”;海鸭“呻吟着”,被“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企鹅也无比“愚蠢”“畏缩”,以为“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就能避开暴风雨的冲击.这些动物心惊胆颤、张惶失措的情态,正是资产阶级和改良主义者害怕革命、贪图安逸,只想保全自己这一心态的真实写照,真实地反映了1905年前后俄国资产阶级对待无产阶级革命的态度,字里行间,寄寓着作者无情的嘲讽和蔑视.作品中,咆哮怒吼的大海象征日渐觉醒的人民革命力量,暴风雨象征就要来到的革命红色风暴,太阳象征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海燕象征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光辉形象.作者满腔热情,赞美大海,赞美海燕.在乌云翻滚、白色恐怖猖獗的险恶环境中,与海鸥们的怯弱、惊恐形成鲜明对照,大海翻起“白沫”,卷起“波浪”,发出歌唱,以英勇的迎战姿态“冲向空中去迎接雷声”,并把“金箭似的闪电”“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云霄”,勇敢、热情、愤怒、欢乐,“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大海的主动出击,与雷声、闪电决一雌雄,海燕的兴奋活跃,热烈渴望暴风雨的来临,正是革命人民和无产阶级先锋战士革命坚定性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高尔基正是运用形象的对比、烘托,抑恶扬善,鞭挞恶丑,褒扬美善,才塑造出了“海燕”这一饱含力与美、深刻反映了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从而吹响了一曲嘹亮的时代进军的号角,唤醒民众,鼓励他们勇敢地投入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去.在整体的审美上,《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它把诗和散文的特点结合起来,又表现出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尔基作品的文学特点
作品主题
高尔基早期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多取材于他的底层生活的见闻和感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流浪汉题材的小说《切尔卡什》,描写了老流浪汉切尔卡什勇敢、独立不羁、不屈从于金钱和保持人的尊严的高贵品质,说明尽管这些人的精神包袱还很沉重,但比起自私、庸俗的小私有者却高尚得多。
在艺术上,《切尔卡什》充分显示了高尔基早期现实主义作品刻画复杂性格的卓越技巧。
这些作品除强烈地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外,还力图揭示流浪汉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新旧意识的斗争,捕捉劳动群众生活的时代特征,其目的仍然是要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高尔基的文学创作起步于浪漫主义。
高尔基一生都在探索个人和历史的关系,寻找合理的社会生活,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往往充满激烈的内心冲突,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
高尔基曾不止一次地遭到沙皇政府的逮捕、监督和放逐,但他依旧始终如一地进行自己的革命和文学活动。
高尔基的创作中处处洋溢着对积极人生态度的赞美,向往唤醒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激情,唤起人对自己作为人的自豪感,鄙视怜悯与恩赐。
在高尔墓看来,人有权力,也有力量创造与人相称的生活,怜悯与恩赐是贬低入,有辱人的尊严。
作家深信,人民的愚味落后是历史造成的,并非是天生的,人民一旦掉脱黑暗的过去套在自己身上的精神镣铐,他就能站起来为自己的权力而战,成为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成为大写的人。
高尔基从事创作始终都抱着一个鲜明的文化目的:通过文学艺术促进人的自我意识的话醒,提高入的自信心和道德文化水彩,推动俄罗斯民族摆脱历史的和精神的重负,走向现代。
为着这一基本文化目的,高尔基认为,文学作品不能只限于发掘生活琐事,而应当“讲到激动不安的精神和精神复兴的可能性”,要有“对创造生活的号召”,要善于“以思想和言词之美来丰富生活”。
要美化人,美化生活。
这一文化目的使得高尔墓在盲面惨淡的人生、直书全部的真实的同时总想通过美化、“虚构”来显示人生的亮色,使人们不至于因现实的可怕而沉沦和绝望。
因此他才强调;作为艺术家,既要从现实出发,敢于揭露生活中的黑暗现实,又要“善于站在现实之上“,把肯定性的现象加以“浪漫主义化”。
我们看到高尔基互相冲突的两种人格;一是对现实社会造成人异化的现实的悲剧性体验和失望的痛苦;一是对人、对社会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理想主义的认识。
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的高尔基对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社会主义是充满了热爱和信念的,他是怀着极大的热诚去迎接美好的未来的。
作家此间的创作描写了革命前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表达了他一种急切地改变现实的渴望,对未来新生活主人的召唤。
[5]
塑造形象
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高尔基强调通过典型化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
同时展示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其现实主义创作又融入了积极浪漫主义的乐观、自信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高尔基主张作家应以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方法塑造形象,使艺术形象真实而生动。
他在《浅谈我怎样学习写作》中说到:“假如一个作家能从二十到五十个,以至于几百个小店老板、官吏等人物身上把他们员具代表性的阶级特点、习惯、嗜好、姿势、信仰和谈吐等抽取出来,再把它们综合在一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的身上,那么,这个作家就能用这种方法创造典型——这才是艺术”:因此,他认为作家必须认真地观察生活,研究社会,从生动丰富的生活现象中概括社会的本质,并把它们表现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之中。
对文学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其根本点取决于作家对生活感受的程度,这中间必然表现出作家的审美态度。
高尔基对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性也体现了他的新的审美观。
他以敏锐的观察力认识到生活的真实本质是正演绎着一场前历未有的社会巨大变革。
而掀起这场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就是已经觉醒的劳动人民,他称之为“新人”,因此,他的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及艺术的典型化的理念中明确了艺术就是要塑造这些为社会变革不断奋斗的“新人形象”。
高尔基的现实主义文学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传统现实主义仅仅反映社会的真实现状,而这种真实现状大多表现为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其实质是通过人性受到的摧残而表现出的对社会的否定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