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圆柱体教案设计

认识圆柱体教案设计
认识圆柱体教案设计

《认识圆柱体》教案设计

乌兰傲都乡蒙古族中心小学幼儿园吴静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探索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激发幼儿探索圆柱体秘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已认识过球体。

2.材料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固体胶等,准备印泥、纸张。

(2)透明胶、长方形纸张、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幼儿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并自由探索。

1.它们与球有什么不同?

2.把圆柱体立在桌上和侧放在桌上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

3.把圆柱体上、下两面印下来,发现了什么?

4.小结:上下两面都是圆形,这两个圆形是一样大的,侧面没有棱角,而且从上到下都是一样粗细,叫做圆柱体。

二、组织幼儿讨论:

你在社会中还见过哪些像圆柱体的物品。

三、玩一玩、变一变。

1.怎样把长方形纸张变成圆柱体?

2.怎样把橡皮泥变成圆柱体?

四、活动延伸:

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进行活动。

计算角:提供各种圆柱体实物,供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圆柱体的秘密。

操作角:提供多种材料供幼儿继续变成圆柱体。

《认识圆柱体》说课材料

乌兰傲都乡蒙古族中心小学幼儿园吴静

一、说教材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因此,在大班幼儿已认识了个中平面几何图形和球体的基础上,我进行了本次教学活动。

二、说目标

《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根据《纲要》的精神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认知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二方面的目标,体现了目标的整合性:

1.初步认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探索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激发幼儿探索圆柱体秘密的兴趣。

三、说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已认识过球体。

2.材料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固体胶等,准备印泥、纸张。

(2)透明胶、长方形纸张、橡皮泥。

四、说教学方法

在活动中为了达到完美的教学境界,我除了以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外,还运用多种形式的方法进行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发现法

皮亚杰认为:教学不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刺激儿童的心智发展。教师应尽可能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幼儿积极探索,体验发现的乐趣。根据大班幼儿好奇、好问,又有一定知识经验的特点,我引导幼儿在找一找、比一比、玩一玩、印一印、想一想、说一说中进行探索,从中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幼儿探索发现的兴趣。

2.讨论法

新《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并能愉快地与他人交流、分享。在幼儿探索前后和探索过程中,我都引导幼儿积极地与老师、同伴交流、探讨问题,让幼儿的思维相互碰撞,在分享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操作法

本活动安排了二次操作,二次操作活动的目的是循序渐进的,而且每次操作活动都提供了相应的、适宜的材料,让幼儿在有目的的操作中探索发现和巩固。充分体现了《纲要》中“因地制宜地提供丰富的、具有适宜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支持、引发幼儿与

材料互动,注意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创造的乐趣”的精神。

五、说活动程序

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为此,本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幼儿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并自由探索

在活动设计的开始部分,我就把探索的问题以任务的形式交给幼儿,让幼儿自由地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找到以后和球体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然后玩一玩、说一说立在桌上和侧放在桌上有什么不同,并把圆柱体上下两面印下来,看一看发现了什么。由于探索的目的明确,幼儿急于发现老师的问题,所以兴致勃勃。最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讲述进行小结,让幼儿初步了解圆柱体的基本特征,从而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组织幼儿讨论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幼儿把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社会中去,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巩固幼儿所学的知识,为后面的环节作铺垫。

(三)玩一玩、变一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幼儿充当“小小魔术师”,这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每个幼儿都跃跃欲试,情绪高涨。

幼儿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以后,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引导

孩子去思考“用什么方法来操作”。教师抓住时机介绍操作材料,并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正确、有目的地进行操作。在幼儿自由动手操作中,教师边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边验证:“你用了什么方法把它们变成圆柱体?把你变的圆柱体玩一玩。”并鼓励幼儿想出多种方法来变魔术。这样既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又培养了幼儿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活动延伸

《纲要》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我在活动中继续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让幼儿进一步深入探索。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件只中心小学:徐丽平 一、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学生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 ,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学具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掌握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也为下面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及圆柱圆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究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或等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3. 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同学们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四、学具准备:直尺,圆形纸片。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六、教学媒体设计 1、设计思路:圆各部分名称、特征等,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达到了激发兴趣、引发思辨、突破难点、思维延伸的效果。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

的动态演示将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目标有机融合,使多媒体更有效、更高效的为教学、为学生服务,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2、自主学习设计: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此理论基础上,本节课充分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探索过程,让学生在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特征。 七、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设想:根据“活动教育”课题的研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谈话直接揭题,明确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练习反馈,巩固新知——拓展认识——知识总结——分享收获”的活动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小组学习这种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实践、探索形成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做到以活动促发展。 教学过程分析: 首先,直接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呢?.... 让我 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 (板书:圆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对探索圆的真切欲望,兴趣,又直接引出,为下一步研究圆做好铺垫。 其次,初步感知,师:在生活中,你们在哪见到过圆形?如何可以画出一个圆? 然后,自主探究,发现体验:1.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1) 在折一折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小学教科书十二册《圆锥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知识技能:创设情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自主学习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ppt演示:出示一张有不同形状的几何体的幻灯片。 教师问:大家看这是什么形状的?你能说说它具有什么特征吗?这个是什么形状的的? 生:是球体、正方体、······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形状的几何体,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 课堂上准备铅笔。用转笔刀削铅笔,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圆锥体)垂直切下来。问:这还是圆柱体吗?被切下来的是什么几何形体呢? 生:不是。是圆锥体。 师揭示课题: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所学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认识》。板书课题 三、探究 1、列举,提出问题。 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你都看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你也可以把课下收集的圆锥形物体拿出来给大家看 生1:冰激凌外壳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2:有的帽子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3:漏斗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4:盖房子用的铅锤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Ppt展示生活中的圆锥图片。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你能发现圆锥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也可以猜一猜你能发现什么? 生:手拿圆锥体模型观察、想。 师:把你观察到的,感觉到的告诉给你小组的同学,小组同学共同探讨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师:哪组愿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 生汇报: A、圆锥的特征。 ①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圆柱的认识 教案(详案)及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P17-18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科学习,学生能认识圆柱体,掌握圆柱体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建立圆柱体的几何模型 2,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探索的过程,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发展空间观念,掌握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学具(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双面胶,直尺等)教具(硬纸,小棒,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双面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 1,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求的模型 问:同学们认识这些几何图形吗? 2,初步感知 摸一摸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的面有什么特点? 再摸一摸圆柱圆锥和球,它们的面又有什么特点? 3,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一种曲面立体图形——圆柱。 二、观察比较,建立表象 1、出示主题图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物体,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结:以上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简称圆柱。(出示圆柱体的几何模型) 2,联系生活,加深认识 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生各抒己见 三、学生自主探索归纳圆柱特征 看来我们身边有很多圆柱形的物体,那我们接下来就一起来深入研究一下它的特征。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请你看一看摸一摸你手中的圆柱体,想想圆柱有什么特征?并和你的同桌一起讨论归纳一下。 (板书:两个平面一个曲面) 2,学生自主探索并归纳 师(引导并适当板书):

①上下两个平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共同点? 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推论?请你和同桌讨论分享一下。 (你的方法很有新意,能让人看得很清楚) (课件展示上下底面是一样的) ②除开两个底面后,剩下的这个面就叫做圆柱的侧面。它是一个曲面。 3,认识圆柱的高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的面,现在老师这里有两个圆柱体,请大家继续观察并思考 (出示两个大小相同、高矮不同的圆柱) 师:这两个圆柱有什么区别? 生:一个高,一个矮 师: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呢? 你的知识真渊博,那你们所说的高指的哪一段距离呢? 请你和同桌讨论一下,然后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矮和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师:其实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做高(课件出示圆柱的高) 圆柱的高可以测量出来吗?怎么测量比较方便? 生操作后发现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比较准确 同学们真会动脑筋,结合我们之前学到的方法找到了这么好的办法。 师:刚刚我们在圆柱的侧面上找到了高,还能在别的地方找到圆柱的高吗? 这些高的长度都一样吗? 实际上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都是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延伸: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一些别的叫法。(出示课件) 圆柱形的水井的高其实就是水井的深度;圆柱形的硬币的高叫做它的厚度;圆柱形管道的高其实就是它的长度。虽然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叫法,但在数学上都叫做圆柱的高。 5、小结圆柱的特征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探索活动,你们认识了圆柱这个几何体了吗? 请你和同桌互相说说你认识了它的哪些知识。 我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一下。 (你总结得真全面,真细致,真有条理) 6、巩固练习 接下来我们来检验一下你们队圆柱这个新朋友到底够不够了解。 (1)、教材P20 第一题 (2)、教材P18做一做第一题 (3)、读出下列圆柱的各个数据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圆柱的高只有一条。() ②一个圆柱两个底面的直径相等。() ③上下两个面是圆形的物体一定是圆柱体。() 四、实验操作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看来同学们掌握得不错,那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动手做一个小实验。 1,实验操作 师:把长方形硬纸沿着一条边贴在木棍上,快速转动木棒,你能看到什么形状?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 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学会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应 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课件、白纸、剪刀、圆规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打篮球吗?(喜欢)老师也很喜欢打篮球。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看屏幕这是高年级同学课间在进行投篮比赛,安排这样的队形,你们认为公平吗?有什么好的建议? 师:你们都同意站成圆形,我也同意。这又是为什么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板书:圆的认识) (二)、初步感知圆与其它平面几何图形的区别。 师:你们认为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 (师板书:圆是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三)、从画圆中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表面上有圆(屏幕),除了这些,你还能从物体表面上找到圆吗?指给你的同桌看看。 师:(出示教具圆规)这是什么?它表面上有圆吗? 生:1、没有。2、有,因为它可以画圆。 师:会用圆规画圆的举手。哈哈,地球人都会画圆!在你桌面的白纸上画一个圆,看谁画得又好又快。 师:(举起教具圆规)谁能用这个超级圆规在黑板上画圆? 1、没成功:他为什么没画成功?(1是没有固定好有针的那个脚;2是没固定好圆规两脚间的距离;3是可能不太好旋转;4是黑板比较滑,不太好固定) 师:刚才同学们总结得很好,看来,用一只手固定住圆规的针尖很关键。看老师画。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1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形模型、一块平板,一把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圆柱体了,谁能说一说圆柱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二、探求新知 (一)、认识圆锥的特征 1、引出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课件)观察这些非物体的形状 质疑:①孩子堆成的沙堆是什么形状? ②小丑的帽顶什么形状?

③建筑用的铅锤是什么形状? ④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 (2)通过课件了解圆锥的形状 课件展示:蓝色圆锥形积木,圆锥形沙堆,铅垂。(仔细观察他们的形状)移走实物剩下轮廓,抽象出圆锥形的几何图形。 (3)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 (4)列举生活中的圆锥 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物体? (锥形漏斗、锥形吊灯、铅笔笔尖) 看来圆锥形物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我们只有对它的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利用它。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锥。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2、圆锥的基本特征 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锥形,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课件展示:闪烁的两个点是圆锥的顶点和圆锥底面的圆心用字母0表示,闪烁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想象一下,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认识圆柱的侧面及展开图,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从平面几何想象到立体几何,沟通面与体的关系。 1、请看屏幕,看到两个什么样的平面图形? 2、猜一猜,(1)号长方形如果向后移产生一定的厚度,会得到一个什么立体图形?(2)号长方形如果围绕宽这条边旋转一周,猜想一下,又会得到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二)、引入课题 猜对了吗?想象力不错!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一)、整体感知,由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从直观几何抽象到经验几何

1、现在举起你们昨天做的圆柱,互相欣赏一下。手巧的同学做得比较精致,有的同学作品不够完美,看来动手能力还得提高。 2、那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的?(你们观察很仔细) 3、请看,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圆柱体图片,罐头盒、茶叶筒、木桩。如果把它们画成立体图形是怎样的呢?想看看吗? (二)、研究圆柱的特征 1、提问:那圆柱有什么特征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每人拿一个圆柱,用手摸一摸,互相交流,有什么发现? 2、小组汇报,哪一组愿意给大家说说你们发现圆柱有哪些特征? ①、随着学生回答质疑: 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预设:观察、画剪、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是否重合) ②、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曲面)再用手摸一摸,请看屏幕演示。 ③、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几个面,每个面有什么特征?随着学生回答后板书。 2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 3个面 圆柱特征1个侧面——曲面 3、高的认识

人教版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1、教学内容的地位:《倍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 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承接了二年级对乘除法的学习, 并为后续倍的进一步认识做了铺垫。“倍”在学生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本节知识内容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2、学情分析: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相关的概念,所以“倍” 的概念对于学生应该并不陌生。而经过二年级的学习,学生对乘法 的应用比较熟练,也了解几个几代表的含义,所以这节课的内容对 学生来说较为简单,只需多加练习,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倍”的含义,加深对倍的认识。 3、设计理念:根据课程基本理念中“课程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体 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和《课标》中的教学建议“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 机会获得直接经验”的要求,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轻松 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4、基本思路:本节课我直接利用书中学生熟悉的小白兔吃胡萝 卜的情景,将胡萝卜直观现实的摆在黑板上,并运用小棒让每人都 能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等学生基本掌握了倍的概念,再让部分学 生上台演示检查掌握情况。为了避免场景过多引发思维混乱,所以 直接利用胡萝卜的增减继续学习。做题练习后,再次用拍手游戏巩 固知识,做到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后,出示最后一道思考题,检验学生是否融会贯通,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页《倍的认识》例 1及做一做和P53-练习十一第1题 教材分析:二年级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的意义及相关计算,为本单元“倍的认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倍的认识” 也是对乘法和除法的拓展应用,进一步为第六单元多位数乘法做了 铺垫。本单元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学好本单元也为提高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并会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 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逐步养成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胡萝卜贴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老师拍了多少下手,你们就拍多少下,从第一组开始,看哪个组拍的又对又齐。(教师拍两下,每组学生拍两下。) 通过体验一个两下与四个两下的关系,引出倍的概念。 师:像今天这样,我们就说你们拍的数是老师的四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倍”的知识。(板书课题)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泰州市泰东实验学校吴红江 教材简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圆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教材编排思路是从情境入手,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于例3和练一练,引导学生认识圆的相关概念,掌握圆的基本特征。教学这部分内容,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使学生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规定大小的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纸圆、、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师:摸图形的游戏: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摸出圆形,并说说为什么一下就摸到了? (设计思路:通过寻宝活动,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己动手画出宝物的位置,为认识圆心和半径打下基础。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认知的习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自然过渡。) 2、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师:今天,张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 3、你能画出一个圆吗? 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画圆。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 学重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教学难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 的空间观念。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自学指导一: 1、让生回忆圆柱体实物各部分名称和特征是怎样的? 2、小实验:让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 可以得到一个什么形体? 自学指导二: 1、生举例感知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是 圆锥体或近似圆锥体的? 2、生自学课本第23,24页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的内容。 ①什么叫圆锥的高。 ②引导学生归纳圆锥高的概念。(重点词:顶点、圆心) ③圆锥的高我们看得见吗?怎样才能看见圆锥的高呢? ④圆锥的高有几条呢?让生学会测量圆锥的高。 (1)学生看书自学,说出测量高的步骤。 (2)电脑显示测量高的方法。

(3)学生练习测量圆锥的高。同桌互相检查、交流。 (4)问:测量圆锥的高时应注意什么? 尺子放平、零刻度的处理 3、生自学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1)想一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可能是什么图形呢? (2)学生动手把圆锥的侧面展开。 (3)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扇形) 4、学画圆锥的立体图形。 (1)指导学生画图。 (2)指出图中的底面、高、顶点。 当堂练习: 1、课本练习九2 2、判断 (1)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因为圆柱有无数条高,所以圆锥也有无数条高。()(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任意一点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3、说一说下面形体的特征

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你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3)你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利用硬纸做一个圆锥 板书设计: 顶点(1个) 圆锥的认识面:底面、侧面(曲面) 高(1条)

人教版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修订稿

人教版圆柱的认识教学 设计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认识圆柱的侧面及展开图,初步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生体验自主探究,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具准备:带有包装纸的圆柱体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们看(课件出示):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简称圆柱。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二、自主探究新知,建立模型。 1.合作探究、整体感知圆柱。 师:这些圆柱形物体有哪些特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 ppt出示 小组合作探究一: (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摸一摸,看一看圆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关系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用手摸一摸圆柱的侧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找到圆柱的高吗高有多少条 (2)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仔细阅读教材18页例1的内容,从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互相交流,有什么发现。 2.小组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底面 2个,完全相同圆 圆柱侧面 1个曲面 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下面的问题教师追问: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生:①观察;②画剪:把两个底面分别画在纸上,然后剪下来比较; ③量直径:测量两个底面的直径,判断底面是否相同;④把茶叶盒的两个底面拆下来比较。)

《倍的认识》教案设计

《倍的认识》教案设计 四川省安岳县东方红小学:唐晓玲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小学二年级学科:数学 课时:1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小棒 教学课题:倍的认识 教材分析:“倍的认识”是西师版数学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倍”是小学数学中比较抽象的概念,也是承前启后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倍”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是陌生的,缺乏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材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引入、组织探究、启发巩固。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的例1、例2以及相关活动,练习。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利用“倍”的概念,能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

问题,感受

“倍”在生活中的存在、含义与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建立求倍数的计算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叶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展示多媒体图片:学校里两个队正在进行拔河比赛,男生队有3名队员,女生队有6名队员,请孩子们猜一猜是哪个队将取得胜利,并说出理由。 引导孩子说出:女生会赢,因为6个女生比3个男生多3个人,或者是男生比女生少3个人,或者男、女生的人数不一样,这场比赛不公平等说法。 教师:要想知道结果,咱们先把他们的人数用小棒摆一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 (1)动手操作。 教师示范摆,先摆第一行的3根,再摆第二行,摆第二行时要3根3根地摆,一共摆6根小棒。学生再摆。

教学设计圆锥的认识人教版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圆锥的认识 教材分析◆ .认识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及其特征。首先,教材借助圆锥几何模型,引导学1例生观察认识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给出这些概念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其次,着重介绍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并指出测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特别地,在这个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亲手操作实践,并展开交流讨论,以获得测量高的基本活动经验使学生加深对圆锥高的认识。最后,与圆柱的认识编排相似,为加深对圆锥的认识,安排了一个快速转动自制的“三角形”,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与圆柱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学会测量圆锥的高,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合作学习、合理猜想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 生的数学意识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圆锥高的测量教学难点◆ 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 圆锥体模型;垫板;直尺、大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电脑显示砂堆、陀螺、漏斗等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常看到这样形状的物体 (1 )。物。根据实物图抽象成立体模型图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你想为什 2、问题情境三(板)么取名叫圆锥?(引导学生认识到底面是圆的,头上像锥子一样尖尖的,就叫圆锥。书课题:圆锥)对于圆锥你想了解些什么?(板书:面、高、体积;)3、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圆锥。二、探索研究:(一)圆锥形状的认识。、引导观察特征1取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问题情境四(1 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面:侧面(曲面)个顶点:1 2 个底面(圆)

(完整版)圆柱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P10《圆柱的认识》例1、例2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展开图。 2、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圆柱的平面展开图。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和圆柱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媒体出示:各种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等。)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 [设计意图说明:复习学过的立体图形。] (媒体出示:圆柱。)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图形——圆柱。 (媒体出示:圆柱的认识。) 二、新授 探究一:认识圆柱 1、找找圆柱 师:请同学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呈圆柱形。 (学生可能回答:笔筒,玻璃杯、圆珠笔芯等。) 2、整体感知圆柱 (媒体操作:点击后分别出现书本P10主题图。) 师: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可能回答:底面都是圆,上下两个底面相同等。) (媒体操作:根据学生回答点击后分别出现“底面都是圆”,“上下两个底面相同”。)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图片。) (学生可能回答:是圆柱。) 师:你怎么知道这是个圆柱? (学生可能回答: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上下两个底面相同等。) (媒体操作:根据学生回答点击后出现“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并再一次出示“圆柱的底面是圆,并且大小一样”。) 3、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 师:下面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来自学课本。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周围的面是弯曲的等)(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圆柱上下两个面变色,再点击出现文字“底面”,点击后出现圆柱侧面旋转一圈变色,出现文字“侧面”。教师边操作边解释。)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初步认识圆柱。] 4、圆柱的高 出示两个不同高度的圆柱。 师: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圆柱的高不同。) 师:圆柱的高是怎样的呢?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的箭头,再点击出现文字“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倍的认识教案(完整版)

《倍的认识》说课稿 中宁一小杨艳芳 一、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与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立倍的概念;二是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我今天授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建立倍的概念。这节课只有让学生理解了“倍”的概念,才能为后面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倍”的概念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根据教材安排,考虑学生实际情况我定的教学目标是: 教学目标: 1.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意义,体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 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推理迁移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含义。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师的教法: (1)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让学生分清三种萝卜及数量后,通过组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建立倍的概念的过程。 (2)利用好动手操作活动。 当学生在理解倍的含义有困难时,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比较好的学习活动。 (3)拓展教材资源,丰富比较活动。

在讲完例题后,通过设计连续的情境,不断改变两个比较量,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比的标准的重要性,要明确比的标准是谁,谁和谁比。 另外在巩固练习时,把课本做一做的圆片题进行了创新,把有序的三种颜色的圆片打乱散摆,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倍的概念这类问题的基本模型和方法。 (4)注重培养学生推理迁移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的学法: 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情境图,对三种萝卜进行分类计数、圈图比较,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已经掌握的“几个几”建立联系,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理解倍数的含义时,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利用动手操作、比一比、圈一圈等方法体会倍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谈话引入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学习新知。〗(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出示教材P50主题图)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练一练等活动,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几个几”建立联系,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2.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增减胡萝卜和白萝卜的数量)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连续的情境,不断改变所比较的两个量的数量,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量的重要性。〗(三)巩固练习 1.第一行:12个红苹果,第二行:4个黄苹果。先圈一圈,再填数。 2.完成“做一做“第1题。 〖设计意图:练习第一题将标准量画在下面,目的是通过变式练习,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式,一定要明确明确谁和谁比,谁是标准量,在辨析中深化学生对倍的认识;第2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教案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1)学生活动,观看动画片 出示问题: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里? 2、如果车轮做成正方形的、椭圆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 [教师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告诉大家,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圆形。这里,教师采用学生感兴趣动画表演入手,既直

观形象,又易于发现,进而抽象出?圆?。学生从?看?入手,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学习兴趣浓厚,乐于参与,利于学习。] (2)师生对话(学生可相互讨论后回答)。 教师:日常生活中或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学生:在钟面、圆桌、人民币硬币上……都有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学生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感觉:……闭封的、弯曲的。 教师(多媒体演示:圆形物体→圆):这(指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以前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征,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指圆)这种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教师(鼓励表扬学生):对,这个图形就是圆,你能说说什么是圆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这时,教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在脑子里想圆的形状,睁开眼睛再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能否记住它。) 教师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并请学生回答:你还想认识圆的什么?学生说:还想认识圆的圆心、直径、半径……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认识》公开课教案_14

圆锥的认识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1—32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建立圆锥的几何模型,能明确指出圆锥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能准确测量圆锥的高,发挥动手操作的能力,逐步形成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3、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图形和旋转实验,直观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 建立圆锥的几何模型,能明确指出圆锥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四、教学难点 能准确测量圆锥的高。 五、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圆锥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圆锥的模型,尺子等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回忆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圆柱特征的?它的特征是什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2)收集生活中圆锥形的物体,并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课前大家已经收集一些圆锥形的物体,谁来展示一下? 找1—2名学生展示。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请大家欣赏。我收集的与你们收集的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课件出示圆锥立体图)

这节我们一起来认识圆锥。板书课题。 2.问题探究 (1)圆锥的特征 ①迁移类比,引发思考 师:我们在认识圆柱的时候,是从哪些方面认识它的? 独立思考后,自由发言。 引导小结:从底面、侧面、高和侧面展开图。 师:现在认识圆锥,它与圆柱有没有相像的地方?你想从哪方面来认识它? 预设:底面、侧面、侧面展开、高等(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②观察操作,认识特征 师:现在借助手中的圆锥实物来认识它? 同桌两人合作。 ③汇报展示,归纳小结 预设1:圆锥的面 生汇报交流。 引导小结: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圆锥有一个顶点。 预设2:圆锥高的认识 师:高在哪里?谁愿意指给大家看? 引导学生评价。 师: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长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 学生评价判断。 师:那什么是圆锥的高呢?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引导小结: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师: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 小结: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课件演示画高,标上字母h。 预设3: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最新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教学 设计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实验教科书 10-12页及练习二2、4 课型:新授 教材与学情分析 圆柱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长、正方体的基础上学习的。由直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到由曲线围成的圆,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再由平面围成的长方体、正方体到由平面和曲面共同围成的圆柱和圆锥是学生在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还有待于发展,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时存在一定的的困难。而多媒体的引入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形象直观的模拟演示,恰好能够弥补这方面的缺憾,因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要采取直观教学,尽量让学生用在看、摸、做等操作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表象。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具辅助教学,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变静为动,分散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的优势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圆柱的各个组成部分,掌握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侧面。 (2)能力目标:通过制作圆柱,学会合作,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3)情感目标:在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研究的乐趣,和收获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首次接触曲面的问题,掌握“化曲为直”是难点之一 2、探究底面与侧面的关系对学生来说有困难。 学习材料准备:学生动手制作的圆柱教具圆柱圆柱的认识课件 学习过程: 一、课前交流 今天,王老师和大家来到了一个比较特殊的场合,有这么多的老师和我们一起来学习。希望同学们不要拘束,更不要紧张,因为所有的老师都和王老师一样是同学们学习的伙伴,如果你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与我们共同讨论交流。课前我们已经自学了这部分内容【2课件预习题】。可以说大家都是有备而来,绝对没问题。有没有信心? 二、交流课前自学情况 1、师:首先我们先来交流一下大家的自学情况 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柱,通过自学,你能描述一下圆柱体的特征吗? (有补充吗?)【板书:圆柱底面 2个圆相同 侧面曲面→ 高无数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海南省农垦直属第二小学三年级备课组(王玉民、刘丽珠、王劲青、欧友凤、吕凌燕)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沟通“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并能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及计算思路。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渗透“倍”与乘除运算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今天,咱们一起玩个拍手游戏,谁愿意到前面来和老师一起玩(找一学生) 1、我先拍,听,我拍了几下(2下) 请你拍3个2下,其他同学听他拍得是不是3个2下 预设:(1)生会拍:你是怎么拍的 (2)生连续拍6下:谁有好办法让我们一听就知道是3个2下全班共同拍3个2) 2、再听老师拍了几下(3下) 请你们拍2个3下。

提问:怎样判断第二行星星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几倍 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教师板书:4个星星为一组,第二行摆了3组,所以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3、初步感知”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动手操作 师: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摆几个同学们会摆吗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动手摆一摆。 汇报交流(说清第二行怎样摆能清楚地看出来) 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过程。 (2)结合实际说一说。 请同学们找出生活中的例子,用倍的关系说一说。 (31)师小结:比较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是以较小数为一份数,再看较大数里面有几个较小数,较大数就是较小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就是几个这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判断,进一步来巩固学生对倍的概念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观察,使学生感知“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三、巩固拓展 1、拍手游戏。同桌对拍练习。 2、完成教材第50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再填空。 (情调:以较小数为一份数,再看较大数里面有几个较小数。) 3、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 (1)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互相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随县环潭镇第二小学路学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部分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和圆柱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教材把圆锥的认识安排在圆柱的认识之后,为学习圆锥的体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理解并掌握圆锥的特征,了解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在增进数学理解的同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弄清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六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尤其是“三阶六步”高效课堂的实施,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探索未知世界的意识不断增强。 三、教法、学法分析:

1.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遵循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了学生能力培养。我是这样设计的: (1)创设情境,为合作探究形成氛围。 (2)迁移原知,为自主探究奠定基础。 (3)重视指导,为新知建构提供条件。 2.在学生的学法上,我采用了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探索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猜一猜、剪一剪、辩一辩、量一量等方法,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生成的过程,而且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法,同时也改变了几何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 四、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圆锥体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然后利用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的轮廓,移走实物的模像,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最后告诉学生: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板书:(认识圆锥)。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圆锥的认识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为后面学习圆锥的特征做好准备。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初步感知圆锥的基本特征。 问题一: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锥形,看一看,摸一摸,观察它有什么特点?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