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看经典中医的楷模——岐伯

合集下载

甘肃古代十大名精深中医

甘肃古代十大名精深中医

古代十大名中医1. 岐伯,生活于人文初祖黄帝时代,北地(今省庆阳市庆城县)人,为黄帝臣,主管医药,是传说中我国远古时代著名医学家。

他和黄帝以问答形式著成的《黄帝经》总结了先秦医学思想与临床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中医学奠基之作,被尊称为“医家之宗”。

由此,岐伯被尊奉为“中华医学之祖”。

2. 封衡(约116-220 ),字君达,号青牛道士,东汉初道(今陇西东南渭水东岸三台镇)人。

自幼出家当道士,隐居鸟鼠山(今渭源县境)修行。

封衡精老庄之学,善医药、针灸。

著有《容成养气术》《灵宝卫生经》《墨隐形法》,为祖国养性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 皇甫谧(215-282 ),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省灵台县朝那镇)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著成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对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此,他被后人推崇为“世界针灸鼻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

4. 吴褆,宋,昭武(今省县西北)人,太学生。

著《圣济经注》十卷。

《圣济经》乃徽宗皇帝敕编《圣济总录》时亲自撰写,以阐发《经》《道德经》之奥旨。

5. 好问,生卒年月不详,字希敬,祖籍高邮,其祖父仁为韩王侍医,遂定居。

他承祖业医术,悉心钻研,术益精湛,从医活动时间是在明代弘治初年(1488 )至嘉靖十四年(1535 )。

著有《氏医精》。

另著《太素集》《时巢鉴》等书。

6. 石坚(?-1743 ),字碧天,号太朴,高台县人。

石家世代行医。

石坚幼承家传,医术精良,善治各种杂症。

著有《鸿宝堂医案》一书,惜已失传。

7. 一明(1734-1821 ),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人,平阳府曲沃县人,为清代著名丹家。

后半生一直隐居榆中县栖云山、兴隆山修道,设坛传教,著书立说,是晋、陕、甘、宁一带颇具影响之全真龙门派道士,也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医家之一。

《黄帝内经》中的六大上古医家

《黄帝内经》中的六大上古医家

《黄帝内经》中的六大上古医家岐伯天师,尊称岐伯也。

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也。

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谓曰天师"。

岐伯,中国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精于医术脉理,名震一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关于他的籍贯说法不一。

今传《素问》基本上是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造诣。

中国传统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他同黄帝合著了医书《内经》、《难经》,合称《黄帝内经》,开辟了中医著述之先河。

其内容多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所以,记载"岐伯"的最早的文献是《黄帝内经》。

中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不少学者对这种观点持肯定的意见。

鬼臾区又作鬼容区,号大鸿。

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曾佐黄帝发明五行,详论脉经,于难经究尽其义理,以为经论。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介绍的是鬼臾区回答黄帝关于运气学说的一些重要提问。

这种精神上的依托表明,古人相信鬼臾区可以称之为运气学之祖。

学术地位仅次于岐伯。

雷公中国传说中的上古医家,相传为黄帝众多懂医学的臣子之一。

精于针灸,通九针六十篇。

《黄帝内经》中的“著至论”、“示从容论”、“疏五过论”、“征四失论”等多篇,都是以黄帝与雷公讨论医药问题的形式写成的。

历史上托名雷公的医学著作有《雷公药对》。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剔而未能明。

明而未能彰。

足以治群僚”。

在关于针灸论述上与黄帝讨论了“凡刺之理”,以及望面色而诊断疾病的理论。

从《素问》中以及《灵枢》内容来看,可知雷公从黄帝受业之关系。

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典故解析

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典故解析

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典故解析中医学源远流长,其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中的医学经典。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黄帝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典故,这些典故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医学的核心理念和治疗方法,还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和指导。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中选择几个典故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精髓。

典故一:岐伯问道《黄帝内经》中的《灵枢·刺灸》一篇,以“岐伯问道”开篇。

这个典故是指岐伯向黄帝请教医学知识的情景。

岐伯问道的意义是指医者应当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

从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注重医者修养和学习。

只有医者不断扩展自己的医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因此,医者应当始终怀有一颗虚心学习的心态,并且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完善自己的医术。

典故二:曲直相与在《黄帝内经》的《素问·玉机真脏论》一篇中,有一个典故叫做“曲直相与”。

这个典故是指人体的脏腑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关系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个典故的含义是指人体的各个脏腑相互协作,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如果脏腑之间出现协调失调或者不平衡,就会出现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的重点就是通过调理脏腑的功能,达到平衡的状态,从而恢复患者的健康。

典故三:肝主筋络在中医理论中,有一个典故叫做“肝主筋络”。

肝主筋络是指肝脏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黄帝内经》认为,肝脏是主要的藏血之脏,对于人体的筋脉有重要调节作用。

肝主筋络的典故告诉我们,肝脏不仅仅是一个解毒器官,还参与了人体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

肝脏的健康与人体的整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对于保护肝脏和肝血的健康,我们应该注重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节。

典故四:升降出入在《黄帝内经》的《平人恒息论》一篇中,有一个典故叫做“升降出入”。

黄帝的御医——岐伯:陕西岐山人

黄帝的御医——岐伯:陕西岐山人

黄帝的御医——岐伯:陕西岐山人在中医巨著《黄帝内经》中,总有一个人在黄帝问话后回答出问题原由,他就是岐伯。

岐伯,相传为黄帝之臣,又是黄帝的御医,奉黄帝之命在周原大地(今陕西省宝鸡地区)尝味各种草木,与雷公研讨经脉,炮炙中药,立典中医学说,为天下众生疗病。

《黄帝内经》就是黄帝与岐伯等贤君讨论中医药对话之理作品。

岐伯,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

岐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岐伯”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司马迁《史记》中:“岐伯,黄帝太医。

”岐伯是陕西岐山人氏,“岐”,古姓,出自周人始祖——姬弃,意为两鬓饱满,且聪明睿智。

岐伯之“岐”,当从“山”旁作“岐”,伯为人名(宝鸡地区至今称为大伯),亦作古爵位及官名……南宋学者罗泌撰写神话历史集大成之作——《路史》,意思是说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史”之意。

《路史》记载:“古有岐伯,原居于岐山之下。

”《路史·国名纪丙》记载:“高辛氏后列有岐氏,为黄帝同族。

”这个高辛氏比黄帝族较早一些。

就是说,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黄帝时期,距今约4600年左右(公元前26世纪),在古老的宝鸡西岐大地上,有一支岐氏部族,其首领名叫岐伯。

南宋学者叫郑樵,撰写了一部人物为中心的记传体中国通史《通志》记载:“岐氏周故郡也,今凤翔岐山是也。

太王居之,至文主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

”岐氏指周人故地,就是凤翔府岐山,即今宝鸡市岐山县,太王居住在那里,到周文王时开始迁都到丰,并在岐山留下分支(一部分周族人),所以称作“岐氏”,就是以“岐”为姓。

《通志》还说:“古有岐伯,为黄帝之师。

”北宋张君房编撰《云笈七签·纪·轩辕本纪》记载:“时有仙伯,出于岐山之下,号岐伯,善说草木之药性,为太医,帝(黄帝)请主药方。

”岐伯之“岐”,最早来源于岐水,今宝鸡岐山地区。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6世纪,就记载有后稷协助大夏“治梁及岐”的记载,说明岐山之“岐”早在夏代以前就已有之。

中医典故中的阴阳平衡从岐伯到孙思邈

中医典故中的阴阳平衡从岐伯到孙思邈

中医典故中的阴阳平衡从岐伯到孙思邈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核心的概念,被视为宇宙万物的两个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基本属性。

在中医发展的历程中,从《黄帝内经》的岐伯到后来的孙思邈,阴阳平衡一直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介绍中医典故中的阴阳平衡理论。

1. 岐伯阐述阴阳平衡的理论岐伯是中医学奠基人之一,其著作《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在《黄帝内经》中,岐伯详细阐述了阴阳平衡的理论。

他认为阴阳是构成世界的两个相对统一的力量,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通过升降浮沉等运动来保持平衡。

他指出,人体的健康与生命活动都与阴阳的平衡紧密相关,任何阴阳的偏盛或偏衰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他提出了平衡阴阳的调节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情志调摄等。

2. 扁鹊的阴阳平衡治疗扁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他在《千金方》中提出了许多关于阴阳平衡的治疗方法。

扁鹊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阴阳失衡所致。

他将疾病分为阴性病和阳性病,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恢复阴阳平衡。

他的治疗观点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医治疗阴阳失衡病症奠定了基础。

3. 孙思邈的阴阳平衡理论与实践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阴阳平衡的概念。

孙思邈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平衡,提出了调节阴阳的方法,如草木之类可调和五脏六腑阴阳盛衰,鍼灸、草药等治疗手段。

他还总结了许多关于阴阳平衡的实践经验,如调和饮食、定期锻炼身体等,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医学著作中,为后来的医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结起来,阴阳平衡是中医典故中重要的学说之一。

从岐伯到孙思邈,中医学家们对阴阳平衡理论进行了不断的阐述和发展,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阴阳平衡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医临床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阴阳平衡的理论,将其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中,以更好地维护人体健康。

中医为什么被称为“岐黄之术”?岐伯为我国医学做了什么贡献?

中医为什么被称为“岐黄之术”?岐伯为我国医学做了什么贡献?

中医为什么被称为“岐黄之术”?岐伯为我国医学做了什么贡献?《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由《素问》和《灵枢》组成,其中《素问》的内容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上古医学家的问答为主。

千百年来,《素问》一直被看作中医的源头,岐伯也被称为我国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

由于年代久远,关于岐伯的资料不是太详细,一般认为他是岐山(现在的陕西省岐山县)人。

和很多著名医学家一样,岐伯立志学医是想减少人们生病时的痛苦。

当时生存条件恶劣,人们难免会受到疾病的侵扰,岐伯看到人们患病时那痛苦的样子,所以就立志学医。

他曾经到处寻找良师益友,一旦找到医术精良的医家,马上就会十分虚心地向别人学习。

岐伯才智过人,又勤于思考,所以他学得很快,不久就精通医术脉理,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

岐伯画像1、养生有术司马迁的《史记》中说“岐伯,黄帝太医。

”显然,岐伯有过在黄帝身边做太医的经历。

根据南宋的纪传体通史《通志》记载,黄帝曾经到小崆峒问道,在岐山他看到一幅令人惊异的景象:那里的老人都鹤发童颜,健步如飞,年轻人都肌肤润泽,容颜俊美,看上去俊逸潇洒。

黄帝看到这些人都保养得这么好,就好奇地问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

结果大家的回答都指向了一个人:都是神医岐伯教给他们的。

黄帝于是就在岐山一带寻访,终于找到了岐伯,黄帝就恭恭敬敬地敦请岐伯跟随自己,尊他为天师,让他帮助自己济世救民,治理天下。

岐伯跟随黄帝期间,黄帝曾经向他问过很多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农艺、哲学等多个方面,岐伯一一给予详尽的回答。

这些内容经过人们整理,就形成了后来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关于尊岐伯为“天师”,《黄帝经世素问合编》中解释说:“天师,尊称岐伯也。

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也。

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谓曰天师。

”2、岐黄之术我国传统中医学一向被称为“岐黄之术”,“岐”就是指岐伯,“黄”则是指黄帝。

黄帝统一华夏的时期,大约是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当时已经有了十分鲜明的尊卑贵贱的划分,黄帝为君,岐伯为臣,在“岐黄之术”中,为什么人们反倒将岐伯的名字放在前面,黄帝名字放在后面呢?很显然,人们这么做是因为他们首先肯定的是岐伯在中医形成过程中的创立之功,他是《黄帝内经》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构建者,是当之无愧的“华夏中医始祖”。

传世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典故

传世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典故

传世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典故在传世经典《黄帝内经》中,融入了许多中医的典故,这些典故不仅是中医发展历程的见证,更是中医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会给大家介绍其中一些经典的中医典故,以展示《黄帝内经》对中医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一节:神农尝百草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始农帝,他对于中药的研究和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黄帝内经》记载,神农尝百草,研究草药的药性和功效,创立了中药的基础理论。

神农尝百草的典故,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草药的探索和运用,也为后来中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可以说,神农尝百草是中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第二节:岐伯问针《黄帝内经》中的另一个经典典故是岐伯问针。

岐伯是古代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问针典故在中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据记载,岐伯曾向黄帝请教针灸的应用方法和技巧,黄帝耐心细致地给予指导和解答。

这个典故不仅突出了岐伯作为中医创始人的重要地位,也表达了师徒间传承和分享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节:扁鹊医病扁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家,被誉为中医之始。

在《黄帝内经》中,扁鹊被描述为医术高明,能够诊治各种疾病。

这个典故反映了扁鹊的医术造诣以及他为中医做出的巨大贡献。

扁鹊医病的典故在中医发展史上被广泛传扬,成为了中医行业中的经典典故之一。

第四节:雷公藤救命雷公藤是一种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中风、风湿等疾病的治疗中。

在《黄帝内经》中,有关雷公藤的记载提醒了中医师们该如何正确地应用雷公藤以及注意事项。

这个典故强调了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阐述了正确应用中药的重要性。

第五节:扪脉辨病《黄帝内经》中的经典典故还包括扪脉辨病。

扪脉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检查患者的脉搏来了解身体状况,辨别疾病的种类和程度。

这个典故反映了中医对于脉搏的重视和应用,也强调了中医诊断方法中脉诊的重要性。

结语:以上所述,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些传世经典中医典故。

这些典故不仅是中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中谁学问最好?岐伯排第几?

《黄帝内经》中谁学问最好?岐伯排第几?

《黄帝内经》中谁学问最好?岐伯排第几?《内经》是汉以及汉以前的中医核心期刊论文集。

读过《内经》便知道其中有七位中医研究员,分别是黄帝、岐伯、伯高、少俞、少师、雷公、鬼臾区。

七位其中学问谁高谁低?现在来探究一下我们先来看一下几位研究员的基本资料黄帝学位职称:中医学博士、中医学讲师黄帝是《内经》中学问非常好的一位研究员黄帝本来就是一位智商非常高的研究员《大戴礼》曰:“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慧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虽然智商高、地位高黄帝还是非常勤奋去研究学问经常向其博士导师岐伯提出问题而且每次提出问题前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学习体会而且黄帝对做学问的态度非常恭敬常常把从博士导师那里讨来的学问重新整理,做好备份,放入国家机密档案室《靈蘭秘典論》有证:“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岐伯学位职称:博士生导师、教授《内经》以及其他文献当中岐伯也叫“天师”、“天师岐伯”《上古天真論》:“黄帝……成而登天。

迺問於天師曰”黄帝鼎湖骑龙,得道升天就是通过了博士入学考试然后问导师岐伯问题所以这个天师是天上的得道的老师非常了得岐伯是黄帝的博士导师黄帝提出问题以后岐伯往往都能说出非常中肯、详细的答案随便一说就能在《内经》期刊发表论文可见岐伯的学问是非常深厚的鬼臾区学位职称:天文学专家、鬼臾区是上古的天文学专家而且鬼臾区的天文学学问是家传的家族世代专攻天文学传到他这一代已经第十代《天元紀大論》:“鬼臾區曰: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廖廓……九星懸朗,七曜周旋……臣斯十世,此之謂也。

”作为专家其解答了黄帝关于天文学、中医学结合领域—运气学的问题在《内经》期刊发表论文一篇少俞学位职称:中医生理学教授少俞是何许人也不详可以知道的是他也是黄帝的老师观其学术论文于子刊《灵枢》中发表的5篇论文大都是研究中医生理学内容料应少俞是中医生理基础研究领域的少师学位职称:中医学副教授少师者是上古太子的辅助家教专门教读书学问主要家教叫“太师”《汉书·百官公卿表序》:“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賈誼新書》:“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治病的法书”。从这些论述和解说之中不难看出,岐伯运用民族传统的辩证思维、整体形象思 维方法去“观象识藏”、“司外揣内”,去“取象比类”、“揆度奇恒”,将中医理论体系塑造得相当 完整,以至于数千年来仍指导着中医临床而运用不衰。例如“藏象学说”,即是以人体五脏六腑 为中心,联系到躯体五官、九窍以及相关组织,形成了生理学的五大系统,同时,还以整体观念 为指导,将人与自然、形体与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成的人体模型。人体模型中的各 部结构和功能的联系,又是以经络作为通路来沟通的。藏象、经络这些独特的系统,是中医理论 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诸如此类,从《黄帝内经》中可以深刻地反映出,岐伯其人,精熟医理,具 有系统的人体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医学知识,并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 理论体系,至今仍被后世医家视为圭臬。这是他作为上古名医的标志所在。
不能不追溯其源:不能不重视从客观的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文化背景方面研究,不能脱离中国传 统文化历史特点,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从《黄帝内经》看经典中医的楷模——岐伯
张士卿 甘肃中医学院 (兰州
730030)
岐伯,人尊之为岐天师,是我国上古时代的名医。其与黄帝对坐,讨论养生保健,疾病防治 等有关医学问题,从而创立医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经巨著《黄帝内经》其主要部分都是以黄帝 提问岐伯对答的体裁写成,所以,中医学往往被后世称之为“岐黄之术”。因鉴于此,从《黄帝 内经》中也就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出岐伯其人,作为上古名医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为我们 今天培养造就新一代名医树立了一个楷模。 1.岐伯精通“易”理,学识渊博 《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指出:“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 之谓也。”可以概括地说,一部《黄帝内经》,就是一部用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等自 然科学和人文学、社会学、兵法学等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从多学科的角度去研究医学相关问题 的“百科全书”。它从古代哲学的高度论证了天人相应、整体衡动、气运升降等宇宙物质变化和 人体生命科学等重大理论,从而提出“以人为本”的天人观。它的理论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的 根基《周易》是一脉相承的。《周易》日:“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易”者,即变和动的意思。 它提示人们要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去认识和把握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 规律,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处治方案。岐伯在与黄帝讨论医学相关问题时,也正是运用了这一原则, 去认识和把握人的生命观、疾病观、防治观。综观《内经》,从‘上古天真论》的“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到“四气调神论”的顺应四时养生;从《生气通天论》的“天人相应”,到《阴阳应 象论》的“审其阴阳,以别柔刚”;从《异法方宜论》的“一病而治各不同”,到七篇大论讲到五 运六气,强调治疗应“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一不是“法天之纪”“用地之理”,通人气之变, 而达通晓人身脏腑经络、气血阴阳运行,从而以指导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至道。由此可见,岐 伯其人,的确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能上穷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的古代医家。从他在《黄帝内 经》中的博识宏论,可以看出他精通“易”理,具有广博的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物候等自 然科学知识,同时还具有哲学、人文、社会、兵学方面的丰富知识,也即是具有丰厚的中华传统 文化的底蕴,这为他成为上古名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岐伯精熟医理,造诣深邃 《黄帝内经》中,岐伯回答黄帝的提问,内容涉及极为广泛,从“阴阳五行”到“藏象经络”, 从“病因病机”到“诊法治则”,从“疾病类证”到“养生保健”,从“针灸按踽”到“药物治疗”, 可以说内容极为丰富,理论相当深刻,的确称得上是一部“性命之学”.“养生宝典”,也是一部
17
3.岐伯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素问・疏五过论》和《素问・征四失论》中,提出为医者的“五过四德”,强调医者受师 卒业,不可以杂术谬言为道,不可以时有治效,即自以为得,自功、自足。还强调医道精深,不 可以浅尝即止。这些论述,随是黄帝与雷公论医之文,并以黄帝示教主述医道的形式,论及医生 常见的五种过错和应注意修正的有关医德问题,但也能反映出岐伯在其医事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高 尚医德和精湛医术。要知“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 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 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因为“圣人之术,为万民式……循按医事,为万民副”, 所以,作为一名医生,要想能真正为病人解除疾苦,就必须全面了解病人的人事日行、经历、所 好、体质强弱、发病经过等多方面情况,从而才能为探求病源,分析病机,确立治疗方案提供依 据。 从《黄帝内经》中还可以看出,岐伯作为上古名医,他不但善于运用针灸砭石,导引按踽等 方法治病,而且在遣药组方,药物治疗方面也有相当造诣。如他在制方方面提出了大、小、缓、 急、奇、偶、复七方之制和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原则,虽然在具体方药方面所载不多,但 从《内经》十三方中亦已反映出当时在药物治疗上有内服、外治以及汤剂与丸、散、膏、丹等不 同方法和剂型的使用。岐伯的这些医疗经验与学术成就对后世针灸学、治疗学,乃至方剂学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先河。
岐伯考证与岐黄文化研究综述
安定祥刘艳春赵永生 甘肃庆阳岐黄文化研究会
(745000)
甘肃庆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研究认为,庆阳是上古 名医、黄帝“天师”一岐伯的故里,岐伯与轩辕黄帝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岐黄文化。 从岐伯这一名人的记载传颂,到岐黄之术的诞生传承,再到岐黄文化的提出和研发,都与这块古 老的土地有着不解的渊源。本文就庆阳市岐伯考证与岐黄文化研究有关问题综述于下。 1.考证研究工作历程 1.1从古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市内有识之士通过编著史志、医书等对岐伯这一历史名人的乡籍、 贡献、地位、庙宇等进行研究和记述,留下了传世之作。主要有:晋代医学家、文学家皇甫谧及 其代表作《针灸甲乙经》:明代嘉靖年间时任刑部给事中的庆阳府安化县人傅学礼主修的《庆阳 府志》;清代顺治年间时任庆阳府知府杨藻风主持编纂的《庆阳府志》。上述两本志书(手写本) 现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甘肃图书馆有缩微胶卷收藏。其中明代《庆阳府志》在 清光绪年间流入日本,由文部省上野图书馆收藏,后转存于日本国会图书馆。上述著书其真实可 靠性勿庸置疑。 1.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2011年 这60多年的考证研究工作可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民间散在研究时期。主要研究人员为庆阳地区中 医院副主任医师陆大成,代表论文为《岐伯乡籍考》;西峰三世为医的骨科传人王毅先生,代表 论文为《岐伯考》。他们从史志记载、庆阳历史发展、地理变迁、医术传承等方面考证岐伯及其 贡献。还有原庆阳师专副教授张耀民把岐伯与黄帝联系起来考证,写出了《岐黄故里在庆阳》的 论文:庆城县民俗文化研究者左思科先生,对岐伯的出生地、诞辰日、庙宇提出考证成果,写成 《岐伯圣景》一书。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4年,为卫生行政部门有组织的进行岐伯及中医药学术研
16
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 当然,就我们今天的中医教育来讲,要培养和造就新一代中医人才,其课程设置,即应当涵 盖文学、史学、哲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中西医学,甚至包括兵法学、 历法学等多种学科,既要有传统国学知识的底蕴,又要有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同时还应注重培 养他们的美学素养,如音乐、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传统体育等方面的素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临证时举一 返三,触类旁通,在理论研究方面从多学科、多系统、多方位、多层次去探索中医学的奥秘,从 而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不断做出更大的贡献。
4.岐伯形象对我们今天造就新一代名中医的启示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创新。随着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现代中医人才的培养模 式和成才标准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尽管如此,岐伯作为上古名医的代表,其知识结构,理论 素养,道德水准等,对我们造就新一代名中医仍有其不可否认的启示。 医学,本身就不是封闭单二的学科。医学,从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吸纳和 渗透着其他学科的精华而丰富和营养着自己。医学,作为研究人体生命科学和人类养生保健、疾 病防治的专门学问,其内涵相当深幽,外延十分广博。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人才,就 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即《素问・著至教论》中所强调的“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