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代应用文对“请示”类公文写作技巧的启示——以李斯《谏逐客书》为例
从李斯《谏逐客书》中看应用文的艺术

从李斯《谏逐客书》中看应用文的艺术作者:翟鹿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年第01期摘 ; 要:文学作品可划分为文学创作与应用写作,一个是纯粹的审美价值,一个是更偏重其实用价值。
作为一封谏书,谏逐客书》不仅在上拥有很强的逻辑思辨性和高超的说服技巧,而且还具有强大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才扭转了作者的政治命运,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本文就从其形式美、内容美与语言美三个方面,分析应用文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李斯;《谏逐客书》;形式;内容;语言中图分类号:I207.6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2-0255-01论及秦代文学,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颗璀璨的巨星,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秦朝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韩国“疲秦”之计败露,奸细郑国被发现,秦王一怒之下驱逐所有别国客卿出境,李斯虽为重臣,但身为楚国上蔡人,自然也在驱逐之列,因此李斯就作了这篇《谏逐客书》。
刘勰对此文的评价甚高:“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无论是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还是后人的评价中,《谏逐客书》的文学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都是不可置否的。
一、形式的艺术古代“书”“疏”同义,《谏逐客书》作为一篇奏疏,其主要目的是改变皇帝的意向,因此文章开明宗义,“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不加半句赘言,观点鲜明,宋人李涂对此评价:“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李耆卿《文章精义》)以下始终围绕着这个“过”字展开论述,引人不由得思索与追问,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
第二部分是提出论证的阶段,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证了逐客之过:第一层,利用史实,证明客卿可以佐君,无客可以覆君的道理;其二,运用夸张的对比手法,论证士同宝物一样,如若轻士,则“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第三,站在客观事实角度上呈述利害,分析利弊,揭示出广纳贤士则可以王天下,而弃士则是“藉寇兵而赍盗粮”的道理。
为什么李斯的《谏逐客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文种,比较偏重于断,凡戒敕、废立、告谕、政令等,都显示独断的至高权威,而上行文种的章、奏、表、议等则较侧重于论(当然也应有断) ,凡谏说、劝请、陈乞、弹劾、执异等,本身就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不论说何以达其目的。 况且上奏文种面对的是国君这个特殊对象,更要情至理足。《谏逐客书》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全文的断就是开头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希望通过这一判断成立,使秦王接受,并收回成命,不要逐。为此在下文展开了有力的论说。开头这一断语的 特点是,在客卿已被逐的紧急情势下(《史记集解·新序》:“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 ,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本文尤具特色的更在其论的部分,对事理的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这里有必要指出两点,其一是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事例。如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由于事例充实,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因而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力。而这些事例都有所依傍,且经过精心选择,因而显得可靠典型。从铺排的技巧来说,排比句接踵联翩,文意饱满,文气流畅,文势充沛,极有感染力。其二,在论证上的特点是正反并反复对比,层层深化。如在论证的首层,四君用客(实笔) 与“却客不内”(虚笔) 的对比,首层四君用客与次层秦王轻客的对比,次层重物与轻人的对比,处处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全文在逻辑关系上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次言及未来。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升级:先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接着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比上层更切近要害;再说弃 黔首、却宾客,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己,对秦国的不利更严重些;最后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这种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造成相反结果,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 再者《, 谏逐客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公文的针对性一方面是指每件公文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事务而发,另方面也指公文具有比较具体的的受文对象,受文者具有确定性。周知性的公文读者面较宽,但也有一定的范围;下行文受文的面相对说要窄一些,在现代的公文中有的还规定了阅读传达范围;上行文一般是给一个上级机关,受文对象很具体。古代的
《谏逐客书》读后感

《谏逐客书》读后感《<谏逐客书>读后感》读了李斯的《谏逐客书》,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也深深感受到了李斯的智慧和勇气。
这篇文章写于秦国将要驱逐客卿的关键时刻。
当时的秦国,一些宗室大臣因为一己之私,建议秦王驱逐在秦国为官的他国人士。
而李斯,这位原本来自楚国的客卿,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奋笔疾书,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文章一开头,李斯就点明了逐客的错误。
他列举了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等先王依靠客卿取得巨大成就的事例,让我们看到了客卿对于秦国崛起的重要作用。
这些例子可不是简单的罗列,每一个都讲得极为详细。
比如说秦穆公得到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才的过程,那叫一个曲折精彩。
由余本来是戎王的臣子,秦穆公通过巧妙的策略,离间了戎王和由余的关系,最终将由余招揽到秦国。
百里奚呢,原本是个奴隶,秦穆公以五张羊皮将他从楚国赎回,委以重任。
蹇叔是百里奚推荐给秦穆公的,也是一位有大才的人。
丕豹是晋国大夫丕郑之子,因父亲被杀逃到秦国,被秦穆公收留。
公孙支是晋国人,主动来秦国寻求发展,得到了秦穆公的赏识。
这五位客卿,各有各的背景和才能,在秦穆公的麾下,为秦国的发展出谋划策,开疆拓土,使得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再说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事儿。
那商鞅也是从卫国来到秦国的客卿。
他的变法主张一开始并不被秦国的宗室大臣们看好,甚至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但秦孝公力排众议,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商鞅的变法措施那可是相当全面和深入,从废除世卿世禄制,到实行郡县制,从奖励耕织,到奖励军功。
每一项措施都改变了秦国的旧有制度,激发了秦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军队战斗力也大大增强,为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连横策略,也是一个精彩的例子。
张仪来自魏国,他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口才和谋略,说服秦惠王打破了六国合纵的局面,使秦国在外交上占据了主动地位。
跟李斯老师学写“建议书”--《谏逐客书》读写结合示例

跟李斯老师学写“建议书”-《谏逐客书》读写结合示例李斯,楚国上蔡籍人,荀子先生之弟子,入秦为客卿。
公元前237年,秦统一六国大业正酣,秦王嬴政接受宗室大臣建议,下令驱逐异都客卿,这是李斯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危机,也是秦国统一天下大业面临的危机。
李斯老师心怀忧虑,于是挥笔写下著名的《谏逐客书》,上书劝秦始皇收回逐客令。
秦王阅后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
这份“建议书”到底“妙”在哪里呢?第一,开头亮明观点,且措辞极有分寸。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首先对“逐客”之举发表看法,认为这样做错了,不藏不掖,坦坦荡荡。
但是作为写给秦皇的建议书,如何措辞相当重要。
这里,李斯老师用了“臣”“窃”两个谦称,亮出了自己谦恭的态度。
而“吏议逐客”一语尊重事实,表明这只是宗室大臣出的主意,非秦皇独断专行,撇清了责任。
行文一开始就营造出十分委婉、平和的谈话风格,避免了因火药味的释放而带来的咄咄逼人之势,充分彰显了李斯老师在措辞艺术方面的高超技艺。
第二,援引史实,旁征博引,强调“求才”的重要性。
强秦的崛起,先后历经了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代君王的努力。
这四君爱才、重才,从而逐步开疆拓土,成就霸业。
李斯老师了解历史,从而援引“秦穆公重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的案例、“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的典故、“秦惠王善用张仪计谋”的实例以及“秦昭王善待范雎”的史实,这些事例把几代君王爱用“客卿”与促进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紧密联系起来,以确凿的事实证明爱才、重才的重要性。
这些“客卿”大多“不产于秦”,这样的举例精准地击中了开篇“吏议逐客”的软肋,事实更胜于雄辩。
第三,变换角度、巧用譬喻和对比,并借助假设推论,彰显“跨海内、制诸侯”必重才的道理。
如果说第一段是从“爱才、重才”的角度来提建议、劝阻秦皇放弃“逐客令”,那么,李斯老师在第二段则变换了角度,从“识宝”层面侃侃而谈。
强秦在吞并六国、成就霸业之际,荟萃了“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拥有了“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整之鼓”。
《谏逐客书》公文写作论文

《谏逐客书》公文写作论文摘要: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书”中之上乘,也是古代优秀应用文的典范之作,既体现了应用文的种种特征,又具有语言的艺术性、巧妙性。
李斯的实践告诉我们公文写作者不但要具备相当的写作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公文的作用。
关键词:《谏逐客书》公文写作特点先秦李斯的《谏逐客书》在《昭明文选》的《上书》部分,被列为《上书》之首,是我国古代的公文名篇。
这一上书是在秦王赢政十年,因韩国经常受到秦国的攻击,濒于灭亡,为挽救这种危局,韩国就派一个水利专家名叫郑国的到秦国,劝说秦王兴修水利借此消耗秦国的国力,使秦国不能向东攻韩。
后来韩国的图谋暴露,秦国一些目光短浅的贵族、大臣却因此得出一个可笑的结论:认为别的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的,多半是为他们的本国君主来游说,来做奸细的,因此,要把别的诸候国来的人一律赶走,秦王于是下令逐客。
而李斯本人是原楚国上蔡人,后入秦做客卿,当然也在被逐之列。
在这个紧急关头,李斯要面君已不可能,客观条件迫使他给秦王上了《谏逐客书》,对秦国是否该任用客籍人的问题,力陈利弊,驳斥逐客令。
秦王收阅了李斯的上书后醒悟过来,废除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后来李斯在帮助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此文乃“书”中之上乘,也是我国古代应用文的典范之作,体现了应用文的种种特性。
1 体现了公文写作庄重、准确、简明的语言特征公文写作既然是一门写作,它必然具有写作的一般用语特征,它并非与艺术的天地无缘,也就是说它也要讲究生动活泼,也要注意艺术形象。
当然公文写作毕竟与文艺写作不同,公文的策令性与实用性决定了公文写作的用语特征应当是庄重、平实、简明。
但是,庄重不等于刻板,平实也不等于枯燥、简明更不等于单调。
公文语言应在不失庄重、平实的情况下,力求形象、生动、活泼。
同时公文在要求人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时,为使对方易于接受,引起联想,促其思考,可把话讲得谦和一些,婉转含蓄一点。
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说秦王妙处的文章

《谏逐客书》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李斯所写的一篇劝谏文章,向秦始皇上呈。
文章主要内容是告诫秦王要谨慎驱逐有才能的臣子,不要轻易妄行。
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李斯的观点和论据。
一、秦始皇应该善待有才能的臣子。
1. 《谏逐客书》开篇即谏创,表示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规劝秦始皇不要轻易驱逐有才能的臣子。
这表明李斯重视人才,认为有才能的人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
2. 李斯通过列举历史上的先例,说明了有才能的臣子可以帮助国家兴旺发达。
他引用了商鞅变法的故事,及齐桓公、晋文公任用管仲、鲍叔牙的例子,说明了有才能的臣子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二、秦始皇不应被小人挑拨,盲目驱逐臣子。
1. 李斯在文章中指出,很多时候是小人挑拨离间,使得皇帝误信臣子的坏话而盲目驱逐有才能的人。
这样做对国家和朝廷都是不利的。
2. 他还警告说,当一个朝廷智者尽失,就会有内乱、外患。
3. 李斯举了周公旦驱逐召忽的故事,说明了一个君主应当不受小人的挑唆,应当听取众臣之言,并不可听信小人言,因为这样往往得不到真实的情况。
三、谏逐客书寓意深刻1. 《谏逐客书》不仅是具体反对某一举措的因缘及结果的功利的文字,像古代的疏通上御璧之书那样,讲的是一种君臣关系的基本道理。
2. 《谏逐客书》是通过对历代的有才能的臣子为国效力的例子,警示秦始皇不要贸然驱逐臣子,是借这些历史中的成功或者失败来劝阻秦始皇对待臣子采取盲目行动。
3. 《谏逐客书》具有目的性、说服性和合理性。
其目的性是通过向秦始皇劝谏,使其能够慎重对待臣子,不轻易将有才能的人驱逐,以便国家能因臣子而昌盛。
文章又是合理性的,通过历史例子和政治理论的论据,使得这种目的性获得了说服力。
《谏逐客书》是一篇劝谏文章,通过对历史例子的引用和详细论证,向秦始皇上呈,表达了李斯对国家兴盛发展的期望,同时也向秦始皇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文章内容丰富,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启示,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四、历史故事的启示李斯在《谏逐客书》中通过引用历史故事,展示了有才能的臣子对国家兴盛的重要性,同时警示秦始皇不要因为小人的挑拨而盲目驱逐有才能的臣子。
古代应用文的艺术奥妙——以《谏逐客书》为例分析(范本)(2)

古代应用文的艺术奥妙——以《谏逐客书》为例分析古代应用文的艺术奥妙——以《谏逐客书》为例分析值得称的还有选材之精当:一是以秦国为立足点 ,精选秦王最熟悉的先君历史来表述秦国的现实 ,亲切又朴实 ;二是所挑四位国君在位期间都有显著的政绩 , 共同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三是四位国君都非常重视任用客卿 , 而客卿为成就秦国的霸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 ,选材应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完美程度。
《谏逐客书》由于事例平实,铺垫充足,强化了对比的作用,因而得出了极为有力的结论。
在现代应用文的写作中,有一类请示类公文。
即需要把所代表的集体或个人的情况和困难,或具体或概括如实地告知上级单位,必要时将不能及时解决而可能产生的后果说明白。
注意切不可掺杂水分,有意传递虚假信息,夸大困难,否则就违背了公文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铺陈夸饰,以美为刺在战国时期,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
李斯汲取了孟子的论辩纵横 ;吸收了庄子的善譬铿锵;浸润了荀子的层次词汇 ;采纳了韩非子的文笔锐利。
融百家之长,并加以发展和创新。
《谏逐客书》运用排比对仗、优美铺张,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流畅。
如: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鼉之鼓等句段,色彩斑斓,文辞富赡,均为典型的铺陈夸饰之笔,让人目不暇接, 大开眼界。
加之选用整饬典雅的句式,读来如江河波涛,酣畅淋漓,气势恢弘,颇有纵横家豪壮雄浑的气概。
迎合阅读者的心态也是值得应用文借鉴的。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李斯巧妙地运用了以美为刺的说服策略。
大面上作溢美之词 , 来满足君主的虚荣心 ;言外之意行讽刺之实 ,让秦王认识到逐客的错误,实在是一举两得。
开头先摆出一个窃字,先显示谦卑的姿态, 以顺从秦王的强势心理 ;然后罗列了四代国君任用客卿所取得的政绩 , 此外李斯在行文中 , 特意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 , 突出强调了秦的强大 ;第三段中更是将铺张扬厉的笔法用到了极致。
《谏逐客书》对公文写作的借鉴意义

章的“灵魂”,古语说“意犹帅也”,道理就在于此。 公文写作与文学写作一样,都要解决主旨的 确立。主旨确立了,下笔才有方向,起草才有遵 循。在这一上书中,作者开头用:“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It.起句立意,开门见山地表明总主旨, 点明全文中心,让秦王一看开头的首句,就明确该 文的主旨所在,点燃该文的“燃烧点”,唤起秦王注 意,并使秦王脑子里先有了一个总概念,不得不继 续看下去。 然而在公文的写作中,内容比较复杂的公文, 不但全篇文章应有一个总的主旨,而且还有许多 具体的小主旨,即有关某一方面的小观点。总主 旨统帅小主旨,小主旨说明总主旨。因此.李斯将 全文分成三层,分别说明秦国发展史中因重用窖 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说明投有客卿的功劳, 就没有秦王今天的富庶和强大。并从理论上阐明 逐客的利与害,最后回应第一段的总主旨,把逐客 之“过”上升到亡国的高度来强化主旨。并且将每 个层次的结论,态度明确、明白显露地集中在:纳 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会亡国的主旨上。使主 旨直陈文中,成为统帅全篇的纲,文中的一切内容 都紧扣在这一主旨上,全文都紧紧围绕这一主旨 去写作,半步也没离开这一中心线索。这正如荚 学家朱光潜所说:“一篇须有一篇的主旨,一段须 有一段的主旨,主旨是纲,由主旨发生出来的意是 目。纲必须能领且,目必须附丽于纲,尊卑就序, 然后全体自能整一。”
第16卷第3期
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Economics University
V01.16.No.3
《谏逐客书》对公文写作的借鉴意义
鲍惠新
(云南财贸学院基础部,云南昆明650221)
美譬词:(谏遥客书);公文写作;借鉴意义 摘要:先泰孝斯的(谴逐客书)是我犀古代公文的名篇,这一古代公文名篇之所以能打勘泰王收回成畚 是因垒文鲜明、集中地贯穿垒文的显旨艺术,选材艺术扣语言艺术,李崭的实践告诉我们,公文写作者不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