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加氢技术的研究

合集下载

气相加氢和液相加氢

气相加氢和液相加氢

气相加氢和液相加氢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气相加氢和液相加氢是两种不同的加氢反应方法。

气相加氢是指将气态的氢气和反应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加氢反应,而液相加氢则是指将液态的氢气和反应物在液相条件下进行加氢反应。

这两种方法在化学工业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下文将详细介绍气相加氢和液相加氢的特点、应用和区别。

首先来介绍气相加氢。

气相加氢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方法,通常将气态的氢气直接与有机物反应,生成相应的烃类产物。

气相加氢反应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例如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高效、高选择性的加氢反应。

气相加氢通常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催化剂的选择和反应条件的控制对反应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氢气在气相中存在,反应速度较快,因此气相加氢通常反应速度较快,适用于加氢反应的快速进行。

气相加氢在化学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有机合成领域,气相加氢是合成饱和碳氢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烯烃、炔烃、醛、酮等有机物的加氢反应。

在石油化工领域,气相加氢也是重要的反应方法,用于油品加氢处理、合成合成气等过程中。

气相加氢还可以用于催化裂化等炼油工艺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率。

由于气相加氢反应条件相对比较温和,操作相对较简单,设备要求也较低,因此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第二篇示例:氢气是一种重要的能源来源,它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不同的加氢反应——气相加氢和液相加氢。

气相加氢是指氢气直接与目标物质在气相中发生加氢反应,液相加氢则是指在溶剂或溶液中进行加氢反应。

两种加氢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其反应过程和机理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气相加氢是一种较为简单和直接的反应方式。

在气相条件下,氢气与目标物质可以直接接触并发生加氢反应,反应过程相对快速,并且能够实现高纯度的产物。

气相加氢通常使用金属或金属氧化物作为催化剂,例如铂、钯等,这些催化剂在高温下能够有效地促进氢气和目标分子之间的反应,实现高效的加氢转化。

柴油液相加氢(SLHT)技术研究通过评议

柴油液相加氢(SLHT)技术研究通过评议
北 工 学 院 出 版 社 , 9 8 1 — 4 18 :31 .
条裂 纹 的特征 与应 力腐 蚀 开裂 可能是 多 源 的特
点 相吻 合 , 以实 验 的结 果 更 支 持 裂 纹 起 源 于 内 所 壁 。弯 头 内运行 的液 化气 中含 9 5 的 H。 . S和微 量 的 H。 在 一 定 条 件 下 会 形 成 硫 化 氢 的 水 溶 O,
55 51 0 5 .
[ ] 罗 宏 , 敏 .奥 氏 体 不 锈 钢 的 晶 间腐 蚀 [ ] 6 龚 J .腐 蚀 科
学 与 防护 技 术 ,0 6 1 ( ) 3 7 3 0 2 0 蚀 剂硫 化 氢水 溶 液 的作 用 下 , 于 处
敏化 态 的弯头 内壁 发 生 晶问腐 蚀 , 形成微 裂 纹源 ,
[ ] 李 志 强 .连 多 硫 酸 溶 液 中奥 氏体 不 锈 钢 的 应 力 腐 蚀 7
开 裂 [] J .腐蚀 科 学 与 防 护 技 术 , 9 5 7 1 : 86 . I 9 , ( )5 5

技术信息 ・
时 补 人 适 度 过 量 的氢 气 由反 应 器 底 部 自下 而 上 通 过 反 应
的 措 施 都 会 增 大 离 子 导 电 的 阻 力 , 而 有 利 于 减 从
虽 然从 图 3中观察 到一 条触 及 到外壁但 未 穿
透到 内壁 的裂纹 , 因应 力腐 蚀 开裂 的裂 纹 是 沿 但
动 力 阳 极 方 向发 展 , 动 力 阳 极 并 不 一 定 沿 径 向 而
轻 应力 腐 蚀 倾 向。 操 作 中 除 注 意 控 制 和 降 低
H O 的含量 外 , 应 注 意减 少 降 温 停 车 次 数 , 还 停
分布 , 即不 排除 裂 纹 在 某些 局 部 会 沿 环 向或 轴 向 发展 , 这样 在 图 3截 面 上 的裂 纹 就 不 足 以肯 定 裂 纹 起 于外 壁 。而 由图 7和 图 8及 图 9和 图 1 0的 比较 中 , 以判 断 在 服 役期 间 内壁 已发 生 一 定 程 可 度 的 晶间腐 蚀 , 内壁 既有 贯穿 壁厚 的 主裂纹 , 有 也

气相加氢和液相加氢

气相加氢和液相加氢

气相加氢和液相加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气相加氢。

气相加氢是指在气体状态下进行的加氢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发生在高温高压下,例如在工业上用于加氢裂化石油或合成氨等过程中。

气相加氢反应速度较快,但需要较高的能量输入和催化剂的作用。

另一方面,液相加氢是指在液体状态下进行的加氢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发生在常温常压下,例如在有机合成化学中,用于加氢还原醛、酮、烯烃等化合物。

液相加氢反应速度较慢,但通常不需要高能量输入,且操作相对简单。

从反应条件来看,气相加氢更适合于大规模工业生产,而液相加氢更适合于实验室规模的有机合成反应。

此外,两者在选择催化剂、反应条件和产物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总的来说,气相加氢和液相加氢都是重要的加氢反应条件,在不同的化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具体的反应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反应物和产物性质来进行综合考虑。

浅析连续液相柴油加氢技术

浅析连续液相柴油加氢技术
d e ai n un t.
Ke r s:c ni u u i u d p a e;ta iin;dis lh d o e a in;tc n lg y wo d o t o s lq i h s n rdt o e e y r g n to e h oo y
加 氢 精 制 技 术 的发 展 有 着 很 好 的借 鉴 意 义 。
关 键词 :连续液相 ; 常规 ; 柴油加氢 ; 技术
中图分 类号 :T 644+ 1 E 2. 3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0 — 67 21)8 02 — 3 0 1 97 (02 1 — 15 0
Ana y i f Co tnu us Li ui a e Di s lH y r g na i n c o o y l ss o n i o q d Ph s e e d 0 e t0 Te hn l g
随着全球对 环境 保护的重视 ,世界各 国纷纷 出 台制 订 了更 加 严 格 的排 放 标 准 和 燃 料 规 格 见 表 1和 表 2 生 产 清 洁 油 品 是 。 我 国炼 油 工 业 发 展 的 重 点 ,在 发 展 低 碳 经 济 、循 环 经 济 、实 现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大 形 势 下 ,受 环 保 规 定 要 求 和 汽 车 行 业 对 燃 料 质 量要求趋严 的推动 ,近年来我国油品质量升级步伐 明显加快 。 中 国石 化石 家 庄炼 化 20万吨 / 柴油 加 氢 装 置 是 中 国石 化 工 6 年 程 建设 公 司 ( 称 S I 简 E )与 中 国石油 化 工科 学研 究 院 ( 称 PP ) 简 d P 共 同设 计开 发 的连 续液 相柴 油 加氢 技术 ,该 装置 于 2 1 年 1 底 0 1 2月

航煤液相加氢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航煤液相加氢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航煤液相加氢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摘要煤液相加氢技术是将煤经过加氢、改性、裂解的过程在液相中生成液体燃料,包括半熟油、微烃油、芳香油。

煤液相加氢技术在研究及应用方面近年来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工艺结构复杂、生产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加之原料煤质量及污染物含量各异,技术应用仍较有限。

因此,研究以改善原料质量、提高加氢裂解及精制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及洁净度,降低生产成本等在加强对煤液相加氢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一、煤液相加氢的原理及目的煤液相加氢是指将原料煤在液相中接受加氢、改性、裂解这些反应处理,形成液态燃料的技术。

其中,煤的原子量通过原子量变大、难解部分向热稳定原子量小、容易解离的小分子物质产生裂解,主要从煤中获得半熟油、微烃油和芳香油等液态燃料,从而起到加工优质液体燃料的作用。

煤液相加氢是把原料煤经过加氢、改性、裂解反应处理,从而生成优质液体燃料的技术,主要用于解决煤炭质量较差、污染物含量较高等不足,实现节能降耗及环保的目的。

它还可以起到准化能源的作用,增强燃料的耐久性,提高汽车性能,减少汽车机油、润滑油的消耗,从而节约能源消耗。

(1)煤深加工技术研究。

包括对煤的质量组成、表征参数及加工特性的较全面的研究,以优化煤的深加工技术,特别是煤液相加氢技术的技术性评价,把握煤的质量条件和加工技术要点,制定加工的实施方案;(2)煤液相加氢条件优化研究。

包括煤液相加氢反应器的设计、加氢剂量及反氢条件的优化、反应器介质温度和压力条件及时间的选择等;(3)煤液相加氢产物分离技术研究。

包括研究各液态燃料及污柩物的分离技术、优化分离技术、开发新型材料等研究工作。

(1)液体燃料的生产应用。

可获得优质的半熟油、微烃油、芳香油等液体燃料,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柴油和汽油;(2)煤液相加氢技术在能源利用方面的应用。

可以起到准化能源的效果,提高燃料的抗磨耐久性、抗热性等特性,提高汽车性能,减少汽车机油、润滑油的消耗,从而省事能源消耗。

《苯液相加氢新型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6~#溶剂油加氢脱苯中的应用》

《苯液相加氢新型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6~#溶剂油加氢脱苯中的应用》

《苯液相加氢新型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6~#溶剂油加氢脱苯中的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精细化工产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纯度和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

在众多有机化合物中,苯及其衍生物因其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而备受关注。

在6~溶剂油的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用到液相加氢技术来去除其中的苯等杂质。

因此,新型催化剂的研发对于提高加氢脱苯的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苯液相加氢新型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6~溶剂油加氢脱苯中的应用。

二、苯液相加氢新型催化剂的制备1. 原料选择新型催化剂的制备需要选择适当的原料。

通常情况下,主要原料包括金属组分、载体、助剂等。

金属组分如铂、钯等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载体如氧化铝、氧化硅等可提高催化剂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助剂则用于调整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耐久性。

2. 制备方法新型催化剂的制备采用浸渍法、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等方法。

以浸渍法为例,首先将金属组分溶解在适当的溶液中,然后将载体浸入溶液中,使金属离子均匀地吸附在载体上,最后经过干燥、焙烧等步骤得到新型催化剂。

3. 催化剂表征制备得到的催化剂需要进行表征,以确定其组成、结构和性能。

常用的表征手段包括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测定、扫描电镜等。

通过这些表征手段,可以了解催化剂的晶体结构、粒径分布、比表面积等关键参数,为后续的应用提供依据。

三、新型催化剂在6~溶剂油加氢脱苯中的应用1. 实验方法将新型催化剂应用于6~溶剂油的加氢脱苯实验中,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反应时间等),观察苯的去除效果和溶剂油的纯度变化。

同时,对新型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寿命进行评估。

2.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催化剂在6~溶剂油加氢脱苯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可以有效地去除溶剂油中的苯等杂质,提高溶剂油的纯度。

此外,新型催化剂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长的寿命,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和能耗。

四、结论本文成功制备了苯液相加氢新型催化剂,并研究了其在6~溶剂油加氢脱苯中的应用。

丙烯腈液相催化加氢制丙腈的实验研究

丙烯腈液相催化加氢制丙腈的实验研究

丙烯腈液相催化加氢制丙腈的实验研究张静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庆分公司,安徽安庆246001)摘 要: 考察了几种常见的丙烯腈液相加氢催化剂的反应效果,以雷尼镍为催化剂,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液相加氢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90℃,反应压力4MPa,不需要反应溶剂,催化剂用量为1 8%。

丙烯腈完全转化,丙腈收率90%以上,催化剂重复使用15次后的反应平均收率为91 0%。

关键词: 丙烯腈 丙腈 加氢 催化剂文章编号: 1674-1099 (2020)03-0024-04 中图分类号:TQ226 61 文献标志码: A收稿日期:2020-03-03。

作者简介:张静如,女,1990年毕业于江苏化工学院(现常州大学)精细化工专业,大专,从事技术开发工作。

丙腈是一种有类似乙醚气味的无色液体,能与醇、醚等混溶。

丙腈作为溶剂、原料和香料生产的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化工工业生产中。

丙腈最大的应用就是作为石油馏分精制的选择性溶剂,另外丙腈也用于合成环氧树脂固化剂2-乙基-4-甲基咪唑及解痉药2,4,6-三羟基苯丙酮。

丙烯腈催化加氢是目前最清洁的丙腈生产路线,但有关丙烯腈催化加氢制丙腈的文献报导较少。

文章着眼于丙烯腈可能出现的供过于求的局面,充分利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庆分公司(以下简称安庆分公司)已有的丙烯腈产能富余,开发其高附加值下游产品丙腈,以提升企业的利润水平。

依托于安庆分公司的丙烯腈量产规模,延长产业链,实现丙腈的工业化生产,具有原料来源便捷,附加值较高,风险较小等优点。

虽然丙烯腈催化加氢制备丙腈的工艺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加氢过程存在丙腈被过度加氢成为副产物丙胺的可能性,导致控制反应过程比较困难,尚未实现工业化生产。

1 实验部分1 1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见表1。

表1 实验材料名称CAS登记号相对分子质量熔(沸)点/℃规格丙烯腈107-13-153 0077 3氢气1333-74-02 02-253分析纯雷尼镍(RaneyNi)7440-02-058 71分析纯钯碳(Pd/C)7440-05-3106 42分析纯续表1名称CAS登记号相对分子质量熔(沸)点/℃规格铂碳(Pt/C)7440-06-4195 23分析纯雷尼钴(RaneyCo)7440-50-863 55分析纯钴(Co)7440-48-458 93分析纯甲醇67-56-132 0464 5~64 7分析纯1 2 实验装置由于本实验是一个吸氢反应,在试验过程中如果想要监测反应情况及对动力学模型进行研究,有以下两种方案。

气相加氢与液相加氢工艺在柴油加氢中的对比分析

气相加氢与液相加氢工艺在柴油加氢中的对比分析

IV和国V排放标准柴油的要求。其中两个加氢反应器都是典 型的滴流床反应器,工艺流程见图1。
新氢 D108
K101
D102
贫液
D110
脱后循环氢 D107
K102
C101
P104 脱前循环氢
D105
D117
低分气
混合酸性气
汽脱提硫塔化顶氢气 D01
C201
含硫污水
P201 D106含硫污水来
柴油汽提塔顶气
2016·11
工艺与设备
75 当 代 化 工 研 究
Chenmical Intermediate
反应排气出装置 酸性水出装置
混合柴油
新氢
低分油至分馏塔 低分气出装置
低分油至分馏塔
图2 一段液相加氢流程 2.气、液加氢工艺主要设备对比
设备 热高压分离器 冷高压分离器 循环氢脱硫塔 循环氢压缩机入口
Fuels Hydrogenation
Wu Zhao, Meng Yi (Sinopec Jinan Refining&Chemical Company, Shandong, 250101)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liquid phase hydrogenation technology, through the contrast of gas phase hydrogenatio
目前,我国海外进口原油品质不高,其中重组分含量 较多,原料油硫含量大,二次加工油总量多,柴油产品的安 定性和使用效率受到硫、氮、芳烃和胶质等组分的影响。国 内的加氢工艺已经较为成熟,但该工艺需在一定的氢分压下 维持较高的氢油比,因而需要借用大量的循环氢用于相间 传质、传热等程序,带来大量的动力消耗和资金投入。为 了降低装置的能耗和投资,液相加氢工艺IsoTherming技术 由工艺动力学公司(设在美国阿肯色州的技术开发公司)开发 而成,于2003年首次实现商业化。杜邦在2007年8月并购了 IsoTherming液相加氢处理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分析方法 . 实验中加氢反应前后物料的组成分析方法详见
为了 考察助剂镁对 N/i: i O 体系液相加氢催化 S 剂加氢活性的影响, 在实验条件下, 以相同的制备工 艺, 制备了不同助剂镁含量的催化剂试样 LH P -
1,P 1, P 1,P 1 ,P 2 。对各 4L H一 7 L H一 8 L H一 9 L H一 0
时, 具有良 好的加氢活性、 选择性和稳定性。 〔 关键词1液相加氢; 催化剂; 辛烯醛; 异辛醛; 辛烯醇; 辛醇 【 中图分类号』T 466 Q . 2 [ 文献标识1] 9 A
辛醇( 一 2 乙基己醇) 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及溶剂, 在医药、 染料、 纺织及化妆品工业中都有着
0 04 .5 6 12 7 .0 3 000 .2 0 00 3 .4 8 0 12 .5 1 02 2 .3 6 0 13 .7 5 9 .0 0 762 0 18 .39 0 18 .5 1 02 7 . 11
剂有好加活 ・ 性活稳性 具 良的氢性 择 和性定 刁 选
1 实验部分
11 催化剂的制备 .
不锈钢管反应器, 4 m x m 内插 4 05 m . m热电偶管, 催化剂装填量6 m , 0 粒度为 1 2 l 0一 0目。加氢反应
的条件为: 压力26 a温度 1 一2 ℃, . P, M 1 1 5 0 液空速
30 ,(Z V液) 81 . ’ H) ( = 。 h V / 一 /
好, 分布的活性组分镍晶粒度较小, 活性表面积高, 而再继续增加镍含量, 则会使活性组分晶粒长大, 活 性表面积下降, 就不再会使催化剂的加氢活性有明
叠一八一 / s’ ’ - 9 0 一
{・  ̄ r ' -  ̄ 一  ̄ 一 一 一 一
1 0 0 2 即 30 0
反应时间爪
料的组成进行分析, 评价结果见表 3 。反应时间对 异辛醛和辛烯醇加氢率的影响见图3 0
粼〕
5 0
仅〕
7 0
质量分数/ %
图I 镍含量对加氢率的影响
9 5 卜
一 辛 一异 醛
一. 辛烯醇 一
由图 1 随着 N/1: 可见, i 0 系列催化剂中活性 S 组分镍含量的增加, 催化剂对异辛醛和辛烯醇的加 氢率都增加, 当催化剂 中镍的质量分数增加到 5.%左右以后, 50 再增加镍含量, 加氢率随之不再有 明显的增加。其原因在于: 催化剂中的活性组分镍 含量增加到一定值后, 其在催化剂体系中的分布良
003 .4 1
反应时间/ h
1 0 5 0 2 0 0 2 5 30 0
005 .5 1 12 9 .0 6 009 . 19
002 .4 9 006 . 10
0 0 5 .5 9 0 0 4 . 5 1 0 0 5 . 5 5 1 2 1 . 1 8 1 2 0 . 1 3 1 2 1 . 1 7 0 0 9 . 2 2 0 0 0 . 1 9 0 0 1 . 2 3 0 0 4 . 4 5 0 0 4 . 4 2 0 0 3 . 4 1 0 0 4 . 1 8 0 0 5 . 1 0 0 0 5 . 1 2 0 2 8 . 3 4 0 2 1 . 2 7 0 2 3 . 3 6 0 0 7 .2 7 0 0 7 . 2 5 0 0 6 . 2 4 9 . 1 3 8 0 2 9 . 9 9 8 0 1 9 . 1 6 7 9 9 0 12 .3 7 0 1 2 . 4 0 0 1 4 .4 1 0 10 . 4 7 0 1 1 . 5 2 0 1 8 . 5 1 0 0 5 . 9 7 0 1 3 . 9 8 0 0 5 . 0 1
型以及后处理工序等制成催化剂成品。各催化剂的
外形尺寸、 组成含量, 1 见表 。
表1 i iZ N/ O 系列催化剂的外形和组成 S
催化剂 外形
. 盆 1 , 里 白 ,1 八j ‘. 1 4 ‘. 工3 1 1. 1 ‘ U ‘. 1 7 .. 0 卫 0 , 1 9 2 0 勺
非常广泛的应用工 。 ’ 工业上辛醇的主要生产方 周 法[ 有两种:1拨基合成法。 丙烯和合成气 ’ 川 () 是以
催化剂为镍系, 载体以 S 2 i 为主, 0 为提高催化 剂的综合性能而引人相应的助剂和载体组分。催化
剂母料采用共沉淀法进行制备。首先配置一定浓度 的组分盐溶液, 选择适当浓度的沉淀剂, 然后在适宜 的反应操作条件下进行沉淀反应, 期间以适宜的方 式加人载体和助剂组分, 而后经过老化, 生成一种较 为稳定的混合沉淀物。经水洗、 抽滤、 干燥、 焙烧、 成
石 化 油

・1 4 ・ 05
20 年第 3 卷增刊 04 3
P T OC MI AL E HN OGY E R HE C T C OL
N/ :系列液相加氢催化剂的研究 li S O
杨 霞 ,程玉春, ’, 2 , 尹长学 , 树仁, ’ 郝 , 李世勤‘ , 秦永宁 2
(. I 齐鲁石化公司 研究院, 山东 淄博 250 ;. 5402 天津大学 化工学院, 天津 307) 002
图3 反应时间对加氢率的影响
增刊
杨霞等 N/i: i O 系列液相加氢催化剂的研究 S
表 3 0 h 50 运转加氢产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1 4 ・ 07
化合物 异丁醇 正丁醇 异辛烷 异辛烯 004 .59 126 .04 009 .18 002 .45
003 .5 6 12 1 . 10 000 .2 0
辛烯醇 辛醇 C2 1 C6 1 其它
[ 作者简介〕杨霞(97 )女, 1 一 , 黑龙江省拜泉县人, 7 硕士, 工程师, 电话 03 一 521, 53 7470 电邮 ynxi 7 s ucm agx 7@ . o a o o h
石 油 化
・1 4 ・ 06
工 20 年增刊 04
由图2 助剂镁的加人对 N/'2 可见, ' 0 系列液 S
相催化剂的加氢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助剂镁含 量的增加, 催化剂对异辛醛和辛烯醇的加氢率都是 先增加, 然后逐渐下降。可见, 加人少量的镁助剂 有利于提高催化剂对异辛醛和辛烯醇的加氢率, 加
二 : 二
字 、哥 城

异辛醛 辛烯醇
文 ’ 献[。 ]
催化剂试样进行活性评价, 催化剂的还原温度为 40 镁助剂对异辛醛和辛烯醇加氢率的影响见 8 ℃,
图2 0
辛醛 o 水  ̄ 哥 城 口叔 85
烯醉
2 结果与讨论
21 镍含量的影响 . 为了考察N/ 0 系列液相加氢催化剂中的活 i '2 S 性组分镍含量对加氢活性的影响, 在实验条件下, 以
〔 摘要]针对工业上辛醇合成过程, 两步法加氢工艺中的 第二步液相加氢反应工艺, 研究了 共沉淀法制备的N S , ii /O 系列液相加氢催化剂。在小型加压评价装置 卜考察了催化剂中活性组分镍含量、 , 助剂镁的加人对催化剂加氢性能 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50 0h 运转评价实验。实验结果表明,i i: N/ O 系列液相加氢催化剂中活性组分镍的质 S 量分数在5.%左右时, 50 催化剂的加氢活性最佳; 在催化剂中加人少量的助剂镁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加氢活性, 加人 镁的质量分数在45 55 .%一 .%左右为最佳。 此液相加氢催化剂用于两步法加氢的辛醇合成过程中的液相加氢反应
为原料, 经拨基合成反应生成丁醛, 丁醛经缩合脱水 得到辛烯醛( 一 2 乙基己烯醛)再经加氢制得辛醇。 , () 2 乙醛缩合法。是以乙醛缩合成丁醇醛, 脱水得 巴豆醛, 加氢得正丁醛, 然后正丁醛缩合脱水得辛烯 醛, 再经加氢制得辛醇。目 国内辛醇生产厂约有 前, 1余家, 0 生产能力在02 M/ 左右, . t 8 a 产量026 . M 5 t 左右。其中生产工业辛醇产品的大型企业共有 4 家, 即吉化公司化肥厂、 大庆石化、 齐鲁石化和北京
是采用的从英国Dv 公司引进的低压碳基合成法 ay 装置, 其中合成辛醇的加氢工艺采用两步法, 第一步
12 活性评价 .
气 加 第 步 相 氢 体工 是 对 鲁 相 氢,二 液 加 o 作 针 齐 石
化公司第二化肥厂丁辛醇装置中的液相加氢工艺, 进行 N/i: i O 系列液相加氢催化剂的研究, S 对催化 剂的性能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 所研制催化

 ̄、
/一 / . 一’ / ’ /一
.. .. ..  ̄ - .. 州 曰.
人助剂镁 的质量分数在 4 5 一 .%左右为 . 55 %
最佳 。 2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
将 LH一 催化剂试样进行 50 8 P 1 0h 运转评价, 催化剂LH一 8 P 1 的还原温度为40 对加氢后物 8 ℃,
相同的制备工艺, 制备了不同活性组分镍含量的催 化剂试样 L H一 1L H一 2 L H一 3L H一 4 P 1 , 1,P 1 ,P 1 , P
LH一5LH一6其中 P 1,P 1, 镍含量逐渐增加。对各试 样进行活性评价, 催化剂的还原温度为40 8 `。催 C 化剂中 镍含量对异辛醛和辛烯醇加氢率的影响见图

LPH
- -
黑色条状 黑色条状 黑色条状 黑色条状 黑色条状 黑色条状 黑色条状 黑色条状 黑色条状 黑色条状
. 0 . 0
. 0 . 0
00 .
0. 0
20 .
2. 0
P 5 0 ( .x . 2 3 0 .x . 2 5 0 3 中 .x . 2 5 0 3
02 5 . . x3 0
4. 80 4. 30 3. 80 2. 80 4. 05 3. 80 3. 55
P T E ROCHE I M CAL E T CHNOLOGY
122 评价装置 .. 利用小型加压评价装置来考察催化剂试样的加
显增加。因此,i '2 N/ 0 系列液相加氢催化剂中活 S 性组分镍的质量分数在5.%左右时, 50 催化剂的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