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致教师》有感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品11篇)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品11篇)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篇1作为一个阅读爱好者,阅读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每当我在读完一本好书,我总爱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这些心得体会是我阅读之后的重要思考和认知,就像是我的思考笔记一样。
在此,我要分享一下我对“图书心得体会”的体会和看法。
阅读一本好书不光是阅读,更要有思考。
每个人对一本书的理解或许不尽相同,所以拥有个人的图书心得体会非常重要。
同时,个人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帮助更好的沉淀和整理阅读内容,从而对这本书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
第二段:分享我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心得体会。
我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我对主人公的人生态度有了重新的认识。
这个故事让我对像霍尔顿这样的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他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正义感,他试图保护孩子们不受到现实的污染。
同时,他也在自我反思,他也经常感到无望、孤独,他对未来并没有多少希望。
这让我反思了很多自己的想法:追求正义,不要因为外界环境而改变自己;同时,我们也不要过于忧虑未来,我们可以尝试好好地过好每一天。
我们阅读书籍,不仅是为了扩宽知识面,更是为了寻找自己内在的答案和思考方向。
我们通过心得体会来记录我们对阅读的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对某些事情的感受,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情况。
第四段:谈谈我在记录心得体会时的方法和技巧。
我通常在读书时,会在书的空白页、笔记本、甚至手机上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可以使用高亮笔标记和下划线,在需要的地方加入自己的注释。
同时,我也会尝试将这些心得体会写成一篇文章或分享在书籍追踪者的社区上。
记录心得体会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好处,也可以给其他阅读爱好者提供启发与帮助。
记录和分享图书心得体会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习惯和技巧。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阅读一本书,而且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内在的想法和思考方向。
同时,这也是多个阅读爱好者之间的分享和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人与书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致教师》读后感15篇

《致教师》读后感15篇《致教师》读后感1最近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
书中教师的问题、疑心、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索的,所疑心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爱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信任孩子与同学,信任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觉察孩子与同学,觉察他们的潜能与独特,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
”“假设不能对同学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教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
聪明美丽,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爱的;成果不好或纪律不好、特殊是品德不好的那些问题同学,往往是让人喜爱不起来。
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很多的潜能和优点,假设我们成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久是无休止的批判,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假设换个角度,细细观看,却能觉察再后进的同学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设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赐予他们自信,赐予他们盼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秀丽的童年。
班里的小铭,纪律不好,让人头疼,却觉察他喜爱劳动,每次有值日生生病,他总是第一个举手说“我来帮他扫。
”于是,顺理成章的,他成了班里的生活小教师,负责发放筷子等,当上班干部的他,果真不一样了,还常常提示别人要遵守纪律。
另一个小承,成果不好,纪律不好,但他生活自理力量强,还特别懂礼貌,每天都是自己上学和回家,每次看到他脖子里挂着的钥匙,批判的话会变成关心的话,渐渐的,同学和我关系好了,就不会在课堂上捣乱了。
班里还有一个小景,一班级时成果很差,作业不写、上课讲话,每节课都搅坏我的好心情,然而有天数学课上,黑板擦不见了,全班孩子都帮着查找,突然,这个同学冲上讲台,趴在地上,全然不顾满地灰尘,从角橱底下取出黑板擦交给我,短短几秒时间,孩子和蔼质朴的天性打动了我,从那以后,我让他每天数学课前帮我开投影机,他对这个从未有过的“待遇”也很惊讶,很兴奋地承受了任务。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
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
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
“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
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
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
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
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
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
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
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
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
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
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致教师读后感

致教师读后感•相关推荐致教师读后感(通用22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致教师读后感(通用2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致教师读后感篇1读朱永新老师《致教师》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章深有感触,以下就是我自己的感悟。
人人都在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动态的追求,反映了人的当下的一种心态。
而教师的幸福又是什么?教师的幸福就是: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友,家中有积蓄。
如果仅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那么在当下,它可能未必是一种让人感到轻松愉悦幸福的职业。
如果没有理想,任何一种职业都会是无趣的,更何况是教育。
教育不能没有理想,有理想的教育注定精彩纷呈。
教师职业毕竟比其他职业有更多憧憬,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
也许我们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说得那样有诗意,但是当我们想到,我们的工作会在不久的将来起作用,就能使我们感到美和幸福。
看到那些参天大树时,常常想到曾经它们和所有的树都一样,曾经都是株幼苗,在经历了百年、千年后,依然挺立于世,让所有人都能接受它的庇荫,让所有人敬仰它的活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如同每一位诗人那样,都是因为有梦有理想,有梦有理想的教师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了意义。
”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勿庸置疑。
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故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
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与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科文而生气了,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和发展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时,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了,你也就不累了;当你理解了少儿多动症时,就不会把学生的动当作对上课的反抗,也不会简单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
《致教师》读后感(8篇)

《致教师》读后感(8篇)《致教师》读后感1韩愈在《师说》里给教师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用现在的白话文来说,就是: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也有教育学家曾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当然,这两种说法是指在专业领域,老师要有一定是专业知识,能够传递知识,解答学生的疑惑。
一直以来,老师视乎也是被放在一个比较正经,端正的形象位置上,作为一个老师,最好的形象就是严肃认真,从来没有人说,老师要像太阳一样,给予学生阳光。
但是,看了吴非老师写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之后,我对教师以及教师的形象,有了更新的理解。
一个学生一生可能会遇到六十到九十位老师,能给他们留下一点点印象的老师,不会超过六到九位。
为什么?难道是这些老师不够严肃,不够认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吗?不是的,而是这些老师只是单纯地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此外,再无其他任何东西,哪怕留下一点点的印象。
所谓留下印象,指的还是老师的个人素养,就是老师是不是能够充满正能量,如果老师心中有阳光,就能够带给学生一点改变,一点积极向上,一点正能量。
那么学生就算成绩再怎么不堪,他最起码可以在教室里感受到如同太阳般的温暖,这或许会对他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代社会人才的选拔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成绩能力,更重要的是一个的人的人格,修养,涵养,为人处世,态度等等非智力水平,知识可以再学习,但是一个人的品格却是青少年时期养成的,如果一个老师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或多或少地给予学生一点正能量,在学生心里播种一颗有爱的种子,再加上一点点阳光,那么以后的日子里,哪怕风雨再大,哪怕学生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他都可以正面对待,因为心里有爱有阳光。
正如巴尔蒙特的诗句所言,“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如果每个老师都是一个小太阳,那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起码也是带着阳光的种子,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这样的明天,一定是灿烂而美好的。
《致教师》读后感2致教师是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全新力作,该书引导我们如何通过生活中和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引领我们新教育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读过这本书我深有感触,以下是我的感悟。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docx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致教师》,朱永新先生之佳作,犹如繁星照亮教育之路,指引教师心灵之航。
吾有幸拜读,感慨良多,现将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肩负着培养祖国花朵的重任,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
朱永新先生在《致教师》中,从成为教师的理由、具备好教师的慧眼、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以及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四大方面,为教师们解惑。
对于成为教师的理由,作者认为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志业。
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启迪智慧、塑造灵魂的使命,这份神圣的职业给予教师无限的尊严和幸福感。
我深感赞同,并认为教师应该将这份使命感内化于心,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
好教师的慧眼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发现学生优点和长处的慧眼。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
在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方面,朱永新先生强调了教育生活的重要性。
教室里的每一个生命、每一天、每一节课,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关注。
教师应该关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让教育生活充满激情和梦想。
我深有感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影响和塑造学生的生命。
最后,对于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作者认为这需要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寻找快乐和满足感。
教育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事业,但只有当我们找到内心的快乐时,才能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完整和幸福。
我深信,教师的快乐和满足感来自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来自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读完《致教师》后,我深感教育的伟大和神圣。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们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珍惜这份光荣的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成为学生们敬仰和爱戴的榜样。
此外,《致教师》还让我认识到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面对教育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我们应该保持耐心和智慧,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
《致教师》读后感800字5篇

《致教师》读后感800字5篇导语: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多读书,读好书早已成为每一个人的心愿,读书能增强表达效果,使读者思索、回味文章的思想内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教师》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欢迎阅读并借鉴!【篇一:《致教师》读后感】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收到校长精心送的这一本书。
本书的书名翻开书本,细细品读,一个“致”字,让我有很贴心的感觉,似乎是一位长者在与我们亲切交谈。
读下去发现作者就是一位无私的长者,他畅谈了教学、学生、教育、成长以及学校工作的点点滴滴;分享了很多教师在教学上的苦恼,教师成长的烦恼,班级管理的困惑等等;记录了教育生涯中的温暖与感动,反思与领悟,激情与梦想!不断地传授给我们经验,字里行间无不表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对讲台及学生的挂念,还有对我们这些后来者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盼。
为一个从教几十年的教育前辈,他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用信件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群孩子,有时候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的,可是在尝试了多次之后却常常有心急的感觉,于是焦躁、恼怒跟随而来。
朱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或许做事的关键,潜移默化往往比拔苗助长带来更好的效果。
我相信,只要我耐心等待,我将收获每一个孩子都会开出一朵美丽的花。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朱老师对孩子们深深的爱。
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这句话来自于《像抬眼一样升起的白旗》。
“那旗帜不是蛊惑人心的红色,不是时髦的绿色,也不是空灵的蔚蓝,而是一尘不染的白色。
在我的心中,一面洁白的旗,正在像太阳一样缓缓升起。
”当我读完这句话,似乎就沉浸在之中了,这里的白旗是善良,友情,仁慈,负责,勇敢,坚强,自信,珍爱生命,纯真爱情……我们为师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做好我们自己,用我们的人格影响我们的学生。
你今天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
朱永新《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朱永新《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a;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
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
下面就是带来的《致教师》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致教师》读书心得1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
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
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
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
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
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
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
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
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
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
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教师》有感
李梅
东平明湖中学
2017.09.21
读《致教师》有感
读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
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
朱教授说:“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思考、写作与阅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如果缺乏思考,他的人生注定是黯淡无光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思考的人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
善于思考并勇于实践的老师给孩子们营造的是充满灵性的课堂,用智慧润泽课堂,成就的必然是孩子们的精彩人生。
只要思考就有价值,就有改变、完善、前进的可能,真正的优秀教师都是有思想的教师。
所以,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教育生活,付诸行动,逐步改变自己的行走状态。
正如朱教授所说:“思考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一个人是高贵还是平庸,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思想的高度决定的。
”静心思考,但存内心宁静方寸地的老师,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朱教授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有宁静的内心生活,他就真正地找到了幸福。
静静地做着一份让自己沉醉的教育工作,是我们教师最大的幸福。
在朱教授的笔下,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没有多少优美动人的句子,但却让人在用心阅读时感动、沉思……质朴、平实的文字背后是他朴实的心灵和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与真诚。
他将自己丰富的实战经验用文字记录,这些文字润泽着读者的心灵;他
敞开心扉,慢慢打开一线教师的心结,为在教育之路上摸索前行的教师们指明方向,让老师们看到希望的曙光!从朱教授的书里,我深深理解了为师的爱心、耐心、责任心,懂得了教师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成长之路,明白了教师生命的意义。
他的文字如同涓涓溪流,缓缓地流淌在心间,拨动心弦,启迪思想,净化灵魂。
我将自己感受最深的三点聊作记录,借以鼓励、敦促自己不断成长。
一、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曼德拉说:“生命的意义不仅是活着,而是我们给别人带来了何种不同。
这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意义。
”由于教师角色的重要性、职业的特殊性、肩负的使命感,所以这一点对教师尤其重要。
我们所教育的学生既是我们最忠实的观众,最热切的粉丝,又是最细心的监督者,天长地久、耳濡目染,我们的一言一行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甚至付诸于行动中,因此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教师首先要以身做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
让学生乐于帮助他人,就要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让学生做事有耐心、有责任心,就要要求自己在处理班级琐事、在面对孩子质疑时的宽容与博爱;让学生善良、友好,就要以这种态度与学生相处。
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他们的模仿能力高,与他们朝夕相伴的老师对他们的生命成长有直接影响。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创造。
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教育生涯有几十年。
我们是否可以做好第一轮的教学工作,备好课,写好教案,而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一劳永逸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正如朱永新说:“虽然有30年的教龄,但充其量只能说,他‘教’了1年而重复了29年。
”很显然,这种低能的重复会造成师生时间与精力的相互浪费。
时代在变化,教育改革在稳步推进,每一届的学生又千差万别,教师更不能循规蹈矩,“拿着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应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造,教学一直在路上。
最后,博览群书,潜心钻研。
当一个人有一定的阅读量时,却总感觉在浩瀚的书海中自己如一只渺小的蝼蚁,知之甚少;当一个人开始潜心钻研一个领域时,会发现自己似一只井底之蛙,视野狭隘,浅陋无知。
但这都是“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在进行对比与反思,在这样的境况中,自己其实是获得很大成长的。
当反思与进步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有质变的飞跃,会蜕变出另一个优秀的自己,在美好的年华中与自己相遇,与学生相聚。
二、教师的使命,就是伴随学生走过一段人生
不无遗憾,教师与学生都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仅仅相伴而行一段路程。
但对于学生来说,学生时光弥足珍贵,教育也有其迫切性、关键性。
教师在陪伴孩子的时光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在他们纯洁的心田上播撒优良的种子,善良、博爱、正义、
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追求理想等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让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当老师陪伴他们走过那段青葱岁月,他们的身影离开母校、恩师时,昔日在他们心中播撒的种子会永久存活,无论行至哪里,身处何方,都会深深扎根心田,并在生命的淘洗中愈加坚定,成为自己生命不可剥离的一部分。
所以,“伴随学生走过一段人生”不是轻描淡写走过去的,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是我们为师的使命,我们应倾其所有,倾尽所能,陪伴他们走好这一段人生。
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
朱教授说:“为了实现目标,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工作中、生活中,面对自己很不乐意、很不耐烦去做的事,要尝试着谦恭、热情地接受,并认真、努力做好它。
“其实,没有人的生活会一帆风顺,无论大小,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
”面对班级管理的琐事,有时会焦躁不安;承载着家长的寄托与期望,有时会感到压力重重;当教育效果未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有时会丧失信心……在工作与生活不定期的“颠簸”中,我们要敢于用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态接受挑战,大胆思考,解决问题,创新举措。
尤其是对于一个初入岗位的“新人”,更要勤劳务实、积极进取。
因为“新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但缺乏经验,缺少阅历,有时间、有精力、有必要多跑跑、多问问、多干干。
要用平和的心态化解那些埋怨与焦躁。
细水长流,相信随
岁月而去的苦、累、繁忙都会成为自己成长的铺路石。
要庆幸,在每一个有事可做的日子里都是幸福的,让它指导生命远征!在时光中,坚守梦想,不改初衷,创造更好的自己,书写生命的足迹。
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也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她说:“最好的读者要善于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读书在于读自己,发现别人的时候也发现自己。
因此,读出人家的味道,更要读出自己的人生思考。
”朱教授的文字,或是一句或是一段,都触碰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教师深刻的思考。
教育教学工作不是空中楼阁,它时刻需要心灵的引领,朱教授的《致教师》就是照亮我们心灵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