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预习导学

合集下载

《三顾茅庐》预习导学

《三顾茅庐》预习导学

第八课《三顾茅庐》预习导学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理解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预习提示:
1、本课生字读三遍,抄写五遍。

2、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3、读写课后的生词各五遍。

4、将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

三()茅庐()()起伏
青翠()滴秀丽()人
群雄()争茅塞()开
5、读句子,体会句子前后部分的关系,自己也来写一写。

(1)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2)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完成小练笔。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好像。

冈前几片松林,潺潺的溪流
,茂密的竹林,景色。

想一想,你曾到过哪些景色宜人的地方,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7、预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顾茅庐》公开课导学案(公开课)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顾茅庐》公开课导学案(公开课)

《三顾茅庐》导学案一.交流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及本课相关背景。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圈点生字词,读准朗读节奏,读出语气。

拜谒()纶巾()末胄()愧赧()倾颓()存恤()殆尽()疏懒()鄙贱()如雷贯耳()茅塞顿开(sè)思贤如渴(xián)箪食壶浆(dān)鹤氅(chǎng)3.尝试结合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4.理解重点词语。

窗外日迟迟..:未审.得入览否:不胜愧赧..:..:屏人促席奸臣窃命..:..:而不知存恤总揽.英雄:惟将军图.之:二、互助释疑5.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重点解决诵读中不理解之处。

6.把握小说情节。

用自己的话说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两次拜访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草庐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全文主要内容:课文讲述了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

三、互助品赏7.勾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完成以下问题。

⑴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⑵刘备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受到他的诚心诚意,感受到对诸葛亮的尊重?⑶刘备在拜见诸葛亮时已年过40,而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称诸葛亮为“大贤”,自称“愚夫”“晋谒”,并“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些描写,表明刘备什么样的心态?⑷归纳刘备的性格特点。

8.勾画出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描写,探讨归纳以下问题。

⑴第三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⑵“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⑶你认为使诸葛亮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二)探写作用意9.除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主要人物,文中还有对其他人物的描写,都有谁?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什么作用?(三)赏精彩语言10.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三顾茅庐导学案

三顾茅庐导学案

三顾茅庐导学案(2012-04-17 18:56:18)分类:导学园地标签:教育《三顾茅庐》导学案(课前预习)一、扫清拦路虎。

读准并写好下面的词语。

辅助晌午诸葛亮三顾茅庐策略蜿蜒起伏茅塞顿开秀丽宜人二、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茅塞顿.开:蜿蜒..起伏:三、熟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四、资料搜集。

搜集有关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理清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之间的关系。

《三顾茅庐》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揭题解题,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学习过程:一、揭题解题。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顾”、“茅庐”的意思。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时代背景。

二、展示自学成果,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学生自由上黑板教学生字。

3、小组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4、交流:文中有几位人物?主要写了哪些人?你喜欢谁?为什么?三、理清文章脉络。

1、你读懂了什么?2、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拜访?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四、学习“一顾”、“二顾”。

1、读第一段,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二顾”中刘备的印象。

《三顾茅庐》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学习过程:一、复习展示,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是什么?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

第24课《三顾茅庐》(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

第24课《三顾茅庐》(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

一次双向奔赴的会晤——第24课《三顾茅庐》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夸张、对比手法)。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把握作品的主题。

【学习过程】预习案1.作家作品【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开始出现这个名称。

演义小说采用章回体形式,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

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

2.故事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3.完成下列练习。

(1)读准下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拜谒.()愧赧.()鄙.贱()存恤.()纶.巾()叱.()半晌.()侍.立()鹤氅.()末胄.()涿.郡()谬.举()倾颓.()挟.天子()如雷贯.耳()箪食..壶浆()顿开茅塞.()民殷.国富()(2)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三顾茅庐》导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三顾茅庐》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说出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形象;领悟“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人物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5.初步感知文中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志存高远。

6. 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2、《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字词积累1、重点字纶巾(gun ) 贵胄(zhòu) 鹤氅( chng ) 愧赧(nn) 拜谒(yè) 鄙贱(b) 挟持(xié) 存恤(xù) 总揽( ln ) 殷实(yn) 金帛(bó) 如雷贯耳(guàn) 箪食壶浆(dn)2、多音字曲(q)曲艺将( jing)将心比心(q)弯曲(jiàng)将领3、形近字纶( gun)纶巾赧( nn )愧赧挟(xié)挟持伦( lún)伦理赫(hè)显赫狭(xiá)狭窄4、重点词愧赧:因羞惭而脸红疏懒:松懈;懈怠经世奇才:形容超出当代,无与伦比的才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优质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优质教案+导学案

23 三顾茅庐1.疏通文义,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导入新课播放《三顾茅庐》视频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 。

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导入视频资源见光盘)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 ,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 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三顾茅庐》导学案

《三顾茅庐》导学案

《三顾茅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2、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性格特点。

3、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文中蕴含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等主题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品质和精神。

2、难点(1)体会文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领悟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

三、知识链接1、《三国演义》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该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2、作者简介罗贯中(约 1330 年-约 1400 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

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纶巾()愧赧()存恤()箪食壶浆()汉室倾颓()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此人可就见()(2)因屏人曰()(3)欲信大义于天下()(4)遂用猖蹶()3、文学常识填空。

(1)《三顾茅庐》节选自《》,作者,号,(朝代)小说家。

(2)我国古典四大名著除了《三国演义》外,还有《》《)《》《》。

4、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合作探究1、文中的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示例:刘备是一个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人。

从他“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24《三顾茅庐》导学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24《三顾茅庐》导学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24《智取生辰纲》导学案1.了解古典白话小说的相关知识,把握故事情节。

(重点)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3.在生活中,学会以诚待人;关注时事,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

(难点)2课时1.熟读课文。

我把课文读完了,我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

2.查阅资料《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朝代)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

【答案】罗贯中章回体3.课件展示生字词,读一读,记一记,测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叱.曰(chì)拱.手(gǒng)半晌.(shǎng)侍.立(shì)B.鹤氅.(chǎng)纶.巾(lún)晋谒.(hè)愧赧.(nǎn)C.倾颓.(tuí)董卓.(zhuó)沃.野(wò)箪.食(dān)D.鄙.贱(bǐ)疏.懒(shū)一宵.(xiāo)存恤.(xù)【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B. 纶.巾(lún)——guān,晋谒.(hè)——yè。

4..课件展示词语,读一读,记一记,测一测。

下列各项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的大名在音乐界早已如雷贯耳....,爱乐者几乎无人不晓。

B.刘备思贤如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C.听了张老师的讲解,我是顿开茅塞....,完全领会了这一课的中心思想。

D.学校开运动会的那一天,同学们箪食壶浆....,做好了一切准备。

【答案】D【解析】A.“如雷贯耳”形容一个人的名声很大。

符合语境;B.“三顾茅庐”喻指一再诚心地邀请。

符合语境;C.“顿开茅塞”比喻忽然开窍,醒悟或明白了一个道理。

符合语境;D.“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不能用于欢迎同学们,对象使用有误;故选D。

5.读一读,想一想,理一理。

快速读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①)通过玄德、关公、张飞三人的对话,叙述玄德三顾茅庐前的准备,表现出三人态度的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三顾茅庐》预习导学
年级:姓名:家长签名: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预习提示:
1、本课生字读三遍,抄写五遍。

2、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3、读写课后的生词各五遍。

4、将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

三()茅庐()()起伏
青翠()滴秀丽()人
群雄()争茅塞()开
5、读句子,体会句子前后部分的关系,自己也来写一写。

(1)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2)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完成小练笔。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好像。

冈前几片松林,潺潺的溪流
,茂密的竹林,景色。

想一想,你曾到过哪些景色宜人的地方,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7、预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