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导学案(表格)
四年级下语文导学案-三顾茅庐_苏教版

四年级下语文导学案-三顾茅庐_苏教版8 三顾茅庐(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同学们,你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或者电视剧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小故事《三顾茅庐》。
通过你的预习,你知道“顾”是什么意思?(拜访)三顾茅庐呢?(三次去茅庐拜访)预设:如果学生说不完整的话,引导学生说出谁到哪里去拜访谁?刘备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帮助完成统一大业。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三、展示词语:1、请同学们拿出学案,对子之间互读学案上的字词。
看哪个小组能以最快的速度做到所有的成员都能把词语读正确,一会儿小组比赛读词语。
第 2 页第 3 页五、展示读书。
(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师:时间到。
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1、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3、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六、整体感知。
运用补充题目的方法来概括课文内容,也可引导学生填空:()三顾茅庐,拜访(),邀请他出山,()。
师:好,同学们,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所了解。
那么,生字会写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看看它的结构,想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七、写字:(如果生字比较多,交流学案时,发现同学们哪些字容易写错<描红临写>)1、观察生字的字形和结构。
2、教师范写2个生字:“慕、顾”。
分析起笔、顿笔,分析间架结构,分析难写的笔画的起笔、收笔要领,以及疏密要领等。
3、学生仿写。
共同评价学生仿写的字。
评价要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等。
《三顾茅庐》导学案

《三顾茅庐》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重点)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分析刘备之“诚”和诸葛亮之“才”;(难点)3.在生活中,学会以诚待人;关注时事,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
(重点)作家作品《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小说以战争为主线,重点描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角逐,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西晋的故事。
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犹为深远.写作背景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本文即是写刘备第三次前往草庐请诸葛亮的事情。
一、字词学习拜谒()愧赧()存恤()鹤氅()末胄()箪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三、在读课文,文本探究。
1、刘备之“诚”。
研读课文读1-2段,小组讨论:(1)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其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他的“诚意”?(2)结合上述内容,说说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诸葛亮之“才”。
重点研读“隆中对”部分,探究:(1)针对不同的对象,诸葛亮建议刘备所采取的不同对策。
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①对曹操:②对孙权:③对荆州、益州:④对诸戎、彝越:(2)从隆中对策可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五、拓展延伸诸葛亮因其经天纬地之才,得刘备三顾茅庐,成就其千古美名,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如何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六、中考链接1、《三顾茅庐》节选自____________(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____________小说。
三顾茅庐导学案

三顾茅庐导学案(2012-04-17 18:56:18)分类:导学园地标签:教育《三顾茅庐》导学案(课前预习)一、扫清拦路虎。
读准并写好下面的词语。
辅助晌午诸葛亮三顾茅庐策略蜿蜒起伏茅塞顿开秀丽宜人二、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茅塞顿.开:蜿蜒..起伏:三、熟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四、资料搜集。
搜集有关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理清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之间的关系。
《三顾茅庐》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揭题解题,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学习过程:一、揭题解题。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顾”、“茅庐”的意思。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时代背景。
二、展示自学成果,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学生自由上黑板教学生字。
3、小组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4、交流:文中有几位人物?主要写了哪些人?你喜欢谁?为什么?三、理清文章脉络。
1、你读懂了什么?2、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拜访?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四、学习“一顾”、“二顾”。
1、读第一段,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二顾”中刘备的印象。
《三顾茅庐》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学习过程:一、复习展示,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是什么?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
第24课《三顾茅庐》(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

一次双向奔赴的会晤——第24课《三顾茅庐》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夸张、对比手法)。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把握作品的主题。
【学习过程】预习案1.作家作品【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开始出现这个名称。
演义小说采用章回体形式,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
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
2.故事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3.完成下列练习。
(1)读准下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拜谒.()愧赧.()鄙.贱()存恤.()纶.巾()叱.()半晌.()侍.立()鹤氅.()末胄.()涿.郡()谬.举()倾颓.()挟.天子()如雷贯.耳()箪食..壶浆()顿开茅塞.()民殷.国富()(2)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三顾茅庐》导学案

《三顾茅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2、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性格特点。
3、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文中蕴含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等主题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品质和精神。
2、难点(1)体会文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领悟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
三、知识链接1、《三国演义》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该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2、作者简介罗贯中(约 1330 年-约 1400 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
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纶巾()愧赧()存恤()箪食壶浆()汉室倾颓()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此人可就见()(2)因屏人曰()(3)欲信大义于天下()(4)遂用猖蹶()3、文学常识填空。
(1)《三顾茅庐》节选自《》,作者,号,(朝代)小说家。
(2)我国古典四大名著除了《三国演义》外,还有《》《)《》《》。
4、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合作探究1、文中的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示例:刘备是一个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人。
从他“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24《三顾茅庐》导学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24《智取生辰纲》导学案1.了解古典白话小说的相关知识,把握故事情节。
(重点)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3.在生活中,学会以诚待人;关注时事,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
(难点)2课时1.熟读课文。
我把课文读完了,我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
2.查阅资料《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朝代)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
【答案】罗贯中章回体3.课件展示生字词,读一读,记一记,测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叱.曰(chì)拱.手(gǒng)半晌.(shǎng)侍.立(shì)B.鹤氅.(chǎng)纶.巾(lún)晋谒.(hè)愧赧.(nǎn)C.倾颓.(tuí)董卓.(zhuó)沃.野(wò)箪.食(dān)D.鄙.贱(bǐ)疏.懒(shū)一宵.(xiāo)存恤.(xù)【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B. 纶.巾(lún)——guān,晋谒.(hè)——yè。
4..课件展示词语,读一读,记一记,测一测。
下列各项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的大名在音乐界早已如雷贯耳....,爱乐者几乎无人不晓。
B.刘备思贤如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C.听了张老师的讲解,我是顿开茅塞....,完全领会了这一课的中心思想。
D.学校开运动会的那一天,同学们箪食壶浆....,做好了一切准备。
【答案】D【解析】A.“如雷贯耳”形容一个人的名声很大。
符合语境;B.“三顾茅庐”喻指一再诚心地邀请。
符合语境;C.“顿开茅塞”比喻忽然开窍,醒悟或明白了一个道理。
符合语境;D.“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不能用于欢迎同学们,对象使用有误;故选D。
5.读一读,想一想,理一理。
快速读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①)通过玄德、关公、张飞三人的对话,叙述玄德三顾茅庐前的准备,表现出三人态度的不同。
第23课《三顾茅庐》导学案1-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3)文中主要写刘备,但同时把张飞写进去,这是否多余?
四、课堂检测,反馈提高(3分钟)
1、按原文填空
诸葛亮分析了,提出了、的策略。刘备听了,像。文中直接写诸葛亮雄才大略的句子有:;反映刘备和诸葛亮之间关系的一个打比方的句子。
2、理清课文脉络,复述课文。
2.组内交流。
3.交流,质疑完善。
活动学习单三
1、默读课文,想想张飞是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对张飞的描写是否多余?
2、交流,质疑完善。
(组长要组织协调本组成员有序地交流自研成果,要善于捕捉小组成员在自学过程中的精妙之处,积蓄展示的素材)
三、快乐展示,提升自我(14分钟)
温馨提示:
1、每组选择一个学习内容作为主要展示内容。
引导: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张飞的粗鲁,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引导:这两个比喻句,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点拨:这两个比喻句说明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引导:“他们来到隆中,只见……,景色秀丽宜人。”景色描写的作用?(点拨:环境描写巧妙地衬托了诸葛亮的人物性格特点。)
引导:文中为什么写张飞这个人物?(点拨:写张飞是为了反衬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师解释什么是“反衬”手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张飞的莽撞无礼。
五、课堂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把其中有名的故事说给同学们听。
2、仿照课文“他们来到隆中……只见……”。这一段景色描写,用上“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六、快乐评价,反思总结(2分钟)
1、对于这节课自己的表现如何?
2、我的反思总结:
附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 诚心诚意 诸葛亮
尊重人才
《三顾茅庐-罗贯中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三顾茅庐-罗贯中》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三顾茅庐》的作者罗贯中及其作品背景;2. 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3. 分析《三顾茅庐》中的主题和意义;4. 探讨《三顾茅庐》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价值。
二、导学内容1. 作者背景:罗贯中是中国明代闻名小说家,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等;2. 故事梗概:《三顾茅庐》讲述了刘备三次造访诸葛亮的故事,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帮助,实现了自己的理想;3. 主要人物:刘备、诸葛亮等;4. 主题和意义:忠诚、智慧、信任等;5. 当代启迪:勇于追求梦想,珍惜友情等。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顾茅庐》的书籍封面或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2. 进修:阅读《三顾茅庐》的故事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3. 分析:讨论《三顾茅庐》中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4. 思考:探讨《三顾茅庐》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价值,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故事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5. 总结:对本节课进修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导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等罗贯中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2. 组织学生进行《三顾茅庐》的相关主题演讲或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3. 鼓励学生根据《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创作相关作品,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导学反馈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总结本节课进修的重点内容;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导学评判1. 通过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评判学生对《三顾茅庐》的理解和掌握水平;2. 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以上是《三顾茅庐/罗贯中》导学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引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愿学生在进修中不息成长,不息探索,不息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拥刘反曹”倾向。
要性、神秘性,作者便层层烘托,反
《三国志通俗演义》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复渲染。
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
司马徽再荐名士,极力渲染诸葛
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
亮才能可与姜子牙、
张良相比,不仅
奇色彩。
使刘备想求得此人辅佐自己,也使读
课时 小结
《三国演义》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具有优美、典雅、精炼的特点。本 文写景的文字很明显的体现了这一语言特点。如写“二顾”时的风雪:“时值隆冬, 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不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 句式整齐,整齐中又有变化,使语言变化多姿。后两组骈句,分写风、雪、山、林, 犹如四幅风景画屏,使形式和内容达到了统一。
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
家人:
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 《十七史演义》。今存
四(2)层层烘托的出场艺术
署名罗贯中的作品,
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夕卜,
古代小说常用的人物出场方法是:
过
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二
在人物正式出场之前
,层层烘托,反
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3、“犯中见避”的写法
所谓“犯”,就是小说后边又写到与前边类似 的故事,类似的事件。所谓“避”,就是作者 能从类似的故事、事件中写出不同的特点来。
“三顾”都是刘备带着张飞、关羽去拜见诸葛 亮,事件是类似的;每次遇到的人物, 听到的 歌词,看到的景物,都是对诸葛亮出场的继续 渲染、烘托。但每一“顾”都不相同,从许多 方面做到了 “犯中见避”。
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主备人:李文惠辅备人:王润玉 魏淑香签字:
课题
《二顾茅庐》Hale Waihona Puke 课时4课时课型
预习+展示
学习
1.了解本文的表现手法和基本的表达技巧。
目标
2.学习古代长篇小说的鉴赏方法,培养鉴赏能力和探究意识。
3.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能从不冋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文本,并能表达出自己的独特
感受和新颖见解。
重点
布置 作业
1.以张飞的口吻叙述故事
要求:准确体会人物心理,充分把握人物性格,注意语气、动作、表情,要得其形 得其神。
2.研究性学习
假设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是不是就终老山林?请展开自己的想象,阐述自 己的理由。
3.课外读《三国演义》,找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专题研究。
课后 反思
描绘,俨然一派世外桃源风光,这样 的风景扌田与用意在于暗示诸曷亮是 个隐者。那么,一个隐者愿意帮助刘 备匡扶汉室吗?在此设置了一个悬 念。二顾草庐,邂逅石广元、孟公威, 用来陪衬诸曷亮,从而更加渲染了求 访孔明之不易。刘备来到庄前,“淡泊 以明志,宁静以志远”以及诸葛均的 诗句自然使刘备误以为诸葛亮。接着 又把“骑驴过小桥”的黄承彦认作孔 明,因为其诗充满着闲情逸致。作者 所写的陪衬人物,人人身上都有诸葛 亮的影子但都不能代表诸葛亮的全 貌,只是大致看出诸葛亮既有雄才大 略,又有隐士风度,既有远大抱负, 又要等待明主。作者层层烘托,反复 渲染,一步步塑造诸葛亮的形象。
四•感受鉴赏
者欲见诸葛之面目,
以睹其风采,观
1.虚、实关系的处理
其才气。一顾草庐,
数人荷锄于田间,
清代学者章学诚曾指出《三国演义》是“七实
吟唱卧龙先生所作的歌,烘托出了隐
三虚”,即主要人物、
主要事件是实有的,而
逸生活的惬意;尤其是对隆中景物的
教
学
过
程
事件进程及人物言行的具体细节是虚构的。 请阅读陈寿《隆中对》和诸葛亮的《前出师表》, 比较本文与史实有哪些出入,从文学角度看, 本文好在何处。
重点:1、层层烘托的出场艺术。2、“犯中见避”的写法。
难点
难点:1、层层烘托的艺术。2、“犯中见避”的写法。
流程
预习展示----
——探究展示
-小结练习
作业
教具
粉笔课件
电子白板
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
一、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
罗贯中(1330〜1440)兀末明初小说家、 戏
提示:速读全文,
获得总体印象,
曲家。名本,字贯中。杭州人,
祖籍太原。关
然后勾画出每一次拜访中的关键语
教
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
句,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
“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兀璋这样的“真主”
三.理清人物关系
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
,而致力于小说
求贤方:
创作。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
媒介:
学
过乐府隐语和戏曲,
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
被顾者:
复渲染;在正式出场后,再通过对人
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
物言行的描写,使人物的基本特点得
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起自黄巾起义,终于
到更鲜明的表现。
程
西晋统。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
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
为智慧的化身,为充分写出此人的重
提示:《隆中对》记载:“每常自比管仲乐毅”、 “惟博陵隹州平、颍川徐庶远直于亮友善” “由 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及诸葛亮为刘 备谋划的有关段落。
《前出师表》记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 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 事……”
《三国演义》:作者虚构出大量生活细节,详 细描写了 “三顾”的具体过程以至于季节特点、 沿途景色等,有非常生动的语言、 动作、行为 的描写。这就使故事具有了生活实感,更加具 体生动,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