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幼儿心理发展 3

一.婴
幼儿 思维 的发 展
第二节 婴幼儿心理过程的
判断题: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是思维。( )
一.婴
幼儿 思维 的发 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
幼儿的思维发展一般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感知动作思维方向发展。( )
3岁以下的小儿以直觉行动性思维为主。( )
选择题:
(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A 心理 B 思维 C 记忆 D 观察
第一节 婴幼儿心理概述
环境和教育 二、影响婴幼 儿心理发展的 因素 影响婴幼儿心 理发展的主要 因素有遗传和 生理成熟、环 境和教育。 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婴幼儿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教育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判断) 遗传是影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判断: 教育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选择题: 影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和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其中环境起着( A主导作用 狼孩 A环境 B决定作用 B遗传 A遗传 B环境与教育 C以上都是 C明显作用 D积极作用 ) )
0~1岁和2~3岁是动作发 展的迅速期;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 规律是连续性、阶段 性、稳定性、敏感性、
( )
2~3岁口头语言飞跃发展 的关键期;
3岁前婴幼儿的好奇心和 接受能力最强;
A不变性和个别差异性 B不变性和间断性
5岁左右是数概念的关键 年龄;
6岁是大小、方位知觉的 敏感期。
C可变性和个别差异性
D 注意的多少
第二节 婴幼儿心理过程的过程
六、 婴幼 儿情 感的 发展
1、情感的概念: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内心体 验。 2、情感的分类 (1)基本状态—— 心境 激情 热情 (2)高级的社会情感——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3、婴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感不稳定,容易变化,容易转移。 (2)强烈的依恋性。 (3)容易冲动。 (4)情感外露,控制能力差。 (5)高级的情感初步发展
发展心理学:婴儿期的心理发展-二级考试笔记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是指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从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的变化 和发展。了解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对我们理解婴儿行为和需求至关重要。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的定义和重要性
1 定义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指的是婴儿从出生到两岁期间,心理行为和认知能力的逐渐成熟和发 展。
2 重要性
婴儿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儿童后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主要理论:弗洛伊德和皮亚杰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期是个体性格和性格形成的重要 阶段,通过家庭环境和社会互动影响婴儿的心理发 展。
皮亚杰
皮亚杰强调婴儿期的认知发展,提出了阶段性认知 发展理论,描述了婴儿在认知上的发展和进步。
3 依恋关系
婴儿通过与主要照顾者的 亲密关系,建立起安全和 信任的依恋关系。
婴儿期的语言和沟通发展
1 语言理解
婴儿从出生开始会对语言的声音产生反应,逐渐学会理解简单的语言指令。
2 语言表达
婴儿通过模仿和语音练习,逐渐开始学会发出简单的语言声音和词语。
3 沟通技巧
婴儿通过表情、手势和简单的语言,逐渐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婴儿期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概念发展
1
身份认同
婴儿逐渐开始认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建立起自我和他人之间的辨识。
2
自我概念
婴儿开始逐渐认识自己的特点、能力和喜好,形成初步的自我概念。
3
情感依附
婴儿通过与主要照顾者的亲密关系,建立起安全和信任的依附关系。
婴儿期的感觉和知觉发展
1
感觉发展
婴儿在出生后逐渐发展出对声音、触觉、
知觉发展
2
味觉、嗅觉和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感知能力。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第四章婴儿期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第四章婴儿期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80fd2568bd63186bdebbc5b.png)
第四章婴儿期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婴儿期是个体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明显的时期,因此婴儿生理心理的发展一直受到各方面有关学科的关注。
第一节婴儿期的一般问题一、婴儿的年龄阶段特征(一)年龄阶段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分法是:0~3岁。
(二)基本特征婴儿期心理发展的~般特点是:第一,学会了独立行走,手的动作也有了很好的发展;第二,言语能力获得很大的发展;第三,开始了最初的游戏活动;第四,各种心理活动还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
二、婴儿期的生理发展(一)婴儿期的大脑功能1.婴儿大脑形态的发展(1)脑重和头围。
婴儿的大脑从胚胎时开始发育,出生时达到350~400克,是成年人脑重的25%(这时的体重只是成人的5%);6个月时脑重达700~800克,约占成人脑重的50%;12个月时已达800~900克,24个月时增到1050—1150克,约占成人脑重的75%;36个月时已接近成人的脑重范围,以后发展速度变慢,15岁时达到成人水平。
婴儿头围在刚出生时已达到34厘米,大约是成人头围的60%,12个月时达46~47厘米,24个月达48~49厘米,以后的增长速度变慢。
(2)大脑皮质。
胎儿在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经具备,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大多数沟回都已出现。
皮质细胞迅速发展。
到2岁时,脑内各部位大小的比例已基本上类似于成人的大脑。
2.大脑机能的发展(1)脑电图的情况。
5个月胎儿已显示出了脑电活动,8个月以后的胎儿已显示出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图。
新生儿出现了同步节律α波,这表明新生儿在皮质神经成分方面的一定的成熟性,在新生儿的皮质投射区还记录到对各种感觉运动刺激的诱发电反应,出生后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12~36个月,婴儿脑电活动渐趋成熟。
(2)皮质中枢。
婴儿大脑是按着其基因结构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婴儿出生时大脑两半球还不能正常发挥功能,皮质兴奋处于弥漫状态。
此后,发展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
第2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2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婴儿期的年龄范围一般为( )。
A.0~3岁B.0~4岁C.0~5岁D.0~6岁[答案] A[解析]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3岁。
这个时期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都非常迅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
2.新生儿的脑重大约有( )克。
A.390 B.350 C.400 D.280[答案] A3.( )不是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
A.顺序原则B.大小原则C.近远原则D.头尾原则[答案] A[解析] 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①从整体向分化发展;②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③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动作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如同生理发展的指向性一样,遵循着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和大小原则。
4.下列属于新生儿条件反射的是( )。
A.抓握反射B.惊跳反射C.对喂奶姿势的吸吮反射D.游泳反射[答案] C5.惊跳反射消失的时间是( )。
A.3~5个月B.2~4个月C.3~7个月D.2~3个月[答案] A6.对于婴儿眼手协调动作发展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
A.眼手配合B.有意摆弄C.出现无关动作D.两手分别同时抓[答案] D7.新生儿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 )发生的标志。
A.感觉B.知觉C.记忆D.注意[答案] D8.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是( )。
A.行为B.思维C.想像D.感知觉[答案] D*9.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
A.是被动的过程B.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C.过程非常缓慢D.成熟较晚[答案] B10.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直至最后不再反应。
这种现象叫做( )。
A.刺激偏爱B.习惯化C.同化D.去习惯化[答案] B11.婴儿对以下四种颜色的掌握顺序应是( )。
A.红、蓝、白、灰B.白、红、蓝、灰C.蓝、红、白、灰D.红、白、蓝、灰[答案] C[解析] 研究者利用婴儿对不同色盘注视时间长短差异,发现婴儿看到的第一种颜色是蓝色,然后是红色,区分白色和灰色的时间比较靠后。
心理咨询师考试《发展心理学》课件

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希望品质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意志品质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目标品质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 混乱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能力品质 诚实品质 爱的品质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 恶感
关心品质
智慧、贤明品质
20
第五单元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与外动 力的关系
7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遗传和环境:遗传决定论(高尔顿)、环境决定论(华 生)、共同作用论、交互作用论。心理发展的动因,本 质问题 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过程 内动力和外动力:内动力:新需要和现水平的矛盾;外 动力:环境与教育。 “关键期”问题: 印刻(劳伦兹)→关键期(错过这一时期,不可弥补) →敏感期(错过这一时期,也可弥补,但比较困难)→ 最佳学习期限(维果斯基)
16
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
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 经验:物理经验、数理逻辑经验(10个石子) 社会环境 平衡化
17
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过程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需要具 体内容支持的运算图式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
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关注假言命题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19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年龄阶段
婴儿前期 婴儿后期
幼儿期 童年期 青少年期 成年早期 成年中期 成年后期
第二章 第二节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 • • • • • • •
2、出现新的心理活动 (1)会说话 幼儿前期,语言能力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3岁左右是儿童掌握最基本的语音阶段 (2)想象开始萌芽 2岁左右在操作物体时进行简单的想象活动 (3)思维的出现 边行动边思维(行动思维)
• 3、独立性开始出现 • 生理独立:独行走 • 心理独立:自我意识出现“我自己”
二、各年龄阶段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 (一)3-4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 3-4岁处于幼儿期的初级阶段,也是幼儿园的小班年 龄。 • 1、生活范围扩大(进入幼儿园) • 2、认识依靠行动(在行动中认识) • 3、情绪作用大(情绪不稳定,易受影响) • 4、爱模仿(模仿能力强,主要学习方式)
• • • • • •
• • • • • • •
3、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1)最初的认知活动的出现 现象:视觉追随、认生、手眼协调 (2)掌握语言的准备 理解别人说话、呀呀学语 (3)情感的发展和最初的社会性萌芽 生理满足相关、依恋、社会性微笑
• (二)幼儿前期(1-3岁)
• • • • • • 1-3岁时儿童学会走路、学会说话的一个重要事情 1、动作逐渐发展完善 (1)学会自由行走 现象:2岁以后自由行走 (2)开始使用工具 现象:1岁以后,动作进一步灵活起来
第二节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授课:高凡 Email:892337037@
知识目录
• • • • • • • 一、3岁以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婴儿期 (二)幼儿前期 二、各年龄阶段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3-4岁幼儿的年龄发展特征 (二)4-5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三)5-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3岁以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 (一)婴儿期(0-1岁) • 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心理发展非常迅速
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知识精讲通关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2).pps

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 帮助儿童习得语言的重要方式:语言环境、儿童与成
人之间的言语交往 (一)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前言语交往 利用手势,作用有二:第一,引起注意(把“听话人
”的注意引向特定的物体和事件);第二,要什么东西。 儿童与成人交往是习得言语的必要条件,也是促使他
们学习言语的动力之一。
(二)婴儿与成人言语交往 婴儿与成人言语交往中,说出的是自己知道的东西。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四单元 婴儿的认知发展
婴儿期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感 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
一、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中发展最早,最先成熟的心理
过程,它是婴儿认知的开端。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心 理过程。
(一)婴儿感觉的发展
视觉技能发展:
视觉集中(出生时两眼不 协调)、视觉追踪运动、 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 视觉敏锐度
三、婴儿的加工整合信息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一)加工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 9~12个月婴儿已经具有归类、分类能力。(习惯化和 去习惯化研究范畴)
(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8~11个月婴儿问题解决过程经历三个阶段: 无效尝试——有效尝试——无须尝试直接成功 婴儿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策略随月龄增长而发展。
儿童语言发展是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的结果。要 注意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增加与儿 童的交谈机会。
五、语法的获得 1.5~2.5岁是语法掌握的关键期,到3岁末基本掌握了
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儿童如何获 得语法,有 不同的解释
后天学习理论:强调后天环境对儿童的言语 获得期决定作用。
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儿童的言语 获得期决定作用。
二、婴儿词汇的发展 (一)词汇量的发展 词汇是表达意义的。 50、60——1000 1-1.5Y 3Y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PPT课件

三、婴儿的气质
• 气质:婴儿对环境进行反应和与环境互动的特有模式。 • 气质是日后人格发展的基础。 • 气质的绝大部分被认为是由生物学上的因素所决定的。
婴儿的气质
➢ 气质(托马斯-切斯气质类型说) 容易型(40%) 困难型(10%) 迟缓型(15%) 混合型(35%)
➢ 婴儿的社会性依恋(鲍比尔)
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 程。
主要内容
• 婴儿的情绪发展 • 婴儿社会性发展的里程碑 • 婴儿的气质 • 婴儿期依恋
一、情绪的发展
(一)笑的发展 1.自发性微笑(0―5周):生理性微笑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 (二)哭的发展 1.新生儿有多种不同模式的哭声,啼哭的规律相同。 2.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 不适、感到无聊。 3.生理反射性的哭→应答性的哭→操作性的哭。
24
说话和语言发展的里程碑 哭泣和叫 咿呀学语 喊“妈妈”和“爸爸” 除了“妈妈”和“爸爸”还会使用一些词语 使用很多词语并能指出身体的部位 开始使用句子 会用自己的名字称呼自己
• 请思考:“婴儿语言”的使用,有必要吗?
语音发展
▪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
1个月内偶尔会吐露ei,ou等声音,第2个月发出m~ma声,第3月出现更多的 元音和少量辅音,比如a,ai,e,ou,m,h等。
• 四种类型的孩子:
• 轻松的孩子 (40%)
• 兴奋延迟型的孩子 (15%)
• “难伺候”的孩子 (10%)
• 混合型的孩子 (35%)
四、依恋:与照顾者的互动
年龄
0-2个月或3 个月
2-3个月到6 -7个月 6-7个月到1 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记忆的发展 0—3 个月 :以条件反射 为主,时间逐渐延长 3—6 :长时记忆能 力发展 6—12 :出现认生现 象,模仿动作 12— :延迟模仿
三、思维的发展 直觉行动思维及特点:直观性和行 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 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 狭隘性、形象性、思维与语言的 联系
本节重点
1.婴儿期动作的发展对心理发展的4点意义 2.婴儿期动作的发展的规律性 3.婴儿期主要的动作发展(抓握和行走) 4.习惯范示和优先注视范示 5.婴儿微笑发展的三个阶段 6.恐惧的种类 7.依恋.依恋的发展(鲍尔比).依恋的类型(艾斯 沃斯)
通过动作的研究,可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 内容和水平.幼儿智能发育检查中大动作和精细 动作的发展是检查的重点。
(三)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空间 认知的发展
抓握动作和独立,使他的认识能力增强。
(四)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 交往能力发展
动作的发展可以诱导婴儿社 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从原来的依 赖,逐渐转向主动。
不 单词句:1—1.5岁 球球、抱抱 完 整 电报句: 1.5—3岁 妈妈鞋、娃娃排排坐 句 完 简单句:他觉觉了、妹妹读书 整 复杂句:老师教我们作游戏 句 复合句:吃了饭以后,我和小华玩一会 就看电视了
1-3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1-3岁婴儿言语的发展 1、语音感知和发音 2、词汇的发展 3、句法的发展:单词, 双词,电报, 完整的简单句, 一定程度的复杂句.
(三)恐惧的发展 本能的恐惧:大声响、位置突然改变,疼痛 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被水烫过 怕生:陌生人焦虑 6—8个月出现 预测性恐惧:害怕黑 二、气质 托马斯将儿童气质分为: 容易型 困难型 迟缓型
三、社会性依恋 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称 依恋 (一)依恋的发展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鲍尔比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二)依恋类型 安全型: 艾斯沃斯 回避型: 反抗型:
二、动作发展的规律性(3点) 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点 1、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早期抓握是整个手臂,然后是拇指再四指 2、从不随意到随意 即从不能控制到能控制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最早是头部动作,其次是 躯干,最后是脚的动作。 (2)近远原则:上肢动作为例,上臂先成熟, 其次是肘、手腕、手,手指动作最晚 (3)大小原则:即大肌肉到小肌肉,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1)强化说—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正强化、 负强化解释语言的获得.
1、后天学习理论(斯金纳、 班杜拉、 布鲁纳)
(2)社会学习说—儿童通过模仿学习成人 的言语
2、先天成熟理论(自然成熟说)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语音感知和发音 2、词汇的发展:内涵和外延的质量提高 3、句法的发展:单词,双词,电报,完整的简 单句,一定程度的复杂句。(举例) 4 、简单发音----多音节阶段----有意义的语音 3岁左右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感联结. 安斯沃斯(1983)采取”陌生人情景测验”法得出: 安全型依恋(自信快乐) 焦虑矛盾型依恋(分离焦虑) 回避型依恋关系(对人疏远.冷漠)
依恋:是指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
你是那种类型?
1.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赖他们或让他们信赖 我是一件开心的事.我不怎么担心被抛弃或 害怕别人离我太近.(56%) 2.与他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信和依 靠他们.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会很紧张,并 且爱侣想让我更亲近一点我也有点不自在. 3.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常担心 我的同伴不是真的爱我或想离我而去.我想 和他人完全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 跑别人.(19%)
第二单元 婴儿期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展 (一)研究方法的突破:传统方法是把新生 儿当作是消极被动的生物个体,后来习惯 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促进了婴儿感知能 力发展的研究。其中习惯化范式包括习惯 化和去习惯化。优先注视又称刺激偏爱程 序,是以优先注视和注视时间为指标的. (二)视觉的发展:眼睛觉察和辨认刺激需 要一定的视觉技能, 主要有视觉集中、视 觉追踪、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视敏度
(三)听觉的发展 是婴儿从外部获取信息,认识和适应 环境的重要手段,听觉的发展包括听觉辨 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 能力。 (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 味觉: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以面部表情和 身体活动来表现对味道的反应。 嗅觉:习惯化和适应 肤觉:温觉反应和痛觉反应
(五)空间知觉的发展 形状知觉:3个月的婴儿可以分析简单形状 深度知觉:吉普森等的视崖实验证明,6个月具
三、婴儿主要的动作发展 (一)手的抓握动作 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是 动作发展的重点.他的意义 在于:主动探索周围事物; 开始操作工具;多种感觉协 调,为知觉奠定基础。通常 在5、6月间出现。 (二)独立行走 意义 :活动具有主动性; 扩大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 围人的交往机会。
动作发展的训练
格塞尔提出“成熟—学习”理论,成熟是 学习的基础,只有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和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但是什么成熟程 度最好呢?结果表明:无论成熟早期,中期, 晚期对小儿进行训练都会成功,但是,成熟 早期是学习和训练的最佳期和关键期,效果 最好;成熟中期学习效果虽不如早期,但比 晚期学习效果好;成熟晚期效果较差。 著名的”爬梯实验”
第三单元 婴儿期社会性的发展
婴儿从一个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的过程 称社会化过程.即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 握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适应社 会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一、情绪的发展 (一)笑的发展 1、自发的微笑(0—5周)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 (二)哭的发展 生理反射性—应答性—操作性—社会性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做为主体的我对自己及自 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 主体我的发展(0-15个月) 客体我(15-24个月) 主体我到客体我是自我意识 发展的飞跃. 哈特
第四单元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一 、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 依恋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 四、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主要研究0-3岁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一单元 动作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4点 一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点) (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与皮亚杰的理论相一致,婴儿运用已有的动 作模式和感知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没有动作, 心理就无从发展。
(二)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