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村上春树小说中的生死观1

合集下载

挪威的森林生死读后感经典版

挪威的森林生死读后感经典版

挪威的森林生死读后感经典版《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是一部以思春之年的爱情与成长为主题的小说。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渡边听他,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自己与已故朋友凑仙子、纳连、草薙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纠葛。

故事情节短暂又悲伤,描述了青春中的矛盾情感以及对生死的思考。

《挪威的森林》一书充满着哲思与深刻的内涵,它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整本小说贯穿着一种深沉的忧伤和对人性的思考,通过叙述人物之间的交往以及他们对于生死的思索,展现了人类情感的脆弱和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本着对生命与死亡深度思考的态度,小说以美丽的语言描绘了自然与人的关系。

作者通过描绘大量的自然景色,将人与自然相融合,传递出一种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对生命短暂与无常的警示。

小说刻画出大自然中孤独而美丽的景象,与人物的孤独与痛苦相呼应,使读者产生一种深深的共鸣与思考。

另一方面,《挪威的森林》还刻画了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

主人公与凑仙子、纳连、草薙等人之间的情感纠缠,以及他们对爱情的痴迷与追求,展现出青春期的矛盾与苦闷。

作者通过不同的角色塑造,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无可避免的伤痛。

渡边听他的内心既渴望爱情的力量,同时又害怕被伤害,最终选择了珍惜那些已经离去的人。

此外,小说对于性与死亡的描写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讨论。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描绘了性的美好与毁灭,通过对性的描写,展示了人性的贪欲与无法抗拒的欲望。

而对死亡的描绘则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使人们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深思。

总的来说,《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充满着哲学思考和情感体验的经典之作。

它以细腻的笔触呈现了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命的思考,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生活的无常与矛盾。

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展现了人类的情感和对生死的思考,让人们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产生了深思。

通过阅读《挪威的森林》,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类情感的脆弱和生命的短暂。

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爱恨情仇让我有时难以自拔。

2024年挪威的森林生死读后感标准版本

2024年挪威的森林生死读后感标准版本

2024年挪威的森林生死读后感标准版本《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著名小说之一,于1987年首次出版。

这部小说以一个男大学生的成长故事为主线,描绘了他与各种不同女孩之间的纠葛和情感故事。

小说整体给人一种忧郁而深刻的感觉,通过对生死和爱情的探索,引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思考。

下面是我对这部小说的读后感。

首先,《挪威的森林》中描述了多个角色的生命经历和内心世界。

主人公渡边直树是一位普通而平凡的大学生,他身边的朋友和女生都有着各自的故事和思考。

小说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倾向,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的生活在刻画他们个体情感的同时,也渗透着人们普遍关怀的社会问题,如焦虑、孤独、死亡等。

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作者成功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其次,《挪威的森林》通过对爱情的描写和讨论,探索了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苦恼。

小说中的男女关系常常是复杂而纠结的,人们在面对爱情的时候常常迷茫和困惑。

作者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爱情的期望过高,脆弱而脆弱,同时也使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说中描写的爱情情节充满了真实感和共鸣,使人们对人际关系和爱情有了新的思考。

最重要的是,《挪威的森林》在面对生死的思考上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小说中描写的人物不仅仅是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苦难,也在面对死亡的阴影。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思考和对生死的描绘,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小说中的渡边直树常常陷入对死亡的思考,这种思考既是对生命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

通过描写人物在面对死亡时的心理变化和行为方式,作者成功地表达了他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总之,《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充满诗意和深度的作品,通过对人性和生死的探索,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探索。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所经历的故事和情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作者通过对爱情、孤独和死亡的描写和讨论,让人们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不禁对人生和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并开始思考自己在这个多彩世界中的定位和使命。

《生命与死亡:《海边的卡夫卡》中的生命观解析》

《生命与死亡:《海边的卡夫卡》中的生命观解析》

生命与死亡:《海边的卡夫卡》中的生命观解析1. 简介《海边的卡夫卡》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卡夫卡在一个奇幻世界中寻找自我的故事。

在这个小说中,生命与死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人物和情节的解析,可以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2. 生命的意义与存在2.1 生命的脆弱性在小说中,作者不断强调生命的脆弱性。

主人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境,在奇幻世界里经历着种种试炼。

这些困境暗示着生活中可能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压力,提示我们珍惜当下,感受生活。

2.2 生与死之间的界限模糊小说中呈现了一种超越传统观念的生死边界。

主人公进入一个大厅,里面聚集了许多已经去世但仍然存在于心灵深处的人。

这个场景引发了对死亡与生命的思考,让读者重新审视生死的本质和存在。

2.3 生命的多样性和选择作者通过描述不同人物的经历和命运,展示了生命的多样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选择,这反映了生命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此外,在小说中,主人公也面临着各种抉择,这种内心挣扎体现了生命中常常碰到的困境和选择。

3. 生命的意义寻找3.1 自我认知与成长主人公在海边小镇度过的每一天都是对自己认识和成长的过程。

通过与各种奇幻事物相遇、交流和受伤,他逐渐发现真实而深邃的自我。

这给予了读者一种启示:只有通过面对困难并勇敢直面内心世界,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3.2 心灵与情感的觉醒通过情节描述和人物表达,作者呈现出主人公在探索世界过程中逐渐觉醒心灵与情感。

从最初的迷茫到后来对友情、爱情和家庭关系的理解与珍视,主人公的心灵成长让我们意识到生命中情感的重要性。

4. 结论通过分析《海边的卡夫卡》中对生命与死亡的描绘,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命是多姿多彩、脆弱而又复杂的存在。

它超越了传统的生死界限,并赋予了我们无限可能。

在短暂而有限的人生中,应该更加珍惜和感恩每一个活在当下的瞬间,努力探索自己内心世界并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从《挪威的森林》管窥日本战后青年的生死观

从《挪威的森林》管窥日本战后青年的生死观

从《挪威的森林》管窥日本战后青年的生死观作者:王玉芬来源:《大学教育》2013年第22期[摘要]本论通过对《挪威的森林》作品中直子、绿子、渡边三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分析,得出他们共通的生存意识,并进一步通过对战后资本主义高速发展这一时代背景的分析,研究探索当时的社会和历史根源对日本年轻人生存意识所产生的影响。

最后得出战后日本年轻人“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这种尊生贵死的生死观。

[关键词]战后青少年生死观[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122-02村上春树,日本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评论家。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对战后日本青年青春生活的哀叹之作,充满了孤寂、冷漠、虚无,也布满了挣扎与恐慌。

小说中三个主人公大都经历了人生的困惑,都在生与死之间进行了抉择。

一、时代背景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二战后,以学生运动为时代背景,巧妙地描写了主人公渡边、直子、绿子以及围绕在渡边周围的社会青年在青春期的生存状态、感情生活以及思想波动。

日本社会也进入向“后工业时期”的转型期,经济迅速复苏,物质和战前相比极大繁荣,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剧烈,意识呈现多元化,社会各层面均受到西方社会的冲击,造成社会青年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参与意识在“冷漠”与“激进”之间的两极化运动。

特殊的时期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青年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人生观,而独特的人生观又影响着他们对生死的看法,决定了他们的生死观。

二、生死观在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下,日本人一般具有一种“极乐往生”、“轮回转世”的生死观。

在这种生死观里,生和死是不能完全割离开来而论的。

另外,他们还崇尚“无为自然”的生存方式,即在自然中接受生命的洗礼。

那么在物欲横流、喧嚣杂乱的战后二十年,青年一代处于极度情感饥渴和生命困惑的时期,他们对于生死是否还抱有一种崇敬的态度;是否还存留着“生死如一”,即“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的观念呢?本论将通过对《挪威的森林》作品中直子、绿子、渡边三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分析,得出他们生存死亡意识的共通性。

浅议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存在主义死亡意识

浅议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存在主义死亡意识

浅议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存在主义死亡意识摘要:作为日本当红的小说家,村上春树的作品向来都在惹人争议的同时又在深深的吸引你的注意。

这不仅仅是因为作品中纯粹的爱情、苦涩幽默的文字,更在于作者潜意识中塑造的主人公所具有的死亡意识,这种死亡意识既源自日本民族所特有的生命无常意识,又和作者所受到的西方存在主义死亡哲学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村上春树;存在主义;死亡意识在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中,自杀是一个频发事件。

但是他所描述的自杀并非因为对生活无望的懦弱逃避,相反,是主人公自我选择的结果。

这与存在主义的死亡哲学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村上春树的生活经历使他接受了西方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认为这个纷繁的世界本身是无意义的,是彻底荒谬的,而人却需要寻找意义来确立活着的理由。

世界的无意义和荒谬与人追求意义的本能冲动相冲突,从而摧毁了人赖以生存的生存信念,导致了自杀。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村上的作品来揭露其中隐含的存在主义死亡意识。

一、荒谬世界里的孤独流浪综观村上春树的作品,虽然没有像川端康成等日本作家那样在作品中大量出现艺妓、和服、樱花、富士山等等带有明显日本传统特色的意象,他的作品更多的注入了西方的元素,如爵士乐、洋酒、咖啡、西餐,但是,作者的所有作品却无一例外的是对他所生活和感受到的日本七、八十年代社会的探索和剖析。

在所有作品中,《舞舞舞》可以说是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描写得最为直白的,文中经常可以看到主人公愤怒的抨击和无奈的控诉。

比如作者借主人公之口对这个世界的生产方式作了评说:“一切都是在周密的计划下进行的,这就是所谓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投入最大量资本的人掌握最关键的情报、攫取最丰厚的利益。

这并非某个人的缺德,投资这一行为本来就必须包含这些内容。

投资者要求获得与投资额相应的效益。

”[1]人用精密的理性计算技术把社会的一切全盘“理性化”了,一切都变成了赢利的工具,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的工具。

理性完全取代了无条件指向终极价值的价值理性,丧失了生存信念中的价值理想。

挪威的森林生死读后感参考模板

挪威的森林生死读后感参考模板

挪威的森林生死读后感参考模板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书中融入了浓郁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爱情、死亡等主题的探索。

下面是一份参考模板,供您参考:《挪威的森林》读后感《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辨的小说,同时也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

在书中,村上春树以平实而深刻的叙述方式,探讨了人生的意义、爱情的苦痛、死亡的无常等主题。

通过主人公渡边以及其他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形象,小说展现了一种充满忧郁和思考的人生旅程。

读完《挪威的森林》后,我被小说中的情感与思考所触动,并思考了许多关于人生的问题。

首先,《挪威的森林》通过描述主人公渡边与两个女性——直子和麻未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爱情的苦痛与无奈。

直子是渡边年少时的朋友,她的姐姐却是渡边永远无法忘记的初恋对象;而麻未则是一个受伤的灵魂,渡边在她身上找到了安慰与依靠。

小说中的爱情并非美好的童话故事,而是充满痛苦和苦涩的。

渡边对于直子的爱和对于麻未的关心,无一不在大背景下显得脆弱与渺小。

直子的姐姐在渡边的心中永远是无法取代的,而麻未的精神问题也无法得到真正的解决。

这种爱情的苦涩让人感到无力和悲伤,似乎无论渡边如何努力,他都无法改变命运的选择。

其次,《挪威的森林》也以生死为主题,探索了死亡的意义和人对于生死的态度。

小说中,渡边所遭遇的丧失与死亡不断冲击着他的内心。

他的朋友凑田自杀身亡,直子的姐姐也选择了死亡。

这些丧失和死亡让渡边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死亡的无常。

小说中的“挪威的森林”象征着死亡与消逝,它是一个神秘而阴暗的地方。

在这片森林中,人们或获得灵魂的拯救,或迈向永恒的消失。

而渡边则试图通过与森林的接触寻找自己与世界的关联,思考生死之间的边界。

小说给予了读者思考生命与死亡的机会,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最后,《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形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直子的沉默与坚强,还是麻未的脆弱与迷茫,他们都是现实中有血有肉的人性。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小说展现了人的复杂性和无法捉摸的内心世界。

浅析《挪威的森林》中的死亡观

浅析《挪威的森林》中的死亡观

浅析《挪威的森林》中的生死观林少华在《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代译序)》中这样说道:“读者都读得出,村上文学的基调就是孤独和无奈。

”“我仿佛听到村上在这样向我倾诉: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

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

然而相互理解果真是可能的吗?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

那么,何苦非努力不可呢?为什么就不能转变一下态度呢——既然怎么努力争取理解都枉费心机,那么不再努力就是,这样也可以活的蛮好嘛!换言之,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挪威的森林》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

村上的青春期正是在动荡的60年代度过的。

村上身边发生的是什么呢,是学潮。

《挪威的森林》中的“我”一样,都属于那些参加“全共斗”运动,经历失败而陷入迷惘的青年。

“全共斗”是“全日本学生共同斗争阵线”的简称,是六十年代后期掀起反对运动的学生团体。

表面上,爆发这场运动的导火线是青年学生反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但实质上是反对战后日本不合理的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反对把经济实力当作衡量一切事物标准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价值观。

这一运动如同一个畸形儿一样流产,对于“我”来讲,事后有相当一段时期是在激情与麻木,理想与幻灭的徘徊中度过的。

从以上年代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出60年代是一个孕育着死亡的,充满麻木和幻灭的时代。

村上身上也不可避免的保留了一些这个年代的东西,所以他的小说的基调是孤独和无奈,而且经常写到死亡和幻灭。

《挪威的森林》讲述了“我”和直子、绿子之间的一段爱情故事,小说情节是平平的,笔调是缓缓的,语气是淡淡的,然而字里行间却鼓涌出一股无可抑制的冲击波,激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颤与共鸣。

作品以倒叙开头,以后是一气如注,笔底生风,结构不很复杂。

作品基本上是现实性的,但也加入了很多象征意味,使得小说有了深刻的意蕴。

作品中一共有三个主要人物死于自杀。

我们按顺序来看,最先自杀的是木月。

《挪威的森林》中的死亡主题与生命思考

《挪威的森林》中的死亡主题与生命思考

《挪威的森林》中的死亡主题与生命思考《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一部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探讨,吸引了无数读者。

其中,死亡主题贯穿始终,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深入思考。

小说中的死亡事件屡屡出现,给主人公渡边以及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直子的姐姐毫无征兆地选择了自杀,留下了无尽的谜团和痛苦。

直子深爱着的木月,在十七岁那年同样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直子本人,在与精神疾病的抗争中,最终也未能逃脱死亡的命运。

这些死亡事件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交织,构成了小说中沉重而压抑的氛围。

直子姐姐的自杀,让直子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痛苦之中。

她试图理解姐姐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但始终无法找到答案。

这种无法解释的死亡,让直子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也为她后来的精神崩溃埋下了伏笔。

木月的死对渡边和直子来说更是一记重创。

木月一直是渡边和直子的亲密伙伴,他的突然离去让渡边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脆弱。

渡边开始思考,为什么一个看似正常、充满活力的少年会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直子的死亡则是小说中的一个高潮。

她一直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试图寻找一种解脱。

尽管渡边努力地想要拯救她,给予她爱和支持,但直子最终还是无法战胜内心的痛苦。

直子的死亡让渡边深刻地认识到,死亡是无法抗拒的,而生命则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然而,小说中的死亡主题并非仅仅是为了渲染悲伤和绝望。

相反,它促使人们更加珍惜生命,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面对死亡的阴影时,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渡边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死亡事件后,逐渐从迷茫和痛苦中走了出来。

他明白了生命是宝贵而短暂的,不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

于是,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努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未来。

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死亡时,展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和反应。

有些人选择逃避,如直子在最初的时候无法接受木月的死亡,陷入了自我封闭的状态。

而有些人则选择勇敢地面对,渡边在经历了痛苦和挣扎后,最终选择了积极地生活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村上春树小说中的生死观林红芸内容摘要:“生死”在村上春树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每一部小说都离不开与“生死”有关的内容,都有人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死去,“生死”成为了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对村上作品中的生死观有更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他的小说。

本文以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和《挪威的森林》为主要着眼点,通过对作品写作背景、特点和主要人物的分析,逐步探索村上春树小说中的生死观。

关键词:时代背景基调生死学潮自杀村上春树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位日本作家,其作品如《挪威的森林》等在国内很受欢迎。

村上的作品中与“生死”有关的内容占了相当的比重。

他最早的作品《且听风吟》里提到哈特费尔德以及学法语女友的自杀;《寻羊冒险记》中鼠自杀;《舞!舞!舞!》中喜喜被杀,五反田自杀;《挪威的森林》里木月、直子、初美自杀。

其他作品也有类似情节,不一一提及。

由此可以看到几乎村上的每部小说中都有人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死去,“生死”成为了村上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了“生死”,小说就失去了其原有的相貌,如经哈哈镜处理过一样。

我们不妨以《且听风吟》和《挪威的森林》为主要着眼点,从不同角度探讨一下村上小说中的生死观。

一、《且听风吟》是村上踏入文坛的第一部小说。

林少华在《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代译序)》中这样说道:“大凡读者都读得出,村上文学的基调就是孤独和无奈。

”“我仿佛听到村上在这样向我倾诉: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

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

然而相互理解果真是可能的吗?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

那么,何苦非努力不可呢?为什么就不能转变一下态度呢——既然怎么努力争取理解都枉费心机,那么不再努力就是,这样也可以活的蛮好嘛!换言之,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1]《且听风吟》正是这样一部小说。

故事情节不复杂,充斥其间的满是孤独和无奈。

因为这部作品所写的年代和《挪威的森林》相同,所以可作为对《挪威的森林》研究的开端。

作品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

《村上朝日堂》里说:“时间是1968年,正是学潮迭起的年代,我也正血气方刚,对什么都愤愤不平。

”村上的青春期正是在动荡的60年代度过的。

[2]60年代有什么?1962年“古巴危机”,让世界笼罩在巨大的阴影之下;1965年越战爆发,世界又一次陷入战争的泥潭之中。

村上身边发生的是什么呢,是学潮。

这一点在多部作品中得到体现,如《且听风吟》中就有这样一句:“我还出示了被机动队打断门牙的遗痕。

”[2]《海边的卡夫卡》里面也有说到二十岁时佐伯的恋人在学潮时被无辜打死,“尸体象死狗一样被扔在路旁。

”[3]关于学潮,欧文沃克斯勒曾这样评述道:“他们想去解放这个社会,可他们却没有从真正客观的(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关注出发,而是仅仅着眼于一种自恋式的快乐原则。

”[4]《且听风吟》中的“我”和《挪威的森林》中的“我”一样,都属于那些参加“全共斗”运动,经历失败而陷入迷惘的青年。

“全共斗”是“全日本学生共同斗争阵线”的简称,是六十年代后期掀起反对运动的学生团体。

这场运动在日本起到类似1968年法国巴黎“五月风暴”的颠覆作用。

表面上,爆发这场运动的导火线是青年学生反对签定“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但实质上是反对战后日本不合理的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反对把经济实力当作衡量一切事物标准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价值观。

这场运动事实上并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也没有切实的可行的行动纲领,伴随着这一运动的只是学生们的狂热。

因此当这一运动如同一个畸形儿一样流产时,没有一个人为此感到惊讶,甚至包括那些激进的学生领袖。

对于经历过这场运动的“我”来讲,事后有相当一段时期是在激情与麻木,理想与幻灭的徘徊中度过的。

[5]从以上年代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出60年代是一个孕育着死亡的,充满麻木和幻灭的时代。

村上身上也不可避免的保留了一些这个年代的东西,所以他的小说的基调是孤独和无奈,而且经常写到死亡和幻灭。

《且听风吟》中写到哈特费尔德的死时,这样写道:“然而,当1938年他母亲去世之际,他特意赶到纽约爬上摩天大楼,从天台上一跃而下,象青蛙一样瘪瘪地摔死了。

”[2]哈特费尔德是作者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可对于他的死,作者却用了“象青蛙一样瘪瘪地摔死了”这样的描写。

再看作者提到哈特费尔德《火星的井》有一段青年与风的对话,是这样的:“‘不是突如其来。

你在井内穿行之间,时光已流逝了约十五亿年,正如你们的谚语所说,光阴似箭啊。

你所穿行的井是沿着时间的斜坡开凿出来的。

也就是说,我们是在时间之中彷徨,从宇宙诞生直到死亡的时间里。

所以我们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

只是风。

’‘有句话问一下好么?’‘愿闻。

’‘你学得了什么?’大气微微摇颤,风绽放出笑容,须臾,亘古不灭的沉寂重新笼罩了火星的表面。

年轻人从衣袋里掏出手枪,用枪口顶住太阳穴,轻轻扣动扳机。

”[2]我们从上面内容可以明显得看出作者对“死”的无奈和世事无常地感叹,哈特费尔德也好火星上的年轻人也好,都就那样的死去了,“只是风”。

我们还可以看到村上的作品是有很浓的象征意味的。

村上的小说一般都是现实型和象征型两相结合。

现实能吸引人,而象征则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象征的意象启示人们透过意象表层去体味领悟更深远的意蕴。

青年人和风的对话即是一种象征。

《且听风吟》中另外一个自杀的是学法语女友,她的死和《挪威的森林》中直子等人的自杀很相似,留到后面一并提及。

作品中还有这样一段话:“鼠的小说有两大优点。

一是没有性描写,二是一个人也没死。

本来人是要死的,也要同女的睡觉,十有八九。

”[2]这里作者表达的是什么呢,恐怕是对“一个人也没死的”的反讽吧。

我们看到作者不免有些消极,认为“死”是必然的,无法避免。

《挪威的森林》有着和《且听风吟》相同的时代背景,讲述了“我”和直子、绿子之间的一段爱情故事,小说情节是平平的,笔调是缓缓的,语气是淡淡的,然而字里行间却鼓涌出一股无可抑制的冲击波,激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颤与共鸣。

作品以倒叙开头,以后是一气如注,笔底生风,结构不很复杂。

作品基本上是现实性的,但也加入了很多象征意味,使得小说有了深刻的意蕴。

作品中一共有三个主要人物死于自杀。

我们按顺序来看,最先自杀的是木月。

他的死真可谓莫名其妙——既无遗书,也没有推理得出的动机,只是和“我”打了最后一次桌球,也没和恋人直子说什么——就那么一声不吭地死了。

虽然木月死前什么也没留下,但我们可了解的是两件事:(一)他是做好了准备要在那天死的;(二)他的死给“我”和直子带来了极大的悲哀。

第一点从木月和我打桌球中可以看出。

第二点中,对直子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她的自杀;对“我”的影响是“我”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并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1]先看木月为什么要死,好好的,怎么就自杀了呢?值得注意的是直子姐姐也和木月一样自杀死了(这也是直子自杀的原因之一),年龄是十七,遗书也没有。

[1]还有直子父亲的弟弟的死,情况也差不多。

这些人都在差不多年龄莫名其妙地死去,应该是作者有意安排的。

作者想表达什么呢,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这些人都忍受不了60年代的“死亡空间”而选择了死,同时,这也可能是一种象征,也就是说木月等人就象征了60年代。

具体是怎样,还无法确定。

对于“我”的那个结论,更需要进一步探讨。

“我”是通过结论的得出接受了“人要死的”这一哲理。

如何理解呢,先看原文:“在此以前,我是将死作为完全游离于生之外的独立存在来把握的,就是说:‘死迟早会将我们俘获在手。

但反言之,在死俘获我们之前,我们并未被死俘获。

’在我看来,这种想法天经地义,无懈可击。

生在此侧,死在彼侧。

我在此侧,不在彼侧。

”“然而,以木月死去那个晚上为界,我再也不能如此单纯地把握死(或生)了。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

死本来句已经包含在‘我’这一存在之中。

我们无论怎样努力力图忘掉它都归于徒劳,这点便是实证。

因为在十七岁那年五月的一个夜晚俘获了木月的死,同时也俘获了我。

”[1]“我”以前知道人要死的,但“死”这个概念离“我”很远很远,以至于觉得:生在此侧,死在彼侧。

我在此侧,不在彼侧。

而现在,“我”和“死”通过木月的自杀被拉近到几乎成为一体,“我”感受到了活生生的“死”。

“我”终于明白“死”本就包含在自己这一存在之中了。

打个比方,你以前不知道什么叫痛,有一天,一把刀子扎进你的身体,当血流出来的时候,你终于知道什么是痛了。

下来是直子的死。

直子因为无法承受姐姐和木月的死而精神崩溃,无法再生活下去,便在黑漆漆的森林中自杀了。

从这一方面看,她的死没什么可以多说的,但有一些细节可以进一步研究。

直子在黑漆漆的森林里自杀,这森林象征的便是死亡。

小说的题目《挪威的森林》也有这样的寓意。

《挪威的森林》取名于甲壳虫(The Beatles)《橡胶灵魂》专辑的死二首歌《Norwegian Wood》。

歌曲梦幻、迷离、伤感,非常能触动人的心灵。

文章一开头,“我”回忆自己和直子散步时直子讲的井的事,暗示自己不愿一个人悲惨的死去。

这里的“井”也是死亡的象征。

直子又和“我”说:“希望你能记住我。

记住我这样活过,这样在你身边呆过。

可能一直记住?”[1]这些都说明直子不愿死的,然而最后直子还是一个人孤独地死去。

作者在这里写了“死”的无奈——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你终究要死!直子的死对“我”的打击比木月的死还要大。

“我”甩开一切只身旅行。

“我们通过生而同时培育了死,但这仅仅是我们必须懂得的哲理的一小部分。

而直子的死还使我明白:无论谙熟怎样的哲理,也无以解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

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

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中哲理。

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软弱无力——我行影相吊地倾听这暗夜的涛生和风鸣,日复一日地如此冥思苦想。

”[1]我们从中能看到些什么呢,除了深深的悲哀就是深深的无奈。

“我”通过木月的死明白了“人要死的”这一道理,并希望通过了解这一道理来缓解心中的悲痛,然而直子的死又一次使“我”悲痛欲绝,“我”体会到任何哲理在死带来的悲哀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换句话说,“我”最终没有能够找到对抗“死”的秘方。

你从悲哀中争脱出来,获得哲理,却最终再度陷入悲哀之中。

可以说,“我”对“死”是无奈的,前面所获得之哲理终究一无是处。

最后死的是初美,她的死只是一笔带过,几乎可以用“顺理成章”来概括。

“我”大概想到她会那样死的,所以知道后并没有多惊讶,“人要死的”这一哲理在这时起到了一定作用,毕竟初美和“我”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

书中还有一处提到死,那是绿子提到自己母亲的死。

绿子认为母亲死前受了不少罪,这是她不能忍受的,以至于觉得直接在火灾里死去反而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