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结合临床应用论文
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的药理学研究

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的药理学研究药物疗法在人类的医疗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中药和现代西药都有各自的独特优势和特点,但二者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中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的药理学研究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的药理学基础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为原料制成。
中药的特点是成分复杂、作用温和、疗效综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机体产生治疗作用。
而西药则是现代医学的代表,其以化学物质为基础,通过特定的机制和靶点发挥药理作用。
中药与西药的组合应用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其药理学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互补作用:中药和西药含有不同种类的有效成分,互相补充作用,增强治疗效果。
例如,中药可以调节机体内的气血平衡,而西药可以直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2. 协同作用:中药和西药可以通过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中药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对西药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从而减少副作用。
3. 逆转作用:中药和西药可以相互逆转或减轻副作用。
例如,某些中药可以减少西药的毒性反应,提高耐受性。
二、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的临床应用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疗效。
以下是一些常见疾病的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案例:1. 心血管疾病:中药和西药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治疗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血液循环、改善心肌供氧等方面发挥治疗作用,而西药可以控制血压、减少心脏负荷等。
2. 消化系统疾病:中药和西药的联合应用可以治疗胃肠道疾病,如胃炎、溃疡等。
中药可以调节胃肠道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等,而西药可以减少胃酸分泌、杀菌消炎等。
3. 呼吸系统疾病:中药和西药的联合应用可以治疗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中药可以舒张支气管、祛痰等,而西药可以扩张支气管、减少炎症反应等。
中西结合的药物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中西结合的药物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在当今医学界,中西结合的药物治疗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中药和西药的结合不仅能够弥补各自的不足,还能够发挥出彼此的优势,取长补短,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中西结合的药物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中西结合治疗原理中西结合治疗是将中医药和西医药相结合,充分利用中药和西药的各自优势,在不同病症和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中西医药并用或交替应用的方法,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讲究平衡调和,强调辨证施治;而西医药注重快速而精准地治疗病症,利用现代医学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
因此,中西结合治疗可以充分发挥中西医药的综合优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二、中西结合治疗的优势1. 综合性:中西结合治疗能够充分利用中西医药的优势,综合施治,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疾病病因,准确判断病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2. 个性化:中西结合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安全性:中西结合治疗能够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4. 治疗效果好:中西结合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的效果,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一些慢性病和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三、中西结合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1. 高血压病:中西结合治疗高血压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并且能够减少西药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
2. 糖尿病: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提高治疗的长期效果。
3. 慢性支气管炎:中西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次数,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发作的频率。
4. 风湿性关节炎:中西结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可以有效缓解疼痛、肿胀,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以及展望论文(共3篇)

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以及展望论文(共3篇)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的一种综合医疗方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西医结合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本文将分别从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及其展望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1. 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的一种综合医疗方式。
近年来,我国医学界积极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传统中药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有效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同时,在针灸、按摩、膏药等中医理疗方面,中西医结合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2. 药物研究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众所周知,中药与西药的副作用不同,中药使用安全性更高。
同时,中药的复方也能增强疗效。
因此,中药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几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探索了中草药的抗癌、抗病毒、抗炎等效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中西医结合的展望1. 医学院校的培养在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医学院校也应该适应市场需求进行相应改革。
即从传统的西医教育,逐步向中西医结合教育过渡。
这样有助于培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医学人才,有力推进中西医结合进一步发展。
2. 临床诊疗的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本质是将传统中西医学的优势相结合。
但是,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疗研究仍需大力推进,以支持临床医师在诊疗中的应用。
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发掘中西医结合在某些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其疗效。
3. 技术创新技术是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数字化医学是较有潜力的一类技术。
数字化医学能够将病人数据可视化,然后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在诊断上帮助医生作出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
同时,还能利用这些数据以推进基因研究、药物研究等方面的创新。
总之,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医疗效果,更是推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融合。
中西药联合应用研究

《中西药联合应用研究》xx年xx月xx日•引言•中西药联合应用现状•中药联合西药应用的优势•中药联合西药应用的不足目•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发展前景•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实际案例分析录01引言1研究背景与意义23现代医学表明,中医药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疗效,尤其在慢性疾病、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表现突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取长补短,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需求日益增长。
研究目的对中西药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安全性、经济学进行全面评价。
系统梳理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历史、现状及问题,揭示其发展趋势。
建立中西药联合应用数据库,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研究方法与内容通过文献综述,分析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运用临床试验等方法,评估中西药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经济学指标。
运用数据库等技术手段,建立中西药联合应用数据库,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02中西药联合应用现状中西药联合应用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就有记载。
现代中西药联合应用发展迅速,涉及多个领域,如抗肿瘤、心血管、抗感染等。
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历史和现状深入探讨中西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特征等。
中西药联合应用的研究方向基础研究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验证中西药联合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研究发掘新型中西药联合应用方案,开发创新药物。
药物研发中西药联合应用的问题和挑战许多中西药联合应用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验证,导致疗效和安全性难以确定。
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中西药联合应用可能存在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影响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当前中西药联合应用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监管标准,亟待完善相关法规和指导原则,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中西药联合应用的规范和监管长期使用中西药联合治疗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影响疗效和预后。
耐药性问题03中药联合西药应用的优势中药和西药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增强药物治疗效果,提高疾病治愈率。
中医中药与西药相结合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中医中药与西药相结合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中医中药与西药相结合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中医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医中药和西药的结合运用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本文将对中医中药与西药相结合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进行讨论。
一、中医中药与西药相结合的意义中医中药与西药相结合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医中药和西药各自具有独特的疗效和药理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而中医中药与西药相结合,则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其次,中医中药和西药相结合可以减少西药的副作用和毒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治疗的不适感。
再次,中医中药和西药相结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更好地满足个体化的治疗需求。
最后,中医中药和西药的结合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医中药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医中药与西药相结合的研究进展1. 中医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中医中药和西药结合运用的关键是深入了解其相互作用机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研究已经揭示了中医中药和西药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例如,某些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调节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影响西药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同时,西药也可以影响中药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特性。
此外,中医中药和西药还存在着通过共同作用靶点发挥疗效的可能性,这为中医中药和西药相结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 中医中药与西药的临床应用研究中医中药与西药相结合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许多研究表明,中医中药可以改善西药治疗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例如,在癌症治疗中,中医中药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以缓解患者的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此外,中医中药还可以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三、中医中药与西药相结合的临床应用案例1. 心脑血管疾病领域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中医中药与西药相结合被广泛应用。
中西药联合应用研究论文

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及时掌握不良 反应发生的情况。
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
实施监测
在临床应用中应对中西药联合应用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及时发 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信息共享
加强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共同分析不良反 应发生的原因和特点。
报告制度
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时上报不良反应病例,以便更 好地开展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安全性评价。
05
中西药联合应用的经济学评 价
经济学评价的方法与流程
01
文献调研
02
模型构建
搜集与中西药联合应用相关的临床研 究、成本效果分析等文献资料,了解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 的经济模型,如成本效益分析、成本 效果分析等。
03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所收集数据进行整 理、分析和推断,评估中西药联合应 用的经济学效益。
02
中西药联合应用现状
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历史与发展
中西药联合应用起始于20世 纪初,由西方医生开始尝试 使用中药与西药联合治疗疾
病。
20世纪中叶以后,中西药联 合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 及,成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治
疗方法。
随着现代医学和中药学的发 展,中西药联合应用逐渐成 为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一些
重要的研究成果。
制剂与质量控制
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如纳米技术、微 球技术等,改善中西药联合使用的制 剂质量和稳定性,确保临床疗效的可 靠性和安全性。
中西药联合应用的社会影响与前景
医疗保健需求与 经济增长
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发展将促 进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提 高国民健康水平,同时为经 济增长带来积极影响。
中西药合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毕业论文

支持正版,从我做起,一切是在为了方便大家!知识就是力量!绝密文件,核心资料,拒绝盗版,支持正版,从我做起,一切是在为了方便大家!知识就是力量!绝密文件,核心资料,拒绝盗版,目录摘要 (1)引言 (2)1 药物相互作用 (2)1.1合理用药 (2)2 不合理用药 (2)2.1产生化学反应 (3)2.2产生毒副作用………………………………………………………………3 存在问题与对策 (4)4 结论 (6)注释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摘要内容简要:通过分析中西药合用时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阐明不恰当的中西药物合用会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增加其毒性反应。
且由于用药不当造成不良反应或产生配伍禁忌,使其药物无法发挥疗效。
建议应对其相互作用充分了解,避免出现不合理的用药现象。
关键词:中药;西药;相互作用引言药物相互作用是指药物受合用、或先后使用的其他药物、内源性化学物质、附加剂或食物等影响而使药散发生变化的现象,还包括合用药物在体内影响临床检查结果。
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使药物的作用增强,以致出现毒性反应;也可能使药物的作用减弱,甚至消失;利用药物相互作用,除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外,也可进行药物中毒的解救;防止耐药性的出现,因而受到众多医药工作者甚至用药者个人的关注。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是一种应当持续不断、逐渐广泛深入开展的工作,对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有效地联合用药极为重要。
目前,随着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兴起,中西药物联合并用的机率越来越高。
中西药物联合组方的制剂不断问世,剂型日益增多,因此,重点探讨中西药物联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或先后使用时所发生的药效变化,即产生协同、相加、拮抗作用。
合理的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增强疗效或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反之可降低疗效或增加毒性,干扰治疗,加重病情。
1.1合理用药1.1.1 中药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使用[1]有其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中西药合用利与弊论文:关于中西药合用利与弊的探讨

中西药合用利与弊论文:关于中西药合用利与弊的探讨中西药合用利与弊论文:关于中西药合用利与弊的探讨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合理的中西药合用在疗效及作用时间方面有着互相调节,取长补短的功效,且可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现就中西药合用利弊粗浅论述,仅供同行参考。
一中西药合用有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之利。
西药大多成分单一,针对性强,力专效宏,药效迅速,中药大多成分复杂,能宏观调节(多功能,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疗效稳定持久。
两者合理结合,不但能显示出各自的优越性而且能标本兼顾,增强疗效。
1 增效:消炎解毒丸、六神丸与地塞米松合用,在对小鼠抗内毒素休克方面有增强疗效之功,而且消炎解毒丸与地塞米松合用,对内毒素性心脏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中药菌陈及含菌陈的复方(如中成药利胆片,利胆排石片等)与灰黄霉素联用,可增强后者的疗效。
这是因为菌陈含有对羟基苯与酮,可促进内胆汁分泌,而胆汁能增强灰黄霉素的溶解度,促进其吸收,增强其抗霉菌作用。
山莨菪碱能改善微循环,增加心率;生脉散中,人参可补益元气,麦冬养阴,五味子可收敛耗散之肺气,且能敛阴止汁,丹参注射液有扩张血管,抗凝血和治血化瘀的功能。
因此,山莨菪碱与上述中药并用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既可适度提高心率,又可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缺血缺氧,从而收到标本兼治,相辅相成的功效。
青霉素与金银花合用,金银花能加强青霉素对耐药金葡菌的抑制作用,在抑制药菌体蛋白质合成上有协同效应。
健胃片、胃痛粉等碱性中药,与胰酶片同服可造成中性或碱性环境,使胰酶活性增强,提高其药效。
临床在治疗慢性胰腺炎引发的食欲不振时。
可将此两类药同用,以增疗效。
二减毒人们在接受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各种毒副作用的损害,这在西药尤其突出。
中西药联用往往能克服这点,既使药物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又可减轻毒副作用。
甘草与呋喃妥因或链霉素等合用,可降低呋喃妥因的胃肠道反应,以及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毒害,使原来不能坚持链霉素治疗的病人80%可以继续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药结合的临床应用
【摘要】近些年,在临床上中西药联合运用的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基层医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已经成为常规。
大量的研究都显示,中西药联合应用既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问题是如何用大量的临床实践或实验研究来证实中西药联合应用的科学性、实用性及治疗意义。
笔者多中西药联合运用的情况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药物;中西;联用;药物;作用
研究中医文献发现,中西药联合应用开始于20世纪初期。
近几年来,中西药联合应用在临床上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更已经成为常规,中西药联合应用各有优缺,有的联合应用后会起到协同配合作用,提高治疗效果;有的联合应用则会有拮抗作用,降低了治疗效果。
因此,在中西药结合的临床应用中要扬长避短,还要注重提高其治疗效果,并提高其安全性。
1中西药联合应用的优势
中药、西药属于不同的医疗体系,但在临床的应用上都是为了达到治病的目的。
中西药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联合应用,能提高治疗的效果,并能降低化学药物的用量及毒副作用,使病情快速地恢复,有着较多的优点。
1.1辩证辨病相结合,兼顾标本中医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而西医则侧重于对某一种疾病的诊断,中西医结合则能使病和证的有机结合,二者相辅相成,标本兼顾。
临床研究发现,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属于肾阳虚型的患者,其免疫功能
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均低于常人。
在治疗上一般要进行抗感染治疗,还要选用熟地、附片、细辛、干姜、巴戟天、淫羊藿等补肾固本中药,能起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如对于胆道感染属肝郁化火的患者,需要用抗生素来有效地抗感染,还要疏肝降火,而中医辨证属肝气郁者,则要疏肝理气,需要用柴胡、白芍、枳实等。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柴胡、枳实能松弛胆括约肌,利于庆大霉素进入胆道,进而更好地发挥药效。
1.2协同增效作用大量的中药联合西药应用能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
如黄连、黄柏治疗作用相当于四环素,配合痢特灵对细菌性腹泻及痢疾能发挥协同治疗作用,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茵陈蒿或含茵陈蒿的复方制剂联合灰黄霉素应用,能提高治疗效果,这是由于茵陈蒿中含有羟基苯丁酮,该物质能促进分泌胆汁,而胆汁能使灰黄霉素的抗菌作用增强。
小柴胡汤、补中益气汤及十全大补汤等联合西药抗肿瘤,疗效显著,这是因为上述的这些方剂能增强天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功能,还能造血增强机体免疫力,还能保护肝功能。
甘草能提高氢化可的松在抗过敏、抗炎中的治疗作用,这是因为甘草甜素有类糖皮质激素作用,可以减缓氢化可的松在体内的药效消失,升高其血药浓度,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
1.3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某些化学药物在治疗上靶向作用较强,但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而中药配合使用则能降低这些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甘草是临床上常用的减毒中药,它能通行十二经脉,引药归经,起到调和诸药药效的作用。
甘草中提取的甘草酸配合链霉素使
用,能减轻或消除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毒副作用,使80%的不能耐受链霉素的患者可以继续用药,同时也不减弱链霉素的治疗作用。
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的患者,在停药后会发生病情的复发,而甘草则能增强肾上腺素皮质的功能,减轻对皮质激素的依赖性及停药后的反弹效应,并能提高患者机体的内分泌调节能力。
1.4中西药联合应用能促进药物吸收黄芩、砂仁、木香等中药对明显地抑制胃肠道的功能,使地高辛、灰黄霉素及维生素b12等药物在肠道中的存留时间延长,利于药物被充分地吸收,较好地发挥药效。
2中西药联用禁忌
药物之间的配伍存在着禁忌,中西药联用不科学、不合理的配伍,则会引起药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加重病情。
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避免不合理的中西药配伍联用,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2.1配伍后因发生化学或物理反应而降低了药物的疗效中西药联用会发生如下反应:络合反应、产生结晶沉淀、酸碱中和及引起ph 值的变化,会产生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2.1.1影响药物的吸收中药牛黄清心丸、磁石、珍珠母、石膏等中含有金属离子联合氨基苷类抗生素应用,能在肠道内发生反应产生络合物及不溶性盐,起不到治疗的效果。
含鞣质的中药(虎杖、四季青、地榆、石榴皮、诃子、五倍子、大黄等),中成药(虎杖浸膏片、四季青片等),方剂(八正散、养脏汤、大承气汤等)与生物碱、钴剂、银剂、钙剂、铁剂、林可霉素、制霉菌素、灰黄霉
素、利福平、红霉素、四环素类及苷类等药物一起服用,能形成鞣酸盐沉淀物,不利于胃肠道的吸收。
2.1.2改变药物的作用黄芩、连翘、金银花等及其成药,不宜联合菌类制剂(促菌生、乳酶生等)应用,这是因为黄芩、连翘、金银花等及其成药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服用后不仅能起到抗菌的作用,还能降低或抑制西药菌类制剂的活性。
酸性中药联合西药制酸药氢氧化铝应用,药量相当,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使氢氧化铝降低或失去制酸的作用。
2.1.3影响药物排泄酸性中药(山楂、山茱萸、五味子、女贞子、乌梅等)能酸化尿液,在联合碱性西药(生物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氢氧化铝、碳酸氢钠、氨茶碱、碳酸钙等)应用时,降低体液的酸碱度,利于有效成分的排泄,使联合用药的效果大大降低。
酸性中药还能增加利福平、呋喃妥因、吲哚美辛等药物在肾脏的重吸收,影响到肾脏的功能。
2.1.4产生有毒物质七厘散、紫雪丹及朱砂安神丸等中草药中含有朱砂,与碘化钠、碘化钾、溴化钾等西药同服,会因其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碘化汞或溴化汞而产生毒性反应。
3中西药发生药效作用的拮抗
中西药联合应用会产生拮抗作用,而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治疗作用。
如苯巴比妥、氯丙嗪等具有镇静催眠作用,而麻黄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两类药物同用,则会发生拮抗作用。
何首乌、鹿茸或含有这些药物的中成药中含有糖皮质激素,有升
高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在服用降糖药的同时服用上述中药,可减弱降糖药的疗效。
红霉素、庆大霉素对穿心莲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能起到抑制作用。
昆布、海藻与异烟肼合用可使后者失去抗结核的作用。
清宁丸、四消丸等含大黄用于泻下中成药,如果同服土霉素、新霉素等西药,则因抗生素抑制了肠道细菌而影响了大黄的泻下作用。
犀羚解毒片、六神丸、小儿化毒散、五粒回春丹等含珍珠、犀角,其含有的多种氨基酸及蛋白质由拮抗黄连素的作用。
4中西药联用产生或加重毒副作用
4.1中西药的药理作用相加产生毒副作用在联合应用的中、西药物中,两类都具有较强的药理作用,联合应用后因药理作用叠加而产生了毒副作用。
生物碱类药物与强心苷联合应用时会发生毒副作用,因应用过量而造成中毒。
所以,夹竹桃、罗布麻、蟾酥等含强心苷成分的中药及含有其成分的制剂不宜与地高辛、洋地黄等强心苷类药物一起服用。
而能增强心作用的鹿茸、麻黄能增强心功能也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同用。
氯丙嗪、元胡有类安定及中止呕吐的作用,与强心苷药物一起服用能引发震颤麻痹。
4.2影响药物动力学过程产生毒副作用这类福副作用的产生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整个过程有关。
如硼砂及含有其成分的药物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应用,能增加抗生素的吸收,增强耳毒作用,减少排泄,增加药物在脑组织中的浓度,损害到前庭功能,造成短暂的或不可逆性的耳聋或行动障碍。
中西药联用产生毒副作用还与酶的代谢有关,如中药药酒与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一起
应用,会加速西药代谢,降低药效,这与乙醇增加药酶活性有关。
药酒联合三环类抗抑郁药多虑平等应用,增加代谢产物而增加抗抑郁药的不良作用。
优降宁、痢特灵等西药可以抑制体内的单胺氧化酶,使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介质不被破坏而贮存于神经末销,此时再服用麻黄及其制剂,会大量释放这些神经介质,升高血压,严重者会引起高血压危象或发生脑出血。
综上所述,一方面,中西药联合应用能提高治疗效果,加速病情的康复,其联用几率越来越高,并逐渐为大众所接受,有利于医学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如果中西药联用不讲究科学性,不顾及配伍禁忌,盲目联用,不仅能造成药物的浪费,还会因药物的联用产生毒副作用而引起医疗事故的发生。
所以,研究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中西药联合的科学性是中西药联用的前提。
参考文献
[1]中国执业药师协会.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教材[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7:216-217.
[2]吴镝.中西药联用谈[j].中国社区教师:综合版,2006,8(12):5.
[3]万多样.中西药联用协同增效常用典型实例的药理机理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7,4(18):995-995.
[4]马瑜红,黄川峰.116张不合理中西药配伍处方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8):137.
[5]席秋红,任光瑙,马雅斌.中西药配伍不合理剖析[j].新疆中
医药,2007,25(4):86-87.
[6]李靖.中西药不合理配伍应用的预防[j].中国医药研究与临床,2005,3(10):92-93.
[7]朱伟,黄熙.中西药联用对西药药动学的影响[j].中国药房,2004,15(6):377.
[8]叶咏年.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05.
[9]韩丽.浅谈中西药的联合使用[j].中国新医学论坛,2007,7(11):89-89.
[10]周波林.中西药不合理联用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研究概述[j].中国药房,2007,18(5):382-384.
[11]李莫河,邓羽明.试论中西药并用的合理性和配伍禁忌[j].中国临床医生,2007,35,(03):62-63.
[12]裴红.中西药相互作用浅谈[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01):10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