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县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介绍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介绍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人们开始关注生态保护区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本文将介绍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概念和特点,并探讨其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
一、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概念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以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目标,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的特殊区域。
该保护区不仅重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还注重民族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创新。
它的设立旨在通过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二、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特点1. 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旨在平衡生态保护和传统文化的发展,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也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 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将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多样化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模式,不仅可以推动文化交流,也能够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3. 融合发展的模式: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吸收了自然保护区和文化景观的管理经验,旨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作用1.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建设文化遗产保护设施,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
这些设施可以包括传统村落、古建筑、文物陈列馆等,为游客提供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机会。
2. 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鼓励民众参与文化创新活动,加强与当代艺术、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实现文化创新与传承的良性循环。
3.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
论甘南藏区传统民居的类型、演化及其保护

论甘南藏区传统民居的类型、演 * 化及其保护
汪永臻
摘要:传统民居是指按照传统方式建造的具有地域 性或民族性特征,供家庭或家族居住使用的民间建筑。以 清朝至民国时期甘南藏区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 的梳理、比较、分析认为:甘南藏区传统民居在其发展过 程中,先后有帐篷、板屋、碉房、土木平房、土木二层楼 房等多种形制的建筑风格;甘南藏区的居民由于不同的生 产、生活方式使其在发展演变中表现出传统型、混合型以 及商业型3种模式;藏族传统民居具有地域适用性强、多功 能的土平屋顶、建材多就地取材、民居内部格局深受风俗 习惯的彩响等特征。
关键词:甘南藏区;传统民居;类型;模式;保护
Abstract: Traditional residence is a kind offolk architecture with regional or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built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way, which is used by Emilies or femiEes. Taking the traditional folk houses in Gannan Tibetan area fi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systematical carding,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raditional folk houses in Gannan Tibetan area in the course of their development, there have been tents, board houses, blockhouses, civil bungalows, civil two—storey buildings and other forms of architectural style; Because of the difierent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the residents in Gannan Tibetan area have three types: traditional, mixed and commercial The traditional Tibetan houses have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multi-functional Tsuchihira roofi, multi—local materials, and the internal pattern of the houses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ustoms and habits.
甘肃临潭县简介

一、概述临潭,古称洮州,全县辖3镇江3乡、141个行政村,城关镇、新城镇、冶力关镇、术布乡、古战回族乡、卓洛回族乡、长川回族乡、羊永乡、流顺乡、店子乡、三岔乡、王旗乡、石门乡、羊沙乡、八角乡、洮滨乡。
总人口14.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7万人,占总人口的92%,有汉、回、藏、蒙古等1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6%。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属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地带,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3°10′~103°52′,北纬34°30′~35°05′。
总面积1557.68平方公里,境内属高山丘陵地带,海拔在2209—3926米之间,平均海拔2825米。
全县有耕地26.6万亩,主要农作物是小麦、青稞、豆类、洋芋,近年来,药材种植和青饲料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全县有草场123万亩,畜牧业是临潭县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农区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各类牲畜存栏达22.9万头(匹、只);有丰富的蕨菜、蕨麻(人参果)、鹿角菜、羊肚菌(狼肚)、木耳等山珍野菜资源;有较丰富的石灰石、石膏石、花岗岩、矿泉水等非金属矿产资源。
水能理论蕴藏量28.7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17.28万千瓦;通信网络横穿全境,基本实现了干线公路的无缝隙覆盖。
全县有劳动力8万余人,发展劳务经济前景广阔。
二、资源1. 土地资源总土地2160858.7亩,其中农用地面积2083094.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6%;建设用地面积4282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
全县耕地面积329211.6亩,占地地总面积的15%;耕种水浇地10442亩,旱地318769.6亩。
全县林地面积549603.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5%,其中有林地347410.2亩,灌木林地137327.8亩,疏林地27560.6亩,未成林造林地3634.2亩,苗圃地887.8亩。
基于土遗址保护背景下的甘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与实践——以临潭县王旗乡磨沟村为例

基于土遗址保护背景下的甘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与实践
——以临潭县王旗乡磨沟村为例
何金宏; 许新亚
【期刊名称】《《城市周刊》》
【年(卷),期】2018(000)046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传统遗留的文化、工艺等不断重视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的热点,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亦日益注重。
作为甘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因其多民族文化和地域历史遗存成为该地区传统村落的
立足点。
本文就甘南地区土遗址保护下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与实践展开探究,特选
取具有洮河中上游地区的磨沟村进行论述。
【总页数】6页(P1-5)
【作者】何金宏; 许新亚
【作者单位】[1]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8.4
【相关文献】
1.潮汕传统村落空间的生产与保护规划研究——以汕头市沟南村名村建设规划为例[J], 陈中;沈陆澄
2.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临潭县磨沟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J], 杜森;董晓媛
3.基于土遗址保护背景下的传统村落发展研究——以甘肃省临潭县磨沟村为例 [J],
杜森; 董晓媛
4.基于土遗址保护背景下的传统村落发展研究——以甘肃省临潭县磨沟村为例 [J], 杜森; 董晓媛
5.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磨沟村为例 [J], 姚英骄; 张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潭非遗

临潭非遗作者:来源:《中国西部》2017年第04期临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间节会此起彼伏,民俗活动遍布全县,拥有万人扯绳赛、洮砚雕刻、洮州刺绣、牛氏铜器铸造、古战申氏银匠、洮州龙神赛会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洮砚雕刻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洮砚雕刻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洮砚始于唐、盛于宋,至今不衰。
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成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饮誉海内外。
洮砚精美的雕刻工艺,融合了洮砚石料的特质和砚雕艺人心血,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艺。
洮砚雕刻主要使用浮雕和透雕两种技法。
砚雕工艺极其精细,从设计开始到完成工序是一次性的,历代砚雕技艺主要是父子传承,代代相传。
没有熟练的技术难以雕成一方好砚。
万人扯绳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万人扯绳赛是甘肃省临潭县的一项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实际是一种大型的拔河比赛,在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举行。
该活动来源于明朝驻古洮州临洮军中之强身游戏。
临潭县万人扯绳赛,以其绳之最重、直径最大、长度最长、人数最多而著名。
该习俗体现了劳动人民勇敢的尚武精神和民族气质,有凝聚民心、维护团结的作用。
2001年7月,该活动已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属于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洮州龙神赛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年端午节,临潭县新城举办龙神赛会,近几年发展成为洮州民俗文化节。
临潭民风淳朴,先辈多为明代将领及其麾下军士,后世为了怀念祖上开国定鼎勋业,依据明太祖关于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将领配享太庙的昭示,将徐达尊为新城龙神、常遇春为冶力关龙神、李文忠为端阳沟龙神、胡大海为青龙山南路龙神等等。
13位明代开国将领,加上5位神灵,共尊供为十八龙神。
龙神赛会缘于江南的龙舟赛,既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对先辈们的怀念,又有对神灵的崇拜。
江南移民把家乡的赛龙舟改为龙神赛。
临潭县历史沿革(完整版)

临潭县历史沿革(完整版)临潭县历史沿革临潭县历史悠久,废置多变。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夏、商、周时期,临潭地区属雍州所辖,为古羌人居住地。
春秋战国时期,临潭地区为秦国属地。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置郡县,临潭地区为陇西郡临洮县(今岷县)所辖。
两汉时期,临潭地区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临洮县(今岷县)所辖。
三国时期,临潭地区为曹魏秦州陇西郡临洮县(今岷县)所辖,境内有洮阳、侯和戍守要地。
西晋时期,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置洮阳县,隶属秦州(今天水)狄道郡。
晋怀帝永嘉末年(313年),辽东一代的鲜卑族慕容氏之一支吐谷浑率部西迁,渡过黄河,直至枹罕(今临夏州),而后占据洮阳,征服当地羌族部落。
东晋时期,吐谷浑占据了整个洮西地区,原西晋时期设置的狄道郡洮阳县沦陷,临潭地区被吐谷浑政权控制。
十六国时期,地方割据势力纷争,战事频繁,地方行政建制置废无常,领属十分混乱,大多数时间,临潭地区实际为吐谷浑控制。
十六国时期,除前凉在临潭置侯和屯护军外,其余各国均以陇西郡临洮县隶属。
前赵时隶属于秦州,前秦、后秦和西秦时隶属于河州,后凉时隶属于凉州。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置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领金城、武始、临洮、洪和郡。
临洮郡辖龙城(治所今临潭县陈旗乡)、石门(今临潭县石门乡)、赤水(今岷县东北)三县。
洪和郡(治所今临潭县新城镇)辖水池(今临潭县冶力关镇)、蓝川、蕈川三县。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吐谷浑又重修洮阳、泥和二城,驻兵戍守,临潭地区实际仍为吐谷浑控制。
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派大司马贺兰祥率兵征讨吐谷浑,拔其洮阳、洪和二城,置洮州而还。
武帝保定元年(561年)二月,遣大使巡察天下,于洮阳置洮州。
随之,又置洮阳郡及汎潭县。
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置州县,置洮州。
开皇十一年(591年),改汎潭县为临潭县。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七月,隋炀帝继位。
临潭一中校史馆建设规划方案

临潭一中校史馆建设设计方案(草拟)设计总思路: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江淮风格与洮州地方文化相融合,营造典雅优美的育人环境临潭一中校史馆建设的意义:校史是地方史和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留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本校校史馆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深刻的发展意义,做好校史馆建设工作,既是对学校发展艰辛历程的回顾,也是对今后学校工作的激励和鞭策。
校史馆是展现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历程与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缩影,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集中表现的舞台,是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荣誉展示,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办学思想不断发展的源泉,也是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土壤,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校史馆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传承与发扬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有利于学校不断积淀校园特有文化、创新办学特色。
校史馆的建设工作是尊重前人,激励今人,服务后人的重要表现。
第一部分学校文化建设规划新城镇古称洮州,位于藏汉交界处。
东通岷县陇西,南达迭部四川,北连通渭临洮,西至夏河临夏。
新城周围及僻远山区,居住着汉、藏、回、土家等各族人民,而且各民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各不相同。
新城镇在汉代就有朝廷的军队驻扎戍边,晋时土谷浑修筑新城城池,唐设为洮州郡,明洪武年间派金朝兴在旧城基础上扩建修缮,设立洮州卫,清朝时改设洮州厅(今日的临潭一中就坐落在昔日洮州厅衙的旧址上)。
明清两朝多次修缮城墙,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新城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它深厚的文化教育传统,成了新城和平发展的命脉。
从唐到明、清,历朝都在城中修建学宫,学习传统的儒家文化,实行仁义的教化。
尤其是明清学宫,规模宏大,建筑严整。
除学宫外,还建有凤山院、凤麓书院、莲峰节院,养正义学、崇正义学等多所学校。
所收学生,遍及洮州卫所辖各地、各民族,庠序之教,仁义之化,源远流长。
所培养的各类人才,或为官四方,清廉在史;或创办私塾,弘扬仁义;或入内地及藏、青等地经商,与各民族经贸交流沟通由来己久,康熙二十五年祭孔大典时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钦版,有“上绍往绪,下示来型:道不远人,克念作圣”的期许,一时传颂,惠及深远。
德润心田 尚善启智——临潭县长川九年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纪实

临潭县长川九年制学校坐落在古丝绸之路的重镇,茶马互市的古道临潭县长川乡海拔3000多米的大山深处。
几十年来,一代代教育人薪火相传,把希望的种子撒遍山乡,使众多农牧民的孩子从这里怀揣梦想走出了大山,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近年来,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德育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第一任务,认真扛起新时代教育人的使命与责任,凝聚形成了校园美丽、文化浓厚、理念先进、制度健全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几年下来,不论是校容校貌,还是教风学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走上了一条特色化发展、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诵读经典培根铸魂经典诵读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方式。
多年来,临潭县长川九年制学校坚持开展“诵读经典,培根铸魂”经典诵读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让学生在每日诵读中积养习惯,吸收养分,在感悟经典中,怡养情操,在践行经典中历练品行。
校长宋玉平说:“为了营造学校良好的读书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实效性。
我们把每天四读作为常态,要求老师选一本好书,师生共读一本书,共享一本书。
还评选读书之星,向身边的读书榜样学习。
要求学生每天积累一句名人名言,每天诵读一节古诗词。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广泛性和实效性,临潭县长川九年制学校加强了学校图书室的建设,广泛收集书籍,联系临潭县工会积极捐书,让更多好书籍走进校园、走近学生。
采访时记者看到,学校在教室、楼道、楼梯口等地方都设有阅读吧,全天候向师生开放。
学校图书室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
宋玉平介绍说,通过各种项目的实施和学校积极联系、购买图书,现在学校的图书藏量很大,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的借阅需求。
为了把经典诵读推向深入,学校还为每个班制订了读书计划,并为每个班配置图书框,建立班级图书角,每两周更换配发两百余本书。
学校也鼓励学生将自己读过的好书带到学校和大家共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潭县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采访稿
临潭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州东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总面积为1557.68平方公里,总人口14.9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6%,居住着汉、回、藏等10个民族。
目前全县有新华书店、影剧院、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一处,文化广场4处,文管会一处,建有乡镇文化站3个,农民文化书屋20处,县文化馆现有馆藏文物146件,其中:国家三级文物17件。
全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即古战牛头城遗址、陈旗磨沟遗址、新城李家坟墓群,苏维埃旧址、明代洮州卫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分别是流顺红堡子城堡、侯家寺、石旗崖遗址、吊坪遗址、庄子园遗址、园尼遗址、大庙台遗址、鸣鹤城遗址、尕路田大房子)。
临潭县是古洮州的中心地带,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共生共进的典型区域,璀璨夺目的民俗文化在这里得以集中体现,并独具特色。
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融合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体系。
为进一步保护与发展我县独特的民族文化,使优秀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不断传承和有效保护、发展,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央、省、州高度重视我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建设,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县在文物保护、基层文化建设、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近年来,县上成立了民族文化遗产整理和研究机构,开展了抢救、搜集、整理、研究民族民间文学艺术遗产的工作;一是2004年,公布了全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杂技与竞技五大类38项,其中,万人扯绳、洮州花儿、新城花儿会(龙神赛会)、洮砚雕刻技艺、洮绣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并将“万人拔河(扯绳)”和“洮砚雕刻技艺”、“新城花儿会”上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是并申报新城镇端午节十八位龙神赛会为国家级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三是2008年,成功申报临潭县为“全国拔河之乡”。
四是整理出版了《临潭县民俗文化大观》、《洮州花儿集锦》、《冶力关景点汇萃》。
五是积极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绝技,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技艺,采取重点扶持政策, 2008年,对“洮绣”、“新城花儿会”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就卓著的人员9人申报为“临潭县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人”。
2、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一是先后投入了1千万元,先后修建了县图书、文化综合业务楼、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其中,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共有各类民俗藏品800多件套。
二是完成了3个乡镇文化站的建设;2008年完成了总投资51
万元的17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
三是今年,政府还将投入120万元,建设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四是投入1000多万元,修建了城关、新城、冶力关文化广场4处。
3、强化市场管理,确保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有序发展。
在文化市场的管理上始终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切实转变文化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能,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
一是继续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强化宏观管理体制,结合省州扫黄打非活动,对全县文化市场进行整顿检查,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促进了文化市场繁荣、健康、有序的发展,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二是进一步加强“扫黄”、“打非”工作,继续严把外地演出团体来我县演出的审核关,严防敲诈欺骗行为的发生,维护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四是对新开设的文化经营户进行指导,使其尽快办理各种证照,合法经营。
4、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一是对临潭县城关镇寺裸村发现的宋金时期的古墓葬和挖掘的文物进行了保护,追回了被盗文物7件(酱釉白底瓷碗、酱釉白底瓷小盘、青釉压花白底瓷小碗、定窑印花芦雁水单纹白瓷碗2个、黑釉盘2个),并对原墓葬地进行了封存和派专人看管。
二是将流顺侯家寺和古战尕路田大房子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是积极开展全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古籍普查及保护工作。
四是协
助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九甸峡库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挖掘的各类古墓352座,各类文物2600多件套,并积极申报中国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并在1月13日北京“200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论坛会上,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为“2008年度全国六项重大考古新发现”。
五是从今年开始,我县还将借助旅游示范县、世行贷款建设项目,维修并开放包括洮州卫城、李家坟古墓群、流顺红堡子、侯家寺等在内的重要古文物建筑和寺庙多处。
5、群众文化异彩纷呈。
一是近年来,县上积极发展旅游业,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实施精品战略、名牌战略,对传统节日、民族饮食、民居、江淮遗风服饰、民俗等方面进行了挖掘。
把民间剪纸、冶力关根雕、万人拔河、端午节十八位龙神赛会、六月六花儿会等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推向市场,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是积极向省文化厅争取价值达36万元的流动舞台车一辆,解决临潭县冶力关艺术团下乡演出困难的问题,丰富和活跃了农村文化。
三是连续成功举办了临潭县十一届莲花山“花儿”歌手大奖赛。
四是选送的具有江淮洮州遣风的国画作品《红盖头》、歌曲《我爱冶力关》荣获省文化厅铜奖,舞蹈《扎西雪》荣获省文化厅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