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外科的现状与展望
快速康复外科

05
快速康复外科的未来展望
未来发展方向
优化康复流程
通过进一步优化康复流程,提高康复速度和患者 满意度。
智能医疗辅助
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患者提供 更加精准、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拓展应用领域
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更多手术领域,包括 微创手术、机器人手术等。
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医疗人员认知不足
通过培训、指导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护团队的专业水平,推动快速康复外科在基 层的普及和应用。
提高患者认知和配合度
加强患者教育,让患者了解快速康复外科的相关知识,提前做好准备,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
加强摩等方式,提高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技巧,确保手术效果与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融合与实施。
减少术后并发症
提高患者满意度
快速康复外科采用一系列优化措施,降低了 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如肺部感染、血栓形成 等。
快速康复外科注重患者围手术期的舒适度和 心理护理,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快速康复外科的局限
难以推广实施
01
快速康复外科的实施需要专业的医护团队和高水平的医疗技术
支持,对于一些基层医疗机构来说,难以推广实施。
特点
FTS注重患者围手术期的全面评估、优化麻醉与镇痛管理、促 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及提高患者术后 生活质量等方面。
快速康复外科的发展历程
1999年,Kehlet教授首次提出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 并在结直肠手术中进行了初步尝试。
2005年,FTS逐渐应用于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 多个领域。
随访计划
制定随访计划,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03
快速康复外科

快速康复手术---现状
住院2~3天:
腹腔镜胃部手术 腹腔镜胰腺手术 主动脉瘤手术 结肠手术
精品课件
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内容: 术前病人教育;
更好的麻醉、止痛及外科技术以减少手术 应激反应、疼痛及不适反应;
强化术后康复治疗,包括早期下床活动及早 期肠内营养。
精品课件
人的教育; 优化麻醉方法; 保温; 控制液体输入; 减少手术应激; 充分止痛,控制恶心呕吐及肠梗阻; 合理使用各种引流导管; 护理、营养及下床活动; 出院计划及标准。
FTS研究表明 在维持生命体征正常的 情况下减少液体输入量, 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并缩短住院时间。
精品课件
六、围手术期保持体温
1、低温可导致应激反应、切口感染几率增加 等诸多不良影响。
2、术中及术后早期的保温,可减少术中出血 、术后感染、心脏并发症,以及降低分解 代谢的作用。
3、保温措施
精品课件
四、术前用药及肠道准备
1、FTS方案要求术前30min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术后无需长时间使用抗生素。
2、 FTS无需常规给予麻醉前用药,针对高度 紧张患者,手术前夜给予安定,利于休息 。
3、FTS不主张常规行术前肠道准备。
精品课件
五、围手术期限制液体输入
传统:手术当天输入3500-5000ml液体,随 后的3-4d输入约2000ml/d液体,体重增加 3-6kg。
吹气球、爬楼梯 良者
予肠外或肠内营养
针对营养不 给
精品课件
三、择期手术的术前禁食禁饮
以往为防止Mendelson综合症 的发生,常
规禁食12h,禁水4h,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FTS认为术前2h进水或碳水化合物利于患者
康复,减少不良反应。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于1999年重新修订了术
快速康复在外科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快速康复在外科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随着21世纪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康复等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怎样才能做到既满足病人需求、减少医疗投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促进术后康复,是近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快速康复外科应运而生。
本文就快速康复外科在外科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外科患者;研究进展;综述【Key words】Fast track surgery;Surgical patients;Research progress;Review1快速康复外科概念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 FTS)是一种利用对围手术期进行一系列优化措施,进而减少患者疼痛及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新型外科模式[1]。
是近20年来高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其内容涉及外科学、麻醉学、护理学、疼痛医学、营养学、康复医学等诸多学科。
目的是减少对围手术期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刺激,降低各种医疗操作造成的应激反应[2]。
与传统护理相比,FTS可明显加速患者术后康复的速度,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总体医疗费用[3]。
是对传统外科的重要补充与完善。
2现状分析2.1国外研究现状FTS理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初的研究用于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手术中,早期拔出气管插管后,并未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了患者恢复进程,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益[4]。
随着麻醉专业技术的发展与成熟,20世纪90年代,欧洲部分医院将麻醉模式应用于FTS理念之中,以逐步提升和完善FTS的综合管理运作能力。
FTS理念被正式提出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
1997年丹麦医生Henrik Kehlet发现术后有效镇痛能加快患者的康复[5],并于2001年率先提出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同年在欧洲率先成立了快速康复外科合作组,并在之后提出了统一的快速康复外科方案,为FTS的发展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快速康复的实施和现状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实施和现状胃肠肝胆外科手术,由于解剖结构复杂,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理念出现重大变革,并由此衍生一系列的现代护理理念。
快速康复外科早在2001年由丹麦Kehlet教授提出,它是它建立在以医生、护士、麻醉师为基础的康复团队,通过团队间的相互合作,优化术前胃肠道准备过程,促进护士与患者间的教育、沟通,促进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与术后早期康复锻炼。
通过对多学科进行配合,从而采取有效合理的护理措施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手术风险,缓解患者痛苦。
快速康复外科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一系列关于围手术期患者的医疗支持建设,其中包括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标准化干预措施。
而且每一项均是在相关理论基础的支持下被提出,并经过大量实验证明是可行、安全有效的。
一、手术前护理(1)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向患者介绍快速康复理念相关知识,树立信心主动配合治疗,保持良好心态,减少心理应激反应,以及护理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处理措施;(2)缩短术前禁食禁饮时间,术前告知患者禁食6h ,手术3h,给予患者5%葡萄糖溶液200ml 口服,大量临床回顾性分析证实,将术前禁水2h没有增加呕吐、吸入性肺炎和呼吸道阻塞的并发症的发生。
并且反而能显著改善烦渴等不适,降低了患者胰岛素抵抗和术后应激反应的发生几率。
(3)不进行常规的机械性的肠道准备,避免了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有研究表明常规的肠道准备不会降低腹腔感染的发生率,反而会增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延长术后肠麻痹的时间。
(4)术前使用镇静药物可减轻焦虑和恐惧。
(5)应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的使用,大大减少了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生,降低了因此原因所致的死亡率。
二、术中护理(1)术中由于热量的丢失,会诱发机体的一系列应激反应。
故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就应做好保暖工作,调节合适的温湿度,术中尽量盖好棉被,减少肢体暴露。
2024年快速康复外科

通过模拟训练、实践操作等方式,加强医护人员在快速康复外科相关操作方面的技能培训 ,确保患者安全。
患者沟通技巧培训
培训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技巧,提高患者满意度和信任度,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01
术前教育
向患者详细介绍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治疗流程和预期效果,帮助患者
快速康复外科通过优化手术流程、提 高手术效率,有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 间,从而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
推动医学发展
快速康复外科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理 念,其不断发展和完善有助于推动医 学领域的进步和创新。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快速康复外科注重患者的快速恢复和 减少并发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和预后。
快速康复外科的定义和发展
国际学术会议
积极参加国际快速康复外科学术会议,展示我国最新研究成果和技 术进展,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国际合作项目
开展与国际先进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项目,共同研发新技术 、新药物和新疗法,提高我国快速康复外科的整体水平。
国际标准与规范
积极参与制定国际快速康复外科领域的标准和规范,推动我国在该 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国内,快速康复外科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生开始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的 理念和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目前,快速康复外科的研究和实践涉及多个领域,包括麻醉、疼痛管理、营养支持 、早期活动等,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术后康复服务。
发展趋势和挑战
发展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患者对医 疗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快速康复外 科将继续向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 方向发展。
术后管理
实施导尿管护理、膀胱冲洗等措施,预防术后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
快速康复外科与围手术期护理

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多学科协作的方式,采用一系列已证实有效 的方法来减少手术应激、加速术后康复,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缩短住院时间。
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在结直肠手术中应用并取得良 好效果。随后逐渐扩展到其他手术领域,成为现代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状
功能康复
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 ,协助患者进行早期的功能康 复训练,如关节活动、肌肉锻 炼等,促进术后功能的恢复。
03
快速康复外科与围手术期护理的结合
优化术前评估与准备
全面评估患者情况
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情况 、营养状况等,为制定个性化的 手术和护理方案提供依据。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许多医疗机构采纳并实施了快速康复外科方案,涵盖了 普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多个专业。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
实施关键要素
01
02
03
04
术前评估与准备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 确定手术风险,制定个体化的 快速康复计划。
术中优化
采用微创手术技术、控制性输 液、预防性镇痛等措施,减少 手术应激。
新技术的探索与应用是快速康复外科发展的 重要方向,但目前存在应用不足的问题。
详细描述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护理技术和 方法不断涌现。需要积极探索和应用新技术 、新方法,以提高围手术期护理效果和患者 满意度。同时,需要关注技术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详细描述
患者对围手术期护理知识了解有限, 可能导致术后恢复效果不佳。因此, 需要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快速 康复外科的认识和参与度。
医护人员培训需求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临床应用现状及启示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临床应用现状及启示摘要:快速康复外科是临床上一种科学的护理方法,本文详细介绍了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现状,分别从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出院指导等几方面,对该护理方法的应用方法做详细研究,希望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提供支持。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临床护理;出院指导前言:快速康复外科(FTS)是在围术期采取的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护理方案,以降低手术应激伤害、加快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护理方法[1]。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方法最早出现于结直肠手术中,在取得良好护理效果后开始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并逐渐覆盖至泌尿外科、胸外科等科室,成为一种科学的护理方法。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临床上尚未全面推广康复外科护理方法,值得关注。
1.快速康复外科的术前护理1.1缩短术前禁食禁水时间在传统的手术治疗期间,医学界普遍认为术前12h禁食、术前6h禁水才能显著降低肺部感染以及误吸等风险,但是随着现代医疗技术发展,快速康复外科改变了这种看法,认为在术前6h患者可常规进食,术前2h可进食流质物。
在传统护理模式下,术前长时间的禁食禁水会造成人体水电解质紊乱,且部分患者因为疾病影响出现身体机能下降问题,对禁食禁水的依从性差,机体抵抗能力弱,应激反应强;同时患者在等待治疗期间,忍受着口渴、饥饿,降低对护理满意度。
相比之下,术前6h进食食物、术前2h进食流质物在手术时胃部可排空,也能避免患者在等待手术期间出现的口渴与饥饿感,提高了满意度,所以有学者认为,在康复外科护理期间,术前给予流质食物,能够加快患者康复[2]。
1.2强化心理干预在外科手术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情绪一直是护理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很多患者因为恐惧手术或者对预后不乐观等出现不良情绪。
有学者认为,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中,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应该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这样才能持续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3]。
因此在护理期间,需要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心理支持等方法来改善不良情绪,例如通过微信等手机App与患者建立一对一联系机制,护理人员通过微信,向患者发送与疾病、手术治疗有关的视频资料、图像等,加深患者对预后以及手术治疗过程的认知,进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手术治疗,并逐渐增强对康复的信心。
外科快速康复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外科治疗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近年来,快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逐渐成为我国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年度,我科在院领导的正确指导下,积极推行ERAS理念,通过优化围术期管理、加强多学科协作、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本年度外科快速康复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背景1. ERAS理念:快速康复外科是指在外科围术期,通过优化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各项措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 我科现状:近年来,我科在外科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围术期管理、患者满意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
为提高我科整体水平,满足患者需求,本年度我科积极开展快速康复外科工作。
二、工作内容及成果1. 术前准备(1)心理疏导:针对患者心理状态,开展术前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2)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术前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手术及术后康复知识的了解,增强患者信心。
(3)肠道准备:优化肠道准备方案,减少患者术前禁食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 术中管理(1)麻醉管理:优化麻醉方案,降低麻醉风险,缩短麻醉时间。
(2)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操作水平,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
(3)保温措施:加强术中保温措施,降低术后低体温发生率。
3. 术后管理(1)疼痛管理: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
(2)早期活动: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降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
(3)营养支持:优化术后营养支持方案,提高患者营养状况,促进康复。
4. 多学科协作(1)组建快速康复外科团队:由外科、麻醉科、护理、康复科等多学科人员组成,共同推进快速康复外科工作。
(2)定期召开多学科会议:针对患者病情,进行多学科讨论,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
5. 患者满意度(1)开展满意度调查:定期对出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需求,改进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II}1lZ堕壁里墨望坚堕!塑兰!旦竺!!!墨笙!塑竺!塑丝苎竺兰生!竺竺!堡垒竺!!生竺!!婴!!竺竺!型!!兰竺!:!!:翌竺:!参考文献:[1]张振千,林茂初.从淤论治顽固性银屑病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4):49.[2]钟金宝,殷新.榻国维教授治疗银屑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
2004.36(9):11—12.[3]赵艳霞,杨慎峭,成玉.钟以泽治疗银屑病的经验点滴[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3):167・168.[4]郝平生,高子平.中医临床辨治银屑病几点体会[J].四川中医,2003,21(3):7—8.[5]韩永群,袁广琪,祝连庆,等.从阴虚瘀热论治银屑病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J].山西临床医药,2001,10(4):264—265.[6]陈贵华.防风通圣汤治疗银屑病3l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4849.[7]北京中医学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221.[8]朱仁康,邹铭西,李博鉴.“克银方”治疗银屑病表皮超微结构的观察[J].中医杂志,1981,6(4):25-27.[9]孙步云.中医药治疗银屑病226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1995,36(2):99—100.[10]陈凯,孙丽蕴.银屑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验[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9):540—542.[11]王萍,张芄,邓丙戌,等.张志礼中医辨证治疗银屑病方法快速康复外科的现状与展望王金江(静海县医院,天津静海301600)[关键词]外科手术;围术期医护;康复【中图分类号]11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429(2008)06-0086-03随着生命科学和临床外科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国外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外科模式,称为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Bur—gery,FTS),它将麻醉学、疼痛控制及外科手术方式等方面的新技术与传统术后护理方法改进相结合,降低了术后应激反应、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缩短了住院时间和减少了住院费用…。
现对FTS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做一综述。
l丌S的主要内容1.1手术前1.1.1术前教育:手术前病人通常会对疾病的诊断和手术产生焦虑和恐惧,对疾病的恢复信心不足,从而增加手术刺激产生的应激反应,不利于病人的术后恢复。
有研究表明,对病人进行充分的术前教育,包括疾病的诊断、预后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缓解术后疼痛,使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加速术后恢复。
2’31。
目前,病人的术前教育管理工作有所欠缺,这项工作需要由医生和护士共同完成。
美国及欧洲的很多医院通常在术前1天,甚至是术前几小时才通知病人入院,进行术前准备,而术前教育更多的是通过电话或书信的方式来完成。
而国内则通过医生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术前告之来完成。
1・1.2术前肠道准备:对于腹腔内手术,特别是胃肠道手・86.及I临床研究(一)[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4,3(4):191—193.[12]卢晓.辨证治疗寻常型银屑病60例[J].陕西中医,2004,25(9):812—813.[13]王得军.血府逐瘀汤治疗银屑病15例[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8):1113.[14]鲍东海,梁紫岩.中医中药治疗73例银屑病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医学,2004,6(15):84.[15]鲍旭,许爽.加味清解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100例[J].沈阳医学,2004,24(2):88.[16]徐荣华.荆防地蚤汤治疗小儿银屑病20例疗效观察[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3,5(3):171.[17]马学伟,刘巧格,刘亚欣,等.克银I号胶囊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的I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03,25(8):567—569.[18]刘晓明,齐欣,宋智琦,等.黄芪注射液治疗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2):113-115.[19]雷水生,万克英,余昌华.川芎嗪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2,15(4):305—306.[20]宋茹,袁继民,王媛嫒.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银屑病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2,19(3):177-179.(收稿时间:2007・12・11)术,传统的观点是术前应常规进行肠道准备,以降低手术后腹腔内感染和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常用的方法包括术前口服肠道抗生素和清洁灌肠等卜1。
然而,近年的一些研究表明,术前肠道准备对病人是没有益处的,不但不能降低术后腹腔内感染和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反而可引起其他一些不良反应,如病人术前处于脱水状态,会增加麻醉中低血压的危险;引起肠管水肿,增加术后肠麻痹的发生概率等¨一1,从而延缓患者的术后康复。
1.1.3术前禁食:手术前夜开始禁食是常规的术前准备,以确保麻醉时胃处于排空状态,防止误吸的发生。
对于胃肠道手术,为配合手术需要,术前禁食时间可能更长。
但是术前长时间禁食可加重术后的胰岛素抵抗,使血糖升高,而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延长术后住院时间的独立预测因子¨1。
因此,国外的一些外科医生开始允许患者在术前进一定量的流食,这样既可以减轻术后的胰岛素抵抗,又可以缓解术前禁食引起的焦虑和饥渴感,同时也没有增加麻醉时误吸的风险。
常用的方案是:手术前夜让患者进800mL流食(含有400kcal热量),手术前3小时进400mL流食(含有200kcal热量)喁1。
对于存在消化道梗阻的患者不能采用此种方法。
1.2手术中1.2.1术中保温:手术过程中,手术室的温度常维持在加一25℃,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始终处于裸露状态,加上麻醉对中万方数据临∥哩诊误治2翌!堕6月篁!!堂篁!塑!型型堕型i璺婴!壁堡Mi。
the瑚【p芝,!兰!坚008,v世兰!二!!里嗽枢和外周体温调节机制的干扰,如果没有充分的保温措施,可使患者术后的体温比正常体温低1—3。
C一1。
有研究表明,术中低温可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诸如使术后切口感染率升高2—3倍,增加术中失血量及术中、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等,进而延缓患者的术后恢复¨…。
因此,在手术过程中使用特殊的加热器对患者进行保温是必要且有益的。
1.2.2微创手术:外科学本身并无“巨创”和“微创”之分,这完全取决于医生对特定疾病治疗的理解和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随着高新技术的引入,微创概念逐渐升温,特别是内镜技术和现代腹腔镜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微创外科的发展。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可显著降低手术应激引起的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障碍,利于术后肺、心、肾、肠道等器官功能的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但因微创手术采用了较多先进的仪器设备,住院费用比开放手术昂贵。
1.2.3引流管的应用:手术后放置引流管一方面可引流出残留在体腔内的液体,如腹水、血液、消化液等,防止继发性感染;另一方面可为早期发现术后并发症提供便利的途径,如术后腹腔内出血、吻合口瘘等。
正因为上述作用,放置引流管的观点被外科医生广泛接受。
近年来,国外的一些外科医生对引流管放置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在肝脏切除、胆囊胆管手术、结肠及直肠手术中,放置引流管是没有必要的,反而会增加切口感染的概率,影响术后患者活动,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但在食管手术、乳腺癌根治术及全胃切除术中,仍建议放置引流管H1。
亦有学者证实,乳腺手术中引流管的放置并不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H1。
1.3手术后1.3.1胃管及导尿管的处理:对于腹部手术,尤其是胃肠道手术,放置胃管是术前常规操作,可以减轻术后肠胀气,术后待胃肠功能恢复、排气后再拔除。
然而,一些外科医生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发现术后长期留置胃管并无太多益处,留置胃管是防止麻醉过程中误吸的发生,术后应立即拔除,即使不能立即拔除,也应在术后24小时内拔除。
长期留置胃管会引起一系列肺部并发症,使患者产生不舒适感,影响患者早期进食,从而延缓患者的康复。
1“。
导尿管亦应在术后尽快拔除,长期留置导尿管会增加泌尿系感染的机会,加重患者的不舒适感。
对于普通的腹部手术导尿管应在术后1天内拔除,低位直肠手术,导尿管应在术后3天内拔除¨“。
1.3.2持续硬膜外阻滞:疼痛是术后最常见症状,会对患者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国内最常采用的镇痛方法是术后间断使用阿片类药物或非甾体类镇痛药,但此类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增加患者不舒适感。
近些年来,术后持续硬膜外阻滞更受推崇,维持使用至术后48小时,避免了因使用阿片类药物而出现的不良反应。
持续硬膜外阻滞既可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又可通过阻滞神经传导降低手术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减少术后肠麻痹的发生,利于患者的早期进食和早期活动¨…。
对于腹部手术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术前在胸。
水平放置硬膜外导管,术后予布比卡因持续泵入。
1.3.3早期进食:腹部手术特别是胃肠道手术,传统的术后进食标准是胃肠道功能恢复、有肛门排气,如果在此之前进食,可能引起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
国外的最新研究认为术后早期进食是有益的¨“。
影响胃肠道功能的因素很多,通过选择微创手术及持续硬膜外阻滞的应用,可以降低这些因素对胃肠功能的影响,而且术后早期进食可以促进切口愈合,增加内脏血流量,刺激肠道蠕动,减少肠管淤胀,减轻患者疲劳感,不但不会产生腹胀、呕吐等不适,而且会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术后患者的康复。
1“。
有学者认为患者在术后12小时内可进一定量的流食,如果没有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可在术后24小时后恢复正常饮食‘1“。
1.3.4早期活动:术后早期适当活动,可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肺部及凝血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防止肌肉萎缩,有利于康复。
这一点已被国内外医生所认可,但对于术后何时开始活动,国内外观点尚存在差异。
国外的一些医院允许胃肠手术患者在术后当晚于床边进行适当的活动,术后第1天可在病房走廊内走动,术后第2天可进行基本正常的活动,这样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而且术后持续性硬膜外阻滞对疼痛的缓解,引流管、胃管和导尿管的停用或早期拔除亦为术后早期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2出院标准与存在的问题国外医生认为,患者术后具有以下条件时即可出院:①体温正常;②胃肠道功能恢复,能经口进食;③能够通过口服药物满意地控制疼痛。
1“。
通过术后有效地镇痛、早期进食和下床活动,大多数患者在术后2—3天即可达到上述要求,明显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
FTS使患者在术后2—3天即可出院,而外科常见的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等术后并发症,通常在术后7—9天才会出现,因此,当患者在院外期间出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就诊,甚至可能再次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