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摘要: 体态语真实、直观、丰富, 但有时又很含糊和膝胧, 正是由于体态语的这些特点使得它比语言更耐人寻味, 是语言无法取代的。体态语有共性的东西, 也有许多个性的东西, 有其地区、民族、文化等特点。大童的实例都能说明认知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到的正、负面效应, 从而使人们对体态语的认知更加具体和真实, 更加重视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关键词: 体态语;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功能

一、引言

体态语在英语中有bo d y la n g u a 罗, b o d y m ov e -m e n ts , b o dy b e ha v io r , b o d y a e tio n , g e s tu re , n o nv e th al c o m m u ni e a tio n , s ile nt lan g u a 罗, p a ral a n 即a g e k i- n e s ie s , k in e s io s 等说法。在汉语中有体态语、身体语言、态势语、手势语、体语学、身势学、身动学川等说法。它指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的眼神、面部表情、眉宇间和鼻子的变化、手势、头势所表达的意义。“人体是一个信息发送站, 人的动作、姿态、表情等‘人体语言’是一种非文字语言的通讯手段”t2] 。体态语是在外界的刺激下, 人们的心理和神经对其发生反应, 随之产生的极为复杂的感情。这些感情体现在人们的面部表情、一举一动之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这些体态表现出来的是最为原始的, 没有修饰的信息, 要比语言更加真实、直观、丰富。但体态语有时又是那样的含糊和朦胧。正是由于体态语的这些特点使得它比语言更耐人寻味, 是语言无法取代的。

二、研究体态语的现实意义

体态语原本先于文字语言, 在原始社会人类就有丰富的手势语, 并用其传递信息。因为口语和书面语都需要经过后天学习, 特别是书面语只有在出现文字记载后才可以学习, 而体态语习得的先天成分较多。如当一个人悲伤时都会哭, 高兴时都会笑,无论男女老少反应都相同。几乎在每一种文化中都存在体态语, 只是使用的频繁程度不同而已。麦克·阿尔奇发现在1 个小时的谈话中芬兰人做手势1次、意大利人做80 次、法国人做12 0 次、墨西哥人做180 次‘3 1’,。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比安也有公式: 信息的全部表达二7 % 语言+ 38 % 声音+ 5 % 表情、动作、举止‘4 , 。而Bird w h is te ll 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在意义和感情的表达中65 % 以上是依靠面部表情、动作、手势和姿势等体态语完成的。

也就是说人们在传递信息时体态语远远超出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 可见体态语在人们日常交际中的占有额很大。但由于地域和交通的制约, 更广泛地认知和使用体态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特定的体态语长期以来只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和人群等小范围内应用。体态语在跨民族、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不足,其跨文化交际功能长期被忽略。

在全球化的今天,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们之间面对面交际日益频繁, 对体态语的认知也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对体态语的广泛研究也有其现实意义。

三、体态语离不开文化和语境

有些体态语是约定俗成的, 如聋哑人的手语、体育裁判的手语和交通指挥中的手语都是规范统一的, 使用起来不会引起麻烦。除上述三种外, 世界上许多体态语也有许多共性的特点, 比如高兴时都会笑, 而悲伤时都会哭, 但也有很多体态语在不同的文化中其意义有所差异, 或完全不同。同样是翘大拇指在中国表示赞赏, 而在日本则是“老爷子”的意思,在一些英语国家则表示要搭车, 在非洲则表示极大的尊敬。体态语的功能主要是辅助有声语言交际,表情达意, 使理性信息具体化, 调节交际过程, 参与礼仪交往, 在一定的语境中, 还可以代替语言, 甚至否定有声语言的意义。

体态语是复杂的、多变的, 具有民族特点。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 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 谈话双方身体接触的次数多少因文化不同而各异; 在目光接触这一方面也有许多规定: 看不看对方, 什么时候看, 看多久, 什么人可以看, 什么人不可以看。在一般情况下, 在中国和绝大多数讲英语的国家里无论是微笑还是大笑通常表示友好、赞同、满意、

高兴、愉快, 但是在某些场合, 中国人的笑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笔者在澳大利亚曾经遭遇过这样的尴尬: 一个小女孩在一家商店外摔倒, 笔者见她很是可爱, 就很自然地冲着她笑了笑, 不料在旁边的母亲一脸的不满, 嘴里还鼓鼓囊囊地说: “有啥好笑的。”笔者急忙道歉, 并解释说只是看她可爱, 不由自主地乐了而已, 才算了结此事。

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体态语离不开交际双方的文化特点, 要进行有效的交际, 作为交际的甲方就得站在说话对象(乙方) 的角度, 来认知说话对象(乙方)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 甲方在用体态语传情达意时应考虑到乙方对某一具体体态语的认知, 以免引起交际失误。

有些权威人士认为体态语与话语两者相互依存,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对的。但在某些情况下, 人体动作与所说的话不一致, 口头说的与体态语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这时就要借助其他信息或从整个语境猜测说话人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切体态语都要放在一定的情境下去理解, 否则就会发生误(解。比如一个人在进门时手里托了个玻璃器具, 在关门时不小心将其打碎, 这时他手一拍大腿, 嘴里还说: “真倒霉”。再如, 一位年轻的小姐一进门就对迎面走来的男友说: “瞧, 我已买到了音乐会的票”。男友把大腿一拍, 大声说“太好了! 太好了! ”同样是拍打大腿这一体态语, 意义却完全不同。前者拍大腿是表示“生气”, 而后者则表示“高兴”, 而且是非常地高兴, 以至高兴得失控。

拍大腿也好, 跺脚也罢,都是内心情绪失控感情突然进发的表现。正确地认知和使用体态语还要与一定的语境和话语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 不至于造成误解。

四、认知面部表情

面部是一个人身体中最能传情达意的部位。据说人的面部可以表达25 0 0() 0 种表情。面部表情和人们的心理感受息息相关, 它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心\ 理信息和思想感情。面部表情认知包括脸色、眼神、口型, 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在标示‘5 , 。其实还应该包括眉宇间、鼻子和舌头的种种变化和表现形式, 这些都是人的内心世界“活动”的外部表现。通过一个人的脸色、眼神、口型、眉宇间、鼻子等的种种变化,我们可以析出其内心的喜、怒、哀、乐、赞成、反对、踌躇和抉择等信息。张敬慈等认为人的面部表情是通过脸上的可变线条表示出来的, 千变万化的面部表情是由眼睛、眉毛、弃子、嘴巴以及脸上的肌肉线条变化而形成。他们把脸上的可变线条分为3 类, 即平行的直线给人的感觉是安静庄重; 曲线给人的感觉是柔和优美; 硬的直线给人的感觉是生气愤怒131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把握这些信息, 理解其微妙的、深刻的变化, 我们便可以及时调整话语和交际策略以达到交际目的。

面部表情是非常复杂的。孙雁雁就将笑分为4类, 并列举了30 多种, 如按程度区分的微笑、莞尔一笑、眯眯笑、抿嘴笑、哈哈大笑、狂笑; 按性质区分的暗笑、惨笑、嘲笑、耻笑、干笑、憨笑、欢笑、奸笑、苦笑、冷笑、狞笑、浅笑、窃笑、傻笑、失笑等。每一种笑都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映ts1。目前心理学家已经记录了18 0 多种笑。

张敬慈等对笑也有过较贴切描述,认为狂笑是一种纵情大笑; 狞笑是凶狠恶毒地笑; 皮笑肉不笑是嘴巴虽然在笑, 而眼睛、眉毛、弃子以及脸上的肌肉却并未配合, 是虚假的笑; 苦笑是心情不快而勉强做出笑容; 讥笑是嘴角一端上扬, 眼睛斜视, 表现出讥讽和嘲笑; 冷笑是吸着鼻子阴毒地笑‘, l, 2 。

在上述提到的各种各样的笑中, 微笑的使用是最广的, 微笑的含义几乎在全球都是一致的, 无论是在太平洋的各个小岛国, 还是在美洲、欧洲、非洲或亚洲都一样, 微笑是高兴和友好的象征, 是心情偷悦的表现。但微笑也要注意场合。

法斯特就将微笑看成是交际中向外界展示的假面具, 而且认为用面部和动作表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能是一种反常行为。况且有一些民族刻意克制着他们的情感外露, 比如一些亚洲人, 特别是男子常常控制自己的感情。在日本和中国, 微笑除了通常所表达的功效外, 还可以用来回避回答问题, 或是用微笑来掩盖恼怒、悲哀和讨厌。而在韩国笑得多了会被认为是轻浮,

韩国人这种不多的笑容常常被认为是敌意的表现。而同样是在亚洲, 泰国人则笑口常开, 所以被称为“微笑的国度”困。看来微笑也不能生搬硬套, 要根据语境而定。

五、认知眼神

人们一致认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通过眼睛可以窥探一个人内心的活动和状态。张敬慈等把“看”分为4 类: 根据看的时间长短可以分为凝视、盯、一瞥、一嚓; 按方向可分为直视、斜视、平视、仰视、俯视; 按精力的集中程度可分为全神贯注、漠视、目光游移不定; 按内涵的情感可分为疑惑地看、惊奇地看等。在大多数国家里, 交际中如果东张西望表明对话语不感兴趣, 或有其他事情要做, 急于结束交流;如果交流中眼睛死死盯着对方, 也会让对方感到很不自在, 特别是东方人和女性。

而在另一些国家里, 眯着眼睛盯着说话者表示不理解或不大相信‘31 目3 ; 还有一些国家的人眯缝着眼睛表示快乐、欣赏。眨巴眼睛本来是人们的生理需求, 但调查发现有意眨巴眼睛则可以理解为调皮、不解。

如在希腊眨眼晃头表示迷惑不解; 不断地眨巴眼睛有时会使人感到不舒服; 斜着眼看人表示蔑视、轻视、不快; 柔和的眼睛向上看对方表示尊敬或撒娇; 柔和的眼睛向下看对方表示慈爱、成熟、稳重。在一般的交际中, 双方视线相对是一种相互交换信息的信号。

在交际中西方人通常直视对方, 否则会被误认为不诚实; 在日本长时间地直视对方会被认为是粗鲁、无礼或挑衅; 而阿拉伯人与日本人相反, 他们把长时间直视对方看成是对对方的重视或是有兴趣, 并且认为直视能够看出对方的诚意; 而这样做在美国会被误解为同性恋; 拉丁美洲人、加勒比海人把目光移开对方的视线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一般情况下, 直视对方在多数情况下时间不应太长, 大约 1 秒钟左右, 然后目光移开, 片刻再注视对方, 如此反复进行交流, 既达到阅读对方心理变化、及时调整措辞、达到预期的交流目标, 又不会使对方感到不快、尴尬或使自己失礼。有时在交谈中回避视线, 可以被认为是胆怯、羞涩、虚心或内心隐藏着秘密, 但如果在交谈中死死地盯着对方, 而且长时间不移开, 多数情况下会被视为无礼。

在看对方时既不能“挤眉弄眼”, 又不能“死眉羊眼”, 更不能“贼眉鼠眼”, 应用轻柔的目光看着对方, 眼睛的转动也不宜太快, 特别是不要哗啦哗啦地转圈, 因为这样容易给人不诚实的印象; 眼睛转动得太慢或不动容易给人迟钝的感觉。所以在交际前应事先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 在交际时应注意对方眼神的变化, 以便正确地阅读其心理反应和变化, 及时调整自己的眼神和措辞, 达到预期的交际目标。

六、认知手势与头势手势语是使用最广的一种体态语, 比如哑语、交通用语、运动场上的裁判用语等都已是约定俗成的。

此外, 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还有许多手势语, 如美国人用食指指东西或人, 在亚洲许多国家人们认为这样指指点点很不礼貌, 德国人则用小拇指指点东西或人, 而日本则用整个手, 掌心向上来完成这个动作。美国人的“Or’是用拇指和食指相接形成圆圈来表示, 同样的手势在日本和朝鲜则表示“钱”, 在阿拉伯国家用这个手势通常还伴随着毗牙咧嘴表示非常的不友好, 阿拉伯人的这个体态语在墨西哥人和德国人眼里则是粗俗的表现, 而突尼斯人对这一体态语则理解为“我要宰了你”。

用手势招呼人过来是极其常用的一种手势语, 但这一手势语也很容易引起误解, 美国人用一只手, 手心向上, 手指并拢同时向上来回弯曲, 表示“请过来”, 而“请过来”这一手势语朝鲜人是用手心向下, 手指并拢同时向下来回弯曲来表示, 这在美国人看来分明是说“再见”。

菲律宾人则是快速点头指“叫人过来”, 在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抬头表示让人过来, 而阿拉伯人则是用伸出右手, 手心向上, 握拳伸展, 握拳伸展反复多次来表示。头势语(首势语) 虽然不象其他体态语那样多,但它表达的意义也很丰富。

在许多国家, 点头是“ye s ”, 摇头是“n o , , , 而在希腊点头表示“ye s ”, 昂头表示“no ”, 地中海的西西里人扬头也表示“不”, 新西兰的毛利人扬头表示“赞同”, 扬头时还向上挑眉,一些太平洋岛国人也有同样的首势语, 如加里曼丹的达雅克人抬起双眉意思是“yes ”, 微微皱眉的意思是“no ,’o

七、结论

体态语真实、直观、丰富。不难想象没有面部表情、头势、手势等体态语的辅助, 我们的语言交际将会是多么单调和乏味。体态语有共性的东西, 也有许多个性的东西, 有其地区、民族、文化等特点, 所以它又是复杂的、多变的、难以捕捉的。正确地认知异域文化对某一体态语的认知是必要的。

一切体态语都要放在一定的情境下去理解, 忽视了整个情境就会发生误解。由于它涉及到心理学、行为学、民族文化等众多领域, 给深人广泛地研究带来很多不便, 但考虑到其实用意义, 特别是当我们在交际中遇到语言障碍时, 一个微笑、点头、握手都能打破僵局, 构建起交际的桥梁, 研究探讨体态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 13.

[2] 高慎盈.体语之谜[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0 : 6.

[3] 张敬慈, 罗健, 刘一民.公关礼仪[M].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 2.

[4] 陈继光.礼貌礼节礼仪[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 9 7 : 13 一4 2.

[5] 孙雁雁. 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 04 (2) : 63 一69.

[6]LA R R Y A SAM O V A R , R E PO R T E R , L A STE FANI.Co 咖、~ 如叨Be饰e e n Cul 姗[M ].Be lm o n t, Ca lif : W 词s wo rth Pu blishi n gCom Pan y , 1 9 9 8 : 1 58

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流不断增多,文化碰撞问题日渐凸显。文学、影视作品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碰撞问题。李安执导的电影《喜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在日常生活、伦理道德、婚姻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本文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为基础,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并探讨如何规避跨文化交际中的碰撞、冲突问题。 关键词:霍夫斯塔德;文化差异维度;喜宴;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喜宴》讲述的是远在台湾的父母赶赴美国参加儿子婚礼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影片男主角伟同在纽约定居十年,事业有成,与男友赛门过着幸福的同居日子。而远在台北父母的一次次逼婚,使伟同被逼以“乖乖仔”形象修书一封声称会在美国结婚,怎料父母想赴美亲眼见证儿子成家。无奈,伟同只得拉上来自上海的不得志的女艺术家葳葳“假结婚”。父母对葳葳相当满意,却对伟同的草率态度不满,为让父母满意尽快返回台北,伟同犹如“拼命三郎”使出了浑身解 数。但人算不如天算,不断的波折使得父母的返台日期一次次推迟,令他和赛门的感情亮起“红灯”,而葳葳又意外怀上了他的孩子。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冲突问题,在复杂的电影情节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本文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为基础,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唤醒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探讨如何规避跨文化交际中的碰撞、冲突问题。 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在电影《喜宴》中的体现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差异可用五个文化维度来进行描述和比较。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非确定性、刚性/柔性倾向和短期/长远取向,(汤新煌,2006.08),它们对分析文化冲突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电影《喜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是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的一个有效架构。 1、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霍夫斯塔德在《文化与组织:思维的软件》一书中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定义为:“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反,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而这种内部集团又对这些忠诚的成员提供终生的保护。”(hofstede, 1991: 51) 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强调群体和谐、个人与集体联系紧密,这一思维方式直接体现在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上。中国人在婚姻中重家庭而轻爱情,婚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以家族为单位的“集体”的事情,婚姻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为家族这个“集体”延续香火,传承子嗣。影片中,伟同的父亲始终盼望着伟同能娶妻生子,使自己早日抱上孙子,于是影片中出现了父亲虽然因重病住院却仍念叨着要伟同娶妻生子的场景。为了帮助父亲实现愿望,为了完成自己传宗接代的任务,伟同决定与葳葳结婚。伟同深爱赛门,虽然极不情愿,但为了取悦父母,伟同还是选择了与葳葳结婚。而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都不能干涉,所以他们极其尊重个人选择的自由。片中伟同的同性伴侣,美国人赛门,一个人在纽约生活,父母并未对他的私生活过多管束,赛门的生活基本与家庭这个“集体”是分离的,所以赛门能够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没有太多的顾忌。赛门选择同性恋生活实质就是遵循了西方自由恋爱和爱情至上的观念,仅仅是满足身心需要,而没有对于后代的顾虑,这是个人主义的重要表现。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不同还体现在中西方对待婚礼的不同态度上。西方婚礼不强调婚礼的隆重性,仅仅是一种证明婚姻合法的手段,在宗教和法律面前的宣誓以示对感情的认真、

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的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商务英语谈判的翻译技巧 2 浅析《宠儿》中人物塞丝的畸形母爱产生的根源 3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 4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 5 中英姓氏差异及其原因探究 6 小说的织体--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线索和叙事艺术 7 从酒文化中透析中西文化差异 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9 等效原则视角下的汽车商标中译探析 10 衔接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1 简析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13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 14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内涵比较 15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16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17 英汉翻译中的增词技巧 18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寓言意义 1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 20 排比的修辞功能在政治演讲辞中的应用 21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 22 《莫比.迪克》中的象征意义 23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中悲剧性的差异 24 An Analysis on Teacher Talk in EFL Classroom Context 25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26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 27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28 论汉语缩略语的英译 29 从上海迪士尼的兴建看中西文化异同 30 影视字幕翻译原则——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 31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 32 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 33 救赎之旅—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34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 35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 36 学生英译汉翻译中的英式汉语及其改进方式 37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 38 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 39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40 从中英文动物隐喻看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 41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arwinism

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浅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浅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浅析 张洁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使用各种各样的言语行为,如问候、告别、致谢、恭维、拒绝、邀请、说服、威胁、禁止等。文章从见面语、告别语、宴请招待用语、谦虚用语几个方面对交际中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概括,通过跨文化交际中的实际案例说明不同国家使用不同行为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见面语;告别语;宴请招待用语;谦虚用语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群体或言语社团语用规范存在着差异,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规则。在相似的交际情景中,所使用的语言有可能截然不同。在阅读了吴为善与严慧仙所著的《跨文化交际概

论》以及数篇有关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方面的文章的基础上,笔者从见面语、告别语、宴请招待用语、谦虚用语几个方面对交际中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为跨文化交际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见面语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见面一般都要有所表示,我们称之为打招呼。这种打招呼可以是使用语言,也可以使用手势、眼神等,或者通过以上几种综合表达。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打招呼的方式不同。如英国人一般会以天气作为见面语,如“what a nice day”“how wonderful the weather is today”。而泰国人见面则双手合十,嘴里道“萨瓦迪卡”或“萨瓦迪卡啦不”。毛利人见面喜欢以额头轻轻接触对方额头来打招呼。而我们中国人见人最喜欢问,“你吃过了吗?”“去哪儿啊?”所以,不同国家见面打招呼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果不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很有可能会造成误解。如中国人的“你吃过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日益频繁,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所谓的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活动、相互交流的过程。而跨文化交际与普通交际的差别就在于一个“跨”字,即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习惯、习俗等的不同,交际者之间往往因不了解别国的风俗礼仪而产生误会甚至是冲突。因此,学习各国不同民族的文化礼仪、风俗习惯成为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而跨文化的交际需要双方适当的礼仪作为连接的桥梁。是否能够在交流活动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最重要的一点是是否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礼仪知识。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所谓“礼”,是教人尊敬与关心他人,使之合乎情理。所谓“节”是教人在言谈举止上要恰到其分,使之合乎事理。可见,小到人与人的交往,大到国家间的交往,都必须遵守社交礼仪规范,否则就会失礼失态。拥有长久历史的礼仪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财富,这对于跨文化的交际与礼仪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文化、涉外秘书工作、送礼习俗、商务交谈等角度阐释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文化方面的重要性 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指导人们的一切行动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与礼仪中,文化是核心的部分。影响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文化因素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的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际者认识到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提高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它也可以帮助交际者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取向。 二、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涉外秘书工作中的重要性 涉外秘书往往会与不同国家的人员进行交流,这对于他们来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比比皆是,作为秘书要处理好跨文化交际活动,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出现,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

中西体态语文化差异及其交流障碍

目录 一、体态语地概述 (2) 二、中西体态语地文化差异及交流障碍 (2) (一>体态语文化差异地根源 (3) (二>体势语地文化差异 (3) (1>面部表情 (3) <2)手势 (4) <3)身体其他部位 (6)

(三>体距地文化差 异 (6) (四>体触地文化差异 (7) 三、总结···············································8b5E2R G b C A P 四、参考文献············································8p1E a n q F D P w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交流障碍 中西体态语文化差异及其交流障碍 专业名称:初等教育英语方向作者:郑婷摘要:体态语是人类多种交际方式中至关重要地一种.成功地人际交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无声表达自己以及准确理解别人地体态语地能力.只有体态语和有声语言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够达到交际地最佳效果.而中西体态语文化因历史、政治、民族等条件地不同,具有一定地差异性.为了克服交流障碍,可以从体势、体距、体触三方面来了解体态语地文化差异.DXDiTa9E3d 关键词:体态语;体势;体距;体触

一、体态语地概述 提到交流,我们自然会想到语言,即我们每天说地不计其数地话.但是,除了有声语言,还有一种对我们日常地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地身体语言──体态语.RTCrpUDGiT 体态语是一种表达和交换信息地可视化<有地伴声)符号系统,它由人地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体位变化等构成.或者通俗地讲,当人体动作能够传递相关信息时,这些动作有了语言地功能,就成为体态语了.在现实生活中,体态语使用极其广泛,而且有时更能无声胜有声地巧妙表达信息,同时留给对方更大地想象空间.心理学家得出一个有趣地公式:一条信息地表达=7%地语言+38%地声音+55%地人体动作.这表明,人们获得地信息大部分来自视觉印象.因而美国心理学家艾德华·霍尔曾十分肯定地说:“无声语言所显示地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5PCzVD7HxA 人类地体态语具有一定地共性,语言不通、地域不同、文化相异地人们可以通过体态语进行一定程度上地有效交流.然而,共性地体态语主要是指一些先天性动作<如欢乐之笑,痛苦之哭)和自发动作<如双臂抱胸,双腿交叉等),而更多地体态语却是后天习得地,根植于本民族地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宗教环境中,从而具有了各自地民族特性,自然而然体态语地文化差异就产生了.随之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因为体态语地差异而产生误解.jLBHrnAILg 二、中西体态语地文化差异及交流障碍

跨文化交际案例

跨文化交际案例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日本 中日称谓方式 如中国人对成年男士的称呼多为“先生”,这是一种社交场合对对方的尊称 事实上,日本人使用“先生”这一称呼的范围比中国人小得多,一般只用于学校的教师、医生、议员和艺术家。此外,中国人很少称女士为“先生”,而日本人则不分性别,只要属于这一范围的均可称作“先生”。 另外,日本人在称呼对方时习惯于拉近上下辈的距离以表示亲密,而中国人则正好相反,往往要抬高对方的辈份以示尊敬。因此,在日本,小学生对20多岁的人称作“哥哥”、“姐姐”,而在中国则称作“叔叔”、“阿姨”;再比如,小学生对50多岁的人称作“叔叔”、“阿姨”,而在中国就要称作“爷爷”、“奶奶”了。 寒暄 日本人每日初次见面除了互道一声“早上好”之外,必定要围绕天气寒暄一番,例如:“今天天气真好啊!”“今天真冷啊!”“今天真热啊!”“连日阴雨,真叫人烦闷”等等。而中国人除彼此问好外,最常用的寒暄问候语也就是“饭吃了吗?”“你上哪去?” 中国人之间初次见面为表示亲密,喜欢打听一些与对方生活、家庭、工作有关的事。以示看重和关心对方。日本人则不会。 敬意表达 1自谦 2自责经常在社交场合用自责言语以求的人际关系的和睦。踩脚(中国人:踩的人道歉;日本人:被踩的道歉。)迟到(中国人:来晚的道歉;日本人:来早的道歉) 3致谢致谢必须铭记在心,感恩要求极为严格。

4否定表达中国人直接日本人会绕很大的弯子,只为缓和气氛(是非观的差异)思维方式 中国人:论辩为主 日本人:体察为主 德国 德国人重视法律:中国人重视道德 这是我的权力,我有权这样做;你有权这样做但这样做不道德 德国人靠大脑来感觉;中国人靠心 德国人理性,有严格的纪律;中国人感性,会随心所欲,会冲动。 德国贝多芬伟大令人倾倒不浪漫,要求音乐的精准和完美,对音乐严肃认真。 肖邦诗意又浪漫 德国人不灵活,中国人应变能力强 请客请两个人就只准备两个人;中国人则无所谓会准备很多 德国人冷静中国人客套 不喜欢恭维,恭维是一种谦虚的表达 德国人喜欢喝中国人喜欢吃 数小时喝酒;数小时吃饭。 德国人慢中国人快 井井有条;粗枝大叶 德国人喜欢喝啤酒中国人喜欢喝茶 坐在公园里喝酒,坐在公园茶馆里喝茶 德国人靠耳朵享受中国人靠舌头享受

跨文化交际中的身势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身势语 [摘要] 身势语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态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学习和掌握身势语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身势语帮助人们转换信息,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是避免语言障碍的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交流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消除障碍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了解身势语的含义。然而即使我们对常用的身势语有所了解,我们仍然很难掌握,因为身势语含义千变万化,即使同一身势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有着不同的含义。这就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清楚的认识到这种非语言交际与文化间的关系。 [关键词] 身势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引言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更关注于语言交流的正确性和可接受性而忽略了非语言交流的影响和文化的差异。而在交流过程中如果忽略这些的话其实不是完全的交流。也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当我们与他人交谈的时候,我们不仅仅在使用我们的口头语言,我们的眼神、脸部表情、手势或者身体的其它部位的活动也在传递着信息。身势语,就像我们的口头语言一样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一、身势语的重要性及功能 1、什么是身势语 所谓身势语是指由人体发出的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一套图像性符号。包括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身体位置的变化。身势语包含了很多人们无意识的细微动作,例如眨眼或轻微的眼球运动。身势语用完全区别于口头语言的表达方式传递着人们之间的信息。今天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全球化成为世界的主趋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需传递和交换信息。语言并不是唯一的方式,非语言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商业活动中如果双方语言不通,他们就会运用肢体语言来进行交流并最终完成商业交易活动。拿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事情为例子。出售方常常用计算器来给出价格,而如果购买一方不满意这一价格,便会摇头并用一个放低的手势来还价。非常简单的身势便能完成整个的交易,身势语在商业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在大量的跨文化人际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也必须了解并掌握身势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相关文化的身势语还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外语,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因文化不同而产生误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两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50%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从人们获取的信息渠道来看,只有11%的信息是通过听觉获得,而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这说明身势语在交际过程中十分重要。 2、身体语的主要功能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答题技巧

汉硕案例分析答题技巧 最近很多人问关于汉语国际教育考试中的案例分析题该怎样答,我根据自己的粗浅经验,现总结如下: 1.答题思路:按照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具体如下:(1)发现问题:也就是提出问题。在所给的案例中,某个出国教汉语的志愿者教师或来中国教外语的外教等,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遇到的困难可能是课堂教学时的,比如学生上课都不积极回答问题,不愿意参与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或者问老师一些可能涉及到“隐私”的问题;也可以是这位老师在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比如无法与当地人沟通或交流(语言障碍,文化障碍),无法适应当地人的生活,或不理解当地人做某事时为什么会采取那样的方式,等等。注意: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要从多角度分析,一般情况下,也不只是一个问题,所以,要按条来答。 (2)分析问题:要求你具体分析一下这位老师或某人遇到这种困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主要是文化方面的原因,可能还涉及到一些他所采用的文化策略等。比如,他由于对对方国家文化不了解,对方国家可能很注重“隐私”,而在我们国家这不被看做是“隐私”。同时要求你分析出我们的母语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和对方国家有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因此造成了他在文化方面的不适应,以至于教学和生活中都出现了问题或遇到了困难。关于他所使用的文化策略,主要就是他自身有没有做到尊重当地的文化,有没有试着去融入这种文化,接受这种文化,还是一味的采取排斥策略,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好,别人的一切都不好。这就是分析问题了。 (3)解决问题:这是最关键的部分了。怎么解决他遇到的问题或困难?你自己提出个对策就行了,当然,要根据一些你所知道的文化常识和应对策略。比如首先尊重当地文化,多和当地人交流,努力让自己适应当地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做到求同存异,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有些文化的知识是很灵活的,比如中国人的谦虚、中庸的思想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就知道的,就是稍微总结一下,理顺一下,就能答题了。关于这个,如果时间还来得及,就看一下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看一下中国文化的特点等,很多东西是很细致的,自己要稍加总结。如果时间不是很充分了,就把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上的关于“跨文化交际”的那个章节仔细看一下,我觉得应对这道题应该够用了。 2.答题方法:其实思路清晰了就很好弄了,老师会看你的逻辑分析能力。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分条论述,千万别想到哪说到哪,写出一大片,阅卷老师还得自己去给你找点,这样,老师会很疲劳的,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思维混乱的。所以说,大家答题时我觉得可以按两种方法来写: 第一种: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写,一共三条,然后在每条的下边分几个小点,因为发现的问题肯定不止一个,相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会不止一条。 第二种:按一共出现了几个问题分条,第一条,问题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3--以此类推。 总结一下,以上两种方法都各有利弊,因为有时不同的问题是由同一个原因产生的,或者需要同一种解决策略。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其中一种。按以上的问题全部分析完以后,最好再来个综述,大致总结一下,字数不用太多,就是有个小结尾。 最后,要跟大家说的是,字数和字迹的问题。这个案例分析要求是1000字以上

跨文化交际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cently, we have already studied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peak to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may first talk about what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etically speak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broad concept which has broad application: it may refer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races, nations or countries and between differen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s; it may refer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age groups, occupations, social classes or educational levels; it may also refer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of one country. In the meantim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ve three forms: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worldwide interest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grows out of tremendous changes in technology, economy ,immigration pattern and the emergence of multiculturalism. The advanced new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e of cultural migration, also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growth of the word population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increa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and wide use of the internet which is tearing down national boundari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part of our daily life. As a result, understand other culture is indispensible and need for intercultur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hat lead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become essential in our society.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nnot be overstated. First of all, we can increase our cultural awareness by study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cause such awareness is the first step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imply,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can be viewed as a cognitiv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other’s values, attitudes, beliefs and outlooks. Second, It can reduce communication barriers and facilitate adaption to global and domestic workplace diversity by study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 so it is not enough to have a good communication only knowing the grammar and vocabulary of a language. Therefore,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from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秘书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秘书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秘书应注意的问题 [内容摘要] 经济全球化发展,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多,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愈加频繁。这对涉外秘书工作人员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比比皆是,作为秘书工作者要处理好跨文化交际活动,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出现,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了解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风俗习惯与信仰、交往礼仪、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等就十分必要了。本文就风俗习惯与信仰、交往礼仪、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三个方面对涉外秘书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涉外秘书;文化差异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涉外活动日益增多,我们常说:“中国经济要与国际接轨。”但是,我们在“经济接轨”的同时也应重视“文化接轨”。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日益增多。所谓的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活动、相互交流的过程。而跨文化交际与普通交际的差别就在于一个“跨”字,即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曾给文化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格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与事物越来越多的走进我们的视野,它为我们提供了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来自陌生文化和国度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交往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从而最终导致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失败。因而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与信仰、交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及克服策略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及克 服策略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及克服策略 1.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逐渐由经济层面发展到政治、文化层面。目前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看似如洪水猛兽,其实正真让我们招架不住的却并不是经济的因素,而是席卷而来的文化冲击。正如洪水恐怖的并不是它无坚不摧的力量,而是它之于我们掌控一切的震慑之威。可以说,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在文化邻域的延伸,也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主导趋势,由于它同时包含着知识的传播和价值的渗透,因此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于文化全球化的趋势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在世界重建自己的势力范围,凭借自己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科技水平以及强大的政治力量,大肆积极地向全世界输出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而“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却对这种具有浓重的“西方中心论”色彩的文化全球化趋势采取了一种保留的态度。当一种文化超出了另一种文化群体的接受程度,势必会引起文化冲突。文化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结晶,具有鲜明的多元性和民族性特点,不同文化的矛盾、冲突体现在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这种文化上的多元性及其所导致的排他性和不宽容性,成为当前国际冲突的深层原因之一。⑨ 但是,无论我们个人如何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但是我们始终无法阻挡全球化这一趋势的出现。于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和相互平等基础之上的文化融合产生了萌芽。但是,我们始终无法完全抛弃自己所处的身份地位,也始终无法忘却自己是谁。我们看似是接受了外来的文化,但是我们所接受的那一部分却是最表层的那一部分。文化冰山模式是最为人们熟知的文化模式之一,其主要研究焦点是组成

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历史有近60多年,近些年来有了更快的发展。随着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思索的问题。在当今教育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己成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但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还是外语教学专家和学者们争论的话题。 “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的交际。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不仅仅包括国际间的跨文化交际,还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以及处于统一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包括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教育背景等之间的交际,现在对跨文化交际的探讨基本只限于以英语为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交际。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国内的学者和教师还主要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这个层面上,认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对他们在交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就畅通无阻。这样的观点是很片面的。首先,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其次,教学大纲无法也不可能将学生在现实交际中遇到的问题一一陈述。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策略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目的语和文化,缺乏对策略能力的培养。在当今世界,英语已成为一门国际语言,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媒介大多是英语,因而他们的英语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不一定完全遵循以英语为本族语的文化规约。这样,当学生把课堂上了解到的知识视为准则,一旦面对着现实的交际对象,就往往缺乏现场应变能力,无法实现交际目的,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中西方肢体语言的差异

西方的肢体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等,都相对来说比较夸张,是动作配合表情的。而中国人比较含蓄。 加一些:眯着眼——————不同意,厌恶,发怒或不欣赏 走动———————发脾气或受挫 扭绞双手—————紧张,不安或害怕 向前倾——————注意或感兴趣 懒散地坐在椅中——无聊或轻松一下 抬头挺胸—————自信,果断 坐在椅子边上———不安,厌烦,或提高警觉 坐不安稳—————不安,厌烦,紧张或者是提高警觉 正视对方—————友善,诚恳,外向,有安全感,自信,笃定等 避免目光接触———冷漠,逃避,不关心,没有安全感,消极,恐惧或紧张等 点头———————同意或者表示明白了,听懂了 摇头———————不同意,震惊或不相信 晃动拳头—————愤怒或富攻击性 鼓掌———————赞成或高兴 打呵欠——————厌烦 手指交叉—————好运 轻拍肩背—————鼓励,恭喜或安慰 搔头———————迷惑或不相信 笑————————同意或满意 咬嘴唇——————紧张,害怕或焦虑 抖脚———————紧张 双手放在背后———愤怒,不欣赏,不同意防御或攻击 环抱双臂—————愤怒,不欣赏,不同意防御或攻击 眉毛上扬—————不相信或惊讶 常见手势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含义 1,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手指头伸直或者略屈(OK手势):中国和世界很多地方:零或三美国、英国:OK,即赞同、了不起的意思法国:零或没有泰国:没问题、请便日本、缅甸、韩国:金钱印度:正确、不错突尼斯:傻瓜 2,食指和中指上伸成V形,拇指弯曲压于无名指和小指上:世界大多数地区:伸手示数时表示二,用它表示胜利据说是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发明的。不过在表示胜利的时候,手掌一定要向外,如果手掌内向,就是贬低人、侮辱人的意思了。在希腊,做这一手势的时候,即使手心向外,如手臂伸直,也有对人不恭之嫌。 3,左手或者右手握拳,伸直食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数字一法国:请求提问新加坡:最重要澳大利亚:请再来一杯啤酒 4,举大拇指:中国:好、了不起,有赞赏、夸奖之意意大利:数字一希腊:拇指向上表示“够了”,向下表示“厌恶”、“坏蛋”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好、行、不错.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

人文天下 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进行交际时,各种误解和问题在所难免。认知障碍、思维定势、民族中心主义是跨文化交际中主要的问题。因此,要做一个出色的交际者,我们必须与外来价值观、态度及感情密切沟通,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地交流,以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文化差异因素 1.1社会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西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社会人与人的交往中,往往注重情义,而忽视法理。而在西方,人们更注重人的理性。例如,在国外,有一对夫妻因有事要把孩子放在一位中国人朋友家代为照管,事后这对夫妇给了这位中国人孩子照管费,这种行为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很不理解的,但西方人体现出一种你既然付出,就能得到的一种社会关系。 1.2思维方式的差异 由于种种历史、地理、人文因素的冲击和沉积,中国和西方的思维模式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 1.3文化差异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很重视家庭亲友关系;而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多以朋友相处。中国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而在英美国家,成年后的子女人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而选择住进养老院,由社会关照。 2.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问题 2.1认知障碍 一个在美国学习的日本学生说:“在我去学校的路上,一个我不认识的女孩对着我笑了好几次,我有点吃惊。”这种情况是因为在日本的文化中,女孩子不对陌生人微笑,更不用说陌生的男人。然而,对于美国人来说,这种微笑并没有特别的含义,而是一种表示友好的方式。日本学生遇到这个问题是因为忽视了他遇到的人们的文化。他总是认为,尽管是无意识的,与他交流的对方持有与他相同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和习惯。一旦所发生的情况与他预料的不同,他就会感觉很失落、沮丧甚至生气。这种问题就是认知障碍。 2.2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就像文化本身一样,它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获得。首先,人们从父母、亲戚、朋友等处学到。那些从父母那里听到“那些犹太人控制着企业真糟糕”的人不自觉地就学到了思维定势。其次,思维定势因为有限的人际交往产生。如果我们遇见一个很富有的巴西人,就会认为所有来自巴西的人都很富有。再次,很多思维定势是媒体提供的。电视提供了很多民族扭曲的形象。这个问题在很多人身上就形成了思维定势。 2.3民族中心主义 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认为自己文化优于他文化的信条,我们在生活中很早就学到了民族中心主义,虽然是无意识的。因此,它可能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问题。当然,很少人公开声称自己文化优于他文化,但是人们会无意识地做出基于他们自己的价值系统的判断。一些学者认为没有人能完全不受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 3.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 3.1求同存异 因为很多因素,各种文化确实是不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相似或者相同之处。相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有很多能把人们联系起来的至关重要的特征。例如,我们共有一个星球。我们都渴望自由,尽管自由有不同的程度和不同的含义。 人们有很多共同点,也有受自己文化制约的不同之处。所以,如果我们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就应该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我们如果能欣赏相同尊重文化间存在的不同,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估计我们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也就能更加容忍别人那些行为。 3.2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核心能力的培养就是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不仅仅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更注重语言使用的得体性。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受到社会诸多文化因素制约,要表达与理解一定语境中的话语,不但要遵循一定的语言、语法等语言规律还要按照一定的社会文化的准则形式。在交际中,要参照交际对象的年龄、身份、文化素质、购买需求等因素恰当地使用语言,营造出与交际对象相适应的气氛,从而有助于达到交际目的和提高交际能力。 4.结论 当来自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的时候,各种问题与误解时常发生。认知障碍、思维定势、民族中心主义是其中的一些。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提高跨文化交流,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求同存异、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文化移情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跨文化交际者。 参考文献 [1]张爱琳.跨文化交际.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5]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 么海燕 (西京学院人文科学系710123) 摘要:当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经常出现误解和各种问题。认知障碍、思维定势、民族中心主义是跨文化交际中主要的问题。因此,鉴别和警惕这些问题很重要。另外,我们需要检查问题产生的原因,只有认识到原因,才能成为出色的跨文化交际者。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误解问题原因 287 现代营销

跨文化交际中手势语的差异

题目:跨文化交际中手势语的差异 ——以“翘拇指”“竖中指”“V”手势“OK”为例 摘要 非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不同国家、民族对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规范区别很大,甚至所表示的意义恰好相反。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交谈、沟通时,除了语言这个交际工具还有手势。手势语几乎随时随地伴着语言进行交往,起着关键的作用,有时也会代替语言甚至超越语言。人类的有些手势语具有相同性,但更多的手势语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不同的交际意义,以、翘大拇指、竖中指、“V”字形“OK”等手势为例解释说明。 Abstract Nonverbal behavior has distinc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Different countries, ethnic group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social norms of nonverbal behavior,even the express meaning is On the contrary. When People to talk and communicate in daily life,in addition to the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 tools there have gestures。Gesture language almost anywhere with the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plays a key

role.Sometimes it can transcend the language and even take the place of the language. human gestures have the same nature,but more signs are given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e.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give different communicative meanings,wave、vertical thumb、“V”Shape as example to explain.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言语行为手势语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behavior gesture 手势语(gesture?language)是体态语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 法国心理学家休乐热强调手势语的重要作用:“人们交谈时说话本身的份 量只占7%,语调占38%,面部表情和手势占55%,有时候说千万句好听的 作为铺垫引出一个重点,但是一个不经意的手势就可以推翻之前所说的一切。”但是,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的手势语既有其同一性,更有其特 殊性。手势语的使用有习俗的差异,所以在交际中必须要小心使用,不然 就会引起冲突。下面举出一些常见的手势语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 1.翘大拇指(?thumb up?) 翘大拇指的意思几乎在世界公认表示好、干的不错,一切顺利、非常 出色等类似的信息。家长对孩子、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常常会做出这 个手势表示认同鼓励。但竖大拇指的这个手势也有许多例外:在美国和欧 洲部分地区,如果你看到有人在公路上对开过来的车竖大拇指他的意思并 不是夸赞司机车技好,而是竖大拇指用来表示请求搭车;篮球比赛中,裁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分析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Barrier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ies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barriers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generalizes the types of surface barriers and underlying barriers , and then puts forward a few suggestions on how to clear t he barriers by furthering learn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licit culture.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barriers; Teaching and learning 0 引言 对于文化,不同学科的学者针对各自的学科特性有不同的解说。至今,人们对文化的定义已达近200种。但仔细分析后,又可以发现这些定义之间存在着不少共同点。概括起来,可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两个层次。前者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在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如风俗习惯、道德风尚、语言风格、礼仪礼貌、言谈举止的行为规范等。后者指的是精神本质层面,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等。深层文化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并通过表层文化表现出来,因而,每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方式。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的民族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一种文化中成长的人们对另一文化的接受,从而形成文化障碍,给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带来种种困难,甚至导致交际失败。笔者试图对英语学习中的表层文化障碍和深层文化障碍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对英语学习有所帮助。 1 表层文化障碍的主要表现 1. 1 对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的不同理解 词汇的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民族性, 每一种语言的词汇随时间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其意义或扩大或缩小,同时有些词由于经常使用逐渐积累了一些联想的意义,都可以称为词汇的文化内涵[1 ] 。在不同的语言中,词的文化内涵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实际上只有部分词汇完全对应,而另一部分词汇虽有局部对应的解释,但在词义或文化内涵上不完全相同。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依赖与亲密的关系使得人类对动物产生喜爱、同情、厌恶、恐惧等错综复杂的情感,人们也常常借助动物来寄托和表达人的感情,所以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许许多多与动物相关的词汇。下面是一些例句,划线部分是动物名称,括号内是其在英语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1) Just look at the way he treats his wife! He is a beast . (凶残的人) 2) Bill is taking his bird to t he pictures tonight. (女朋友) 3) Don’t listen to her gossip ; she is a cat . (心地恶毒的人) 4) I am not a chicken. I just don’t want to offend anybody. (懦夫、胆小鬼) 5) She likes to stay at home , but her husband is a bit of a gay dog. (爱玩的人) 6) Why did you put your finger in the fire , you silly donkey ! (傻瓜,固执的人) 7) In t he city I was nothing , but t here in the countryside I was considered a big fish. (大人物) 8) Don’t t rust him , he’s an old fox. (很狡猾的人) 9) The lions at her party included two famous authors and a musician. (大人物) 10) Come here, you little monkey. What have you done (调皮鬼) 11) Don’t be a pig , Jimmy ; leave some cake for your brother . (贪婪、肮脏或没礼貌的人) 12) She has face like an angle, but he is really a terrible wolf . (凶残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