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孩子是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合集下载

【议论文】溺爱是一种伤害_1500字

【议论文】溺爱是一种伤害_1500字

【议论文】溺爱是一种伤害_1500字导语:近年来,社会上对于溺爱现象的讨论逐渐升温。

孩子们由于长期受到过度关爱,开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溺爱对孩子的伤害,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溺爱影响孩子的独立性溺爱是一种过度关爱的表现,孩子在这种环境中生长,很难培养出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溺爱会让孩子变得依赖性强,对各种事情都无法做出决策和判断。

他们习惯于依赖他人,无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一旦离开了溺爱的环境,孩子们很难适应社会的竞争和挑战,无法独立生活和面对各种困难。

二、溺爱让孩子缺乏自信心溺爱会让孩子失去对自己的自信。

他们在溺爱的环境中,从未经历过失败和打击,无法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他们习惯于被人称赞和肯定,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失败,会感到无助和沮丧。

无法承受压力的孩子们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

三、溺爱导致孩子关系紊乱溺爱的孩子往往无法与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友谊关系。

他们习惯于被人宠爱,对于友谊和亲情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感受。

溺爱的孩子往往过于依赖父母,对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存在障碍,无法与周围的人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

溺爱还会让孩子对于友谊产生扭曲的认知,难以辨别真假友情,容易受到他人利用。

四、对策溺爱虽然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避免关爱。

毕竟,家长对于孩子的爱是天然的情感。

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对待和引导孩子。

家长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

父母应该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和榜样,而不是什么需求都满足的提供者。

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十分重要。

要给孩子适当的空间。

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孩子的生活,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发展和探索。

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需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主性。

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孩子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

让孩子明白,通过努力和付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快乐。

对孩子溺爱的危害

对孩子溺爱的危害

对孩子溺爱的危害危害一:冷漠无情。

父母过分溺爱,会让孩子觉得别人对她好是理所应当的,所有人都应该围着他转。

长久下去他们就不会体谅别人的难处,缺乏同情心,变得越发冷酷无情。

危害二:自卑胆小无担当。

长期在父母羽翼保护下的孩子,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度依赖父母,往往会养成自卑胆小的性格。

他们很容易被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打倒,缺乏责任感,容易崩溃,很没有担当。

危害三:脾气暴躁易怒。

父母对孩子的需求给予无条件满足时,孩子内心是没有感恩的,认为是理所当然。

当父母停止供给时,孩子的脾气会随着内心的烦躁爆发出来。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也要理性的爱,父母要懂得延迟满足他的需求,甚至会间歇性满足,让他知道有的东西是会被拒绝的。

危害四:遇事抗挫折能力差。

做父母的都会认为孩子做不好任何一件事,孩子的参与不是帮自己,而是给自己惹无尽的麻烦。

当父母这样想的时候,父母已经在宠溺孩子的道路上漫步前行了。

危害五:不懂规矩。

孩子从小就要让他释放自己的天性,如果对孩子溺爱会使他们的天性难以释放出来,怕会耽误了孩子。

其实这种担心多少是有些错误的,孩子是需要释放自己的天性,但是如果因此就彻底放手不管任意散养,那么他从小就没有一点约束,就会越来越不懂规矩。

怎样避免孩子在溺爱中长大一、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事情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他可以做到的事情,让孩子慢慢学会自理,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

这样孩子在成长那个过程中更不容易被困难打倒,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心情的能力也更强,更容易在这个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

二、避免隔代溺爱让老人帮忙照顾小孩的时候一定要提前沟通好孩子的教育问题,约定好当孩子做错事时,让家长单独教育,老人不要干涉。

如果教育孩子时老人一直插手,家长也可以选择和老人分开住,一定要明确自己教育孩子的原则,不要让老人多次破坏这个界限。

家长溺爱孩子有哪些表现表现1:公然袒护孩子。

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妈妈会觉得爸爸太过严厉,即使孩子做错了也不能这么凶地对待孩子,就会站出来替他说话,搞得爸爸里外不是人。

溺爱孩子的七大可怕后果

溺爱孩子的七大可怕后果

溺爱孩子的七大可怕后果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一向是主张“赏识教育”,但中国的父母很容易走入一种误区,以为赏识教育就是一味的表扬甚至演化为过度的宠溺孩子,尽管其愿望当然是好的,可结果往往并不是总能如自已所愿,正所谓适得其反。

现如今的中国大陆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宠溺孩子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作为父母,宠溺孩子的心理当然可以理解,自已的孩子谁又能真的狠下心来打骂批评,有时候道理也懂,可人是感性的,涉及到自已的孩子,毕竟是亲骨肉怎能做到不宠不溺?不过人也得有理性的一面,为了孩子的将来,作父母的有时还真的必须恨下心来理性一点,适当地宠爱孩子是应该,但不能过度,要把握其中的分寸,毫无原则的过度宠溺,对孩子有百害无一利,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不成器了才后悔莫及。

父母过度宠溺孩子会有些什么后果?孩子变得自私自利。

被过度宠溺的孩子,由于长期被父母的溺爱所包围,根本不知道为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又自利。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社会就应该自私一点,这样才不会吃亏,实在是大错特错,自私也许能谋一时之利,但自私之人的事业必定迟早会失败,感情生活也一样,所以孩子可以学习不够好,或者不够聪明,但绝对不能过于自私自利,否则将来后果难以设想。

孩子性格骄横乖张。

孩子被宠溺直接的后果就是骄横,由于父母一切让步,也满足其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无理要求,其骨子里就养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听他的,敢于骑在父母头上说话做事,不懂得让步,不懂得宽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骄横目中无人,行为乖张专横。

孩子做事懒散无纪律。

在父母的眼里,他就是老大,谁也管不了他,而且吃喝拉撒行食住行都有父母代办,什么事也不想做,日益变得懒散,偶尔做一点事也是丢三拉四,更没有纪律性,在他眼中,他就是纪律,他可以不听别人的,别人却必须听他的,将来在社会上势必难于立足。

孩子不懂礼节目无长辈。

由于父母的过度宠溺,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不礼貌行为也没有阻止,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貌,目无长辈,口无遮拦,更没有基本的做人礼节,因为他压根儿不知道礼节礼貌为何物。

溺爱是一种伤害收获和反思

溺爱是一种伤害收获和反思

溺爱是一种伤害收获和反思哎呀,溺爱这玩意儿,就像是裹了一层糖衣的毒药,初尝时甜得让人迷醉,可到最后,那毒性发作起来,可真是害人不浅呐!咱就先说说那些被溺爱的孩子们吧。

他们就像是温室里娇弱的花朵,被父母那过度的关爱层层包裹着,风吹不着、雨淋不到。

可一旦离开了温室,哪怕只是一点点的风雨,都能把他们打得七零八落。

你说这不是害了他们是什么?就好比那原本能展翅高飞的雄鹰,被圈养在了狭小的笼子里,时间久了,那翅膀都变得软弱无力,还谈何翱翔天际?那些被溺爱的孩子,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遇到一点点困难就不知所措,只会哭着喊着找父母。

这样的他们,未来的路又该如何走下去呢?我曾听说过这么一个事儿,有个孩子都上高中了,连自己的衣服都不会洗,每周都要把脏衣服打包带回家让父母洗。

这多可笑啊!在学校里,同学们都笑话他,他自己也觉得特别丢人。

可这能怪谁呢?还不是怪他父母从小对他太过溺爱,什么都不让他做,让他变成了一个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巨婴”。

这难道不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吗?这样的孩子,就算学习成绩再好,又能有多大的出息呢?再看看那些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性格往往也会变得自私自利、唯我独尊。

他们觉得全世界都得围着他们转,别人对他们的好都是理所当然的。

一旦别人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大发脾气,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这就像是被宠坏了的小皇帝,稍有不顺心,就会大发雷霆。

这样的性格,在社会上怎么能与人相处?怎么能交到真心的朋友?到最后,只会让自己陷入孤独的困境。

而且,溺爱还会让孩子失去面对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人生的道路哪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

那些在正常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去克服困难,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变得越来越坚强。

可那些被溺爱的孩子呢?他们从小就被父母保护得太好了,根本就没有经历过挫折。

一旦遇到一点小挫折,他们就会觉得天塌下来了,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就像那一直生活在平静湖水里的小鱼,突然被放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里,瞬间就被吓得不知所措。

娇纵与溺爱,是害不是爱

娇纵与溺爱,是害不是爱

娇纵与溺爱,是害不是爱作者:肖松来源:《家长》2020年第11期最近有媒體报道,南方某市一名12岁的少年被医院诊断患上一种重症,其母亲几近崩溃。

据孩子的主治医师介绍,罹患此种病症与过度疲劳、生活无规律有关。

原来,男孩玩游戏上瘾,几乎是手机不离身,养成了非常糟糕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到身体健康。

比如,为了打游戏,通宵熬夜,饮食不规律更是家常便饭。

孩子的父母非常懊悔,捶胸痛哭:“都怪我们,要是不溺爱、不纵容,严厉一点,没收手机,不让他熬夜通宵玩手机就好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很多“80后”“90后”家长因为自己小时候受家庭条件所限,没有享受到优越的生活,所以拼尽全力、倾其所有也要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

于是,很多家长宁可自己几年不买衣服、吃最便宜的食物、用廉价的生活用品,也要让孩子穿名牌、吃得好、用得贵。

还有一些经济能力尚可的家长,见不得别人家孩子有的东西自己的孩子没有,盲目地给孩子买这买那。

更有甚者,一些家长为了方便接送孩子上下学,咬紧牙关借钱或贷款买车,或为了满足孩子的虚荣心,每年给孩子买一台最贵的手机。

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爱,孩子就一定能更幸福、更快乐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尽如人意。

有的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有的孩子目中无人、蛮横无理,不把任何人、任何事放在眼里;更有的孩子因为小小的挫折便轻易选择放弃生命……正是因为家长的溺爱和娇纵,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行为乖张、脆弱不堪。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孩子的“三观”还未完全建立的时候,家长有引导、教育的责任,绝不能一味地娇纵和溺爱,否则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缺乏感恩之心和责任感,甚至会铸成不可挽救的大错。

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给孩子适度的关爱,而不让娇纵和溺爱害了孩子呢?就此专题,我们邀请了相关专家和家长,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启发。

溺爱不是爱,而是一种残害

溺爱不是爱,而是一种残害

溺爱不是爱,而是一种残害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慈母多败儿”的说法,所谓“慈母”,指的是一种过分的母爱,也就是教育学家所说的溺爱。

从字面上看,溺爱的“溺”字有淹没之意,这也表示,过分地疼爱孩子等于淹没了他们。

古人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

”这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注解。

人世间的种种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之爱的。

但是只有爱,不见得就能教好孩子。

曾看过这样一幅漫画:一个小男孩在客厅看电视,玩玩具,吹着空调,而他的爸爸、妈妈在厨房正忙着给他做饭,热得满头大汗。

开饭了,孩子的动画片还没有看完,妈妈便把饭菜端到客厅。

妈妈负责喂小男孩,爸爸则负责哄小男孩吃饭。

动画片演完了,小男孩却不想吃饭,于是爸爸开始做各种滑稽表演。

终于,小男孩笑了,妈妈这才喂上一口。

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真想问问漫画中的爸爸、妈妈,你们不累吗?这样的爸爸妈妈应该及时警醒了,因为你们这样做会把孩子推入深渊的。

还曾看过一条新闻:一个大学生每次吃鸡蛋,都是母亲剥完皮他才吃。

有一次在学校食堂吃饭,一个鸡蛋,他没剥蛋皮就吃了。

还说:“这个鸡蛋怎么和家里的不一样呢?”看了这条新闻,人们都会笑他太笨,可这就是溺爱造成的恶果。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喜欢给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把孩子的事情都包办下来,一一为孩子做好。

这些父母似乎不知道,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孩子能够适应他自己未来的生活,因此,日常生活中应当教导他们学会独立地生活,而不要总觉得他们这也不会,那也不行。

天鹅每年冬天都要从北方飞到南方,可是,一些北方人因为喜欢天鹅,经常为它们提供食物。

于是,一些天鹅因贪恋这些食物便留在了北方,并渐渐被驯化成了家鹅,连飞也飞不起来了。

因此,人们只要停止提供食物,它们就只有死路一条。

而那些每年不辞辛苦坚持飞往南方的天鹅呢?它们活得好好的,并且越飞越高。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对溺爱现象的一种警告,咱们中国的父母,尤其是做母亲的,总是把孩子当掌上明珠,从来不让孩子扫一回地,洗一次碗,真是应了那句话“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关于溺爱的道理

关于溺爱的道理

关于溺爱的道理
《关于溺爱的道理》
溺爱是一种双刃剑,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但也可能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溺爱是指过分的照顾,容忍孩子的行为并不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

比如,家长为孩子排忧解难,把孩子的一切都事先考虑好,让他们随心所欲,尽情享受,不去经历磨练,不去做艰苦的功课,不去担负起自己的生活责任,不去把自己的爱心传递给家庭成员。

溺爱会对孩子的社会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孩子总是习惯于有人帮助他们,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难以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往往害怕处理复杂的社会事务,而无法独立思考,以及面对困难的勇气。

家长的责任是给孩子发展足够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未来面对一切挑战。

为此,家长应该教育孩子,而不是溺爱,让孩子接受挑战,在挑战中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培养成为勇敢的人。

总之,溺爱不宜,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教育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孩子拥有自信,有勇气面对挑战,有能力在社会中立足。

家长怎样避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家长怎样避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家长怎样避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在孩子的内心里面,自己的要求就是命令,而父母也从来没有拒绝过,孩子的潜意识里面根本就没有"自己有得不到的东西'这样的想法。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家长怎样避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的相关内容。

家长怎样避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尊重孩子。

有的家长平常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填平对孩子的内疚,就答应孩子的很多要求,尤其是在物质上,给予孩子无限制的"虚假满足'。

谈到尊重孩子,就不得不谈尊重他人。

有的家长只合计到孩子的利益,而不去合计他人的利益,因此纵容孩子,甚至让他人承当损失,比如同意孩子不经同意触碰他人物品、公共场合喧哗奔跑,这些常常被他人批判的行为,与家长本身的素养密切相关。

网络上有人说"保护自己,拒绝生孩子'或者拒绝婚姻之类的,在很多人眼里,孩子就等同于熊孩子,这个弱势群体没办法为自己发声,少数人的问题就变成整个阶层的问题。

让坐飞机或者坐火车的年轻人,一看到旁边的座位有孩子就紧张:"天啊,我这趟旅途应该很不顺利'。

家长首先要遵守公众的基本要求,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而给孩子特别的理由。

这对孩子一点好处也没有。

另外,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索,关于陌生人,如果他教养好或者心情好,可以包容孩子的小问题,但陌生人也完全可以不包容,这是他的权利。

父母怎样避免溺爱孩子孩子健康状况不良、孩子被宠溺过度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或许就是对孩子身体的损害,要么过于挑食,营养不良,要么就是任性暴饮暴食,过于肥胖,两者都是健康的大敌;由于懒怠,更不会去锻炼身体,于是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从小就落下病根子,对今后一辈子的身体状况都会有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一旦父母对孩子采用溺爱、迁就的教育方式,把孩子放到比父母还高的位置上,包办孩子的一切,孩子就会变得依赖且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孩子往往软弱,也不会过多地合计别人的感受。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一旦提出的要求得不到响应时就采用一些比较极端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溺爱孩子是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无数事实证明,对孩子溺爱与棍棒教育的后果是一样的,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都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

棍棒教育伤害孩子的途径是从肉体到心灵,而溺爱伤害的途径是从心灵到肉体。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祖辈和父母众心捧月,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正是因为父母的过度溺爱,造成了孩子心理和性格上的许多缺陷:自私,反叛,唯我独尊,没有责任心,不知道感恩,只知享受和索取,不知付出和奉献。

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特别是中国的父母,被公认为是付出“爱:最多的父母。

他们为了孩子再苦再累一也没有怨言,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不求什么回报,真可以说是无私到极点。

然而这种爱是一种糊涂的爱,愚昧的爱,而不是科学的爱,智慧的爱。

溺爱的溺是溺水而亡的溺,顾名思义是爱过头了把孩子淹死了。

无数事实证明,对孩子溺爱与棍棒教育的后果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溺爱孩子和虐待孩子的后果是等同的,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都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

棍棒教育伤害孩子的途径是从肉体到心灵,而溺爱伤害的途径是从心灵到肉体。

正如卢俊所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使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请看笔者接触的一个触目惊心的案例:
杨宏从小和爷爷奶奶一块生活,10岁才到城里和父母团圆。

父母总觉得对不起孩子,欠孩子什么,因此总有一种补偿的心理,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

几年下来,杨宏由刚来时的“小绵羊”变成了“小霸王”,动辄发脾气、摔东西。

由于过分宠爱,父母对杨宏这些不良习气已司空见惯,不是忍气吞声,就是视而不见。

他们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

父母的娇惯和溺爱,使孩子逐渐沾染了好逸恶劳、追求享受的恶习,后来杨宏成了网吧的常客,由于时常逃课,中考成绩自然不会理想,父母就花钱让他进了一所高中。

此后,杨宏变本加厉,上网几乎成了他的专业,后来干脆不去上学了。

父母见劝说无效,就用上二楼他们惯用的“杀手锏”。

母亲说:“你要去上学,妈妈就给你买一台戴尔手提笔记本电脑,咱家的电脑也该换了。

”杨宏喜出望外:“你把电脑买来,我明天就去上学。

”上个两个星期,他又辍学了。

母亲使出浑身解数也未能让孩子再去上学,万般无奈之下,又故伎重演:“你再到学校去吧,妈妈再给你买一部进口手机。

”得到手机后,杨宏又到学校混了一个星期,之后又再家里玩起二楼电脑。

杨宏在家疯玩电脑,一玩就是10多个小时。

吃饭时,母亲把饭端来催促他吃,杨宏玩到兴头上,呵斥到:“讨厌!你给我滚开!”玩到夜里两点多,杨宏饿了,就敲母亲的门:“起来给我做饭!”睡眼惺忪的母亲也毫无怨言。

更为离奇的是,为了不影响上网,杨宏解大小便从来不出电脑房,大便解到报纸上,再随手扔到房间的角落,小便就解到瓶子里……
杨宏每次提出无理要求,父母稍有犹豫,他就来一句“小气鬼”“吝啬鬼”,然后把门一摔就出去了。

儿子一出走,父母就坐不住了,几经周折找回儿子后,又是亲昵,又是道歉,又是安抚,满足儿子的要求后才算了事。

儿子也摸准了父母的脉搏,要挟父母屡屡成功。

后来,杨宏玩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玩腻了,开始浏览色情网站,一发不可收拾,后因强奸罪被判刑,据杨宏的邻居讲:杨宏原本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父母无原则的爱害了他。

父母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家庭的幸福,家长要学会爱孩子。

真正爱孩子不仅需要有宽阔的胸怀,还要有敏锐的眼光和理智的头脑。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走出溺爱的误区呢?我的建议是:
一、让孩子多做家务
从小让孩子做些家务,养成劳动的习惯,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以及生活自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每个孩子从小都是喜欢做家务的,是家长亲手把孩子做家务的兴趣给扼杀了,把磨练孩子意志的机会给剥夺了。

比如孩子第一次系鞋带时打了个死结,大多数家长不是耐心教孩子正确的系法,而是再也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了;孩子第一次洗碗时弄湿了衣服,大多数家长不是先鼓励孩子继续做下去,而是再也不让他走近洗碗池了;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床铺时笨手笨脚,大多数家长不是给孩子以赞扬和肯定,而是嫌弃孩子碍手碍脚,不如自己动手干呢!
不让孩子动手,孩子什么时候能学会做家务?不让孩子做家务,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没有这种生命的体验,怎么能体味到父母的艰辛,怎么会孝敬父母,怎么会知道感恩呢?父母一切为孩子包办代替,属于孩子自己的事不让他做,怎么能培养他的责任心和自理能力呢?长期下去只能助长孩子的依赖、好逸恶劳等不良个性的发展。

这类事情看起来是小事,实际上是家庭教育中的大事,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受苦”。

二、让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应打破家庭封闭的小环境,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多参加学校的各项集体活动。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防止他们产生孤僻、冷漠、不合群以及自私、偏执的性格缺陷。

三、原则问题不让步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

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家长不要迁就姑息,不要妥协退让,更不能优柔寡断,从而给孩子以可趁之机;而要斩钉截铁的给予回绝,不留任何余地。

上初三的刘莹要爸妈给买手机,买MP3。

被爸爸一口回绝后,刘莹不死心,软磨硬缠妈妈。

爸爸严肃地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咱不要赶这些时髦。

”刘莹赌气蒙头大睡,一个下午也没去上学。

晚上,爸爸端给刘莹一杯开水,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咱家的经济条件不好,再说这也不是必需品,你趁早死了这条心,也不要再折磨自己了。

”刘莹虽然当时不高兴,但也随即打消了这个念头,第二天照常上学去了。

四、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能收到孩子尊重的父母是优秀的父母,能让孩子为自己行为负责的父母是杰出的父母。

下面的小案例也许能对你有所启迪:
王平早上总是起不来,起床总要父母喊。

父亲为了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晚上把王平叫到跟前说:“上学是你自己的事,你应该操心。

从明天起,父母不再叫你了,你自己起床吧!”第二天早上,该起床了,父母没再喊王平。

王平睡过了头,上学迟到了,挨了老师批评。

第三天早早起床,第一个到学校,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

最后,我要大声疾呼:溺爱孩子等于毁灭孩子!溺爱是家庭教育的头号敌人!溺爱猛于虎!各位家长千万要警惕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