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第二版-第六章-消化与吸收-课件
合集下载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ppt课件

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
• 消化过程中的最重要阶段
– 化学消化: 胰液 胆汁 小肠液 – 机械消化
一、小肠的化学消化
(一)胰液
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 1.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pH7.8~8.4
分泌量约为1~2L/每日。
无机物:碳酸氢盐
有机物:酶
碳酸氢盐: 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 保护肠粘膜;为小肠内消化酶发 挥作用提供适宜的pH环境。
二、小肠的机械消化
(一)小肠运动的形式:
1.紧张性收缩:对肠内容物施加一定的
压力,并是分节运动和蠕动的基础。
2 . 分 节 运 动
(一)小肠运动的形式:
2.分节运动: 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其主要作用:
利消化:促进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利吸收:增加食糜与肠壁的接触。 助血循:挤压肠壁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推食糜:推进肠腔内容物下行(作用小)。
交感神经——量少,粘稠
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二)咀嚼和吞咽
蠕动:——是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
食管下段括约肌
食管和胃之间有一
生理性高压区,比胃
内压高5-10mmHg。无
解剖括约肌结构。
可防止胃内容返流
第三节
• 容量:1~2升
胃内的消化
• 暂时贮存食物
• 化学性消化 • 机械性消化
一、胃的化学消化
消 化 过 程 示 意 总 汇
一、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一般特性
1.对刺激的特异敏感性:
2.紧张性收缩:
3.自动节律性低且不规则: 4.较大的伸展性:
(二)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 为-50~-60mv
2、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
动物生理学 消化与吸收PPT课件

-淀粉酶,可将淀粉、糖元等水解为糊精、麦芽糖和麦芽寡糖,最适pH6.7-7.0
淀粉酶
支链淀粉
糊精
麦芽三糖
麦芽糖
消化系统的物理、化学消化——胃
胃体
胃底
十二指肠 幽门括约肌
胃窦
胃分泌细胞
外分泌细胞 Exocrine secreting cells
贲门腺 粘液细胞,分泌稀薄的碱性粘液
泌酸腺, 位于胃底和胃体 壁细胞 :分泌 HCl、 主细胞:分
泌胃蛋白酶原 粘液颈细胞 , 分泌粘液
幽门腺(碱性粘液)
胃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 Endocrine cells
G细胞,分布于胃窦部,分泌 Gastrin和ACTH样物质
D细胞,分布于胃底,胃体和胃 窦,分泌生长抑素, SST
肠嗜铬样ECL细胞,分布于泌酸 区粘膜内,能合成和释放组胺
胃的化学消化
分节运动:常见于小肠和大肠的以环形肌为主的运动。
小肠的分节运动
消化管平滑肌的特性—— 电生理特性
除口腔、咽、食管前端和肛门外括约肌外,其他消化管的肌肉均为 平滑肌组成。
平滑肌: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 (肌肉组织的共同特性)
平滑肌的静息电位:静息状态下消化管平滑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慢波电位:消化管平滑肌的静息电位具有节律性的波动,即周期 性的缓慢除极化和复极化电位波动,时程长,频率低,称为慢波。 可能与钠钾泵的周期性缓慢波动有关。 钠钾泵活动减弱时,Na+ 泵出量减少,膜呈除极化。 当恢复到基础活动水平时,Na+ 被排出,膜呈复极化。
特性: 对化学、温度和牵张刺激很敏感 (如乙酰胆碱使平滑肌收缩)。
蠕动:食物进入胃后约5分钟,蠕动从胃的中
部开始,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进行。人胃蠕动波 的频率约每分钟3次,并需1分钟左右到达幽门。 可将一部分食糜(约1-2ml)排入十二指肠,因此 有幽站泵之称。生理意义: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 合,以利于胃液发挥消化作用;可搅拌和粉碎食 物,并推进胃内容物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成行。
动物生理学消化生理ppt课件

视觉器官 内耳前庭
传入冲动
迷走神经 交感神经
呕吐中枢
延髓外侧 网状结构 背外侧部
颅内压 升高
传出冲动
迷走神经 交感神经
膈神经 脊神经
效应器
胃 小肠 膈肌 腹肌
23
胃的分泌及其调节
胃液
无色,酸性,pH=0.9~1.5 无机物:HCl, Na+, K+ 有机物:粘蛋白,消化酶
胃内腺体
贲门腺:粘液 粘液细胞:粘液 胃腺: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粘液 幽门腺:粘液,少量蛋白酶原,促胃液素等
VFA·H
46
皱胃内的消化
皱胃的运动
受采食活动的影响,在神经、体液调节下进行
皱胃分泌的胃液
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凝乳酶(幼畜)、盐酸和少量 粘液。分泌的量受进入皱胃内食糜的量和成分影响, 并受到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
47
第五节 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
小肠的运动及其调节
紧张性收缩 tonic contraction 分节运动 segmentation contraction 蠕动 peristalsis 移行性复合运动 MMC 回盲括约肌的舒缩运动
双向调节因素
胆囊收缩素、血管活性肠肽
盐酸
G细胞
D细胞
促胃液素
生长抑素
29
胃蛋白酶原 pepsinogen
胃蛋白酶原的分泌: 主细胞,颈粘液细胞
盐酸
胃蛋白酶原
蛋白质 胃蛋白酶 pH1.8~3.5
刺激胃蛋白酶原分泌的因素
、胨、少量多 肽和氨基酸
进食、促胃液素、组胺、胃酸
抑制胃蛋白酶原分泌的因素
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传入冲动
迷走神经 交感神经
呕吐中枢
延髓外侧 网状结构 背外侧部
颅内压 升高
传出冲动
迷走神经 交感神经
膈神经 脊神经
效应器
胃 小肠 膈肌 腹肌
23
胃的分泌及其调节
胃液
无色,酸性,pH=0.9~1.5 无机物:HCl, Na+, K+ 有机物:粘蛋白,消化酶
胃内腺体
贲门腺:粘液 粘液细胞:粘液 胃腺: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粘液 幽门腺:粘液,少量蛋白酶原,促胃液素等
VFA·H
46
皱胃内的消化
皱胃的运动
受采食活动的影响,在神经、体液调节下进行
皱胃分泌的胃液
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凝乳酶(幼畜)、盐酸和少量 粘液。分泌的量受进入皱胃内食糜的量和成分影响, 并受到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
47
第五节 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
小肠的运动及其调节
紧张性收缩 tonic contraction 分节运动 segmentation contraction 蠕动 peristalsis 移行性复合运动 MMC 回盲括约肌的舒缩运动
双向调节因素
胆囊收缩素、血管活性肠肽
盐酸
G细胞
D细胞
促胃液素
生长抑素
29
胃蛋白酶原 pepsinogen
胃蛋白酶原的分泌: 主细胞,颈粘液细胞
盐酸
胃蛋白酶原
蛋白质 胃蛋白酶 pH1.8~3.5
刺激胃蛋白酶原分泌的因素
、胨、少量多 肽和氨基酸
进食、促胃液素、组胺、胃酸
抑制胃蛋白酶原分泌的因素
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动物生理学课件:7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2、与碳酸氢盐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中和胃酸和防御胃蛋白酶对黏膜的消化作用。
消化与吸收
内因子
分泌:由壁细胞分泌。
特性:分子量约6万的糖蛋白。
作用:与食糜中的维生素B12结合而促进B12 的吸收。(与红细胞生成有关)
红细胞的生成条件
消化与吸收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调节:
头期(cephalic stage) 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大,酸度高,胃
蛋白质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HCl
最适pH1.8-3.5; pH>5,失
胨
活
凝乳酶:使乳中酪蛋白凝固,有利乳汁消化;
(幼畜)
胃脂肪酶:肉食动物。
消化与吸收
胃 蛋 白 酶
消化与吸收
黏液
分泌: 糖蛋白
表面上皮细胞(不溶性黏液) 黏液细胞(可溶性黏液)
特性: 粘滞性高,能形成凝胶层(500µm)
作用: 1、润湿食物,保护胃粘膜免受机械损伤;
动
微生物消化 大肠
消化与吸收
二、采食(prehension)及其调控
动物通过采食器官捕捉食物,并将食物送入 口腔的过程称为采食(prehension)。
采食活动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活动之一, 也是动物消化代谢过程中的首要环节。
不同动物其采食方式不同。但唇、舌、齿是 各种动物采食的主要器官。
消化与吸收
化学性消化
是指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种消化酶和植物饲料本身 的酶将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分解成为小分 子物质的过程。
微生物(生物性)消化
是指由栖居在畜禽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对饲料进行 发酵的过程。
采食
唾液
口腔
咀嚼
物
化
咽、食管
学 性
消化与吸收
内因子
分泌:由壁细胞分泌。
特性:分子量约6万的糖蛋白。
作用:与食糜中的维生素B12结合而促进B12 的吸收。(与红细胞生成有关)
红细胞的生成条件
消化与吸收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调节:
头期(cephalic stage) 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大,酸度高,胃
蛋白质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HCl
最适pH1.8-3.5; pH>5,失
胨
活
凝乳酶:使乳中酪蛋白凝固,有利乳汁消化;
(幼畜)
胃脂肪酶:肉食动物。
消化与吸收
胃 蛋 白 酶
消化与吸收
黏液
分泌: 糖蛋白
表面上皮细胞(不溶性黏液) 黏液细胞(可溶性黏液)
特性: 粘滞性高,能形成凝胶层(500µm)
作用: 1、润湿食物,保护胃粘膜免受机械损伤;
动
微生物消化 大肠
消化与吸收
二、采食(prehension)及其调控
动物通过采食器官捕捉食物,并将食物送入 口腔的过程称为采食(prehension)。
采食活动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活动之一, 也是动物消化代谢过程中的首要环节。
不同动物其采食方式不同。但唇、舌、齿是 各种动物采食的主要器官。
消化与吸收
化学性消化
是指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种消化酶和植物饲料本身 的酶将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分解成为小分 子物质的过程。
微生物(生物性)消化
是指由栖居在畜禽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对饲料进行 发酵的过程。
采食
唾液
口腔
咀嚼
物
化
咽、食管
学 性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课件

第八章 泌 尿 第九章 肌 肉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十一章 内分泌 第十二章 生 殖 第十三章 泌 乳
•
1、1904年,巴甫洛夫(俄国)。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
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
•
2、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关于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
绪论
2、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 学物质,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的特定器官、组织或 细胞,影响并改变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内分泌(endocrine) 作用方式: 旁分泌(paracrine)
自分泌(autocrine) 特 点: 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
特 点:范围小,不够灵活,是神经和体液调 节的补充。
绪论
六、动物体内的控制系统(图示)
1、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
(Open loop system) 系统内受控部分的活动不会反过来影响控 制部分的活动。
2、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
(Closed loop system)
绪论
反馈调节(Feedback):
整合生理学
➢ 整合 (integration) ➢ 对生命个体来说:时间和空间的整合(“联系
”和“发展”) ➢ 对生态系统来说:动物、环境和人的协调共存
和可持续发展
绪论
小 结(Summary)
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内环境与稳态 五、高等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 六、动物体内的控制系统
• 多利是由三只母羊的基 因克隆的。
体细胞克隆技术分4个步骤:
动物生理学课件:第6章消化

*脑—肠肽的概念
▪ 产生于胃肠道的一些肽,不仅存在于胃肠道,也 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而原来认为只存在于中 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肽,也在消化道中发现。这种 双重分布的肽统称为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
▪ 已知的脑—肠肽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 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血管活性肠肽、内啡肽 等约20余种。
*慢波、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的关系:
平滑肌的收缩是继动作电位之后产生的,而动作电位是在慢 波去极化的基础上发生的。慢波(前电位)是平滑肌的起步电 位,是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它决定胃肠道蠕动的方向、 节律和速度。
2.消化道平滑肌电活动与胃肠运动
胃肠运动形式很多,但都依赖于平滑肌的电活动。静息电位 的周期性变化形成慢波的自发基本电节律。慢波影响胃肠平滑 肌的紧张性,但并不直接引起平滑肌收缩。慢波可以触发动作 电位的发生,在慢波上叠加的动作电位才能引起平滑肌收缩。 峰簇与小肠运动周期相一致。
1.摄食短时调节的外周信号 摄食后开始,来自消化道、肝脏等处的机械、化学感受器的信号,
经四条途径进入中枢(自学)。 短时调节本身不能持久改变能量和体脂状态。
2.摄食长期调节的外周信号 胰岛素和瘦素是调节摄食和能量平衡的两个最重要的长期信号。
二者作用于中枢后抑制摄食,增加能量消耗。胰岛素可促进瘦素产生, 瘦素则抑制胰岛素分泌。生长素可促进摄食。
肽
液分泌
P物质 刺激肠平滑肌收缩
生长抑素 抑制胃液、胰液分泌,抑制多种胃、肠、胰激素释放
脑啡肽 减慢胃肠和胆囊运动,抑制胃酸、胰液和胆汁分泌,镇痛
蛙皮素 刺激胃液、胰酶、胃泌素分泌,刺激小肠、胆囊、动脉血管平滑肌 收缩,血压上升
神经降压素 抑制胃酸、胰岛素分泌,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血糖升高,血压下 降
第六章 消化生理

定义: 特点:是迷走-迷走反射 生理意义:食物大量入胃,胃内压不变, 可暂时贮存食物。 胃内食团呈明显的分层排列(见下图) (2)蠕动 食物入胃后5分钟左右,即开始舒张和收缩 交替进行的蠕动。 胃中部 幽门部;受胃平滑肌的慢波控制 生理意义:食物与消化液混合,推动食物由 胃进入十二指肠。
(3)紧张性收缩(tonic contraction) 以平滑肌长时间的收缩为特征 作用:使胃维持一定的形状,维持和提高胃 内压力,利于化学消化 2. 胃运动的调节
(1) 当食物离开胃进入小肠后,还有继续刺激胃
液分泌的作用。
(2) 机制:主要是体液调节的作用。 食糜入小肠 小肠粘膜 小肠吸收的氨基酸 胃泌素 肠泌酸素 胃酸
(3) 特点:量少,约占总量的10%。
(四)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除精神、情绪因素外,主要有: 1 盐酸: 抑制G细胞—胃泌素 胃窦:pH 1.2-1.5 促进D细胞—生长抑素 十二指肠:pH 2.5
(三)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1 头期胃液分泌: (1) 冲动均来自头部感受器(眼、耳、鼻、口腔、 咽、食管) (2) 机制: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均为神经调节) 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 A、直接刺激壁细胞 B、胃窦部的G细胞 胃酸
胃泌素
(3) 特点: 量多,占总分泌量的20%,酸度和胃蛋白酶原的含 量高,消化力强。
与神经系统共同调节消化器官的活动,作用广泛。
2 胃肠道是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
3 内分泌细胞形态特点:
(1) 开放型(多):感受胃肠腔内食物成分pH的变
化,引起分泌活动
(2) 闭合型(少):分泌与受神经兴奋或周围内环境 变化调节,而食物成分无关
4 作用方式:
内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自分泌 内分泌:激素经血液运输至靶组织而发挥作用。 旁分泌:某些激素可不经血液运输,仅通过细胞 外液扩散至邻近靶细胞发挥调节。 神经分泌:一些激素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自分泌:指激素通过局部扩散至细胞间隙,又返 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作 用,这种方式称为~。
动物生理学课件6消化与吸收

咀嚼的次数和时间与饲料的性状有关。一般湿的饲料比干 的饲料咀嚼次数少,咀嚼时间也比较短。
二、吞咽(deglutition)
吞咽是由口腔、舌、咽和食管肌肉共同参与的一系列复 杂的反射性协调活动,是食团从口腔进入胃的过程。
吞咽动作可分为由口腔到咽、由咽 到食管上端和由食管上端下行至胃三 个顺次发生的时期。吞咽由咽部周围 (主要是软腭部,此外包括咽和食道) 的感受器感受刺激而激发,兴奋主要 经由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传到吞咽的基本中枢—延髓。支配舌、 喉、咽部动作的传出神经在三叉神经、 舌咽神经和舌下神经中,支配食管的 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
类型
特点
产生机制
静息 ①数值小,约-50~-60mV ①细胞内K+外流
电位 ②膜电位不稳定,易自发性 ②Na+、Cl-、Ca2+ 内流
去极化而产生慢波
③生电性钠泵活动
基本 电节 律
起于纵行肌电紧张扩布至环 形肌,波幅5~15mV,持 续1~4s,频率胃直肠回 肠,3、12、9/min
▪ (二)内分泌机制(体液调节)
▪ 1.全身性作用的激素
▪ 生长素促进消化系统生长发育; ▪ 甲状腺素促进消化液分泌,加速营养物质吸收。
▪ 2. 胃肠激素——为主
五、胃肠道平滑肌特性
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2.较大的展长性
能作很大的伸展,但不发生张力的改变。
3.持续的收缩或紧张性
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微弱的收缩状态。
二、食欲中枢
摄食行为受下丘脑的摄食中枢和饱中枢控制,下丘脑是调节食 欲的基本中枢。家畜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等接受外界环境的刺 激,兴奋或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
摄食中枢兴奋,饱食动物进食,合成代谢增强;损毁则出现厌 食症。饱中枢兴奋,表现为停止摄食,出现分解代谢反应,损毁 则出现过食现象,体内脂肪贮藏及糖原合成加强。
二、吞咽(deglutition)
吞咽是由口腔、舌、咽和食管肌肉共同参与的一系列复 杂的反射性协调活动,是食团从口腔进入胃的过程。
吞咽动作可分为由口腔到咽、由咽 到食管上端和由食管上端下行至胃三 个顺次发生的时期。吞咽由咽部周围 (主要是软腭部,此外包括咽和食道) 的感受器感受刺激而激发,兴奋主要 经由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传到吞咽的基本中枢—延髓。支配舌、 喉、咽部动作的传出神经在三叉神经、 舌咽神经和舌下神经中,支配食管的 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
类型
特点
产生机制
静息 ①数值小,约-50~-60mV ①细胞内K+外流
电位 ②膜电位不稳定,易自发性 ②Na+、Cl-、Ca2+ 内流
去极化而产生慢波
③生电性钠泵活动
基本 电节 律
起于纵行肌电紧张扩布至环 形肌,波幅5~15mV,持 续1~4s,频率胃直肠回 肠,3、12、9/min
▪ (二)内分泌机制(体液调节)
▪ 1.全身性作用的激素
▪ 生长素促进消化系统生长发育; ▪ 甲状腺素促进消化液分泌,加速营养物质吸收。
▪ 2. 胃肠激素——为主
五、胃肠道平滑肌特性
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2.较大的展长性
能作很大的伸展,但不发生张力的改变。
3.持续的收缩或紧张性
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微弱的收缩状态。
二、食欲中枢
摄食行为受下丘脑的摄食中枢和饱中枢控制,下丘脑是调节食 欲的基本中枢。家畜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等接受外界环境的刺 激,兴奋或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
摄食中枢兴奋,饱食动物进食,合成代谢增强;损毁则出现厌 食症。饱中枢兴奋,表现为停止摄食,出现分解代谢反应,损毁 则出现过食现象,体内脂肪贮藏及糖原合成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