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母校--日本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近代中国之父鲁迅曾经学习的地方

东北大学近代中国之父鲁迅曾经学习的地方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简称东北大,是一所位于日本东北地区最大都市仙台市的研究型国立综合大学。
其创立于1907年,原名仙台医科大学,后成立为东北帝国大学,是当时继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之后日本设立的第三所旧帝国大学。
二战后,为了消除帝国主义思想而正式改名为东北大学。
基本设施图书与医疗设施全校共藏书275万册,每年以9万册的速度增加。
校中心图书馆在二战中遭受空袭。
报刊阅览室及一些建筑物被烧,以后虽被恢复,但仍感空间狭小、设备陈旧。
1972年在川内校区新建成了图书馆,总面积12480平方米,可达到9.8万册开架服务的利用效率。
馆中藏有不少珍本,如狩野文库中的类聚国历史第25卷、史记·教本纪第10被指定为稀有国宝。
医疗保健方面,在医学部、牙科学部、抗霉菌研究所均设有附属医院,共有病床1026张。
1988年附属医院为校外人员治疗达371740人次。
鲁迅塑像鲁迅阶梯教室片平校区,至今仍保存有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讲义室。
该建筑物,是被称为”近代中国之父”的文豪鲁迅先生曾经学习的地方,作为”鲁迅的阶梯教室”而闻名。
在1904年修建后,经过改修、移建,至今仍是保留着鲁迅先生当年留学时风貌的历史性建筑。
曾有众多中国客人造访此地,在教室里的黑板上写下了随想。
其中,1998年11月29日的江泽民国家主席的来校视察,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江泽民国家主席,坐在鲁迅先生常坐的椅子上,缅怀鲁迅先生,感慨万分。
专业设置研究科专业设置文学研究科文化科学、语言科学、历史科学、人类科学教育学研究科综合教育科学、教育设计评价法学研究科法科大学院、公共政策大学院、法政理论研究经济学研究科经济经营学、会计理学研究科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化学、地学医学系研究科医科学、残障科学、保健学齿学研究科齿科学药学研究科创药化学、医疗医药学、生命药学工学研究科机械系统设计工学、纳米机械学、航空宇宙工学、量子能源工学、电气·通信工学、电子工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化学工学、生命工学、金属尖端工学、智能设备材料学、材料系统工学、土木工学、都市·建筑学、技术社会系统、生物机器人工学农学研究科资源生物科学、应用生命科学、生物产业创成科学国际文化研究科国际地域文化论、国际文化交流论、国际文化语言论信息科学研究科系统信息、人类社会信息、应用信息、信息基础生命科学研究科分子生命科学、生命机能科学、生态系统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研究科环境科学医工学研究科医工学教育信息学研究部教育信息学专门职大学院法科大学院、公共政策大学院、会计。
这张幻灯片改变鲁迅一生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这张幻灯片改变鲁迅一生王锦思中国学生大都在中学学习过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呐喊·自序》和《藤野先生》,里面记载了鲁迅在日本学医期间,因为看到日军屠杀中国人,而周围却有许多中国人麻木围观的图片,就决心弃医从文,走上了救国救民的文学道路。
这张改变了鲁迅命运,乃至改变中国文学史、中国历史的照片到底是什么样的,许多人并没有见过。
鲁迅13岁那年,父亲因长期患病去世,导致家境败落,这对鲁迅的志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之前,家境好时,周围人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但自他家变穷后,周围人的话语变得冰冰的,眼光变得冷冷的。
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让鲁迅倍感世态炎凉,在他心灵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1898年,18岁的鲁迅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
由于成绩优异,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1904年到1906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而这也正好是发生日俄战争的时期(1904年2月-1905年9月)。
鲁迅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误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然而,一件小事却改变了鲁迅的思想和观念。
1906年,鲁迅在仙台上细菌学课,当时课堂上用幻灯来显示细菌的形状和活动情况,有一次教师讲完后还没到下课时间,便放了几段反映时事的片子,映出的是日俄战争的故事:日军抓了一个中国人要处决,说他做了俄国间谍,刑场四周有很多身强力壮的中国人正津津有味地围观,表情不无好奇嬉笑的样子。
看到这一幕,日本学生拍手欢呼,声震屋瓦,有的斜着眼睛看着鲁迅,议论说:“看看中国人这样子,中国一定会灭亡。
”鲁迅被这件事深深触动了。
鲁大爷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来改为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
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致死亡,家境败落了下来,因此卖了房子。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小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
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
自他家变穷了,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说话了,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
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对于他幼小的心灵的打击很大,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
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事物的。
多年以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呐喊》自序)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
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
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
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
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
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
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
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
鲁迅作文之鲁迅弃医从文作文

鲁迅弃医从文的作文【篇一:高考作文经典素材:鲁迅弃医从文】高考作文经典素材:鲁迅弃医从文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月,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忱东渡日本留学。
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四周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痹不仁的人群的情形后,心里遇到极大的震动,他感觉“凡是愚弱的公民,即便体格怎样健全,怎样健壮,也只能做毫无心义的示众资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用认为不幸的”。
他断然弃医从文,发奋用手中的笔来唤醒熟睡的中公公众的灵魂。
剖析:个人的理想重要仍是民族的复兴重要?鲁迅选择了后者。
在那“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时代,这样的选择又是何等伟大。
话题:“理想和现实”“选择”【篇二:从鲁迅弃医从文谈我国的环境教育】从鲁迅弃医从文谈我国的环境教育纲要:目前,我国特别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纳了多种环境管理手段,但环境问题依旧突出。
为了找到解决我国目前突出环境问题的方法,笔者经过对照鲁迅弃医从文的事实,提出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火烧眉毛,且一定将工作重心从行政、法律、技术、经济等手段转移到教育手段上的看法。
认为只有加大环境教育力度,确实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
要点词:环境教育环境问题环境意识 1 前言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好像鲁迅时代的民族问题,仁人志士采纳了好多救国的方法和手段,可是国家依旧落伍,中国人仍旧麻痹。
追求更好的解决环境问题方法显得十分急迫和必需。
2由鲁迅弃医从文的事实联想环境问题鲁迅从前在日本想到假如中国人的思想不觉醒,即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不过做毫无心义的看客 [1] 。
当时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相貌。
他终于下定信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
此后,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向黑暗的旧社会倡始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记的中华子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勇敢斗争 [2] 。
目前的环境问题也是这样,固然采纳了众多的环境保护举措,可是环境问题没有解决,而大部分人麻痹。
留学日本名人,孙中山,戴季陶,蒋介石,夏衍,鲁迅,周恩来,蒋纬国,汪精卫,李登辉,丘成桐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not for commercial use曾留学日本的中国名人日本留学的源起,应该说早有历史。
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曾留学日本的中国名人:中立者周作人,左一羽太信子,右一其弟羽太重九周作人(1885-1968),1906年赴日本留学,初入东京法政大学预科,后改入立教大学学习海军技术,不久又改学外国语,1911年夏回国。
郁达夫(1896-1945),1913年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5年夏毕业后进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医科,1916年秋改入该校法科。
1919年毕业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2年毕业。
蒋百里和爱妻左梅蒋百里(1882-1938),1901年被选派入日本成城学校,后升入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1906年毕业回国。
郭沫若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
1914年入九州大学学习医学,1937年之前,旅居日本近20年。
1910年,蒋介石留学日本军校期间着和服与同学张群合影蒋志清(常用名中正,字介石,1887——1975),1906——1911,先入东京清华学校,后转入振武学堂,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实习,为士官候补生。
秋瑾在日本秋瑾(1875--1907),1904--1906,青山实践女子学校。
周恩来和中国留学生合影周恩来(1898--1976),1917--1919,1917年(大正六年),19岁的周恩来留学日本。
在此地(当时为神田区中猿乐町)的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创始人首任校长松本龟次郎)学习日语,接受辅导,准备进入大学。
当时,松本龟次郎校长反对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受其影响,周恩来于1919年(大正八年)回国进入天津南开大学学习,投身于五四运动。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藤野先生拓展素材

5 藤野先生拓展素材鲁迅与藤野先生黄裔藤野先生(1874-1945)是鲁迅的老师,他具有严谨朴实、诲人不倦的师德和正直无私的品格。
这里说些鲜为人知的轶事。
1904-1906年鲁迅在仙台医专学医,藤野教鲁迅神经学、血管学等六门课程。
他不仅教鲁迅学日语,还定期为鲁迅细改笔记,使鲁迅十分“不安和感激”。
他见鲁迅住很差的客店,就为他另找一处。
在他关爱下,鲁迅日语和学业都有长进。
藤野先生帮助中国强盛起的行为,却被日本学生诬为漏题、偏袒鲁迅。
他不予理睬。
他早就具有民族友好思想,早年读过中国许多古籍,钦佩中国文明,敬慕华夏民族英雄。
后鲁迅弃医从文,向他告别,他深感惋惜,赠鲁迅一张题着“惜别。
谨呈周君”(鲁迅原名周树人)的照片,要鲁迅回赠一张,并嘱经常通信。
分手后,鲁迅一直思念并铭记这位恩师。
其照片始终挂在鲁迅书房;他订正的三大本笔记也被珍藏,他的形象始终鼓舞鲁迅战斗。
鲁迅回国后,历经“五四”落潮的苦闷彷徨,加以恩师地址不详,就不曾通信。
1926年鲁迅以思念、景仰和歉疚之情,作《藤野先生》。
1934年鲁说此时倘去日本,当局即便让他登岸,也会派便衣盯梢。
适逢日本增田涉和岩波文库分别翻译、出版《鲁迅选集》,分别征求鲁迅意见。
他多次叮咛译出补进《藤野先生》,借以探询恩师消息。
1935年又通过山本初枝夫人打听藤野下落,未果,翌年,鲁迅怀着未能探望恩师的歉疚与世长辞。
其实藤野还健在。
只因仙台医专改为医大,校方借口其学历不合要求,把他由教授降为讲师,后指令他辞职。
他到东京进修后回乡开诊所。
1935年,日本第四高等学校一老师发现恒弥即藤野长子,就寄《鲁迅选集》给藤野看,他看到扉页鲁迅照片惊喜赞叹,对侄儿、大阪大学教授恒三郎说:“从我学生里飞出这样的伟人也真令人高兴啊!”1936年记者采访藤野,把一张报道鲁迅逝世的照片给他看,他悲痛万分,双手颤动高举照片,后写下“谨忆周树人君”六字,向记者倾诉一桩桩往事,记者发表《谨忆周树人君——藤野医师访问记》,说他慨叹索居农村,极端闭塞,还说“如果早知道他在生前很想知道我的消息,我若给他去信该会使他多么高兴啊!”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留学日本名人,孙中山,戴季陶,蒋介石,夏衍,鲁迅,周恩来,蒋纬国,汪精卫,李登辉,丘成桐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not for commercial use曾留学日本的中国名人日本留学的源起,应该说早有历史。
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曾留学日本的中国名人:中立者周作人,左一羽太信子,右一其弟羽太重九周作人(1885-1968),1906年赴日本留学,初入东京法政大学预科,后改入立教大学学习海军技术,不久又改学外国语,1911年夏回国。
郁达夫(1896-1945),1913年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5年夏毕业后进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医科,1916年秋改入该校法科。
1919年毕业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2年毕业。
蒋百里和爱妻左梅蒋百里(1882-1938),1901年被选派入日本成城学校,后升入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1906年毕业回国。
郭沫若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
1914年入九州大学学习医学,1937年之前,旅居日本近20年。
1910年,蒋介石留学日本军校期间着和服与同学张群合影蒋志清(常用名中正,字介石,1887——1975),1906——1911,先入东京清华学校,后转入振武学堂,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实习,为士官候补生。
秋瑾在日本秋瑾(1875--1907),1904--1906,青山实践女子学校。
周恩来和中国留学生合影周恩来(1898--1976),1917--1919,1917年(大正六年),19岁的周恩来留学日本。
在此地(当时为神田区中猿乐町)的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创始人首任校长松本龟次郎)学习日语,接受辅导,准备进入大学。
当时,松本龟次郎校长反对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受其影响,周恩来于1919年(大正八年)回国进入天津南开大学学习,投身于五四运动。
记录鲁迅先生的传记和故事

**传记**:
- 《人间鲁迅:从小康坠入困顿》:本文节选自《鲁迅自传》,讲述了鲁迅从“家有四五十亩水田”到“连学费都交不起”的跌宕童年。
- 《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本书是与鲁迅神交已久的小川所著,作者在书中尽旧作未尽之事,将鲁迅的思想伟力与文学魅力汇于当下,幻化其人,解答当代人对生活的困扰、对技术的困惑、对文化的迷惘。
**故事**:
- 弃医从文: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求学,选择了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
鲁迅选择从医,在一定程度上和他父亲的去世有关。
- 《狂人日记》的诞生: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凝聚了鲁迅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以及对中国现代命运的思索。
他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专制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最严厉地质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说:这个大学我真上过。
东北大学----雄踞东北的机器人实力派
相比于很多家里人不知道自己到底考上了哪所日本大学的留学生们来说,东北大学学生的烦恼往往就是:“你不是说去日本了么,怎么去沈阳读书了呢?”“哟,去美国留学了啊?”这些发生过太多次实在懒得解释的误解,即使日本东北大学的实力其实是强于其他两所东北大学的。
今天要介绍的是日本老牌七所帝国大学之一的这所“东北大学”!日本东北大学(东北大学,日语:とうほくだいがく,,简称东北大。
位于日本东北地方最大都市─仙台市的国立大学。
东北大学创立于1907年(明治40年),是日本继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之后设立的第三所帝国大学。
东北大学创立于1907年,位于仙台,是日本的旧七大帝国大学之一(另外六所帝国大学是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名古屋大学、九州大学、北海道大学),是当时日本开设的第三所帝国大学。
成立之初称作东北帝国大学,二战后为了消除帝国主义而改为现名。
日本历史最悠久的金属材料研究所也隶属于东北大学,在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实力傲视全球。
日本特种钢的研究绝大部分都和这所学校有关。
图为其材料学研究科的研究成果展示页面,几乎每周都有大大小小的新成果发布。
仙台更是日本本州东北地区最大城市,经济和文化中心,宫城县首府。
仙台,在东京以北,颇为繁荣,人口一百万,交通设施完善。
这不是一个古城,看不到千年的建筑物,建城不过四百年。
如今仙台自称为学术之城,野心勃勃,要以全球化的智能概念,开展一个与大自然共生的城市。
东北大学的治校理念是:研究第一、门户开放、尊重实学。
所以该校很重视科学研究。
2002年因为发明“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田中耕一先生就毕业于东北大学(本科)。
中国作家鲁迅先生,以及数学家苏步青教授也曾在该校就读。
只要对于鲁迅先生稍有了解(接受过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就可以),那么你就会读过《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曾经弃医从文并且说出了“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这句话。
没错,当年鲁迅先生在日留学期间就读的就是如今东北大学的前身——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就是如今的东北大学医学部。
1904年9月,鲁迅先生正式开始了日本留学的历程,但是当年鲁迅先生的日文并不好(敲黑板:论语言学校的重要性啊同学们。
),藤野教授便对鲁迅先生进行单独辅导,这才有了那篇《藤野先生》,但是仅仅经过了一年半的时间,鲁迅先生便觉醒了“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想法,毅然退学,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绝对不是因为东北大学的医学不好~~)。
至今,东北大学校园内还完整地保留着鲁迅先生当年上课时的阶梯教室,校内还有鲁迅先生的雕像和纪念馆,纪念着这段往事。
其片平校区至今仍保存有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讲义室。
该建筑物,是被称为"近代中国大文豪”鲁迅先生曾经学习的地方,作为"鲁迅的阶梯教室"而闻名。
在1904年修建后,经过改修、移建,至今仍是保留着鲁迅先生当年留学时风貌的历史性建筑。
东北大学是所中国人民熟悉的一所大学,不仅因为我国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以及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曾就读过该校。
主要因为该校有优良的学风和校风。
东北大学向来有着“尊重研究”的光荣传统,并且代代相传,各部门都十分重视科学研究,成果累累,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科学计测研究所
的大型太阳炉不仅在日本、而且在世界上也非常著名,为日本能源研究作出了贡献。
理学部、工学部、医学部培养出了不少优秀学者,如故布施先之在脑解剖、原校长本川弘一在脑波的基础研究方面获日本科学院奖。
本村男也的病理学,加藤半治郎和中泽房吉的内科学,桂重次的外科学等均在日本医学界起开拓之功。
在日本最高等级学术奖学士院奖获
奖者中,东北大学的毕业生在工程学科占全国大学的第2位,物理学、化学均战第3位,获奖人员仅次于东京大学、京都大学。
东北大学为规模巨大的综合性国立大学。
在目前研究成果卓著,学者不断涌现,指导社会进步等方面已得到社会首肯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奋进,不仅要成为日本学术文化中心,而且要取得更多的世界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