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日本歌人_论_集外集_中的诗
鲁迅 诗

春江好景依然在,远国征人此际行。
莫向遥天望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
这首是写给日本剧评家升屋治三郎的。原诗所写的条幅上题“辛未3月送升屋治三 郎兄东归。”诗中“远”作“海”,“望”作“忆”。
许寿裳《怀旧》:“1903年他(鲁迅)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 赠我。”鲁迅于1931年重写时题:“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 二月十六日也。”
①寒星: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荃不察:屈原《离骚》:“荃不察 余之衷情兮。”
哀范君三章 (1912年)
别诸弟三首--辛丑二月并跋 (1901年)
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
夜半倚床忆诸弟,残灯如豆月明时。
日暮舟停老圃家,棘篱绕屋树交加。
怅然回忆家乡乐,抱瓮何时更养花?
春风容易送韶年,一棹烟波夜驶船。
何事脊令偏傲我①,时随帆顶过长天。
仲弟次予去春留别元韵三章,即以送别,并索和。予每把笔,辄黯然而止。越十余 日,客窗偶暇,潦草成句,即邮寄之。嗟乎!登楼陨涕,英雄未必忘家;执手消魂 ,兄弟竟居异地!深秋明月,照游子而更明;寒夜怨笳,遇羁人而增怨。此情此景 ,盖未有不悄然以悲者矣!
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⑥。
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我于爱农之死,为之不怡累日,至今未能释然。昨忽成诗三章,随手写之,而忽将 鸡虫做入,真是奇绝妙绝,辟历一声,群小之大狼狈。今录上,希大鉴定家鉴定, 如不恶,乃可登诸《民兴》也。天下虽未必仰望已久,然我亦能已于言乎?二十三 日,树又言。 原诗最初发表于1912年8月21日绍兴《民兴日报》,暑名黄棘。1934年 鲁迅把第三首编入《集外集》时题作《哭范爱农》,“当世”作“天下”,“自” 作“合”,“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作“幽谷无穷夜,新宫自在春”。许寿裳 《怀旧》:“先兄读了,很赞美它;我尤其爱‘狐狸方去穴’的两句,因为他在那 时已经看出袁世凯要玩把戏了。”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②,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③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④。
来源:小精灵儿童资讯站[注释][1]《自题小像》作于1903年,鲁迅最初将这首诗送给好友许寿裳,后收入《集外集拾遗》[2]神矢神箭。
即爱神特的箭。
在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是个长着翅膀的少年。
他把神箭射向青年男女,中箭的人就会坠入爱河。
[3]荃香草。
《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4]轩辕即黄帝。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解读]热血青年哪个不爱自己的祖国,中国的爱国志士哪个不仰慕屈原。
可以想见弱冠之年的鲁迅捧读《离骚》,耳边萦绕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东渡扶桑求学的鲁迅,忘不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炮火硝烟,忘不了清政府于1901年签订的卖国条约,忘不了东北三省依然踏响着沙俄军队的铁蹄……同窗至交许寿裳曾为这首小诗作了最好的注释:“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写迢望故国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末醒,不胜寂寞之感,未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言。
”来源:小精灵儿童资讯站“灵台无计逃神矢”,作者在这句诗中,将自己魂牵梦萦的祖国,比作恋人。
作者的心灵是无法逃脱爱神丘比特射出的那柄神箭的,因为他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一个古老民族的热血,他的故乡绍兴的双江溪畔矗立着大舜庙,会稽山下屹立着大禹陵,爱国诗人陆游、鉴湖女侠秋瑾都是他的同乡,私塾里学得的方方正正的汉字是构成他思维和思想的原素,黄皮肤、黑头发也使他痴心不改。
鲁迅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尽管他当时痛恨卖国的清政府。
热爱祖国和痛恨清政府一点儿也不矛盾,恰恰两者相互依存。
正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黑暗、愚昧、没落,才使得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风雨飘摇,任人宰割。
“灵台”即心灵,心灵是爱恨交加的,所以一个“逃”字用的极妙。
国家被毁成这样,政府虚弱成这样,民众麻木成这样,然而,有志青年的责任心,那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是“逃”不掉的。
初到日本留学,倍感落后国家国民的屈辱,国家的尊严不保个人的面子何存?!当年的留日学生被日本人歧视、小视是常有的事。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荐轩辕”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荐轩辕”出⾃《⾃题⼩像》是现代伟⼤⽂学家鲁迅在⽇本东京学时给他的挚友许寿裳的诗作。
诗本⽆题,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题⼩像⾃题⼩像 灵台⽆计逃神⽮,风⾬如磐闇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荐轩辕。
注释灵台:语本《诗经》,借代晚清最⾼统治阶级慈禧等(据阿袁《鲁迅诗编年笺证》说,是也)。
⽆计:⽆法。
计:⽅法。
神⽮:神奇的箭镞,借指新兴的⾰命⼒量;以往许多论者误引许寿裳的说法⽽导致了该诗久久不得其解;今据《鲁迅诗编年笺证》(具见⼈民出版社2011年版)所说为确。
磐:磐⽯,厚⽽重的⽯头。
故园:故乡。
荃:荃草,⼀种⾹草,这⾥指君王(按,此据《鲁迅诗编年笺证》所引汉⼈王逸所注《楚辞》注语⽽知)。
荃不察:化⽤《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以借代最⾼统治着慈禧太后。
察,体察,垂察。
荐:名作动,献,进献(祭品)。
轩辕:黄帝。
这⾥象征古⽼的中华⼤地和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
全诗译⽂我怎么做也不能从⼼中割舍游⼦对祖国故⼟的眷恋 祖国故乡在风⾬飘摇的浓重⿊暗之中 把希望寄托于民众,但民众还没有觉醒,他们对我的希望还不能理解 我把我的鲜⾎敬献给祖国,誓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牺牲 《⾃题⼩像》诗本⽆题,系鲁迅于1903年在⽇本东京弘⽂书院求学时,剪辫题照,赠给他的挚友许寿裳的。
据许寿裳1936年12⽉l9⽇作《怀旧》⼀⽂说:“1903年他23岁,在东京有⼀⾸《⾃题⼩像》赠我的……” 这⾸诗即是许寿裳发表《怀旧》⼀⽂时⾸次披露于世的,题⽬也是许寿裳添加的,后收于鲁迅《集外集拾遗》⼀书中。
鲁迅于1931年重写时题:“⼆⼗⼀岁时作,五⼗⼀岁时写之,时⾟未⼆⽉⼗六⽇也。
”《⾃题⼩像》是⼀⾸七⾔绝句。
诗是鲁迅21岁写的,51岁重写。
在30年中很少写诗,从这以后才开“诗戒”。
何等坚贞、猛烈的爱啊!这是《呐喊》和《彷徨》的先声,也是鲁迅毕⽣奋⽃的标灯和旗帜。
鲁迅在上海的几首诗

2018.10.下/文史精华 l 69
“偶值 大心离火宅 ” ,是说那 只鸽子 的 得救是一个很偶然 的事 件 ,西村博士具有 “大 心 ”即广博 的同情心 , 爱护动物 ;但这对 战争 造成 的败井颓垣又 能有 多少帮助 呢。 “奔 霆 飞 焰 ” 的 “焰 ”字 ,后来鲁迅抄 给杨霁云时改用 “嫖”。 “嫖 ”也指火焰 ,但又
1 934年鲁迅在上海 与 日本友人 的合影
华灯照宴敞 豪门, 娇 女严装侍玉樽 , 忽忆情亲焦土下 , 佯 看罗袜掩 啼痕。 又 《无题二 首 》其二 云 : 皓 齿 昊娃 唱 柳枝 , 酒阑人静 暮春 时。 无端旧梦驱 残醉 , 独 对 灯 阴忆 子规 。 这里 的 “皓齿 吴娃 ”同 《赠人二 首 》其 一 里 的 “明眸越女 ”一样 ,都 是被不 幸的狂 风吹到上 海滩来 的苦人 ,在 她们 的盛装 歌舞 背后 ,总有难以言说的辛酸 。 表 面的光鲜 和 内里 的痛苦 ,鲁迅 注意 到 这里 的悖 反 ,体 现 了他仁爱慈悲的胸怀 。 在《鲁 迅 日记 》中 ,“理 玉筝 ”作 “弄玉筝 ”, “夜风轻 ”作 “夜风清”,“但见”作 “独见 ”。 鲁 迅 的旧体诗颇多 异文 ,其 中多数应 当是 出 于鲁迅本 人的修改 ,但也有情形 比较复杂 的 , 也 会有传 抄排版之 误等 ,很需 要认真地 汇校 一 番。 (摘 自 《文汇读 书周报 》,2018年 3月 26 日 )
奔霆飞焰歼人 子 ,败 井颓垣剩饿 鸠。 偶值 大心 离火宅 ,终遗高塔 念瀛洲。 精禽 梦觉仍衔 石 ,斗士诚 坚共抗流。 度尽劫 波兄弟在 ,相 逢一笑泯恩仇 。 西村 博 士于上海 战后 得丧 家之鸠 ,持 归 养之 ,初 亦相 安 ,而 终化去 ,建塔 以藏 ,且 征题 咏 ,率成一律 ,聊答遐情云 尔。
论鲁迅的新诗

4
湖 州 师 专 学才 皮 ( 社 会 科 李版 )
19 8 6 年 第 4
期
论
鲁
迅
, 。
年 的
洪
新
诗
鲁迅在一 九三 四 年 写 《 集 外集 欢做 新 诗 的
运 动 以来
,
序 言 》时 说
:
:
“
… … 我 也做 了 几 首新诗
,
。
我 其 实 是不 喜
,
诗 人 的 一 出现
一 但也不 喜欢做 古 诗
一 手 张弓
,
,
因 此 鲁迅 诗 中说
,
:
一 个小 娃 子
,
,
展开翅子在 空中
。 ,
一手 搭
”
,
传 说 只 要 他 的 箭射到男女 双方 的 心 里
,
两 人 就会 相恋
鲁迅在这 里 作 了 新 但 却又 不 知 道
虽 然 已 经 有爱
。
的 创 造 发挥 应 该 去爱 谁
, ,
说 小娃 子 的 箭射 着 一 个 人 的 前胸 反 转来 向小 娃 子 请教
、
应 当载 入 我 国现 代 文学史 的 史册
。
一
一 九 一 八 年的 六 首新 诗
,
一 九 一 八年
鲁 迅 在 创 作小说 《 狂 人 日记 》 的同 时 这 是 他 积 极投 入
。
,
写 了 《 梦》
、
《 爱 之 神》
。
、
《 桃
花 》等六 首 新 诗
的 封 建 制度
,
,
“
” 五 四 新文 化 运动 进行反 封建斗 争所 唱 的 战 歌
鲁迅诗集有哪些(鲁迅诗歌赏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孔乙己》《记念刘和珍君》《阿 Q 正传》…你读过多少篇鲁迅?鲁迅生于 1881 年 9 月 25 日今天是他诞辰 140 周年鲁迅一生写诗不多,每首都独具特色我们一同来读读鲁迅的诗纪念这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文学家”鲁迅的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注释: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
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
破帽:原作“旧帽”。
漏船载酒:用《晋书·毕卓传》中的典故:“得酒满数百斛(hú)……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漏船:原作破船”。
“中流:河中。
横眉:怒目而视的样子,表示愤恨和轻蔑。
孺子牛:春秋时齐景公跟儿子嬉戏,装牛趴在地上,让儿子骑在背上。
这里比喻为人民大众服务,更指小孩子,意思是说鲁迅把希望寄托在小孩子身上,就是未来的希望。
小楼:指作者居住的地方成一统:意思是说,我躲进小楼,有个一统的小天下。
管他冬夏与春秋:即不管外在的气候、环境有怎样的变化。
赏析:《自嘲》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首联写当时作者所处的险恶处境;颔联写他坚持斗争的行动;颈联写他坚持斗争的内在动力,即强烈的爱和憎;第四联写他战斗到底的决心。
全诗内在逻辑性强,文字风趣,内容庄肃。
鲁迅的情诗我的失恋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衣。
爱人赠我百碟巾;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想去寻她人拥挤,仰头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回她什么:冰糖葫芦。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想去寻她河水深,歪头无法泪沾袖。
爱人赠我金表索;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想去寻她没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
鲁迅《集外集》杂文集:《人与时》

鲁迅《集外集》杂文集:《人与时》鲁迅《集外集》杂文集:《人与时》引导语:《人与时》出自鲁迅《集外集》杂文集,此诗用象征和写实的手法,寓托了诗人深邃的哲理思辩,使全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人与时〔1〕一人说,将来胜过现在。
一人说,现在远不及从前。
一人说,什么?时道,你们都侮辱我的现在。
从前好的,自己回去。
将来好的,跟我前去。
这说什么的,我不和你说什么。
【注解】〔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七月十五日《新青年》第五卷第一号,署名唐俟。
鲁迅杂文的特点我本人以前对杂文类的文章可以说孤陋寡闻,在经过鲁迅杂文的学习渐渐的杂文的特点有一丝丝的明白.虽然我只有迷迷糊糊的感念.但经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在网上的了解,开始对杂文艺术有大致框架的了解.以下就是我本人对鲁迅杂文特点的叙述.杂文是鲁迅(1881--1936)一生运用最多的文学形式.通过杂文,鲁迅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他的杂文多收于《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中.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主要内容有两大特点:1、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2、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鲁迅杂文的文体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鲁迅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这种广义上的杂文,确如鲁迅所说,是“古已有之”的,但在这种广义杂文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了独立含义的中国现代杂文,却是鲁迅的一种独立创造.是鲁迅赋予了杂文这种文体一种新内涵,使其有了完全独立的思想艺术特征,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成了一座光辉的丰碑.不论从历史事实上进行观察,还是从社会中的思想和社会文艺发展的辩证规律进行分析,我们都能看出,鲁迅杂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物.它是在中国反封建思想的斗争中产生的,是适应鲁迅解剖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思想表现的思想艺术需要而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便写了一些类似杂文的文章,并在《新青年》上开辟了“随感录”栏.从1918年起,鲁迅开始在《新青年》“随感录”栏发表杂感文章,以后又在《晨报副刊》、《京报副刊》、《国民新报副刊》、《语丝》、《莽原》、《猛进》等多种报刊上发表杂文,并开辟专栏,予以倡导.杂文便逐渐以一种独立文体的面貌出现在社会公众的面前,而鲁迅则是写杂文最多、最好的作家.鲁迅说,杂文“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这是对杂文产生根源的概括说明.鲁迅杂文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不断绵延流动的过程.从鲁迅杂文的形成——发展——成熟期.可见他的杂文蕴涵多少的心血和汗水,简直就他本人精神灵魂的浓缩吗.鲁迅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苍老的最困苦的时期.所以他的杂文是了解中国那段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因为生活在那个时代,所以鲁迅后来对自己的创作追求作过说明,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改良这人生”,因此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最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描写题材.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始终关注的是“病态社会”里的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病苦”.因此,在《药》里,他仅用一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了华老栓一家生活的贫困,正面展开描写的是他们吃人血馒头的精神的愚昧.在《故乡》里,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穷,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隔膜.《祝福》的深刻性正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鲁迅同样严峻地揭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辛亥革命时期独战多数的英雄,在强大的封建传统的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个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消磨着生命(《在酒楼上》);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既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力量,只能又回到旧家庭中(《伤逝》).鲁迅还说过,他写小说,是因为青少年时代许多痛苦的记忆,使他不能忘却.于是,当年在日本幻灯片里所看到的那些围观的麻木的中国人(鲁迅称之为“看客”),就不断地出现在他的小说中:在《孔乙己》里,主人公的不幸(包括他被丁举人残忍地打断了腿),没有引起周围人的任何同情,大家只是围观着取笑他;在《祝福》里,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去听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并不是出于同情,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点刺激.而这些人在听厌了之后,又立刻唾弃,对祥林嫂加以又冷又尖的笑.人们就是这样鉴赏着他人的痛苦,这不仅是麻木,更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而在《药》里,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夏瑜怀着“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的信念,自觉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却急忙忙赶着去“看”他被杀,茶馆里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为闲聊的谈资.先驱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与流血牺牲,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在这些描写的背后,读者不难感觉到,鲁迅用一种悲悯的眼光在“看”.他的小说正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如此无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鲁迅由此开拓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毒害与咀嚼.最充分地体现了鲁迅小说的这种“民族自我批判”(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改造国民性”)特点的,无疑是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鲁迅自己说,他写这篇小说是为了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于是,中国的读者也就永远记住了,并且永远摆脱不掉这位头戴毡帽的阿Q.鲁迅在他身上发现的是“精神胜利法”:尽管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的态度.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的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过以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或者向更弱小者(小尼姑之类)发泄,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自甘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而一旦造起反来,也是做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奴役他人的梦.因为鲁迅,人们终于认识到自己与他人身上的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因此,小说的结尾,阿Q在走向法场前的一瞬间,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样的“眼睛”在“咬他的灵魂”,高声一叫:“救命……”所有的中国人读到这里,都被震动了.小说后来翻译成多种外文,许多外国读者也在自己或同胞身上发现了阿Q,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就表示,阿Q让他想起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这或许表明,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示的是一种人类精神现象;鲁迅的《阿Q正传》可以说是一部“为人类写作”的作品,它不仅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通过我对书本和网络的了解综合以上都是我对鲁迅文章的自身的体会和分析,看了那么多关于鲁迅杂文特点的分析我不仅对他的文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还对鲁迅本人有了深刻入微的了解.我在分析他的杂文的时候仿佛也同时在解剖他的灵魂他的思想.我真是对知识增进不少!。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个人作品小说集《呐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杂文集鲁迅生前所创作的未结集出版的杂文作品死后由蔡元培、许广平等整理出版纳入第一版鲁迅全集中,然而时间仓促,难免遗珠,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些文章后以不同分类方式纳入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之中,在这些全集中对这些文章总集所取名目颇多,以下皆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所取名为准。
鲁迅杂文合集作品名称初版信息作品名称初版信息《坟》1927年3月,未名社《热风》1925年11月,北京北新书局《华盖集》 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华盖集续编》1927年5月,北京北新书局《续编的续编》1948年,上海出版公司《而已集》1928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三闲集》 1932年9月,上海北新书局《南腔北调集》1934年4月,上海同文书店《二心集》 1932年,上海合众书店《花边文学》1936年6月,上海联华书店《伪自由书》1933年10月,上海青光书局《准风月谈》1934年12月,上海联华书店《且介亭杂文》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集外集》1935年5月,上海群众图书公司《集外集拾遗》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遗补编》1952年,上海出版公司翻译作品鲁迅翻译作品单行本翻译作品初版信息翻译作品初版信息《壁下译丛》1929年4月,上海北新书局《现代日本小说集》1923年6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现代新文学的诸问题》1929年4月,上海大江书铺《桃色的云》1923年7月,北京新潮社《艺术论》1929年6月,《苦闷的象1924年12上海大江书铺征》月,北京未名社《文学与批评》1929年6月,上海水沫书店《出了象牙之塔》1925年12月,北京未名社《月界旅行》1903年,日本东京进化社《小约翰》 1928年1月,北京未名社《工人绥惠略夫》1922年5月,上海商务印书馆《思想·山水·人物》1928年5月,北新书局《现代小说丛译》1922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近代美术史潮论》1929年,北新书局《爱罗先珂童话集》1922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小彼得》 1929年11月,上海春潮书局《文艺政策》1930年6月,上海水沫书店《艺术论》 1930年7月,上海光华书店《毁灭》1931年9月,上海大江书铺《竖琴》1933年1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十月》1933年2月,上海神州国光社《一天的工作》1933年3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表》1935年7月,上海文化生活书店《俄罗斯的童话》1935年8月,上海文化生活书店《死魂灵》1938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坏孩子和别的奇闻》1936年6月,上海联华书局《药用植物及其它》1936年6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山民牧唱》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译文补编》2008年3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地底旅行》1906年3月,上海普及书局及南京启新书局《域外小说集》1909年3月,上册;1909年7月,下册署会稽周氏兄弟纂译,周树人发行,出版社未知学术专著鲁迅学术专著著作名称初版信息《中国小说史略》1923年12月,上册;1924年6月,下册,北大新潮出版社《汉文学史纲要》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其他作品鲁迅其余作品合集作品名称初版信息备注《野草》1927年7月,北京新潮社散文诗合集《朝花夕拾》1928年9月,北平未名社散文集《古籍序跋集》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合编《译文序跋集》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合编《两地书》1933年,上海青光书局鲁迅与许广平书信合集《鲁迅书简》1937年,三闲书屋许广平整理《鲁迅日记》1951年,上海出版公司许广平整理艺术特质小说特色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鲁迅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9期 鲁迅与日本歌人 ———论《集外集》中的诗 〔日〕实藤惠秀 著 苑 利 译 〔日〕高木立子 校 在鲁迅赠给日本人的许多诗中,有一首是赠给日本和歌作者的,名字叫《赠日本歌人》。
这个歌人是谁?这个问题无论对日本人来说,还是对中国人来说,都是个谜。
但是,这个问题经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先生与曾经向鲁迅的弟子们讲授过木刻技艺的内山嘉吉先生的共同努力,已经真相大白。
这对中日两国,都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一、 钟敬文先生与我钟敬文教授与我认识已经有40余年的历史了,我们二人的邂逅是在日本三越百货商店里举办的一次已故文学家的展览会上。
当时有五十多位日本文学家的纪念品,被摆放在不同展区,其中就有一个为苏曼殊设置的展台。
关于苏曼殊,我此前并不了解。
一看解说词,才知道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日本人,他是在日本长大的。
但他却在中国,以诗人、小说家、画家、翻译家的身份,活跃于中国文坛,享年只有34岁。
人们之所以把他称为日本已故文学家,大概因为他母亲是日本人的缘故吧。
但无论怎样说,他的作品全部是用中文发表的。
展品中,有一首有关苏曼殊的新诗,作者是钟敬文。
,一打听,才知道他是个正在日本留学的民俗学者,就住在早稻田大学附近的户冢一丁目,我赶快前去拜访,于是我们成了好朋友。
当时,我已经参加了中国文学研究会。
这个研究会的发起人是竹内好、武田泰淳和岗崎俊夫等人。
我告诉大家,中国来的民俗学者钟敬文就住在户冢町,大家一听都很高兴,要请他来讲讲。
于是在研究会的例会上,我们邀请钟敬文先生介绍了中国民俗学发展概况。
后来,即使在他研究结束归国之后,我们的书信来往也从未间断过。
但那场遗憾的战争爆发后,两国之间通讯也就中断了。
战争结束不久,食物短缺,我们在为购买食物而四处奔波的时候,从早稻田大学转来钟敬文的一封信,两国终于通邮了。
他寄来了中国的新书,并希望我能替他找一点有关日本民俗学如柳田国男的书寄给他。
我尽力办了。
但与这些小事相比,他送给我的书远比我送给他的书要多得多。
其中,有一部书叫《虾球传》,翻译过来就是《虾球物语》。
不消说,这是战后中国出版的最新的小说。
我将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发表在一个杂志上,同月,岛田政雄先生又将它登载在另一部杂志上,我们齐心协力将它翻译成日文,分上下两册,在三一书房出版。
因为这是一部新中国起步阶段的小说译著,所以非常畅销。
此后,我与钟敬文先生经常相互赠书,我们的交往从未间断过。
他的孩子是搞自然科—14—学的,我也曾寄过那方面的书给他。
他孙子快上小学的时候,写过一首关于中日友好的绝句。
在去年钟敬文先生寄给我的一首诗上这样写道:四十年前旧梦赊,井之头①共揽芳华。
蓬山虽远心仍在,来看天坛友谊花。
诗后注有“暮春,天坛看樱有感”的字样。
二、 钟敬文先生的重托前年,也就是1975年的7月,他寄来这样一封信: 很久未能写信了,实在对不起。
您已有八十高龄,听说仍致力于我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我们深感振奋,不胜感激。
我近年来一直参加新型教育与学术研究工作,与工人以及工农兵学员一起,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学习和科研工作。
……最近,我正与工人和学生一道,作鲁迅先生《集外集》的注释工作,遇到点麻烦,特向您求教。
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斯巴达之魂》的原文———这是1903年在日本写的,关于其原文,鲁迅先生认为,这部书像是翻译(或编译)作品,但他记不清。
我们觉得所谓的原书,肯定是经当时的日本人之手发表的(可能是日本人的创作或编译)。
可是,我处文献不多,尚不能对这个推测提供什么有力的证据,更不能证明其作者是谁。
究竟这部原作是个什么样子呢?其次,就是有关“日本的歌人”的人物问题———《赠日本歌人》是鲁迅先生1931年创作的绝句,那位所谓的日本歌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原注说,是指“剧评家升屋治三郎”,这位升屋先生是“歌人”,还是“剧评家”?不错,是歌人同时也是剧评家的事可能会有,但是,他主要的方面是歌人呢?还是剧评家呢?在我这儿没有相关辞典,所以就不能不划个问号。
以上两问题,希望您能帮助我们解决,拜托拜托!如果有必要的话,请增田先生和竹内先生代为查找,总之,给您添麻烦了,再次表示感谢!在这里,问题出在《鲁迅日记》1931年3月5日记的“赠给升屋(治三郎)下面的诗”,诗的内容是这样的:春江好景依然在,海国征人此际行。
莫向遥天忆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
在鲁迅的《集外集》中,这首诗只改了两个字,并题名为《赠日本歌人》。
三、 日本学者的意见尽管受到了钟敬文先生的委托,但由于力不从心,所以,还是立刻写信给竹内好先生和增田涉先生,请求他们的帮助。
很快,竹内先生打来电话,说所谓“歌人”就是土屋文明,并说欲知详情,可问松枝先生。
我立刻将钟先生的来信复印了一份,并附上了下面这封信(上面标的是8月16日),便寄给了松枝先生: 天气炎热,一切安好?我与钟敬文先生结识是在40年前,此后双方以书相赠,一直没有间断过。
最近,我收到他的一封来信(详见复印件),因为解释不了,便立刻寄给了竹内先生,向他请教。
结果,知道了其中的第二个问题“歌人”实际就是土屋文明,我想再详细地向松枝先生了解一下,不知先生是否方便。
正像竹内先生所说的那样,《鲁迅选集》改订版12卷第215页的注释上写道:“1931年3月5日,居住在上海的京剧研究家升屋治三郎先生回国,在临别之际,鲁迅创作并赠给升屋先生这首作品。
此后,可能日本歌人土屋—24—文明来上海游览时,鲁迅先生也许又将这首诗抄录给了土屋文明,并题名《赠日本歌人》。
”注释中流露出一些暧昧语气,我想肯定是有原因的。
竹内先生之所以告诉我欲知详情,可向松枝先生请教,原因也在这里吧。
因而我想问一下:一,土屋与鲁迅见面是在何时?如果详读《鲁迅日记》的话,也许就会明白。
如果您知道的话,请立刻告诉我。
二,《赠日本歌人》这个题目是否是给升屋先生时还没有,鲁迅给土屋先生这幅作品时才起这个标题?除以上两点之外,如果您还知道什么,比如钟敬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斯巴达之魂》的原文问题,如果先生了解,也希望能得到您的教诲。
松枝先生收到信后,很快给我回了信,信上是这样说的: 我曾写过“可能是土屋文明先生”但这只不过我的推测而已。
我后悔当时在这段文字后面没划上三个问号,以至于到现在我的那个推测在学界已经变成“事实”,如高田淳在《鲁迅诗话》里也用很肯定的口气来提到这件事。
但是,事情果然是这样的吗?自己说出了不太负责的话,现在我觉得有点靠不住。
我也问过内山完造先生,但他已经忘了是否听过有关土屋先生的事情。
鲁迅赠给土屋先生的诗是无题诗,在同书的231页。
在鲁迅日记1933年11月27日条中有“为土屋文明氏书一笺云:‘一枝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无奈终输萧艾密,却成迁客播芳馨。
’即作书寄山本夫人。
”到现在为止,我们尚搞不清写这首无题诗的时候,土屋先生是来过上海,还是土屋先生是以信,或以其他别的什么方式,委托山本女士叫鲁迅先生写的(因为山本初枝女士是土屋先生的弟子,所以也有后者的可能),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给土屋先生的诗确实是“一枝清采”,而不是那首“春江好景”。
或者两首都写了。
我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
或者所谓的“日本歌人”就是指山本初枝女士?因为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有“写给某日本歌人”的字,这里的歌人就是山本女士。
要不通过增田先生再向山本女士确认一下怎样呢?正如我在解说中所写的那样,我认为鲁迅先生可能为了躲避审查,故意将诗写得很晦涩,包括题目和前言也都显得暧昧,不也是一例子吗?土屋先生1931年或是1933年到过上海,我想,查查他的阅历,自然也就清楚了。
这么一想,鲁迅先生也就没什么理由将“春江好景”那首诗送给土屋先生了!!我彻底糊涂了。
不能瞎写,瞎写就会犯大错误。
第二天,松枝先生又给我寄来一张明信片,大意是:我问了紫杉派②的人,遗憾的是,他说“日本歌人”不是土屋文明,鲁迅赠给文明的只是1933年的那首。
可能山本女士并没有受土屋先生的委托,而是自己求鲁迅给他写的。
不久,增田那儿也回信了,大意是说: 看了一下鲁迅日记,在1931年3月5日条中,有“午后为升屋、松藻、松元各书自作一幅,文录于后”。
并录有“春江好景依然在,海国征人此际行。
莫向遥天忆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
”《集外集》所载的《赠日本歌人》中,第二句的“海国”变成了“远国”,第三句的“忆歌舞”变成了“望歌舞”。
所以,(一),鲁迅将送给升屋先生的诗只改了两处,就送给了“日本歌人”(土屋文明?)。
(二),也许是鲁迅误将升屋当成了歌人。
这两种可能都有。
1931年3月,土屋文明在上海到底—34—见没见到鲁迅?我是1931年3月份刚到上海的,所以不知道这件事。
把土屋文明介绍给鲁迅的(?)山本初枝夫人已经去世,无法确认,但我认识知道当时情况的人,他现在住在芦屋,可以去问问看。
数日后,增田先生寄来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 芦屋那儿也来了回信,鲁迅给土屋先生的文字是由山本初枝女士托鲁迅先生写给土屋先生的。
就是说土屋先生没见过鲁迅(听说土屋先生昭和年即1944年才第一次去中国),所以,我觉得鲁迅把赠给升屋先生的那首诗,只改了两个字,就重新抄录给了土屋先生。
此后的第三天,我又收到了松枝先生的第三封信,他告诉我: 鲁迅给日本人写的诗都是无题的,在编撰《集外集》时,也许随便一想,就给这些诗起了个合适的名字??虽然大家告诉了我充满善意的不少信息,但缺少证据,还很难说得出什么正确结论。
不得已,我只能将这三个人的看法转告给了钟敬文先生。
四、 纪念鲁迅逝世四十周年的活动和内山嘉吉先生 去年,即1976年,是鲁迅逝世四十周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
在中国,为解开鲁迅在留日期间生活中的种种疑团,通过日中友好协会,委托日方展开了一系列调查活动。
协会以赤津益造先生为领导,召集有关人士进行协力调查。
鲁迅的生前好友内山嘉吉先生,便成了最重要的参谋。
为留学生教育而开办的宏文学院也在调查范围之内。
我是研究中国留学生(留学史)的,自然也被叫了去,参加调查工作。
有关宏文学院的调查,是我和早稻田大学的细野浩二君一起进行的。
我们访问了讲道馆,发掘出了不少前所未闻的资料,比如说,如果发生哪个学院职员对留学生不礼貌的事情,嘉纳治五郎校长知道了,就把他叫到全体留学生面前,叫他向大家谢罪,还有鲁迅和许寿裳等人一起练过柔道等等。
在调查例会上,我把钟敬文先生的问题向内山嘉吉先生谈了。
内山说:“作为日本人,应该想方设法得到点什么……”我说:“最好是向土屋文明先生询问,但我又没有什么门路……”内山先生说:“不管怎么说,还是做做看吧。
”本来内山先生也关注这个问题,并要把它搞清楚。
他与土屋先生并不认识,但他有线索。
这就是将鲁迅手书赠给土屋先生的中间人山本初枝女士。
她已经去世11年了。
但她生前从上海时代直到去世,与内山松藻女士(嘉吉先生的夫人)的关系一直都很好,这件事土屋先生也应该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