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托尔斯泰

合集下载

简述“托尼学说”对鲁迅的影响

简述“托尼学说”对鲁迅的影响

简述“托尼学说”对鲁迅的影响托尔斯泰对于鲁迅的影响主要是其人道主义观的形成。

鲁迅作品中爱之深责之切的悲天悯人般的人文关怀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托尔斯泰的理论。

尼采的“权力意志”“超人哲学”“反道德”等思想也影响了鲁迅。

尼采在其《悲剧的诞生》里,借用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和日神来象征两种基本的心理经验,这一创作手法在鲁迅的杂文中被用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其国民性批判的作品中。

(1)托尔斯泰对鲁迅的影响托尔斯泰是一位道德哲学家,人类之爱是他宗J道德学说的核心内容,它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类幸福,是一种无差别的爱。

这种爱体现了“博爱人道主义”精神。

他的学说是宣扬基D教的博爱主义,鼓励“勿以暴L抵抗邪恶”。

鲁迅继承了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精神,但不同的是鲁迅关注人的思想的觉醒和社会、民族的解放,提倡思想的“立人”。

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叛”和生命的“挣扎”的文学,是为了争取做人的资格、生存、温饱和发展的“反叛”,对生命体验的“彷徨”和“绝望”的挣扎。

它所显示的思想深刻性和丰富性,正是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魅力所在。

他在文学中所表现的“绝望的抗战”体验也是20世纪中国最有价值深度的母题之一。

(2)尼采对鲁迅的影响鲁迅的创作受尼采哲学的影响很大,在“五四”时期,他甚至“大谈尼采”。

在鲁迅心目中,尼采是一位否定旧传统的思想战士,这正契合了鲁迅渴望突破传统,反抗旧文化、旧道德的心愿。

他前期小说的“狂人”“疯子”形象就寄寓了对尼采那样的“轨道破坏者”的热切期盼。

同时,尼采的“反道德”思想也影响了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的多篇小说,鲁迅通过塑造鲁四老爷、高老夫子等旧道德维护者的形象,以及闰土、祥林嫂、阿Q等不幸的弱者形象来揭露旧道德旧礼教是如何摧残人性的,并对这种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了集中猛烈的批判。

但是尼采前期的虚无主义和反庸众的思想残余,也使得鲁迅在《示众》《孤独者》《药》等作品中产生了一些谴责群众麻木的悲观情绪。

总的来说,“五四”新文化时期,大量外来思潮涌入,作家们根据自己的偏好接受不同思想的影响。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与中俄文化交流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与中俄文化交流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与中俄文化交流【摘要】鲁迅与托尔斯泰是中俄两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两位文化巨匠。

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和当代意义。

本文从鲁迅与托尔斯泰的文化影响力入手,探讨了两位文学家对于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随后回顾了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概述,并分析了鲁迅与托尔斯泰思想交流的影响。

展望了中俄文化交流的未来,并总结了从鲁迅与托尔斯泰对话中所获得的启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到鲁迅与托尔斯泰对话对于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启示。

【关键词】鲁迅, 托尔斯泰, 跨时空对话, 文化影响力, 中俄文化交流, 历史背景, 思想交流, 当代意义, 未来展望, 启示, 结语.1. 引言1.1 背景介绍鲁迅与托尔斯泰是中国和俄罗斯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两位作家,他们各自的作品和思想在各自国家以及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批判精神,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

而托尔斯泰则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性关怀和社会批判意识。

鲁迅与托尔斯泰之间的对话不仅仅是两位作家之间的交流,更是中俄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相互交织,为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深入探讨鲁迅与托尔斯泰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和差异之处,进一步促进中俄文化交流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巨匠的鲁迅和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自开创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鲁迅与托尔斯泰的对话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揭示二者在文学创作、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共通之处,进而拓展我们对他们作品的理解,并从中汲取启示。

中俄文化交流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文化交流之一,对两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鲁迅晚年与高尔基及列夫托尔斯泰的对话

鲁迅晚年与高尔基及列夫托尔斯泰的对话
与此不同的是,收录在文集中的托尔斯泰的两篇文字却有不同的精神风貌。《尼古拉之棍》由对 话者与一个九十五岁的老兵的谈话开始,老兵曾在俄皇尼古拉的治下当过差。这个“与死为邻”的老 人讲述了他在执行刑罚时杖杀人的故事,“他讲述这些恐怖的事,没有一点感动;仿佛不过是一个日 常的屠杀或剥一张动物皮的问题”d。对话者在引导老兵讲述这些悲惨故事时,试图唤起老人的悔恨, 但老人却不为所动。在老兵看来,他所执行的刑罚是经过审讯之后,依法进行的,自己不过是执法者, 并不承担罪责。连同他在战争中的烧杀抢掠,老兵也认定自己只是命令的执行者,为皇上,为祖国, 而且是一种可贵的荣耀。令老兵忏悔的只是在这一切行为中属于他个人行为的部分,或者是超出刑 罚标准的部分,而且他认为这部分的罪恶通过忏悔是可以赎罪的。这里,托尔斯泰插入了大段议论, 寻找“上帝”的位置。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年第 3 期
22
EASTERN FORUM— 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No. 3, 2019
鲁迅晚年与高尔基及列夫·托尔斯泰的对话
范 国 富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c 董秋芳:《董秋芳译文选 小说戏剧散文荟萃》,董菊仙、贾瑞元主编,香港:新华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258、259 页。 d 董秋芳:《董秋芳译文选 小说戏剧散文荟萃》,董菊仙、贾瑞元主编,第 298 页。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值得注意的是,《争自由的波浪及其他》收录了高尔基、托尔斯泰各自的两篇文字,其所呈现出 来的精神走向有着显著的差异性。高尔基的寓言体小说《争自由的波浪》以隐喻的方式展现了“石壁” 与“波浪”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鲜明地点出了“波浪”争取自由,反抗压迫的合理性。“他(石 壁)违反了公道及人道、常律,犯了不可计数的罪恶,是必须清偿的;烈士们,为自由而受苦和杀身的 烈士们,他们的仇是非报不可的,只有他及帮他执行杀戮的凶人之覆灭,方足以消除百世的积恨。正 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c 高尔基认为,对于那些违反人道的压迫者,被压迫者翻身之后,势必会 以同样的方式施与当初的压迫者,宣泄心中积累的怨恨。理想的人类和解,在人类历史上并没有出 现。深究起来,在人类文明史中,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反抗”不断地产生,其间,杂有的血腥与 暴力是不忍直视的,而且也是一切人道主义者所极力避免,却又无从避免的。但不能忽视的正是这 种出于人道的“反抗”最终又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对于“恶”的产生及其杜绝也产 生了新的抑制机制。高尔基的另一篇寓言体小说《人的生命》极力鼓舞人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者,而 不是命运的顺从者。这两篇小说给人以力量感,回荡着争取自由,反抗压迫的强音。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托尔斯泰简介托尔斯泰简介篇1:鲁迅先生的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 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政府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论鲁迅对《狂人日记》的阐释兼谈《呐喊》的互文性

论鲁迅对《狂人日记》的阐释兼谈《呐喊》的互文性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鲁迅和托尔斯泰的《狂人日记》并不是简单的同名 作品。两部小说在内容和主题上有着显著的区别。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部反 封建的、革命性的作品,通过“狂人”这个人物形象,传达了他对旧社会的愤怒 和不满。而托尔斯泰的《狂人日记》则是一部挖掘人性和探索道德的小说,通过 主角科利亚金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一个“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 陋习和弊端。这个狂人,虽然身处在封建社会的最底层,但是他却拥有着敏锐的 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能力,能够看透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不公。
鲁迅通过狂人的呐喊,表达了现代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文化和封建陋习的不满 和反叛。他以狂人的口吻,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呼吁人们要勇于打 破旧有的文化传统和思想束缚,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
此外,《狂人日记》的现代性还体现在其思想深度上。小说中的“吃人”不 仅仅是对封建礼教的象征,也是对所有暴力和压迫的象征。鲁迅通过对“吃人” 的描写,呼唤人们对这种暴力和压迫进行反抗,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人权。这种深 刻的思想深度,不仅体现了鲁迅的思想敏锐性,也体现了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 入洞察。
最后,《狂人日记》的现代性还体现在其影响上。这篇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它的 出现标志着白话文学已经成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狂人日记》也对中国社会 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自由、平等 的追求。
尽管两部《狂人日记》在内容和主题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为我们提供了理 解和比较鲁迅和托尔斯泰思想的重要视角。这两部作品都是各自文化背景下的产 物,但它们都以“狂人”这个形象为媒介,探讨了自我和社会的问题。通过比较 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鲁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和精迅和托尔斯泰的《狂人日记》并非直接 相互影响,但它们之间的相互阐发却使我们有机会从全新的角度理解这两部作品。 通过比较这两部同名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主题的多元理解 和表达方式。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两部作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 理解文学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鲁迅简介150字

鲁迅简介150字

鲁迅简介150字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汉族。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于清朝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来在南京求学时才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

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

鲁迅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弃医从文(详见《藤野先生》一文),回国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奉母命回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担任教师。

求学时期早年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

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

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3年(光绪十九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与中俄文化交流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与中俄文化交流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与中俄文化交流作者:林宇阳,卓光平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第1期林宇阳卓光平[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摘要:鲁迅和托尔斯泰生前虽然没有会面和交流,但二人在精神上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早在留日期间,托尔斯泰的反战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就对鲁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鲁迅也开始了与托尔斯泰的心灵对话。

2015 年在鲁迅的故乡绍兴文理学院举办的“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活动可谓是对两位文学大师曾经心灵对话的延续。

这种以鲁迅与托尔斯泰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关键词:鲁迅托尔斯泰精神联系文化交流当代价值鲁迅和托尔斯泰生前虽然没有会面和交流,但二人在精神上具有一定的相通性。

早在留日期间,托尔斯泰的反战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就对鲁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鲁迅也开始了与托尔斯泰的心灵对话。

2015 年在鲁迅故乡的绍兴文理学院举办的“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活动可谓是对两位文学大师曾经心灵对话的延续。

这种以鲁迅与托尔斯泰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一、鲁迅与托尔斯泰的精神联系中俄两国作为近邻,从古至今都有着友好的联系,作为这两个民族的代表性人物,鲁迅和托尔斯泰紧密地联系着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精神和命运。

托尔斯泰对中国文化十分关注,他曾读过老子、孔子、墨子等所著的中国经典著作,并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托尔斯泰称得上是一个中国文学研究的专家,他曾将《论语》《中庸》用英语、德语翻译到西方去。

同样,鲁迅也十分关注俄罗斯文化。

作为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鲁迅一生的翻译工作从不间断,他在中国翻译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鲁迅所有的文字中,翻译与创作的文字数量相当,而在这些翻译作品中,他对俄苏文学和文艺理论的翻译又占了很大的比例。

虽然鲁迅不懂俄文,但他依靠德语和日语这两门外语,以转译的形式向中国输入大量的俄国文学作品。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与中俄文化交流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与中俄文化交流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与中俄文化交流1. 引言1.1 介绍鲁迅与托尔斯泰的背景鲁迅(1881-1936)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被誉为“文化名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被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作家”。

鲁迅擅长小说、散文、杂文、戏剧和译文,代表作品有《呐喊》、《彷徨》、《野草》等。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俄国文学现实主义创始人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

他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著名作品,被誉为“人类文学宝库中的巨人”。

鲁迅和托尔斯泰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家,但他们都是思想家、文学家,对社会现实充满关怀,对人类命运充满忧虑。

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在各自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瑰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鲁迅与托尔斯泰之间的思想碰撞,以及他们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简介到此结束,接下来是正文部分的内容输出。

】1.2 探讨鲁迅与托尔斯泰的思想碰撞鲁迅与托尔斯泰是两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大师,他们的思想碰撞在跨时空的对话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深受托尔斯泰的影响。

托尔斯泰作为俄国文学巨匠,他的作品和思想在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与托尔斯泰的思想碰撞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社会现实和文学创作等方面。

鲁迅深受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影响,关注人类的苦难与命运,呼吁社会正义与道德救赎。

托尔斯泰强调个体的内心挣扎和自我完善,这种思想也深刻影响了鲁迅的文学创作。

他们都在文学中探讨人类存在的本质问题,呼应着彼此的思想共鸣。

鲁迅与托尔斯泰的思想碰撞不仅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出来,更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上。

他们都是社会批判的精神导师,通过文学揭露社会不公与人性苦难,呼吁人们反思现实,并寻求改变和解脱。

鲁迅与托尔斯泰的思想碰撞是一场跨时空的对话,他们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思考上相互启发,共同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与尊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论坛综述2016-01-11 15:36:28来源:搜狐文化作者:卓光平原标题:“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论坛综述卓光平绍兴文理学院2014年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由鲁迅文化基金会发起,绍兴文理学院承办的“鲁迅与雨果:跨时空对话”中法文化交流,受到了中法两国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根据“一年一度,一年一国”的原则,今年“大师对话”活动是在绍兴举办“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文化交流活动。

10月14日,来自俄罗斯托尔斯泰家族的列夫•托尔斯泰玄孙、俄罗斯联邦总统顾问乌拉基米尔•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玄孙媳、托尔斯泰纪念馆馆长叶卡捷琳娜•托尔斯泰,牛津大学讲师安娜斯塔西•托尔斯泰等三位俄方嘉宾和鲁迅先生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令飞,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王锡荣,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郑体武,绍兴文理学院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副秘书长王晓初等中外嘉宾齐聚绍兴文理学院,以鲁迅与托尔斯泰两位世界文豪跨时空的文学交际为纽带,分别就鲁迅、托尔斯泰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鲁迅与托尔斯泰的心灵遇合,鲁迅、托尔斯泰作品在中俄两国读者中的影响,托尔斯泰与鲁迅文化遗产在今天的价值等议题进行对话交流。

鲁迅长孙周令飞在致辞中指出,中俄两个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友好情谊,鲁迅与托尔斯泰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他们有着多重的相交与契合。

他们的精神相联系,他们是中俄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尊敬、相互学习、友好交往的缩影和象征。

鲁迅对俄罗斯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俄罗斯人民的伟大传统和所取得的文化艺术成就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并向中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翻译介绍。

而托尔斯泰作为立于世界的俄罗斯文学大师,也对中国的文化给予了同样的关注,托尔斯泰的故居现在还能看到他收藏的丰富的中国书籍。

然而,遗憾的是虽然鲁迅生前曾渴望访问俄罗斯,托尔斯泰生前也曾经说过:“如果我还年轻,我一定要去中国”,但他们两个的愿望最终都没能够实现。

这就使得鲁迅后人和托尔斯泰后人在绍兴的会面交流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玄孙乌拉基米尔•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的玄孙乌拉基米尔•托尔斯泰先生介绍了托尔斯泰与他的家人,以此剖析家人对其作品产生的影响。

他指出,家庭联系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是托尔斯泰最大的创作源之一。

他认为,托尔斯泰过早的孤儿生活造就了他的个人性格以及对待生活和人的态度,同时也刺激了托尔斯泰最初的创作。

托尔斯泰的整个艺术生活使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再生,同时他也试图填补他生活中缺少的与人之间的鲜活直接的交往。

他的两个祖父都在托尔斯泰出生前相继去世了。

母亲当列夫2岁的时候也不在人世了,而托尔斯泰10岁的时候他又失去了两个最亲近的人——父亲及祖母。

乌拉基米尔•托尔斯泰认为正是过早的孤儿生活造就了托尔斯泰的个人性格,以及他对生活和人的态度,也预先确定了其文学作品的方向。

当托尔斯泰特别需要亲人或者需要支持和建议的时候,他却缺少亲人。

正是因为对母爱及父爱的渴望、幻想着如果父母亲还在身旁,童年会是什么样子的这些思考,都是他最初创作经验的刺激因素:杰出的中篇小说《童年》,该小说在第一次出版的时候叫做《我童年的经历》。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郑体武教授鲁迅生前受俄国文学影响很大,在思想内容上、艺术上都受到托尔斯泰的影响,很长时间都难以忘怀。

即便是这样,号召以俄为师来的鲁迅先生,他其实在最大限度的借鉴和吸收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也时刻没有忘记维护、挖掘和发扬祖国文学的优良传统。

最后,郑教授呼吁在座学生在鲁迅精神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文学研究和创作中,尤其是对俄国文学和鲁迅的研究,继承并发扬优秀的文学艺术。

托尔斯泰纪念馆馆长叶卡捷琳娜•托尔斯泰介绍了游览文物保护区、儿童节目、文化之家活动、雅斯纳亚•波良纳节、博物馆的科研工作、博物馆的分馆状况、志愿者服务以及博物馆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她最后指出托尔斯泰庄园博物馆“雅斯纳亚•波良纳”是世界上最独特的纪念馆之一。

一方面,你可以看到古老庄园最自然之美;另一方面,你可以进入到新的现实世界当中,我们协调发展,纪念光荣传统,打开纪念博物馆的新的视野。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王锡荣研究员指出,鲁迅和托尔斯泰的心是相通的,虽然他们没有在一起生活,没有交集,但是他们是中俄文化交流中重要的一页。

在鲁迅先生的一生中,托尔斯泰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

在鲁迅的著作和书信中谈到托尔斯泰的地方有近百处之多,而且在他的藏书里谈到涉及托尔斯泰的书有十多种。

同时,鲁迅和托尔斯泰其实有很多的共同点,他们都是怀着对民族和自己所生活的土地的深深热爱,而且非常深刻的同情农民,并且喊出农民的心声,他们都大声疾呼人道和诚爱。

正如鲁迅一生关注俄罗斯民族及其文化一样,托尔斯泰对中国文化也是非常关注、非常了解的。

他还说如果他还年轻的话,他一定要去中国,但很遗憾他最后也没能来中国。

所以在托尔斯泰逝世105周年之际,由他的后人、他的亲属还有当地的政府首脑来到中国,今天实现了这个愿望。

他们从托尔斯泰的故乡来到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是具有典型意义和象征意义的,它象征着托尔斯泰和鲁迅的文化遗产被广泛的接受,象征着中俄两国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更象征着中俄两国人民友好交往,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安娜斯塔西•托尔斯泰女士则从鲁迅和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出发,深入阐释两人在中、俄两国的影响。

她指出托尔斯泰被中国的文化深深吸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而鲁迅弃医从文,在一定程度上受当时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从托尔斯泰的著作中汲取着不竭的力量。

在苏联,鲁迅受到当地作家和批评家的重视和尊重,其作品也被翻译成俄文受到广泛关注。

绍兴文理学院王晓初教授则指出鲁迅与托尔斯泰有着跨越时空的心灵遇合。

在托尔斯泰被译介到中国来的同时,鲁迅在日本东京建构“新生”文化理想时便注意到托尔斯泰的思想。

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和尼采的个性主义及其消长起伏构成了鲁迅思想不可或缺的两个侧面。

而在对底层民众的关怀上,鲁迅和托尔斯泰的文艺观也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托尔斯泰主张艺术为人生,重点是为“平民”,为“下层阶级”,并且身体力行地倡导和践行这一文学主张。

鲁迅也始终坚持“文学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并且他一直坚持为民众为现在写作,当有人劝他不要写作杂文,鲁迅却宁愿走出“艺术之宫”,始终坚持这种“于大家有益”“为现在抗争”的杂文写作。

总之,托尔斯泰和鲁迅两位伟人的后人以及中、俄两国的文学研究专家在绍兴的会面不仅实现了两位文豪生前渴望访问的心愿,而且还将两位文豪曾经的心灵交流延续到今天。

“大师对话”活动是绍兴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此次“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活动对于推动中俄文化交流,促进相互了解,发挥了极为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光明日报》报道我校风则江大讲堂大师“对话”推动鲁迅文化“走出去”2015-10-2610月26日,《光明日报》第5版以《中国文化巨匠如何与世界大师对话——浙江绍兴探索鲁迅文化“走出去”引人深思》为题,报道评论了鲁迅与雨果、鲁迅与托尔斯泰“相聚”风则江大讲堂的两场跨时空对话。

该文受到人民网、中新网、凤凰网等媒体的广泛转载。

10月14日,由绍兴市鲁迅文化基金会发起,我校承办的“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中俄文化交流讲座在我校举行,来自中、俄两国的嘉宾——鲁迅后人和托尔斯泰后人、鲁迅研究者等做客风则江大讲堂,以鲁迅与托尔斯泰两位世界文豪跨时空的文学交际为纽带,就鲁迅、托尔斯泰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议题进行对话交流。

去年10月15日,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由鲁迅文化基金会发起,我校与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共同承办的“鲁迅与雨果:跨时空对话”中法文化论坛在我校举行,来自中法两国的嘉宾——鲁迅的后人与雨果的后人、鲁迅研究专家与雨果研究专家一起做客风则江大讲堂,以鲁迅与雨果这两位世界文豪跨越时空的文学交际为纽带,就中法两国的文学文化交流等展开对话。

两讲大师跨时空“对话”,两场大师后人和学者高水准的同台交流,两地文化交流的火花,两次推动地方文化“走出去”的探索,我校风则江大讲堂“大师对话”系列讲座受到了师生和市民的高度好评,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网、中新网、光明网、凤凰网、新浪、网易、腾讯、搜狐、浙江日报等纷纷予以报道。

《光明日报》报道全文如下:中国文化巨匠如何与世界大师对话——浙江绍兴探索鲁迅文化“走出去”引人深思中国文化巨匠如何与世界大师对话2016-01-15 09:50来源:光明日报鲁迅与托尔斯泰,是两座世界文学的高峰。

近日,在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基金会发起一场“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活动。

该活动以两位文豪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他们的心灵遇合、他们的作品在中俄两国的影响、在今天的价值等为议题,进行对话和交流,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

一年前的十月,在绍兴曾举办“大师对话·鲁迅与雨果”活动,在中法两国文化界引起轰动。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样的对话,实质就是以“名人+民间”之力,令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化大师走向世界,增强中国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的输出与影响。

大师对话什么?去年,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之际,鲁迅基金会推出了“鲁迅与雨果跨时空对话”,并组织中国艺术家赴法国采风创作、邀请法国相关人员到绍兴等城市进行文化交流。

中法两国画家分别描绘了鲁迅的故乡绍兴、雨果的故乡贝桑松,结集出版为中法双语画册,分别在中法举办作品展览。

这为中法建交50周年增添了文化分量。

今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鲁迅基金会再次组织了“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

活动中,中俄双方代表互访两国大师的故居与博物馆,专家学者们进行交流座谈。

此次活动从“大师对话”延伸到两国文学、文化的民间交流,促使了中俄两国的文化血脉深度交融。

鲁迅长孙周令飞说:“鲁迅与世界大师的跨时空对话,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一部分,这一交流还将不断深化,向多方拓展,成为一列长途列车,一站一站驶向未来。

”大师拿什么对话?在世界文化的丛林中,中华文化想站稳脚跟,就得构筑民族文化的高地,让自己的文化高峰屹立在世界文化高地中而独显其大秀大美。

只有通过自己民族的文化高峰,才能显示出一个民族的文化高度和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人物。

在世界文学中,他是中华文化的“这一个”,他如高峰耸立,卓立群星。

他在世界文学的星空中,闪烁着中国文化的光泽,照亮世人在文学的路上前行。

在与世界大师对话时,必须有对话的资格。

世界文豪鲁迅正是中国大师的代表,也有资格对话别国的大师。

鲁迅文学的民族性、文学的独特性、深刻性,也是中华民族与世界的共同遗产。

在具体的对话中,既有深度的大师文化艺术的交流,也有大师们心灵遇合的交流,既有大师们对世界影响的交流,也有大师后人间的情感交流,既有大师各自故居故乡的互动交流,也有大师文化研究的深刻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