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给药系统详述

合集下载

经皮给药系统名词解释

经皮给药系统名词解释

经皮给药系统名词解释
经皮给药系统是指将药物通过皮肤直接递送到体内以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的药物输送系统。

经皮给药系统可以是贴剂、凝胶、乳霜、喷雾剂、液体、脂质体等形式。

经皮给药系统的主要特点是药物在经皮递送过程中避免了肠道和肝脏的首过代谢,药物可以连续缓慢地释放到体内,减少了剂量波动,同时也减少了肠道和胃肠道的副作用。

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治疗慢性病、疼痛管理、替代疗法等方面。

经皮给药系统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分子的大小、脂溶性、溶解度等因素,以及皮肤的屏障功能。

为了增强经皮递送效果,一些经皮给药系统会使用促透剂、渗透增强剂等辅助剂来提高药物的渗透性。

虽然经皮给药系统具有许多优点,如方便、易用、可避免注射等,但也存在一些限制,比如只适用于一些小分子药物、需要克服皮肤屏障以及对患者的皮肤敏感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经皮给药系统之前,需要对药物的合适性、适应症、适应症外等进行评估和调整。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

前体药物
前体药物(prodrug) 前体药物(prodrug) 前体药物是通过对某些低脂溶性、 前体药物是通过对某些低脂溶性、低渗性药物分 子结构的改造, 子结构的改造,使其成为亲脂性的有很好透皮性 的生物转化型前体药物。 的生物转化型前体药物。透过皮肤后经组织内各 种酶的代谢后转变成活性母体药物。 种酶的代谢后转变成活性母体药物。 维生素C 维生素C 维生素C→维生素C棕榈酸酯 酮洛芬→ 酮洛芬→酮洛芬异丙酯
虽然透皮给药具有很多的优点,但由于皮肤的屏 障作用,并非所有的药物都可以开发成为TTS。 障作用,并非所有的药物都可以开发成为TTS。 一般应满足生物半衰期短,剂量小( 一般应满足生物半衰期短,剂量小(一般日剂量 10-15mg ),分子量小(1000),熔点小(100), 10),分子量小(1000),熔点小(100), 适宜PH值(5 )和溶解度(1mg/ml),需长期给 适宜PH值(5-9)和溶解度(1mg/ml),需长期给 药(慢性病),并有足够大的经皮速率,不能刺 激皮肤或发生过敏反应
经皮给药系统发展历程
1981年美国上市第一个透皮给药剂型产品--东莨菪碱贴片(西药) 1981年美国上市第一个透皮给药剂型产品--东莨菪碱贴片(西药) 迄今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共推出十几类药物, 迄今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共推出十几类药物,数十个品种和剂型规格药 品,他们在发达国家备受欢迎。 目前,已经上市的经皮贴片包括可乐定、芬太尼、尼古丁、硝酸甘油、 雌二醇、奥昔布宁、炔雌醇、醋酸炔诺酮、利多卡因、丙胺卡因、丁 丙诺啡、东莨菪碱和睾酮等药物。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每一剂量可 用1 d~7 d 不等。 口服、注射和外用透皮(粘膜)三大给药剂型将形成“三分天下” 口服、注射和外用透皮(粘膜)三大给药剂型将形成“三分天下”的 市场态势。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 PPT课件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 PPT课件

经皮给药系统市场前景
➢ 经皮给药系统已成为第三代制剂研究重点之一, 美国2002年TDDS销售收入380亿美元,预计2010 年可达800—1000亿美元.
➢ 根据世界医药市场专家的估测,该剂型药品将会 有较高的发展速度,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7.8%。 到2005年,40%以上的美国制药企业将生产透皮 吸收制剂.
小分子透皮吸收促进剂
1 .1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 ➢月桂氮草酮及其同系物 ➢有机酸有机溶剂类 ➢表面活性剂 ➢萜烯类 ➢联合应用:桉油+丙二醇
薄荷油+氮酮
大分子促渗剂
1.2新型脂质体----(传递体, transfersomes) ➢变形能力比普通脂质体大5个数量级 ➢可穿过自身大小1/5的小孔 ➢高度亲水,可顺水化梯度穿透皮肤 ➢可转运各种极性及分子量的药物透过皮肤 ➢制备脂质体材料及脂质体本身的a公司开发的信用卡大小的经皮贴 片E-TRANS包括电极、一个电子调控器和 一组电池。其中一个电极上有一个药物储 库,另一个电极上的一个含有盐水的储库 被用来恢复电化学平衡。其开发的芬太尼E -TRANS已在美国获得认证。这套装置使用 非常方便,患者在按下按钮几分钟内即可 感到疼痛减轻
子结构的改造,使其成为亲脂性的有很好透皮性 的生物转化型前体药物。透过皮肤后经组织内各 种酶的代谢后转变成活性母体药物。 ➢维生素C维生素C棕榈酸酯 ➢酮洛芬酮洛芬异丙酯
化学促渗剂
➢传统促渗剂分子量小,在发挥促渗作用的同 时,自身也易渗透进入皮肤, 引起皮肤的刺 激和炎症反应,
➢因此研发一种无药理活性、无毒、无刺激、 无过敏的大分子促渗剂显得尤为重要。
离子导入技术(Electrophoresis ) ➢利用直流电流(通常小于500mA/ cm2)将离子型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一、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概念经皮给药技术又称为经皮治疗系统,也叫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通过皮肤表面给药,药物以相对恒定速度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也可称为人体穴位透皮给药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结合西方最新的现代透皮给药技术,通过特殊手段把药物嫁接到特制载体并贴敷在人体相应的穴位上,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为目的的一种“内病外治”及“外病外治”的绿色疗法。

二、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渊源和发展中医没有“透皮(经皮)”的说法,“透皮(经皮)”的概念来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的透皮给药系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透皮给药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相比其他给药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我国虽然无“透皮”之名,但中医外治法中的敷贴疗法与“透皮”疗法异曲同工,且使用历史更为悠久。

纵观中医敷贴疗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的文字记载。

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的以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

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看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的雏形,但无完整体系和专著出现。

经皮给药系统知识点梳理.

经皮给药系统知识点梳理.

第十三章经皮给药系统★一、定义: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治疗系统:系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转移至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常用剂型:贴剂(Patch)。

广义包括:软膏剂、硬膏剂、涂剂、气雾剂等。

★二、TDDS的优点:1、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增强了治疗效果,减少了胃肠给药的副作用;2、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产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提高了治疗效果;3、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4、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间差异;5、患者可自主用药,也可随时停止用药。

★三、TDDS的局限性:1、皮肤屏障性质:适用于透皮速率相对大而治疗剂量相对小、有效血浓低、具一定理化性质的药物;2、不适合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3、制备工艺难度大,价格贵。

★四、经皮给药系统的分类:膜控释型、粘胶分散型、骨架扩散型、微贮库型。

★五、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皮肤的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厚度(部位)、皮肤条件、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2、剂型因素与药物性质:药物剂量(保证给药面积小,一般小于1250px2)、分子量大小及脂溶性、pH与pKa、TDDS中药物的浓度、熔点与热力学活度。

★六、TDDS中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指能够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降低皮肤屏障性能,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月桂醇硫酸钠、磷脂)、二甲基亚砜及其类似物(DMSO、DCMS(癸基甲基亚砜)经FDA批准)、氮酮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乙醇、丙二醇)、其他促进剂(挥发油如薄荷油、桉叶油)。

氮酮类化合物:月桂氮卓酮(laurocapam),也称Azone。

作用特点:(1)促透机理:作用于角质层细胞间脂质双分子层,对亲水性药物作用强于亲脂性药物;(2)国内药典收载,FDA尚未批准;(3)有效浓度1%~6%;具浓度依赖性;(4)吸收少、起效慢、维持时间长;(5)与其它促进剂(丙二醇、油酸)合用具有协同作用,效果更佳。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一、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概念经皮给药技术又称为经皮治疗系统,也叫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通过皮肤表面给药,药物以相对恒定速度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也可称为人体穴位透皮给药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结合西方最新的现代透皮给药技术,通过特殊手段把药物嫁接到特制载体并贴敷在人体相应的穴位上,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为目的的一种“内病外治”及“外病外治”的绿色疗法。

二、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渊源和发展中医没有“透皮(经皮)”的说法,“透皮(经皮)”的概念来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的透皮给药系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透皮给药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相比其他给药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我国虽然无“透皮”之名,但中医外治法中的敷贴疗法与“透皮”疗法异曲同工,且使用历史更为悠久。

纵观中医敷贴疗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的文字记载。

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的以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

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看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的雏形,但无完整体系和专著出现。

经皮给药系统.解析

经皮给药系统.解析

五、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动力学
Fick定律
第四节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一、药物性质
1. 药物分子大小 Stokes-Einstein定律 KBT D = ───── 6πηr
2. 熔点 3. 溶解度与分配系数 4. 分子形式
二、生理因素
种族与个体差异 皮肤渗透性的部位差异(阴囊>耳后>腋
脂肪酸及 其酯
渗入角质层脂质,影响其有 油酸,肉豆蔻 序排列;降低角质层脂质双 水杨酸,雌二醇, 酸异丙酯,丙 分子层的相转变温度;引进 芬太尼,硝酸甘油, 角质层脂质固-液相分离和晶 二醇二壬酸酯, 肝素,吲哚美辛 癸二酸二乙酯 型转变;增加药物在角质层 的分配 月桂醇硫酸钠, 氟灭酸,水杨酸 泊洛沙姆 使角质层脂质排列无序化; 乳化皮肤表面脂质,改善药 物在角质层分配 作为溶剂增加药物在角质层 的溶解度;脱去角质层脂质; 渗入角质层脂质,影响其排 列的有序性 使角蛋白溶剂化,占据蛋白 质的氢键结合部位,减少药 物-组织间结合;增加并用的 其他渗透促进剂在角质层的 分配
胺类
尿素,十二烷 基-N,N-二甲 氨基乙酯
5-氟尿嘧啶
促进角质层水化,在角质层 形成亲水性孔道;破坏角质 层脂质结构
酰胺类
二甲基甲酰胺, 咖啡因,正辛醇, 二甲基乙酰胺 氢化可的松
低浓度时分配进入角蛋白区, 高浓度时影响角质层脂质的 流动性 将药物形成包合物,提高溶 解度,并可把药物分子传递 到皮肤表面
铝箔及 纸复合 膜
硝酸甘 油 硝酸异 Frandol 山梨醇 Co. 可乐定 Catapres TTS 芬太尼 Duragesi c
胶粘剂分 聚氯乙 塑化聚氟乙烯 散 烯 胶粘剂分 聚酯 散 膜控 聚酯 含药压敏胶
丙烯酸酯 硅纸 压敏胶 微孔聚丙 烯膜 聚乙烯醋 酸乙烯共 聚物 聚异丁烯 硅纸 压敏胶 硅酮压敏 胶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
离子导入技术(Electrophoresis ) • 利用直流电流(通常小于500mA/ cm2)将离子型药物经由电极定位导入皮肤,
进入组织或体液循环的方法 • 有显著的促透作用 • 药物量消耗大、导入机体的药量相对较小 • 不能精确计算导入量,需要有专门仪器
离子导入贴片
• 离子导入贴片
离子导入是用利用电场的驱动作用,增加药物的经皮渗透速 率的一种方法。在离子导入系统中,一对很接近的电极被置于皮肤 上,在皮肤和下面的毛细血管间建立了一个电极电位。离子导入法 可有效地扩大能经皮转运的化合物的范围,包括蛋白质类和肽类。 因为电流可以被开、关和改变,所以离子导入能被快速发动和取消, 使药物的转运被很好地控制和调整。
• 今后10 — 15年内,有1/3的现用药将采用透皮吸收制剂.
二.经皮给药促渗技术研究进展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经皮渗透吸收途径
完整表皮 药物
角质层、真皮
毛细血管 体循环
皮夫附属器 药物
毛囊、皮脂腺、 汗腺
体循环
化学方法
• 前体药物(Pro - drug) : 主要通过适当的衍生化改变药物的溶解特性等 理化性质,使药物易于渗透进入皮肤;待前体药物进入人体后,再经相 应酶的代谢产生活性成分,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经皮给药应用
• 经皮给药在ERT中的应用 • ERT(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雌激素替代疗法 已有60年的历
史。大量研究表明,ERT对妇女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症,老年 性痴呆症,心血管疾病都有防治作用。
经皮给药应用
• 临床实践证明ERT能使冠心病的死亡风险降低50℅,骨折,骨疏松危险降低60℅。 • 然而ERT相关的癌变发生率增加一直是影响起普及的重要因素,从长期临床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皮给药系统市场前景
经皮给药系统已成为第三代制剂研究重点之一 经皮给药系统已成为第三代制剂研究重点之一, 第三代制剂研究重点之一, 美国2002 TDDS销售收入380亿美元,预计2010 2002年 销售收入380 美国2002年TDDS销售收入380亿美元,预计2010 年可达800—1000亿美元. 年可达800—1000亿美元. 根据世界医药市场专家的估测,该剂型药品将会 有较高的发展速度,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7.8%。 有较高的发展速度,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7.8%。 到2005年,40%以上的美国制药企业将生产透皮 2005年,40%以上的美国制药企业将生产透皮 吸收制剂. 吸收制剂. 今后10 今后10 — 15年内,有1/3的现用药将采用透皮 15年内,有1/3的现用药将采用透皮 吸收制剂. 吸收制剂.
经皮给药应用
经皮给药在ERT中的应用 经皮给药在ERT中的应用 ERT( ERT(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雌 therapy)雌 激素替代疗法 已有60年的历史。大量研究 已有60年的历史。大量研究 表明,ERT对妇女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 表明,ERT对妇女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 症,老年性痴呆症,心血管疾病都有防治 作用。
离子导入贴片
通用医药公司开发的Lectro贴片,具有像磁盘样的形状, 通用医药公司开发的Lectro贴片,具有像磁盘样的形状, 直径在3 直径在3~4厘米,包括一对碳或硅电极,一个药物储库, 一个微处理器和一对电池。Lectro贴片设计的核心是它采 一个微处理器和一对电池。Lectro贴片设计的核心是它采 用交流电,从而可以消除对组织的损害和疼痛。因为当直 流电作用于皮肤时,体液中大量的氯离子被正极吸引,在 那里形成了盐酸溶液,如果浓度较高就会对皮肤产生损害。 同样,钠离子在负极会形成氢氧化钠溶液,对皮肤也有损 害。
二.经皮给药促渗技术研究进展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经皮渗透吸收途径
完整表皮 皮夫附属器 皮夫附属器 药物
药物
角质层、 角质层、真皮
毛囊、皮脂腺、 毛囊、皮脂腺、 汗腺
毛细血管 体循环 体循环
化学方法
前体药物(Pro 前体药物(Pro - drug) : 主要通过适当的衍生 化改变药物的溶解特性等理化性质, 化改变药物的溶解特性等理化性质,使药物易于 渗透进入皮肤;待前体药物进入人体后, 渗透进入皮肤;待前体药物进入人体后,再经相应 酶的代谢产生活性成分, 酶的代谢产生活性成分,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化学促渗剂(Chemical 化学促渗剂(Chemical penet rationenhancer) : 主要是通过干扰角质层脂质双层结构产生的, 主要是通过干扰角质层脂质双层结构产生的, 即 作用在细胞间脂质的极性部分或非极性部分, 作用在细胞间脂质的极性部分或非极性部分, 影 响改变角质层的正常结构, 增加质脂的流动性, 响改变角质层的正常结构, 增加质脂的流动性, 从而提高药物的分配系数, 从而提高药物的分配开发中的一个较热的领域是物 理促渗方法, 理促渗方法,即利用机械能量的技术改变皮肤屏 障(主要是角质层)或增加药物分子的能量来增 加透过皮肤的药物释放量。 研究活跃的促渗技术包括离子导入、电致孔技术、 超声导入、激光技术、微针装置、无针注射等。
离子导入技术
离子导入技术(Electrophoresis 离子导入技术(Electrophoresis ) 利用直流电流(通常小于500mA/ cm2)将离子型 利用直流电流(通常小于500mA/ cm2)将离子型 药物经由电极定位导入皮肤, 药物经由电极定位导入皮肤,进入组织或体液 循环的方法 有显著的促透作用 药物量消耗大、 药物量消耗大、导入机体的药量相对较小 不能精确计算导入量, 不能精确计算导入量,需要有专门仪器
虽然透皮给药具有很多的优点,但由于皮肤的屏 障作用,并非所有的药物都可以开发成为TTS。 障作用,并非所有的药物都可以开发成为TTS。 一般应满足生物半衰期短,剂量小( 一般应满足生物半衰期短,剂量小(一般日剂量 10-15mg ),分子量小(1000),熔点小(100), 10),分子量小(1000),熔点小(100), 适宜PH值(5 )和溶解度(1mg/ml),需长期给 适宜PH值(5-9)和溶解度(1mg/ml),需长期给 药(慢性病),并有足够大的经皮速率,不能刺 激皮肤或发生过敏反应
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武汉大学药学院
李勇
主要内容
经皮给药系统概况 经皮给药促渗技术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传递系统研究进展 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一.经皮给药系统概况
经皮给药系统定义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TDDS), ),或称经皮治疗系统 System, TDDS),或称经皮治疗系统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 是 指经皮肤给药, 指经皮肤给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 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 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一般是指经皮给药的新剂型, 一般是指经皮给药的新剂型,即皮肤贴片 Patch) (Dermal Patch)。
经皮给药系统优点
优点: 优点: 首过效应” 避免药物肝脏 “首过效应”, 胃肠道的 破坏作用 血药浓度稳定, 血药浓度稳定,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较长的作用时间, 较长的作用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 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减少给药次数等。 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减少给药次数等。 可以自主给药提高病人依从性。
经皮给药系统局限性
离子导入贴片
美国Alza公司开发的信用卡大小的经皮贴 美国Alza公司开发的信用卡大小的经皮贴 片E-TRANS包括电极、一个电子调控器和 TRANS包括电极、一个电子调控器和 一组电池。其中一个电极上有一个药物储 库,另一个电极上的一个含有盐水的储库 被用来恢复电化学平衡。其开发的芬太尼E 被用来恢复电化学平衡。其开发的芬太尼E -TRANS已在美国获得认证。这套装置使用 TRANS已在美国获得认证。这套装置使用 非常方便,患者在按下按钮几分钟内即可 感到疼痛减轻
离子导入贴片
第四种离子导入贴片WEDD,是包着电池的 第四种离子导入贴片WEDD,是包着电池的 一次性离子导入贴片,由美国BirchPoint 一次性离子导入贴片,由美国BirchPoint 医药公司研究开发。WEDD贴片设计的核心 医药公司研究开发。WEDD贴片设计的核心 是有固定输出的电容、超薄电池。这种贴 片采用的基材是柔软、透气的纺织品,厚 度不超过两毫米。第一代WEDD贴片已经在 度不超过两毫米。第一代WEDD贴片已经在 美国和欧洲上市,用于肌腱炎和滑囊炎等 的局部治疗。
离子导入贴片
离子导入贴片 离子导入是用利用电场的驱动作用,增加 药物的经皮渗透速率的一种方法。在离子导入系 统中,一对很接近的电极被置于皮肤上,在皮肤 和下面的毛细血管间建立了一个电极电位。离子 导入法可有效地扩大能经皮转运的化合物的范围, 包括蛋白质类和肽类。因为电流可以被开、关和 改变,所以离子导入能被快速发动和取消,使药 物的转运被很好地控制和调整。
离子导入贴片
离子导入技术优势:
•适用被动不能透皮吸收的药物 •需要精确释放的药物 •需要脉冲给药或病人自我控制的药物 •复杂的给药模式:渐高,渐低,变化或 是循环方式
电致孔导入技术
1.4电致孔导入技术 1.4电致孔导入技术(Electroporation Tech.) 电致孔导入技术(Electroporation 采用瞬时(ms 采用瞬时(ms或µs)高脉冲电压在细胞膜等脂 (ms或 s)高脉冲电压在细胞膜等脂 质双分子层形成暂时、可逆的亲水性孔道, 质双分子层形成暂时、可逆的亲水性孔道,增 加细胞及组织膜的渗透性, 加细胞及组织膜的渗透性,以利于经皮给药的 一种技术。 一种技术。
经皮给药系统发展历程
1981年美国上市第一个透皮给药剂型产品--东莨菪碱贴片(西药) 1981年美国上市第一个透皮给药剂型产品--东莨菪碱贴片(西药) 迄今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共推出十几类药物, 迄今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共推出十几类药物,数十个品种和剂型规格药 品,他们在发达国家备受欢迎。 目前,已经上市的经皮贴片包括可乐定、芬太尼、尼古丁、硝酸甘油、 雌二醇、奥昔布宁、炔雌醇、醋酸炔诺酮、利多卡因、丙胺卡因、丁 丙诺啡、东莨菪碱和睾酮等药物。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每一剂量可 用1 d~7 d 不等。 口服、注射和外用透皮(粘膜)三大给药剂型将形成“三分天下” 口服、注射和外用透皮(粘膜)三大给药剂型将形成“三分天下”的 市场态势。
大分子促渗剂
1.2新型脂质体----(传递体, transfersomes) 1.2新型脂质体----(传递体, transfersomes) 新型脂质体---变形能力比普通脂质体大5 变形能力比普通脂质体大5个数量级 可穿过自身大小1/5 1/5的小孔 可穿过自身大小1/5的小孔 高度亲水, 高度亲水,可顺水化梯度穿透皮肤 可转运各种极性及分子量的药物透过皮肤 制备脂质体材料及脂质体本身的稳定性等 仍是这项技术需要面对的问题
经皮给药应用
临床实践证明ERT能使冠心病的死亡风险降低50℅,骨折, 临床实践证明ERT能使冠心病的死亡风险降低50℅,骨折, 骨疏松危险降低60℅。 骨疏松危险降低60℅。 然而ERT相关的癌变发生率增加一直是影响起普及的重要 然而ERT相关的癌变发生率增加一直是影响起普及的重要 因素,从长期临床统计结果来看,接受ERT超过10年的患 因素,从长期临床统计结果来看,接受ERT超过10年的患 者中,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有所增加, 然而,研究表明雌激素治疗中辅以孕激素可以抑制子宫内 膜的增生,并使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变化,从而使子宫内 膜癌、乳腺癌发生率反而低于没有接受ERT的妇女,同时 膜癌、乳腺癌发生率反而低于没有接受ERT的妇女,同时 ERT极大的改善雌激素缺乏妇女的生活质量,相对非ERT使 ERT极大的改善雌激素缺乏妇女的生活质量,相对非ERT使 用着,妇女的寿命至少被延长2 用着,妇女的寿命至少被延长2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