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报告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报告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报告课程与教学论是由FRORPress于2004年出版的一本由著名教育专家马克福莱什、戴维R贝纳特、西蒙穆勒所著的著作。

该书内容涉及课程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组织等多种教学因素,通过系统的研究与探讨,深入挖掘、分析、总结了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具有权威性、可见性和可操作性,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中,受到当前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的广泛好评和重视。

本书主要分为六个章节,首先,第一章从理论上探讨了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可实施性。

其次,该章以由结构主义、社会实践理论和结构主义教育等思想形成的课程研究理论作为指导,深入分析了课程活动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的重要性以及课程目标的确定,同时对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接着,第二章实施过程的主旨在于确定在课程设计中应采取的有效教学方法,主要涉及指导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两种方法的结合运用,提供了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框架,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选择并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此外,第三章致力于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主要介绍了教学组织的原则、目标的实现期间的各个阶段的组织活动、教学和学习的个性化、多样化以及课堂控制的重要性等内容,并且为课程设计提供了实用性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教师具有良好的指导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章主要着重于课程评价方面,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其次,介绍了各类课程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包括评价实施的步骤、效果以及请求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等内容,最后,给出了一些特定的应用案例,以帮助人们实施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活动。

总之,《课程与教学论》是一本经典的教育理论著作,由一流的教育学家所撰写,通过概述、分析、总结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的经验,对当前的教育工作者及学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提供了一套完善而有效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活动管理方案,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可以帮助教师在实施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按照规定的步骤,有条不紊地实施,从而提高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

怎样当一名科学家读书报告

怎样当一名科学家读书报告

怎样当一名科学家读书报告1、读书报告(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科学研究中的负责行为)2、对本门课程的意见或建议1、《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科学研究中的负责行为》读书报告作为当代科研人员中的一小员,在我未学习《学术道德与写作规范-通论》课程前,我对“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的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显得很浅显,甚至可以说是无知,发现科研不规范、不负责的行为就在我们身边,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学术不端行为。

通过本学期的通论课,我对如何当好一名科学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在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科学研究中的负责行为》一书。

本书从对科研的建议与指导、科研数据的处理、科研活动过程中的错误和过失、不端行为、实验室安全、研究结果的共享、署名及荣誉分配、利益冲突等科研活动中的负责行为进行详细的阐述,同时本书的案例介绍了各种不同的场景,对我自己产生了重要的思考,将自己代入案例中,在面对这些案例、某种场景时,我该怎么办、怎么做?这对我在科研活动中的负责行为的思想认识有了较高的提升,端正了自己之后从事科研活动的思维。

通过阅读本书,我认为本书的主旨主要在于三点,从事科研活动要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

科研人员肩负着这三点责任与义务,以促使科研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从事更为负责的科研活动。

这三点是本书的出发点,也是对阅读者、对科研工作者产生重要思考的思想源。

首先,书中原话为“科研人员有义务尊重同事对他们的信任”[1],概括来讲,就是科研人员从事的科研活动首要的责任是要对他人负责。

科研活动是一项长期积累、不断推进、持续更新优化的事业,新的研究必须是建立在之前的研究成果之上的。

前人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由于科学数据的处理不当、恶意篡改数据以获得更为理想的结果、强行更正错误和过失等学术不端行为所产生的不正当结果,这些不负责的科研行为轻则浪费其他研究人员的时间精力与资源等来复制和拓展这些结果,误导其他研究人员的研究,重则阻碍整个研究领域的发展乃至歪曲其发展方向,极大减缓该领域的进步甚至原地踏步。

实践教学读书报告(3篇)

实践教学读书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践教学的内涵、原则和方法,我阅读了《基于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一书。

本文将从该书的主要观点、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原则、课程设计与实施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主要观点《基于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一书的主要观点如下:1.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2. 实践教学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与理论教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3. 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如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情境创设等。

4. 实践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5. 实践教学应注重评价与反思,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原则1. 实践教学的内涵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创新创业等环节。

2. 实践教学的原则(1)目标导向原则:实践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确保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协调。

(2)问题导向原则:实践教学应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创设原则:实践教学应创设真实、生动、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4)过程参与原则:实践教学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5)评价与反思原则:实践教学应注重评价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程设计与实施1. 课程设计(1)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在课程设计中,应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确保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协调。

(2)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内容,如实验、实习、实训等。

现代语言学教程读书报告

现代语言学教程读书报告

现代语言学教程读书报告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报告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之一。

他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的鼻祖。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索绪尔的代表性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基本语言学思想,对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这里,我概要的介绍一下索绪尔的生平和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于1857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

早在中学时期,索绪尔对语言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4岁时就撰写过一篇《论语言现象》的论文,从20岁开始构思一部专著,研究印欧语历史比较中的某些问题。

1879年,他转学到柏林大学,同年发表了《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那时,他才22岁,表现了他极为出色的语言学才华,引起欧洲语言学界的注意。

1891年冬,索绪尔离开巴黎,回到瑞士担任日内瓦大学教授,1907年开始讲授“普通语言学”课程,先后讲过三次。

1913年他去世后,他的学生和同事根据几本听课笔记才汇编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出版发行。

索绪尔不仅吝于发表,他留下的笔记也很少,因此编辑这本书很不容易。

因为,跟所有的老师一样,他讲课时也是有很多重复,甚至不一致的内容。

难得的是编辑者们没有放弃,合并梳理一本书,从而造就了一部惊世巨著,也正是这部著作开启了语言整体结构研究的新阶段。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索绪尔最重要的著作。

除绪论外,共分为5编。

“绪论”简单地叙述了语言学的历史,语言学的材料和任务,语言学和毗邻学科的关系,语言学的对象,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语言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表现语言的文字,音位学以及附录音位学原理。

第一编“一般原则”部分主要讲语言符号的性质,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静态语言学和演化语言学。

第二编“共时语言学”部分讲语言的具体实体,同一性、现实性和价值,语言的价值,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语言的机构,语法及其区分,抽象实体在语法中的作用。

第三编“历时语言学”部分讲语音变化,语音演化在语法上的后果,类比作用,类化和演变,流俗词源,粘合作用,历时的单位,同一性和现实性,以及附录:主观分析和客观分析,主观分析和次单位的确定,词源学。

课程理论读书笔记

课程理论读书笔记

课程理论读书笔记(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读书报告作者简介:施良方,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我国着名的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专家。

1997年11月15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举行的会议上作报告时,因脑血管破裂,不幸殉职,年仅45岁。

施良方教授参加了国家“七五”重点课题《教育学文集》的编辑工作,文集共30卷,耗时5年。

他还主持过1项国家“八五”重点课题,2项国家“九五”课题和1项上海市教委“九五”课题,硕果累累。

施良方出版专着3部,译着2部,教材1部,发表重要学术论文和译文100多篇,是一位在中国教育理论界造诣很深,享有很高声誉的着名专家。

《学习论》、《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是施良方教授的经典着作三部曲,在中国教育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课程理论》是我国第一本提供了课程理论分析框架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深化与发展我国课程教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

最近认真研读了该书,收获很大。

第一遍读,翻的比较快,主要收获是理顺了全书的结构,形成了一个课程论体系的架子。

第二遍读,结合之前学习的课件和笔记进行了认真研读,争取能深入理解内容,丰富了脑中的课程论体系。

第三遍读,则是选取了几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继续认真阅读,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了具体分析。

接下来我将汇报我的一些收获。

首先对本书的基本内容结构进行一下梳理。

全书重点论述三方面问题,也就是本书的全称“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第一编“课程的基础”分为三章,对课程的三个基础学科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分别从历史的考察、现状的分析和理论的探讨这几个方面作了阐述,为课程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背景和基础。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读书报告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读书报告

新闻传播理论课程读书报告题目《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学生姓名XXXXX学号*********指导教师XXX院系新闻传播学院专业新闻与传播年级2020级教务处制2020年5月《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读书报告前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概念已经势不可当的崛起,并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曾经的一些大众传播理论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很多学者看来,极为迫切。

尤其是在公共和私人媒介渠道之间争论不断。

在《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中,作者通过自己的整理和研究,对于大众传播中的很多问题及影响以及与文化、政治、社会、标准、权力等方面的关注,对大众传播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与比较。

对于新旧媒体之间的区别与融合都进行了论述。

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对《麦奎尔大众传播学理论》的阅读,对于大众传播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和发展都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清晰的大众传播学研究结构:本书共8个部分,理论(第二部分)涉及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特别是媒介和社会及文化生活的各种关系。

第三部分“结构”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

分别是:媒介的整体制度和在国家层面上的结构安排;公众、政府和受众对媒介的期望,特别是用来衡量媒介行为的原则和标准;日益突出的全球化媒介以及媒介全球化现象。

第四部分(组织部分)讨论媒介生产的核心所在以及影响媒介生产的众多因素。

关于媒介内容在传播前的选择和形成的过程,也有一些不同的理论和模式。

第五部分(内容)分为两章,第一章主要是内容分析的方法和角度,除了拟定的标签对媒介内容做出简单的描述外,要深入地描述媒介内容并不容易,因为,在传播者和文本之间,关于如何发现内容的真实意义并没有共识。

第二章通过理论和论据来分析一些有关内容的规律。

第六部分(受众),受众是指所有接受媒介内容的读者、听众、观众,或指媒介信息传递的目标对象。

受众在媒介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受众研究有许多方面,不限于媒体。

第七部分(效果)是媒介研究中社会和文化层面的核心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报告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报告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报告《课程与教学论》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其作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威廉瑞德桑吉斯(William R.Sangster)提出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深入洞察,开拓了课程与教学方面的新理论,深入分析了当前教学理论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其框架。

该书着眼于传统及新型教学模式,论述了课程与教学设计的意义,从中探讨了教学实践与教学模式的关联性,以及如何有效的运用教学方法将课程设计付诸实施的步骤及要点。

桑吉斯以一种全面的视角来探讨教学理论,他从教学者的角度出发,深刻阐释了教育的全面性。

从学校的教育结构,教学流程,教学方式及教学工具,桑吉斯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强调老师对课程设计及教学实施的重要性,他所提出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极具前瞻性,激励和鼓励老师们积极投身于日常教学实践,以为所教科目增加深度,开发学生的潜能。

桑吉斯还强调,在课程设计及教学实施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到教学者的角度,而且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他主张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联系起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连接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真正的学习兴趣。

此外,桑吉斯还介绍了多种评估方法,以及如何有效的管理教学,提出了教师应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的建议,以帮助教师们更好的把握教学的节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他还探讨了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以及如何适应不同的学生,强调使用根据学段的不同而采取的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有效的提高学习成绩。

总之,《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桑吉斯深刻而深入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课程与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从而为课程与教学设计带来新的思路,促进了教学理论的发展,为教师们提供了新的启发。

本书既可以为教师们带来新的教学理念,也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以及更有利的考试环境。

岩土塑性力学读书报告

岩土塑性力学读书报告

岩土塑性力学读书报告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弹塑性力学这一课程,在刘老师的讲解和自学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不少弹塑性力学的基础知识。

我们是岩土工程专业的学生,弹塑性力学知识相当重要,是后续课程的基础,由于专业的实用性,我们阅读了郑颖人、孔亮编著的《岩土塑性力学》一书。

这本书将不少弹塑性力学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岩土工程中,从弹塑性力学的角度来理解岩土这种特殊介质的力学性质,阅读之后让我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阅读本书后的一些总结。

一、岩土材料的特点岩土塑性力学与传统塑性力学的区别在于岩土类材料和金属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学特性。

岩土类材料是颗粒组成的多相体,而金属材料是人工形成的晶体材料。

正是由于不同的材料特性决定了岩土类材料和金属材料的不同性质。

归纳起来,岩土材料有3点基本特性:1.摩擦特性。

2.多相特性。

3.双强度特性。

另外岩土还有其特殊的力学性质:1.岩土的压硬性,2.岩土材料的等压屈服特性与剪胀性,3.岩土材料的硬化与软化特性。

4.土体的塑性变形依赖于应力路径。

二、岩土塑性力学的基本假设由于塑性变形十分复杂,因此无论传统塑性力学还是岩土塑性力学都要做一些基本假设,只不过岩土塑性力学所做的假设条件比传统塑性力学少些,这是因为影响岩土材料塑性变形的因素较多,而且这些因素不能被忽视和简化。

下列两点假设不论是传统塑性力学还是广义塑性力学都必须服从:(1)忽略温度与实践影响及率相关影响的假设。

(2)连续性假设。

岩土塑性力学与传统塑性力学不同点:(1)岩土材料的压硬性决定了岩土的剪切屈服与破坏必须考虑平均应力和岩土材料的内摩擦。

(2)传统塑性力学只考虑剪切屈服,而岩土塑性力学不仅要考虑剪切屈服,还要考虑体积屈服。

(3)根据岩土的剪胀性,不仅静水压力可能引起塑性体积变化,而且偏应力也可能引起体积变化;反之,平均应力也可能引起塑性剪切变形。

(4)传统塑性力学中屈服面是对称的,而岩土材料的拉压不等,而使屈服面不对称,如岩土的三轴拉伸和三轴压缩不对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读书报告及评阅书课程名称:读书报告等级任课教师姓名:任课教师签字:著作名称:《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重点解读章节:第4-13章学院名称:专业名称:研究生姓名:导师姓名职称:上课时间:年月—— 年月1、著作背景和内容概述阿瑟·克莱曼(中文名凯博文)利用了休学术年假的机会,重新整理的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撰写了一本关于公共理解医学的书。

他耗费两年倾力写作,终于完成了这本《疾痛的故事》。

本书系为所有关心人类病痛问题的读者而撰写,他以外科大夫、心理医师和人类学家三重视角对医患理念所进行的全面系统地论述是其近四十年学术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造就保·法默(Paul Farmer,1959~)、金辰勇(Jim Yong Kim) 等新一代全球健康领域领袖人物的专业素养,也具有不容低估的导引作用。

此书的副标题展露了作者在人类学、医学和精神病学这三门学科的边界地带进行开拓性研究的企图心。

此外凯博文在书名中用的愈疗者(healers)一词也揭示了他对于医生(doctor)职责和功能的一种认定。

他指出:疾症(disease)和病痛(illness)是存在于社会现实特殊布局中的构建物,必须在特定社会关系组成的环境中理解和领悟其蕴含的丰富意义[1]。

所谓医学概念也是植根于文化和历史语境之中的“解释模式”(即Explanatory Models)。

他认为在所有健康照护体系中都有着为医患双方所扼守的解释模式,是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理解病痛体验并选择诊疗手段的途径[1]。

在解释模式的框架之内,凯博文匠心独运地提出了让患者谈病说痛的问诊方式,后来被称为著名的凯博文八大问题(即“Dr. Kleinman’s Eight Questions”)。

作为愈疗者的医生有必要以从病患者的角度了解病因、病史以及病人对于诊治方法选择的看法和期待,从而共同寻找出有效的解释模式。

凯博文这一强调医患双方在治疗过程角色互动作用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社会学权威帕森斯对病人和医生的制度化角色所做的功能主义论断[2]。

2、 重点解读章节的主要思想作者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体悟到被病疾、社会文化氛围、个体心理束缚等诸多因素所压抑的心灵的内在迷惑和需求。

在这几章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病例,讲病人在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无意义状态时的痛苦进行了描写,从病人的疾痛经验中阐述了病人身体状况的恶化和家庭经济负担的加剧对于影响病人对自我的看法。

然而没有任何东西像严重的疾痛那样,能使人专注于自己的感受,认清生活的真实境况。

查默兹[3]曾用“自我的丧失”来描述严重的慢性病人的患病经历:他们失去了先前的自我形象,但没有发展出同样有价值的新形象。

当一个健康人身患慢性病之后,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也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认同都会发生变化。

许多慢性病病人都再也回不到以前的自我,病痛彻底改变了他们的认同:他们先前是健康的人,而现在,他们成了病人。

他们已经踏上了美国医学社会学家欧文·佐拉(Irving Zola)所说的“通往医生之路”,已经从“人”(person)变成了“病人”(patient)[4]。

同样凯博文讲述了应对慢性疾病不气馁而成功的案例,也有从疾痛走向死亡的案例,疾痛经验可以成为一种成长的机会,一个转向更美好的起点,同样疾痛有教育我们珍视自己的生命,如何面对我们都必有一死的事实。

可以说长期疾痛是一种危险的边界穿越,是对重返正常生活的漫长等待,是多到底能否重返正常生活的疑问,疾痛不单单是简单的个人经验,它通过相互作用和沟通,有着深刻的社会性。

3、 解读的难点问题及个人思考对自身境遇的意义的把握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求医过程、心理状态、他对病人角色的接受与否,以及他和医生、家人、社会的互动方式,并最终影响到疾病的结局。

病人受到疾病的长期困扰,极大时候都会增加他们对于治病的信心,对于康复的希望。

而有时,会有自暴自弃的行为,更加严重的就是报复社会的行为。

最后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学术化的探讨,往往需要借助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才能为更多人所关注,并真正体现为一种改变意愿和行为。

例如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王浩无辜被杀害案中,是因为病人已多年被病痛本身折磨得身心疲惫,在于治愈希望逐日减小时又被患有肺结核打击。

在忍受这么多年的痛苦中,他没有选择正确的发泄和倾诉,也没有得到自己医生的耐心倾听,只有医生一遍又一遍的解释着他听不懂、不明白的话语,在这种压抑爆发的情况下,选择的是他终身错误的做法。

而毁掉的,除了他自己的家庭,还有王浩师兄的生命和父母老无所托的结局。

无论是影视剧里的诊疗场景,或是医院里真实的诊疗现场,我们常常看见医生问诊,患者尽可能详细诉说,同时医生在电脑上迅速打字或者书写病历的情景。

这个过程被称之为主诉,患者自述自己的症状、感受,以及持续时间等信息。

对于疾痛的体验,患者是实在的主体,而记载在病历上的文字,只是以符号的形式将这些感受较片面地记录下来。

在这个医疗活动似乎成为流水线式生产的年代,辅助检查设备越来越先进,留给患者主诉的时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是越来越详尽的检查,医生成为技师,医学丧失了仁爱的温度。

疾痛径直插进了我们原有已经固定了的生活之中,影响我们的身体,继而影响我们对自我身体的认知,在我们对自我身体的监视和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对身体历史的再解释的过程中,接整个生活的实践被改变了。

凯博文描述了很多精彩的例子,包括那些最后整个生命都围绕着疾病打转的人们。

这很重要,在我看来,在一个人人都能接触到“医学知识”且医学权威一方面在逐渐衰退一方面又在急剧扩张的年代,就更加值得思考了。

现代医学的问题远非医学的问题,它是社会的。

疾痛作为其中一个,一头是医生对患者抽象的、健康导向的科学解剖,而另一头则是患者全部的社会关系。

凯博文的每一个故事都支持这一个论点,甚至讲着讲着都得出了社会影响远比疾病本身来的显着的结论。

慢性病则尤甚,它将患者的社会关系和疾病的科学内涵杂糅在一起,成为了不分你我,或者,在某些案例中,代替对方的新的整体。

企图脱嵌于社会的医学就这样成功地再嵌入到了个体社会生活之中。

同样没错的是,身体的治疗是不足够的。

听起来是十分心灵鸡汤,可一旦认识到疾痛远非身体之痛,那么这一论断的得出简直就是水到渠成。

而凯博文和其他人则似乎更倾向认为这就是个医学领域的iron cage。

当代医学本身就不看重社会关系,不看重患者所经受的,可能远大于身体压力的社会压力,而只是对肉体上失衡的简单修复。

他因此在最后还提出了自己的畅想——在我看来值得鼓励,但是实在是不现实,我怕他自己应该也是知道。

4、 扩展性的讨论问题及个人观点凯博文让我们自问,有谁真正思考过从病到痛的距离?又有谁知道从病到痛的距离背后隐匿着怎样的心灵焦虑、颤栗和惊惧,还有不竭的期待,乃至最后无奈的守侯。

病是肉体的疾患,它与人类是根本是外在的,而痛是压负在心灵上的疾患,它与人类是内在的。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注重于医疗的技术,但许多时候却忘记去倾听和关心患者的心声,也许他们有很多话要说,却不能在短短的查房时间里倾述给医生听。

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的辅导和治疗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在于慢性病和癌症的病例中尤为体现[5]。

既然诊断疾病要根据病史,而且是一种将外行的说法转译成专业分类的符号语言行为,仔细聆听疾痛诉说是很重要的。

当激励患者及其家属的能动性成为医疗的一个目标时,设身处地地倾听他们的疾痛故事,也必然成为临床医生的一项主要治疗任务。

凯博文提出了病痛叙述(illness narrative)概念。

他认为,与患者讨论实际的病痛经验是可能的。

作为一种方法,让患者叙述病痛既可以表达出讲述者的思想、情感与认知,还可以描述出他们所观察与理解的外部世界,从而将个体的生理过程、文化意义与社会关系连接起来,同时呈现患者的内在经验与外部世界。

病痛叙述不仅是我们认识疾病的文化与社会意义的过程,而且具有治疗与医学意义上的价值,因此有很好的学术与临床应用价值。

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摸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及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

心理关怀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有针对性地解决或改善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积极影响或改变病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心身状态的治疗过程。

在1978年与其同事发表的一篇出色的论文中[6],凯博文指出了美国大众普遍感觉到的医疗关怀危机。

并提出,只有关注大众医疗文化,才能够有效应对这种危机。

凯博文及其同事在”临床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提炼出了“解释模式”概念,即关于病因、诊断标准与治疗的一系列观念,以认识病痛被模式化、解释并治疗的过程。

他们认为,病人与医生各有自己的解释模式,病人从日常文化场景中学到了他们的模式,而医生既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又接受了专门训练。

这样,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解释模式来认识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解释模式通常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要素:(1)疾病/健康问题的病因学解释;(2)早期症状的描述;(3)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解释;(4)疾病的自然史及其严重程度;(5)适当的治疗。

凯博文及其同事建议,医生应该把了解病人的解释模式作为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尽量让病人理解自己的解释模式,[31]这样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如何帮助病人获得最适宜的心身状态,是心理关怀的核心问题。

临床医生要学会运用心理治疗手段,缓解患者在疾病过程中所产生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情绪;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与疾病作斗争;导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给患者以良好的心理支持或及时的危机干预,有效控制或降低不利于病人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帮助其战胜病痛。

作为医患沟通方式的一种,真诚的原则是必不少的。

医生需要付出自己的真诚,将爱心、真心和耐心融入心理治疗中。

因人在生病的时候,十分在乎家人及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希望得到家人的关注及照顾。

此时,医生的细心和耐心以及温馨的病房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患者有时是十分脆弱的,这个时候医生的倾听就十分重要了。

作为医生,我们不但要关心和关注照顾患者,同时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我们必须有灵活应变能力,观察病情要仔细认真、一丝不苟,善于发现和思考,从中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

在处理问题要灵活多样、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及时了解患者实际所遇到的困难,言语表达要婉转亲切,要学会调控情绪,以幽默和智慧化解与患者的矛盾。

凯博文指出只有关注大众医疗文化,才能够有效应对大众普遍感觉到的医疗关怀危机。

参考文献[1]Kleinman, Arthur. 1980. Patients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a. The Illness Narrative.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8b. Rethinking Psychiatry. Free Press.[2]Parsons, Talcott. 1951.The Social System. Free Press.[3]Charmaz, K.. 1983. Loss of self: a fundamental form of suffering in the chronically ill [J].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 vol. 5, no 2, pp. 168-195.[4]Zola, I. K.. 1973. Pathways to the doctor: From person to patient [J].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vol. 7, pp. 677-89.[5]Tomatis f..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mind:the incolvement of psyelogical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ltifactorial diseases.Eur Cancer 2001:37 suppl 8:S148-52[6]leinman,A.,L. Eisenbery,and Good,B. Culture,Illness,and Care:Clinical Lessons from Anthropological and Cross-cultural Research[M]·Annals of International Medicine1978 (88)[Z].任课教师的评语(1.简要评述读书报告的学术水平,包括原文理解的准确性、文献资料的掌握程度; 2.指出读书报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3.读书报告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否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