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习作课程儿童化的“铁门槛”】

合集下载

属于铁门槛作文

属于铁门槛作文

"属于铁门槛作文"在我们村儿,有一道独特的风景,那就是老李家的铁门槛。

这铁门槛呐,可是有不少故事。

记得有一回,村里来了个卖货郎,挑着担儿,摇着拨浪鼓,一路吆喝着。

我和小伙伴们听到声音,撒腿就往村口跑。

路过老李家的时候,我一个不小心,被那铁门槛绊了个正着,摔了个狗啃泥。

这一摔,可把小伙伴们乐坏了,他们围着我哈哈大笑。

“哎呀,你这也太笨啦!”二狗子笑着说。

“就是就是,连个门槛都过不去。

”三妞也跟着起哄。

我红着脸,从地上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气呼呼地说:“哼,这铁门槛太坏了,专跟我过不去!”正说着,老李从屋里走了出来,看到我这狼狈样,笑着说:“娃啊,走路可得看着点,这铁门槛在这儿都多少年了,可没像今天这样欺负过人哟。

”我撅着嘴,心里还是不服气。

后来啊,这铁门槛就成了我们玩耍的“道具”。

有时候,我们会比赛谁能跨过去的姿势最帅;有时候,又会故意在门槛上坐着,看谁能坚持得最久。

有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正在门槛上坐着,村里的王奶奶路过。

她看到我们,摇摇头说:“你们这些孩子啊,可别把这门槛坐坏喽。

”“王奶奶,不会的,这门槛结实着呢!”我们齐声说道。

王奶奶笑了笑,慢慢走过去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那道铁门槛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村里的喜怒哀乐。

如今,我每次回到村里,看到那道铁门槛,都会想起曾经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它就像一位老朋友,默默地守在那里,等待着我们的归来。

这就是属于铁门槛的故事,一道普普通通却又充满回忆的铁门槛。

---不知道这篇作文是否符合您的预期,如果您对内容还有其他的想法,比如修改情节、增加字数等,都可以随时告诉我。

过去是门,过不去是槛作文

过去是门,过不去是槛作文

过去是门,过不去是槛作文嗯...我听过一个大人说的故事,说有一个大大的门,有时候我们能走过去,有时候又过不去。

过不去的时候,大人说那就是槛。

我觉得好有趣哦,因为我也遇到过这样的门和槛。

在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老师要我们跳过一个小小的门。

我知道我可以的,所以我就跳啊跳,结果一下子就跳过去了。

我好开心啊,我觉得自己好厉害。

但是,后来老师又给了我们一个高高的槛,哇,那个槛好高哦,我跳了好多次都跳不过去。

我有点难过,因为我想像之前那样跳过去。

妈妈告诉我,那个高高的槛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困难。

有时候,我们觉得很简单的事情,一下子就能做到,就像那个小小的门。

但是,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很难的事情,就像那个高高的槛,我们跳了好多次都跳不过去。

我问妈妈:“那我应该怎么办呢?”妈妈笑着说:“没关系啊,宝宝。

过不去的时候,我们可以停下来,想一想,找一找其他的办法。

也许我们可以找个朋友帮忙,或者我们可以换个方式去做。

”我觉得妈妈说得对。

所以,当我再遇到那个高高的槛的时候,我没有再一直跳啊跳。

我坐下来,想了想,然后我发现我可以爬过去。

虽然爬过去没有跳过去那么酷,但是我也过去了,我还是很开心。

后来,我又遇到了很多其他的槛。

有时候,我会很难过,因为我觉得我过不去。

但是,我都会记得妈妈的话,我会停下来,想一想,找一找其他的办法。

有时候,我会找我的好朋友一起帮忙,有时候,我会换个方式去做。

现在,我已经不怕那些槛了。

因为我知道,只要我不放弃,只要我肯去找办法,我就一定可以过去。

所以,我觉得那个大人说得真好。

过去是门,过不去是槛。

但是,只要我们不怕困难,不怕槛,我们就一定可以走过去,找到我们的门。

嗯...这就是我的故事啦。

我希望大家都可以像我一样,不怕困难,不怕槛,勇敢地走过去,找到我们的门。

所谓门坎作文

所谓门坎作文

所谓门坎作文
今天老师说要写作文,题目是“门槛”。

我一下就呆住了,门槛,难道仅仅是家门口那块木头吗?有什么好写的?
当然了,老师说门槛不只是木头,它可以是很多东西,比如说梦想,例如,想要办成某件事,就要跨过一道道关卡,就像要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一样……我好像有点明白了,但又好像不太清楚。

放学回家,我望着家门口那块门槛,它像个老爷爷,皱巴巴的,上面也有很多小洞。

我突然觉得它很厉害,它像城门一样守护着家,守护着家人,它一直都在那里,默默地,勇敢地。

我奔进房间,打开书包,拿起我的画本,又开始画油画。

我画了好多门槛,有矮矮的,有高高的,有破破的,也有光滑的。

我画了很多人,有开心的,有悲伤的,有努力的,也有放弃的。

画完之后,我总觉得门槛好像应该是一个关卡,你要踏进来,才能来到另一边,才能见到更美好的风景。

我突然想起了上学期学游泳的时候,我会害怕水,不敢下水。

爸爸说,如果跨出那个门槛,就能学会游泳。

我终于鼓起勇气,一步一步地走进了水里,就开始天天练习。

虽说很难,但我坚持了两个月。

现在,我终于学会了游泳,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动,像小鱼一样。

门槛,它像是一道墙,但它确是一道桥。

如果你不坚强勇敢地跨过去,就无法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所谓门槛过去是门过不去是槛的作文

所谓门槛过去是门过不去是槛的作文

所谓门槛过去是门过不去是槛的作文
在人生的路上啊,门槛这玩意儿真的挺特别的。

它像是个起点,也是个关卡。

门一打开,咱们就兴冲冲地冲进去,期待着新东西,
新的挑战。

这时候的门槛,简直就是个暖心的向导,领着你往前走。

可有时候啊,那门槛就像变魔术一样,突然变得老高老高,硬
邦邦的。

每跨一步都费劲,每次尝试都像在啃硬骨头。

这时候的门槛,已经不是啥向导了,它就是个难缠的坎儿,咱们叫它“槛”。

面对这槛啊,有的人就怂了,怕失败,怕未知。

他们宁愿在原
地打转,也不想冒个险。

但真正有勇气的人,他们不怕,直接面对
这槛,挺胸抬头就跨过去了。

他们知道,只有过了这槛,才能变得
更强大。

这槛啊,就像人生的试金石。

它考验你的勇气、智慧和毅力。

等你真的跨过去了,你会发现,原来那边是个新世界啊!一大堆机
会等着你,就像捡金子一样容易。

所以啊,门槛和槛,都是人生路上的一部分。

别害怕,勇敢点,跨过去,你会发现更美好的风景在等着你。

所谓门槛过去了便是门过不去就成了槛作文

所谓门槛过去了便是门过不去就成了槛作文

所谓门槛过去了便是门过不去就成了槛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标题:门槛还是门,这取决于你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教会了我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所谓门槛过去了便是门,过不去就成了槛。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住在一个小村庄里。

这个小男孩特别爱看书,他梦想有一天能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可是村子里的大人们总是劝阻他,说外面的世界太危险了,充满了未知的挑战和困难,就像一道道高高的门槛一样,小男孩根本无法跨越。

尽管听了大人们的劝阻,小男孩的梦想却从未熄灭。

他努力学习,渴望有一天能够独当一面,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有一天,小男孩长大成人了。

他决定离开安全的村庄,踏上通往外面世界的道路。

一路上,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就像大人们说的那样,确实有很多高高的门槛。

第一个门槛是一片沼泽地。

沼泽地到处是滑溜溜的泥浆,小男孩差点陷进去。

但他没有放弃,他小心翼翼地踩着稳固的地面前行,终于越过了这道门槛。

接下来是一片荆棘丛林。

荆棘密密麻麻,遍布尖锐的刺。

小男孩的衣服被刺扎破了,手臂和腿上也留下了血痕。

但他坚持穿行,终于闯出了丛林。

然后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

山路崎岖不平,一不小心就会跌落山崖。

小男孩唯有小心翼翼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爬。

终于,他爬上了山顶,往下俯瞰,只见一片广阔的世界在眼前展开。

小男孩高兴极了,原来外面的世界是这么美丽啊!他想起了村子里大人们的话,是啊,通往外面的确有重重门槛。

但只要你有梦想,有勇气,有毅力,任何门槛都能够跨越,都会变成通往新天地的大门。

从此以后,小男孩放下了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勇敢地踏上了探索之路。

他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有趣的事物。

而每当他遇到新的挑战时,他都会想起这个道理:所谓门槛过去了便是门,过不去就成了槛。

只要坚持不放弃,任何障碍都能克服。

你们说,这个道理是不是很有道理呢?我个人觉得,通往成功的路上难免有重重阻碍,但只要我们勇敢地去尝试、坚持不放弃,任何高山都能被征服,任何门槛都会成为通往新天地的大门。

传承创新要有属于自己的铁门槛作文

传承创新要有属于自己的铁门槛作文

传承创新要有属于自己的铁门槛作文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超级刺激的故事!就是关于我们学校门口的那个铁门槛。

你们知道吗,那个门槛可是超级神奇的哦!有一天,我跟小伙伴们放学后在门口玩耍,突然我们发现那个铁门槛上有些奇怪的符号。

我就问小明:“小明,你看,这上面写的是什么啊?”小明皱着眉头看了半天,突然眼睛一亮:“哦哦,这些是古老的文字,我曾经在图书馆看到过类似的,看来这个门槛不简单呀!”我们都超级好奇,觉得这个门槛肯定有什么厉害的秘密。

第二天,我们几个决定好好调查一番。

我跑去问老师:“老师,这个门槛上的文字是什么意思啊?”老师笑了笑,说:“这个门槛上的符号其实是一位古老艺术家的创作,他用这些符号传达了关于创新和传承的重要信息。

”我们听了之后更加好奇了,觉得这个门槛不仅仅是个门槛,简直是一个超级宝藏!于是我们开始了每天下课后的探险之旅。

我们发现,当我们站在门槛上时,总会有一些新奇的点子冒出来。

小花说:“我觉得站在这上面,脑袋里就像有一个超级创意发射器!”小李也说:“是啊是啊,我每次过这个门槛,都觉得想法特别多!”我们每天都在门槛上讨论着各种各样的创新点子,有时候笑得肚子疼,有时候又认真得像是一群小科学家。

不仅如此,门槛还帮助我们解决了好多问题呢!有一次,我们班要搞一个展示会,大家都想展示自己独特的创意作品。

可是大家都卡在了一个关键点上,就是展示的内容。

后来我们想起了门槛,决定一起站在门槛上面讨论。

结果,我们灵光乍现,想出了一个超级酷炫的展示主题!大家都说,门槛真是我们班的创新之源啊!不过,最让我感动的是,门槛不仅仅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还让我们更加珍惜传承。

我们发现门槛上的那些古老符号,其实是一种对传统知识的致敬。

我们班上有个爱好绘画的小明,他在门槛上发现的图案启发了他的新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古老艺术与现代创新的完美结合。

所以,那个铁门槛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道,更是一座连接我们创意和传统的桥梁。

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勇敢地探索未来。

用木石前门写一篇作文450字

用木石前门写一篇作文450字

用木石前门写一篇作文450字英文回答:As I approached the antiquated wooden and stone gateway, I felt a sense of awe wash over me. Its weathered surface bore witness to countless centuries of human history, each scratch and dent a testament to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imposing stone pillars that flanked the entrance hinted at the strength and resilience of those who had built this formidable structure.Adorned with intricate carvings, the wooden planks that formed the doors seemed to whisper stories of the past.Each panel depicted scenes of battle, triumph, and everyday life, providing a glimpse into the rich tapestry of human experience. As I reached out to touch the rough-hewn wood,I could almost feel the hands of countless others who had passed through this same portal before me.The weight of the door creaked and groaned as I pushedit open, revealing a secluded courtyard beyond. Tall trees cast long shadows across the cobblestone path, their branches intertwining overhead like a living canopy. A fountain gurgled softly in the center of the courtyard, its clear waters sparkling in the sunlight.As I explored the courtyard, I couldn't help but wonder about the people who had lived and worked within these walls. What secrets did these ancient stones hold? What dramas had unfolded beneath their watchful gaze? I felt a deep connection to the past as I imagined the lives that had been lived here, each one adding a layer to the rich tapestry of history.Leaving the courtyard, I paused once more at the wooden and stone gateway. As I gazed back at its imposing facade, I recogniz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ancient structure. It was not merely a passageway, but a symbol of humanity's enduring spirit and a testament to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generation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中文回答:当我靠近那古老的木石前门时,一种敬畏感油然而生。

所谓门槛过去是门过不去是槛的作文

所谓门槛过去是门过不去是槛的作文

所谓门槛过去是门过不去是槛的作文
《所谓门槛,过去是门,过不去是槛》
小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说一说“门槛”。

门槛啊,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困难。

比如说,学骑自行车就是一个门槛。

当我们勇敢地去尝试,不怕摔倒,慢慢地掌握了平衡,学会了骑车,这个门槛就变成了一扇门,带我们去自由奔跑。

可要是我们因为害怕摔倒就不敢去骑,那这个门槛就一直是个槛,挡住我们前进的路。

所以呀,小朋友们,遇到门槛不要怕,勇敢地跨过去,它就会变成门啦!
《所谓门槛,过去是门,过不去是槛》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门槛吗?门槛有时候就像一个大大的挑战。

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有只小兔子,它想跳过一条小沟。

第一次,它没跳过去,摔了一跤,小沟就像个门槛拦住了它。

小兔子可不服气,它爬起来,又试了一次,这次它用力一跳,就跳过去了。

小沟不再是门槛,而是它成功的见证。

我们学习也是这样哦。

做作业的时候,遇到难题可能会觉得是个门槛。

但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多算几遍,或者问问老师和爸爸妈妈,把难题解决了,这道题就不再是槛,而是让我们学会新知识的门。

所以,小朋友们,遇到门槛别害怕,加油跨过去,门就在前面等着我们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习作课程儿童化的“铁门槛”】习作教学走向儿童,不仅体现着语文课程观念的转变,而且突出了儿童在习作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渐成为大多语文教师的共识。

但是综观当下的习作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在滚滚的“儿童化”的洪流中,习作教学出现了“唯儿童”是瞻而放弃自身坚守倾向:强调儿童的自然天性,丢弃习作教学的传统经验;强化儿童的写作兴趣,弱化习作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注重儿童的生活体验,淡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冷落语文课程中固有的习作教材,热衷自主开发儿童化的习作课程。

习作教学的情趣性正在日趋膨胀,而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却遭遇到空前冷落。

于是有两个问题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习作教学走向儿童是否就是与传统习作教学彻底割裂?习作教学中的儿童情趣和体验是否可以信马由缰,没有边界?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习作教学应当绵亘在过去与将来之间,是对传统经验的承传,是对儿童未来的憧憬。

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它们都交汇在现实的教学土壤之中,“有效”促进儿童言语发展,就是对它们最核心的考量。

儿童情趣:应当具有理性的支撑走向“童化”的习作教学,由于儿童文化的渗入,势必对传统的习作知识型教学带来冲击,习作知识淡化和习作技能的训练的减弱似乎成了必然的选择。

当下有不少习作教学流派,就在强化习作兴趣、淡化习作知识、大肆鼓吹“快乐至上”的习作理念。

追求有效的“童化作文”教学认为,让儿童快乐写作是所有成功的习作教学普适的价值,但是“情趣”的层次却是有区别的:有的基于承载习作教学的活动,有的基于当下的习作内容,有的基于教者高强度、高频率的教学渲染。

这些“快乐”是点状的,偶发的,外在而感性的:而习作教学需要的“快乐”,则是儿童处在写作状态中持续的精神愉悦,它内在而理性,执着而守恒。

理性的“习作快乐’,应当建立在以下这样的两个基点上。

写作知识。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无知是上帝的诅咒,知识是我们飞向天堂的翅膀。

”诚如斯言,没有知识支撑的习作教学是没有高度的,缺乏力量的。

因为写作属于书面语言的表达,它与口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从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首先受着文字知识的限制,其次是语法知识的规范,再次是篇章知识的束缚。

同时写作的文字具有存留性,它得经受各种社会文化和准则的检验。

如此种种,都是习作教学的背景和基石。

如果离开了这些基础性知识准备,再好的童真童言都变不成美好的文字。

习作教学在“儿童化”的进程中,必须有扎实的阅读的储备和丰富的语感,习作知识就是以动态化、生成化、境域化的状态包蕴其中,离开了这些“活性知识”,儿童会在语言文字面前无所适从。

传统的习作教学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儿童的存在,确实需要批判;但是只要儿童,而放弃基本的写作知识和技能,同样需要批判。

写作意识。

“情动而辞发”,是传统的写作规律,因此习作教学都非常重视儿童的情感激发。

但是仅仅依靠儿童的情感来支持习作教学,常常是很不可靠的。

一方面,儿童的情感大多处于“情绪”状态,是很不稳定的,常常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另一方面,写作是儿童的心灵的表达,是儿童身体之内的事情,如果总是借助外在的刺激,这决不是儿童写作的“阳关大道”。

因此,我们要重视情感激发,但是又不能唯情感是从,应当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儿童的习作意识的培养上,这才是提升儿童习作素养的正道。

一要培养儿童的“交往意识”――写作是什么?是交往的一种方式。

写作为什么?是为了自己与周围的世界进行更好的交往。

写作不是身体之外的无为附加,而是心灵之间的沟通需要。

二要培养儿童的“真诚意识”――写作文,就是写自己,“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思”。

没有“自我”的习作,从本体的角度看,是缺乏灵魂的,是没有活力和生命的;从社会交往的角度看,是缺乏诚信和德行的。

三要培养儿童的“生命意识”――写作就是让生命歌唱,感知细微的生命变化,倾听生命的呐喊,怜悯生命中的悲弱,给没有生命的赋予生命,让有生命的绽放花朵。

当这些意识在儿童精神深处得以确立,写作不再是一时的情绪冲动,而成为儿童心灵的自觉行动。

写作乐趣,对于刚刚步入写作的儿童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能以牺牲教学理性作为代价。

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情趣只是推动儿童写作认知的辅助系统,知识、技能、习惯、方法才是构成习作教学的操作系统,这是课程目标的核心所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儿童范例:应当具有课程的视角走向儿童的习作教学,儿童文化、儿童生活成了教师视野中重要的课程资源。

而习作教材中编排的儿童的“习作范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例文就是儿童习作的“原型”,具有启发作用;从建构主义角度来看,“习作范例”又是一种先行的认知“图式”,儿童以此可以推想所要创作习作的结构模型。

可是,在“儿童化”大行其道的习作教学中,它的功能并没有得到最有效的发挥,甚至起着消解教学的作用。

误作“习作模板”。

作为习作“图式”和儿童思维“原型”的习作范例,常常被教师误解为这是指导儿童写作的最佳“捷径”。

于是,以例文结构为框架,为儿童建构起一块“习作模板”。

儿童要做的就是在“模板”内进行文字填空。

儿童的个性一下子百川归海,走进了模式化套路中了。

在这样的“模板”引领下,习作教学过程就这样成了一个笔直的“言语通道”,引领儿童的言语和精神指向一个统一的方向。

教学的难度被降低了,写作的乐趣也消失了。

当成“阅读文本”。

“习作范例”总是以阅读文本的形式进入习作教学的。

有的教师为了减轻儿童写作的压力,竭力“潜藏”例文的导写功能,半遮半掩中将例文沦为阅读教学的文本。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7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对例文《找“饿”》一连提出了四个问题:熊猫妈妈和宝宝为什么要去找“饿”?熊猫妈妈带着宝宝到哪些地方找“饿”的?还去了哪里?熊猫宝宝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它们找到“饿”了吗?我们从中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这些问题都建立在理解文本的维度上,对儿童的习作知识和技能建构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

当三年级的孩子沿着这些问题一路讨论过去,这堂习作指导课已经过去了半程,对《找“饿”》例文可能理解了,但对自己写什么、如何写依然一筹莫展。

在习作课程视角里,习作范例不是儿童言语的模板,更不是阅读教学的延续,它是习作教学的不可或缺的一份资源,它弥散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之中,是儿童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知识渗透、写作思维创造等方面的重要载体。

情趣的“生发点”“习作范例” 是编者精挑细选的,在语言文字方面具有示范性,在思想内容上具有趣味性,在写作方法上具有启发性。

一篇优秀的习作范例,其本身就是一个充盈感召力的情趣场。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4中,范例的题目就是《请您原谅我》。

这是一篇发自儿童肺腑、情真意切的习作,当儿童在读例文的过程中,潜藏在心底的情感就会被唤醒、被激发,写作的冲动和欲望呼之欲出。

例文后,编者的话也写得别具匠心:你有哪些心里话想对别人(亲人、老师、朋友)说?可以传达问候,可以表示歉意,可以诉说委屈,可以提些建议……这样的提示语,为儿童情感提供了一个明晰的流向:或问候、或歉意、或委屈、或建议,等等。

范例和写作提示语的本身就是一个写作情境,将儿童的情感裹挟其中,欲罢不能。

知识的“生成点”。

习作教学不仅要激发儿童的写作兴趣,更要提升儿童的写作能力。

而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习作范例”就成了写作知识最有佳的生成点。

教学中,以“习作范例”为载体,师生建立起对话的场域,从而让儿童获得了富有实效的写作知识与技能。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7为例,围绕习作例文《找“饿”,师生有这样一段教学对话――师:为什么找“饿”是故事起因,怎样找“饿”是故事的经过,找到“饿”是故事的结果,小作者将这个故事写得非常――(板书:完整)师: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生:因为写得非常有趣!(板书:有趣)师: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非常有趣?(学生讨论,结果用例文中语句回答)教师小结,并板书:动作、神态、语言在对话中,儿童懂得了编童话故事要“完整”,要“有趣”,要抓住“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去描写。

这些真实而鲜活的写作知识,都是儿童从习作范例中生成的,具有一定的根植性,因此能外化成儿童的写作行为,内化成儿童的言语素养。

思维的“生长点”。

从课程的建构角度来看,习作范例是习作教学的建构基点――从例文出发,唤醒儿童的习作兴趣;以例文蓝本,明确习作目标;从例文入手,建构习作知识。

另一方面,习作范例又是习作教学的创造源泉――从例文出发,“生长”出新的写作视角,将儿童思维引向更加开阔的空间。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7为例,一位教师以习作范例的《找“饿”》为生长点,给儿童的思维打开了另一窗:作者将这两只熊猫想象成母子关系,它们还可能是什么关系?在这两只熊猫之间除了发生《找“饿”》的故事以外,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这样发问,推着儿童的思维沿着例文继续前行,去想象和创造新的故事。

这样的习作范例不但不会以强势语言的姿态去“格式”儿童思维,瓦解儿童个性,还可以让他们的思维“生长”出更加丰富的纬度,“生长”出更加多彩的视角,让童心和童言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在我们重视儿童生活资源、儿童文化资源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来自于习作教学本身的资源――习作范例。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给予习作范例一席之地;在习作课程建构中,应当还原它本来的面目,回归它应有的位置,发挥它真实的作用。

儿童活动:应当成为个性的摇篮走向儿童的习作教学,大力倡导习作课程的活动化,这与儿童身心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因为儿童自觉的理性意识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不发达或不成熟,相应地,感觉投入、动作参与、身体的直接体验则是他联结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

(丁海东,《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在活动中,儿童的感官解放了,体验丰富了;在活动后,儿童抓耳挠腮的困窘局面大有改观,写作变得顺畅多了。

这是否就意味着“活动式”习作教学取得了成功呢?当我们翻开孩子的习作,就会发现,写得精彩的孩子凤毛麟角,在他们的习作中,众多的是对活动过程千篇一律地记叙,很少有生动的细节描写!偶尔有写得具体的地方,那也是教师在“点”上精心指导的结果。

“活动”的确可以将习作教学引向一个“活”境地,可是却让儿童的言语陷入了一个“死”的僵局。

这不禁让我们对习作教学中的“儿童活动”产生质问――其一,儿童到底是怎样活动的?不同的儿童,即使面对同样的活动,体验也不尽相同,可是他们的言语为什么会同出一辙呢?细细琢磨一下活动的组织过程,就会发现身处活动之中的儿童,并不是活动的主人,而是活动的“奴隶”。

教师为了强调活动的“有序”和“有效”,总要炮制出几条“友情提示”:在活动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在活动中,小组应如何分工,该怎样开展活动;在活动后,应怎样展示成果。

这一条条看似很温馨,实质是“镣铐”,牢牢地锁住了儿童的思维和感官。

活动过程中,儿童尽管参与其中,但基本在做“规定动作”,没有选择的自由;儿童尽管有些快乐,但基本来自活动的热闹氛围,很少有源自内心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