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网络规划

合集下载

穗莞深城际轨道线路图

穗莞深城际轨道线路图

穗莞深城际轨道线路图标题:穗莞深城际轨道线路图摘要: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是广东省广州市、东莞市和深圳市之间的重要交通项目。

这一城际轨道交通线路系统连接了广东省内三个重要的经济中心,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穗莞深城际轨道线路图,包括线路规划、站点分布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第一节:引言穗莞深城际轨道线路图是广东省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广州、东莞和深圳为节点,连接了这三个重要城市,为沿线居民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出行方式。

由于穗莞深城际轨道线路图的建设和运营,不仅加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交通联系,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协同。

第二节:线路规划穗莞深城际轨道线路图的规划涵盖广州、东莞和深圳三个城市,并且连接了各自的主要交通枢纽。

目前,穗莞深城际轨道线路图已经实施了多个线路,并且在不断扩展。

以下是目前已建成和规划中的线路:1. 广州南站 - 东莞东站:这一线路连接了广州南站和东莞东站,全长约100公里,设有多个中间站,包括番禺南、虎门站等。

2. 东莞东站 - 深圳宝安机场:这一线路连接了东莞东站和深圳宝安机场,全长约80公里,途经虎门站、深圳湾等重要站点。

3. 广州南站 - 深圳北站:这一线路是穗莞深城际轨道线路图中最重要的线路之一,连接了广州南站和深圳北站,全长约120公里,经过了番禺南、虎门站、深圳湾和福田站等主要站点。

除了以上已建成和规划中的线路外,穗莞深城际轨道线路图还有更多的线路正在筹划和建设之中,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流需求,并进一步完善城际交通网络。

第三节:站点分布穗莞深城际轨道线路图的站点分布广泛覆盖了广州、东莞和深圳三个城市。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站点:1. 广州南站: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是穗莞深城际轨道线路图的起点,也是广州市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

2. 东莞东站:位于东莞市莞城区,是连接广州和深圳的重要站点之一。

3. 深圳湾: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是连接深圳和广州的重要站点,也是深圳市著名的商业和科技中心。

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2012-2018)

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2012-2018)

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网络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环评证:甲字第3210号二○一一年五月成都1 总论1.1 规划名称及项目背景规划名称:《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调整)》、《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16)》东莞市于2004年编制完成了《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2008编制完成了《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于2009年7月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

为结合珠三角城际轨道线网及各镇区发展需要,对原有的2号线虎门至长安段、3号线常平以东段等线路进行了局部调整,远期规划形成4条市域骨干线路,总长219.2km,共设置车站总76座,其中城市轨道间换乘枢纽车站4座,途经22个镇区。

图1-1 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图1.2 规划范围与年限规划范围即东莞市域范围,包括32个镇街,面积为2465平方公里。

近期建设规划拟定年限为2020年。

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时序方案线路起终点站长度(km)开工年完工年累计通车里程(km)1.3规划主要内容(1)1号线(一期)工程1号线工程起点望洪站位于洪梅镇、望牛墩镇交界处西部干道与望洪路路口北侧,本站与穗莞深城际线及佛莞惠城际线形成综合换乘枢纽。

出望洪站后,线路往东高架跨过赤滘口河沿西部干道进入道滘镇,后跨过广深高速后沿万江路进入万江街道,在新人民医院站前线路由高架转入地下。

出汽车总站后,线路拐向东南下穿东江,沿鸿福西路进入南城街道,在鸿福路站与2线换乘。

而后线路沿鸿福东路进入东城街道,过新源路站后线路向南拐入莞长路(107国道),在东城南站与莞惠城际线换乘。

过水濂山路站后进入大岭山镇,经建设路进入松山湖片区,并在此设松山湖站与R3线换乘,线路下穿莞深高速后,沿松佛路进入大朗镇,在湿地公园站后线路经富民中路拐入黄江镇,在莞深高速公路黄江收费站南侧设黄江中心站,也是本次设计的终点站,本站与R4线换乘。

1号线(一期)全长58.285公里,共设21座车站,其中地下站12座,高架及地面站9座,5个为换乘站。

东莞 地铁轻轨路线图 详细培训讲学

东莞 地铁轻轨路线图 详细培训讲学

东莞地铁轻轨路线图详细1 总论1.1 规划名称及项目背景规划名称:《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调整)》、《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16)》东莞市于2004年编制完成了《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2008编制完成了《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于2009年7月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

为结合珠三角城际轨道线网及各镇区发展需要,对原有的2号线虎门至长安段、3号线常平以东段等线路进行了局部调整,远期规划形成4条市域骨干线路,总长219.2km,共设置车站总76座,其中城市轨道间换乘枢纽车站4座,途经22个镇区。

图1-1 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图1.2 规划范围与年限规划范围即东莞市域范围,包括32个镇街,面积为2465平方公里。

近期建设规划拟定年限为2020年。

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时序方案线路起终点站长度(km)开工年完工年累计通车里程(km)1号线一期望洪城际站-黄江中心站58.32012201695.53号线一期东莞东站-长安新区南站51.820142018146.82号线三期虎门火车站-长安新区站16 2015 2019 162.83号线二期东莞东站-企石博厦站14.4 2016 2020 177.64号线黄江中心站-清溪汽车站27.7 2016 2020 205.3 合计168.21.3规划主要内容(1)1号线(一期)工程1号线工程起点望洪站位于洪梅镇、望牛墩镇交界处西部干道与望洪路路口北侧,本站与穗莞深城际线及佛莞惠城际线形成综合换乘枢纽。

出望洪站后,线路往东高架跨过赤滘口河沿西部干道进入道滘镇,后跨过广深高速后沿万江路进入万江街道,在新人民医院站前线路由高架转入地下。

出汽车总站后,线路拐向东南下穿东江,沿鸿福西路进入南城街道,在鸿福路站与2线换乘。

而后线路沿鸿福东路进入东城街道,过新源路站后线路向南拐入莞长路(107国道),在东城南站与莞惠城际线换乘。

过水濂山路站后进入大岭山镇,经建设路进入松山湖片区,并在此设松山湖站与R3线换乘,线路下穿莞深高速后,沿松佛路进入大朗镇,在湿地公园站后线路经富民中路拐入黄江镇,在莞深高速公路黄江收费站南侧设黄江中心站,也是本次设计的终点站,本站与R4线换乘。

东莞地铁路线图

东莞地铁路线图

东莞地铁
根据《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东莞轨道交通远期由4条线路构成,全长194.3 7公里,通过镇区21个,设立车站55座。

《东莞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显示,东莞轨道交通运行系统可选择普通轮轨系统、直线电机系统和低速磁悬浮系统,规划暂按采用普通轮轨系统、B型车考虑,初步选用最高时速为120公里的车辆。

背景资料
根据《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东莞轨道交通远期由4条线路构成,全长194.3 7公里,通过镇区21个,设立车站55座。

《东莞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显示,东莞轨道交通运行系统可选择普通轮轨系统、直线电机系统和低速磁悬浮系统,规划暂按采用普通轮轨系统、B型车考虑,初步选用最高时速为120公里的车辆。

东莞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将分近期和远期两阶段付诸实施。

近期估算静态总投资为273.3亿元,动态总投资为295.4亿元。

线路。

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规划与优化

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规划与优化

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规划与优化城市轨道交通在现代城市交通系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城市发展,并提高交通效率和服务质量,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规划与优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规划与优化问题。

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背景与意义(500字)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背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城市化比例的不断提高,对城市交通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快速和环保的交通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青睐。

然而,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建设面临着复杂的问题,如规划范围的确定、线路布局的合理性、设施配套的完善等。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意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是为了实现城市交通系统的高效、便捷和可持续发展。

合理规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能够减缓道路交通压力,改善交通状况,提高人民群众出行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同时,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还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关键问题(500字)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线网布局。

线网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在线网布局时,需要考虑城市规划、人口分布、交通需求、经济发展等多个因素,以达到最佳的线网布局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关键问题之二是站点设置。

站点的设置要满足乘客出行的需求,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运营效率。

合理设置站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乘客的出行效率和服务满意度。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关键问题之三是轨道交通线路的设计与建设。

线路的设计应考虑乘客出行的需求,如站点间距、线路长度、乘客流量等。

线路的建设应遵循规范和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关键问题之四是设施配套建设。

设施配套的建设包括储备土地、建设车辆段、修建车站、构建通信系统等。

设施配套的完善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保障的重要保证。

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优化的方法与技术(500字)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优化方法之一是线网优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方案的批复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方案的批复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方案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3.17•【文号】发改基础〔2022〕427号•【施行日期】2022.03.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建设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方案的批复发改基础〔2022〕427号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你委《关于上报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调整(2021—2026年)的请示》(粤发改基础〔2021〕275号)收悉。

经研究并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现批复如下:一、总体意见为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更好地适应城市总体规划,服务群众便捷出行,原则同意对《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3—2019年)》(简称《规划》)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二、主要调整内容(一)优化调整1号线一期和3号线一期工程方案:1号线一期起于望洪站,终于黄江中心站,全长57.5公里,调整后地下线由28.0公里增加到49.4公里,总投资由346.4亿元增加到379.8亿元,其中直接工程投资由167.5亿元增加到239.2亿元,项目建设工期7年。

3号线一期起于交椅湾站,终于东莞东站,全长51.5公里,调整后地下线由34.3公里增加到51.5公里,总投资由302.9亿元增加到368.1亿元,其中直接工程投资由157.5亿元增加到227.9亿元,项目建设工期6年。

(二)规划期调整为2022—2027年。

除上述调整外,其余规划方案仍按《规划》原批复要求执行。

三、资金安排建设期东莞市政府及有关镇政府财政出资占总投资的比例不低于40%,计299.1亿元,剩余资金采用国内银行贷款等市场化融资方式解决。

四、下阶段工作(一)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按照现代、安全、高效、绿色、经济的原则,统筹城市功能布局、城市开发进程、建设条件及财力情况,把握建设规模和节奏,量力而行、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2035)》成果

《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2035)》成果

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公示一、规划背景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是法定性、纲领性文件,是对于轨道交通建设的预控性规划,是城市轨道交通开展建设规划、预可行性研究、工程可行性研究等环节的上层次规划依据。

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下,结合东莞市新时期产业升级、分区统筹、中心扩容等方面发展需求,遵循轨道引导城市发展的理念,开展东莞市新一轮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构建公共交通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优化出行结构,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目标及策略(一)规划目标构建与粤港澳湾区发展战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趋势相适应,与东莞市新型城市空间结构相契合,支持城市经济、产业、民生、环境发展,实现区域地位提高、组团发展统筹、城市中心提质,促进并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一体化公共交通网络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可持续轨道交通网络。

(二)规划策略总体规划策略:开放外联、统筹内聚、强心提质。

1、对外连通,提升地位:谋划高铁资源,提高与内地、湾区城市连通便捷性,扩大经济腹地;完善城际铁路,连通湾区核心、机场及高铁枢纽,提升区域地位。

2、加强统筹,内部聚合:站在市域视角,优化轨道快线,快速连通城市中心及组团中心,强化一心两核的引领作用,促进统筹内聚,空间格局形成。

3、强化中心,提升品质:站在中心区、镇街中心发展视角,规划通勤轨道,积极提升出行品质,构建满足通勤需求的高品质新公交系统。

三、网络规划方案全市轨道交通网络由市域快线和轨道普线两个层次构成,共规划线路17条。

到远期2035年,规划形成4条城市轨道快线(224公里),8条城市轨道通勤普线(242公里),深圳延伸线路在东莞境内线路1段(7公里),规划总里程473公里.图1 远期2035年轨道网络方案图表1 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一览表(2035年)线路起点终点长度1号线麻涌塘厦932号线东莞站滨海湾新区563号线东莞东站滨海湾新区544号线常平黄江21小计224 5号线石排松山湖386号线高埗水濂山257号线南城松山湖317号线支线万江莞城88号线万江寮步279号线厚街寮厦滨海湾新区3810号线虎门长安2312号线南城石碣2216号线塘厦凤岗30小计242 深圳10号线——7合计473 到远景2050年,规划形成4条城市轨道快线(263公里),13条城市轨道通勤普线(386公里),深圳延伸线路在东莞境内线路2段(19公里),规划总里程668公里.图2 远景2050年轨道网络方案图表2 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一览表(2050)线路起点终点长度1号线麻涌塘厦932号线东莞站滨海湾新区563号线企石滨海湾新区714号线石龙黄江43小计263 5号线石排松山湖386号线高埗水濂山257号线南城松山湖318号线万江横沥399号线厚街寮厦长安新区3810号线虎门长安2311号线莞城水濂山2012号线道滘石龙3713号线水濂山东莞港1814号线虎门长安新区2015号线黄江清溪2916号线塘厦凤岗3017号线东莞站谢岗38小计378 深圳10号线—- 7 深圳4号线和31号线连接线——12合计668 四、与上一版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对比上一版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共4条市域快线(1号线至4号线),总长约218km。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轨道交通TOD规划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轨道交通TOD规划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轨道交通TOD 规划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3.11.15•【字号】东府办〔2013〕147号•【施行日期】2013.11.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轨道交通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轨道交通TOD规划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东府办〔2013〕147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东莞市轨道交通TOD规划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年11月15日东莞市轨道交通站场TOD规划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为做好我市轨道站场规划建设工作,提升站场周边土地价值、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综合效益,结合政府各部门职能,制定东莞市轨道交通站场TOD规划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具体工作。

一、工作目标(一)建立轨道交通站场地区规划建设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轨道交通站场地区规划建设有效沟通平台,形成步调一致的规划建设指挥系统,统筹不同行政和行业职责,协调投资主体、管理程序的规划建设工作,落实土地统筹、规划设计、立项审批、工程投资与建设管理等具体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协助部门。

(二)完善轨道交通站场综合开发规划建设体系,落实具体工作完善轨道交通站场土地开发、规划编制、工程勘察设计等规划建设体系,落实规划设计成果,促进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实现轨道交通站场地区土地价值最大化和交通发展一体化,提升轨道交通的综合效益。

(三)实施土地开发增值反哺轨道交通建设策略,助力轨道建设结合轨道交通设施布局,整合轨道站点周边土地资源,挖掘站点周边土地开发潜力,并制定合适的TOD综合开发策略,提升站点周边土地价值和投资回报,实现以土地开发增值反哺轨道交通建设、持续推进轨道建设,创造轨道交通与城市建设双赢局面。

二、主要工作内容轨道交通站场地区规划建设工作分为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总体策略研究、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一体化规划、轨道交通配套设施工程勘察设计、轨道交通配套设施工程建设等4个环节的工作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网络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环评证:甲字第3210号二○一一年五月成都1 总论1.1 规划名称及项目背景规划名称:《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调整)》、《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16)》东莞市于2004年编制完成了《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2008编制完成了《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于2009年7月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

为结合珠三角城际轨道线网及各镇区发展需要,对原有的2号线虎门至长安段、3号线常平以东段等线路进行了局部调整,远期规划形成4条市域骨干线路,总长219.2km,共设置车站总76座,其中城市轨道间换乘枢纽车站4座,途经22个镇区。

图1-1 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图1.2 规划范围与年限规划范围即东莞市域范围,包括32个镇街,面积为2465平方公里。

近期建设规划拟定年限为2020年。

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时序方案线路起终点站长度(km)开工年完工年累计通车里程(km)1号线一期望洪城际站-黄江中心站58.32012201695.53号线一期东莞东站-长安新区南站51.820142018146.82号线三期虎门火车站-长安新区站16 2015 2019 162.83号线二期东莞东站-企石博厦站14.4 2016 2020 177.64号线黄江中心站-清溪汽车站27.7 2016 2020 205.3合计168.21.3规划主要内容(1)1号线(一期)工程1号线工程起点望洪站位于洪梅镇、望牛墩镇交界处西部干道与望洪路路口北侧,本站与穗莞深城际线及佛莞惠城际线形成综合换乘枢纽。

出望洪站后,线路往东高架跨过赤滘口河沿西部干道进入道滘镇,后跨过广深高速后沿万江路进入万江街道,在新人民医院站前线路由高架转入地下。

出汽车总站后,线路拐向东南下穿东江,沿鸿福西路进入南城街道,在鸿福路站与2线换乘。

而后线路沿鸿福东路进入东城街道,过新源路站后线路向南拐入莞长路(107国道),在东城南站与莞惠城际线换乘。

过水濂山路站后进入大岭山镇,经建设路进入松山湖片区,并在此设松山湖站与R3线换乘,线路下穿莞深高速后,沿松佛路进入大朗镇,在湿地公园站后线路经富民中路拐入黄江镇,在莞深高速公路黄江收费站南侧设黄江中心站,也是本次设计的终点站,本站与R4线换乘。

1号线(一期)全长58.285公里,共设21座车站,其中地下站12座,高架及地面站9座,5个为换乘站。

(2)3号线一、二期工程3号线一、二期工程起点长安新区南站位规划长安新区临海商务区南端。

出长安新区南站后,线路沿长安新区中轴线向北敷设,在湖滨体育公园东侧交椅湾大道南侧设长安新区站,本站与2号线南延线形式十字换乘,后线路沿靖海中路进入长安镇,顺次沿靖海中路、正大路、省道358、长青南路、德政中路、莞长路敷设,其中在振安路路口金沙广场旁设长安金沙站,本站与穗莞深城际线换乘。

后线路向北转入莞长路(G107),进入大岭山镇,沿着新城路进入松山湖片区,并在此设松山湖站与R1线换乘,线路下穿莞深高速后,在迎宾路路口设松山湖北站与莞惠城际线换乘,后线路沿东坑与大朗交界处进入常平镇,在广深铁路东莞站前设东莞南站,京九铁路东莞东站前设东莞东站,后线路向北沿环常北路进入桥头镇,沿东平大道进入企石镇,在博厦村附近设企石博厦站,为本线的终点站。

图1-3 3号线平纵断面示意图3号线一、二期工程,全长66.221km,共设24座车站,其中高架10座,地下车14座,6个换乘站。

(3)2号线三期工程2号线三期工程起点位于2号线(东莞火车站~虎门火车站段)设计终点(DK37+773.180)。

线路沿莞长路东侧向南敷设,并由高架线转入地下线敷设方式。

线路从莞太路下方、穗莞深城际线隧道上方斜穿而过进入虎门镇中心区连升路。

顺次沿连升北路、连升中路、连升南路敷设,分别在体育路路口设虎门北站,虎门大道路口北侧设虎门大道站,金捷路路口设虎门金捷路站,光明路路口南侧设虎门光明路站,宴岗村东侧设虎门南站。

后线路在信义路路口向东下穿磨碟河进入规划长安新区,在湖滨体育公园北侧设长安新区西站,交椅湾大道南侧设长安新区站,为2号线三期工程的终点站,本站与3号线换乘,并预留与深圳轨道交通网络衔接的条件。

图1-4 2号线三期平纵断面图(4)4号线一、二期工程4号线工程起点黄江中心站位于黄江镇公常路与清龙路路口南侧,本站与1号线接驳换乘。

出黄江中心站后,线路沿公常路高架敷设,在龙见田村南侧斜穿地块,跨过莞深高速进入黄江镇东部清龙路,在下围村北侧设置黄江东站。

后线路沿清龙路,莞深高速东侧南下,进入塘厦镇后拐入塘龙路。

顺次沿塘龙西路、塘龙中路、塘龙东路敷设,分别在田心路路口设塘厦西站,塘福路路口设塘厦中心站,东兴大道路口设东兴大道站。

出东兴大道站后,线路斜穿地块上跨塘厦高架桥拐入江源路,在东深二路路口设塘厦东站。

后沿塘清路进入清溪镇,在彭程路路口设清溪南站,出站后向北拐入康怡路,在聚富新村北侧设清溪站,清溪汽车站南侧设置清溪汽车站。

4号线工程,全长26.780km,共设9座车站,均为高架站。

2、车辆段及综合基地全网规划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1处,位于东城区东北,车辆段2处,分别设在常平镇岗梓村附近和黄江,停车场5处,分别设在道滘、长安、大岭山、企石、清溪,具体情况如下。

车场功能定位一览表线路名称位置功能用地规模(ha)1 号道滘停车场道滘镇昌平村与扶屋水村之间车辆停放15 图1-5 4号线平纵断面示意图线黄江车辆段黄江清龙路公常路交汇处定期、日常维修和车辆停放342 号线东城车辆基地茶山站南侧,东城与茶山交界处车辆段、维修中心、材料总库、培训中心、停车、试车线39 长安停车场长安新区北部,长安与虎门交界处车辆停放143 号线常平车辆段常平北环路西侧定期、日常维修和车辆停放27 大岭山停车场大岭山森林公园东南车辆停放15 企石停车场企石镇北部车辆停放104号线清溪停车场清溪汽车站西部车辆停放10合计1643、主要技术标准1)正线数目:双线2)最高运行速度:120km/h3)线路平面曲线最小半径(1)正线:一般情况为1200m;困难情况为850m;特别困难为400m (2)联络线、出入线:一般情况为200m;困难情况为150m(3)车场线:一般情况为150m;困难情况为110m2 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2.1 自然环境2.1.1 地理位置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三角洲,地处东经113°31´-144°15´,北纬22°39´-23°09´。

最东是谢岗的银瓶嘴山,与惠州是接壤;最北是中堂大坦乡,与广州市、惠州市隔江为邻;最西是沙田西大坦西北的狮子洋中心航线,与广州隔海相望;最南是凤岗雁田水库,与深圳市相连,毗邻港澳,处于广州至深圳经济走廊中西间。

东莞市行政区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下辖4个区(莞城、南城、万江、东城)和28个镇(石碣、石龙、茶山、石排、企石、横沥、桥头、谢岗、东坑、常平、寮步、大朗、黄江、清溪、塘厦、凤岗、长安、虎门、厚街、沙田、道滘、洪梅、麻涌、中堂、高埗、樟木头、大岭山、望牛墩),无县一级建制。

本次建设规划的规划范围为东莞市域范围,包括32个镇街,面积为2465平方公里。

2.1.2气象东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长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差振幅小,季风明显。

1996~2000年,年平均温度为23.1℃。

一年中最冷为一月份,最热为七月份。

年极端最高气温37.8℃,年极端最低气温3.1℃。

1996~2000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73.7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42%;一年中2~3月份日照最少,7月份日照最多。

雨量集中在4~9月份,其中4~6月为前汛期,以锋面低槽降水为多;7~9月份为后汛期,台风降水活跃。

1996~2000年年平均雨量为1819.9毫米。

常受台风、暴雨、春秋干旱、寒露风及冻害的侵袭。

2.1.3地质、地貌在地址构造上,东莞位于北东东向罗浮山断裂带南部边缘的北东向博罗大断裂南西部、东莞断凹盆地中。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丘陵台地占44.5%,冲积平原占43.3%,山地占6.2%。

东南部多山,尤以东部为最,山体庞大,分割强烈,集中成片,起伏较大,海拔多在200~600米,坡度30°左右;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为丘陵台地区;东北部接近东江河滨,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30~80米之间,坡度小,地势起伏和缓,为易于积水的埔田区;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西南部是滨临珠江的江河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儿低陷,是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沙咸田区。

2.1.4 水文东莞市分别属于东江秋香口以下和东江三角洲2个三级区,其上分别属于东江和珠江三角洲2个二级区,同属珠江区辖区内河流主要有东江、石马河、寒溪河和东营运河。

其中东江及其支流是主要的饮用水源地。

2.2 社会环境概况2.2.1 东莞城市经济发展现状2009年,东莞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东莞市生产总值(GDP)3763.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9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771.77亿元,下降3.7%;第三产业增加值1976.50亿元,增长15.1%。

三大产业比例为0.4:47.1:52.5。

人均生产总值达56591元,增长10.0%。

从历年增长速度来看,2000年以后的年增长速度相对1990-2000年有所下降,说明东莞经济发展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发展日趋稳定,同时面临产业结构转型问题,从下图可看出,2009年是东莞社会经济发展最为严峻的一年。

图2-1 东莞市历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2.2.2 城市人口2009年东莞市总人口608.7万人,人口数量在广东省居广州、深圳之后,位列第三。

其中户籍人口178.7万人,外来暂住人口430万人,外来暂住人口约为户籍人口2.4倍,外来暂住人口比重较大,导致东莞市常住人口数浮动较大。

相比去年常住人口下降较为明显,主要是由于外来暂住人口的减少,相比去年减少12.3%,这与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工厂不景气、出现外来务工人员返乡潮现象密切相关。

此外,至2000年以后,外来暂住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1990-2000年期间,说明东莞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基本达到饱和,且外来暂住人口受东莞经济发展影响较为严重。

而户籍人口至1990年起基本保持1.5%-2.2%的速度增长,增长速度较为稳定。

2.2.3 现状东莞城市土地利用伴随着东莞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张,全市的可建设用地日益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