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德意志民族的性格特点

简述德意志民族的性格特点
简述德意志民族的性格特点

简述德意志民族的性格特点

软件学院乐雪焕 U201018084

摘要:如果要给“实在、勤奋、准时”等词找一个形象代言人,大概没有比德国人更合适的了。德意志民族和日本一样富于纪律性、服从性和团体精神,其价值观和道德观简单明确,社会的等级结构严明,这些性格很大程度上支撑起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德国人的严谨使得德国货物成为上海滩上最有质量保证的代名词,一听说是德国生产的,就算是贵一点,还是有很多人争相购买;德国人的守时使得一切运转起来都很快很有效率。从而可见,德意志民族的性格特点中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关键词:德意志、踏实、清洁、整齐、勤劳、秩序、遵纪守法

正文:

不同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德意志民族在公元10世纪时还是一个在巴伐利亚州森林里原始部落,后来在欧洲文明的带动下直接跨过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组成有若干个日耳曼民族成立的国家。“德意志”一词意为“人民”,最早是指古代日耳曼部落所讲的方言,后来则意义延伸为民族、国家以及土地的名称。相对中华民族的几千年历史来说,其发展历史是相当短的。但是就是这个历史很短的民族,一度使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陷入了混乱。而且在数次大战失败后仍然能在今天站立于经济大国的地位。德意志民族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也有过失败。其中有外因也有内因。也许她是在机遇中强大,也许是在孤独中战败。但是,其很多独到的行为,或者说是精神,却一直在历史上重现,或者说是影响着历史。

德意志人是古代日耳曼人的直系后裔,但在不同历史时期混入了不同的异族的血液,这也使其传承了各种民族的优点。919年建立起第一个德意志王朝,以后历经嬗变,1871年取得普法战争胜利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德意志帝国。其民族经历分裂与统一,并长期在战争中生存,在这个特定环境下,形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特征。中华民族也经历过战乱,分裂与统一,但是相对不同的是,我们延续了2千年的儒家文化几封建社会统治并没有形成好战的传统,也没有强烈要求统一的愿望。而德意志民族却有很大的不同,德国民族在历史上是长期处于对外

战争,对内分裂的状态,所以德国民族形成了好战的传统。另外其相对独特的地理特征也影响着其民族发展发展。i

德国人讲求踏实,万事都从诚实可靠着眼,拿他们的房屋建筑为例,虽然在式样上并不美观,但朴实无华,整齐大方。他们宁可失之笨重,极不愿敷衍潦草。在德国,任何一座建筑、一件家具、一项设备,似乎都为百年大计打算。因战争而破坏的东西,修复的时候都要恢复原样,这并不是为守旧,而是表示德国的东西坚牢可靠、不易损坏的优点。ii

德国人很讲究清洁和整齐,他们不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环境的清洁和整齐,而且也十分重视大环境的清洁和整齐。在德国,无论是公园、街道,还是影剧院或者其它公共场合,到处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同样德国人也很重视服装穿戴,工作时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里虽可以穿得随便些,但只要有客来访或外出活动,就一定会穿戴得整洁。看戏、听歌剧时,女士要穿长裙,男士要穿礼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装。参加社会活动或正式宴会更是如此。

德国人具有勤劳的生活习惯,一般人家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起居室整理得井然有序、一尘不染。德国的家庭主妇爱洁成癖,她们早晨送走丈夫和孩子之后,便换上工作服,开始一天最有意义的工作:清洁宅院。她们会跪在地上,将每一个旮旯角落都擦洗一新,即使请清洁工和花匠帮忙,主妇们也往往跟班劳动,直干到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方心满意足。iii

德意志民族还是一个讲究秩序的民族。接触过德国人、或是去德国观光访问过的人对此都有深刻的印象。在德国大到空间、地、建筑物,小到家庭主妇外出购物都被事先安排得井井有条。维持秩序的标志牌和禁令牌随处可见,事无巨细都有明文规定,并要求人们严格遵守。iv如商店的营业时间是有严格规定的,一般店员早7时左右上班,擦拭门窗、整理货物,8时开门营业,中午不休息直到下午6时关门。从星期六下午2时起,各商店停止营业,星期天关门休息。这一营业时间各商店都要严格遵守,不得超时营业。而在中国,这点却是很难做到的。

不过,最值得我们中国人效法的应该还是德国人的遵纪守法。在德国有着严格的交通法规,也正因为如此,德国才有世界上最好的高速公路。不夸张地说,对于一个外国人,只要识得各种交通标志牌,不用张口说一句德语,即可游遍德国各个城市。v这些标志牌已成为维护德国交通秩序的重要手段。德国的公共交通以守时著称,不光是飞机、火车以安全和准点闻名于世,就连德国的公共汽车

也有自己的运行时刻表,必须按点行驶。居民只需在家查准时刻表,按时到站上车即可。这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德国民众省去了不少麻烦。

总结:

回顾历史,无论是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即使是失败后沦为废墟,但是只要这个民族存在着特有的,令人敬畏的精神,那么他必定会再度强大起来。德国人就是靠着他们踏实勤奋、百折不挠的品质,才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恢复,并成为当今世界的第四大经济体的。2008年德国GDP是38180亿美元,属于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且远超英法等国,由此可见,德意志民族确实不简单。

i《德意志历史上的民族与宗教》刘新力商务印书馆

ii《德意志人》陈德洋东方出版社

iii《德意志之在:游思德意志民族文化性格》鲁成文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v《德意志印象--自游德国30天》杨敬强中国青年出版社

v《德国人的民族性格》统战政协

德国历史

德国历史 史前至早期历史 日耳曼时期 德国地界, 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因为缺乏文献记载,所以德意志人早期的历史,并不是太清楚。罗马帝国最早开始记载日耳曼部落(Germanen)的活动,但这些日耳曼部落与今天的德意志民族并不相同。当时所谓的日耳曼部落,是对所有居住于北欧及中欧,使用印度-日耳曼语系的各个部落的统称。现代的民族学家对这个名字的含意尚不太清楚,大约可信的是欧洲较早的居民克尔特人(Kelten)先使用这个名称来称呼新移民。而凯撒(Julius Caesar)远征高卢时,用“日耳曼族”这个名称来称呼当时居住在莱茵河右岸(在今天的德国境内)的各个部落。其后,“日耳曼族”这个概念才逐渐介绍到罗马人的世界里。 日耳曼部落是指原先居于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南部(包括丹麦)及其临近地区的一些民族,他们的文化及宗教相

当接近,所以成为一个文化圈。西元前1000年左右,因为北欧地区气候转坏,该地区的居民开始向南迁移。到西元前450年时,他们分布于莱茵河沿岸,南至阿尔卑斯山以北,东到外克塞河(Weichsel,即维斯杜拉河Vistula)的地区之内。到了西元前2世纪,这些民族又开始另一波的民族移动,而开始与罗马世界有较多的接触。 日耳曼部落虽是以语言、血统、生活习惯、文化及信仰为族群的指标,但因散居之故,个别差异可以相当大。所以西元4世纪起的大规模族群迁移时,并不是整个血缘民族集体行动,而是以较小的氏族组织为单位。历史学家将这些移动的日耳曼部落约略分成西日耳曼人,东日耳曼人及北日耳曼人三个大类别。西日耳曼人指的是西元1世纪时居住在西起莱茵河,东至卫塞河(Weser),南至多瑙河,北达北海的这些族群 民族大迁徙 376~568年,散居罗马帝国境外的以日耳曼人为主的诸“蛮族”部落大举强行移居帝国境内,并各自建立国家的历史过程。民族大迁徙的原因是日耳曼人的原始公社制解体,部落显贵、军事首领及亲兵渴望向外掠夺新的土地和财富;人口自然增长对生产力形成压力,为了发展畜牧经济,一般日耳曼人不得不向外地迁徙。罗马奴隶制

中华民族精神题库 全

第一章 1.1 1.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最高奖项授予了()。C、长江大学见义勇为大学生群体 2.杨叔子在华中科技大学针对理工科学生倡导()教育。D、文化素质 3.保护滇池生态环境的张正祥是一位()。A、农民 4.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获得表彰的都是中国人。()× 5.民族”一词是由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知识分子创造的。()√ 1.2 1.区分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关键是:B、民族文化 2.根据《论法的精神》,爱斯基摩人性格与东南亚人性格不同,主要是受到()的支配C、气候 3.下面哪项不是民族精神的体现?()D、共同的语言特点 4.任何人类创造的文化都归属于某一个民族。()√ 5.赫尔德认为,民族的宗教、政体甚至民族的科学、艺术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 1.3 1.授课老师总结的理性化是以宣传()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C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2.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二十一世纪是()的世纪。D 中国 3.“9·11”事件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不同文明和文化的冲突。()√ 4.授课老师认为现代化的历史始于英国工业革命。()×

5.“文化围城”的概念是由()提出来的。B 欧阳康 1.4 1.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思想的解放引发了工业革命。()√ 2.()与()构成了西方社会的文明体系。C 民主、法治 3.从现代化的角度看,郑和比哥伦布航海的时间早,意义也更大。()× 4.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会带来(),市场化会带来()。D 单一化、世俗化 5.欧洲宗教改革后的变化不包括()。A 人们更多地去教堂做礼拜 6.民主化必定带来极端的个人主义……× 1.5 1.下列哪项不是民主化过度发展带来的后果?()B 对公共服务的依赖 2.学者普遍认为,全球化的真正前提是()。C 信息的全球化 3.美国参议两会议员联合签名要求人民币升值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4.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正视中国的影响。()√ 5.东欧事变后,世界进入“一超多强”的格局,从经济上讲,“多强”通常是指()。 A 美国、欧盟、日本 1.6 1.世界上第一个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都出现在中国。()√ 2.亨廷顿预测二十一世纪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将会扮演重要角色。()√

德国民族精神

德国民族精神:一是讲理性,守纪律,办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二是文化素质普遍较高,说话有修养,知识面广,不怕辩论。三是崇尚自强不息,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大国崛起,软实力至关重要。在德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教育和文化到底对德国的崛起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其成功的经验对当代中国有何启示?日前,本刊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前驻德大使、前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梅兆荣先生。 《人民论坛》:德国二战失败后,为什么能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欧洲经济第一强国。在德国崛起过程中,教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梅兆荣:德国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高度重视国民教育,着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国民素质,从而为国家的振兴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对此,普鲁士元帅毛奇在普法战争胜利后曾经自豪地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早在1717年,普鲁士帝国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就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明文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为它的公民提供免费教育,通过教育,灌输民族统一的思想,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当有些大臣劝威廉一世考虑办学经费问题时,国王斩钉截铁地说:“这些钱相对于我的长远收益来说,算得了什么?我推广教育,改善的将是我整个国民的素质啊!”威廉一世的儿子弗里德里希大帝继位后,坚决贯彻义务教育的基本国策,于1763年8月12日亲自签署了世界上第一部《普通义务教育法》。 德国在发展教育方面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变革。主张公民受教育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在将来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其二是提倡教育和研究的有机结合。三是建立灵活的教育制度。四是职业技术教育十分发达。 德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19世纪60年代,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5%。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时,普鲁士还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柏林大学。国王威廉三世把豪华的王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同时保证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柏林大学的活力与人才培养,为德国强国梦想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也为全世界现代大学模式开了先河。 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国民素质的大幅提高使德国终于在1871年实现了统一,并一跃而成为世界一流强国。19世纪中期后,德国的科学家所做的贡献,比英国、美国、法国的总和还多得多。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居世界第二位。直到今天,德国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 追问 这是摘自《德国精神》这本书的序言,估计你自己都不知道,我想听听你自己的意见 武士道精神影响了整个日本的国民性,比如武士道精神中献身精神,责任感,使命感。武士道精神在近代,逐渐沦为军国主义的工具,也是与其强调的“忠”,“义”,“名誉”等性质是离不开的。武士道具有两面性,它既毁灭了日本,又

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 课程论文 题目:《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07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邓迅 学号:20071024058 任课老师:张云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性著作, 它在批判以往一切错误的唯心主义史观的基础上,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它从唯物主义确立的前提出发,阐述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而最终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自由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设想,第一次构造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角度对其中提到的唯物史观进行一定的概括和总结。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共产主义社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巨著中,对各式各样的唯心史观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划清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界限,对唯物史观真正地作了“第一次”的经典表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到了“现实的个人”、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市民社会、上层建筑等等一系列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而且还提出了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下面就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的唯物史观确立的前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等角度分析。 一、唯物史观的前提的论述 (一)关于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唯物史观的前提的确立是建立在对以往一切唯心主义史观批判的基础上的。“一切唯心主义的历史观都不把物质的因素作为自己的历史观的前提。黑格尔历史观以绝对精神为前提,青年黑格尔派的历史观以纯粹的自我意识为前提,费尔巴哈的历史观以抽象的人为前提。”【1】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则以“物质生活条件”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对唯物史观的前提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 【1】万娟.《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 [J].法制与社会.2008年4月(上),205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 历史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概念研究①邓莉,高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摘要: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历史”概念的阐释进行文本梳理,对其“历史”概念作全面理解,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也即其历史科学提供基础。我们认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所言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历史从根本上而言就是人类实践的展开:历史是人及其实践活动前提与基础,历史表现为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历史与人自身的发展相统一。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B0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4482(2009)01-0230-02“历史”概念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德意志意识形态》被认为是马克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其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因而“历史”概念内涵的探讨构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弄清这一问题,无疑对于认识马克思早期思想以及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手稿的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的开头,马克思删去了下面一段话:“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说;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1]。尽管马克思当时出于何种考虑删去了这段话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们仍应该把它看成一段含义非常丰富的话,在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概念时就更是如此。因为这段话中隐含着对“历史”一词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当马克思谈及“历史可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时,不妨把历史理解为广义的“历史”,这里指的是基于时间这一形上基础之上的一切变化和发展。然而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在其后作了一个重要限定,“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即排除自然界,而单单研究人类历史。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时用了这样一段话:“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1]手稿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费尔马哈及青年黑格尔进行彻底清算,正是当费尔巴哈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时他陷入了唯心主义。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手稿中的“历史”概念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二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说道:“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当马克思把有生命的个人作为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时,历史不再是神的历史,也不是理性的历史,而真正成为了人的历史。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历史的主体。马克思对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作了规定,“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这里的“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的人,绝不是法国唯物主义的“机械人”,也不是费尔巴哈仅仅限于感情范围承认的“单独的、肉体的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人是历史的现实前提,从这一前提出发考察历史使唯物史观区别于其它任何“抽象的经验论者”和“唯心主义者”。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是我们理解“历史”概念首先要明确的。三人类历史就是实践活动的展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1]。这说明,马克思认识到人类历史也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实际展开过程。正是从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出发,从实践活动出发,马克思阐释了“历史”概念的深刻内涵。1.作为人及其实践活动前提与基础的历史马克思说:“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指一定社会所遇到的一定的现实前提或基础。当我们说某事物是历史时,那就是在说,这个事230①收稿日期:208-10-07作者简介:邓莉(1984-),女,湖南衡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

德国的公民教育

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德国的公民教育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商奉献 学号:2013110103 导师:唐克军 2014年11月20日

德国的公民教育 摘要公民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公民教育也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尤其是战后德国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塑造新一代德国公民,以此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一直是教育行政机关以及学校工作实践的重点。本文主要从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德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分析、德国公民教育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介绍德国的公民教育,希望对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所启示。 关键字德国公民公民教育民主 一、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一)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 公民教育,在德国也被理解为政治教育(Politische Bildung),是一门有关政治科学的公民学科。1945 年以后,德国教育界已达成一种共识:一方面,中小学的公民教育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但另一方面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独立性课程是指: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公民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所谓综合性课程,主要是指公民教育课程涉及一些其他学科知识,比如历史、宗教、伦理、政治、公民、社会科学、地理等学科。德国公民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公民教育的里程碑——《博特斯巴赫共识》被誉为德国公民教育的“圣经”,共识中达成以下三项重要原则。 第一,禁止灌输,不允许教师用任何手段对学生进行灌输,因为这会妨碍学生形成独立的判断;第二,保持争议;在科学和政治上有争议的一切内容,在教学中也必须保持争议;第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维护个体利益的能力,政治教育必须使学生能够分析政治形势以及他自己的相关利益,能够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寻求影响既定形势的手段。 (二)德国公民教育发展历程 1.封建君主专制时期,政治教育始终以培养“驯服的臣民”为最高目的 在德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统治者把公民教育归结为“国民教育”,其始终把培养“驯服的臣民”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目标。尤其是在威廉二世(1859~1941)掌权之后,为了推行其社会政策和“世界政策”,反复灌输以“君主主义”为核心的,包括权威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在内的思想,最终

从笑话看德国一个认真的民族是最有希望的民族

从笑话看德国一个认真的民族是最有希望的民族 —— 有一则笑话,说的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天堂与地狱的人员组成:如果是组建天堂,应该是英国人当警察,法国人做厨师,德国人当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情侣,瑞士人做总管;如果是组建地狱,则应该是德国人做警察,英国人做大厨,法国人做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总管……诸如此类的笑话,反映了西方各个国家或 民族的不同性格特征。 虽然我去德国之前对德国知之甚少,可有两则关于德国人的笑话,却令我记忆甚深。 一则是说,若是在大街上遗失一元钱,英国人决不惊慌,至多耸一下肩就依然很绅士地往前走去,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美国人则很可能唤来警察,报案之后留下电话,然后嚼着口香糖扬长而去。日本人一定很痛恨自己的粗心大意,回到家中反复检讨,决不让自己再遗失第二次。惟独德国人与众不同,会立即在遗失地点的100平方米之内,划上坐标和方格,一格一格地用放大镜去寻找。 还有一则笑话是说,如果啤酒里有一只苍蝇,美国人会马上找律师,法国人会拒不付钱,英国人会幽默几句,而德国人则会用镊子夹出苍蝇,并郑重其事地化验啤酒里是否已经有了细菌。我本以为在这两则笑话中德国人的严谨认真态度和科学求实精神被大大地漫画化了,可我到了德国之后,以我的所见所闻相印证,才觉得两则笑话对德国人的性格刻画虽然有所夸张,但并不太失真,而且还很传神。 我这次是作为剧作者,随《东京的月亮》剧组到德国去参加演出的。演出的地点是在汉堡的塔丽雅剧院,这是汉堡的三大剧院之一。装台期间,我们的灯光设计师和德国技师发生过一次小小的“国际冲突”。我们的灯光设计师在爬吊杆装吊灯时,用的是从国内带去的人字梯,可德国技师认为它不安全,坚持要用德国制造的有调节平衡装置的人字梯。他们架好了“MADE IN GERMANY”的人字梯后,精细地调节四只梯脚,使之不差分毫地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以保证梯子的绝对垂直和平稳。调试过后,德国技师还不放心,又用手反复摇试,使之无一点晃动,经过这样严格的检验,确信它达到百分之百的平稳后,才允许我们的灯光设计师爬上去。其实我们带去的梯子,也十分坚固,使用十多年,爬上爬下数千次,也从未出现过问题;而且人字梯并不高,即使有些晃动也不致有危险。可德国技师硬是要用他们的梯子,似乎过于较真,过于刻板;其实细思之,这其中却体现出日耳曼民族的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 首先是对劳动者极大的尊重和保护。德国不但有条目繁多、内容广泛的《劳动安全法》,而且还有非常细致和独特的《工作场所法》。比如该法规定工作场所的室内高度不得低于2.75米,室内必须有窗可以看见室外严禁在封闭的工作场所劳作,必须提供每个工作岗位足够的空间不得在拥挤的环境中工作等。最令人感动的是,它甚至还规定工作场所必须有新

《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 摘要:全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写的第二本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关于撰写这本著作的动因,马克思自己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过概括的说明:“当1845年春他(指恩格斯)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已经形成自己的新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源头之作,它在本体论革命的渊源中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本来内涵对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具有关键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物质关系、社会存在、生产力、生产方式、唯物主义 《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抗,但它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各代所面临的生活条件还决定着这样一些情况: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着的革命震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么,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思想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一点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1〕从上面抄引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尽管在这段文字中有的用词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哲学术语,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则阐明得非常清楚。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德国历史发展年表

德国历史发展年表 前时期: 0395年1月17日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 0814年1月28日查理曼帝国创立者查理大帝逝世 0936年2月2日奥托一世在罗马被教皇加冕,奠定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 第一时期(962/911-1806)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 1356年1月10日卢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在纽伦堡颁布了黄金诏书1571年1月11日奥地利贵族开始享有宗教自由 1745年1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七世逝世 1793年1月23日俄、奥、普第二次瓜分波兰 1806-1871.1.18 1807年2月7日埃劳战役爆发 1815年1月13日英、法、奥签订《维也纳条约》 第二时期(1871.1.18-1918)第二帝国:德意志帝国(普鲁士) 1871.1.18-1899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建立 1900-1914 1900年1月4日罢工浪潮席卷欧洲 1908年1月13日中、英、德签订《津浦铁路借款合同》 1913年1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进攻计划的制定者施里芬去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915年1月9日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军发起英德加里波利战役 1915年1月24日英军击沉德国“布柳彻”号战舰

1917年1月31日德宣布无限制潜艇战 1918-1935 1919年1月5日德国柏林工人总罢工并武装起义纳粹党成立 1919年1月15日德共领袖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被害 1919年2月6日德国魏玛共和国建立 1920年1月16日协约国要求引渡德皇威廉二世,遭荷兰拒绝 1921年1月24日协约国就德国的战争赔款问题举行会谈 1923年1月10日法国、比利时联军占领德国鲁尔地区 1923年1月31日德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931年1月20日欧洲失业人数创记录-德国500万 1932年2月2日日内瓦国际裁军会议召开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 1934年1月1日德国实施优生法 1934年1月26日德国和波兰在柏林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35-1939.9.1 1935年1月13日萨尔公民投票赞成重新并入德国 1936年1月17日德国纳粹戈培尔要求扩张殖民地 1936年2月6日冬奥会开幕希特勒致词 第三时期(1939.9.1-1945.5.20)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1月16日希特勒取消原定的西线进攻计划 1942年1月20日纳粹确定处理犹太人的最后解决方案--种族灭绝 1943年1月30日英美空军袭击柏林

宁夏银川市2019届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解析版

宁夏银川市2019届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号题目要求的。 1.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食人也”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 A. 对专制体制的不满 B. 对社会正义的诉求 C. 过于理想化的追求 D. 不符合统治者需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孔子反对贫富差距过大,孟子反对奢侈爱惜民生,反映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对专制的不满,故A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合理诉求,并非过于理想化,故C项排除。材料思想与是否符合统治者需求无关,故D项排除。 2.秦汉时期,粮食生产是农民的主要经营,此外还有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副业。以上多种经营的收入,也仅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表明小农经济 A. 是不完全的自给自足经营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 C. 是一种脆弱经济结构 D. 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小农经济下多种经营的收入只占40%,说明其他收入还占很大比例,也就是说小农经济并不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故A正确;材料中信息无法看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故B项排除;材料信息不能看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排除;材料信息的主旨不是强调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故D项排除。 3.贞观三年,唐太宗设国史馆,由宰相监修前代和本朝史。自此,国史“皆官撰而成于多人之手也”。梁启超对此评价说“官撰、合撰之史,其最大流弊,则在著者无责任心。这说明了 A. 官修史书缺乏可信度 B. 史学家缺乏求真的精神 C. 史书私修优于官撰 D. 官修史书的政治选择性 【答案】D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1845年9月-1846年5月 马克思的“自白”: 问题1:您最珍爱的一般人的品格--马克思:纯朴--燕妮:真诚 问题2:您最珍爱的男人的品格--马克思:刚强--燕妮:坚定 问题3:您最珍爱的女人的品格--马克思:柔弱--燕妮:热忱 问题4:您的特点--马克思:目标始终如一--燕妮:高度敏感 问题5:您对幸福的理解--马克思:斗争--燕妮:健康 问题6:您对不幸的理解--马克思:屈服--燕妮:依附别人 问题7:您最能原谅的缺点--马克思:轻信--燕妮:犹豫不决 问题8:您最厌恶的缺点--马克思:逢迎--燕妮:忘恩负义 问题9:您最讨厌的人--马克思:马丁·塔波尔--燕妮:债务(您最讨厌的东西)马丁·塔波尔本人 ?马丁·塔波尔:据说是一个写作浅薄的教诲诗的英国诗人,没有材料显示马克思和他相识,两人之间没有直接交往。马克思将他作为讨厌的人,是因为他的作品,说明马克思讨厌空洞浅薄的道德教诲。 问题10:您最喜欢做的事--马克思:啃书本--燕妮:缝纫 ?问题11:您最喜爱的诗人--马克思:莎士比亚、埃斯库罗斯、歌德-燕妮:歌德问题12:您最喜爱的散文家--马克思:狄德罗--燕妮:马丁·路德 ?(注:狄德罗,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作家,18世纪革命的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 埃斯库罗斯本人 ?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年出生于希腊阿提卡的埃琉西斯。青年时期在希皮阿斯的暴政下度过,希波战争期间参加过马拉松战役和萨拉米斯战役,热爱祖国,拥护民主制。公元前470年应叙拉古僭主希埃隆邀请赴西西里作客,公元前458年以后不久重赴西西里,最后死在该岛南部的革拉城。他是古希腊悲剧诗人,与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一起被称为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有“悲剧之父”、“有强烈倾向的诗人”的美誉。 歌德本人 ?歌德: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问题13:您最喜爱的英雄--马克思:斯巴达克刻卜勒--燕妮:科利奥兰纳斯 问题14:您最喜爱女英雄--马克思:甘泪卿--燕妮:弗洛伦斯·南丁格尔 问题15:您最喜爱的名字--马克思:劳拉、燕妮 马克思的“自白” 斯巴达克:古罗马奴隶起义的领袖,可以空手打死野兽。在战斗中被俘并沦为奴隶,被卖到卡普阿一角斗士训练所。公元前73年初夏,为争取自由,率70名奴隶起义,占领附近的维苏威山,得到各地逃亡奴隶和破产农民的响应,不久便扩至数千人。他所率义师得到奴隶和贫民的广泛拥护,队伍不断扩大,盛时曾达到12万人。公元前72年率军先北后南进行了3次远征,奴隶觉醒的悲壮诗篇,在人类战争史中,反阶级压迫的战争占有相当的比重。在这种战争中涌现出的军事、历史人物的事迹无不英勇悲壮,可歌可泣。在古罗马奴隶时代,由奴隶领袖斯巴达克领导的大起义,曾经震动了西方各国家,其不畏强暴、前仆后继求解放的斗争精神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奴隶,谱写了奴隶解放的光辉诗篇。 刻卜勒本人: ?德国天文学家。符登堡破落贵族家庭出身。刻卜勒的主要贡献是发现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即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转,太阳位于椭圆形的一个焦点上;连结行星与太阳的直线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相等的面积;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其至太阳平均距的立方成正比。这些发现克

当代西方民族理论的主要渊源

当代西方民族理论的主要渊源 王希恩 民族理论是关于民族现象、民族问题以及解决这种问题的学问,在我国的学科划分中属民族学之下的二级学科,但在西方则分散于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种领域,尚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注:但也有学者认为,随着 近年来关于“nationalism”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和“nationalism”作为课程在大学的普遍开设,“nationalism”研究在西方已成为一个“正在出现的学科”(emerging discipline)。参见Daniele Conversi,"Conceptualizing Nationalism",载 其主编Ethnonationalism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p.1.London:Routledge,2002。由于“nationalism”的含义并不仅限于“民族主义”,而是一个涉及民族认同、民族关系、民族与国家等十分广泛内容的范畴,因而正在出现的“Nationalism”学科也类似于我国的民族理论学科。)尽管如此,西方的民族理论研究仍十分深入和活跃,成为近20年来的 一门显学。这些研究以民族主义和“族性政治”(politicis of ethnicity)为核心,涉及到民族概念、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民族发展趋势等我们所关注的几乎所有的民族理论问题,因此,了解和研究他们的研究状况对完善我们的民族理论必不可少。笔者认为,当代西方民族理论与它们的学科分散性特

点相对应,其理论渊源也是多元的,其中与早期民族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以及以涂尔干(Emile Durkheim)和韦伯(Max Weber)为代表的经典社会理论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下文将分别就此做一分析。 一、民族主义理论 严格来说,民族主义理论和其实践一样都属于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而不是后者的渊源。但事实上民族主义理论产生的过程也是西方学人开始对民族现象和问题做出较多阐 述的过程,这些阐述,在为民族主义张目和建立理论的同时,也成为现代西方民族理论的滥觞。 像其他有影响的现代思想体系一样,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也可溯源于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西方学者常将民族主义理论的起源溯至康德(I.Kant),讲康德在其伦理学理论的阐述中明确将个人的“自治”(autonomy)置于核心位置,认为个人的权利是不受时间约束的、永恒的,不论他是谁,干什么的,在什么地方、什么社会,什么个人品质,只要他是一个人,拥有理智。他强调了人的个人意志的“自治”和“自决”,认为不能决定自己目标和未来的人不是一个真正的人。(注:参见Philip Spencer,Howard Wollman,Nationalism——A critical introduction,p.6.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2。)正是康德的这一理论,为民族主义开启了“民族自决”的思路。已故

《德意志意识形态》详解

基本观点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 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 A, —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 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详细分析 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

德国 历史简介

德国历史

概述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 18世纪初奥地利(?sterreich)和普鲁士(Prussia)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

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 1918年11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Weimarer Republik)。 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 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德国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在历史上曾经几经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当时德国分裂为: 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GDR;Die Democratik,Deutsche Democratishe Republik,der DDR); 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FRG,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两个国家。 1990年10月3日再次统一。

德国人的七种品质

德国人的七种品质 德意志,经过世界第一,第二次数百年的世界大战,直到今天,仍屹立在世界强国之列。德国人民所具备的品质,的确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希望你能认真读完,对比对比自己,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讲究秩序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讲究秩序的民族。接触过德国人、或是去德国观光访问过的人对此都有深刻的印象。在德国大到庆典、展会,小到家庭主妇外出购物都被事先安排得井井有条。维持秩序的标志牌和禁令牌随处可见,事无巨细都有明文规定,并要求人们严格遵守。如商店的营业时间是有严格规定的,如果商店8点开始营业,店员7点左右就开始上班,擦拭门窗、整理货物,8点准时开张,甚至不会偏差半秒。除此之外,连火车、飞机,甚至公交车也有各自准确的时刻表,的确可称得上是守时的模范。 严肃认真 和德国人初交,他们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显得呆板、沉重。相处久了,你就会觉得德国人待人接物虽严肃拘谨,但态度诚恳坦直。如果你在街上向陌生的德国人问路,他会热情地、不厌其烦地为你指点迷津。如果他也不知道,他会替你去问别人,或不辞劳苦地陪你走上一段,直至你明白为止。在公共社交场合,德国人显得非常拘泥形式,不擅幽默。他们一板一眼、正襟危坐,做事谨慎小心,一切按规矩和制度行事。德国人办事仔细,责任心极强,对工作不能有一点儿敷衍塞责,一旦出现马虎失职,那只有请你另谋高就。德国有句俗话“公务是公务,烧酒归烧酒”,私下烟酒不分的朋友,办起公事来却公私分明,不讲一点儿私情。德国人工作起来一丝不苟、不徇私情,就像一部机器,严格而冷峻。一些人不赞同这种品质,但我认为这绝不是死板,而是一种难得的品 勤劳整洁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具有整洁的生活习惯。一般人家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起居室整理得井然有序、一尘不染。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美观、清洁的家,这是每一个德国主妇的最大愿望。走在德国的乡村、城镇,美丽的花园小别墅随处可见。德国式严格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也决定了他们和散漫作风格格不入。有一位美国教师对德国进行长期观察后,在他的调查报告中对美德儿童作了这样的比较:在一个雨过天晴、阳光明媚的日子,一位美国小姑娘会被明媚的阳光所吸引,在外面玩上一会儿再读书;而一位德国小姑娘则会在做完作业之后,再出去玩。先工作,后娱乐,这就是德国教育。人们只有在辛勤劳动之后,才有权力享受生活。 .不尚浮夸 他们具有强烈的“实事求是”的意识,注重实际、不尚浮夸。居家住室朴实无华,整齐大方。各种生活用品,如门、锁、开关、衣架、玻璃、灯罩等都牢固结实,注重实用,宁肯失之笨重,决不虚有其表。对一座建筑、一件家具、一套设备都讲究百年大计,讲究内在质量,就

《我和我的祖国》优秀演讲稿 篇

《我和我的祖国》优秀演讲稿3篇【第1篇】《我和我的祖国》优秀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和我的祖国》。 大家对于李谷一的《我和我的祖国》陌生吗“我和我的祖国,永远也不能分割……”每当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这柔美的歌声。一种对祖国的亲切感便油然而生。那一刻,我才从心底里感受到我是龙的传人,我的骨子里透着中国人的英气,血液中流淌着中华名族的豁达与坚强。矫健的苍鹰扇动着双翅,无畏的目光点亮前行的道路。深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点燃心中的梦想,闭上我们的双眼,让我们一起祝福伟大的祖国母亲! 从我懂事起,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多么的幸福,我的生活时时充满着欢乐,处处铺满着鲜花。谈起这些,妈妈对我说:“你这么幸福,是你生活在我们伟大的祖国,成长在幸福的年代。”每当想起母亲这句话的时候,我总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每当想起那一段令人悲愤的历史。我的心情就无比沉重。但是妈妈告诉我,革命烈士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让不堪回首的历史充满了悲壮。女英雄赵一曼在战斗中不幸被捕。可恶的敌人用钢针扎她的皮肤,用烧红的烙铁烫她的皮肤,用铁钉钉进他的指甲缝……他却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名字将永远刻在英雄碑上。抗日英雄杨靖宇,是抗联的缔造者和指挥者之一。他一边在森林中与敌人周旋,一边为生命得以延续挖一点树根,刨一点草皮充饥,最后英勇就义……

我们以瞿秋白手中的那束野花,以方志明身上的那份清贫,以杨靖宇腹中的那些草根,以刘志丹胸前的那块补丁,唱响您的坚韧与顽强,唱响您的灵魂与精神.我和我的祖国,永远也不能分割。英雄们誓死卫国,一心为民的精神值得我们新一代来传承、发扬。爱祖国,爱人民,是我们中华名族的美德。让我们来弘扬爱国精神,让祖国明天更加辉煌。 谢谢大家! 【第2篇】《我和我的祖国》优秀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和我的祖国》。 上幼儿园时,老师就教我们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这首歌,那时,我还不知道祖国是什么,以为祖国真的是一个大花园。后来,爸爸妈妈为我买回了中国地图的纸拼图,我曾不厌其烦地把一片片零碎的小纸块组合成一只大公鸡”,妈妈告诉我说:“这就是祖国”。从此以后,那雄鸡一样昂首挺立的中国版图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上学了,老师教我们认识国旗、国徽,教我们唱国歌,并让我知道了祖国是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的大家庭。每当周一望着那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校园冉冉升起,唱起那雄壮有力的《义勇军进行曲》,我总感到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特别当我站在国旗下激情演讲时,我是那么的骄傲与自豪! 认识字多了,我开始读书、看报,掀开中国的历史,感动中国的伟大。我们的祖国古老而文明,我们的祖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