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合集下载

马丁·路德与德意志民族教会的诞生

马丁·路德与德意志民族教会的诞生

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蔓荜导师签名:料日期:卫生咀中文摘要16世纪的欧洲,是民族意识兴起,民族国家建立的时期。

于16世纪上半叶在德意志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也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诉求。

在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德意志宗教改革中,在信奉新教的德意志领地内,作为改教的成果之一,民族教会(nationalchurch)得以建立。

本文将立足马丁·路德的改教理论,结合德意志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马丁·路德与德意志民族教会诞生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按照时间的顺序,叙述了创教初期到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发展演变。

着重指出,到了中世纪末期,罗马教宗生活腐化,罗马教廷灵性丧失,欧洲各地民族意识兴起,以罗马教宗为首的罗马教会受到了民族国家兴起的冲击,罗马教廷的势力日趋衰落,民族教会成为各国、各地区教会的发展趋势。

这种局势,为宗教改革中民族教会的诞生提供了适时的土壤。

第二部分,根据马丁·路德的神学理论和政治理论以及他对德语的发展,分析上述理论与德意志民族教会诞生之间的关系。

马丁·路德神学理论中的因信称义、平信徒皆祭司、圣徒相通的教会观以及重信心轻仪式的圣礼观,打破了罗马教廷的教阶制,取消了教士优越于平信徒的特权,抨击了罗马教宗的腐化堕落,强调了教会属灵的本性,为德意志的民族教会奠定了理论基础。

德国政治制度演变述论

德国政治制度演变述论

2.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宪政尝试
◆1849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帝国由内政独立的各邦组成; (2)帝国元首为“德意志人的皇帝; (3)帝国立法机构为帝国议会,由二院组成; (4)最高帝国法院,负责处理各邦以及帝国与邦之间 的法律纠纷。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制定的帝国宪法, 是德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最民主的 一部宪法,它是德国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政 治理想建立新的统一国家的尝试。
威廉一世(Wilhelm I )

普鲁士国王(18611871)和德意志帝国 皇帝(1871-1888)。 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在俾斯麦的回忆录里, 俾斯麦认为威廉是一 个传统、谦恭、绝对 有礼的绅士,是名副 其实的普鲁士军官。
三、魏玛共和国宪法制度
1.魏玛共和国诞生的背景
◆选举君主制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帝国议会——主要权力机构 ② 帝国官廷总务府——给皇帝提供建议 枢密院——直属皇帝的最高上诉机关 帝国执政府——协助皇帝处理国务 ③罗马教会
——由于德国的特殊发展,封建诸侯的独 立地位十分稳固。诸侯国都设有各自的 行政机构和邦议会(等级会议),有自 己的税收、军队,享有独立的司法权、 外交权,自行对外宣战和媾和。到17世 纪,这个所谓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 马帝国”包含314个邦国和1475个独立领 地。当时的德国地图,被人们形容成一 件“狂欢节穿的短上衣”。
◆宗教骑士团国家(13C末)
①骑士团团长(国家的最高首领以及领 土的最高所有者,由选举产生,终身任 职); ②五大“总管”(辅佐团长); ③国土划分为20个行政区(称“省”, 由各位“省长”负责管理)。

——骑士团国家承认神圣罗马帝国为宗主国。 14、15世纪,骑士团被波兰—立陶宛联军和 波兰军队两次打败,骑士团国家被迫成为波兰 的附庸。1525年,骑士团国家宣布进行宗教 改革,改宗路德教并成为世俗化的公国,继续 承认波兰的宗主权。

德国简史

德国简史

德国简史(一)从日耳曼人到法兰克王国1.日耳曼部落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耳曼人。

大约在3000年前,他们就已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日德兰半岛、威悉河和奥得河之间的平原、波罗的海海滨和沿海岛屿上。

日耳曼民族还包括英国和北欧诸国人,但今天人们却习惯把“日耳曼”一词专留给德国。

公元前600年左右,日耳曼人开始向南迁移,西达莱茵河下游.东至维斯杜拉河,占据了喀尔巴阡山脉和波希米亚山脉以北的广大平原地区,过着游牧生活。

公元前后,他们继续南进,直至多瑙河上游地区,并与南方的奴隶制罗马帝国不断发生军事冲突。

在恺撒时代,罗马人把所有居住在莱茵河左岸的日耳曼人赶向右岸。

公元9年,日耳曼各部落在舍鲁斯克部落(derCherusker)首领阿尔米尼乌斯Arminius(又名赫尔曼Hermann)领导下联合抗击罗马军团,在今日下萨克森州的托伊托堡山(TeutoburgerWald)获大胜。

阿尔米尼乌斯被认为是第一位德意志民族英雄,人们在他当年打败罗马人的德特莫尔德附近为他建立了一座巨大的纪念碑-赫尔曼纪念碑。

为丁抵御日耳曼人的入侵,自公元84年起,罗马帝国在莱茵河和多瑙河之间修筑了一条东南走向的“界墙”,并在莱茵河沿岸建造了城市。

科隆、特里尔、美因兹等城市的起源可追溯到这个时期。

此后,日耳曼人和罗马人和平相处近200年。

从公元3世纪起,日耳曼人部落开始结成部落联盟,其中较大的有法兰克、东哥持、西哥特、汪达尔、盎格鲁、萨克森、勃良弟等等。

这些部落联盟为日耳曼民族的形成莫定了基础。

公元4世纪,日耳曼人由于受到匈奴人和其他外族的驱逐,开始成群结队地涌向南部的西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在日耳曼人的大举入侵和帝国境内奴隶起义的双重订击下,两罗马帝国宣告灭亡。

日耳曼人在原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许多王国。

史称日耳曼人南移或者日耳曼民族大迁陡(GemanischeVölkerwanderung)。

在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日耳曼人和罗马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得到厂发展和加强。

1918-1939德国的民主化、民族主义和它的战争

1918-1939德国的民主化、民族主义和它的战争

第30卷 第4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30 No.4 2021年4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Apr. 2021文章编号:1008-8717(2021)04-0048-071918-1939德国的民主化、民族主义和它的战争赵 伟(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摘 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威权主义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崩溃,民主化进程中的魏玛共和国打破了德国的威权主义传统,代之以广泛的民众参与,原先被俾斯麦的强权政治所控制的德国民族主义,在民主化的共和国中肆意发展着,伴随着当时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最终导致了德国严重的分裂与对立,从而使共和国陷入政治危机,在德国民族主义肆虐的背景下,人们为了解决这种危机转而选择了以纳粹党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企图通过专制主义来加强国家能力,最终使得德国走向了战争。

本文通过对德国民族主义的历史和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化进程论述,分析了德国的民主化和民族主义的关系,并最终如何引导德国走向战争。

关键词:魏玛共和国;民主化;民族主义中图分类号:K107 文献标识码:A1918-1939 Democratization,Nationalism and Its war in GermanyZHAO Wei(School of Law,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Abstract: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authoritarian German Second Empire collapsed. The Weimar Republic in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 broke the German authoritarian tradition and replaced it with extensive public participation. German nationalism, originally controlled by Bismarck’s power politics, developed in a democratic republic, accompanied by a spe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risis at the time, eventually led to serious division and opposition in Germany, which caused the Republic to fall into a political crisis. In the context of German nationalism,to resolving this crisis people chose the authoritarianism represented by the Nazi Party in an attempt to strengthen national capabilities through authoritarianism, which eventually led Germany to war.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history of German nationalism and the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of the Weimar Republi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rman democratization and nationalism, and finally how to guide Germany to war.Key words:Weimar Republic; democratization; nationalism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20-11-04赵 伟(1997-),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笔记]十九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

[笔记]十九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

十九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阮芬历史01级内容摘要:19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变化很大,大致经历了文化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三个阶段。

由于德意志的分裂和法国的影响,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逐渐形成、发展。

拿破仑战争时德意志的惨败激发了德意志人的民族情感,强烈要求国家、民族的统一,德意志民族主义由文化领域转到政治领域。

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强权政治,威廉二世的统治,使得民族主义开始走向极端的一面。

关键词: 19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 nationalism greatly diversified in nineteenth century. There were cultural nationalism, political nationalism and extreme nationalism. For disunion of Germany and influence of France, German cultural nationalism developed gradually. Napoleon’s army defeated Germen’s. It shocked Germen, so they strongly demanded unity of state and nation. And German nationalism changed from culture to politics. The power of Prussia used in unifying Germany and the rule of WilliamⅡmade nationalism begin to develop extremely.Key Words: nineteenth century; Germany; nationalism民族主义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历经不同的发展,因而关于民族主义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德意志帝国的兴起和崛起

德意志帝国的兴起和崛起

德意志帝国的兴起和崛起德意志帝国,是欧洲大陆上最有代表性的国家之一。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曾经是世界上强大的国家之一,并为世界秩序和欧洲命运做出过许多重要的贡献。

德意志帝国因为其在军事、政治、文化和经济上的强大而享有盛名。

一. 德意志帝国的出现德意志帝国的出现有其历史背景。

在18世纪结束时,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

在民族主义的思潮影响下,欧洲的许多国家开始致力于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其中德国也不例外。

在1806年以后,普鲁士便成为了德国最有力的一方,它曾先后打败了法国和奥地利帝国。

普鲁士王国在德国内部也是权力主导地位,这使得其他德国领域的国家开始感到不安。

因此,在19世纪40年代初,普鲁士和其他领域开始尝试联合起来,独立于奥地利帝国的领导之下,建立一个完整的德国国家。

结果德意志帝国就在1871年1月18日成立。

二. 德意志帝国的崛起德意志帝国的崛起,可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的崛起和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德意志帝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德国在19和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远远领先于其他欧洲国家,促进了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在钢铁、煤炭、铁路等方面表现出非凡的影响力。

这种经济繁荣的势头促进了大量的投资和贸易,为德国带来了财富和稳定的发展。

其次,德国在军事和政治方面也迅速崛起。

无论在道德还是军事上,德国都比其他国家引人瞩目。

德国军队的武器和装备先进,训练有素,人数庞大。

这使得它们在对外战争中表现极佳,如在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另外,德国的民族国家倡导激发了国家热情。

这种民族主义热情促成了一种对国家的独特忠诚,使德国面对其他国家时更具有斗志。

三. 德意志帝国的衰落尽管德国在很长的时间里都表现出非凡的势头,但是德国也不是一片洁白的。

德国在欧洲胡作非议,对其他国家进行领土扩张。

而其暴行和优越主义主张不仅挑战了国际秩序,还引起了多个民族的反对和斗争。

德意志的民族主义缘起及影响

德意志的民族主义缘起及影响

德意志的民族主义缘起及影响黄春林;黄荣【摘要】德意志的统一虽说与普鲁士强大的军事实力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在欧洲这样一个强国林立的国际背景下要想完成国家的统一仅凭武力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欧洲,特别是在当时西欧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只有在以武力为后盾、充分利用国际环境前提下运用正确的民族主义政策来调动国民的民族主义情绪,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普鲁士执政者正确的民族主义政策制导下德国最终完成统一.【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2)006【总页数】3页(P78-80)【关键词】民族主义政策;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作者】黄春林;黄荣【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3;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516.42普鲁士民族成分较奥地利更为单一,俾斯麦在普鲁士强有力的军事实力的支持下通过了三次王朝战争以及正确的民族主义政策完成了德国的民族统一。

从此德意志民族真正实现了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统一,成为欧洲众多民族中的一支突起的异军。

而俾斯麦在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基础上运用的民族主义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德意志各个邦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从而实现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但是军国主义和俾斯麦的强权民族主义政策也在统一过程中渗透到了德意志帝国的每个领域,使得统一后的德国成为极富侵略性的军事帝国主义国家。

本文仅从德国的民族主义政策对德国造成的影响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德国的统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必然,但是要想在西欧列强林立的国际环境下顺利完成统一大业也并非易事。

如果把握不好正确的国际气候,一旦统一方针不当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我们可以看到早1848年革命的影响下德意志诸邦有了些许变化。

如在德意志诸邦中有较大影响的普鲁士分别于1848年和1850年前后颁布了两部宪法,设立了议院。

另外在德意志诸邦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煤钢产量在当时的欧洲名列前茅。

德国民族主义的历史前因后果与思想演变

德国民族主义的历史前因后果与思想演变

德国民族主义的历史前因后果与思想演变德国民族主义在世界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因其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影响力,成为了现代欧洲民族主义的重要代表。

德国民族主义以强国主义和资本主义为基础,致力于建立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同时发扬对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的推崇与追求。

本文将从德国民族主义的历史前因和后果探究德国民族主义的思想演变。

一、前因德国民族主义的历史前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近代德国国家的建立与统一,二是德国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19世纪是德国近代历史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德国经历了从分治割据到统一国家建立和大国崛起的过程。

在这个时期,民族主义思想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对德国的国家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事实上,德国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族主义的推动。

民族主义者的思想与行动,有效地推动了德国人民对民族国家的追求,并形成了对其他国家的渴望和对英国、法国等强国的嫉妒和敌视。

此外,德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力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期的德国民族主义者倡导“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思想,认为德国人应该居于整个欧洲的核心地位,并成为欧洲最强大的民族。

这种思想不仅对其他民族产生了视觉和认知冲击,也对其他强国的崛起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般认为,德国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后果德国民族主义的历史后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族主义对德国的伤害,二是德国民族主义的全球意义。

20世纪是德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德国民族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德国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并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之一。

同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民族主义的极端主义导致了全球毁灭性战争的爆发,对德国人民和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的伤害。

由于德国民族主义曾经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德国社会在二战后变得非常谨慎和谦虚,,并极力避免任何带有民族主义意味的指责和行动。

另一方面,德国民族主义在全球范围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刘奇2013300529
一、摘要:
长期封建割据造成德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晚于英、法等传统西方国家,其建立民族国家的路径是先有民族,后有国家。

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期,四分五裂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德意志的国际地位和民族尊严。

同时由于分裂局面的存在,德意志没有统一的国内市场,这也严重阻碍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德意志走向统一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此时一个杰出的人物——俾斯麦登上普鲁士政治舞台,使德意志走向统一的步伐开始加快。

俾斯麦代表容克地主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并且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俾斯麦针对阻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外势力而采取的武力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强有力的手段。

二、关键词:德意志民族国家统一俾斯麦铁血政策
三、正文: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个地方使我们坚定的指出这就是德国。

如果我们在维也纳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

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

德意志在哪里?这个历史性问题拷问着每一颗德意志的心灵”。

歌德这段话让我们知道了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名词,真正意义上的德意志并不存在。

因为当时的德意志处于一种分裂割据状态,那时候流传着一段古老的谚语:“一年有多少天,德意志就有多少邦国。

”最多的时候在这片土地上存在过1789个独立的政权。

直到十九世纪中期,德意志依然是由30多个邦国组成的松散的联合体。

环顾当时的德意志邦联,有能力完成统一大任的只有普鲁士和奥地利。

1807年普鲁士在各个邦国中率先废除奴隶制,为资本主义经济在邦国内部发展初步扫除了障碍。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普鲁士的工业产值已经占据德意志全部邦国一半以上。

同时普鲁士也进行了军事改革,比如普遍义务兵役制,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此时的普鲁士已有充分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领导德意志统一大任。

时势造英雄,此时一个杰出的人物登上普鲁士政治舞台使德意志走向统一的
步伐提前到来。

这个人物就是俾斯麦。

俾斯麦出生于普鲁士一个传统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高级军官,母亲是外交家。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使俾斯麦身上既有军人的果敢又有外交家的诡辩。

大学毕业后俾斯麦开始步入政坛,1862年5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驻法大使。

此时法国正处于拿破仑三世执政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法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深深触动了俾斯麦。

于是俾斯麦清醒的认识到只有改变德意志的现状,才能改变德意志的命运。

历史的使命感使俾斯麦开始积极的寻找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

1862年9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上台后第一周他就在议会发表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通过“铁与血”。

因此他被人成为“铁血宰相”,他所实行的政策称为“铁血政策”。

//所谓的“铁血政策”,是指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的政策。

//俾斯麦代表容克地主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

俾斯麦针对障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外势力而采取的武力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强有力的手段。

环顾当时的欧洲普鲁士要想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必须扫清三大障碍。

一个是北边的丹麦,丹麦虽然实力弱小但是总想找机会干涉德意志内部事务为自己寻求利益。

第二个就是普鲁士东南方同是德意志邦国的奥地利,奥地利实力虽不及普鲁士,但同样不可小视。

第三个就是法国。

法国为了维护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他不会轻易允许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出现。

依照俾斯麦最初的设想要排除那些阻碍实现统一的各种干扰,普鲁士必须要与奥地利在战场上一决高低。

但是在发动对奥战争之前,德意志和丹麦之间首先爆发了领土争端。

//它的起因是施列斯维希和霍尔斯坦两公国的归属问题。

这是两个以说德语为主的公爵领地,后者还是德意志联邦的成员。

两国名义上属于丹麦,但一直没有合并。

1863年丹麦国王宣布将施列斯维希正式并入丹麦。

此举引起了德意志境内日耳曼人的反对,俾斯麦乘机挑起对丹麦的战争,并将奥地利作为战争盟友拉入战争。

//1864年2月战争开始,丹麦很快战败。

根据十月签订的条约,丹麦将两公国交与普奥共管。

稍后,普鲁士很快占领施列斯维希,奥地利占领霍尔斯坦。

其实霍尔斯坦划给奥地利是俾斯麦设置的一个阴谋,这个阴谋是将奥地利与
普鲁士尽快发生矛盾的导火索。

当其他人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的时候,俾斯麦便以奥地利对霍尔斯坦治理无方损害德意志人民利益为由,挑起了对奥地利的战争。

在萨多瓦一战中,普军大获全胜。

面对萨多瓦大捷威廉国王和许多高级军官都主张乘胜进军维也纳,一劳永逸地消灭奥地利。

但是此时的俾斯麦却保持高度的克制。

他知道面对日益壮大的普鲁士,欧洲各个大国尤其是法国不会坐视不管。

如果俾斯麦继续对奥地利用兵,很可能会引起法国出兵干涉。

战败的奥地利除了付出很少的战争赔款外,没有丧失一寸土地。

俾斯麦在国际形势不允许、普鲁士实力没有达到完全吞并奥地利之时对奥地利做出的宽大处理,保证了奥地利在以后的普法战争中保持了中立的地位。

普奥战争之后在德意志北方成立了一个以普鲁士为领导的北德意志联邦。

但是北德意志联邦的成立并不意味着德意志统一的完成。

因为南部还有四个邦//(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黑森)//置身于联邦之外,而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法国。

普奥战争深深的触动了法国,拿破仑露骨地表白“只要俾斯麦保持现状我才能保证和平,如果他把南德诸部拉进北德意志联邦,我们的大炮就会立即发射”。

普鲁士与法国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亲临前线督战。

//但是法军并未做好应战的准备,后勤供应不足,他所面临的是一支经过改造和屡经炮火洗礼的欧洲劲旅,战争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法国的失败。

在色当战役中法国军队一败涂地,拿破仑三世和他十几万军队成为普军的俘虏。

色当战役后,普军深入法国腹地兵临巴黎城下。

1871年1月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举行加冕仪式,正式即位为德意
志帝国皇帝。

至此德国统一完成,德意志第二帝国诞生。

德国的统一结束了几个世纪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德国迅速发展成为欧洲和世界经济强国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政治保障。

而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和阿尔萨斯洛林的割让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原料,同时德国紧紧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大量利用新技术,在以后40年里经济出现跨越式发展。

到一战前德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四、参考文献:
1. 陈振昌,相艳. 德意志帝国. 三秦出版社,2001.12
2. 吴友法. 德国史探研. 商务印书馆,2010:6-8,17—20
3. 孙世龙. 十个人的德意志. 团结出版社,2011.9
4. 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