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第五章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四章——第五

3.南京鼓楼幼稚园
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的实验研究包括: (1)读法研究 (2)设备研究 (3)故事研究 (4)课程研究:经历散漫期、论理组织期、中心制
期 (5)习惯研究:包括卫生习惯、做人的习惯(个人
的)、做人的习惯(社会的) (6)技能研究:包括生活的技能、游戏运动的技能、
表达思想的技能、日用的常识 (7)幼稚生生活历的研究:包括一天的生活历、每
三、学前教育的实施情况
(一)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及其分会的成立
1938年3月 武汉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把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把儿童培养成追求真理、手脑并用、自觉工作、 反抗侵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抗战后方创办的幼稚园
四川省立成都实验幼稚园,建于1941年,陆 秀为园主任,实行六年制的学前教育,办园宗 旨为实验研究幼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思考题
⒈请简要回答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及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 学校的实验活动。
⒉请简要回答1932年中华民国时期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的内容和意义。
⒊请列举中华民国时期我国各类幼稚园的建立及其基本情 况。
⒋请简要回答燕子矶幼稚园的创办及实验的主要内容。 ⒌清末、民国时期我国都引进了哪些西方学前教育思想?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方针
“重视保育事业,抚养革命后代”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发了《陕
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规 定对儿童实行公育制度,并且明确了各 地保育工作的管理体制。 1945年边区政府提出了边区保育工作 的方针:“第一,建立公育制度;第二, 全面推进保育工作,使这个工作能普遍 深入到民间去,为全边区的儿童谋福
幼教育机构的名称,由“蒙养园”变更 为“幼稚园”,正式确立幼稚园制度。
5学前教育简史 (第五章 近现代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1941年9月,张宗麟接到上海地下党的通知,不得不离开上海,来到新四军淮南 二师驻地工作,在江淮大学任秘书长。
北京解放后!张宗麟曾任北京军管会教育部接管部副部长、高等教育委员会秘书长。 中央教育部成立后!他担任高等教育部副部长“ 直到1976年!他因脑中风病逝!享年77 岁。
张宗麟(1899—1976),浙江绍兴人,他四岁便开始识字 读诗,1915年小学毕业,并顺利考取了绍兴的浙江第五师范学 校,两年后转入位于宁波的浙江第四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回 自己的母校——绍兴敏勇小学任教。
1921年秋,张宗麟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经扩建 后更名为东南大学)教育系,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
第二节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二、 儿童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结合的儿童观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幼稚园教学兴起了一场学习和效仿西方的改 革浪潮,该时期内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的“儿童中心主义”备受国内外学者 们认可,张雪门也是其中一位。
三、 幼稚园行为课程
₪ 课程内容源于生活经验又高于生活经验 ₪ 课程目标既重视儿童个体身心发展,又关注社会需求 ₪ 课程应综合而不分科 ₪ 课程实施强调儿童在“做中学”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父亲 为经营杂货店的商人,家中共有6个孩子,陈鹤琴 是最小的一个。陈鹤琴6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 困;8岁时入私塾,勤奋刻苦,成绩优异;15岁时 在姐夫的资助下进入了由美国基督教浸礼会创办的 杭州蕙兰中学。在此期间,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 的学习机会,每天坚持读书十几个小时,时刻把 “勤学”和“钻研”装在心里,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自考学前教育史第五章

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第一节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1、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著名教育家是蔡元培2、蔡元培在1916年12月至1927年担任了北京大学校长二、论教育方针1、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的重要文章2、军国民主教育,即体育3、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4、德育主义教育,即公民道德教育三、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和“尚自然”“属个性”的主张1、把批判传统的儿童教育、发展儿童个性,作为民国教育改革传统教育的起点的教育家是蔡元培2、《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的讲话中,提出了“尚自然、展个性”儿童教育主张的教育家是蔡元培四、论学前美育1、论美育与德、智、体各育并重2、论学前美育的实施(1)蔡元培设想通过育胎教院、婴堂、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五、简答题1、简述预算拨款的原则(1)按预算和计划拨款(2)按事业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拨款(3)按用途拨款(4)按预算级次领拨经费2、试述蔡元培学前美育实施的途径(1)家庭美育或胎教院、育婴堂的美育,主张儿童出生后最好实行公育,他的理想是以儿童公育代替家庭教育(2)学校美育,主张儿童三岁入幼稚园(3)社会美育,接受社会美育的影响,注重观察和引导3、蔡元培的教育方针及其意义(1)教育方针包括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德育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教育(2)意义:否定了中国封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宗旨,是历史的进步,成为民国初年国家颁行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人才六、名词解释第二节陶行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1、陶行知怀着“爱满天下”的大爱之心,将毕生献给了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运动二、生活教育理论1、生平教育理论的产生与确立(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根据杜威的理论形成的2、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1)陶行知强调“教学做合一”的中心是做为中心(2)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论普及幼儿教育1、改变漠视小孩教育的态度,认识幼儿教育的意义(1)陶行知认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2)陶行知指出“认为小孩子的教育不关重要,早点,晚点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成见是要不得,必须根本化除这种漠视小孩子的态度(3)“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
学前教育史第三、四、五章

学前教育史第三、四、五章第三章:学前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本章将深入探讨学前教育的历史起源,分析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轨迹。
首先,我们会回顾古代文明中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初步认识和实践,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观念。
接着,我们将重点研究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的变迁,以及启蒙运动如何为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奠定基础。
在本章的后半部分,我们将讨论19世纪工业革命对学前教育普及的影响,以及20世纪初教育改革者如何推动学前教育成为公共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此外,本章还将概述二战后学前教育的全球发展趋势,特别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普及情况和政策支持。
第四章: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本章将介绍学前教育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教育哲学,分析它们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我们将从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建构主义等角度,探讨儿童如何学习和发展,以及这些理论如何指导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
此外,本章还将讨论关于游戏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游戏来促进学习。
我们也会探讨多元文化和包容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实施这些理念。
第五章:学前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法在本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学前教育的课程设计原则和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会讨论如何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阶段来设计课程,确保课程内容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
接着,我们将探讨不同的教学法,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游戏化学习,以及它们如何帮助儿童建立知识体系和社交技能。
本章还将分析家庭和社区参与对学前教育成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与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成长。
最后,本章将讨论当前教育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包括数字工具和在线资源的使用,以及它们如何增强学习体验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同时,我们也会关注教育技术的挑战和限制,以及如何在保护儿童隐私和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学前教育史,章节测试 第五章

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知教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近代教育家是()A.蔡元培B.张雪门C.陶行知D.陈鹤琴【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和“尚自然”“展个性”的主张。
蔡元培把批判传统的儿童教育、发展儿童个性,作为民国教育改造传统教育的起点,他说:“知教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2.将美育第一次列入国家教育方针的是()A.张宗麟B.陶行知C.熊希龄D.蔡元培【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美育与德、智、体各育并重。
蔡元培认为美育是培养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
他任教育总长时,将美育第一次列入国家教育方针,将其视为与德、智、体三育并重的部分。
3.下列不属于美育实施途径的是()A.家庭美育B.学校美育C.课堂美育D.社会美育【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学前美育的实施。
蔡元培将美育实施的途径归为三类: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
4.“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
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的提出者是()A.陈鹤琴B.闻一多C.陶行知D.宋庆龄【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陶行知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
陶行知是有名的大众诗人,他的诗歌集多次出版。
其中有很多儿童诗,如《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
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牌地的大好佬。
”5.五四运动期间,以身家作保,到警厅保释学生的是()A.李大钊B.鲁迅C.陈独秀D.蔡元培【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蔡元培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
1916年12月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他同情和支持学生,以身家作保,到警厅保释学生。
6.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的教育家是()A.李公朴B.张雪门C.陶行知D.闻一多【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陶行知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
陶行知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
中外学前教育史: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

12
二、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2013-09-19
13
1.女子师范中保姆的培训
湖北幼稚园已经附设女子学堂,招收15—35岁的女子专 门学习幼儿师范课程,这是我国幼儿师范最初的萌芽。 张之洞开办敬节学堂和育婴学堂,培养乳媪和家庭教师, 主要为官宦之家服务。 1902年,严修创办严氏女塾。 1902年,吴馨在上海创办务本女塾。 1907年,清政府颁发《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明确规定了师资问题。 1909年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发行《保姆传习所讲义初集》, 为我国最早的幼儿师范教科书之一,1907年,由中国图 书发行公司印行、顾倬编辑的《幼儿保育法》也是参考 了日本、德国的幼教书籍,选择最重要的内容编辑而成。
2013-09-19 19
(三)兴办“慈善”事业 类型:孤儿院、慈幼院、育婴堂 慈善事业只是手段,征服人心才是目的。
2013-09-19
20
二、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一)兴办幼稚师范学校或女学 1889年,金振声女士 苏州 英华女中 1892年,海淑德 上海 幼稚园教师训练班 1898年,英国长老会 厦门 幼稚园师资班→1912年 发展为怀德幼稚师范学校,是教会在我国最早设立的一所 独立的幼儿师范。 举例:1902年,景海幼稚师范学校,其课程可分为三类: 一是外语、宗教等课程; 二是文化课; 三是专业课。 特点:1.规模较小、毕业人数不多、影响不大、宗教色 彩浓;2.教师和学生都先天不足
镇”的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2013-09-19
11
(三)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
育婴堂和敬节堂的乳媪和节妇充当 注:乳媪(rǔ ǎo),乳母 训练保姆的教材诸如《孝经》、《四书》、 《烈女传》、《女诫》、《女训》、《教女遗 规》等,还有一些外国家庭教育书如日本天下 歌子《家政学》。
最新中职学前教育史习题库:第5章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5章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名词解释1 . 请简要回答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及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的实验活动。
北平幼稚师范学校。
是香山慈幼院的一部分,创建于1930年,张雪门为校长。
该校以培养幼稚师资为己任,最终目的是为实现全民的幼稚教育。
教学酌采道尔顿制,但又较之灵活,尤其是重视学生教室外的活动,学校重视实行教学做的方法,还在校内设第一中心幼稚园。
学制三年,但可分年结业。
一年制为速成科,科任教幼稚园教师获助教。
二年制为幼师科,科任教幼稚园主任。
三年制毕业后,可兼任小学低年级及婴儿园教师。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
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师范学校。
1940年10月,由陈鹤琴创立于江西泰鹤县文江村,附有小学、幼稚园、婴儿园。
1943年改为国立幼稚园师范大学,并添设幼稚师范专科。
该校的办学宗旨有三:一是培养幼稚园的师资与造就幼稚教育的人才;二是开展幼稚教育的理论和教材教法方面的研究;三是进行陈鹤琴创立的活教育理论的实验。
从课程内容看,可分为精神训练、基本训练和专业训练三项。
在训导工作方面,是要培养学生不厌不倦的态度和敬业、乐群、专业、创造的精神,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人,做现代中国人”。
学校有优良的校风,充满自由平等的空气,实行着“纯爱”的教育。
简答题2 .请简要回答1932年民国时期的《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内容、意义。
1932年由教育部正式公布,是根据1929年《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修订而成的,1936年再次作了少许修正。
它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它分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它是由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在总结自己实践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学前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因此,它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精神。
3 .请列举中华民国时期我国各类幼稚园的建立及其基本情况。
(二个或二个以上)南京鼓楼幼稚园,是一所实验性质的幼稚园,陈鹤琴创办于1923年春。
[学前教育史课件]学前教育史第五章第六章
![[学前教育史课件]学前教育史第五章第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6529a43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f.png)
[学前教育史课件]学前教育史第五章第六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学前教育史》教材的第五章和第六章。
第五章主要介绍了我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清末民初的学前教育、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前教育等阶段。
第六章则重点阐述了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包括欧美国家的学前教育、日本的学前教育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掌握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重点:我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阶段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对比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内容,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分析我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等。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国内外学前教育案例,分析其优缺点。
4.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给出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国内外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六、板书设计1. 第五章:我国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历程清末民初的学前教育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前教育2. 第六章:国外学前教育发展概况欧美国家的学前教育日本的学前教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我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2)分析欧美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启示。
(3)谈谈你对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看法。
2. 答案:(3)学生可结合自身观点进行回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学前教育思潮
一、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进与传播
(一)清末学前教育的引入 ⒈引进日本的学前教育思想 ⒉传教士输入西方的学前教育思潮 以林乐知为代表 “一国之至宝,一国之光 宠。” 特点:日本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制度 上;西方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上;
(二)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传播
• 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今译基尔帕特里克) • 于1918年创立“设计教学法”。 • 其主要特点是: • 打破学科界限,废除班级授课制,摒弃传统的教 科书,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学习主动 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确定 学习目的,设计学习内容,通过自行设计及操作,获 得有关知识与技能。 • 按照克伯屈的概括设计活动可分为建造设计、欣 赏设计、问题研究、技能练习等四种类型。 • 教师的主要任务在激励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学 生选择在设计中所需要的材料,其一般的操作程序为: 确定目的、制订计划、实施完成、检查评价。 • 我们可以看到,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跟现代 教育理念有诸多契合之处。
科。幼教育机构的名称,由“蒙养 园” 变更为“幼稚园”,正式确立幼稚 园 制度。
• 幼稚园——民国中后期幼教机构的统称。 •
西方传教士办理的幼教机构最早使用此名, 此后国人自办的幼教机构亦有使用此名者, 《壬戌学制》后统一使用此名。幼稚园 • 既可单设,亦可附设;办理宗旨依照“儿童 • 本位思想”,侧重于“谋个性之发展”;
将康有为《大同书》的
内容曾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无国家,全世界置一总政 府,分若干区域。 2.总政府及区政府皆由民选。 3.无家族,男女同栖不得逾 一年,届期须易人。 4.妇女有身者入胎教院,儿 童出胎者入育婴院。 5.儿童按年入蒙养院及各级 学校。...
(二) 儿童公育思潮 1、 19世纪末:康有为《大同书》
• 北京香山慈幼院:刚落成的六一幼儿园
• 燕子矶幼儿园
• 上海大同幼儿园
• 上海劳工幼稚园
(二)私立幼稚园
1.厦门集美幼稚园 1919年2月,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在厦门创办,为集美学校的一部分 2.北京香山慈幼院 1919年10月正式成立,主办者为熊希龄,目的在于济贫托孤,属于慈善 性质,采用欧美式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3.南京鼓楼幼稚园----中国第一个实验幼稚园 陈鹤琴 1923年春 我国第一 个幼教实验中国 卢爱林为指导员;甘梦丹为教师;张宗麟为研究员 4.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 陶行知于1927年11月创办 办园宗旨: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 办园方法:艺友制 5.上海大同幼稚院 1930年3月由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中国互济会(原名中国济难会) 创办,专门收容和抚育革命同志的子女,负责人为董健吾。 6.上海劳工幼儿园 1934年,在 陶行知的领导下,由其学生孙铭勋等人 创办于沪西女工区。 其宗旨为女工服务,向劳工的儿童(自断乳到8岁)实施教育,教育重点是 卫生健康教育,经费靠募捐。
二、各类幼稚园的建立与发展
(一)公立幼稚园
2.浙江大学教育系培育院 该院成立于1935年,招收两岁半 至五岁的幼儿20人,每半岁一个级段, 每级段各有4人。供《儿童心理学》、 《儿童 训导与心理卫生》、《儿童心理 专题研究》等课程观察、研究、实习用。
(二)私立幼稚园
1.厦门集美幼稚园 1919年2月,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在厦门创办,为集美学校的一部分 2.北京香山慈幼院 1919年10月正式成立,主办者为熊希龄,目的在于济贫托孤,属于慈善 性质,采用欧美式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3.南京鼓楼幼稚园----中国第一个实验幼稚园 陈鹤琴 1923年春 我国第一 个幼教实验中国 卢爱林为指导员;甘梦丹为教师;张宗麟为研究员 4.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 陶行知于1927年11月创办 办园宗旨: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 办园方法:艺友制 5.上海大同幼稚院 1930年3月由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中国互济会(原名中国济难会) 创办,专门收容和抚育革命同志的子女,负责人为董健吾。 6.上海劳工幼儿园 1934年,在 陶行知的领导下,由其学生孙铭勋等人 创办于沪西女工区。 其宗旨为女工服务,向劳工的儿童(自断乳到8岁)实施教育,教育重点是 卫生健康教育,经费靠募捐。
4.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 该园进行的实验包括: • (1)草拟生活纲要——分全年、一月、 每周和当天 • (2)寻找生活材料 • (3)试用生活法 • 户外生活要多;注意卫生;注意读法
三、幼稚园师资的培训
(二)《幼稚园课程标准》的评价
⒈体现了民族性和“洋为中用”的精神; ⒉寓知识于娱乐之中; ⒊教育内容上对儿童的训练是多方面的; ⒋教育方法上灵活多样; ⒌封建主义的余毒和西方教会的影响。
二、各类幼稚园的建立与发展
(一)公立幼稚园
1.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下设的幼稚园 建立于1919年,招收3-6岁的幼儿, 多半系教员子女。游戏运动器具和恩物 等设备齐全。 在教学中以生活为作业,谈话、游 戏、手工、音乐为主要活动。
2、 “五四”前后:蔡元培提出儿童公育的 主张 3、 恽代英从唯物史观上进一步阐述了儿童 公育在教育上的价值
(三) 平民化幼儿教育思潮
• 平民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一 种教育思潮,要求教育要向广大民众普及。
第三节 幼稚园制度的实施
一、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行 1932年10月《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 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一)幼稚教育总目标 (二)课程范围 (三)教育方法
• 是蒙养园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
• 蒙养园——民国前期幼儿教育机构的名称。 • 它是在《壬子癸丑学制》中明确规定的,要求 以附设于女子师范为基本原则,以发展儿童身心和 辅助家庭教育为办园宗旨,招收3—6岁的男女儿童 入园受教,保育科目分列游戏、唱歌、谈话、手艺 四项,加强了儿童美育,规定每园学生数为100— 160人,师生比例小于1:30。该学制未退去日本 色彩,但却吸纳了德国学前教育的某些精神。
第五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 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
一 、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⒈颁布新的教育宗旨 1904年 “癸卯学制”分为三段七级 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 实。” 新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 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 其道德。”
二、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1922年”壬戌学制“制定的七项 标
准,是借鉴美国的“六三三制”的框 架 “七项标准”: ⑴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⑵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⑶谋个性之发展; ⑷注意国民经济力; ⑸注意生活教育; ⑹使教育易于普及; ⑺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二、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总体结构为三类三段,将中学 分初、高两级设置,并取消大学预
(三)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的传播
1913年 志厚《蒙台梭利女士之教育法》 《蒙台梭利新教育之设施》 1914年 但焘《蒙台梭利教育法》 “儿童之 家” 1914年-1915年 顾树森和王维尹合著的 《蒙台梭利教育之儿童》及顾树森的《蒙台梭利女 士教育法》
(三)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的传播
1913年 志厚《蒙台梭利女士之教育法》《蒙 台梭利新教育之设施》 1914年 但焘《蒙台梭利教育法》 “儿童之家” 1914年-1915年 顾树森和王维尹合著的《蒙 台梭利教育之儿童》及顾树森的《蒙台梭利女士教育 法》 张雪门的《幼稚教育新论》
二、学前教育思想的勃兴
(一)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 中国封建社会:以“孝”为出发点,以 “忠”为归宿。 鲁迅: “救救孩子” ,强调一要理解儿童; 二要指导儿童;三要解放儿童。 蔡元培:发展儿童天性,崇尚儿童自然的 主张 陶行知: “爱满天下”的口号 陈鹤琴: “一切为了儿童” 的信念
鲁迅: “救救孩子” 强调 一要理解儿童; 二要指导儿童; 三要解放儿童。
⒉制定学制系统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分为三类三段式。 ⒊改革课程 废除读经,增加自然科学课程和实用课程及美术、 音乐等,以体现对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要求。
(二)蒙养园制度的规定 《师范学校令》《师范学校规程》 蒙养园——附属在小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内。 1916年颁行的《国民学校令实施细则》
3.南京鼓楼幼稚园
• • • • • 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的实验研究包括: (1)读法研究 (2)设备研究 (3)故事研究 (4)课程研究:经历散漫期、论理组织期、中心制 期 • (5)习惯研究:包括卫生习惯、做人的习惯(个人 的)、做人的习惯(社会的) • (6)技能研究:包括生活的技能、游戏运动的技能、 表达思想的技能、日用的常识 • (7)幼稚生生活历的研究:包括一天的生活历、每 星期的教程、每月的教程、每学期的教程、全年的生 活历
蔡元培:
发展儿童天性,崇 尚儿童自然的主张 被毛主席誉为“学界泰 斗,”的先生,是现代 著名教育家,他曾于 1916年至1927年出任 北大校长
陶行知: “爱满天下”的口 号
陈鹤琴: “一切为了儿童” 的信念
(二) 儿童公育思潮 1、 19纪末: 康有为《大同书》
(二)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传播 1、 1912年谢天恩撰写的《美国幼稚园 教育略述》介绍福禄倍尔遵循自然的原则 → 2、1914年无我的《德国柏林裴斯泰洛齐 福禄倍尔馆》宣传了重游戏的思想。 → 3、1928年张宗麟编著的《幼稚教育概论》 指出福禄倍尔学说缺点,如对宗教的迷信, 恩物中无乐器、恩物偏于细小等。
• 幼稚园——民国中后期幼教机构的统称。 •
教育对象确定为3—6岁的男女儿童;初对 保育内容无明确规定,1929年后规定为音乐、 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 餐点7项,它具有教为浓厚的美国色彩,是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结晶。
内容具有教为浓厚 的美国色彩,是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 结晶。
• 恩物:
• 这是福禄培尔为幼儿设计制造的一套玩具。它 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球体、圆柱 体、立方体、三角体等制作成的,作为幼儿了解自然 和人类的玩具。 • 恩物共由12种, 其中10种是游戏性恩物,2种 是作业性恩物。每一种恩物都有特殊的作用和使用 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