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天平山景区导游词
游苏州天平山作文怎么写

游苏州天平山作文怎么写
《天平山观枫》
“万笏朝天”的天平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木渎镇,以怪石、清泉、红枫“三绝”著称,是中国的四大赏枫胜地之一。
天平山海拔 201 米,山势峭峻奇险,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
山路上,怪石嶙峋,或立或卧,或突兀耸立,或突兀横卧。
其中最著名的是一线天,石径狭窄,只能容一人通过,抬头仰望,蓝天被挤成了一条线。
山上清泉遍布,有钵盂泉、白云泉、卧龙泉等诸多名泉。
清泉自岩中流出,终年不绝,清澈见底,冰凉刺骨。
天平山最美的季节是秋天。
每当秋风送爽,枫叶如丹,层林尽染,漫山红遍,“天平红枫甲天下”之誉闻名于世。
天平山的枫叶有红、黄、橙、绿等多种颜色,五彩缤纷,绚丽夺目。
有的枫叶如晚霞般红艳,有的枫叶如金菊般灿烂,有的枫叶如翡翠般碧绿,有的枫叶如火焰般橙黄。
这些枫叶或散落在山间,或点缀在枝头,或飘落在水面,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天平山的红枫与范仲淹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年,范仲淹的母亲病逝,他回到苏州守孝。
在天平山择地安葬母亲时,发现这里山势雄伟,北有金山,南有象山,风水极佳,便决定在此隐居,教书育人。
他在山上种植了许多枫香树,并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范仲淹,将这座山改名为天平山。
每年深秋,人们都会来到天平山,欣赏范仲淹手植的枫叶,感受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精神。
天平山不仅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名山,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
它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赞美苏州天平山美景文字

苏州天平山美景:人间仙境,画中天堂在华夏大地的心脏,苏州以其独特的风光和人文历史,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而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天平山则以其四季分明的景色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成为了一处人间仙境,画中天堂。
春天的天平山,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山间的樱花如同雪片般飘落,与碧绿的草地相映成趣,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漫步在山间小路,仿佛置身于诗画之中,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和愉悦。
夏天的天平山,是避暑胜地。
山上的绿树成荫,遮天蔽日,让人感到清凉宜人。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美景,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秋天的天平山,是丰收的季节。
山上的枫叶如火,与金黄的落叶相映成趣,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秋天的韵味,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鬼斧神工。
冬天的天平山,是银装素裹的世界。
山上的松树挂满了雪淞,仿佛置身于一个冰雪王国。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冰雪世界的美景,感受到冬天的静谧和安详。
除了四季分明的景色,天平山还有许多独特的自然风光。
这里有壮观的瀑布、清澈见底的溪流、奇特的山石和珍稀的植物,让人目不暇接。
在这里,你可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
此外,天平山还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这里的寺庙、古迹和民居等文化遗产,见证了苏州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苏州地区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苏州天平山是一处人间仙境,画中天堂。
这里四季分明、风光独特、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如果你想领略到苏州地区的美丽风光和人文历史,天平山绝对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天平山

天平胜景,二胜在清泉。其中尤以白云泉著称。该泉为山石裂隙中之水汇聚成泉,泉水常年不涸,水味甘洌,为饮用佳品,是天平山镇山之宝。此外,由山泉汇聚而成的十景塘、桃花涧水面,亦成为天平的名山胜水。
天平胜景,三胜在红枫。由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自福建引种的三百八十余株枫香树,大都老而弥健,成为天平山的一大景观。其中不乏高约十层楼房、需三人合抱的古枫。每当仲秋,红灿灿的一片,尤胜二月之花。这儿已成为中国著名的赏枫胜地。
1976年后,高义园稍加整修,重又开放。陆续整理恢复摩崖石刻,加强古枫香养护管理,修理登山道路,进行大规模植树栽竹,防治白蚁。1980年起连续5年,驻苏部队参加天平山植树义务劳动,种植国外松种数万株,补植枫香等树。立“军民共建友谊林”石碑。1980年,天平山列为国家太湖风景名胜区天灵景区主要景点,开始景区规划建设。1981年苏州市政府拨款65万元,整修高义园古建筑群。落地翻建乐天楼,改用钢筋混疑土梁架。重建恩纶亭、接驾亭。整治山前池塘水系,对开山采石重申禁令。1983年10月1日,高义园售票恢复游览。同年继续修复忠烈庙仪门及碑亭。1985年彩塑范仲淹座像,恢复园、祠匾额对联和陈设布置。山南沿公路挖通排水沟,砌筑驳岸,东侧小山坡建万笏朝天石亭
天平胜景,四胜在圣迹。自唐代以来,天平山就是旅游胜地。这里,留下了白居易、范仲淹、高启、沈周、唐寅、文徵明、康熙、清高宗(乾隆)等历史名人的遗迹。以“天平山庄”为代表的建筑群,涵盖了高义园、范参议公祠、白云古刹、咒钵庵、来燕榭等。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不仅建筑手法高超,且各有一段不同的传奇故事。此外“先忧后乐”牌坊、“高义园”牌坊、“范公祠”、“三太师祠”、“乾隆御道”、“童梓门”,“桃花涧”等景点,也是吸引游客的胜景。
天平山美景唐宝历二年,僧永安在山南麓建白云庵,亦名天平寺。山半有白云泉,泉水清澈甘冽,陆羽品为“吴中第一水”。白曙易为赋《白云泉》诗,天平山名由此更著。
【优质】天平山导游词-word范文模板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天平山导游词篇一:苏州天平山景区导游词苏州天平山景区导游词天平山为国家太湖风景名胜区木渎景区主景点之一,位于苏州城西约14公里,海拔221米,山势高峻,因山顶正平故名。
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各位来天平山游览。
天平山风景区距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约5公里;这里自然风光旖旎,景色宜人,自唐代以来,就已成为旅游胜地,有“吴中第一山”、“江南胜景”之美誉。
景区内“青泉、奇石、红枫”天平三绝,吸引着无数历史名人、文人墨客。
不仅白居易、范仲淹、唐伯虎、康熙、乾隆皇帝等历史名人在天平山留下了许多的遗迹和传说;而且近几年来,天平山亦得到了李瑞环、宋平、乔石、宋健等一些中央领导的垂青。
在这众多的历史名人中,范仲淹更是与天平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苏州是桑梓之地。
现在的这座天平山正门是1998年8月新落成的,门楣上的“天平胜迹”四个大字是范仲淹第二十八世孙,原人民日报社总编范敬宜的手书。
各位请看,这座牌坊就是苏州人民于范仲淹千年诞辰之际(公元1989年)而重新修复(来自:WwW. : 天平山导游词 )的;原来的牌坊位于苏州灵芝坊范庄前,是人们为纪念范仲淹创办义庄而兴建的,可惜以毁于浩劫。
这间三间四柱阁楼式石牌坊高7.73米,宽7.2米,构筑牌坊的石料取自天平山附近的金山。
金山花岗岩石是国内优质的建筑装饰材料。
这精雕细刻在坚硬的金山花岗岩石牌坊横梁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名言。
《岳阳楼记》名扬天下,千年传颂,其“先忧后乐”思想至今仍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这儿是忠烈庙,“忠烈”二字是宋徽宗赵秸所赐。
范仲淹“忠于朝廷,烈显于西土”,对保卫祖国边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曾率其长子范纯卫戍边疆,抵御西夏入侵。
苏州天平山 石湖景区导游词

钓鱼台;北 端卧波九孔行春桥 、单孔
“ 越城桥 ,天 然组成 了江南水 乡的湖光山色 ,人 谓 吴郡 山水近治可游 者 ,惟 石湖为最\目 前 ,随 着苏州市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进 ,石 湖 景区已成为联系苏州历史文化古城和太湖风景 区的一条 山水风光纽 带。
“ 白云古刹” ),此 后建筑不断增加 ,有 “ 忠烈庙 、天平
,
” 山庄 、乐天楼 、 御碑亭、云泉精舍 诸胜。山麓 古枫成林 ,时 值仲秋
“ ” 历经 四百余年的古枫林,灿 若红 霞,蔚 为壮观 ,有 天平红枫 甲天下 之盛况;山 腰泉水淙淙,丝 连萦络 ,常 年不涸 ,清 澈透明、 醇厚甘洌
,
平 山风景名胜 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南,距 苏州观前街约 15公 里
,
紧邻 三万六千顷太湖 ,是 国家太湖风景名胜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早 在唐代就是 江南旅游胜地 ,有 ” “ ” “ 吴中第一山 、 江南胜境 之美誉 。
天平 山海拔 9O1米 ,景 区占地面积近百公 顷.因 山顶太湖之滨,距 苏州古城仅 46公 里,是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区 13景 区之一,以 江南 水 乡田园风光和吴越遗迹著称 .吴 王夫差时期 ,石 湖 、上方山一带是 吴门贵族游猎之地 、祈祝场所;公 元 12世 纪 中后期 ,南 宋著名政治 四 家 、田园诗人范成大筑石湖别墅,石 湖佳山水名扬天下,留 有 《 时 、 石湖清胜图卷》 石湖秋色图》等。石湖风光旖 、《 田园杂兴六十首》 《 旎 ,湖 东 田园相属 ,水 港纷错 ,渔 庄 、盟鸥亭如珠镶嵌;湖 西 山峦楞 伽塔玲珑高矗,名 胜古迹楞伽塔、治平寺、石湖草堂、越公 井、乾隆 御道 、拜郊台、茶磨屿 、宝积泉 、古城遗址 ,错 落其间;湖 北有石佛 寺、石湖书院 (范 成大祠堂
苏州天平山介绍作文

苏州天平山介绍作文在江南的水乡之地,有一处让人流连忘返的胜景——苏州天平山。
说起天平山,那真是个神奇的地方。
第一次去天平山的时候,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怀着满心的期待走进了这座宛如世外桃源的山。
刚踏入天平山的大门,就仿佛进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眼前是一条蜿蜒曲折的青石小路,路旁的树木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了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沿着小路前行,能听到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那声音清脆悦耳,仿佛在欢迎每一位前来的游客。
走着走着,就来到了天平山著名的“一线天”。
这“一线天”可真是名副其实,两块巨大的石头紧紧相依,只留下了一条窄窄的缝隙,抬头望去,天空真的就像一条线一样。
我小心翼翼地侧身挤过这狭窄的通道,心里既紧张又兴奋。
石壁上长满了青苔,滑溜溜的,我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摔倒。
好不容易通过了“一线天”,我长舒了一口气,那种挑战成功的喜悦感油然而生。
继续往上爬,山势逐渐陡峭起来。
我手脚并用,攀着石头和树枝,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
汗水湿透了我的衣衫,但我全然不顾,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登上山顶!终于,经过一番努力,我成功登顶了。
站在山顶上,放眼望去,整个苏州城尽收眼底。
远处的高楼大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脚下的山峦连绵起伏,绿树成荫。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天平山的枫叶也是一绝。
每到秋天,枫叶渐渐变红,漫山遍野的枫叶仿佛一片燃烧的火海。
那枫叶红得鲜艳,红得热烈,就像大自然不小心打翻了调色盘,将最美的红色都洒在了这片山上。
我穿梭在枫林中,脚下是厚厚的枫叶地毯,发出“沙沙”的声响。
阳光透过枫叶的缝隙洒在身上,暖洋洋的,让人忍不住闭上眼睛,静静地享受这一刻的美好。
在天平山的山脚下,有一个清澈见底的小湖。
湖水碧绿碧绿的,就像一块巨大的翡翠。
湖面上波光粼粼,微风拂过,泛起层层涟漪。
湖岸边,垂柳依依,柳枝随风飘舞,仿佛是大自然在翩翩起舞。
我坐在湖边的石头上,把脚伸进湖水里,清凉的湖水瞬间让我感到无比惬意。
天平山风景区简要介绍

天平山风景区简要介绍一、地理位置天平山风景区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距离苏州市区约15公里,是太湖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之一。
天平山因其山势高峻,形似天平而得名,又因其盛产优质红枫而被称为“红枫之乡”。
二、主要景点天平山风景区内有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较为著名的主要景点有:天平山红枫:天平山红枫是景区的一大特色,每年秋季,满山的枫叶如火如荼,与山间的清泉、奇石相映成趣,景色美不胜收。
古枫林:天平山拥有中国最大的古枫林,树龄多在千年左右,秋日红叶似锦,蔚为壮观。
天平寺:天平寺是天平山风景区内的一座古寺,建于唐代,历史悠久。
寺庙依山而建,环境幽静,是信众朝拜和游客休闲的好去处。
白云洞:位于天平山腰的白云洞,是景区的又一亮点。
洞内石笋、石幔等形态各异,充满神秘感。
站在洞口,俯瞰群山,美景无限。
天平湖:湖面如镜,与四周的山景相映成趣,游人可在此荡舟、垂钓,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三、历史背景天平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传,唐代名僧慧寂曾在此筑室隐居,弘扬佛法,成为佛教中禅宗的一支。
宋代以后,天平山逐渐成为文化名山,文人墨客竞相前来游览、酬唱,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四、特色活动为了丰富游客的游览体验,天平山风景区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特色活动:红枫节:作为景区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红枫节期间会举办红枫观赏、摄影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
禅文化节:依托天平寺深厚的禅文化底蕴,禅文化节期间会有禅修、讲座、法会等活动,让游客体验禅宗的智慧与宁静。
秋日徒步大会:为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秋日徒步大会邀请游客参与徒步登山活动,感受天平山的自然之美。
传统手工艺体验:在景区内的手工艺体验区,游客可以亲自动手制作苏州传统手工艺品,如苏绣、剪纸等,感受苏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夜游天平山:在特定时间段开放夜游活动,让游客欣赏天平山的夜景,领略别样的美景。
天平山,灿若红霞的江南赏枫胜地

天平山,灿若红霞的江南赏枫胜地天平山位于苏州城西南的木渎古镇,山虽然不高,但它却有着“吴中第一山”、“江南胜境”的美誉。
每到丹枫红遍山,秋色迷人眼之时,我总是想起苏州的这座天平山,总想赶在枫叶掉落前再到天平山游览一番。
天平山古称白云山,自唐代以来就是江南的旅游胜地,天平山以清泉、奇石、红枫为三绝,最出名的要数红枫。
天平山是江南主要的赏枫地,山上众多的古枫是天平山的一大景观,每到金秋时节,红灿灿的一片,尤胜二月之花。
进入景区,第一眼看到的是清代乾隆的“高义园”牌坊。
这是乾隆第一次下江南,驻跸天平山时,为范仲淹“先忧后乐”的高尚品德所感动,遂取杜甫诗“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之意,御书“高义园”,以彰范仲淹之高节。
接驾亭边围绕着几池水塘,这里是赏枫最佳处,也是游人最多的地方。
人们架着长枪短炮,不停的捕捉着眼前的风景。
枫叶之间,池塘边上,白墙黑瓦的古建筑,掩映在殷红的枫树林间,显得清静和素雅。
站在水边看枫景,有了水光的反射和阳光的照射,水边的枫叶红得透亮,美得梦幻,更是让人移不开眼来。
纵目眺望,红霞万丈,恰似珊瑚灼海,风动枝叶,波浪汹涌,又似锦旗招展,其情其景让人魂牵梦萦。
据记载,天平山是从明代万历年起开始种植枫树的,当时范仲淹的后世子孙从福建带回380株树苗植于山前。
数百年后,这些枫树无不呈斑驳老态状,其根部盘突扎于泥土,树干粗壮挺拔,枝叶茂盛如盖,成为避暑乘凉之所在。
此后的数百年间,人们又陆续在此种下数千株枫树,这些枫树与古枫林形成一片。
每至深秋时,山间的红枫交相辉映,景致极为壮观。
天平山也成为与北京的香山,南京的栖霞山,长沙的岳麓山齐名的四大赏枫胜地。
天平山的枫树主要是枫香树,也有人称天平山的枫树是“五彩枫”,这是由于树龄和地势的不同,所受的寒气也不同,入秋后,同一棵树的叶子会呈现出嫩黄、赤红、橙红、深红、血牙红等渐变的自然现象,多种色彩尽情释放,似鲜花争艳,五彩绚丽。
在江南地区,人们以“天平红枫甲天下”之誉赞天平山的枫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天平山景区导游词天平山为国家太湖风景名胜区木渎景区主景点之一,位于苏州城西约14公里,海拔221米,山势高峻,因山顶正平故名。
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各位来天平山游览。
天平山风景区距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约5公里;这里自然风光旖旎,景色宜人,自唐代以来,就已成为旅游胜地,有“吴中第一山”、“江南胜景”之美誉。
景区内“青泉、奇石、红枫”天平三绝,吸引着无数历史名人、文人墨客。
不仅白居易、范仲淹、唐伯虎、康熙、乾隆皇帝等历史名人在天平山留下了许多的遗迹和传说;而且近几年来,天平山亦得到了李瑞环、宋平、乔石、宋健等一些中央领导的垂青。
在这众多的历史名人中,范仲淹更是与天平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苏州是桑梓之地。
现在的这座天平山正门是1998年8月新落成的,门楣上的“天平胜迹”四个大字是范仲淹第二十八世孙,原人民日报社总编范敬宜的手书。
各位请看,这座牌坊就是苏州人民于范仲淹千年诞辰之际(公元1989年)而重新修复的;原来的牌坊位于苏州灵芝坊范庄前,是人们为纪念范仲淹创办义庄而兴建的,可惜以毁于浩劫。
这间三间四柱阁楼式石牌坊高7.73米,宽7.2米,构筑牌坊的石料取自天平山附近的金山。
金山花岗岩石是国内优质的建筑装饰材料。
这精雕细刻在坚硬的金山花岗岩石牌坊横梁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名言。
《岳阳楼记》名扬天下,千年传颂,其“先忧后乐”思想至今仍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这儿是忠烈庙,“忠烈”二字是宋徽宗赵秸所赐。
范仲淹“忠于朝廷,烈显于西土”,对保卫祖国边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曾率其长子范纯卫戍边疆,抵御西夏入侵。
里面这尊安详端坐的塑像就是范仲淹,那位就是他的长子范纯佑。
你看他身穿绛紫色朝服,头戴禅貂笼巾进贤冠,胸佩方心曲领,这下是他身居一品时的装束。
范仲淹二十六岁开始为仕,官至参知政事,即一品副宰相。
公元1043年任参知政事时,范促淹曾主持了一次以整顿吏治为核心,以富国强民为目的的庆历改革。
因为改革直接触动了一大批权贵的势力,所以他主张的改革没有成功,虽然“庆历新政”没有成功,但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推动作用。
因此,后人称他为“改革的先驱”“一世之师”。
这块碑上是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全文。
公元1046年,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要求写下了《岳阳楼记》。
他完成这篇传世佳作的时候,自己却从未去过岳阳楼。
当时他是看了滕子京给他的一份《洞庭晚秋图》和一张重新修复的岳阳楼图,靠自己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而一气呵成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出自这篇文章的结尾。
这儿是三太师祠。
三太师,是指范仲淹的三位祖先。
他们分别是曾祖范梦龄、祖父范赞时、父亲范墉。
这三们都曾在江南一带为官,去世后均葬在天平山,因而天平山也叼范坟山。
但是范仲淹本人的坟墓并非在天平山,而是在河南洛阳伊川万安山麓。
墙上悬挂的是范氏家族谱。
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是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裔,他的高祖范隋为避战乱从陕西迁居苏州,去世后葬在天平山。
现在天平山还保存着他的坟墓。
史书上记载,楚王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越国大夫范蠡也都与范仲淹同归一宗。
范仲淹的后代现在遍及海内外。
1989年范仲淹千岁之时,其台湾后裔范增平先生曾率团返乡祭祖。
这儿是新建的碑廊,建成于1997年,廊中碑文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皇帝的诏书,二是范仲淹的家忆,三是关于兴学的文章,四是义庄规矩。
这块就是义庄规矩碑。
义庄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福利机构。
范仲淹在晚年,曾用自己一生节约下来的俸禄创办了范氏义庄,来救济穷人。
这块碑上所列条文,是当所义庄失贫济穷的具体标准。
现在,我们已漫步到了天平山三绝之一的红枫林之中。
“天平红枫甲天下”,天平山是与北京香山、南京西霞山、湖南长沙岳麓山齐名的四大赏枫胜地。
天平山的红枫,学名枫香,叶呈三角状,植株较其它几处高大。
这片枫林的幼苗,是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的(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他把380余株枫香幼苗植于山前,现已历经近四百余年的风雨。
你看那一株株枫香粗壮挺拔,主干高达10层楼房,要两三人才能合抱。
这一棵棵饱经沧桑的枫香树,无不呈斑驳老状态。
有的根部盘突,树干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树瘤”;有的枝干四展,构成幅幅图画。
这些看似老态龙钟的古枫香树,却都是生机勃勃的。
初春,生发出许多新枝,夏时,枝叶繁茂如盖。
近些年来,天平山风景管理处又栽种了2000多棵“接班枫”,与古枫林形成一片,时至深秋,交相辉映,景致更为壮观。
这些枫香树,由于树龄不同,地势不同,长势有强有弱,又受山体阻挡,所接受的寒气不一样,其叶的色彩变化有先有后,有深有浅,甚至出现绿丛中一株红。
更有趣的是:在一棵树的大小枝叶上呈现出嫩黄、橙红、赭红、血牙红、深红等自然景观,似如鲜花争艳,为树冠之花,人称“五彩枫”。
枫红时节,天平山麓红霞缠绕、丹枫烂漫。
慕名前来天平观枫赏景的游人如结如云。
因而有诗形容“丹枫烂漫景装成,要与春花斗眼明。
虎阜横塘景萧瑟,游人多半在天平”。
秋到江南何处去,天平观枫最佳游。
秋季来天平山观赏红枫更令人陶醉。
天平山管理处自94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天平山红枫艺术节,半天平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于一体。
更为了这项民间郊游活动增添了无限情趣。
欢迎游客朋友秋季来天平山观枫赏景。
枫林掩映之中的这座亭子叫御碑亭,为乾隆游山时所建。
亭为八角,重檐屋顶,戗角大小各四,结构精美。
亭子正中立着一块高大的砚石御碑,石碑分碑帽,碑身,碑基三部分。
碑身四周分刻着乾隆四次临幸时所作的四首五言诗。
诗的内容主要是范仲淹的一些赞扬褒奖之词。
其中一首写道:“文正本苏人,坟山祠宇新。
千练传树业,一节美敦伦。
魏国真知己,夷维传后尘。
天平森林翠笏,正色立朝身。
”这座汉白玉石牌坊,是乾隆御赐的。
乾隆帝六下江南,四次来到天平山。
乾隆幸未年春(公元1751年)他临幸天平时,因感佩范仲淹捐宅创义庄、以养族人的佳行,就钦赐了这座高义园坊给范仲淹,以示范仲淹品行高尚,供人们入景区即可瞻仰。
乾隆帝喜好游山完水、武文弄墨。
在他的诗中还有“北上天平路,名园久识吾”之句,意思是他的频频光临,以致“高义园”也熟识了他。
因而在天平山景区,存留着不少与乾隆皇帝有关的遗迹。
那条山路就是乾隆来天平时的御道,御道通往统悻门,经童悻门越过支硎山可到枫桥寒山寺。
传说乾隆的游览路线,不外是先天平后灵岩。
他五马并驾齐驱,经寒山寺,越支硎山,过通悻门下岭,由汉白玉石坊中门进山,然后过接驾亭上山玩毕天平山,复出中门,转道而上灵岩山背东南支脉,沿后山翻上灵岩山游玩。
前面这座亭子则是地方官员迎接圣驾的接驾亭。
(亭后为广袤十余亩的“十景塘”,“宛转桥”曲折塘上,走在“宛转桥”上俯视水中倒影,亦成景观。
)在里,我们可一览天平山的全貌。
天平山海拔221米,因山顶平正,故名天平,又因北宋时曾一度将天平山赐给范氏家族,所以天平山又名赐山,天平三绝之一的奇石,就遍布在山上,天平的奇石一块块矗立似大臣朝见皇帝的笏板,所以有笏朝天之说,传说中,天平山的岩石都是向下的,天平山是一块五虎扑羊,乱箭穿胸的绝地。
谁知一生为官清政的范仲淹却为其祖先选了这块绝地作为墓地。
就在范坟建成时,倾刻间电闪雷鸣,风雨大作,雨过天晴后,满山顽石都有翻身倒置,朝天矗立,形成了万笏朝天的景观,据风水先生所说,范坟因点中了天平山的生穴,才使这块绝地变成了风水宝地。
然面,万笏朝天的石柱奇构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地讲,天平山是一座断层山,断层倾斜角近乎垂直。
山体运动时,在造山力影响下,断层之间或上下错位,或左右移动,或斜向扭曲。
亿万年后,一些断层仍森然壁立在天平山上。
其状“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拿撑拄,不可名壮”。
后来人们把这些奇峰、异谷称为:“龙门一线天、飞来峰、卓笔峰、照明湖”以及“龙头石、蛤蟆石、鹦鹉石、灵龟石、鲸鱼石、钓鱼石、丹石”等等。
在青山碧水的天平山“十景塘”以北、“天平山庄”东侧的苍松翠伯之中,远视隐约可见的古墓群,就是北宋良相范仲淹的祖茔之地。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平山庄西端侧是一片红枫老树。
山脚下的这片建筑就是天平山庄,为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所建。
天平山庄背依天平山,面临十景塘,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全部建筑自东向西主要有咒钵庵、来燕榭、范参义公祠、高义园、白云古刹五区组成。
既是一个整体,又是各自相对独立。
各部分均用廊庑相连,迂回曲折,高低错落,忽明忽暗,使2游人如入迷津之感。
所以,天平山景区亦很具苏州园林之特色。
这儿山、水、房、树,相映成趣;赤、橙、黄、绿交错生辉,环境清幽,景色秀丽而开阔。
因而古人形容为“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
咒钵庵位于山庄内东侧,相传为范仲淹母亲的住所,也是范仲淹少时发奋读书的场所。
庵南临荷花池,东近“桃花涧”。
登石级进砖刻“咒钵庵”门额,至“水石间”,有一层三楹,东窗外几“桃花涧”。
古时涧边套树成林,暮春时节,桃化盛开,桃花片片随水漂流,涧聚泉成池,池周林木葱郁,林深,泉清、禅噪、鸟鸣、富有“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来燕谢平面呈正方形,以亭为中心,亭内悬有“听+莺阁”匾额,因天平山多黄莺,莺声阵阵,故取韦应物“东方欲曙花溟溟,啼莺相唤亦可听”之意为名。
亭高临方池上,池中多鱼,故称作“鱼乐园”。
范参义公祠原为范氏家族祭奠祖先的场所。
现为范仲淹纪念馆,是1995年9月被苏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江苏省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馆内分图片和塑像展两部份,由四个展亭组成。
咒钵庵、来燕谢既为塑像展厅。
内部有“岁寒堂”“听莺客”“来燕谢”“翻经台”等建筑群紧连。
又分为纪念馆一、二、三、四馆。
在馆内成列着范仲淹各个时期的生平事迹。
范公文正的崇高精神,不仅在苏州、在省内外千古流传,而且传遍中华、乃至世界。
越过纪念馆向西为高义园区,是天平山庄的主要建筑。
共有四进,依山而筑,渐进渐高高义园之名为乾隆皇帝南巡时所题。
高义园前园,两侧有相对题字“仁寿”、“智乐”的圆弧形大门,是一排五开间的轿厅,雕刻图案,式样古朴;过二门楼,便是全区的建筑中心—乐天楼。
这是一座宋代建筑。
相传原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的读书、游览和休息之所,故以白居易之字为楼名(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又因乾隆南巡时登楼眺望,翻阅藏书,故又称“御书楼”。
该楼有二层,楼下是四面厅,四周都是回廊,可从不同角度观景;门前有嘉禾范玉琨书联:“万笏皆从平地起,一峰常插白云中”;厅后东西两侧设有梯登楼,楼厅建筑更为精美,也是四面敞通的厅阁,在此可眺望山景。
楼下边廊外有小院,院中利用山崖、卵石聚泉成池,环以葱郁的花木、竹丛,颇有天然情趣。
第三进为逍遥亭,取《诗经》“所谓伊人,于焉逍遥”之意,亭为歇山方亭,构筑别致,架临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