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内部结构和生理

合集下载

昆虫生理-1

昆虫生理-1

一、体壁
1、体壁的功能
定型
·支撑身体、附着肌肉 骨头的功能
· 身体的保护层
皮肤的功能
2、体壁的结构及化学成分
体壁的断面
骨片

内骨骼及骨片的连接部分
骨片之间的膜可伸缩, 使身体有各种变化的状态
刺与距的区别
体壁的结构
上表皮 外表皮 内表皮
类脂、鞣化蛋白、蜡质 护蜡层 蜡层 多元酚层 脂腈层
肾细胞 部分储存排泄
蜕皮 阶段性排泄
五、呼吸系统
昆虫有肺吗? 昆虫从哪里进气吗? 昆虫生命所需的氧气怎样输送的?
1、遍布全身的管网系统
气门
纵向:主纵干 横向:气管连锁
背纵干 侧纵干
腹纵干
气管、微气管 送氧气至全身各部位。
气管系统横向图
气管构造
气门
气门开闭
气门的分布
全气门式:中胸、后胸、腹1-8节 两端气门式:前胸、第8腹节 前气门式:前胸 后气门式:腹末节 无气门式:
尿酸 —— 昆虫尿中最主要的排泄物
蝗虫含氮排泄物 尿酸 3.2-4.7% 氨 0.07-0.08% 尿素 0.3-0.4%
尿酸分子中含氢 原子最少。
尿酸和尿酸盐 均不易溶于水,排 出时无需水伴随。
氨基酸 0.35% 陆生昆虫保水机制
2、其他排泄方式 尿盐细胞 储存排泄
当大量的尿酸沉淀于脂肪体细胞时,就称尿盐细胞。
口腔
下唇 唾腺
前肠
中肠
直肠
肛肛门 门
回肠
后肠
消 化 道 的 形 成
前肠 后肠
外胚层
中肠 内胚层
前胃
嗉囊
东方蜚蠊前 肠的纵切面
贲门瓣
胃盲囊
夜蛾幼虫幽门盲囊

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功能

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功能

肛门等部分。
后肠前端外着生马氏管,内面常特化成幽门区域。 后肠的主要功能是排除食物残渣,从食物残渣中吸
收水分和无机盐类,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4.消化道的变化 种类、习性、食性及食物来源不同,消化道的结构也 有差异,但其基本构造是一致的。 吸食液体的昆虫,中肠为三部分,末段弯向前方与前 段相贴接,包藏于由结缔组织形成特殊的滤室filtration chamber 中,食物中的多余水分、糖分和无用物质直接从 滤室送到后肠,排出体外(即蜜露) 。
担任这一功能的器官总称为排泄系统,包括体壁及
其特化结构、气管系统、马氏管、脂肪体等,其中相当 于高等动物肾的器官为马氏管。
1. 马氏管malpighian tubules 马氏管是着生与消化 道中、后肠交界外的管状
结构。直接浸浴在血液中,
吸收尿酸等含氮代谢废物, 将其送入后肠、经肛门排 出体外。
2. 其他排泄器官的排泄物
三、体壁的衍生物
非细胞表皮突 由体壁向外突出或向内凹入所形成的
各种突起、点刻等外长物。
单细胞附器
皮细胞层在特定的部位由1个细胞特化为的
各种毛、鳞片、腺体等。
多细胞附器
为皮细胞层在某些

特定的部位由多个细胞特化为各种脊、
刺Spines、矩Spurs、腺体等。

毒毛
开口于体腔外的腺体能分泌:
唾液---唾腺 丝----丝腺(家蚕等) 蜡----蜡腺(白蜡蚧、紫胶蚧、盾蚧等)
半翅目、同翅目昆虫的滤室,以蜜露的方式滤除消化道中的多余物。
二 、呼吸与循环系统
(一)呼吸系统
昆虫的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由气门和气 管系统所组成,担负输送氧气到需氧组织、从虫体内 排除CO2的功能,而血液无运输氧气的作用。 虫体的结构、生活习性、环境、虫态、演化程度 与其呼吸方式的变异有关,但其呼吸作用即物理呼吸 (气体交换)和呼吸代谢的基本方式是一致的。

昆虫的内部结构及生理

昆虫的内部结构及生理
分泌泡沫和粘液:如沫蝉的若虫 分泌石灰质:如竹节虫、天牛幼虫
四、昆虫的呼吸系统
体壁呼吸
气管鳃呼吸
气膜呼吸
气管呼吸
气管系统 气门 气管主干 气管分支(+气囊) 微气管
五、内分泌系统
中枢神经分泌细胞
心侧体 咽侧体 前胸腺
六、昆虫的神经系统
七、昆虫的生殖系统
围鞘 睾丸管
▪ 膜翅目:由腹产卵瓣和内产卵瓣组成,背产卵 瓣宽大而凹陷,形成产卵鞘用以包藏产卵器。
▪ 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不具备由附肢特化的 产卵器,只是腹部后端的几个体节逐渐变细,并
套接在一起,成为产卵时可以伸长的伪产卵器。
三、昆虫的外生殖器
2、雄性外生殖器 雄性外生殖器基本构造
阳具:腹部第9节腹板以后的节间膜上的外长物, 由阳茎、阳茎基组成。阳茎基上常变异产生各种 突起,如阳茎上叶、阳茎下叶、阳茎侧叶。
抱握器:腹部第9节的附肢,由腹部第9节的刺突形 成,也可由肢基片和刺突联合形成。为属与近缘 种鉴定不可缺少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昆虫的外生殖器
雄性外生殖器的类型
① 直翅目:由阳茎基背片和阳具复合体两部分组成,无抱握器。
② 同翅目:由发达的阳具端和较长的阳具基 组成。
③ 鞘翅目:只有阳具而无抱握器。阳具分为 阳茎基和阳茎,阳茎基由1个基片和成对 的阳茎侧叶组成,阳茎通常为1骨化而弯 曲的管状构造。
④ 膜翅目:无抱握器,只有发达的阳具。
⑤ 鳞翅目: “U”形基腹弧由第9节腹板特化而来, 内折形成囊形突;背兜具有爪形突和鄂形突。
背兜
阳茎 囊形突基腹弧
爪形突 鄂形突 抱器腹抱突握器
节两侧各有1对气门 生殖节:♀,8-9节;♂,9节 生殖后节:10-11节组成,11节一般称为臀节,着

昆虫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昆虫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大的体积和新的生理功能。
变态:昆虫在生长和发育 过程中会经历从卵、幼虫、 蛹到成虫的变态过程,不 同阶段的形态、生理和生
态特征都有所不同。
生殖:成虫阶段主要负责繁殖 后代,通过交配、产卵等方式
传递遗传信息,延续种群。
繁殖与生殖方式
迁飞与扩散
昆虫迁飞的概念: 昆虫因繁殖、觅 食、气候变化等 多种原因而进行 的大规模长距离 迁移现象。
种类:长触角、短触 角、羽状触角等
复眼
定义:复眼是由多个小眼组成的视觉器官 功能:复眼能够感知物体的移动、颜色和亮度等 位置:复眼通常位于昆虫的头部 特点:复眼结构简单,但功能强大,能够为昆虫提供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视觉感知能力
口器感觉器官
触角:触角上长有许多感 觉器官,可以感知气味、
温度、湿度等。
听觉神经:昆虫的听觉神经可 以传递触角或鼓膜感知到的声 音信号到大脑
声音定位:一些昆虫能够通过 比较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强度 来定位声源
昆虫的生理功 能
代谢与排泄
昆虫的代谢方式主要是有氧呼 吸和无氧呼吸,通过呼吸系统 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昆虫的排泄系统主要通过马氏 管完成,负责排除多余的盐分、 尿素等废物。
昆虫的形态结构与 功能
汇报人:XX
目录
01 单击此处添加目录标题内容 03 昆虫的内部器官 05 昆虫的生理功能
02 昆虫的外部形态 04 昆虫的感觉器官 06 昆虫的行为习性
添加章节标题
昆虫的外部形 态
昆虫的头部结构
触角:感知外界环 境,具有触觉、嗅 觉和味觉功能。
复眼:由多个小眼 组成,能够感知光 线和色彩,具有视 觉功能。
了解昆虫的胸部结构对于研 究昆虫的生态和进化具有重

昆虫的形态结构及分类

昆虫的形态结构及分类

昆虫的形态结构及分类昆虫是一类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中数量最多的类群之一,其形态结构和分类非常丰富。

下面将从昆虫的外部形态结构、内部解剖结构以及分类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昆虫的外部形态结构:1.体表:昆虫的体表被坚硬的外骨骼覆盖,称为壳。

壳由多个相互连接的体节构成,每个体节上有特定的附属器官。

壳保护了昆虫内部的软组织,并提供了肌肉附着的场所。

2.头部:昆虫有明显的头部,头部上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一对咬口器。

触角是昆虫感觉外界环境的重要器官,复眼用于辨别光线和运动,咬口器可用于取食。

3.胸部:昆虫的胸部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三个体节。

每个体节上都有一对关节足,用于行走和捕食。

4.腹部:昆虫的腹部没有附肢,主要用于消化、呼吸、排泄和繁殖等功能。

腹部上有一对和两对翅膀,有些昆虫还具有长短不一的鞭状器官,称为尾丝。

5.体大小:昆虫的体型大小各异,从微小的数毫米到巨型的几十厘米不等。

二、昆虫的内部解剖结构:1.消化系统:昆虫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器、食管、贮量、中肠、结肠和直肠等器官。

它们的功能是摄取、储存、分解和吸收食物。

2.呼吸系统:昆虫的呼吸系统由一系列细小的管道组成,称为气管。

气管通过体壁上的气孔与外界相连,气体通过气管直接输送到细胞内部进行氧气交换。

3.循环系统:昆虫的循环系统是开放式循环系统,由心脏、血液和血管组成。

血液流经昆虫的体腔,起到输送营养物质、氧气和代谢产物的功能。

4.神经系统:昆虫的神经系统由大脑、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组成。

它们负责昆虫的行为、感受、运动和协调等功能。

5.生殖系统:昆虫的生殖系统包括交配器官、生殖腺和生殖导管等。

雌性昆虫通常具有卵巢和子宫,雄性昆虫则有睾丸和精囊。

三、昆虫的分类:昆虫的分类非常庞大和复杂,目前已知的昆虫约有100万种,不同的昆虫根据其形态、生态、行为等因素被分为多个不同的类。

下面是昆虫的主要分类群:1.鞘翅目(甲虫类):主要包括甲虫、金龟子、毛虫等。

2.膜翅目(蝴蝶和蛾):主要包括蝴蝶、天蛾、蛾等。

昆虫的结构

昆虫的结构

昆虫的结构《昆虫的结构》一、昆虫的外部结构1.头部昆虫的头部主要有三个结构:眼睛、触角和口部结构,它们起着重要的功能。

眼睛可以对外界的光线和形状进行感知,触角则有助于昆虫探索环境,口部结构则担负着进食的重任。

2.脊背部脊背部上方有一个椭圆形的甲壳,它以匙形结构连接两头,椭圆形的外壳具有保护作用,下面是身体的主要部分,包括胸部和腹部,腹部由一系列段落组成。

3.腿部昆虫的腿部有六条,能帮助昆虫爬行、跳跃和游泳,有的腿部带有锐利的钩爪,可以帮助昆虫爬行斜面或陡峭的山坡,有的腿部带有毛发,可以帮助昆虫游泳。

二、昆虫的内部结构1. 甲壳甲壳是昆虫的外壳,它由角质质、硬骨质和软骨质三类细胞联合形成,保护昆虫免受外界破坏,它还具有触觉、气味、湿度和温度敏感等功能,帮助昆虫感知外部环境。

2. 食道食道是昆虫进食的主要通道,它从口部连接肠道,负责摄取食物,并与胃连接,将食物消化吸收,其消化酶的作用可以将食物营养物质分解,供昆虫体内细胞使用。

3. 肠道肠道是昆虫的消化系统,它连接胃和肛门,包括十二段肠,可以将食物完全消化吸收,将营养素转化为能量和物质,以满足昆虫生理需求。

4. 呼吸器官昆虫具有膜角膜和肺呼吸器官,膜角膜是昆虫滤透式呼吸的主要器官,它们可以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将CO2排出体外;肺呼吸器官可以帮助昆虫在缺氧的环境下正常呼吸。

三、昆虫的行为1. 捕食昆虫以小动物为食,它们会通过嗅觉、触觉、视觉和味觉去搜寻食物,采取觅食、捕捉、追赶等多种方式去获取食物。

2. 生殖昆虫的一代有了性分化后,他们就可以进行生殖,将遗传物质传递到下一代,以继续延续其物种。

3. 避难昆虫要想在求生的过程中得以幸存,就需要通过不同方式来躲避捕杀者,例如蜷缩身体、改变表面状态、潜伏在空穴当中等。

4. 社会行为有的昆虫会出现不同社会行为,共同维持物种的活力和传承,例如蚂蚁和蜜蜂,它们可以通过调控空气温度、杀灭敌对物种等方式保护自身。

昆虫的结构与功能

昆虫的结构与功能

昆虫的结构与功能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动物群体之一。

它们在生物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对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直接影响,还对农业、食品链、医学甚至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昆虫的结构与功能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昆虫的结构昆虫的结构可以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征。

1. 头部昆虫的头部通常包括口器、触角和复眼。

口器的形状和类型各异,根据昆虫的食性和生活习性不同,口器有各种适应性的改变。

触角是昆虫用来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器官,可以帮助它们感知食物、伴侣和危险。

复眼则是昆虫独有的眼睛结构,由许多个小单眼组成,提供了广角视野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2. 胸部昆虫的胸部有三个细分部分:前胸、中胸和后胸。

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前胸上附着有昆虫的6条腿和2对翅膀(部分昆虫无翅膀),使其具备独特的运动方式和能力。

中胸则是昆虫飞行的主要部位,上面附着有用于飞行的背翅。

后胸则负责辅助昆虫调节和控制身体的运动。

3. 腹部昆虫的腹部内部包含了心脏、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器官。

其中心脏负责泵送血液,消化系统用于摄取和吸收营养物质,生殖系统用于繁殖后代,而呼吸系统则依赖于昆虫特有的气管系统。

二、昆虫的功能昆虫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在其生活和生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运动能力昆虫的骨骼由外骨骼组成,给予了它们坚硬而灵活的身体。

骨骼的存在使得昆虫能够独立行走、飞行,甚至某些种类还能跳跃或游泳。

不同形态和结构的脚足使得昆虫能够适应不同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2. 感知能力昆虫的触角、复眼和感觉毛等器官使得它们能够感知并响应外部的刺激。

触角能够帮助昆虫发现食物、伴侣和危险物体,复眼则赋予了昆虫广角视野和快速的视觉反应能力。

同时,昆虫的感觉毛可以帮助它们感知风向、震动和空气中的化学物质。

3. 繁殖与生命周期昆虫的生殖系统使得它们能够进行繁殖并保持种群的稳定。

不同的昆虫种类有着不同的繁殖方式,有的通过交配繁殖,有的通过孵化卵等方式。

昆虫内部解剖及生理汇总

昆虫内部解剖及生理汇总
15-18
保幼激素在防治上的应用:60年代美国正式合成了天蚕蛾 的保幼激素后,保幼激素的研究进展很快。现在合成了几十 种天然的保幼激素和上百种保幼激素的类似物。保幼激素对 哺乳动物和鱼类毒性较低,在土壤中易降解为无毒物质。 据江苏省报导,该省生产的保幼激素类似物防治棉蚜效果 较好,施用浓度为2万倍液,5天后和10天后调查,防治效果 均为97.9%~100%。 (2)蜕皮激素 可引起昆虫生长发育紊乱。如用含有0.01%~ 0.1%脱皮激素的饲料去喂家蝇,能使80%雌蝇不育。 前些年就了解到丽蝇的环腺和一些昆虫的卵巢及卵也能分 泌脱皮激素;其它节肢动物和植物中也能分泌脱皮激素活性 化合物,从而为应用脱皮激素作杀虫剂提供了更多来源。
告警外激素
聚集外激素
15-17
昆虫内激素、信息激素与害虫防治
1.内激素 主要具有调节和控制昆虫个体本身生理机能的作用, 如保幼激素和脱皮激素,可以扰乱害虫的生长、发育,达到防治 的目的。 (1)保幼激素 活性很高,制成杀虫剂后,用很小的剂量即可 达到防治效果。保幼激素没有专化性,具有广谱杀虫剂的性质。 保幼激素的杀虫作用在于:①具有变态抑制作用,可以抑制幼虫 →蛹→成虫的变态,使之形成过龄幼虫,或幼虫→蛹或蛹→成虫 的中间类型,或即使变成正常的成虫也即告之死亡。②具有胚发 育抑制作用,可抑制卵胚的正常发育,从而达到杀死卵的效果, 这种作用60年代已在无翅红蝽和天蚕蛾、蚱蚕中得到证实。③潜 伏效应:在卵期用保幼激素处理,幼虫虽能正常发育,但潜伏效 应能抑制成熟幼虫→蛹→成虫的变态。这种现象在家蚕上也有发 现。
15-20
昆虫的信息素的含量极微,但灵敏度很高,其作用是非常有 效的,试验中表明,1头未交尾的雌性叶蜂放在笼中,可以 诱来1.1万只以上的雄蜂。雄性舞毒蛾可以被雌性舞蛾从0.4~ 0.8公里范围诱来。 昆虫性信息素主要可应用于害虫的预测预报、直接诱杀雄 虫、切断害虫间的联系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虫的呼吸方式
• 陆生昆虫
– 气门和气管呼吸 – 体壁呼吸(部分CO2排出)
• 水生昆虫
– 体壁呼吸 – 气管鳃(直肠鳃)呼吸 – 气泡和气膜呼吸
• 呼吸管(水蝎、蚊幼虫) • 气泡或气膜(龙虱)
• 寄生昆虫
– 体壁呼吸
呼吸管呼吸
气泡呼吸机制
气膜(气盾)呼吸机制
• 长 水 锅 角 龟 盖 泥 虫 虫 甲 • •
起 固定作用
背血管的基本类型
•直管型
•球茎型
•分枝型
背膈和腹膈
• 构造:结缔膜 • 功能:
– 保护、支持器官 – 分隔血液
– 协助血液循环。通过自身的搏动,促使血液 向后背流动
辅搏动器
• 构造:囊状或管状 结构,
• 部位:常位于触角、 翅和附肢基部或内 部,一般不与背血 管相联
• 功能:促进血液向 远离体躯的部位循 环
气门-气管-支气管-端细胞-微气管(0.2~0.5µ )-组织内 微气管末端封闭,不含几丁质,螺旋丝极薄
微 气 管
气囊的作用
• 壁薄而柔软,无 螺旋丝,易涨缩 • 保证气管通风
• 增加虫体浮力
• 促进血液循环 • 缓冲体内空间 • 常见于有翅亚纲
气门及其开闭
• 气门结构:气门口、气门腔、围气门片
• 含氮废物主要是尿酸及其盐类(与鸟类相 同) • 代谢形成的色素及体内无法处理的物质
三、其它排泄器官及其功能
• 下唇肾:弹尾目和 双尾目
• 围心细胞:吞噬胶 体颗粒,代谢和储 存 • 脂肪体
• 体壁、消化道壁
脂肪体 (尿盐细胞)
• 贮存排谢
第22章 昆虫的呼吸系统
• 昆虫的呼吸方式
• 昆虫的气管系统
马氏管的基本类型
• 直翅目型 • 鞘翅目型 • 半翅目型 • 鳞翅目型
直肠垫
离子
• 概念 • 结构
– 侧膜堆

隐肾复合体
具 有 更 强 的 回 吸 能 力 • • • 马 氏 管 端 部 与 直 肠 紧 密 结 合 鞘 翅 目 和 鳞 翅 目 幼 虫 中
排泄物
• 含氮废物、水、无机盐、二氧化碳、有毒 的代谢物
– 保存消化液
中肠的组织结构
也分6层:
• 围食膜 • 肠壁细胞层 • 底膜 • 环肌
• 纵肌
• 围膜
中肠的组织结构特点
• 同前肠比,肠壁细胞层较厚,肠壁细胞大 • 纵肌在环肌之外,肌肉层较薄,可允许营 养物质、水分和无机盐渗入血液 • 有围食膜构造
后肠的分区构造
• 一般分为回肠、结肠和直肠3个部分
循环系统的构造
• 背血管 • 背膈和腹膈
• 辅搏动器
• 造血器官和围 心细胞等
背 血 管
背血管
• 心脏
– 背血管后段腹部的膨大部分, 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机构 – 心门、心室、心门瓣
• 大动脉
– 背血管前段的直管部分,开 口于头部脑与食道 间 – 将心脏的血液向前导入头内
• 翼肌
-按节排列的放射状肌纤维,
• 气门类型
– 原始型(无翅亚纲),无控制机构
– 外闭式(胸部)
– 内闭式(腹部)
• 气门数目
– 多气门:胸部1-2对,腹部8对
– 寡气门:两端型、末端型、前端型 – 无气门:弹尾目
气 门 的 结 构
气体交换
• 扩散作用:体内外氧气与二氧 化碳的分压差 • 通风作用:飞行昆虫体内气囊 的作用
第23章 昆虫的肌肉系统
• 节间膜等柔软处一般不发达或没有
• 昆虫的内表皮和外表皮统称为原表皮(procuticle), 其中常有孔道(pore canal)贯穿。“孔道”是贯穿 于原表皮和部分上表皮的直线形或螺旋形的细管丝。 在表皮形成,或当表皮磨损时,皮细胞供应物质的 通道
表皮层--上表皮
• 表皮的最外层,该层不含几丁质,表皮中 最薄的一层(1—3μm ) • 分层(由内向外)
• 形态分类 – 单极神经元 – 双极神经元 – 多极神经元 • 功能分类 – 感觉神经元 – 运动神经元 – 联络神经元
中枢神经系统—脑
• 脑的位置
• 脑的结构
• 脑的功能
– 联系和协调中心
– 调节内分泌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腹神经索
• 位置 • 组成
• 结构
交感神经系统
• 口道交感神经系
– 额神经节 – 后头神经节 – 功能:口器、前中 肠和背血管
-主要分布到内脏、腺体
• 腹交感神经系(中 神经):气门 • 尾交感神经系(腹 末端神经节)
昆虫的周缘经系统-体壁下的神经网络
• 感觉神经元和 感觉神经纤维
• 运动神经纤维
• 感觉器 • 效应器
第25章 昆虫的感觉器官
• 感觉器的功能
• 感觉器的结构 • 感觉器的种类
感觉器官的功能
• 感受外部和内部的刺激
• 外围常有肌肉层, 并附着有气管
– 使马氏管的位置相对 固定
– 使马氏管频频摆动, 与血淋巴充分接触, 提高排泄效率 – 有足够的能量供应
气管
肌肉
马氏管的数量
• 弹尾虫、蚜虫等无马氏管
• 双尾目、原尾目和捻翅目仅有乳状突 • 绝大多数昆虫有马氏管
–蚧类只有2根,沙漠蝗达250根 –全变态类昆虫少于不全变态昆虫 –胚后发育过程中仍有变化,如鞘翅目幼虫 –单位体重的排泄效能是一致的
• 与中肠的交界处,着生有马氏管
• 在马氏管开口的前方,常有幽门瓣
– 有控制中肠内消化残渣进入回肠的功能。当 幽门辨闭时,仅有马氏管的排泄物进入后肠
• 直肠垫:肠壁细胞膨大内凸形成。卵圆形 或长形,内膜很薄
直 肠 垫 构 造
后肠的结构特点和机能
• 组织结构与前肠相似,但纵肌在环肌外, 除直肠垫细胞外,大多数肠壁细胞都比较 扁平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 组成:血浆+血细胞 • 特点
• 功能
–运输与机械功能
–贮存与代谢功能
–防卫功能
血液循环途径
• 心脏交替收缩 将血液压向动 脉 • 背膈和腹膈波 动协助循环进 入腹血窦或围 脏窦
• 辅搏动器协助 在触角、足、 翅中循环
第21章 昆虫的排泄器官
• 马氏管及其构造 • 马氏管-直肠系统的排泄作用 • 其它排泄器官
中肠构造--胃盲囊
• 中肠前端肠壁向外突起的囊状构造 • 功能
– 增加中肠表面积,利于酶的分泌和营养的吸 收
– 扩大容积,滞留共生微生物
中肠构造--围食膜
• 与前肠的内膜不同 • 围食膜功能
– 保护中肠肠壁细胞,免受食 物和微生物损害
– 选择性通透物质。消化酶和 已消化的食物成分可以穿透, 未消化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 物则不能穿透
系统的位置
不携氧;气管系统发 达
第18章:昆虫体壁及其功能
• 体壁的主要功能 • 体壁的基本构造
• 体壁的色彩构成
体壁的功能
--兼有骨骼和皮肤的双重作用
• 皮肤作用
– 保护性屏障:控制水分蒸发,防治外物侵入
– 感受外界刺激
• 骨骼作用
– 保持体形 – 着生肌肉
体壁的分层构造
• 表皮层
– 上表皮 – 外表皮
• 和神经系统一起,控制和协调昆虫的行为
反射弧
感觉器的结构
• 接受部分
– 皮细胞特化构造
• 感受部分
– 感觉神经细胞
• 结构色(物理色):是昆虫体壁上极薄的蜡层、
刻点、沟缝或鳞片等,光波照射后发生散射、衍 射、干扰而产生的各种颜色
• 结合色(合成色):色素色和物理色混合而成,
普遍存在
第19章
昆虫的消化系统
• 消化道的一般构造和功能
• 各类消化道的变异
消化道的一般构造
分前肠、中肠、后肠
前肠的分区构造
• 口
• 咽喉 • 食道 • 嗉囊 • 前胃 • 贲门瓣
• 取食木材的昆虫:中、后肠常具盲囊和发酵 室,共生细菌或鞭毛虫
• 昆 虫 消 化 道 的 变 异
昆 虫 消 化 道 的 变 异
第20章 昆虫的循环系统
• 昆虫循环系统的特点
• 循环系统的构造
• 循环系统的功能
昆虫循环系统的特点
• 开放式循环系统 • 血液兼具淋巴液的特点和功能, 又称血淋巴(hemolymph) • 没有运输氧的功能,大量失血, 不会直接危及生命
前肠的分区构造
• 嗉囊:内膜多皱褶
–贮藏食物 –部分消化(直翅目),蜜蜂的“蜜胃”
• 前胃:取食固体食物昆虫前胃很发达,外 面包有强壮的肌肉层,内膜特化形成齿状 或板状突起-磨碎食物
• 贲门瓣-调节食物进入中肠的量
前肠的组织结构
内膜 肠壁细 胞层
• 外胚层内陷形成 • 和体壁相似
底膜
纵肌 环肌 围膜
气管系统
• 气管的组织结构 • 气管的分布和排列 • 微气管和气囊
• 气门及其开闭构造
气管的组织结构
• 外胚层构造
• 分层
– 底膜
– 管壁细胞层
– 内膜 • 内表皮 • 外表皮
• 螺旋丝
底膜
气管的分布 和排列
• • • • • 气门 气门气管 背气管 内脏气管 腹气管
• 背纵干 • 内脏纵干 • 腹纵干 • 气管连索
表皮层--内表皮
• 表皮层中最厚的一层(10~200μ m) ,也 是皮细胞向外最后分泌一层
• 主要含有几丁质-蛋白质复合体,呈多层片状, 表皮层具有特殊的弯曲和伸展性能 • 昆虫饥饿和脱皮时,内表皮可被消化、吸收, 有贮备营养成分的功能
表皮层--外表皮
• 在内表皮的外面,色深而坚硬,厚3~10μ m • 是经鞣化反应形成的骨蛋白层,几丁质排列呈丝状, 是表皮中最坚硬的一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