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特点和学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特点和学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特点和学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特点和学习方法

简述

太极拳的产生及发展,是前辈们智慧的结晶和传承,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和发扬。

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老先生以他终生习练研究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提取其精华,将三拳融会贯通,合冶于一炉而创编的,并自成一家。成为我国目前太极拳

五大流派之一。

孙式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拳术,它把修心养性、促进身体健康、提高防身技巧三

者结合在一起,所以习练此拳日久,自有意想不到的妙处。

由此可见,孙式太极拳的学习,对我们是有很多作用的,我们应好好学习。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转身必以开合动作相承接,因此有人叫

它开合活步太极拳。

练习时要舒展圆活,进退相随、上下一致,无左右歪斜的形体,全套练之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全身放松,不僵不滞,进行中无起伏,要各式相连贯,要一气哈成。无论动作

的虚实变化,速度要均匀,不可忽快忽慢,更不可有停顿的地方。

在练拳过程中始终要保持自然,要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万不可努气拙力,由于

中正平稳,所以才能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斜,这些在练拳以前,从思想上就应该注意。

孙式太极拳的练习,讲究自然协调,协调就要求我们周身各部位达到统一。

孙式太极拳的练拳要求

1、要集中精力,就是精神内受,不可心猿意马、左顾右盼,呼吸自然,即呼吸不要

着意,舌顶上鄂,口要虚合。

2、要求精神与肢体放松要轻柔柔与软不同,软疲塌无力,而柔中有刚,就是要用自

然之力,不是用拙力而是要用活力。

3、孙式太极拳要严格遵守规矩,古人云:“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必须按照基础

动作,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习练,俟整套动作熟练日久,自然随心所欲了。

4、要有毅力、有恒心、切不可一日爆之十日寒之,要日日练习,要相古人说的那样

终朝每日常缠手,更不可贪多求快,或躐等以进,要按步就班,一式不对不学下式。务求

姿势正确。

5、不可好高鹜远,攀比先习者的进度或已取得的成绩。

前面说过练拳时要严格遵守拳中对各个部位的要领,现将主要部位的要求写于下面:

头:练拳时,对头部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头要上顶,但不可用力,下颌自然回收,头

也自然正直,精神贯注,即所谓虚领顶劲,不可自由晃动,东歪西斜,头劲动作应随顺身

体转动方向的变换及上下要协调一致,神态自然。

胸:要含胸,这一动作与拔背有一定的联系,在练拳时不要挺胸,但也不可着意内缩

应顺其自然,要有含的意思,但应注意不可作出驼背的体形。胸不可挺、挺胸气往上涌,

含胸气可下沉至丹田,可免上重下轻,足底无根重心不稳的弊病。

肩:两肩要松开下沉、如此两肩才能向外伸展,切记耸肩,以免气向上涌,同时两肘

也往下坠住,这样两臂自然弯曲,即所谓蓄而后发。同时两腕塌住,单不可僵硬,腕部要活,五指自然张开,虎口撑圆,手心内含,不可外腆。坠肘时,两臂不可夹住两肋,但也

不可乍开而离肋部太远,暴露两肋,而为敌人所乘。

腰:腰为主宰,所以有“刻刻留意在腰际”的说法。因为人体的行止坐卧和正确姿势,腰要起主要作用。腰要直便能防止身体晃动或前俯后仰,腰为车轴,气如车轮,腰似中军

大旗,腰不直便有臀部突出的现象,所以拳经中有命意源头在腰际。腰力运用得当,可以

使用周身力量集中于一点,像肘、肩、胯、膝、脚等关节的劲,都要以腰中发。

腿: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腿的动作是非常重要的,两腿要弯曲,但不可有死弯子,

其形如半月。进退的移动、虚实的转换、发劲的根源等,主要在腿部,所谓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因此腿部动作的正确与否,关系着全身的稳定,以及转动的轻

灵皆赖两腿运动的得当。

其他如眼神的问题,练拳时,眼光应随着主要的动作转动。定式时,目光应视前方,

但忌呆视。眼光要照顾上下左右,作到眼随手转,光兼四射。假如你意欲何方,则眼神先去,身手腿的动作也立即随之而去。

练拳时,要由松入柔。要化刚为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终至刚柔相济的最高境界。放松是消除拙力,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刚柔相济才是目的。特别要精神集中,用意识来

引导动作,方能作到姿势圆满无亏,才能作到动作轻缓,灵活、气敛神专,才能动作匀稳。不丢不散、不僵不滞。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

孙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特点是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拳术之真髓,一以贯之,纯以

神行。具体地说,就是通过“九要”以求阴阳互济、内外中和,在身体运作的变化过程中,通过“先后天八卦相合之理”,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以求动中之静之妙和起钻落翻

之势。在身体运作的每一时刻,通过形意之桩步以求内外六合心 ^ 与意合、意与气合、

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

膝合、手与足合,从而蕴寓至大至刚、一触即发之本能。

因此,身体运作要松柔协调之至。所 ^ 谓极尽柔顺,非如此,不能得中和之妙。身

体移动之水平方向,要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无此一“跟”、一“撤”,

则难以极尽动中求静之灵。身体移动之垂直方向,要卜.下无起伏,

如水漂落叶,即不偏不倚、不上不下,迈步如槐虫,跟步如扛物,非如此,不能将

形意之桩步寓于动步之中,极尽一触即发之本能。此外,转身必以开合相接,于体言之,

由此可启发各式中圆研开合之理,从中体验内气之上升下降,劲意之起落鼓荡。一动无

不动,一静无不静,周身无处不开合;于用言之,则由转身之始,内气下行,在外为合,合中寓开,蓄势待机,不予敌可乘之机,并又于圆研之中,开中寓合,

蕴太极之阴阳互济,变化无方之妙,故转身以开合相接,其意深焉。

孙式太极行拳之内意要不尚血气,纯任白然,重在养神、练气专注于一,以求神气合一,内劲中生。先父孙禄堂云:“拳术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故以

上所述各项特点及要求,其核心不过是“屮和”二字而已,此即孙式太极拳之基本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内劲者生于中和,而中和源于身体内外系统之和合。于内,则生于五

脏之相和,行于经络之畅通;于外,则生于身体运作之中而不倚,动而若静,协调一家,

行于起钴落翻之循环鼓荡。然而内外和合,则须得其契,不得其契则内外不能相合,内

外不合,则内劲难成。其契为何?内外八卦即先后天八卦相合之理耳。故内外相合方可称拳,

练拳即修为内劲,孙式太极拳乃是依易学,参丹经,基于先后天卦相合之理所创之拳,故能使人内外和合于一,培养一派中和之气——至纯至善之内劲,此即孙式太极拳

特点之基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太极拳的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拳谱规定: (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 (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练拳时,意识要贯注在动作上,以意行气,不可只顾默想内气如何运行。 (2)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这是使意气得到鼓荡的三个措施。 (3)紧紧掌握外显的神气鼓荡,以便做到不痴不呆,并反过来

促进内在的意气运动。 (4)善于运用其它七个特点,以便配合着来提高意气运动。 太极拳的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拳谱规定: (1)“需领顶劲,气沉丹田”; (2)“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3)“松腰圆铛,开胯屈膝”; (4)“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需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铛和开胯屈膝,并使腿部得到圆活旋转,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放长的结果。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圆铛松腰和开胯屈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外表看,是腿的缠丝劲的表现,其实内部促进了腿的放长。这一系列的放长,又促进了全身的放长;使身肢不特产生了弹性,形成棚劲,而且因全身放长,促使精神也能自然提起。因此,只要具备了放长的姿势,就不容易发生努责鼓劲(拙力)的毛病,为自然的松开和身手放长提供了条件。所以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就成了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太极拳主要是练习棚劲,棚劲生于弹性,弹性则生于身肢的放长,因此要注意身肢的放长。 (2)身躯及上部的放长,必须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和含胸拔背。 (3)手足的放长,必须是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的旋转。 (4)练习棚劲时,先求绵软以去掉旧力(拙力),同时放长以生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过程其要点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过程及其要点 练习太极拳和其它体育项目一样,要经过一个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太极拳有独特的运动特点和风格,只有充分体现出这种风格特点,使每一姿势动作符合要领,才能更好地收到增强体质的功效。 大致说来,练太极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应该在姿势(完成式)、动作(过滤式)上打好基础,把拳套中的步型、步法、腿法、身法、手型、手法、眼神等基本要求弄清楚,做到姿势正确,步法稳定,动作舒展、柔和。第二阶段,注意掌握动作的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做到连贯协调,圆活自然。第三阶段着重练习劲力的运用和意念、呼吸与动作的自然结合,做到动作轻灵沉着,周身完整统一。 在全部锻炼过程中,不管哪一阶段、哪一步,都要注意保持“心静”、“体松”两个基本要领。心静、体松是太极拳运动特点所决定的最基本的要求,它对于其它要领的掌握起着保证作用,应该贯注于练太极拳的全过程。“心静”就是指思想集中,精神贯注,做到专心打拳。“体松”是指身体各部位保持运动中的自然,排除不必要的紧张。正确运用这两个要点,有利于掌握太极拳的其它要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提高健身和医疗的效果。因此有人把“松”“静”两点作为打好太极拳的基本条件。 在练习太极拳的不同阶段,对“松”“静”这个基本要求的掌握也是从低到高,逐步加深体会的,它和技术练习的要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个方面不可割裂对待。

下面把练习太极拳的主要过程及其要点,简述如下。 第一阶段 属于打基础阶段,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端正 打太极拳首先要注意姿势正确,特别要保持上体自然正直,腰脊中正,两肩、两胯自 然放松,不可俯仰歪斜,或耸肩膀、扭胯。其它部位也要按照要求切实做好(参照前“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部分)。忽视任何一个部位的要领,必然牵其它部位,造成错误定型和错误动作。例如姿势中臀部外突,必然牵连腰部和胸部前挺,腹肌紧张。因此,初学阶段要抓住姿势“端正”这一环节,不可贪多求快,潦草从事。这样做开始阶段可能刻板一些,初练起来灵活性稍差,但只要抓住了“身法”中的主要矛盾,其它问题,以后容易解决。 (二)稳定 要使上体端正舒适,必须首先保持下肢稳定。步型、步法既是姿势当中的一部分,又是整个姿势的基础。经验证明,很多人下肢不稳,并不完全出于力量不足,而多数是由于步型、步法不当。如果步子过小过窄,或脚的位置、角度不对,以及变换动作时虚实不清,势必造成身体重心不稳。因此必须把步型、步法的要求弄清楚,可以单练各种桩步和步法,先把身体重心的变换找清楚。这样既利于培养下肢的支撑力量,又能把主要步型(弓步、虚步、仆步、独立步等)、步法

[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的几个特点

[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的几个特点 太极拳的几个特点 拼命的八极,舍命的劈挂,找命的迷踪,保命的螳螂,立命的形意,救命的八卦,知命的太极。 拼命的八极: 八极讲究贴身一下,发力是整力向前,硬打硬进无遮拦,如一架高速机器,横冲直撞,所以是拼命。 舍命的劈挂: 劈挂是连头带身一块劈,一招得手,招招进步,只求重创敌人,狠辣无比,与八极拳颇为相似,所以是舍命。 找命的迷踪: 迷踪步法诡异,连削带打,正是一个“找”字。找谁的命?找敌人的命。 保命的螳螂: 螳螂拳十分残毒,中了高手的螳螂手,非死即残,就算对方留手,也是个伤。螳螂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肢体过来,打你肢体,身躯过来,打你身躯,这和咏春很相似。螳螂手虽然凶残,但却是以自保后再伤敌的形式出现,所以是保命的螳螂。 立命的形意: 形意拳最讲究火候,练形意拳的,火候不到,绝不教你打法,只是教你练法,火候一到,毫不迟疑,必教打法。且形意拳法诡

异,其十二形灵异得很,形意历史上的大家,没有哪个是十二形全练好了的,都是专攻其中一形,一形成,则成一代名家矣。所以形意最讲究“稳”,最讲究先安身立命,后闯荡江湖,是以为立命的形意。 救命的八卦: 八卦掌飘逸,打起来浑然一体,任你拳如暴风骤雨,也被他不是甩开,就是闪开,而一闪一甩之间,他已到你眼前了。即便打不过你,你也很难一时伤了他,所以叫救命的八卦。 知命的太极: 太极,太极,太上之极。天有九重,九重之上为太上,而太上之极,则再无比它更高的了。因此太极拳的本意是,拳理之极也。拳理究其极,为太极也。所以真正的太极高手,只要一看对手,就知道胜负了,哪怕是看他走路、坐着、吃饭、捡东西等等些许小事,也能立刻判断出此人的战斗力,胜负了然于胸,所以太极是“知命”的。 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

太极拳试卷

太极拳试卷 一、概念题。 1. 太极拳——是结合中国古代的养生术、导引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以及古代的“阴阳”学说和“太极”等理论编成的一种拳术。 2. 上步——后脚前进一步或前脚前移半步。 3. 碾脚——脚跟作轴,脚尖外展或内扣;或以脚前掌作轴,脚跟外展。 4. 舍己从人——就是在面临对手进攻时,不是以己之力去对抗对方之力,而是顺着看对手的来力,加上弧线和螺旋运动化去对手的劲,在对手失主平衡的时候,用我的劲把对手发出去。这件特殊的借力打力的战术原则就是太极拳的舍己从人。 5. 太极拳的推手——是一种对抗性运动,双方互相缠绕划圈,采用十三势的技法,最能体现“舍己从人”的原则。 6. “体松”——是指在练拳时,身体肌肉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使身体自然舒展,不得用僵力。 7. “心静”——是指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注意力要集中。 8. 缓慢柔和——缓慢柔和也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缓慢还需要连贯,即动作连绵不断,而柔的前提是要放松,在此基础上,使两臂的姿势及运动路线都得保持弧形。 9. 搬拦捶——手臂不可伸直,搬(压)拳和拦掌动作要有明显的弧度,不可直来直往;身体转动与两臂动作要配合恰当。 10. 搂膝拗步——一掌经耳旁向前推出,另一掌按于胯旁,掌心向下,两腿呈弓步,臂不可直,手高不过眼,低不过肩。搂膝不可低头弯腰,也不可用力后撑和伸直臂肘;前推和下搂须上下协调一致,身体须平衡稳定,不偏不倚。 二、填空。 1. 太极拳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王廷所创,故称为陈式太极拳,迄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2. 有后人将陈式太极拳发展成现在流传较广的陈、杨、吴、孙、武等各式太极拳。 3. 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编写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后又编写了太极拳与太极剑各式的竞赛套路。 4. 5. 长期进行----------可有效地促进-------------------的灵活、协调、有效地支配动作,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 6. 太极拳的动作姿势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须保持一定的-----------,便于身体各部位肌肉放松,这种身体姿势有利于经络与气血舒畅地运行,不易造成运动性的局部受挤压而产生组织器官缺氧,因而,是健身运动中最为理想的-----------健身内容之一。 7.-----------------的机能改变同时诱导植物神经机能提高,使---------------更好地适应机体需要。 三、选择。 1.-----C-----的种类虽各有不同,但其方法和基本动作的要求上都大体相同。其动作缓慢柔和,势势相连,运动绵绵不断。

42式太极拳动作名称与要领.

42式太极拳动作名称与要领 一、概述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调,吸收了陈、吴、孙式太极拳的动作,继承了传统太极拳连绵不断,轻松柔和,圆活自然的动作特点,充分突出了太极拳意领身随,刚柔相济的技术要求,有一定难度、强度和运动量。 二、简介 42式太极拳是一国套路武术比赛中指定套路,是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必练套路。以杨式太极拳为主,吸取陈式、吴式、孙式太极拳之长,动作严格规范、舒展大方。该套路结构严谨,内容充实,是大众强身健本、修身养性的热门套路 三、风格特点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调,吸收了陈、吴、孙式太极拳的动作,继承了传统太极拳连绵不断,轻松柔和,圆活自然的动作特点,充分突出了太极拳意领身随,刚柔相济的技术要求,有一定难度、强度和运动量。作为竞赛套路,动作规格十分规范。运动中手法、步法清晰、准确;身法表现动作(即身体带动四肢协调运动)非常明确;过渡动作路线清楚,方向、高低固定;眼神与上肢的配合顺遂,手到、眼到、身法到,动作完整合一。定势时手型、步型、动作姿势的高低、大小、角度方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杨式太极拳动作为基调,选用了陈式太极拳的发劲动作,吴式太极拳细腻的手法变化,孙式太极拳的开合手法及灵活的步法变化,是一套综合性的太极拳练习套路。在动作编排上,它既包括一些简单的基础动作,又加入了一些复杂的难度动作,如掩手肱捶、分腿、蹬腿等;既有劲力沉稳、充实的动作,又有轻柔、活泼、连贯性强的动作;有平衡、有转身、有独立的高势,有较低的仆步下势。而且在技术编排上,难度动作均采用左右势对称的形式。整个套路左右对称、上下相应,动静结合,轻重衬托,技术表现全面、综合。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在动作的选择及组合变化上很有特点。如第二段中的玉女穿梭,上肢动作吸取了吴式太极拳动作中圆托细腻多变的手法,是平圆转换;下肢动作吸取了孙式太极拳动作中的上步跟步的灵活步法,最后达至舒展大方的弓步架推掌定势,动 作选择、组合得很巧妙。再如,在一个高姿、潇洒的平衡腿法后,紧接一个扎实、沉稳的马步,同时配以劲力沉实、抖放的掩手肱捶,然后以柔缓、圆滑的过渡,相接以沉着稳健的野马分鬃动作。这些组合既突出了太极拳连贯、细腻、协调、灵活、轻柔活泼的技术风格,又体现了太极拳潇洒、奔放、劲力沉实的健美特色,演练中给人以美的愉悦。学练42式太极拳,从总体上把握其风格特点有益于个别动作的学习,以上这些特点希望学练者能悉心体会,在演练中把握住该套路的实质,以便把技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四、

太极拳的特点和作用

太极拳的特点和作用 太极拳的吐纳功法入门 太极拳的“吐纳”属于武术门类,也渗透着中医学的内容,但不包含硬气功。太极拳 的“吐纳”称为内功,是构成太极拳的三大要素之一?另两个要素为技击、导引,是“内 家拳”的由来。 “敷者,运气于己身……。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对者,以气对彼来处……。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武禹襄·四字密诀》 太极拳的“吐纳”不仅仅是口鼻呼吸的方法,而且是在行拳走架打手中,人体意念、 形体、内外脏腑、经络等的“出入有致”,是人体神、意、气的统一。 太极拳的“吐纳”功法,随习练者掌握太极内功层次的不同,其内涵也不相同,从以鼻、口方面的呼吸,逐渐转化为与经络导引相结合的循经吐纳以及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之相应的脏腑“出入有致”的吐纳。肺属金,主皮毛,肺、大肠开窍于鼻;肝属木, 主筋,肝、胆开窍于目;肾属水,主骨,肾、膀胱开窍于耳;心属火,主脉,心、小肠开窍 于舌;脾属土,主肌肉,脾、胃开窍于口;三焦开窍于二阴。鼻、目、舌、口、二阴的吐纳?均为意念、气感?又与经络吐纳相呼应。 太极拳“吐纳”功法入门具有以下四个阶段: 1、自然呼吸阶段。初学者行拳走架,正处于对太极拳形体动作模拟的过程中,一般 支撑?基本功?力度不足,于“松腰松胯”还存在相当差距,对太极拳功理的领悟也比较肤浅。如果一开始就采用逆呼吸方法,往往产生“憋气”,不仅不利于行拳走架的熟练和提高,也影响自身的健康,所以在拳架、基本功?包括“行功”和十四经络导引等?的学习中,应强调自然呼吸,先打好基础,做到“虚领顶劲”、“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松 腰松胯”等“十要”,以利气机顺达。 2、逆呼吸阶段。习者若熟练地掌握了拳架,基本功比较扎实,也明白一些拳理后, 经教练或辅导员示范引导,使其感悟逆呼吸的全过程,并在行拳中不断地修正和熟练,还 须结合“坐功”练习,做到行拳走架连绵不断,呼吸“深长细匀”。 3、拳势呼吸阶段。习者在行拳中掌握拳势的攻防含义,基本明了拳架的使用方法, 并能熟练演示,达到“轻灵圆活”后,将“逆呼吸”融入拳势动作的“起承转合”中,逐 渐感悟到“气贴背”,并结合导引,逐渐打通“丹田、长强、命门、夹脊、大椎、百会、 膻中、涌泉、内外劳宫”等关窍。并在推手中感悟“劲”的走向和变化,逐渐掌握舍己从人、得机得势、吸蓄呼发等要领。笔者体验拳势呼吸的规律是:收,吸短;开,呼长。如“左野马分鬃”提膝合抱为收,“吸1”,左脚上步脚跟着地、左臂掤挤,右臂下采为开,“呼1”?气沉丹田?;左脚掌继续踏实,重心前移,左臂继续上?仍为开,“呼2”?气沉涌

太极拳期末考试试题样本

太极拳期末考试试题样本 一、选择题 1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 A.长拳 B.南拳 C.太极拳 D.形意拳 2伸屈性腿法有 A.单拍脚 B.侧踹 C.里合腿 D.正踢腿 3属于步法的有 A.马步 B.退步 C.仆步 D.虚步 4 拳是一种流传于我国南方个省拳势刚烈的拳术 A.太极拳 B.形意拳 C.长拳 D.南拳 5器械种类很多.分为长器械.短器械.双器械.软器械.其中属于短器械的是 A.枪 B.棍 C.鞭 D.剑 6武术运动中"眼法"要求做到 A.眼随势注 B.眼随手动 C.形断意连 D.势断气连 7提膝勾手亮掌这一动作通常运用呼吸方法 A.托 B.聚 C.提 D.沉 8对练分为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和 A.对刺剑 B.双刀进枪 C.散打 D.徒手与器械对练 9下面拳术属于二类拳的是 A.螳螂拳 B.通背拳 C.八卦掌 D.八极拳 10武术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都从作为它的中心内容

A.技击 B.娱乐 C.健身 D.演练 11武术套路中趣伸性腿法有 种种种种 12长拳演练中讲究的"六合"是六个部位的配合 A.手.肘.肩.颈.膝.腰 B.头.肩.手.腰.脚.腿 C.颈.肘.膝.腿.脚.胯 D.手.肘.肩.胯.脚.膝 13练习法分为哪几种 A.集体.分组.双人.分队.练习 B.分组.分队.分排.单人.练习 C.单人.双人.分队.集体.练习 D.单人.双人.分组.集体.练习14武术最初作为训练手段 A.搏斗 B.军事 C.健身 D.娱乐 15在正规竞赛中.长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套路成年组演练时间不少于 分10秒分20秒分分30秒 16竞赛场地四周内沿应标明宽的白色边线 厘米厘米厘米厘米 17竞赛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等运动变化规律编成的 A.相互 B.连接 C.矛盾 D.相向 18个人竞赛项目场地长为米宽为米 A.12.16 19下面器械中是长拳自选器械的是

24式简化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及健身功效

24式简化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及健身价值 ******学院 *** 20103615*** 24式简化太极拳由原国家体委于1956年组织有关太极拳专家,以流传面和适应性最广泛的杨式太极拳为基础,保留了传统太极拳的主要技术内容及基本规格要领,去其繁难和重复动作,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改编、整理而成。套路充分体现了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的特点,是大学体育教学常选的内容之一。 各式太极拳虽然风格不同,各具特征,但是拳理相通,其运动特点、动作要领和健身作用,基本一致。 (1)轻松柔和。太极拳架式比较平和舒展,动作要领不拘不僵,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并且一般说来,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因此,适宜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锻炼,尤其对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更是一种较好的体育医疗手段。 (2)连贯均匀。整套太极拳动作,从“起势”到“收势”,无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其后贯穿,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3)圆活自然。太极拳的动作以各种弧形、曲线构成,运动时要避免直来直去,因此要特别注意运用腰脊带动四肢进行活动,以腰为轴,才能使手法、步法变转圆活,动作轻灵顺遂。 (4)协调完整。在太极拳运动中,要求做到上下相随、内(意识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之间要紧密配合;动作的出发,一动无有不动,以腰为轴来带动。这也能直接作用于命门,使命门精气充足,增进健康。 动作要领: (1)意识引导动作。即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所有的动作都要用意识来支配,“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意动形随”。要做到这点,在未动之前就要端正姿势,呼吸自然,情绪安宁,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一切安排就绪,自觉全身放松,心静气和,然后开始动作,不断用意来指导每一动作的正确性、连贯性和圆活性。 (2)注意放松,不用拙力。太极拳的放松,不是全身的松懈疲怠,而是在身体自然活动或稳立的情况下,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和关节做到最大限度放松。只有全身应该放松的都放松了,劲力才能毫无阻碍地集中到一点,避免了僵劲和拙力,体现出太极拳那种轻灵而有沉重的富有弹性和韧性的内劲。 (3)虚实分明,重心稳定。练太极时,身体的姿势不断改变,处处贯穿着手法、身法、步法的变换和转移重心的活动,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既要分明,又要连贯不停,势势相连。要使虚实变化得当,身体必须平衡稳定。凡旋转的动作,应先把身体稳住再提腿换步;凡进退的动作,应先落脚而后再慢慢改变重心,以达到太极拳“中正安舒”的要求。 ( 4)呼吸自然,配合动作。练太极拳时,不要因为动作而引起急促呼吸,要求呼吸自然。一般来说,凡是由实转虚,劲力含蓄、动作屈合时,配以吸气;凡是由虚转实,劲力沉实集中、动作开伸时,配以呼气。但在练一些过渡动作及个人感到呼吸难以结合动作时,仍需进行自然呼吸,这样才能保证呼吸与动作的结合自然妥善,符合太极拳“气以直养而无害”的原则要求 总之:练拳时必须舌抵上腭,唇齿相合,自然呼吸,身体中正,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24简化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4简化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太极拳是我们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二十四 式简化太极拳以流传面和适应性最广泛的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去其繁难和重复动作,进行改编、整理而成。下面就跟着一起来详细的看看吧。 一、轻松柔和。太极拳架式比较平和舒展,动作要领不拘不僵,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并且一般说来,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二、连贯均匀。整套太极拳动作,从“起势”到“收势”,无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其后贯穿,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三、圆活自然。太极拳的动作以各种弧形、曲线构成,运动时要避免直来直去,要特别注意运用腰脊带动四肢进行活动,以腰为轴,才能使手法、步法变转圆活,动作轻灵顺遂。 四、协调完整。在太极拳运动中,要求做到上下相随、内外一体, 身体各部之间要紧密配合;动作的出发,一动无有不动,以腰为轴来带动。 五、心静体松。在起势之前,首先要摆正姿势、呼吸自然、心静气和,注意力集中,要做到用意念来控制自己的动作,做到身心合一,心无杂念,缓缓进行。 六、虚实分明。太极拳要求手脚动作上都要有虚实之分,最明显的

是重心的确定,分清什么时候一定要身体的位置,否则就会造成站不稳的情况。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作要领(一)神为主帅,意动身随 练习太极拳的全过程都要求用意念引导动作,把注意力贯注到动 作中去。例如:做太极拳“起势”两臂徐徐前举的动作,从形象上看, 与体操中两臂前平举的动作相似,但在太极拳的练法上,从开始做动作前就要有向前平举的意念。做气沉丹田就要有把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意念。意不停,动作随之不停,犹如用一条线把各个动作贯穿起来一样。古人在练拳过程中所总结的“神为主帅,意动身随” ,就是强调用意念引导动作。 (二)注意放松,不用拙力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在保持身体正常姿势的情况下,身体各部位 的肌肉、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在做动作的过程中,要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人体的脊柱按自然的状态直立,头、躯干、四肢等部位自然、舒展地活动,达到式式连贯、处处圆活、不僵不拘、周身协调、动作自如的状态。 (三)上下相随,周身协调 太极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有人说,打太极拳时全身“一动无有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成一气”,这些都是形容练太极拳时“上下相随,周身协调”的意思。初学者虽然在理论上也知道要以腰为

太极拳运动特点及其分类

太极拳运动特点及其分类 摘要: 太极拳是我国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明末清初开始得到逐步发展,历经1200多年的岁月历程,现已发展成为正式的体育运动项目。它综合了古今多家拳法的特点,结合古代的导引和吐纳之术,运用阴阳学说的哲学原理创编而成。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以倗、捋、挤、按、采、肘、靠、腿、顾、盼等定为基本13势。动作轻柔圆活,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承。太极拳具有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式式相承、连绵不断、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等的运动特点。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与它的健身功能是紧密相关的,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太极拳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健身运动项目,还是一项很好的预防疾病的途径。经常练习太极拳除可以增强体质外,还对人们的神经、呼吸、运动、消化等多方面系统功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太极拳的基本运动特点 (一)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 ①头部:练拳时,头正颈直,百会轻轻上提,又称“虚领顶劲”。头随身体的转动而转动,眼随身体的变化而变化,要上下连贯协调一致。面部表情自然端正,平静从容,下颌向里收回,口自然闭合,舌上卷添住上鄂,同时,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然后开始练拳。举例:野马分鬃时的眼神、动作攻防格斗含意眼神:起势——前方——右手——左手——定势——左手,视线有张有弛,合理调节。头部动作与身体协调,不能前伸,否则就回挨打。如果动作松弛,就破坏了太极拳的结构,失去攻的意义。 ②躯干部:胸背部腰脊部臀部胸背部:含胸拔背含胸,是指胸部不能外挺,要保持舒松自然状态,拔背是指背部舒展开阔,不能理解为缩胸驼背,含胸拔背的关键在于自然舒展。一般要求:深呼气。 ③腰脊部:松腰正背腰是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对全身的变化,重心的稳定,使劲达到肢体各部位起着主要作用。松腰,是指腰肌松活不可紧张,正背要求脊柱中正伸展。见图举例:海底针下势绷、捋、挤、按等 ④臀部:缩髋敛臀太极拳大多保持屈腿半蹲姿态,要求髋关节向内收缩,臀部向内收敛,从而保持身体端正。 ⑤肩臂部:沉肩、坠肘、坐腕肩关节要保持松沉,不可耸、前扣、后张,肘关节要保持自然弯曲,并含有轻微垂坠的姿态,屈臂时保持弧形,掖下保持一定空隙,使动作圆活自然,出掌要坐腕,不要用拙力,手指要舒展。举例:云手主要是防守动作,对方连续进攻时我用手拨开对方的进攻,也可直接插入对方胸前作横击掌进攻。 ⑥腿部:屈腿落胯、活膝扣足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进退的变换、发劲的根源、

太极拳运动特点

太极拳运动的基本特点 1、心静体松。心静体松是太极拳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重要特点之一。打太极拳要求思想集中,全神贯注于动作,做到“神聚、心静、意专、体松”。“心静”是练太极拳的重要原则,“神聚”要求要专心,在练拳时,思想要集中,意识不断地引导动作,并且灵活变换,使任何动作都有一定的指向,不能顾此失彼;“心静”要有耐心,不可焦躁或心猿意马,否则动作方向、姿势不正确,就难以把太极拳学好、练好。“体松”是和心静同样重要的一个原则,是贯彻“用意不用力”的重要措施。运动时,在心静的前提下用意引导肢体内外各个器官、关节和肌肉的放松,逐步做到全身不该用力处毫不用力,内外各部分无一处不松,尽量使身体自然舒展而不僵硬。按照规矩用劲,以意贯注于动作过程之中,按照动作的虚实变化适度地完成动作。 2、轻灵沉稳。练太极拳要求在意识引导下动作轻灵、重心沉稳。“轻灵”是保证全身内外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所谓“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能灵活。灵是轻的发展,在轻的基础上发展,方能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的灵。“沉稳”是使上体端正舒适,保持下肢稳定,要求虚领、立身中正、气沉丹田、步似猫行。进退转换,要分清虚实,步随身腰变化,需稳健、轻灵、沉着。 3、柔和缓慢。“柔和”的前提是要放松,放松对解除疲劳、积蓄力量,以及提高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等,都有直接的关系。练习时,要求始终放松,在心静用意的前提下,引导全身放松。放松是用意的,是积极振作的,不是漫不经心、消极疲塌的。练习时,要在放松的基础上使两臂动作保持弧形,使两臂运动走弧线。“缓慢"也是太极拳的重要特点,它是一种平稳中正的缓慢,肌肉和骨节不是处在某一特定角度下收缩和旋转,而是用许多不同的角度完成一系列伸缩和旋转的静力性练习。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一般意义上,较之其他太极拳种,陈式太极拳更鲜明的特点有: 一是强调缠丝,浑身上下无处不缠。通过旋腰转脊、旋腕转膀、旋踝转膝实现一动无有不动,达到周身节节贯穿之目的。 二是练习过程讲究刚柔相济、轻沉兼备、快慢相间。 三是练用上保留着腾挪闪战、蹿蹦跳跃之风。 从拳而论,严肃地讲,任何拳都讲缠丝劲,只是侧重有所不同。只要有转关过角或翻掌转腰处,必然依靠螺旋运转,这也是太极“形状”之表现。陈式太极拳强调的缠丝劲,本质就是劲走螺旋,以圆转迸退的方式实现生生不息。 陈氏太极拳的演练风格与特点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如涛涛江河奔腾不息,气势恢弘,又似游龙戏水怡然自得。其核心就在于“自缠”。身缠、手缠、足缠、臂缠、腿缠,周身缠。故有陈氏太极拳乃“缠”法也之说。 陈氏太极拳除了套路演练之外,还有陈氏太极拳推手。套路与推手互为体用。习练套路是束身行为(约束身肢)与意识修为,通过推手能够检验束身水平与意识修为的正确与否。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通俗的说,练套路如同生产,练

推手如同质检,找出问题所在与不足之处,然后再生产,再质检,如此循环往复,一生无有穷尽,不断提高追求,情趣尽在其中,不亦乐乎。 ⑴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陈式太极拳把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对于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⑵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符合力学和经络学说的原则。 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是陈式太极拳的核心与精华所在。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说,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及其顺、逆缠等伸缩旋转运动,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复归丹田。 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陈式太极拳要求软似棉花硬似铁,外如处女内如金刚;慢而不散,快而不乱,故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⑷松活弹抖,震脚跳跃。 陈式太极拳素有“腾挪乘虚任意入,弹抖发力一瞬间”的独到之处。 ⑸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陈式太极拳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

太极名词解释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即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现在说说太极拳的主要名词: 1、什么叫“太极拳”? 解:第一要以静制动;第二要以柔克刚;第三要以慢胜快;第四要以寡御众。违背这四个原则就不是太极拳。 2、什么叫“太极”? 解: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像,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抖、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3、什么叫“阴阳”?

解:阴阳按太极拳讲,“虚为阴,实为阳”。虚手、虚脚为阴;实手实脚为阳;合为阴、开为阳;柔为阴、刚为阳。阴阳对立统一,缺一不可,二者互相转化,互为阴阳。 4 、什么叫十三势? 解:十三势分为“八法”、“五行”。“八法”是指:掤、履、挤、按、採、挒、肘、靠。“五行”:进、退、顾、定、盼。 5、什么叫“内三合”?“外三合? 解:“内三合”“外三合”统称“六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6、什么叫内缠?什么叫外缠? 解:内缠——以手往里缠,大拇指领劲:一、二、三、四、五,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领腰。外缠——以手往外旋转,小指领劲,一、二、三、四、五,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

7、什么叫三节? 解:总体来讲,头为上节,腰为中节,腿为下节。 分开来讲:头部——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 身部——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 腿部——胯为上节,膝为中节,脚为下节。 臂部——腰为上节,肘为中节,手为下节。 手部——腕为上节,掌为中节,指为下节。 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 8、什么叫四梢? 解:发为血之梢;舌为肉之梢;齿为骨之梢;指甲为筋梢。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武术瑰宝——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和文化财产,是一项非常养生的运动。它,随动由静。因而既不求速,也不可因静而一味求慢,总要绵绵不断,往来无间,神到意到,贯穿如一,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科学内容:精奥细致、理论深切。 太极拳的动作,讲求的是尾闾中正,含胸拔背,松肩垂肘,松胯,膝不过脚尖,重心落在涌泉,重点就是不使任一脊椎椎骨或四肢关节负荷重力,以免关节慢性受伤。而且,太极拳强调一动无有不动,全身性协调的运动,上下前后,左旋右转,每日持续性的舒展筋骨,缓和均匀的运动,对于骨胳肌肉的保健,有很大的功效。 一般的拳术运动,多半是将肌肉紧绷,成等长收缩,组织血管被压扁,阻力增大,而且运动中,血流量增加,心脏收缩的作功更形增加。太极拳则不然,轻灵松软,肌肉成自然放松状态,血管通畅性更好,运动时,心脏反而作功减少。夏威夷大学的临床研究,显示太极拳是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最好的治疗性运动。 还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太极张三丰》,就对太极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一探其中奥妙。所以尽管现在已经大三,还是抽出时间选修了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不同于其他门类的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老架由清初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流传最广的有: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整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陈式太极拳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其风格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陈式太极拳把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对于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⑵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符合力学和经络学说的原则。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是陈式太极拳的核心与精华所在。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说,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及其顺、逆缠等伸缩旋转运动,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复归丹田。 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陈式太极拳要求软似棉花硬似铁,外如处女内如金刚;慢而不散,快而不乱,故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⑷松活弹抖,震脚跳跃。陈式太极拳素有“腾挪乘虚任意入,弹抖发力一瞬间”的独到之处。 ⑸外似处女,内似金刚。陈式太极拳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不用僵力,着重于下盘锻炼,足下生根,转髋灵活,疏通气血,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⑹实战性的技击运动。陈式太极拳运用缠丝劲,创新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和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以及八杆对练基本练法,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练习太极拳我总结了一些技巧。首先打太极时一定要双腿微曲,并且从起式开始一直到结尾视平线就应当是这一个高度,腿就不应该直了;其次打太极时注重圆润,抱球或者出击时都应当打出一个园来,是的动作看起来更加优美而不僵硬;再次动作打出来要有力道,不能只有柔,看起来就有些花拳绣腿的感觉了,那就不是太极拳的本质所在啦,只有达到刚柔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与分类

太极拳的特点与分类 2012年3月21日

【摘要】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太极拳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特点、分类 【正文】 ①,太极拳的特点解析 ,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完整。 总结起来说,主要由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特点:“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特点。 第二特点:弹性运动,就是身肢放长,也可以说因放长而生弹性的结果。绵软的弹性是促进身肢鼓荡的因素。 第三特点:螺旋运动,可增强运作的起伏动荡性。顺逆螺旋运动的旋腕转膀、旋踝转腿和旋腰转脊,以做到螺旋连贯如一的太极贯注于所有运作中。 第四特点:调整虚实;是意气灵换、使人产生圆活如珠感觉之本,也就是鼓荡的动力根源。上随下和下随上虚实变换;能使神气与身法活泼无滞,神气鼓荡也由此而生。 第五特点:(节节贯串)和第六特点(一气呵成),实质上一个特点的两个阶段:前者是

浅谈太极拳与国内传统医学的关系

浅谈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① 前言: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有较大影响的一大拳系,是将意、气、身融为一体的运动形式。太极一词最初见于周易一书,至宋朝周敦颐以其所画太极图解释宇宙、自然界发展规律及其变化。由于其具有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和动作缓慢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虚实分明、轻灵沉着、刚柔相济的特点,因此,太极拳虽类归武术,却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养生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医学养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②然而太极拳与中医的关系不仅于此。此文中,我们会从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养生之道、太极拳与中医的阴阳虚实、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中医经络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四个方面浅谈一下太极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 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养生之道:③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主要拳种之一, 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它吸收了古代哲学、医学、武术、导引术、吐纳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医医理的独特健身方法。因太极拳运动的特征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医养生之道, 从而使其在诸多的养生方法中脱颖而出, 成为倍受欢迎的运动项目。 1 太极拳运动道法自然, 平衡阴阳 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阴阳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又以平衡阴阳为养生的核心内容。《素问·生气通天论》谓: “凡阴阳之要, 阳秘乃固, 两者不和, 若春无秋, 若冬无夏。因而和之, 是谓圣度?.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经文强调“保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无疾的关键, 又是养生论的主旨。太极拳理论法于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 所以阴阳之道乃太极拳运动的基础, 是太极拳运动的规律所在。因此, 有太极拳家按阴阳特点将太极拳运动平分阴阳, 将柔、吸、引、化、收、蓄、入、来、退、屈、虚、合等列为阴, 将刚、呼、击、打、放、发、出、往、进、伸、实、开等列为阳。这样的划分使阴阳概念、阴阳平衡理念在太极拳运动中更具体化, 更富指导作用。 2 太极拳运动动静结合, 形神兼修 中医养生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兼修的养生方式。我国古代著名长寿老人陆游在动静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好, 一生坚持读书三万卷, 写诗万余首, 但仍坚持每天练剑, 终生不懈, 最终享年85 岁。《黄帝内经》的养生专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 即所谓“守神全形”、“保形全神”。这说明精神与形体是统一的, 养生必须同时注重形体锻炼和精神修养。 在传统中医养生术中既有以调形为主的五禽戏,又有以调息为主的放松功。而中医学推崇的最高养生方法是形神共养, 太极拳运动恰是一项结合了“导引术”与“吐纳术”发展起来的具有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特点的养生运动。太极拳 ①此论文作者### ②引用自王莉,项丽静,《太极拳医学与中医理论关系探讨》。 ③本部分内容参考自庞军,《浅析太极拳运动中体现的中医养生之道》,《四川中医》2007年第25卷第10期。

太极拳基本技术要领复习课程

太极拳基本技术要领 1、特点 太极拳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点: (1) 轻松柔和 太极拳架势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并且一般说来,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所以,练习一两遍之后,虽然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很少发生气喘现象,给人以练拳之后有轻松愉快之感。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以从事锻炼,尤其是对体弱和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更是一种较好的体疗手段。 (2) 连贯均匀 整套太极拳动作,从“起势”到“收势" ,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看不出有明显停顿的地方。整套演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贯串,好像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3) 圆活自然太极拳的动作不同于其他拳术,它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避免直来直往,这是符合人体各关节自然弯曲状态的。通过弧形活动进行锻炼,有利于动作的圆活自然,体现出柔和的特点,也能使身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 (4) 协调完整在太极拳运动中,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姿势, 都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之间要 密切配合。打太极拳时,必须以腰为轴,手脚的许多动作都是由躯干来带动,并 且互相呼应,不要上下脱节或此动彼不动,显得呆滞脱节和支离破碎。上述这些特

点,决定了太极拳在锻炼方法上对姿势动作的各种要求。 2、动作要领 (1)意识引导动作 人体的任何动作(除反射性动作外),包括各种体育锻炼的动作,都需经过意识的指挥。练习太极拳的全部过程,也要求用意识(即指想象力)引导动作,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之中去。如做太极拳“起势" ,两臂徐徐前举的动作,从形象上看和体操中的“两臂前平举" 的动作相仿,但在太极拳的练法上,不是随便地把两臂抬起来,而是首先要求想着两臂前平举的动作,随后慢慢地把两臂抬起来;又如,做两手向前按出的动作,首先就要有向前推按的想象。意欲沉气,就要有把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想象。意不停,动作亦随之不停,就好像用一条线把各个动作贯串起来一样。总之,练习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动作都要注意用意识去支配。过去练拳人所说的“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意动身随" 就是这个意思。为了掌握这个要领,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安静。练拳时从准备姿势开始,首先就要从心理上安静下来,不再思考别的问题,然后按动作的要求检查,头是否正直,躯干和臂是否放松了,呼吸是否自然通畅。当这些都合乎要求时才做以后的动作。这是练拳前一个要紧的准备功夫。这种安静的心情,应贯彻到练习拳套的全部动作中去。 练拳时,无论动作简单或复杂、姿势高或低,心理上始终要保持安静状态,这样才能保持意识集中,精神贯注到每个细小的动作之中,否则就会造成手脚错乱、快慢无序或做错了动作的现象。打太极拳要求“以静御动,虽动犹静” “动中求静”。如能做到这些,就不会引起神经过分紧张以致过度疲劳。 第二,集中注意力。在心理安静的前提下,还要把注意力放在引导动作和考

太极拳的六大优点

太极拳的六大优点 太极拳的六大优点 1、全面锻炼 太极拳的动作有几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如柔软、慢、连贯、走弧线(即圆形动作)和一动无有不动,都是锻炼上绝对不可忽视的法则。 在这里只拿一动无有不动的特点来证明它的全面锻炼作用。大家都知道,游泳是需要手足和身体一起动作的一项运动,它已经被公认为有全面锻炼效果的运动项目之一。 太极拳在动作时,凡是全身能动的部分,都需要参加活动,所以叫做一动无有不动。它的运动量虽然较游泳为小,但在全身动作的和谐上和细致上,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可见太极拳具有全面的锻炼的优点。 2、内外兼顾 太极拳在锻炼时,不但肌肉活动有各式各样的柔和动作,同时还要做好呼吸运动和横膈运动,来促进心、肺、肠、胃等内脏的机能活动。 另外,由于每一个动作都用意识加以引导,使人精神集中,不起杂念,以至越练越纯静(即心境异常安静之意),也能使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更好的调节作用。 这种锻炼方法,一面具有一般运动项目活动肌肉的好处,一

面又吸收了静坐法调息养神的好处,所以能有内外兼顾的优点。 3、趣味浓厚 太极拳的动作都走圆形或者弧形的线路,在初练架子时,不容易做好圆形动作,当然趣味较少。但练到后来,越练越熟;圆转如意的程度不断提高,便会发生浓厚的趣味。 到最后,如能在圆形动作中,运用虚实变化和运动调息的功夫时,它的趣味也就更加层出不穷了,趣味浓厚能提高锻炼情绪,对促进健康很有好处,这也是太极拳所具有的优点之一。 4、陶养性情 太极拳的动作要求柔和,要求轻灵贯串,又要求在动作中包含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意识作用,能使性急的或者性慢的练拳人在无形中接受影响,矫正原有的习惯。因为太极拳一面讲究灵敏,能使人提高敏感,一面又讲究沉静,能使人抑制浮躁。 5、人人可练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也并不难学,而且动作的或高或矮和用力的或多或少都可根据特点,以适应病人的不同要求(但正在咯血或者出血的病人除外),所以能帮助病人在恢复和增进机能活动上获得显著的效果。 俗话说欲要身体健康,平时应注意起居、饮食的规律性,除了加强营养外,还应坚持体育活动;而太极拳正是一种绝佳的健身运动,大家不妨尝试学习一下,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6、缓解大脑疲劳 太极拳对脑的功能起着积极的调节和训练作用。太极拳要求精神专一,全神贯注,意动身随,内外三合(内三合指意、气、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