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现象

合集下载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类词的活用,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劝学》)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规律三:名词与名词相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鸿门宴》)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鸿门宴》)规律五: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用网捕捉)(2)名词活用为状语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劝学》)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例: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规律三: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例: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臣:使......为臣)(《韩信拜将》)2.动词的活用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

例: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

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

例: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规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多数是出现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

例:小学而大遗。

(小:形容词活用用作名词,小的方面)(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规律:形容词+宾语,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词性和语法功能,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和用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1. 名词动用:名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表示动作或行为。

例如:“一狼洞其中”(《狼》),“洞”原本是名词,在这里表示“打洞”的动作。

2. 形容词动用:形容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表示动作或行为。

例如:“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和“远”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表示“亲近”和“疏远”的动作。

3. 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表示事物或行为的名称。

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和“入”原本是动词,在这里表示“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

4. 名词作状语:名词在句子中充当状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状态、方式、工具等。

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原本是名词,在这里表示“用箕畚”的方式。

5. 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和“劳”原本是形容词或动词,在这里表示“使……痛苦”和“使……劳累”的意思。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词类活用,顾名思义,就是一类词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变成另外一类词。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比如:一狼洞其中。

该句中的“洞”字当“打洞”讲,名词活用作动词。

词类活用包括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

(一)一般活用包括以下的情况:1、名词的词类活用A、名词活用作动词(画横线的地方,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同)例如:驴怒,蹄之。

(用脚踢)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

(穿白衣、戴白帽)B 、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地点、方式、方法、工具、依据、状态I等。

(画横线的地方,名词作状语,下同例如:吾西南而望。

(往西南方向)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2、动词的词类活用主要活用作名词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作名词,出产的东西,家里的收入)3、形容词的词类活用A、活用作动词(画横线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下同)例如:余悲之。

(悲叹、怜悯)此教我先威众耳。

(树立威望)B、活用作名词(画横线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例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险要的地势)(二)特殊活用包括以下的情况:1、使动用法例如:晋侯饮赵盾酒。

(使赵盾饮酒,让赵盾饮酒)项伯杀人,臣活之。

(让项伯活下来)2、意动用法(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只有名词和形容词有这种用法)例如:孟尝君客我。

(把我当作他的门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认为我长得漂亮)3、为动用法例如:死国可乎?(为国家而死)小结:要想准确掌握词类活用,除了以上几点之外,语…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我们要紧密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进行推断、理解,这样才能把握、理解到位。

附:三种特殊活用的翻译格式1、使动用法使……怎么样让……怎么样2、意动用法认为……怎么样把……当作……以为……怎么样3、为动用法为(wèi)……怎么样。

词类活用之名词使动用法

词类活用之名词使动用法

词类活用之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使天下之主臣服。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2、汗牛充栋汗:使……出汗3、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词类活用之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2、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3、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词类活用之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词类活用之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1、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2、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3、生死而肉骨生:使……复生4、惊天动地惊:使……惊奇;动:使……感动5、可烧而走也走:使……逃走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

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要解决的就是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

(《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

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

(《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一)名词用如动词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如: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

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左传成公三年)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现象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现象

文言中的名词动用现象名词活用作动词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也是文言阅读考查中常遇到的问题。

如“遂受而籍之以归籍:登记造册”(2013年北京卷)该句中的“籍”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上述解释是正确的。

辨别名词动用,须着眼于整个句子,看名词处在语句什么位置。

通常情况下,如果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便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具体说来,名词动用有以下几方面的规律:1.名词的后面直接带了宾语,特别是代词宾语,一般活用作动词。

如:“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名词“蹄”后面是代词宾语“之”,这里“蹄”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用蹄子踢”。

2.名词前有能愿动词,一般活用作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前面的“能”是能愿动词,名词“水”在能愿动词后,这里“水”已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游泳”。

3.名词前有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一般活用作动词。

如:“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论贵粟疏》)后句名词“农”前有否定副词“不”,受副词修饰的“农”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从事农业生产”。

4.名词前有状语,状语一般不修饰名词,这里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柳敬亭传》)“以说书”作“目”的状语,后面又有宾语“敬亭”,这里“目”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目视”。

5.名词后是表处所的介宾短语,一般活用作动词。

这种情况,介宾短语的介词常常省略。

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句中“军”后省略了介词“于”,两个“军”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驻军、驻扎”。

6.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且句中又没有谓语动词,则其中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一狼洞其中。

”(《狼》)“狼”与“洞”两个名词连用,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后一个名词“洞”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

7.“而”通常用来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如果“而”的两边,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晴,无活用。C项的“驰”:无活用。
• • • • • • • • • • • • •
• • • •
9、下列各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选出不 9、D项的“人”:名词作状语,像 • 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人一样。A项的“礼”:名词作动词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用,礼遇。B项的“目”:名词作动 词用,使眼色。C项的“名”:名词 B、范增数目项王。 C、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D、人立而啼 。 作动词用,命名。 10、下列各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选出• 10、B项的“法”:名词作状语,按 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若入前为寿,寿毕,照法律。A项的“寿”:名词作动词 用,指奉酒祝人长寿。C项的“后”: 请以剑舞。 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D项的 B、失期,法当斩。 C、子路从而后 。 “水”:名词作动词用,游水。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 11、B项的“劣”:意动用法, 11、下列各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选出 以……为劣,认为它不中用。A项的 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一样。C项的“北、南”:方位名词 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 作状语,向北、向南。D项的“日”: B、成以其小,劣之。 时间名词作状语,天天。 C、然则北能巫峡,南极潇湘 。 • 12、A项的“景”:通“影”,名词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作状语,像影子一样。B项的“生、 12、下列各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选出 肉”:使动用法,使死者生、使白骨 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长肉。C项的“愁”:动词的使动用 A、天下云集响应,嬴粮而景从。 法,使我愁。D项的“朝”:朝见, 使动用法,使之来朝。 B、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 C、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 。 D、序八州而朝同列。
二、动词活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中的名词动用现象
名词活用作动词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也是文言阅读考查中常遇到的问题。

如“遂受而籍之以归籍:登记造册”(2013年北京卷)该句中的“籍”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上述解释是正确的。

辨别名词动用,须着眼于整个句子,看名词处在语句什么位置。

通常情况下,如果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便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具体说来,名词动用有以下几方面的规律:
1.名词的后面直接带了宾语,特别是代词宾语,一般活用作动词。

如:“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名词“蹄”后面是代词宾语“之”,这里“蹄”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用蹄子踢”。

2.名词前有能愿动词,一般活用作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前面的“能”是能愿动词,名词“水”在能愿动词后,这里“水”已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游泳”。

3.名词前有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一般活用作动词。

如:“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论贵粟疏》)后句名词“农”前有否定副词“不”,受副词修饰的“农”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从事农业生产”。

4.名词前有状语,状语一般不修饰名词,这里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柳敬亭传》)“以说书”作“目”的
状语,后面又有宾语“敬亭”,这里“目”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目视”。

5.名词后是表处所的介宾短语,一般活用作动词。

这种情况,介宾短语的介词常常省略。

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句中“军”后省略了介词“于”,两个“军”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驻军、驻扎”。

6.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且句中又没有谓语动词,则其中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一狼洞其中。

”(《狼》)“狼”与“洞”两个名词连用,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后一个名词“洞”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

7.“而”通常用来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如果“而”的两边,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人墓碑记》)“而”连接“墓”和“葬”,“葬”是动词,“墓”原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当“筑墓”讲。

8.“所”字结构“所”后面的名词,部分“者”字结构“者”前面的名词,也往往活用作动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罾”是名词,本意为“鱼网”,这里与“所”构成“所”字结构,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用网捕”。

以上是名词动用的几种情况,上述条件并非孤立的,有时几种条件兼有。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在意义上与原来的名词既有联系,又有变化,
解释时大致可采取三种方法:一是名词前加一个动词,变成动宾词组,如“大楚兴,陈胜王”中的“王”可解释为“称王”;二是名词前加一个介词,后面加一个动词,如“吾亦欲东耳”中的“东”可解释为“向东去”;三是换一个相应的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可解释为“砍杀”。

【巩固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A.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B.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故先以其女妻胡君
2.下列句中加点词,都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组是
①师还,馆于虞②持剑盾步走③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④故木受绳则直⑤二月草已芽⑥犹且从师而问焉⑦乃使从者衣褐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⑦
C.②③⑤⑥
D.①④⑤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