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幽默理论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幽默的语域理论研究》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幽默的语域理论研究》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幽默的语域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幽默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能够调节人际关系,增强沟通效果,还是人们表达情感、传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为幽默的语域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幽默的语域理论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幽默语言现象。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研究语言使用的理论框架,强调语言的功能性、社会性和文化性。

该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多种功能,如交际功能、表达功能、思考功能等。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语言被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包括语域、语类、语篇等。

三、幽默的语域理论语域是指特定社会环境中使用的特定语言变体。

在幽默的语域理论中,幽默的产生与特定语域的使用密切相关。

不同语域的语言使用规则、表达方式、语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幽默的产生和传播。

因此,研究幽默的语域理论,需要关注不同语域的语言特点、使用规则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四、幽默的语域理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应用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幽默的语域理论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语域分类与幽默的产生:不同语域的语言使用规则和表达方式不同,这为幽默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例如,正式语域和口语语域的语言使用规则存在差异,这为两种语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可能,从而产生了幽默效果。

2. 语境与幽默的理解:语境是语言使用的重要因素,对于幽默的理解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在特定语境下,某些语言现象可能产生幽默效果,而在其他语境下则可能无法产生幽默效果。

因此,研究幽默的语域理论需要关注语境因素对幽默理解和传播的影响。

3. 互动与幽默的传播:幽默的传播离不开语言互动。

在互动过程中,不同语域的语言使用规则、表达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幽默的传播效果。

因此,研究幽默的语域理论需要关注语言互动对幽默传播的影响。

《2024年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幽默研究——以《老友记》为例》范文

《2024年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幽默研究——以《老友记》为例》范文

《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幽默研究——以《老友记》为例》篇一一、引言幽默作为人类语言交流中的一种独特现象,一直备受关注。

而从语域理论的角度研究幽默,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文以经典美剧《老友记》为例,从语域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幽默的产生机制及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

二、语域理论概述语域理论是一种语言学理论,主要研究语言在不同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交际场合中的使用和变化。

该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受到语域的影响,而语域是由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交际目的、交际话题、交际场合等多个因素构成的。

因此,不同语域下的语言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意义。

三、《老友记》中的幽默产生机制《老友记》是一部经典的情景喜剧,其幽默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精准的语言运用和恰如其分的语域转换。

剧中的角色们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语域,进而产生了大量的幽默元素。

在《老友记》中,幽默的产生往往与以下几种语域转换有关:1. 正式与非正式语域的转换:剧中角色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下的语言使用存在明显差异。

这种差异使得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感受到了语言带来的乐趣。

2. 日常用语与俚语的转换:剧中角色在使用日常用语的同时,也经常使用俚语和口语化表达。

这种语言的灵活运用为幽默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 不同角色间的语域差异: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这些差异使得角色间的交流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幽默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四、《老友记》中的具体案例分析以《老友记》中的一集为例,几个好友在一起庆祝乔伊的生日。

在这一场景中,幽默元素层出不穷。

当问及乔伊想要什么生日礼物时,他回答说想要一个“脱口秀的门票”。

这里就涉及到了正式与非正式语域的转换以及日常用语与俚语的转换。

一方面,乔伊的回答打破了常规的生日礼物选择,让人感到意外;另一方面,他使用的“脱口秀的门票”这一俚语又让人感到亲切和幽默。

这种语域的转换和语言的灵活运用共同构成了这一场景的幽默效果。

幽默以及幽默语言学研究综述

幽默以及幽默语言学研究综述
现 代对 幽默 的研 究 , 过传 统 的 、 通 有着 各 自局 限 性 的优越 论 、释放 论 和乖讹 论 三个 经典 理论 的引导 ,
幽默。 国外的幽默研究对幽默产生的心理动力也进行 了探讨 , 一般而言 , 传统的幽默理论 和幽默研究 大体 可 以归 入三 大理 论范畴 :社会 行 为角度 的优越 , 蔑视 论 ;心理分析角度的释放论和心理认知角度的乖讹 论 。⑦ 默 的优越 , 视论 是 把 幽 默 当作 一 种 文 明化 幽 蔑 了的攻 击形 式 。其基 本 观点 是 : 的 人处 于优 势 的地 笑
人社科学 会学刊
幽 默 以 及 幽 默 语 言 学 研 究 综 述
闫 芳
( 苏省运 河 高等 师范学校。 苏 苏州 2 1 0 ) 江 江 2 30
摘 要: 幽默最早是作为 一种美 学现 象 出现的 , 后来随着认识 的不断深入 , 越来越 多的学科 开始研 究幽 默。 对幽默语言学的研 究也是近年来 中西方研究的热点, 并且分别从不 同的角度展开 了对语言学的研究 , 而从语义学的角度、 修辞 学的角度 、 语周学的角度展开的研究所取得 的成就 最大 。
关键字 : 幽默 ; 幽默语言学; 语义学 ; 修辞学; 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 : 4 15 0 文献标识码 : A D :03 6 /i n1 7 — 4 72 1 .70 0 0l1 . 9] s . 2 0 0 . 0 .2 9 . s 6 00 收稿 日期 :0 c-o — 1 2 1卜 1 6 - 文章编 号:6 2 0 0 (0 0)7 0 0 0 1 7 - 4 72 1 0 — 5 — 3
组绝不相干的事件的顿悟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康德、
黑格尔、 叔本华等。 三大传统幽默理论都有其各 自的 ③ 优点和片面性 , 比如 , 优越 , 蔑视论只适用于当 自 身条 件 优于 他人 时才 能产 生 的幽 默现象 ; 释放 论 更 多是 而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幽默的语域理论研究》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幽默的语域理论研究》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幽默的语域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幽默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其产生机制和解读过程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幽默的语域理论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幽默的语域理论,分析其特点、形成机制以及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概述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以语言功能为核心的语言学理论,它强调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具有多种功能。

该理论将语言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域等多个子系统。

其中,语域是指语言在不同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交际场合中的运用方式。

三、幽默的语域理论幽默的语域理论是指在特定语域中,通过运用语言的各种手段,如语音、词汇、语法等,达到幽默效果的理论。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幽默的语域理论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语域差异:不同语域中语言的运用方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为幽默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例如,正式场合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运用方式存在差异,通过将两种语域的语言进行巧妙结合,可以产生幽默效果。

2. 语境解读:幽默的产生往往依赖于特定的语境。

在特定语境下,通过对语言的多重解读,可以产生幽默效果。

例如,在对话中,通过利用对话者的误解或双关语意,达到幽默效果。

3. 语音、词汇、语法手段:通过运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手段,可以产生幽默效果。

例如,运用夸张、比喻、反语等修辞手法,或运用不常见的词汇搭配,都可以产生幽默效果。

四、幽默的语域理论的特点及形成机制幽默的语域理论具有以下特点:1. 跨语域性:幽默往往跨越不同语域,将不同语域的语言进行巧妙结合,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 语境依赖性:幽默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语境,需要对语境进行准确解读。

3. 语言创造性:幽默的产生需要运用语言的各种手段,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幽默的语域理论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违反常规:幽默往往通过违反语言使用的常规规则,打破人们的预期,产生意外之效。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幽默的语域理论研究》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幽默的语域理论研究》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幽默的语域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探究语言应用与功能的理论体系,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语言研究中。

本文尝试以这一理论框架为基础,深入研究幽默语域的理论体系。

通过对幽默的语域理论的探索,本文旨在分析幽默产生的机制、特征以及在交际中的应用。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系统,其核心功能是表达、交换信息,进行交流与沟通。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我们应当重视语言的实际应用及其在不同环境下的表达方式。

语言的多种表达形式及其应用背景为探究幽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三、幽默的语域理论概述幽默的语域理论主要探讨幽默在特定语境中的产生与传播。

该理论认为,幽默的产生与特定语域的规则、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特定的语域中,人们通过运用语言的各种技巧和策略,如夸张、双关、讽刺等,来制造出幽默效果。

四、幽默的语域特征分析1. 语境依赖性:幽默的产生往往依赖于特定的语境。

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句话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分析幽默的语域特征时,必须考虑其语境因素。

2. 文化性:幽默往往与特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幽默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存在差异。

因此,在研究幽默的语域理论时,应关注文化因素对幽默的影响。

3. 交际性:幽默在交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幽默,人们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因此,在研究幽默的语域理论时,应重视其在交际中的应用。

五、幽默的语域理论在交际中的应用1. 社交互动:在社交场合中,人们通过运用幽默的语域理论,可以有效地调节气氛,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幽默的语言表达能够使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交流与沟通。

2. 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并运用幽默的语域理论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

通过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幽默表达方式,人们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3. 广告宣传:在广告宣传中,幽默的语域理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方幽默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幽默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幽默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旨在回顾和总结西方幽默理论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比较,本文旨在揭示西方幽默理论的本质和特点,并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引言幽默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现象,而西方幽默理论则是通过对幽默的本质、类型、接受和阐释等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理解幽默的内涵和价值。

本文将详细阐述西方幽默理论的背景和定义,并说明本文的目的和意义,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综述逐一介绍1、幽默的本质西方幽默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他认为幽默是一种对不协调或荒谬事物的反应。

而到了20世纪,随着心理学和文学等学科的发展,幽默研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其中,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认为幽默是对无法实现的欲望的表达。

而社会学家则认为幽默是一种社会反抗工具,能够缓解社会压力和表达不满。

2、幽默的类型和形式西方幽默理论按照类型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流派。

其中,最常见的幽默类型包括黑色幽默、自我调侃幽默、社会讽刺幽默等。

而幽默的形式则包括笑话、滑稽、讽刺等。

不同类型和形式的幽默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和接受度。

3、幽默的接受和阐释西方幽默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幽默的接受和阐释。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种幽默会有不同的反应和解读,这与个体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因素有关。

心理学家认为,幽默的接受过程涉及到大脑的特定区域,与情感和认知密切相关。

而阐释幽默则需要对幽默背后的含义进行深入挖掘和理解。

结论西方幽默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从幽默的本质、类型和形式到幽默的接受和阐释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

然而,现有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大多数研究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受众为主,对于其他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幽默研究尚不充分。

其次,西方幽默理论的研究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西方幽默理论的跨学科研究,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等多个角度全面深入地探讨幽默的本质和价值。

幽默的语言学研究综述.doc

幽默的语言学研究综述.doc

幽默的语言学研究综述-幽默的语言学研究综述一、引言幽默是人际交往中的常见现象,它能调节气氛,减缓压力,修复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幽默的研究引起了各学科学者的重视,其中包括心理学、文学、语言学、认知科学等等。

本文将简要的介绍语言学角度的幽默研究。

二、三种经典幽默理论三、幽默的语言学研究幽默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们极大的关注。

在语言学范围内,大多数学者们从修辞学,语用学,等不同角度来研究幽默。

1.修辞学角度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学者的幽默研究主要集中于修辞学研究方面。

代表作有胡范铸(1991)的《幽默语言学》和谭达人(1997)的《幽默与言语幽默》,他们对幽默的修辞结构和技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都把幽默看作语言使用中的修辞方式。

幽默修辞学研究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不重视幽默的深层特征以及幽默共有的普遍特征,因而忽视了对幽默内部原理及其产生动因和过程的考察,同时对幽默相关的语境因素、主客体因素重视不够。

2.语用学角度与修辞学不同,语用学在研究语言现象时,注重语境和主客体因素。

在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言语幽默的理论中,人们经常使用的是格莱斯的合作原则(CP)、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RT)。

吕光旦(1988)认为交际双方有一方有意或无意的违反合作原则中的一条(或几条)准则,就容易导致说话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之间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正是造成幽默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说话人说话的同时,还在完成着某种行为,并将其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奥斯汀还认为,为了保证交际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必须向时具备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

在交际过程中,如果两种能力有一种能力缺失(尤其是语用能力),对话语的理解就会有误,信息传递也随之受阻或走样。

吕光旦认为许多幽默现象的产生正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利用了这种信息交流不顺畅的现象。

而对于关联理论对幽默言语的阐释上,张霖认为幽默的智慧在于,幽默言语表面上似乎与原有认知语境并不相关,甚至相互冲突,但却能因此引导听者进一步推理,重新假设,以得到最佳关联,而此处的冲突与最佳关联的重新发觉便奠定了幽默理解的基础。

语用学视角下汉语的幽默研究文献综述

语用学视角下汉语的幽默研究文献综述

在语用学视角下,汉语的幽默研究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通过对语言使用的调查和分析,学者们不仅揭示了汉语中幽默的各种表现形式,还深入探讨了幽默所涉及的语言交际、言语行为和社会文化因素。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出发,对汉语幽默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为您呈现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1. 语用学视角下汉语幽默的类型分类在最初的文献综述中,对汉语幽默进行了类型分类的研究。

学者们将汉语幽默分为谐音幽默、反讽幽默、谜语幽默、笑话幽默等不同类型,并深入分析了每种类型的语言特点及其所蕴含的幽默效果。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综合评述,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汉语幽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其在语用学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2. 语用学视角下汉语幽默的语言交际机制除了对幽默类型的分类,文献中还对汉语幽默的语言交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者们通过分析幽默话语在语境中的运用,探讨了幽默的话语行为特征、语用策略和交际功能。

通过对幽默话语的转移、插入、变换等语言现象的研究,揭示了幽默在汉语交际中的独特作用,以及其在语用学角度下的重要意义。

3. 语用学视角下汉语幽默的社会文化因素文献中还涉及到了汉语幽默的社会文化因素。

研究者们通过跨文化比较和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探讨了汉语幽默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异同之处,并对其深层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解读。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汉语幽默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发。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从个人观点来看,汉语幽默研究的语用学视角是一种富有活力和深刻启发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汉语幽默类型的分类、语言交际机制的分析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考察,我们不仅可以更系统地理解幽默在汉语交际中的具体表现,还可以深入探讨其所承载的语用功能和文化内涵。

我认为在今后的汉语幽默研究中,应继续深化语用学视角的研究方法,以探讨汉语幽默的更深层次意义和社会文化背景。

总结回顾在本文的综述中,我系统性地梳理了语用学视角下汉语幽默研究的相关文献,深入探讨了幽默的类型分类、语言交际机制和社会文化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幽默理论的研究综述黄奕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学院心理系师范班10070330128)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关于幽默研究的主要理论以及其在最新领域的进展,回顾了传统的三大理论,即:从社会行为角度而言的蔑视论/优越论;心理分析角度的释放论和心理认知角度的乖讹论。

然后着重介绍了幽默在认知方面的重要理论和最新进展。

也有三个理论,即:框架转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以及关联理论。

并对以上理论做出稍许阐释。

最后简要介绍了最新幽默研究在语言方面和计算机方面的新进展以及幽默的大脑加工机制,在这些新的领域所获得的幽默研究也具有其特别之处,丰富了对幽默的研究。

关键字:幽默;蔑视论;释放论;乖讹论;框架转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关联理论1 引言幽默是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语,它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如果评价一个人很幽默,则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这个人比较受欢迎。

幽默也是一个古老的研究课题,幽默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并在以后的世纪里不断得以修正、检验和发展。

关于幽默的研究比较丰富多彩,大体有三大传统理论范畴:从社会行为角度而言的蔑视论/优越论;心理分析角度的释放论和心理认知角度的乖讹论。

这三种理论中,第一种优越/ 蔑视论展示了言语编码者的一种不良心态,第二种释放论表明信息传递所产生的效果,第三种是最具影响的一种理论,将不和谐或不协调的对象在大脑中以某种方式统一起来并联通,只有该理论涉及幽默的生成机制问题。

此外还有从语言学,机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认知语言学等领域的幽默理论和幽默研究概况。

2 三大传统理论2.1 蔑视/优越论这一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期,柏拉图就曾经讲到,幽默是人们对相对无能者表现出来的恶意。

亚理士多德则认为喜剧是对于逊于一般人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喜剧是对逊于一般人的人们的模仿。

后来霍布斯进一步论述了这一观点,在对人类情绪情感范围的合成性分析中,他指出了优越感在幽默中的作用。

他阐释说,人们总是处于相互竞争中,并且在不断寻找别人的缺点。

他认为,笑是突然意识到自己比别人优越时的表现。

后人对霍布斯观点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他的理论的阐释面过于狭窄,并不能涵盖所有类型的幽默;二是他的优越论似乎忽略了幽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乖讹,即所谓的不和谐。

但是优越论作为最早关于幽默的理论却也显得有点过时。

但他仍然有其追随者,后来的Charles Gruner (1997)就曾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他的理论主要有三个部分:(1)每一个幽默的情境都有一个优胜者和一个失败者;(2)乖讹总是出现在幽默的情境中;(3)幽默需要有惊奇这一要素。

总之,相信优越论的研究者都认为,幽默的过程中,人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如嘲笑,夸张,蔑视等来显示自己的优越。

2.2 释放论(Relief/ Release Theory)释放论,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幽默这种方式来释放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压抑感和紧张感。

弗洛伊德是幽默的释放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主要观点收录在他的专著《笑话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中。

弗洛伊德将笑话区分为“无意的”和“有意的”,有意的笑话包含攻击性的或关于性的内容,并能诱发大笑或者狂笑,而无意的笑话则很少具有情绪情感方面的影响,仅仅能诱发微笑或吃吃的笑。

而且,在弗洛伊德的术语中“,幽默”一词被限定为在有意识的超我的基础上建立的喜剧解释,而“笑话”则建立在无意识的基础之上( Freud,1967) 。

弗洛伊德的著作并不是论述幽默感知的结构,而是幽默感知对人类情绪或情感生活的影响,及其与弗氏心理构造理论的关系(V eatch,1998) 。

换言之,弗洛伊德关于幽默的理论并不关注什么是幽默的问题,也没有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幽默好笑,因此它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关于笑的理论。

遵循着弗氏的思想轨迹,半个多世纪以后,又兴起了对幽默的治疗功效的讨论和研究,即所谓的治疗学幽默(therapeutic humor) 。

这一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是Fry ,他认为笑可以增强动、静脉血的循环效率,从而有助于生理健康( Fry & Savin,1988) 。

2.3 乖讹论( Incongruity Theory)乖讹论也被称为不和谐理论。

在当代幽默心理面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乖讹论,是对幽默和笑的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派理论( Raskin,1985) 。

乖讹论具有相当久远的历史。

乖讹这一概念大概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最起码始于文艺复兴时期(Attardo,1994 ) 。

之后的康德和叔本华也曾从乖讹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Beattie 对乖讹的定义被广为引用,他说:“两个或更多不一致、不适合、不协调的部分或情况,在一个复杂的对象或集合中统一起来,或以一种头脑能注意到的方式获得某种相互关系,笑便源出于此。

”(Ritchie,1999)18 世纪的康德被认为是第一个从乖讹的角度为幽默下了完整定义的人。

他指出,幽默来自于“从期待到期待落空的突然转换”(Attardo,1997) 。

叔本华在给笑的定义中则明确地提到了乖讹/ 不和谐:“在每一个事例中,笑的原因不过是突然感觉到一个概念和借助这一概念表现的现实事物之间的不和谐,而笑本身正是这一不和谐的表现。

”(Attardo,1997)Monro 认为幽默是“完全不同的事物的结合”(Monro,1951) “将属于一个情境的事物并入另一情境”(Monro,1951) 。

另有很多学者认为并不是不和谐本身可笑,而是对表面不和谐的和谐的解决才使得某一场景变得可笑。

当代心理学上一个常见的幽默模式是Suls (1972) 的乖讹- 消解( Incongruity2Resolution ,简称IR) 的“二阶段”模式:“在第一阶段中,笑话的接收者发现他/ 她对原文的期待被笑话的结尾证明是不成立的,换句话说,接收者遇到了不和谐,即笑话的妙语。

在第二阶段,笑话的接收者专注于某种形式的问题的解决,找到一条认知规则,这一认知规则使得妙语部分紧跟笑话的主体部分,并使不和谐的部分显得和谐一致。

”这两个阶段包括首先对原文做出一种解释,这一解释随后被第二种更有利的解释驳回。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解释至少在它们被判定为不和谐这一方面来说,必须是并存的。

Attardo (1997) 增加了“准备”阶段,将Suls 的二阶段模式扩充为一个三阶段语言学的模式,即准备- 乖讹- 消解模式。

其中“准备”本身并不可笑,但是它为不和谐奠定了基础。

其他基于乖讹的理论包括Koestler (1964) 的异类联想理论(bisociation theory) Paulosp(1980) 的灾变理论模式( catastrophe2theory model ) ,以及Hof stadter 和Gabora (1989)的框架合成理论等等(Attardo,1997) 。

3 幽默在认知方面的研究除了上述三大理论以外,幽默研究最有影响力的则是在认知方面的进展。

在认知方面,最为突出的理论当属框架转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以及关联理论。

3.1 框架转移理论(frame-shifting theory)C o u l s o n 是第一个明确使用“框架转移”这一术语并从认知角度研究幽默的。

C o u l s o n(2001:32) 认为框架知识是构成幽默的重要因素解释笑话需要根据已有的信息对隐含意义发生转变的语义进行再分析,从而推断出新的意义,她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框架转移”。

幽默话语的理解过程分为两个步骤:受众在理解默话语的前半部分时通常先启动常规的默认框架(default frame);当发现与新输入的话语信息发生冲突时,则舍弃默认框架而启动另一个框架,以便使它能与新输入的话语信息进行概念整合并且重新解释幽默话语的前半部分。

正如R a s k i n 的语义脚本理论一样,该理论也重视词汇尤其是激发词(trigger word)在理解整个语篇中的作用——即能够引起框架转换。

Coulson 形象地把人们在理解幽默时从第一步过渡到第二步的过程称为“语义跃迁”(semantic leaps)过程,以说明人们在理解幽默时所经历的两次释义的差距之显著(i b i d)。

此外,Coulson 还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和阅读时间的实验证明了人们在领会幽默话语时确实进行了框架转换,并得出整合和框架转换是创建幽默话语的驱动力的结论。

3.2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theory)概念整合理论是Fauconnier 和Turner在Fauconnier 心智空间理论(mental spacetheory)(1985)的基础上提出的,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被广泛应用于解释隐喻、类比、科学创造性、文学和幽默等。

Fauconnier和Turner(2002)认为整合是一种总体认知运作,是人们在进行思维和活动时,尤其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普遍的认知过程。

人类之所以能够理解话语,在于其所具有卓越的联想能力和复合多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的能力。

由4 个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的空间构成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是概念整合的核心内容,这4 个空间包括两个输入空间(inputplace),一个与两个输入空间有共性内容的类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包含输入空间某些因素的复合空间(blended space),此外,复合空间还包含了体现概念整合的创造性内容的突显结构(emergent structure),这种整合本身要经历一系列运作过程才能实现(i b i d:44)。

应该指出的是在整合过程中,合成空间不是输入空间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推断等认知活动产生一个新的概念化的结构的过程,通常需要经过3 个认知过程,即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

Fauconnier 和Turner 把人的认知过程看作是一个认知与心理运作不断进行的动态模型,概念整合理论为人们从认知角度研究幽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3.3 关联理论Sperber &Wilson (1986 /1995)在其专著Relevance: Comm unicationand Cognition中创立了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活动的本质是认知活动。

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它概述了一条总的认知原则——关联原则。

认为言语交际中话语理解的唯一的标准就是话语的关联性。

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