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美

合集下载

品读《长恨歌》中杨贵妃的形象

品读《长恨歌》中杨贵妃的形象

品读《长恨歌》中杨贵妃的形象品读《长恨歌》中杨贵妃的形象品读《长恨歌》中杨贵妃的形象“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贵妃刚入宫时就已倾城的美貌征服了皇帝;“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杨贵妃如玉的肌肤,皇帝专设御用温泉赐浴;“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贵妃死后,皇帝思念的垂泪,如芙蓉般清新美丽的容颜;“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贵妃与皇帝在梦中相见,那垂泪的面庞,就像一枝春雨润过的梨花,让人怜又带着脱俗的美丽。

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

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

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

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

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

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

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

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

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

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

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长恨歌是一首唐代文学名篇,被誉为“千古绝唱”。

作为一首叙述历史事件的长诗,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长恨歌的研究,我对其中的女性形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既有历史人物,也有虚构人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杨贵妃,她是唐玄宗的宠妃,也是长恨歌的主要人物之一。

杨贵妃在长恨歌中被描绘成一个美丽、聪明、才华出众的女子,她的美貌和才情吸引了唐玄宗的宠爱。

然而,她的命运却被政治斗争所左右,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长恨歌通过描写杨贵妃的遭遇,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悲凉。

除了杨贵妃,长恨歌中还有其他的女性形象,如歌中的“女儿”、“姑苏城外寒山寺”中的“女子”等。

这些女性形象虽然没有杨贵妃那样的知名度,但却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

长恨歌通过描写这些女性的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这些女性形象在长恨歌中被赋予了独特的人格特征,展现了她们的坚韧、智慧和勇敢。

她们或是为了爱情,或是为了家族荣誉,或是为了国家大义,奋不顾身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信仰。

长恨歌通过描写这些女性形象,传递了对女性的赞美和敬意。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和审美观念。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女性在这个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多以美丽、聪明、才华出众为特点,这与当时的审美观念相契合。

另外,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还展现了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如其中描写的宫廷生活、女子的婚姻观念等。

通过对长恨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社会的文化特点和女性地位。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创作对象,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通过对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社会的风貌和女性的地位。

同时,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也引发了我们对女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平等是一个重要的议题,通过对长恨歌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

分析《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

分析《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

分析《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长恨歌》描绘出了一个回旋曲折、婉转动人的爱情悲剧,用更多缠绵悱恻的笔触淋漓尽致的描写杨玉环生前的无尽欢乐和李、杨生死相隔后双方的无尽思念,写出了人物的悲欢离合。

杨玉环,这一人物形象在众多的文章及诗句中皆有提及。

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李隆基为满足杨玉环的要求,不惜动用驿马由广州向长安千里奔驰送荔枝,强烈抨击李隆基与杨玉环的骄奢淫侈及荒淫无度;李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描绘的杨玉环貌若天人。

笔者此前同样接触过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透露出来的批判李隆基“重色误国”的主题鲜明强烈,批判性的思维居多,现再次品读,分析作者情节安排,对诗中重笔着色的杨玉环的形象又有了一些感性的新的看法。

一些史书或影视剧中,关于杨贵妃的形象,描写的很复杂,大都以负面刻画居多。

她出身不高,能歌善舞,美艳聪慧,至于她和李隆基的爱情,也表现的并没有那么专一,是一美色误国的“红颜祸水”。

而在《长恨歌》中,白居易用了更多缠绵悱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回旋曲折、婉转动人的爱情悲剧,写尽了杨玉环生前的无尽欢乐和李、杨生死相隔后双方的苦苦思念,写尽了人物的悲欢离合,可以说,白居易对杨玉环流露出一丝同情的态度。

《长恨歌传》(陈鸿)中,谈到了白居易创作此诗的背景,“暇日相携游仙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

质夫举酒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

”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感其事”而作,用浓重的笔墨润色“李、杨” 的爱情,供后人评阅并彰闻于世。

《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美

《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美

《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美《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美杨玉环作为一个祸国殃民的丑的历史人物,但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却是一个内在美和外在美完美结合的美的形象。

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美。

《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美 1杨玉环作为一个祸国殃民的丑的历史人物,世人皆唾而骂之。

然而她在白居易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长恨歌》中,却是一个玲珑剔透,完美无缺,外在美和内在美完美结合的美的艺术典型。

从外表看,杨玉环和赵飞燕一样,是人们公认的“倾城倾国”之美女,在白居易笔下更无例外。

“天生丽质难自弃”,从全身角度描述了她出落非凡,天生的美丽的姿质光彩照人,令人称羡,就是她自己也“难自弃”。

不少人认为“难自弃”乃画龙点睛之笔,成功地发掘了杨玉环“恃色而骄的心理”。

但我以为不甘心埋没自弃“天生丽质”也不为过,有谁愿在自己本来很漂亮的脸蛋上涂沫脏物而使之变丑呢?其实,从诗语上也看不出“恃色而骄”的心理。

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宜受历史真人的局限,因为他已经是在作家、诗人头脑中“打过转”的`东西。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前句写她回头微微一笑,便生出百般妩媚。

眸能传情,令人心动;后句用衬托手法极写她的美貌压倒群芳,绝世超群。

历来“重色”求“倾国”的唐玄宗选杨为妃就顺理成章了。

“温泉水滑洗凝脂”写她皮肤洁白细嫩,滑腻可感。

“云鬓花颜金步摇”写她有乌云般的头发,鲜花般的容貌,鬓边戴着金的首饰一步一摇,雍容华美,楚楚动人。

唐玄宗让她“侍宴”、“侍夜” 是自然的事了。

“玉楼宴罢醉和春”写杨玉环在玉楼酒宴之后。

醉态更加娇艳动人,可说是无时无刻都让唐玄宗心醉。

于是出现“君王不早朝”、“三干宠爱在一身”,乃至“姊妹弟兄皆列土”杨家权倾天下的结果,造成“安史之乱”。

对此,有人谴责杨玉环“以色邀宠”、“恃色争宠”等等。

笔者认为似有不妥。

责任不在杨玉环,而在于唐玄宗沉缅女色,滥赐恩宠,“爱屋及乌”罢了。

掩卷而思,一个你曾见过的最美的美人就活脱脱站在你面前,让你唏嘘不止。

论《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议题

论《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议题

论《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议题引言《长恨歌》是明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进行描写,展现了唐朝盛世的荣辱兴衰。

这首诗中,不仅有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深刻的政治内涵,还涉及到许多关于女性形象和社会议题的讨论。

女性形象描写在《长恨歌》中,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杨贵妃这一传世佳人的形象。

他描绘了她美丽动人的容貌、聪明才智以及柔情似水的个性特点。

同时,在其他女性角色如襄阳公主、桂圆等方面也做出了鲜活而丰富的描写。

杨贵妃与权力斗争杨贵妃作为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之一,在文中隐约展示了她对政治权力的渴望和争夺。

她通过巧妙的手段和策略,不仅获得了皇帝的宠爱,而且在政治决策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这一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面对权力的困境和勾心斗角。

杨贵妃与自身命运尽管杨贵妃拥有无比美貌和宠爱,但她也被命运所束缚。

在诗中,白居易将她的生活与死亡之间巧妙地连接起来,展示了命运对她的摆弄。

她最终成为了权力争斗的牺牲品,在诗中成为永远难忘的传说。

社会议题除了女性形象之外,《长恨歌》还涉及到一系列社会议题。

其中包括权力斗争、宫廷政治、社会阶级、文人雅士等问题。

通过描写唐朝盛世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作者用历史背景折射出当时社会种种困局。

结论《长恨歌》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描绘了杨贵妃这一传世佳人的形象,同时也通过她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形象与权力斗争之间的关系。

这首诗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唐朝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参考文献: - 白居易. 长恨歌. 宋版《东观漫录》. - 李思源. 唐玄宗时期杨贵妃文化典故研究. 文明出版社, 2011.。

分析《长恨歌》中两个人物形象

分析《长恨歌》中两个人物形象

分析《长恨歌》中两个人物形象分析《长恨歌》中两个人物形象《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分析《长恨歌》中两个人物形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长恨歌》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如既往地吸引着读者,这跟诗作的巧妙构思不无关系。

全篇的中心是歌“长恨”。

为了提示原因,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关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起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

然而,极度的乐,极度的多情,正好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唐明皇的贪恋女色、多情,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国家的灾难,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为了更好地表现李、杨的爱情悲剧,作者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即现实主义的写实与浪漫主义的幻想相结合的手法。

在内容上,《长恨歌》的前一部分基本写实,揭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大体上反映了有着五十年太平天下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纵情欢娱,酿成了安史之乱。

如“重色思倾国”、“缓歌慢舞”、“从此君王不早朝”、“姐妹弟兄皆列士”、“渔阳鼙鼓动地来”、“宛转蛾眉马前死”等。

同时极力铺张描绘,再现了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她貌美、娇柔、“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以致“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洲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等。

然而乐极生悲,“宛转蛾眉马前死”。

悲剧发生后,作者主要是运用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对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进行描写。

如避难返京后,唐明皇仍对杨贵妃思念不已,于是作者就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虚构来表现:“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为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翡翠衾寒谁与共?”。

这些想象和虚构的情节,细致逼真地刻画了唐明皇这一钟情帝王形象:昔日,与杨贵妃在宫中看花赏草,如今,草木依旧,芙蓉花也开得正旺,可是人世沧桑,赏花人却不完全相同了。

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

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

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长恨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中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方面的一些重要特点和意义。

首先,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鲜活。

诗中的主要人物有杨玉环、唐明皇、安禄山等,他们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诗人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个性、气质和命运。

例如,杨玉环被描绘成了一个美丽而聪明的女子,她的美貌和才华吸引了皇帝的注意,但最终却因为宫廷斗争而走上了悲惨的命运。

唐明皇则被描绘成了一个有着伟大抱负的君主,但他的权力欲望和对杨玉环的执着却导致了国家的衰落。

安禄山则是一个野心勃勃、残忍无情的反叛者,他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张和悲壮。

其次,长恨歌中的人物心理描写细腻而深刻。

诗人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的情感、欲望和矛盾。

例如,在诗中,杨玉环对皇帝的爱情和对身份的追求之间存在着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她渴望得到皇帝的宠爱,但又害怕被宫廷斗争所牵连。

唐明皇则对杨玉环有着深深的爱恋之情,但他的权力欲望和对国家的责任却使他无法与她长久相守。

这些复杂的心理冲突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历史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人物来反映社会和人性的普遍问题。

诗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可以引发读者对人性、权力和爱情等问题的思考。

在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和心理描写引发了人们对女性地位和权力斗争的思考。

杨玉环作为一个美丽聪明的女子,她的命运却受到了男性权力的摆布。

她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女性群体的悲剧。

她的故事使人们对女性地位和权力的思考更加深入和复杂。

同时,长恨歌中唐明皇的形象和心理描写也引发了人们对权力欲望和个人情感之间的矛盾的思考。

唐明皇作为一个有着伟大抱负的君主,他渴望统一天下,但他的权力欲望和对杨玉环的执着却使他陷入了矛盾和困惑。

试论《长恨歌》的人物形象分析

试论《长恨歌》的人物形象分析

试论《长恨歌》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

本文将从四个角度对《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是作者李白的形象分析,探讨他如何通过这首诗表达对唐宫的关注与情感。

其次是杨贵妃的形象分析,探讨她在诗中的形象如何展现出美丽与悲剧的结合。

接着是唐玄宗的形象分析,探讨他在诗中的形象如何塑造出一个矛盾而富有戏剧性的形象。

最后是其他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绘,展现出整个故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长恨歌》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

【关键词】长恨歌、人物形象分析、李白、杨贵妃、唐玄宗、作者、引言、结论、唐代、爱情、悲剧、皇帝、妃子、诗人、叙事长诗1. 引言1.1 引言《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恨情仇为背景,描绘了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从李白、杨贵妃、唐玄宗以及其他相关人物的形象入手,对《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在其他人物形象分析部分,我们将着眼于其他出现在《长恨歌》中的人物,如乐府诗人张若虚等,探讨他们在故事中的角色与影响。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我们将得出对《长恨歌》人物形象的整体认识与理解。

2. 正文2.1 作者李白的形象分析作者李白是《长恨歌》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形象展现了诗人的豪放不羁和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在诗歌中,李白被描绘成一个放浪不羁、豪情万丈的诗人。

他喜欢饮酒作乐,独自漫步在长安城中,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李白也是一个对爱情忠诚的人。

他对杨贵妃的深情厚意让人感动,为了追求爱情,他不顾世俗的眼光和规则。

李白的形象展现了一个追求自由、追求爱情的浪漫主义者。

他在长恨歌中的形象充满了奇思异想和超凡脱俗的气质,让人对他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和想象。

李白的形象在《长恨歌》中是一个卓尔不群、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形象深深地吸引着读者,让人印象深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美
本文是关于杨玉环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杨玉环作为一个祸国殃民的丑的历史人物,但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却是一个内在美和外在美完美结合的美的形象。

杨玉环作为一个祸国殃民的丑的历史人物,世人皆唾而骂之。

然而她在白居易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长恨歌》中,却是一个玲珑剔透,完美无缺,外在美和内在美完美结合的美的艺术典型。

从外表看,杨玉环和赵飞燕一样,是人们公认的“倾城倾国”之美女,在白居易笔下更无例外。

“天生丽质难自弃”,从全身角度描述了她出落非凡,天生的美丽的姿质光彩照人,令人称羡,就是她自己也“难自弃”。

不少人认为“难自弃”乃画龙点睛之笔,成功地发掘了杨玉环“恃色而骄的心理”。

但我以为不甘心埋没自弃“天生丽质”也不为过,有谁愿在自己本来很漂亮的脸蛋上涂沫脏物而使之变丑呢?其实,从诗语上也看不出“恃色而骄”的心理。

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宜受历史真人的局限,因为他已经是在作家、诗人头脑中“打过转”的东西。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前句写她回头微微一笑,便生出百般妩媚。

眸能传情,令人心动;后句用衬托手法极写她的美貌压倒群芳,绝世超群。

历来“重色”求“倾国”的唐玄宗选杨为妃就顺理成章了。

“温泉水滑洗凝脂”写她皮肤洁白细嫩,滑腻可感。

“云鬓花颜金步摇”写她有乌云般的头发,鲜
花般的容貌,鬓边戴着金的首饰一步一摇,雍容华美,楚楚动人。

唐玄宗让她“侍宴”、“侍夜” 是自然的事了。

“玉楼宴罢醉和春”写杨玉环在玉楼酒宴之后。

醉态更加娇艳动人,可说是无时无刻都让唐玄宗心醉。

于是出现“君王不早朝”、“三干宠爱在一身”,乃至“姊妹弟兄皆列土”杨家权倾天下的结果,造成“安史之乱”。

对此,有人谴责杨玉环“以色邀宠”、“恃色争宠”等等。

笔者认为似有不妥。

责任不在杨玉环,而在于唐玄宗沉缅女色,滥赐恩宠,“爱屋及乌”罢了。

掩卷而思,一个你曾见过的最美的美人就活脱脱站在你面前,让你唏嘘不止。

她死后成仙。

美貌不减当年。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写她长袖飘扬,风姿绰约,犹如当年跳霓裳羽衣舞时一样美丽。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她的美丽好像春天带着雨滴的白色的梨花,美中透着悲凉,但依旧“含情凝睇”眉目传神,不论是天上还是人间的杨玉环,都是外表美的极致。

杨玉环对唐玄宗的爱情忠贞不渝,心灵美极。

“侍浴”、“侍夜”、“侍宴”等是她生前对唐玄宗爱的奉献,临死时对唐玄宗仍是情意缠绵,不忍离开自己心爱的人,诗人写道:“宛转蛾眉马前死。

”她死后成仙,凡心不改,仍惦记着长安。

身居仙境,听到汉朝使者到来,她“九华帐里梦魂惊”,心情如此激动,充分表现了她虽处人世之外的仙境,但心仍与李隆基连在一起。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细致地刻画了她无比激动的心绪。

一听到天子使者来了,迅速地揽衣、起床,云鬓半偏,来不及整妆就匆匆忙忙地出来迎接。

杨玉环一连串的动作是何等的利索,
她再也不是当年“侍儿扶起娇无力”的贵妃了,这表现出她想得知心上人的消息的急切心情。

看到汉使,通过对往事的回顾,使她更加情深意重:“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自从那一次和君王分别,生和死两下茫茫,不能见面也难通音讯。

从前在宫中与君王的种种恩爱,到如今早已经――断绝,我独自在蓬莱宫中,度着悠长的岁月。

杨玉环与唐玄宗的无限思念之情可想而知。

为表心迹,“唯将旧物表深情,钿盒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盒一扇,钗擘黄金盒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她只有将过去的旧物寄去来表达自己的一往深情。

使者就要离开了,她重申当年七月七日在长生殿中发出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这些不能不使人感到杨玉环是一个美丽善良,对爱情极为真挚忠诚的女性形象,已不再是历史上祸国殃民的妃子了。

从以上分析可知,白居易既写出了杨玉环外表的美丽,又显示了她内心世界之美。

她不愧为一个令人艳羡的玉美人,爱情专一的楷模!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