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灾害评估标准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标准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标准
首先,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标准会考虑气象灾害的类型,比如台风、暴雨、干旱、雷电等,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评估标准会有所
不同。
其次,评估标准会考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包括历史上类似
灾害发生的频率、概率等因素,以及对应的气象监测数据和预警能力。
然后,评估标准还会考虑灾害对人员、财产、生态环境等方面
的影响程度,包括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系统破坏
等情况。
最后,评估标准还会考虑社会经济因素,比如受灾地区的
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应急救援能力等,以综合评估灾害风险
的大小。
在实际应用中,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标准可以帮助政府部门、企
业和个人更好地认识和应对潜在的气象灾害风险。
基于评估结果,
可以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提高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
减少可能的损失。
此外,评估标准也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指导资源投入和应急响应,提高灾害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总的来说,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标准是一个科学、系统的工具,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评估气象灾害的风险,为灾害管理和风
险应对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通过不断完善和应用这些评估标准,可
以提高社会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和防范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习水县历年冰雹灾害分析评估

习水县历年冰雹灾害分析评估摘要:习水县由于地形复杂,山体切割严重,山岭崎岖,山岩峻峭,沟壑纵横交错,起伏叠嶂,因此,局地小气候特别明显,非常容易出现气象灾害,其中,冰雹灾害尤其严重,从统计的50年时间里,出现了冰雹灾害23次,给我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的生命财产造成了灾害,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县冰雹灾害的发生频率、特点。
关键词:冰雹、时间线性分析、灾害评估1.引言习水地处黔北,东连贵州桐梓县、重庆綦江县,西接贵州赤水市,南近贵州仁怀市、四川古蔺县,属大娄山系和长江流域。
由于习水县高低相差很大,丘壑纵横,局地小气候现象特别明显,再加上近几年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各种气象灾害时时刻刻侵袭着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所以,我们要了解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让我们逐步的去改变生活环境。
2.冰雹灾害出现时间特点分析2.1.冰雹出现的频率分析从58年建站以来的50年时间里,在我县境内出现,并且造成灾害的冰雹灾害性天气共有23次,占总年份的46%,基本上相当于平均两年就出现一次冰雹灾害性天气。
其中,受灾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有9次,占总年份的18%,出现人员死亡的有7次。
出现的23次冰雹灾害天气都不同程度地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损失。
在这50年的时间里,共出现冰雹灾害性天气有23次,按照出现的时间线性看,从58年到67年的10年中,共出现冰雹灾害性天气有5次,平均两年出现一次;从68年到77年的10年中,共出现冰雹灾害性天气有3次;从78年到87年的10年中,共出现冰雹灾害性天气有12次,占总次数的52%;从88年到97年的10年中,共出现冰雹灾害性天气有1次;从98年到2007年的10年中,共出现冰雹灾害性天气有2次。
2.2.冰雹出现的年际特点成因分析为什么从时间线性上有如此大的差别呢?经过仔细的分析调研,其原因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气候、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在50、60、70年代,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灾害,这样造成极端气候的出现。
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灾害风险评估是对生命、财产、生计以及人类依赖的环境等可能带来潜在威胁或伤害的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脆弱性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判定出风险性质、范围和损失的一系列过程。
一、灾害风险评估内容(一)孕灾环境稳定性评估评估区域大气、水、岩石、生物等内部及相互之间作用的稳定程度,诊断区域内的不稳定因素并将其量化甚至时空化,为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基底参数。
例如,一场强烈地震发生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山地区,可能形成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形成灾害链;短时强降雨发生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山地丘陵区,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而发生在平原城市地区,则更容易造成内涝。
(二)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评估致灾因子的强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
例如,东南沿海地区遭受台风袭击的概率远大于内陆地区,其概率可能为1年3-5次,而内陆地区可能3-5年出现1次。
(三)承灾体的脆弱性评估评估承灾体受到自然灾害风险打击时的易损程度和恢复能力。
例如,地震灾害中,同一烈度区内,土木结构的房屋容易出现倒塌,而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倒塌的可能性较土木结构小很多;妇女、儿童、老人在自然灾害中更容易受到严重伤害。
(四)综合风险损失度评估评估区域承灾体在一定危险性的灾害风险事件下损失的大小。
例如,某省正常年景下,受各种自然灾害影响,可能导致5亿到8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偏重年份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能达到8亿到15亿元。
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和承灾体脆弱性评估是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的基础,而风险损失评估则是灾害风险评估的核心。
二、灾害风险评估的流程对灾害风险进行评估,需要遵循一般的流程。
即确定在灾害风险评估过程中,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一般情况下灾害风险评估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确定风险评估目标确定风险评估目标是进行灾害风险评估的第一步。
风险评估目标是评估工作的方向和基准。
灾害风险评估目标的确定要根据区域防灾减灾或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而定,在确定目标时要考虑周全,既要考虑灾害的因素,也要考虑区域或者社区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经济背景,目标不能太大,否则不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不能太小,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规范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规范一、引言自然灾害是地球上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社会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损失,提前评估自然灾害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论述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规范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评估目标、评估步骤、评估指标等。
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目标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目标是为了预测和评估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发生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防灾准备措施。
具体来说,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灾害频率:通过对历史灾害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估不同灾害类型在特定地区的发生频率,以便对未来的灾害进行预测。
2.评估灾害强度:通过对历史灾害事件的评估分析,确定不同灾害类型在特定地区的可能强度范围,以便评估未来灾害对该地区的影响程度。
3.评估人口和财产风险:通过对自然灾害发生地的人口和财产状况进行评估,确定潜在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为灾害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三、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步骤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收集灾害数据:通过搜集历史灾害事件的相关数据,包括发生时间、地点、灾害类型、灾害规模等信息,建立起完整的灾害数据库。
2.灾害分类与归类:根据收集的灾害数据,将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进行分类和归类,以便后续的统计和分析工作。
3.统计分析灾害频率与强度:利用统计方法,对灾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灾害类型在不同地区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4.评估区域的人口和财产状况:结合区域的人口普查和财产调查数据,对灾害影响区域的人口和财产情况进行评估,确定潜在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制定风险评估报告:根据收集和分析的数据,编制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报告,对不同灾害类型在不同地区的风险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灾害管理建议。
四、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指标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指标主要包括灾害频率、灾害强度、人口风险和财产风险等。
1.灾害频率指标:灾害频率指标用于描述某一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发生某种灾害的概率,常用的指标包括平均年发生概率和重现期等。
自然灾害分级标准

自然灾害分级标准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突发性事件。
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对自然灾害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分级,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自然灾害,减少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指由大气环流和热力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暴雪、冰雹、干旱等。
气象灾害的分级标准主要根据灾害的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来确定。
一般来说,气象灾害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特重度四个级别。
轻度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较小,中度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较大,重度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严重,特重度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极其严重。
二、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火山爆发等。
地质灾害的分级标准主要根据灾害的规模、破坏程度和影响范围来确定。
一般来说,地质灾害可以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四个级别。
小型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较小,中型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较大,大型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严重,特大型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极其严重。
三、水文灾害。
水文灾害是指由降水、融雪、冰雹等水文过程引起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水、干旱、旱涝灾害等。
水文灾害的分级标准主要根据灾害的规模、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来确定。
一般来说,水文灾害可以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四个级别。
小型水文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较小,中型水文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较大,大型水文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严重,特大型水文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极其严重。
四、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是指由动植物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虫灾、鼠害、病害等。
生物灾害的分级标准主要根据灾害的发生规模、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来确定。
突发事件类别及分级

突发事件类别及分级突发事件共分四类四级。
一、一般突发事件(蓝色)(一)自然灾害类。
指因暴雨、冰雹、大雪、寒潮、大风和风暴潮、台风、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造成3人(不含3人,下同)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5人以下生命、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灾害及一般性生物灾害。
(二)事故灾难类。
指造成3人(道路交通事故5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10人以下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下的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公共场所安全事故,城市公用设施中断工作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三)公共卫生类。
指出现乙类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病人数明显增加及其他易扩散、流行的传染病疫情,5人以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住院救治的食物中毒或职业中毒事件,其它一般性动物疫情。
(四)社会安全类。
指造成3人以下人员伤亡的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和金融、旅游、校园等安全事件,以及30人以下的群体性事件。
二、较大突发事件(黄色)(一)自然灾害类。
指因暴雨、冰雹、大雪、寒潮、大风和风暴潮、台风、山体滑坡等造成3人以上(含3人,下同)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5人以上生命安全、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灾害,以及发生M≥5.0级地震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
(二)事故灾难类。
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受伤,或危及5人以上10人以下生命安全,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公共场所重大安全事故,城市公用设施中断工作达6小时以上的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三)公共卫生类。
指发现非典型肺炎、鼠疫、霍乱、肺炭疽及其他易扩散、流行的甲类传染病疫情,5人以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住院救治的食物中毒或职业中毒事件,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或新发生的动物疫情。
(四)社会安全类。
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的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和重大金融、旅游、校园等安全事件以及30人以上1000人以下的群体性事件。
极端天气灾害的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

极端天气灾害的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一、引言极端天气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具有破坏性的极端气象事件。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极端天气现象越来越频繁,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如何对极端天气风险进行评估与应对,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热点问题。
二、极端天气灾害的类型和成因极端天气灾害包括暴雨洪涝、干旱、暴风雪、台风、雷暴、高温和冰雹等,其中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和台风灾害是三种较为常见的灾害类型。
洪涝灾害多由暴雨、暴洪、山洪、泥石流等因素引起,其潜在危害源主要包括:降雨量、水文地质条件、水资源利用、水文气象条件和工程水利设施等因素。
干旱灾害指气温高、降水不足、蒸发量大等因素导致的土地水分不足,从而导致产量下降、滩涂扩张等问题。
干旱的主要成因包括气候因素、环境因素、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
台风灾害是由于台风在登陆时带来的超强风雨和高潮而造成的,其危害源包括强风、强雨、风暴潮和海浪等。
台风的形成决定于海面温度、水汽含量、大气环流等因素。
三、极端天气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针对不同的极端天气类型,可以采用不同的风险评估方法。
比如,在洪涝灾害中,可以采用暴雨特征值、洪水概率分析、综合危险性评价等方法进行评估。
在干旱灾害中,可以采用气象干旱指数、水文干旱指数、农业干旱指数等指标进行评估。
对于台风灾害,可以采用气象学、统计学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评估。
四、极端天气灾害的应对策略在应对极端天气灾害时,应从四个方面进行控制:预测预警、减灾救援、灾后恢复和风险管理。
预测预警:预测预警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重要措施。
政府和专业机构应当加强对极端天气现象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帮助人们做好防御。
减灾救援:对极端天气灾害采取减灾措施是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途径。
对于洪涝灾害,可以采取加强排涝工作、强化防洪设施、加强抢险力量等方法;对于台风灾害,可以采取加强海上救援、规定撤离区域、加强房屋骨架等方法。
灾后恢复:灾后恢复是灾民回归正常生产和生活状态所需要的关键措施。
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数量化方法及其应用

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数量化方法及其应用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因素引起的灾害事件,如暴雨、洪水、暴风、台风、干旱、冰雹等。
这些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对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价和管理至关重要。
数量化方法是评价和管理气象灾害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下面将对其主要方法及应用进行论述。
一、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的数量化方法1.风险度量模型:通过测量潜在损失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将气象灾害的风险量化。
常用的风险度量模型包括概率-影响矩阵、风险矩阵和事件树分析等。
-概率-影响矩阵:将概率和影响程度表示为矩阵,通过计算概率和影响的乘积得到风险值,用于评估不同事件的风险级别。
-风险矩阵:将概率和影响程度分成多个不同级别,通过将概率和影响程度映射到相应的级别,得到不同事件的风险值。
-事件树分析:将灾害事件的发生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的可能路径和事件,通过计算每条路径和事件的发生概率以及对应的损失值,得到整个灾害事件的风险值。
2.数学统计方法:通过对历史气象灾害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得到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空间分布等信息,进而评估灾害的风险。
常用的数学统计方法包括概率分布函数、回归模型和时空聚类等。
-概率分布函数:根据历史灾害数据,选取适当的概率分布函数,拟合灾害事件发生的概率分布,进而推算出未来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回归模型:通过建立灾害发生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预测未来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强度。
-时空聚类:将灾害事件按时间和空间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灾害的周期性和空间集聚规律,并基于这些规律进行风险评估。
3.灾害风险地图:将灾害风险信息以地图的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和管理。
灾害风险地图将不同区域的风险等级以颜色或符号等方式标注在地图上,方便决策者和公众了解和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二、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的应用1.灾害预警和预测:通过对气象灾害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可及时预警和预测灾害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提前采取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冰雹灾害评估标准
1 冰雹灾害评估指标及计算方法
1.1 概述
冰雹灾害的综合评估指标是在分项评估指标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关联度模型计算得到。
各评估指标的数据均来自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其度量单位以提供数据的机构通用的度量单位为准。
1.2 冰雹灾害的分项评估指标
冰雹灾害的评估指标为冰雹强度指标、冰雹持续时间指标和覆盖范围指标。
1.3 冰雹灾害的分项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
(1)冰雹强度指标:16
H 100Z I max max hin += ……………………………… (1) 其中,max Z 为雷达观测最大回波强度(单位:分贝),max H 为雷达观测最大回波顶高(单位:公里);
(2)冰雹持续时间指标:),.max(rep tim T V
L 10I = ……………………………… (2) 其中,L 为雷达观测冰雹云水平尺度(单位:公里),V 为雷达观测冰雹云移动速度(单位:公里/小时),rep T 为人工观测冰雹持续时间(单位:小时);
(3)覆盖范围指标:N
n I =cov …………………………………………… (3) 其中,n 为被评估区域内出现冰雹云回波的下一级行政区域数,N 为区域内下一级行政区域总数。
1.4 冰雹灾害的综合评估指标计算方法
冰雹灾害的综合评估指标:20I 30I 50I I tim hin hai ...⨯+⨯+⨯=cov
2 冰雹灾害等级评估
冰雹灾害综合评估指标所隶属的级别即为该冰雹灾害的评估等级。
等级
类型 冰雹灾害的综合评估指标(I hra ) 一级冰雹灾害
特重 I hai ≥1.0 二级冰雹灾害
重度 0.7≤I hai <1.0 三级冰雹灾害
中度 0.4≤I hai <0.7 四级冰雹灾害
轻度 0.2≤I hai <0.4 五级冰雹灾害
轻微 I hai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