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概论文_关于抗生素
药理学,抗生素概论

理 广谱:四、氯、头孢四代
作 用
抗真菌:两性、制霉、曲古、灰黄
抗肿瘤:放线菌素、博莱、平阳、
丝裂、柔红、阿、
2020/11/14
9
抗菌作用机理
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头孢菌 素等β-内酰胺类(毒性很小)
2、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四环素、氨基糖 苷、大环内酯、氯霉素
3、抑制细菌核酸的复制和转录:利福平
氢化噻唑环并 β-内酰胺环
不稳定
氢化噻嗪环并 β-内酰胺环
N1未用电子对参 与双键共轭;六 元环张力小于五 元环
19
青霉素钠
结构及命名 来源 理化性质 用途
2020/11/14
20
编号见P212
Penicillin 盘尼西林 青霉素G钠、苄青霉素钠
化学名:(2S,5R,6R)-3,3-二甲基-6-(2-苯乙酰氨 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钠盐
氨基糖甙类:链、庆大、卡那、阿米
卡星、妥布、小诺、新、西梭、大观、巴龙
大环内酯类:红、麦迪、罗红、琥乙
红、阿齐、克拉、交沙、柱晶白、
氯霉素类:氯、甲砜
其他类:利福、多粘、林可、两性、6 磷
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青霉素G、氨苄西林、 阿莫 西林…
头孢菌素类(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 孢他定、头孢吡肟…)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棒酸、舒巴
坦
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
2020/11/14
7
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
头霉素:头孢西丁 头孢美唑 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氟氧头孢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泰能 、硫霉素 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
2020/11/14
关于抗生素的文献阅读

关于抗生素的文献阅读一、抗生素的发展历程抗生素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人们发现了某些细菌可以产生抑制其他细菌生长的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抗生素。
自那时以来,随着科学家们对微生物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抗生素被发现并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在抗生素的发展历程中,一些里程碑式的事件包括:磺胺类药物的发现、青霉素的发明、头孢菌素的发现以及对抗生素耐药性的认识等。
二、抗生素的种类与作用机制抗生素可以根据其来源、作用机制和抗菌谱进行分类。
常见的抗生素种类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和抗结核药等。
每种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不同,但总体而言,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或繁殖来发挥作用。
三、抗生素的抗菌谱与适应症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具有不同的抗菌谱和适应症。
例如,青霉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敏感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和杆菌感染,而喹诺酮类药物则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阴性菌和部分阳性菌感染。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患者的感染类型、病原体类型和药物敏感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四、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防治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例如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和肠道菌群失调等。
为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医生应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用药史,并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种类和剂量。
同时,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五、抗生素的耐药性及其应对策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应对抗生素耐药性,应采取一系列策略,包括限制抗生素的使用、发展新型抗生素、开展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监测等。
此外,加强患者教育、提高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以及开展国际合作也是解决耐药性问题的重要途径。
六、抗生素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抗生素的使用应遵循医疗需要原则和合理用药原则。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种类和剂量,同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患者的用药体验。
在使用抗生素时,医生还应考虑患者的病情、病原体类型和药物敏感性等因素,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抗生素概论

抗生素PK/PD分类
时间依赖型抗生素: β – 内酰胺类、多数大环内酯类、克林霉 素类。通常剂量 > MIC 4-5倍,增加剂量 并不改善疗效。 浓度依赖型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阿奇霉素、甲 硝唑。
作用机理: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 合蛋白(PBP)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 肽的合成,使之不能交联而照常细胞壁 的缺损,致使细菌细胞壁破裂而死亡 为繁殖期杀菌药,高效,低毒 过敏反应,甚至导致休克,需做皮试
青霉素的分类
青霉素G 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 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氟氯西林,萘 夫西林,甲氧西林 氨苄西林类: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哌拉西林,替卡西 林
夫西地酸
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而产生杀菌 作用,对一系列革兰氏阳性细菌有强大 的抗菌作用 有极好的组织渗透能力,在机体内分布 广泛,即使在血管分布较少的组织中也 同样具有高浓度 西地酸钠毒性极低,与临床使用的其它 抗菌药物之间无交叉过敏性
利奈唑胺
为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作用于细菌 50S 核糖体亚单位,对革兰氏阳性菌有强 大的抗菌作用 利奈唑胺的作用部位和方式独特,因此 在具有本质性或获得性耐药特征的阳性 细菌中,都不易与其它抑制蛋白合成的 抗菌药发生交叉耐药,在体外也不易诱 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抗菌谱极广,对革兰阴性和阳性菌、 需氧菌和厌氧菌、及多重耐药或产β-内 酰胺酶的细菌皆有良好作用。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 美罗培南(美平) 帕尼培南-倍他美隆(克倍宁)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单环类抗生素: 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对多种质粒介导 和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稳定。 主要应用于临床的是氨曲南
药综试题及答案

药综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药物中,属于抗生素的是:A. 阿司匹林B. 奥美拉唑C. 氨茶碱D. 青霉素答案:D. 青霉素2. 以下关于药物副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药物副作用是指服用药物后出现的预期效果B. 药物副作用是指服用药物后出现的不良反应C. 药物副作用是指服用药物后出现的治疗效果D. 药物副作用是指服用药物后出现的过敏反应答案:B. 药物副作用是指服用药物后出现的不良反应3. 下列药物中,可以用于降低血压的是:A. 维生素CB. 阿司匹林D. 利血平答案:D. 利血平4. 以下哪种药物是常用的解热镇痛药:A. 抗生素B. 利血平C. 对乙酰氨基酚D. 氨茶碱答案:C. 对乙酰氨基酚5. 下列哪种药物用于治疗感冒症状:A. 对乙酰氨基酚B. 奥美拉唑C. 氨茶碱D. 青霉素答案:A. 对乙酰氨基酚二、判断题1. 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
2. 药物副作用指的是服药后出现的预期效果。
答案:错误3. 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血压。
答案:错误4. 利血平是一种降压药。
答案:正确5. 对乙酰氨基酚主要用于治疗感冒症状。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一下什么是抗生素?答: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达到治疗感染疾病的效果。
抗生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尿路感染等。
2. 药物副作用是什么?常见的药物副作用有哪些?答:药物副作用是指在使用药物后,除了期望的治疗效果外,可能出现的额外不良反应。
常见的药物副作用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皮疹、过敏反应等。
不同药物可能会有不同的副作用,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并注意药品说明书上的副作用信息。
3. 请举例说明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物。
答: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常见商品名为扑热息痛、泰诺林等)。
对乙酰氨基酚具有退热、镇痛效果,广泛用于治疗发热、头痛、感冒等症状。
四、综合题1. 小明感到头痛,他去药店咨询了药师。
药理学-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
• 第二代口服头孢菌素:
头孢丙烯(施复捷)
中、重度感染较好疗效
头孢克罗(希刻劳)
用于呼吸系、泌尿系、中耳炎、鼻炎、皮肤软组织感染 等
以上两种抗生素的口服吸收率高
头孢呋辛酯(西力欣片)
第三代头孢菌素特点
• 1.对G+球菌具有一定的活性,但较第1、2代为弱 • 2.对G-杆菌包括肠杆菌科一些耐药致病菌均具有相当活性 • 3.很多品种对铜绿假单胞菌有一定活性,其中以头孢他啶
• 5 抗G-杆菌青霉素类
• 美西林,替莫西林,匹美西林等 •; • 对部分肠道杆菌作用强;
• 对G+菌作用弱;
• 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二、 头孢菌素类
根据抗菌谱、对β-内酰胺酶的 稳定性以及对G-杆菌的抗菌活性
不同,头孢菌素分为四代。
头孢菌素分类
• 一代 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等
• 二代 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等 • • 三代 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
第三代头孢菌素
• 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
• 头孢布烯 • 头孢地尼 • 头孢克肟 • 头孢泊肟酯
第三代头孢菌素
• 第三代头孢菌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 合制剂
• 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铃兰欣)
❖ 属于广谱抗生素 ❖ 增强头孢哌酮对耐药葡萄球菌属、假单胞菌属等
的活性 ❖ 胆系浓度高 ❖ 可引起二重感染 ❖ 用于各种重症感染
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包括 1、青霉素类抗生素 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3、非典型的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 、单环β -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抗菌机制
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抑制粘 肽合成酶,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
抗生素概论

抗生素概论
第三节 抗生素的命名(三)
词干 汉译名 定义 抗生素举例
rifa-rubicin -sporin -stat -statin -vastatin sulfa-
与微管蛋白结合,干扰有丝分裂 纺锤体的形成。
抑制有丝 分裂
抗生素概论
第四节 作用机制(六)
作用机 制 抑制能 量代谢 拮抗神 经传递 物质
抗生素
主要作用靶位
抗霉素A,杀稻 阻碍呼吸链的电子传递,抑 瘟菌素S,干蠕 制ATP合成酶 孢菌素 除虫菌素,双 氢除虫菌素 拮抗线形动物和节足动物的 神经传递物质-氨基丁酸,使 细胞神经麻痹,直至死亡
抑制 RNA生 物合成
抗生素概论
第四节 作用机制(五)
作用机制 抗生素 主要作用靶位
作用于细 胞内的阳 离子
离子载体类抗生素 (莫能菌 素、盐霉素等聚醚类,二、 三、四抗菌素等大环四内酯 类,缬氨霉素、白僵菌素等 肽类抗生素)
灰黄霉素,长春花生物碱
与细胞膜中的Na+、K+、Ag+、 Ca2+等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螯合 物,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透过性, 打乱细胞内的离子分布,使细胞 失去正常功能
b-内酰胺类
磷霉素
糖肽类 环丝氨酸 杆菌肽
抗生素概论
及细 抗菌 生细 素胞 的壁 作肽 用聚 部糖 位的 (生 示物 意合 图成 )途 径
抗生素概论
第四节 作用机制(二)
作用机制 抗生素 主要作用靶位
破坏微生 多烯类 物细胞质 膜功能 唑类抗真菌药物 托萘酯(发癣退) 多粘菌素B,粘杆 菌素 短杆菌肽S
抗生素的名词解释药理学

抗生素的名词解释药理学
抗生素是一种化学物质,可以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
它们是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但对病毒感染无效。
抗生素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杀灭细菌,例如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干扰核酸合成和蛋白质合成等。
抗生素的药理学涉及许多方面,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不同类型的抗生素有不同的药理学特点。
例如,口服抗生素可以通过肠道吸收,而注射抗生素可以通过肌肉或静脉注射给予。
抗生素还可以在血液循环中分布到不同的器官和组织中,如肺、肝、肾等。
在体内代谢后,抗生素可以通过肝脏和肾脏等器官排泄出体外。
但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的滥用与过度使用会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
这意味着细菌变得对抗生素不敏感,使得治疗感染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谨慎使用,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药理学抗菌药物的总结

药理学抗菌药物的总结
抗菌药物是一类药物,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其作用机制是抑制或杀死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
以下是药理学抗菌药物的总结:
1. 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来源于微生物的化合物,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四环素、氨基糖苷类等。
抗生素通常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如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阻断蛋白质合成等来发挥抗菌作用。
2.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包括咪康唑、氟康唑等。
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真菌的细胞膜合成、干扰真菌DNA合成等来发挥抗菌
作用。
3. 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病毒DNA或RNA的合成、阻断病毒的复制等来
发挥抗菌作用。
4. 抗寄生虫药物:抗寄生虫药物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
常见的抗寄生虫药物包括磺胺类药物、吡喹酮类药物等。
抗寄生虫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寄生虫的代谢、杀死寄生虫等来发挥抗菌作用。
总之,药理学抗菌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抑制或杀灭致病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治疗感染性疾病。
然而,药物的选
择应根据具体病原体类型、药物的毒副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的发展史
作者:刘丹平专业:生物工程学号:1044514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抗生素使用大国,我们是否了解抗生素的起源与发展?本文通过对抗生素的发展史的研究,总结了抗生素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抗生素的早期定义是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具有抑制它种微生物生长及活动,甚至杀死它种微生物的一种化学物质。
而它的现代定义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同时,抗生素分为天然品和人工合成品,前者由微生物产生,后者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获得的部分合成产品。
1、抗生素的出现
和许多其他药物一样,抗生素的使用比它的发现要早得多。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汉朝,人们就懂得用豆腐上的霉来治疗皮肤上的疮疖。
距今一千年前,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治疗腹泻、下利的神曲,三百多年前《天工开物》中提到的丹曲,就是最早的抗生素药物了。
在1877年,路易斯·巴斯德和罗伯特·科赫均注意到某些梭菌能抑制炭疽杆菌的生长。
不过这样的发现,除了在故纸堆中让人偶尔心念一动,对抗生素的发展没能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1929年,在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注意到实验室的葡萄球菌培养皿中,其生长速度被一种霉所抑制。
弗莱明将观察到的这一结果发表在1929年的学术期刊上,并把这种霉命名为青霉素(penicillin,盘尼西林)。
可惜的是,弗莱明没有进一步了解青霉素的治疗功效。
而在1930年末,牛津大学的弗罗利(Howard walter Florey) 和钱恩(Ernst Boris Chain)两人首先将青霉素用于临床,发现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着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保护动物体不受细菌感染的威胁。
1940年8月24日,两人在著名的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有关的学术报告。
由此,第一代抗生素诞生。
几乎就在同时,德国科学家首先进行了用化学合成物治疗病原菌的开拓性动物实验,终于发现了能杀死锥虫、对梅毒螺旋体有效、但对人体无害的“百浪多息”,即磺胺的前身。
磺胺具有强大的抑菌作用,它的研制成功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可以对抗病原菌的药物,具有划时代意义。
为此,它的发明者也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但不久,它的许多缺点就暴露了:比如,对链球菌虽然有很好的疗效,但对其他细菌却无能为力。
青霉素和磺胺的前后出现,掀起了人们寻找抗菌药物的热潮。
在他们中间,拉特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的塞尔曼·阿布拉翰·瓦克斯曼(Selman Abraham Waksman,又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所领导的实验室,取得了最为辉煌的
成就。
在他工作的四十年中,先后发现并合成了超过二十种抗生素(甚至抗生素这个概念都是他创造的)。
瓦克斯曼的成就不仅有数量,而且还有高度。
1943年10月19日,他的研究生艾伯特·沙茨(Albert Schatz)成功的从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中,提炼出了链霉素。
并在1944年11月20日首度经由人体临床试验证实,streptomycin可以治疗肺结核病人。
这就是第二个抗生素——链霉素的发现。
链霉素帮助人类第一次控制了结核病这个凶险的杀手,之后人们发现,它还能治疗鼠疫。
链霉素虽然抗菌范围狭窄,但是征服的都是让人谈虎色变的大家伙。
化学家们很快确定了链霉素的结构:一个N-甲基葡萄糖胺通过链霉糖和一个链霉胍相结合的大分子。
人们按图索骥,接着开发了一大批和链霉素药理相同的抗菌药物,它们都具有类似的化学结构,因此统称为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
2、抗生素的发展与繁荣
以链霉素的发现为起点,科学家们又从放线菌中陆续发现了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四环类抗生素,苄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小诺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红霉素、吉他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利福霉素等安莎类抗生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等多烯类抗霉菌抗生素。
由此,抗生素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
而抗生素发展的黄金时代又分为两个时期:传统抗生素的发展、半合成抗生素的发展。
传统抗生素的发展:
(1)β–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菌素
(2)氨基糖苷类:1943,Waksman发现链霉素;1957,Umezawa发现卡那霉素; 1963年, Westein发现庆大霉素
(3)大环内酯类:1952年,McGuire发现红霉素。
除这三类以外,其它天然抗生素也不断被发现并有些应用于临床,如:1939年,发现第一个抗真菌抗生素-灰黄霉素,其后又发现了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等;1947年,发现第一个广谱抗生素氯霉素;1948年,发现金霉素,代表四环类抗生素诞生,随后又发现土霉素、四环素;1957年,发现安莎类抗生素-利福霉素;1962年,发现林可霉素;1967年,发现磷霉素;1974年,我国发现具有独特结构的创新霉素等。
目前,临床应用的大多数天然抗生素是在50-60年代发现的。
半合成抗生素的发展:
临床上应用的抗生素有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耐药菌、过敏反应、毒性较大、活性较低等。
所以人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获得了半合成抗生素。
1959年,科学家由青霉素G通过酰胺酶裂解得到6-APA(6-氨基青霉烷酸),再由此得到各种半合成青霉素,包括耐青霉素酶的甲氧苯青霉素、耐酶可口服和注射的苯唑青霉素、广谱的氨苄青霉素等。
真正将半合成抗生素推向黄金时期的是半合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出现。
首先是由头孢菌素C制得7-ACA(7-氨基头孢烷酸),再由7-ACA通过反应得到各种半合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除了这两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抗生素被改造。
如:半合成氨基糖苷类:由卡那霉素经改造得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阿贝卡星、地贝卡星等。
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有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阿齐霉素、甲红霉素等。
对红霉素的结构改造工作最为活跃,在临床中具有较好疗效,如罗红、阿齐、甲红等,因为它们比红霉素具有更高的血药浓度、更长的半衰期和更好的生物利
用度及独特的抗菌范围。
四环类抗生素:从土霉素和去甲基金霉素改造为脱氧土霉素(强力霉素)和二甲胺四环素。
抗肿瘤抗生素的结构改造:如何克服抗肿瘤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是其结构改造的主要目标。
如从柔红霉素经结构改造得阿霉素和表阿霉素,不仅将低原来的毒副作用,其剂量也有所降低,已成为癌症化疗中首选药物。
抗虫抗生素阿弗米丁的半合成产品依弗菌素已被作为杀虫抗生素广泛应用于农业和畜牧业。
3、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名目繁多的抗生素今天已是医院、药房乃至家庭常备的药物。
然而,物极必反,过分依赖于抗生素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严重危害。
虽然抗生素的益处是显而易见,不容置疑的,但仍有些问题是必须注意的,即副作用和产生抗体。
抗生素所产生的副作用从轻度皮疹到严重贫血,甚至休克、死亡。
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往往使体内各处的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使耐药菌乘机在体内繁殖生长,导致二重感染,这种感染亦称“菌群失调症”。
也就是说,原本想用抗生素杀灭致病菌,结果反遭受更厉害的细菌感染。
其中,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二重感染的主要病源。
二重感染的主要表现为腹泻、发热和口腔霉菌感染。
这些耐药菌和特殊细菌的感染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由于抗生素应用普遍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国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
一份来自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报表中显示,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占了全部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的一半。
另外,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肠道内很多细菌受到抑制,这些细菌有些具有合成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的能力,因此,菌群失调后就可能导致维生素B复合物缺乏,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抗生素的种类比较多,引起的不良反应或者是严重的不良反应涉及到了身体的每一个系统,所以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抗生素产生抗体即有了耐药性,耐药性的产生没有严格的时间,一般的规律是药品使用的频率越高,耐药情况的出现就越快。
在泌尿系统感染治疗中,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的病人才会因用喹诺酮类包括如环丙沙星、泰诺必妥等而出现耐药情况,主要就是因为药品用量太大所致。
如果人们仍继续滥用抗生素,尤其是仍继续滥用“高档”抗生素,总有一天,我们,或者我们的子孙后代将生活在一个瘟疫横行却无药可救的悲惨世界中。
参考文献:
1、马誉溦抗生素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年12月
2、杨世杰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1月
3、周正任医药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3月
4、董传明抗生素头抱哇肪丙匹醋的合成研究中国抗生素杂志2007年8月
第32卷第8期
5、包括维基百科、百度百科在内的各大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