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

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

一、物理概念的特点

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人类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掌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运用概念并不断地发展与深化概念。

物理概念: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区别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然后把这些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是物理事实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学习又会与其他概念相联系,概念之间的这种互相关联着的逻辑关系,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

一般地讲,物理概念具有一下两个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一个概念的形成,首先是在观察和分析一系列事实和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并判断在这些共同特征中,哪些因素和我们研究的问题有关,哪些因素无关,抓住的特征是不是共同的本质特征;其次,对所作出的判断,还要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加以检验;一些复杂概念的形成过程往往还要经历一个推理过程。

【案例】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下列一些现象;天体在运动,车辆在前进、机器在运转、人在行走等。尽管这些现象的具体形态不同,但是撇开它们的具体形态,经过分析和比较,就会发现其共同特征,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在改变。于是,

我们把这一系列具体现象的共同特征抽象概括出来,定义为机械运动。

2.大量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

物理概念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质的规定性的概念,如运动、静止、固体、气体、蒸发、沸腾、电场、干涉、衍射等。要求明确它反映了什么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另一类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的概念(包括了描述性定义和测量性定义两部分),这一类物理概念又称为物理量。如速度、加速度、功、能、电场强度、电势、电磁感应等。要求明确它反映了什么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还要明确其量值是怎么规定的、量值的单位是什么。

【案例】机械运动的概念,实际上表述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动,这里归根到底涉及的仍是位置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加深对物理量及其意义的理解。

二、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

1.充分运用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一切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对学生来说,能直接感知的少,需要间接认识的多。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实验和其他直观手段来增加学生的感知机会,不断扩大他们的感性认识积累,这样就会为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形成提供前提条件。

【案例】对于“机械运动”概念的形成,可以列举:人在地上行走、汽车在马路上行驶、船在水中前进、木块沿斜面滑下、雨点下落

等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直观材料,经过比较、分析后,让学生认识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理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然后,把这种共同特征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形成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选择实验和直观材料原则:根据概念的不同,选择那些本质联系明显的、具有典型性的以及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材料。

其他途径:实物、模型、图表等,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运用教学课件,可以将许多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非常直观地展现出来,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概念。

2.突出概念的本质,明确概念的物理意义

给出概念的定义,须在学生对有关物理问题的本质有相当认识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切不可在他们毫无认识或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搬出来”“灌”给学生,然后再加以解释和说明。这种做法不仅不能使学生知道概念是怎么得来的,还会使他们产生“头脑制造概念”的错误想法。

对于许多容易发生混淆的概念,都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比较的根据是概念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一般来讲,把握不同概念的质的规定,就能得到它们之间的区别,而量的规定性往往反映了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

【案例】动能和动量

都是反映物体机械运动的物理量,他们都是用乘积定义法定义的,它们的大小都是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大小决定的。动能212

E mv =,动量大小P mv =。根据这两个公式可得出:

=或2=2pEm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动能和动量虽然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但动能是反映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一种做功的本领,它既可以通过做功来转移机械运动,也可以通过做功把机械运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运动,如热运动等;动量是反映物体运动量的大小,它只能在机械运动和机械运动之间转移;

(2)动能是标量,动量是矢量;

(3)动能的变化(转移或转化)是通过做功来实现的,而动量的变化〈转移)是通过冲量来实现的。

3.结合练习、复习,促使概念巩固与深化

可以布置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促使学生所学的概念得到巩固。在讲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后,还要进行阶段性的分类总结,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系统化、条理化,以便于灵活运用。

三、物理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采用多种方法形成物理概念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物理教学的方法与物理学家探索物理的方法基本上是一只的。不过物理学家寻觅的是直接经验,而学生是在教师的安排引导下,有目的地学习间接知识的,所以,物理教学不可能

像物理学家创立概念、发现定律那样事事都能亲身经历、实验。但是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来再现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

【案例】

(1〉类比方法:就是借助类比法来建立概念。如用水压类比电压,用电场类比磁场等:(2)理想化方法:例如,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突出了物体的质是和地球对

它的引力,忽略了物体的几何形状.空气的运动,突出了物体的质量和地球对它的引力,忽略了物体的几何形状、空气的阻力和周围物体对它的引力,并不考虑可能出现的偶然因素,从而将实际物体理想化、抽象化为一个只有质量的几何点,形成“质点”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3)推导法:就是依据概念之间的联系,由一个或几个慨念推导出另一个概念,例如,由速度、速度增量、加速度等慨念推导出相信加速度的概念。

2.注意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前概念”

所谓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物理概念之前,脑子里对这一概念形成的已有认识。例如,亚里士多德关于里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观点,虽早在17世纪已被伽利略和牛顿等人否定,但直到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讲“运动和力”的概念时,这种错误观点在学生头脑中仍屡见不鲜。因此,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要注意发现和剖析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前概念,点燃真理的火种,排除错误观点的千扰,扑灭谬误的灰迟,为形成清晰正确的物理概念扫清道路。

3.防止将物理概念同数学联系混为一谈,物理与数学有密切的联

系,数学是学习物理的工具,但是学生常常把物理概念数学化,把概念的物理意义湮灭在数学公式之中。

【案例】

有点学生有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出发,误认为电场强度就是“电场力F与检验电荷的电量q的比”,从而得出“电场强度决定与电荷所受的电场力与电荷电量”等错误结论。

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

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 一、物理概念的特点 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人类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掌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运用概念并不断地发展与深化概念。 物理概念: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区别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然后把这些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是物理事实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学习又会与其他概念相联系,概念之间的这种互相关联着的逻辑关系,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 一般地讲,物理概念具有一下两个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一个概念的形成,首先是在观察和分析一系列事实和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并判断在这些共同特征中,哪些因素和我们研究的问题有关,哪些因素无关,抓住的特征是不是共同的本质特征;其次,对所作出的判断,还要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加以检验;一些复杂概念的形成过程往往还要经历一个推理过程。 【案例】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下列一些现象;天体在运动,车辆在前进、机器在运转、人在行走等。尽管这些现象的具体形态不同,但是撇开它们的具体形态,经过分析和比较,就会发现其共同特征,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在改变。于是,

我们把这一系列具体现象的共同特征抽象概括出来,定义为机械运动。 2.大量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 物理概念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质的规定性的概念,如运动、静止、固体、气体、蒸发、沸腾、电场、干涉、衍射等。要求明确它反映了什么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另一类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的概念(包括了描述性定义和测量性定义两部分),这一类物理概念又称为物理量。如速度、加速度、功、能、电场强度、电势、电磁感应等。要求明确它反映了什么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还要明确其量值是怎么规定的、量值的单位是什么。 【案例】机械运动的概念,实际上表述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动,这里归根到底涉及的仍是位置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加深对物理量及其意义的理解。 二、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 1.充分运用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一切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对学生来说,能直接感知的少,需要间接认识的多。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实验和其他直观手段来增加学生的感知机会,不断扩大他们的感性认识积累,这样就会为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形成提供前提条件。 【案例】对于“机械运动”概念的形成,可以列举:人在地上行走、汽车在马路上行驶、船在水中前进、木块沿斜面滑下、雨点下落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 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 根底学问,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根底;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把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根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落实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识,但又不能答复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根底;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测、试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拟、沟通,最终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在第2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学问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

育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 技能目标学会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重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 “像”的概念,区分实像和虚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光的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光路可逆 二、导入 学生观看课本P54照片 设问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现外表平的镜子、玻璃板、外表抛光的金属板、安静的水面、大

物理概念教学设计

物理概念教学设计 ▲加涅 将行为主义学习论与认知主义学习论相结合的代表,从两大理论中汲取合理的成分,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引进现代信息论的观点和方法,从而成为认知学习理论流派中强调信息加工模型的代表人物。 ◇累积学习说 学习过程是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的先前的学习导致个体的智慧日益发展。"教学上主张给学生最充分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沿着仔细规定的学习程序,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知识学习可以看成动机阶段(预期)—了解阶段(注意和选择性知觉)—获得阶段(编码储存通道)—保持阶段(记忆储备)—回忆阶段(检索)—概括阶段(迁移)--作业阶段(反应)—反馈阶段(强化)的这样的一条链条。 加涅认为,外部事件可以使用激化、维持、促进或者增强学习的内在过程的种种方式加以计划和执行。这个过程就是教学过程。加涅把与上述学习过程有关的教学过程也划分为8个阶段。 ⑴动机阶段:一定的学习情境成为学习行为的诱因,激发个体的学习活动,在这个阶段要引发学生对达到学习目标的心理预期; ⑵了解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学的措施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提供刺激,引导注意,使刺激情境的具体特点能被学生有选择地知觉到; ⑶获得阶段:这个阶段起着编码的作用,即对选择的信息进行加工,将短时的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持久状态; ⑷保持阶段:获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之后,以一定的形式(表象或概念)在长时记忆中永久地保存下去; ⑸回忆阶段:这一阶段为检索过程,也就是寻找储存的知识,使其复活的过程; ⑹概括阶段: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这一阶段涉及到学习的迁移问题; ⑺作业阶段:在此阶段,教学的大部分是提供应用知识的时机,使学生显示出学习的效果,并且同时为下阶段的反馈做好准备; ⑻反馈阶段:学习者因完成了新的作业并意识到自己已达到了预期目标,从而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加涅认为:"值得注意的是动机的强化主宰着人类的学习,因为学习动机阶段所建立的预期,此刻在反馈阶段得到了证实。"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 物理源于生活也必须应用于生活。可以说,物理知识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高中物理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高中物理教案1 一、课题:万有引力定律 二、课型:概念课(物理按教学内容课型分为:规律课、概念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2.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六、教学法:合作探究、启发式学习等 七、教具:多媒体、课本等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以前对月-地检验部分的学习,明确既然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对地面物体之间具有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引力。这里进一步大胆假设:是否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力? 引发学生思考:很可能有,只是因为我们身边的物体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我们不易觉察罢了,于是我们可以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然后在学生的兴趣中进行假设论证。 (二)进入新课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0页万有引力定律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日对地、地对月、地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都是其实例。 2.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并注明每个符号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的质量的乘积成下比,跟它们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F为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单位:N.m1、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单位:kg,r 为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单位:m。G为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 N·m2/kg2,它在数值上等于质量是1Kg的物体相距米时的相互作用力,单位:N·m2/kg2.

中学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范文

中学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范文 【知识单元分析】 计算路程、时间的题目中常见的问题: 1.不写出所依据的公式,对于不同的速度、路程、时间不用带不同 脚标的符合表示. 2.没有统一单位. 3.在计算过程中没注明单位. 4.不使用作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复杂的问题. 5.做题的格式不合理,容易出错. 解题的一般思路 1.分析题意,想象物体的运动情况,看清题目中的已知量和待求量.2.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公式、数学知识等分析,对于较复杂的问 题应当画出参考图建立物理图景,分析物理过程. 3.按照例题的格式,把已知、求、解、答的过程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度公式和公式变形 方法一:小学曾学习过公式的变形,可以让学生直接根据速度公式得出,对于公式中的物理量应当注明单位,并注意到可以根据题意使用m、s、m/s和km、h、km/h.

方法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可以用下述的方法实现,列出一个例题:如果汽车以50km/h的速度运动,由日常生活经验和数学的知识可以计算1小时、2小时、3小时后通过的路程,答案见副板书1.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总结出路程和时间的计算公式. 二.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1.【例题1】已经测出自己正常步行的速度是1.2m/s.从家门到校门要走15min.那么上学要走的路程大约是多少? 2.【例题2】郑州到上海的.铁路长约1000km,从郑州到上海要运行14h到达.南京到郑州的铁路长约700km.设火车在铁路上运行的速度相等,求从郑州到南京的时间. 本题要注意的问题是: (1)较复杂的问题要用参考图分析,参考图见副板书2.由于小学的一些计算题有用图分析的问题,所以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自行画出参考图,教师分析每个学生的图,指出其正确和错误的地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列出物理量时应当注意在物理量符合上注明脚标,见副板书上的表示. (3)建立等量的观念,在本题中速度是相等的,所以可以用计算全程的速度后用于计算郑州到南京的时间. 探究活动 实践探究:体验运动的感觉

物理概念的教学设计

物理概念的教学设计 物理概念的教学设计:如何有效地传授学生核心概念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教师需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物理概念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之初,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所学概念。例如,在教授“牛顿第二定律”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点: 1、学生能够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并理解其含义; 2、学生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力、质量、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例如,教师可以使用演示实验、互动游戏、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 教师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导入、新课讲解、巩固提高等环节。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或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新课讲解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实例,通过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巩固提高环节,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练习和活动,以检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四、制定科学的评估方法 教师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估方法,以了解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情况。评估方法可以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等。通过这些评估方法,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和改进。 五、注重学生的反馈和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和参与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和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总之,有效的物理概念教学设计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制定科学的评估方法,并注重学生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篇一: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二力的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通过作图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请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举例: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进行新课 一、共点力的概念: 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9篇)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9篇) 高二上册物理教案篇一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达式; 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库仑定律得出的过程,体验从猜想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通过间接手段测量微小力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及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点电荷的研究,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意义; 2、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 1、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 2、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和内容】 变压器是交变电路中常见的一种电器设备,也是远距离输送交流电不 可缺少的装置。在讲解变压器的原理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从电磁感应的角 度说明:原线圈上加交流电压产生交流电流,铁芯中产生交变磁通量,副 线圈中产生交变电动势,副线圈相当于交流电源对外界负载供电。要向学 生强调,从能量转换的角度看,变压器是把电能通过磁场能转换成电能的 装置,经过转换后一般电压、电流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学生认为变压器铁 芯是带电的。针对这种错误认识,可让学生根据电磁感应原理,经过独立 思考了解到变压器铁芯并不带电,铁芯内部有磁场(铁芯外部磁场很弱)。 变压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课本中介绍了一些,教学 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介绍,或看挂图、照片、实物或参观,以开 阔学生眼界,增加实际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变压器的构造。 (2)理解互感现象,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3)理解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电压与匝数的关系,能应用它分 析解决有关问题。

中学物理概念教学设计常用模式7篇

中学物理概念教学设计常用模式7篇 中学物理概念教学设计常用模式7篇 为保证教学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同一个教师设计的教案也会不同。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收藏转发。 中学物理概念教学设计常用模式篇1 一、教学思想: 《杠杆》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教学中从活动比赛拔钉子引入,通过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来激发学生的动手愿望。在活动中认识人类对工具的了解与依赖。然后给学生提供羊角锤、螺丝刀等工具,让同学们自己选择工具参加比赛。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哪一种方法更方便、省力 ,从而引出简单机械的使用,杠杆的定义、认识杠杆的几个要素,并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然后步步深入教学。 二、教学任务: “杠杆”一节在本教材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既是前面“力”内容的延伸,又是后续内容“其他简单机械”探究学习的开始,本节的学习任务我把它分成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完成对杠杆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认识有关杠杆的五要素,第二部分是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处理、归纳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阶段,已经具有一定观察、思考分析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进步。尤其是通过一段时间对物理的学习对物理实验充满着好奇心和兴奋感,并能利用已有知识积极主动交流、讨论,同时他们对新事物又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乐于参与活动,许多学生已经能较熟练地应用研究方法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共6篇)

篇一: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磁感应强度》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感应强度b的物理意义。 2、了解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1、通过对电场的研究方法类比探究描述磁场的物理量。 2、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磁场力与电流及长度的关系。 3、通过演示实验,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徐军 二、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 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本节的重点。 三、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 在引入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时,基于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让学生首先回忆在学习电场强度时的探究方法。 四、设计和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 办代替。 通过上面的复习我们可以得到磁场的探究方法,即从磁场的基本性质出发,通过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来寻找描述磁场的物理量。可以通过小磁针的北极受力来规定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但是因为小磁针有南极和北极,而不是磁单极子,两极受力会平衡,所以无法通过小磁针受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磁场对电流元的作用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五、教学手段 蹄形磁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流表、金属杆、导线、铁架台、投影仪、投影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如下表所示,填充电场中内容,并猜测磁场中填充内容: (二)引入新课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板书) 电场和磁场都是客观存在的。 问题:磁感应强度的大小能否从小磁针受力的情况来研究? 同学分析讨论后结果:不能。因为小磁针不会单独存在一个磁极,小磁针静止时,两个磁极所受合力为零,因此无法从小磁针受力的角度确定磁场的强弱。 研究电场时我们通过试探电荷受到的力与电量的比值定义电场强度。在物理学中,把很短一段通电导线中的电流i与导线长度l的乘积il叫做电流元。但要使导线中有电流,就要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5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5篇) 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 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图示。 2、重力产生的原因,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 [知识探究] 一、力和力的图示 [问题设计] 做一做以下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钢球在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铁,小钢球靠近磁铁时; (2)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 (3)分别用手拉和压弹簧。

答案 (1)小钢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2)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 (3)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要点提炼] 1、力的特性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 独立存在。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 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3)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说明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 3、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 ①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 中为了方便,常把物体用一个点表示)。 注意(1)标度的选取应根据力的大小合理设计。一般情况下,线段应取2~5个整数段标度的长度。(2)画同一物体受到的不同力时要用

物理课堂经典教案(精选5篇)

物理课堂经典教案(精选5篇) 物理课堂经典教案精选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 can wait, belt up!》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 ②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 ③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根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方案(精选7篇)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方案(精选7篇)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方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 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 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 2.交流总结; 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环节三】创设情境,建构速度概念 教师提出新问题: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1.创设情境 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 28min,怎样比 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启发: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其中一个量设置成一样呢? 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计算两位冠军每1s内运动的路程,每一个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就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情况下进行比较。

物理概念教学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物理概念教学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标题: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设计目标: 1. 帮助学生掌握光的反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和创新能力。 教学设计: 阶段一:导入(15分钟) 1. 引出问题:请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我们能看到镜子中的自己?” 2. 引导探究:通过让学生进行简单实验,观察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引导学生注意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线的方向变化。 3. 引入专业术语:提出“光的反射”的概念,并给出简单定义。 阶段二:概念解释(20分钟) 1. 讲解光线的传播路径:通过示意图和实物镜子,讲解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概念,并说明它们的关系。 2. 规律总结:提出反射规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解释“角”的概念,并通过示意图演示反射角的测量方法。

阶段三:实验研究(30分钟) 1.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研究,观察不同入射角度下光线的反射情况,并验证反射规律。 2.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带刻度盆、直尺、反射镜片、激光笔等材料。 3. 实验步骤: a. 将带刻度盆放置在桌面上作为参照; b. 在盆上固定反射镜片; c. 将直尺放在反射镜前方,作为入射光线的路径; d. 调节直尺角度,改变入射角度,并观察光线的反射情况; e. 记录实验数据,并验证反射规律。 阶段四:巩固与拓展(25分钟) 1.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典型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并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答案。 2. 拓展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如“为什么不同材料的反射光线的强弱不同?”、“什么是全反射?”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阶段五:课堂总结(10分钟) 1. 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的反射规律。 2. 提出任务: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光的反射的理解,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物理概念的探究教学设计

物理概念的探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探究物理概念的本质和形成方式。 2.学会使用物理概念,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 3.创设探究性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 物理概念的定义、特点、本质及其形成方式 三、教学设计 课堂探究 1.引入 学生掌握新的概念时,往往没有切入点,也无法理解重要性,因此在引入时,应该直接释放课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掌握新的核心概念。 建议活动:一道经典的物理问题是:为什么汽车行驶时人感觉车内向后倾斜?请结合大家的实际经验,思考该问题。通过集体讨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理论,并探究规律。回归问题:这是物理学的内容还是技术?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物理概念? 2.探究阶段 在探究阶段,主要对物理概念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定义、特点、本质和形成方式。 建议活动:课件讲解,图片展示,图表解释,模型实验,文献阅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让学生全面了解物理概念的特点和本质。 3.实践应用阶段 在实践应用阶段,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并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建议活动:通过大量的实际场景,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从中寻找规律,并探究物理概念对其他学科的启示。 四、教学评价

在教学结束之后,进行教学评价,评价学生在本次探究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应用的能力等。 建议活动: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让学生分享所获得的心得和体会。同时,老师也可在课堂上不断补充和梳理概念,从中挑选需要加强的地方进行讲解和实践,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同时,方法也需要进行不断探索和改进,使之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物理优质课31篇教案

物理优质课31篇教案 教案标题:物理优质课31篇教案 教案1:力的引入与认识 年级:初中一年级 课时:1课时 目标: 1. 了解力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力的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力的认识; 2. 概念引入:讲解力的定义和种类; 3. 实验操作:设计简单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4. 计算方法:教授力的计算方法和单位; 5. 总结与归纳:学生进行小结,归纳力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6. 拓展:提供一些力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教案2:光的传播与反射 年级:初中二年级 课时:1课时 目标: 1. 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2. 掌握光的反射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光的传播现象引发学生对光的认识; 2. 概念引入: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3. 实验操作:设计实验,观察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4. 反射规律:讲解光的反射规律和角度关系; 5. 实践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 总结与归纳:学生进行小结,归纳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7. 拓展:提供一些光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案3:电路与电流 年级:初中三年级 课时:1课时 目标: 1. 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和电流的概念; 2. 掌握电流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电路的应用引发学生对电路的认识; 2. 概念引入:讲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和电流的概念; 3. 实验操作:设计简单电路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电路的存在和电流的流动; 4. 电流计算:教授电流的计算方法和单位; 5. 电流的影响因素:讲解电流受电压和电阻的影响;

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共6篇)

篇一: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与分析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与分析 《磁感应强度》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感应强度b的物理意义. 2、了解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1、通过对电场的研究方法类比探究描述磁场的物理量. 2、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磁场力与电流与长度的关系. 3、通过演示实验,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徐军 二、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 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本节的重点. 三、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 在引入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时,基于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让学生首先回忆在学习电场强度时的探究方法. 四、设计和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 办代替. 通过上面的复习我们可以得到磁场的探究方法,即从磁场的基本性质出发,通过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来寻找描述磁场的物理量.可以通过小磁针的北极受力来规定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但是因为小磁针有南极和北极,而不是磁单极子,两极受力会平衡,所以无法通过小磁针受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磁场对电流元的作用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五、教学手段 蹄形磁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流表、金属杆、导线、铁架台、投影仪、投影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如下表所示,填充电场中内容,并猜测磁场中填充内容: 〔二〕引入新课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板书〕 电场和磁场都是客观存在的. 问题:磁感应强度的大小能否从小磁针受力的情况来研究? 同学分析讨论后结果:不能.因为小磁针不会单独存在一个磁极,小磁针静止时,两个磁极所受合力为零,因此无法从小磁针受力的角度确定磁场的强弱. 研究电场时我们通过试探电荷受到的力与电量的比值定义电场强度.在物理学中,把很短一段通电导线中的电流i与导线长度l的乘积il叫做电流元.但要使导线中有电流,就要把它连接到电源上,所以孤立的电流元是不存在的.

初中物理教案(8篇)

初中物理教案(8篇) 初中物理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复习 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结构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我们去商店购买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 1、质量 ①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表示。 注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 ②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 1kg=103g,1g=103mg,1t=103kg ③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 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 ④认识一些物体的质量(P9) 2、质量的测量 ①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实验室用) 磅(秤)、杆秤(生活中用) ②认识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b、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速度和加速度公开课教学设计5篇

速度和加速度公开课教学设计5篇 速度和加速度公开课教学设计1 九年级物理《速度》一课的教学,一般我们物理教师会采用教材的安排,让学生观察大量的运动物体的图片或视频材料,感受运动物体的快慢来引入速度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反应看虽然不错,但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早已司空见惯;有的学生对材料还会产生相似联想,思维不知在何方;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对速度问题他们在小学就已经学好了,无须重复学习.我对《速度》这节概念课的引入做了如下改进: 1.没有给学生准备任何观察的材料. 2.设计了四个问题,让他们展现思维的火花. 教学课例: 问题一:我们学习速度这个物理量,它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同学们对速度似乎了解的很透彻,假如你骑自行车上学,你一下子超过了行人,你比他快;马路上的小车一下子超过了你,它比你快.似乎快慢是必然的,实际.......对他们快慢的比较在你的大脑里经历了一系列思维判断后得出的.请问:你知道你是怎么比较它们快慢的?(学生基本上是瞠目结舌,这个问题已经紧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思考了,教师不做任何解释) 问题二:在运动场上,百米赛跑中,观众和裁判是如何比较运动员的快慢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很顺利的得出比较它们快慢的方法(1)相同时间比较路 程;(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学生归纳得出后回到问题一,让学生自己解决) 问题三:假如在我们学校运动场上400米的冠军和奥运会上马拉松的冠军,要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又该怎么比较?(学生根据问题二的结论,要求教师给出他们运动的时间加以比较.教师给出时间让学生计算,然后归成两类) 问题四:假如让你去给速度定义,统一它的算法,你应该怎么来定义速度?(学生基本上各抒己见,分成两派.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定义和算法)

物理教学设计模板(共5篇)

物理教学设计模板(共5篇) 第1篇: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模板 (一) 此模板适合当前班级集体授课形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考虑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要注重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基于“教”的课堂教学设计表由4张基本表格组成(见5~8页),在填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章节名称 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或课)的顺序和名称填写。 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如果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两堂以上的课(我们把它称为学时)才能完成,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既可以统一设计、分段教学;也可以按学时分别设计、各成体系。 如《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原子,统一设计时章节名称可填写为:§2.2原子;分别设计时则为:§2.2原子(第一

学时)和§2.2原子(第二学时)两个设计表。 2.计划学时 按照设计的授课实际需要填写。如上述统一设计,需要两堂课来完成“原子”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计划学时”栏中应填写“2”;若按照第二种分学时的设计方案,则在对应的“计划学时”栏中填写“1”。 3.教学目标 应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包括了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3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情感目标,应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势利导、自然贴切。若本节课(尤其是理科的一些章节)和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则不必挖空心思搞形式主义。 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它和表下方的各知识点学习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学习目标的简单相加。 另外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涉及的范围要和上面“章节名称”栏中所确定的范围相符合。如果是一节(课)的统一设计,教学目标也应是整节(课)的;若是按学时分别设计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