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视野下的语境与翻译之间对等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研究【摘要】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视角,探讨了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的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接着,对功能对等理论的概念和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的定义进行了阐述。

在通过对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探讨和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的对比分析,探讨了不同翻译策略的差异和优劣势。

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翻译策略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在总结了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工作的启示和对语言文化研究的贡献,同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对于探讨翻译策略在语言文化之间的转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概念、定义、翻译策略探讨、对比分析、实例分析、启示、贡献、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过去的研究中,虽然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应用,但对于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的研究仍有待深入和系统的探讨。

本研究旨在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出发,对语言文化翻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跨文化翻译工作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指导和方法。

通过对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语言文化翻译策略进行探讨和实证研究,本研究旨在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提升作出一定的贡献。

1.2 研究意义语言文化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这一领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差异和联系。

通过对翻译策略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同一概念的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增进对各种文化之间的尊重和理解。

研究语言文化翻译策略有助于提升翻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对于信息传递的成功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翻译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研究语言文化翻译策略对于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具有积极意义。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研究语言文化翻译策略可以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

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

语言学与翻译翻译有助于本国文化的发展。

这一点,老一辈的翻译家们已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许多新字眼、新的句法就是通过翻译外文而产生的。

在古代的中国文字中,哪有“沙文主义”(chauvinism)、“罗曼蒂克”(romantic)、“俱乐部”(club)、“盘尼西林”(penicillin)等词语?由于很多新的词语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某些事情,所以我们接受并运用了,有时甚至不知道它们是从外语中翻译过来的。

►同样地,英语中有很多词语(尤其是习语)也是源于外国语言,特别是西方语言,如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等。

汉语中有部分词语也被译成英文,受到广泛的应有,并且很多已被列为正式的英语。

例如英语中的“茶”(tea)就是由福建话音译为英语的。

近年流行于外国的kung fu(功夫)和势将流行的wu shu(武术)也会逐渐被吸收进英语中去。

►有些词语和习语由于用途广或意义佳,所以更可能从一种语言翻译成为另一种语言之后,再被子译为第三或第四种语言。

如英语中的sour grape来自希腊的《伊索寓言》,汉语又从英语中直译过来,成为“酸葡萄”,同样用来表示“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

1.1 理论语言学与翻译►从全球的角度看,当代语言学的分支很多,带有“语言学”字样的学科或专业名称就有: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等。

还有一些不带“语言学”字样的,如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会话分析、语篇分析等。

一般把这些不带的称为理论语言学,那些带的称为应用语言学。

理论语言学跟应用语言学的区分是不能反映当代语言学的特色的。

这是因为所谓的应用语言学本身也有很多理论问题,同样理论语言学也有许多应用成分。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当代语言学比成一盏发光的灯:核心是语言学的传统研究领域如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句法学和语义学,核心的外围是一些新兴分支如语用学、会话分析、语篇分析等。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语境对等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语境对等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语境对等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属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范畴,该理论强调在语境中理解语言。

这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有益启示,我们可以依据关联理论来阐释翻译活动及翻译的本质特征。

本文运用语境及关联理论分析翻译中的误译、“对等”与“非对等”问题。

标签:关联理论语境语境对等一、引言“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范仲英,1994:13)。

而传统中有关直译、意译,形式翻译、内容翻译,归化、异化等二项对立的争论,都有一个被忽略的要素,即翻译活动进行的语言环境。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意识到在翻译过程中语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探讨翻译中误译、“对等”与“非对等”的现象。

二、关联理论概述随着语言研究的发展,传统的以语言结构本身为重点的语言学研究开始慢慢转向语义研究,语言学家们开始注意到语境对于语义理解及表达的重要意义。

早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J.Austin就创立了言语行为理论,奠定了语用理论研究的基础,后来的美国哲学家Grice提出了会话含义、合作原则及其相关准则等概念,推动了语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语用学终于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1986年,Sperber和Wilson合作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提出关联理论,这是对Grice合作原则的发展,在语用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关注的焦点是认知与交际,其理论基础是把交际看作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推理过程,从根本上指出了交际的本质,正如Sperber和Wilson在书中所说“每一个明示交际行动,都传递着一种假定:该行动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

关联理论提出语言交际是由思维支配的认知活动,人的认知追求最大关联(maximal relevance),而语言交际则讲究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

探析言语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对等

探析言语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对等

探析言语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对等概述翻译对等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关键概念,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的一种平衡关系。

在翻译过程中,保持翻译对等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确保译文符合原文的语言表达、意义和文化内涵。

言语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该领域主要涉及到人类语言的结构和使用。

本文将探讨言语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对等问题,分析其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翻译对等的实现方法和技巧。

翻译对等的定义翻译对等,即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理解为翻译的一种方式。

它要求译文的意思、语法和风格等方面都与原文精确一致。

然而,在实际翻译中,这样的要求有时很难实现,因为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和语言差异,以及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都会影响翻译对等的实现。

翻译对等的实现方法要做到翻译对等,翻译人员需要根据源语和目标语的母语程度,结合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来处理翻译问题。

以下是一些实现翻译对等的方法:相似词汇的运用在进行翻译时,译者可以运用一些相似的词汇来表达原文的意思,尽可能保证译文和原文之间的对等性。

例如,汉语中的“航天员”可以翻译成英语中的“astronaut”,它们都是指太空飞行员的意思,因此翻译对等性就得到保证。

对等结构的运用在翻译过程中,许多语言有着不同的结构和用法。

如果采用翻译对等的方法,翻译者可以选择相似的结构和用法来表达原文的意思。

例如,汉语中的“红色旗帜高高飘扬”可以翻译成英语中的“the red flagflies high”,语言结构和用法都类似,因此达到了翻译对等的效果。

加入文化内涵的翻译在翻译时,文化内涵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为了符合原文的特点,翻译人员可以将文化内涵加入到翻译中。

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可以翻译成英语中的“Mid-Autumn Festival”,它不仅传达了节日的意思,还体现了文化方面的内涵。

翻译对等的重要性翻译对等在翻译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语言表达的一致性保障语言表达是翻译的核心要素之一。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对等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对等

英汉翻译中的语用对等摘要众所周知,英汉翻译除了考虑字面意义的传达和对等外,还要结合英汉社会文化背景译出其字面意义背后的语境意义或者言外之力,以求实现翻译中的语用对等。

这里我们就英汉翻译中如何实现原语与目标语之间言外之力的语用对等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语境;言外之力;语用对等目前,就像翻译理论家许渊冲所说的那样,“全世界有十多亿人在用中文,又有约十亿人在用英文,所以中文和英文是全世界用得最多的文字,中英互译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翻译”(许渊冲,2005)。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中英互译首先要解决其理论问题。

关于翻译理论,我国许多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例如,清代严复首先提出,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傅雷则提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等。

翻译理论家奈达则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这里的对等概念不单是词汇的字面意义、语言结构、和语体上的统一,也包括语用意义上的对等。

语用翻译应该使原作和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达到等值效果或称为语用等值。

这里的语用等值概念实际上和钱钟书所倡导的翻译“化境”,以及傅雷的“神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语言结构与表达的语用对等翻译奈达认为,语言之所以相同,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互不相同的形式,因此翻译中如要保存原作的内容,就必须改变表现形式。

语用对等,则主要是指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必须变通两种语言在词汇、社会文化内涵和表达结构上的字面意义上的对称性,实现翻译的语用等值。

实际上,实现语用对等首先要做到语言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和话语蕴涵(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上的对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Austin(1969)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语言不再是意义的简单思辨,而是行为活动的具体表现。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当保持源语和目标语的功能等效。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语言文化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语言与文化的翻译研究,功能对等理论提供了一种系统的理论框架,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化之间的联系。

在当今社会,跨国合作、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于语言翻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翻译方法往往难以完全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而功能对等理论的引入为翻译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对功能对等理论在语言文化翻译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对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1.2 研究意义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研究是翻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功能对等理论视角的语言文化翻译策略研究更是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

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和运用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

在现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社会背景下,翻译不仅涉及到文字之间的转换,更需要考虑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传达和沟通。

研究功能对等理论下的语言文化翻译策略,对于促进各国间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可以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标,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推动各国之间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为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提出了一种“功能对等”的翻译策略。

该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功能,而不是简单地译出字面内容。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读者在目标语言中得到与原文相同的效果和体验,而不是简单地将原文逐句翻译成目标语言。

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翻译中的“等效原则”,即在保持原文意义及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寻求目标语言表达方式。

这种翻译策略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目的是为了让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达到相似的功能和效果。

语境分析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及作用研究

语境分析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及作用研究

语境分析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及作用研究[摘要]因为人类语言总是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进行和发生,所以语境(context )在语用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对英汉翻译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

另外,英汉翻译是一种需要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际行为,而语境(context )又可以分为多种,比如有语言语境、文化语境及情景语境等。

在英汉翻译中,不管是那种语境都会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因此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对语篇的语境进行分析,从而能够使译者能正确把握原文,寻找到最适合的翻译手法和策略,使英汉翻译达到恰如其分的目的。

[关键词]语境分析;英汉翻译;影响;作用[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周丁丁(1980-),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英汉翻译。

周丁丁(黎明职业大学,福建泉州,362000)语境(context )在英汉翻译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甚至可以说对语境的理解把握程度制约着英汉翻译的水平和质量,而英汉翻译又是依靠语境进行的,所以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对语境从形式到内容、从达意到传情等多个角度进行仔细分析,以便能有效把握和理解译文,从而达到能完整和正确地表达出译文的应有的思想和信息的目的。

一、语境的概念内涵阐释语境(context )在语用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1923年,英国的著名人类学家B.Malinowski 就提出了“语境”(context )的概念,他认为语境可以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两类。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可以说语境(context )是影响译文质量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因为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涉及两种语言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在依托不同的文化的基础上的相互融合。

那么如何来界定语境(context )的概念内涵呢?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简言之,语境就是语言所使用的环境,当然这里说的语境有可能是单词或短语等类似的语言语境,同时也可能会是在语用使用中有着特别意义的社会背景及文化内涵等非语言语境。

对照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英范畴对应研究

对照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英范畴对应研究

对照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英范畴对应研究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而对于不同的语言,它所包含的范畴和意义也有所不同。

因此,语言研究者们对于语言中的范畴对应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而在这其中,汉英两种语言的范畴对应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研究领域。

一、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范畴对应问题范畴对应是语言翻译和语言教学中重要的问题。

它指的是两种语言中相近的语义范畴,它们在意义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不完全相同。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着许多相似的语义范畴,但它们之间又有所不同。

举个例子,汉语中的“绿色”和英语中的“green”这两个词,从表面上看,它们都表示了同一个事物——绿色。

但是,从实质上看,这两个词却有所不同。

在汉语中,“绿色”这个词不仅仅是指绿色本身,还包括了与绿色相关的其他概念,比如健康、环保等等。

而在英语中,“green”这个词更多地是用来表示一个颜色,它往往和其他词语搭配在一起使用,比如green tea(绿茶)、green light(绿灯)等等。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汉语中的“绿色”和英语中的“green”在意义上虽然有所相似,但又有很大的不同。

二、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范畴对应分类在对汉英范畴对应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以下几类。

1.表达方式不同的词语这种情况指的是汉英两种语言中表示同一意义的词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比如,在汉语中,“我爱你”可以表示深刻的爱意,而在英语中,直译过来就是“I love you”,这个词组的程度远不如汉语的表达方式深刻。

2.部分对应词语这种情况指的是汉英两种语言中,同一语义范畴中存在一些相近的词语。

比如,汉语中“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等词汇,在英语中分别对应为“father、mother、son、daug hter”,这些词语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但又各自有其独特的语义。

3.完全对应词语这种情况指的是汉英两种语言中,同一语义范畴中存在完全对应的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视野下的语境与翻译之间对等关系研究
作者:李孟君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2期
【摘要】想要做好翻译工作,就要仔细研究文章的语境,两者之间的对等关系已经成为语言学中的重要课题。

通过分析语境的含义及功能,从语言学的视野下来研究语境与翻译的关系,是本文将要重点阐述的内容。

【关键词】语言学语境翻译
文章及其他文学作品,都是根据作者的内心想法,运用语言学的规律表达出来的。

译者将要准确地还原作者的本意,就要认真理解原文内涵,推敲作者的想法,通过语言学规律,尽量排除不必要的词汇和语句,才能真正地将文章原汁原味地翻译过来。

这个过程就是语境在翻译工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想要做好翻译工作,就一定要面对语境研究,两者之间的对等关系将是本文的研究核心。

一、语境的含义与分类
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及背景,所使用的文字和语言,涉及到的每个角色之间的关系,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语境。

在文章当中这些要素依然有所体现,并且还包括了对上下文的联系,通篇文章的内涵等其他的要素。

可以说,人类的话语行为,都是处在语境当中的。

在不同的角度下,可以对语境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主观语境和客观语境、真实语境和虚拟语境、显现语境和隐性语境等等,这恰好说明了人们对于语境的分析已经越来越深入。

本文对于语境的分析角度则又有所不同,从基本功能的角度出发,将语境分为制约性语境和解释性语境。

制约性语境是指语境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所形成的限制作用,即在特定的环境下,需要使用固定的语言来进行表达,否则就会产生歧义。

例如在正式的场合里,见面时不应当称呼朋友的绰号或者昵称,这样既容易引起周围人的反感,也会使对方误会。

解释性语境的主要作用是解释情景和消除歧义,即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含义,想要准备理解该词语的正确含义,就不能脱离它所处的语境。

翻译是一项关于语言表达和信息传递的活动,它涉及到了大量的语言交流,经常需要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之间进行转换。

因此,一定要仔细考虑如何使用语境的功能,灵活运用各种词语来准确诠释作者的本意,使读者能够清楚地接收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这也是一名合格的译者应当尽到的本分。

二、语境与翻译的关系
1.语境与词义。

语境所具有的解释性功能,使得语句与语境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想要准确地理解语句的含义,就必须根据其所处的语境来进行考量。

而语句又是由多个词语所组成
的,因此,正确的词义,就好比规格统一的基石,共同组成了宏大的篇章。

翻译的工作,就是将每个词语的含义恰当地传达出来,如同加工那一块块的基石一般,丝毫不得大意。

词语是存在于语句当中的,而语句又与语境相依附,所以对词义的翻译也需要联系语境,两者不可分离。

在英语中,一些常用的词汇往往会具有多种不同的含义,有时甚至会因为语境的不同而衍生出新的含义,例如“hot”一词,它的基本词义是“热”,但是语境的变化会造成词义的不同,常用的词义有“火辣”“火爆”“急躁”等,在翻译的时候要灵活应对,不能拘泥于基本的词义,如果将这个词语的意思直接翻译过来,肯定不能准确表达其所在语句的含义,给读者理解文章造成了困难。

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译者联系上下文,考虑其语境,推敲出最佳的词义来进行表达。

2.语境与语篇。

语篇即指整篇文章或整部著作,语境与语篇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情景上,例如时间、事件、地点、人物等等,一些简单的对话或者语句,处在不同的情景下,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不能仅解释词汇和语句的意义,更要从整篇文章的立意出发,考虑语篇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对其中的人物有所了解,甚至对作者的心理变化进行一定的揣摩,这样才能将语篇的真实含义表达出来。

如果说词义是翻译工作的基石,那么语篇就是主要框架,任何翻译工作都要在这个框架之内,不得脱离它的约束。

译者必须从语篇的角度出发,才能翻译出与原文最相近的文章,准确传递作者的思想。

3.语境与文化。

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是指其语言文字,更是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的体现。

有时翻译工作出现停滞,往往是因为较大的文化差异导致翻译工作走入了僵局,特别是在语境上的不同,最容易产生交流障碍。

可以说,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语境,它包含了使用语言的群体,而群体所表现出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都有着诸多不同。

如何实现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每一位译者苦心追求的理想目标。

翻译的工作不仅要求对语言有着很好的掌握,更要对其所在的文化十分熟悉,能够深入接触到其核心思想,这样在翻译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

比较典型的就是中文诗词的翻译,无论从词义还是语篇都难以做到准确表达,唯有熟悉诗词文化背景,深刻了解诗词韵律和美感之后,才能运用最合适的语言来进行翻译。

三、总结
随着人类对于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语言学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促进了各种语言之间的交流互动,为语言的多维性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

新的语言体系研究已经逐步转移到了实践应用方面,对语境的分析也成为了语言学的研究重点。

从本文可以看到,语境对与翻译工作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两者之间形成对等关系的基础,只有正确理解文章含义和作者意图,斟酌推敲字句段落,才能将翻译工作做好,从而为更好地把握语境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秦德军.从语言学的观点看语境与翻译的关系[学位论文]硕士,2003.
[2]马翔.语言学视野下的语境与翻译之间的对等关系研究,201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