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地位

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地位
以人为本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之一。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要以人民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全面能力的增长。
以人为本意味着要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人的尊严,加强社会公正和公平,推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惠及全体人民。
这一理念要求我们关注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精神文化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切实保障人民获得公平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基本权益。
以人为本还要注重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能力的提升。
这意味着要加强教育培训、技能提升和人才引进,为人们提供广阔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原则,体现了社会发展追求人民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即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宗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发展,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2. 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倡导社会全面进步,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实现全面发展。
3. 科技创新:科学发展观强调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开展创新型科技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4. 适度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适度发展”,即要合理控制资源消耗,推进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5. 统筹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在不同领域中充分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协同效应,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历史地位新探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历史地位新探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它坚持人民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努力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它主张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创新。
科学发展观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想,引导中国在经济发展中走上了创新驱动的道路。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共享发展成果。
科学发展观倡导构建共建共享的发展新机制,促进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关注并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资源配置格局。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总纲领,是在新形势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创新,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实施,为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在新时代,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地位,将继续指导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以人为本,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即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即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
概括地讲,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我们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春秋时期我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
其他一些古代思想家也都曾对民本思想作过论述,逐步形成了“民本君末”、“民贵君轻”、“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思想。
西方社会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说,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它高扬人的价值,强调保护个人权利,反对神学统治和封建特权,在历史上具有进步作用,但其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和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出发,从社会历史现象中找到了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认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发言提纲汇总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 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 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 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 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 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三层基本涵义 (一)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 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的肯定。 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历史 发展的潮流,是人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 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为了人和塑造人。 (三)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方式。 要运用合乎人性发展的方法论学发展观内容解析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 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 人民。
附: 一、以人为本的三个理论基础 (一)人的存在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三种基本存在形态:(1)人 作为人这个种群而存在,即人类;(2)人作为群体意义 上的社会而存在,即人民群众;(3)人具有独立人格和 个性的个体而存在,即个人。 (二)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人总是按 照自己的尺度来评判历史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由人的 依赖走向物的依赖再走向自由个性的发展历史,这样的社 会历史就是不断解放人的历史,也是不断表现对人终极关 怀的历史。 (三)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 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创造历史的决定 力量。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1。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_1

---------------------------------------------------------------范文最新推荐------------------------------------------------------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
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找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
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
以1 / 4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核心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第三,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永续发展。
重大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基础,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以人为本,着眼于新的形势和任务,科学回答了发展的目的问题,即发展说到底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这一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必然要求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缺少其中任何一条,就不是以人为本,也不可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赋予发展丰富的、科学的时代内涵,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
以人为本中的“人”,首先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本”指的是发展之本,即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之根本。
我们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首先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我们党取得政权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巩固执政地位同样靠广大人民群众。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靠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性活动。
无论发展生产力还是发展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无论发展政治文明还是发展精神文明,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强调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不是只重整体不重个体,也不是排斥和否定个人利益。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离开社会而存在的人。
只有在现实社会中、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个人才能获得解放和发展的条件。
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是每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和条件。
强调以人民群众为本,目的是要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引导人们更好地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促进个人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共同发展。
有的人把以人为本理解为“个人利益至上”,这是不正确、不科学的,也是十分有害的。
“个人利益至上”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它把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只讲人的权利,不讲人的义务;只讲享受,不讲奉献;只讲人是目的,不讲人是手段。
这种价值观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格格不入的。
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人作为目的与作为手段的统一。
“个人利益至上”,实质上是把自己当作目的,把他人和社会变为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把自我置于社会之上,置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上。
这种价值观违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要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统一起来。
只有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才能最充分地满足个人利益,保证个人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两种力量,一是“活力”,二是“合力”。
要使社会充满活力,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制定适合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要求的方针政策,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而要使社会有“合力”,就必须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的利
益关系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步显现,影响了“合力”的发挥。
实践证明,形成“活力”要靠改革,促成“合力”也离不开改革。
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三个有利于”标准仍然是我们推进改革的重要原则。
同时,改革还要有利于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整体实现,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