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高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1 化石吟(讲)(基础版,学生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参考答案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参考答案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参考答案(一)化石吟一、“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化石吟”就是赞颂化石。

以此为标题可以引发读者的遐思,激发阅读兴趣。

化石向人们展示了在远古的世界,地球上生活着原始动物,最早出现的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古脊椎动物——鱼,以后又在此基础上进化成其他动物,如两栖类动物、爬行类动物、鸟类动物、哺乳类动物等(可结合生物知识具体回答,只要说明生物进化就行了)。

另一方面,远古的世界,地球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由原始植被进化而来的原始森林覆盖了陆地的绝大部分,那真是一个“葱茏”“幽雅”的世界(可结合地理知识回答,符合要求即可,不拘泥于字句。

)二、“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

可以说,最后一节是对第二节的回答。

这样写首尾呼应,使全诗结构浑然一体。

三、这段含义是说,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

化石里残余着一些有机物,为后人们留下了宝贵的信息,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有机物,可以了解该生物存活时的生理状况,并进而了解了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诗句运用了表达含蓄的语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物进化的图画,大肆铺陈,吟咏化石,盛赞化石的功劳,回答了生物进化的“平凡真理”“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四、巨型鹦鹉螺Orthocone奥陶纪(距今5.1—4.38亿年)——海洋无脊椎动物全盛时期。

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

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之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

笔石是奥陶纪最奇特的海洋动物类群,它们自早奥陶纪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分布广泛。

腕足动物在这一时期演化迅速,大部分的类群均已出现,无铰类,几丁质壳的腕足类逐渐衰退,钙质类的有铰类则盛极一时;鹦鹉螺进入繁盛时期,它们身体巨大,最大可达11米长,是当时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由于大量食肉类鹦鹉螺类的出现,为了防御,三叶虫在胸、尾长出许多针刺,以避免食肉动物的袭击或吞食。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21课知识点归纳:化石吟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21课知识点归纳:化石吟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21课知识点归纳:
化石吟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骸(hái)骨猛犸(mǎ) 葱茏(lóng) 雕(diāo)刻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2)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二、重点句子
1.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2.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三、文学常识
《化石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是张锋。

只要这样踏踏实实完成每天的计划和小目标,就可以自如地应对新学习,达到长远目标。

由为您提供的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21课知识点归纳:化石吟,祝您学习愉快!
相关链接:
精选初一上册语文第21课知识点总结:化石吟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30课知识点归纳:寓言四则。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化石吟》教案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化石吟》教案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化石吟》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颂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蝴蝶化石三叶虫化石自然界有很多形态各异的化石,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是什么原因使这石头一样的东西令作者李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乃至要为之写下一篇诗歌呢?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

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教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诗歌的朗诵。

(注意字词教学)屏幕展示读音易错易混的词语,做适当点拨。

二、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问: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由学生作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必然导致自主阅读的结果存在差异,此环节教师只须把握学生对诗歌了解的程度,不要求学生讲得很细、很全。

2、同学们从诗歌中了解了化石的一些知识。

那么,这首诗歌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集体诵读1、2节诗歌问:这两节有什么突出的修辞方法?(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这两小节标点符号的特点)设问问:通过设问得到了怎样的答案?苏醒神话奇幻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3至6小节就是最好的回答。

二、研读(合作探究):1、研读对象:3至6节2、合作探究的目标:A、找出核心句;B、概括要点,举例。

3、学生分四个小组分别研讨3至6节。

4、研讨要点:①第3节:要点: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学例:西方,上帝造人;东方(中国),女娲造人。

2023年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8篇

2023年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8篇

2023年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8篇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是一首科学诗。

写科学家通过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歌共7节,可分3层。

第1、2诗节是第一层,诗人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象;第3、4、5、6诗节是第2层,也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具体写遐思的内容;最后第7诗节回应第1、2诗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首尾圆合。

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

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仿佛与它面对面地对话一样,显得自然亲切。

教学目标: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3、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初一学生对化石的了解较少,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2、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识和地理知识,对学生在展开联想表述时学科融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学准备:1、学生查找与化石相关的资料;2、教师收集化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吴__,来自__中学。

很高兴来到美丽的韩城,也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一节课。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里,在我家附近,一家大型商场门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微型公园。

在这个小小的公园里,一只威猛无比的霸王龙,带着一只呆萌无比的小恐龙,在一片浓密的草丛中,昂首站立。

它们,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有时还引颈长吼。

这奇特的景观引来许多行从驻足观赏,那令人恐惧的嘶鸣,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那奇特的远古,令人遐思,令人留连忘返。

尤其是一些小朋友,简直将这里当成乐园,乐不思蜀。

同学们都知道,恐龙是大约亿万年前的生物,它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那么,现代是怎样知道恐龙样子的呢?对,是化石!科学家通过研究恐龙留下的化石,复原了恐龙的形象,也再现了恐龙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得以欣赏到一个像神话一样的奇幻世界。

2024年初中七年级人教版《化石吟》上册语文教案

2024年初中七年级人教版《化石吟》上册语文教案

2024年初中七年级人教版《化石吟》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化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体会作者对化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展示化石图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化石。

(2)板书课题《化石吟》,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查阅字典、词典,理解词语含义。

3.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享朗读感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2)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精讲课文(1)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2)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2)学生展示仿写作品,互相评价、交流。

4.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进一步体会课文情感。

第三课时1.作业展示(1)学生展示课后练习成果。

2.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石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收集化石等。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第21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活动课)(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21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活动课)(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贰 活动任务
考古学科
【Q4】如何认识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生产 工具 革新
生产 力发 展
剩余产品 的出现
私有制出 现
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 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壁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等级的 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 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 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 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 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 文明社会。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 石器时代》
重点:实物证据来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难点: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活动任务
贰 活动任务
任务一.综合运用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知识与技能,对中华文明探源工 程的主要考古发现成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探究中华文明起源标志的含义。
何谓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什么是文明?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
石器时代
时间 生产工具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代表遗址
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300万年
——1万年 打制石器 渔猎、采集 群居、使用火
云南元谋人、陕 西蓝田人以及北 京周口店的北京 人、山顶洞人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前2070年
磨制石器;使用陶器
原始农业、原始饲养
定居、晚期私有分化
早期约7000—
—5000年
晚期:约5000年
黄河:仰韶文化; 黄河: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辽河:红山文化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化石吟》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化石吟》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化石吟教学目的:1.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2.调动联想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在课本这首诗中,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大意一、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㈠划分段落,概括大意:1.(一二节):引发读者的想象。

2.(三至六节):抒写遐思的内容。

3.(七节):回应一二节的内容。

㈡本诗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构思有何启示?二、探究中心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诗歌的写作重点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

本诗表达的中心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

全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三、反复朗读总结固趣: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2.深入理解课文教学内容与步聚情景激趣在化石中,我国最著名的恐怕要数恐龙化石了。

我国最早的恐龙化石发现于1902年(某某),1938年,杨钟健、卞美年、王存义等在某某省禄丰盆地发现了举世闻名的中国早期禄丰蜥龙动物群,这一发现奠定了中国恐龙研究的基础,禄丰龙成为国内第一具装架展示的恐龙。

某某红色盆地、某某禄丰盆地是恐龙最活跃之所。

先后发现20余个种属,分布于某某40余个县。

其间,在某某大山铺2800平方米的X围内采掘出的蜥脚类、翼龙类、蛇颈龙类、肉食类、鸟脚类、剑龙类等恐龙化石,且保存完好,是我国珍贵的恐龙化石宝库。

为此,某某建立了一个占地2.5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的某某恐龙博物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化石吟》基础知识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化石吟》基础知识及答案

1、给加粗字注音:骸()骨裹藏()躯壳()葱()笼幽()雅卓()越2、解释句子画线的词语:⑴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骸骨:。

⑵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化为乌有:。

⑶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不息:。

3、指出下列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⑴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⑵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4、仿写句子:例句:历史是张纸,时间是支笔。

仿写:。

5、请用简短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答:。

【参考答案】1、háicángkécōngyōuzhuó2、解释句子画线的词语:⑴尸骨⑵变为虚无,不存在⑶不停3、指出下列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⑴拟人⑵比喻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潜行(qián)装载(zài)万载(zǎi)骸骨(hái)B、地壳(qiào)档案(dǎng)卓越(zhuō)猛犸(měng mǎ)C、笼络(lǒng)旋转(zhàn)滑稽(jī)引颈(jìng)D、幅员(fù)腐朽(fǔ)日转(zhuàn)裹藏(guǒ)2、下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A、葱笼描绘恬静阔绰B、幽雅皱纹和煦辐射C、思绪奇幻太古判逆D、躯壳一拍既合亘古悄然3、选出和课文句子完全相同的一项()A、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绘。

B、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C、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D、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惊讶、神往!4、下列不是作者想像的一句是()A、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B、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C、海枯,石烂,日转,星移……D、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科学探索
第21课化石吟
【学习要点】
1.辨析近义词的异同点。

2.把握内容,体会赞颂之情。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骸.骨()躯壳.()潜.行()裹藏.()档.案()悄.然()
2、解释下列词语。

(1)葱茏:
(2)幽雅:
(3)海枯石烂:
(4)日转星移:
☆课堂探讨☆
要点一:辨析近义词的异同点。

【探究活动】分析“描绘”和“刻画”的异同点
【教师释疑】
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方面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课堂提升】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几年来,中小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已经广泛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把“广泛”调到“关注”之前。


B.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

(把“刻画”改为“描绘”)
C.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在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

(在“准确及时”后加上“的特点”)
D.珠算“中遗”成功后,不少网友认为,珠算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应该加以发扬和传承。

(将“发扬”与“传承”互换位置)
要点二:把握内容,体会赞颂之情。

【探究活动】把握内容,体会赞颂之情。

【教师释疑】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讨论明确】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化石吟》
①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②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③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④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
1.第一节中“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理论?“平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2分)
2.“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用了什么修辞?“你”能否换成“它”?为什么?(5分)
3.说说你对“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的理解。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