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血管生理(5)

合集下载

生理学课件第三节血管生理ppt

生理学课件第三节血管生理ppt

(一)微循环的组成
后闸门主要为平滑肌
总闸门 含平滑肌及弹性内膜,受神经支配, 可收缩
微静脉
微动脉
动—静吻合支
后微动脉 真毛细血管网
分闸门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单层平滑 肌受化学 物质影响 可改变血 流方向
毛细血管 前括约肌
(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名称 血流通路
血流特点 作用
迂回通路 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 血流缓慢 物质交换
组织液静水压 1mmHg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8mmHg
经淋巴管回流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 2.有效胶体渗透压 3.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4.淋巴回流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正常人安静时每天 约生成2~4L淋巴液
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
• 回收蛋白质 • 维持组织液生成回流的平衡 • 吸收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 • 免疫防御
期出现,100-120mmHg。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BP
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最低值,在心脏舒张的末 期出现,60-80mmHg。 脉压:pulse pressure
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30-40mmHg。 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
对心房和大静脉 血液的回吸力
左心衰,肺循环淤血 右心衰,体循环淤血
(3) 骨骼肌的挤压:
可使静脉回流速, 回心血量增加。
(4) 体位改变: 直立时,下部血量增加,回心血量减少。
(5) 呼吸运动:
吸气 胸膜腔负压增大 大静脉及右心房被牵拉扩张
中心静脉压
回心血量
五、微循环 ●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实现物质和气体的交换。

《生理学》资料-循环系统b

《生理学》资料-循环系统b
存于大A内,管壁被扩张/大A弹性,形成上升支。
动脉脉搏的波形
下降支: 射血后期,进入A的血量﹤流向外周的血量,
动脉血压↓,形成下降支前段; 心室舒张,主A瓣关闭,血液逆流(降中峡),
倒流的血液弹回,使动脉压稍有上升,形成降 中波;此后,血液不断流向外周,形成较平坦 的后段。
动脉脉搏的波形
上升支: 斜率和幅度受心排血量、射血速度、外周阻力、 大A的可扩张性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血管生理
血压形成
动静脉血压
微循环
组织液生成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founctional parts of blood vessels)
弹性贮器血管(windkessel vessel)
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大分 支。管壁坚厚,含丰富弹性纤维, 故有弹性和可扩张性。(图)
分配血管(distribution vessel)
在封闭的系统中,各截面的流 量都相等,等于心输出量。
Q = △P/R = (P1 –P2) / R = PA / R
整体内 / 各器官
血流速度(velocity of blood flow) 各类血管的血流速度与总截面积成
反比。
各段血管的血压、血流速度、血管总截面积的关 系示意图
层流(laminar flow) 血管轴心处流速最快,血细胞数目最多。
欧姆定律: Q=△P/R Poiseuille law: Q=△P r4/8L
r对R的影响很大
η: 血液黏滞度
R= 8ηL/ πr4
r: 血管半径
L: 血管长度
半径r是决定血流量的主要因素。
小动脉及微动脉是产生外周阻力的主要部位。
总外周阻力中: 大、中动脉 小、微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医学类教学课件:第三节 血管生理

医学类教学课件:第三节 血管生理

主A、肺A
大A A 小A 微A 真毛细 微V
血管
弹性贮器血管 分配血管 阻力血管
交换 阻力 血管 血管
管壁厚、富含 富含平滑 富含平滑
弹性纤维
肌纤维 肌纤维
仅一层 内皮C
紧张性收缩 和基膜
V
腔V
容量血管
管腔粗 管壁薄 可扩张性大
The smooth muscle cells run circularly around the vessel wall
可见,血管口径对血流量Q和血流阻力R影响很大
① Q△P
Resistance1/r4 Qr4
层流(laminar flow)和湍流(turbulent flow)
泊肃叶定律只适用于层流
血流切率(shear rate):相邻2层 血液流速之差和液 层厚度的比值
雷诺数(Reynolds number)经验公式
外膜:弹性纤维+胶原纤维
弹性纤维(收缩舒张)
1. 弹性储器血管 (windkessel vessel)-大A 2.分配血管 (distribution vessel)-中A 3.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precapillary resistance vessel)- 小
微A 4.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precapillary sphincter)-围绕真毛细
大静脉和心房压:用cmH2O为单位
(1cmH2O=0.098kPa)
血管生理
1. 血管的分类,结构和功能特点
主动脉→动脉→小动脉、微动脉→毛 细血管→微静脉、小静脉→静脉→腔 静脉
2. 血流动力学
Q=△P/R
血流量、血流阻力、血流速度、血压
1. In general, the parallel arrangement of the vascular system enables each organ to receive its own separate arterial blood supply. (True or false?)

生理学 5 血管

生理学 5 血管

偏高提示输液过快或心功能不全
• 外周静脉压(peripheral venous pressure, PVP)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血压低 重力与体位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跨壁压→静脉充盈程度
静脉脉搏:
1. 正常时静脉脉搏并不明显 2. 在心力衰竭时静脉压
颈部明显的静脉搏动
50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 静脉血压 ❖ 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Stephen Hales 英格兰著名生理学家 大动脉的弹性、血压、外周阻力 -血流动力学的创始人
14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 量 , 也 称 容 积 速 度 。 其 单 位 通 常 以 ml/min 或 L/min来表示。
根据欧姆定律:Q =△P/R
湍流—— 各质点方向不一致(旋涡)
20
雷诺数 > 2000,湍流 Re= V—D —η
流速大、管径大(心室腔和主动脉内)、 粘滞度低时易产生湍流
21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湍流的发生?(生理意义?临床上?) 生理:血流速度快、血管口径大、血液粘度低 的情况下易发生湍流。在正常情况下,心室内存在 湍流。一般认为心室内湍流有助于血液的充分混合。 如左心室射出的血液的含氧量已很均匀。 临床:收缩期杂音?舒张期杂音?
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低血压:收缩压 < 90mmHg;舒张压<60mmHg
➢ 生理性变动
年龄、性别、运动、体重、能量代谢、情绪等因素。
41
Blood Pressure
血管各段血压 的变化
42

血管生理

血管生理

五、微循环
(一) 微循环的组成和血流通路:
1. 典型的微循环单元由以下七部分组成: 微动脉(控制微循环血量) 后微动脉(metarteriole)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控制真毛细血管血量) 真毛细血管(物质交换) 通血毛细血管(直捷通路,thoroughfare channel) 动-静脉吻合支(动-静脉短路,arteriovenous shunt) 微静脉(后阻力血管,影响毛细血管压)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 动脉血压
1. 正常值:90~140mmHg /60~90 mmHg 1) 收缩压:心缩中期动脉血压的最高值。 2) 舒张压: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 3) 脉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4) 平均动脉压: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 平均值。 平均动脉压 = 舒张压+1/3 脉压
(3) 淋巴回流: 丝虫病→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组织液聚集 (4) 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过敏反应、炎症→毛细血管壁通透性↑→血浆蛋 白入组织液↑→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胶体 渗透压↑→滤过↑、重吸收↓→组织液↑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淋巴系统是组织液向血液回流的一个重要辅助系统 胸导管5/6 毛细淋巴管→集合淋巴管→ 右淋巴导管1/6 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 回收蛋白质:维持血管内外胶体渗透压及水的平衡 运输脂肪、脂溶性Vit: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 防御功能:清除组织液中的细菌和大分子物质等 平衡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120ml/h淋巴液流入血液 →静脉
3. 外周阻力
舒张期血液流向外周↓↓→Q/V↑↑ →舒张压↑↑ 外周阻力↑
收缩期流向外周血↓ → Q/V↑ → 收 缩压 ↑ 脉压↓
主要影响舒张压的大小 舒张压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贮器作用: 减少脉压

血液循环 第3节 血管生理

血液循环 第3节 血管生理
(CVP)。正常值:4~12cmH2O(0.4~1.2kpa)。 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
心血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上输液时,如果CVP升高, 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CVP降低,提示输 液不足。
2.外周静脉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28
3.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直立时:由于血液本身
35
3.动-静脉短路: 主要存在于手掌、足底、耳廓等处。
路径:微A →动-静脉吻合支→微V 特点:管壁厚,流速快,一般不开放,完全无 交换作用。 作用:控制皮肤散热量,调节体温。
36
(三)微循环血流的调节
1. 代谢产物的作用:
局部代谢产物↑ →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微循环血流↓
真毛血管开放
的动力取决于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中淋巴液之间 的压力差。 (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1.回收蛋白质 2.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清除组织中红细胞,细菌及其它微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真毛细血管关闭
微循环血流↑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 局部代谢产物↓
2. 微A、后微A、微V还受交感神经支配
37
(四)血液和组织血液之间物质交换 1.扩散(溶质分子); 2.吞饮(大分子的物质,如蛋白质); 3.滤过和重吸收(组织液的生成)
38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的滤过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
指微静脉。舒缩活动影响毛细血管前、后阻力的 比值,改变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 7.容量血管(capacitance vessel)

血管

血管

功能:容纳 功能:容纳60-70%的血量 的血量
8 、短路血管
功能: 功能:调 节 体 温
血流量、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 一 血流量 血流量(blood flow,Q)和血流速度: 和血流速度: 和血流速度 *血流量 容积速度 : 血流量(容积速度 血流量 容积速度):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血流速度: 血流速度: 血流速度 ——血液中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 血液中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 血液中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 血流速度=——————— 血流速度=
(二)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心室收缩时, pressure):心室收缩时, 动脉血压上升,心室收缩中期, 动脉血压上升,心室收缩中期,动脉血压可达 到最高值, 到最高值, N : 100 — 120 mmHg 舒张压(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心室开始舒张 pressure): 血压迅速下降,在心舒末期, 时,血压迅速下降,在心舒末期,血压降至最 低值, 低值,60 — 80 mmHg 脉搏压(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脉搏压(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平均动脉压( pressure): 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心脏在整个心动周期中所给予动脉内血液的 平均推动力。 平均推动力。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
(1)前提 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 前提: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 前提 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
血液充盈血管:电刺激造成心室颤动使心脏暂时停止 血液充盈血管: 射血时,此时在循环系统中各处所测得的压力都是相同的, 射血时,此时在循环系统中各处所测得的压力都是相同的, 该压力数值即为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mean circulatory 该压力数值即为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pressure)。 filling pressure)。 人:7 mmHg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血液循环》课件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血液循环》课件
2. 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水平 静息电位(自律细胞为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增大时,距离阈电位的差距加大,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阈值增大,表现为兴奋性降低;反之亦然。 (2)阈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上移,则与静息电位差距增大,兴奋性降低;反之亦然。 (3)Na+ 通道状态:兴奋产生时,都是以Na+通道激活作为前提。Na+通道处于备用、激活、失活三种状态,其活动有电压依从性和时间依从性。 备用状态: -90 mV (具有兴奋性的前提) 激活状态: -70 mV,Na+通道迅速开放,Na+迅速跨膜内流 失活状态: -50 mV,N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窦 房 结 ↓ ↓ 结间束 房间束 ↓ ↓ 房室交界 心房肌 ↓ 房室束 ↓ 左、右束支 ↓ 浦肯野纤维 ↓ 心室肌
心肌传导兴奋的特点 由于心脏各部位的心肌细胞的传导性各不相同,故兴奋的传导具有快-慢-快的特点。窦房结的兴奋一方面通过房间束传至左右心房,引起左右心房同时收缩;另一方面通过结间束传至房室交界,然后由房室束(希氏束)传至左右束支,然后通过浦肯野纤维到达心室肌。
心房和心室间有结缔组织的纤维环隔开,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也无直接的电联系,心房和心室唯一传递兴奋的通道是房室交界区的房室结。
2. 房-室延搁 心房肌的传导速度约为0.4m/s,可将窦房结发出的兴奋迅速传遍整个左右心房。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速度变慢,仅为0.02~0.05m/s;所以兴奋通过房室交界的时间较长,约需0.10s,这一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房-室延搁意义:它使心房和心室的活动按顺序进行,保证了心房收缩结束后心室开始收缩,使心室收缩前充盈更多的血液,以利泵血功能。 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后,沿心室内传导系统-房室束及其分支、浦肯野纤维网迅速传播到左右心室肌,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最快,可达4m/s,使兴奋几乎同时传到所有的心室肌,使整个心室肌同时发生收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血管生理(5)
所处的环境。

组织、细胞通过细胞膜和组织液发生物质交换。

组织液
与血液之间则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

因此,组织、细胞和血
液之间的物质交换需通过组织液作为中介。

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的:
1.扩散扩散是指液体中溶质分子的热运动,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
进行物质交换的最主要的方式。

毛细血管内外液体中的分子,只要其
直径小于毛细血管壁的孔隙,就能通过管壁进行扩散运动。

分子运动
是可以向各个不同方向进行的杂乱的运动,故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液内的溶质分子可以扩散入组织液,组织液内的溶质分子也可以扩
散入血液。

对于某一种物质来说,其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的扩散的驱
动力是该物质在管壁两侧的浓度差,即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
侧发生净移动。

溶质分子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扩散的速
率与该溶质分子在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浓度差、毛细血管壁对该溶质分
子的通透性、毛细血管壁的有效交换面积等因素成正比,与毛细血管
壁的厚度(即扩散距离)成反比。

对于非脂溶性物质,毛细血管壁的
通透性(紧密连接内皮除外)与溶质分子的大小有关,分子愈小,通
透性愈大。

毛细血管壁孔隙的总面积虽仅占毛细血管壁总面积的约千
分之一,但由于分子运动的速度高于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数十倍,故血
液在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和组织液的溶质分子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
扩散交换。

脂溶性物质如O2、CO2等可直接通过内皮细胞进行扩散,因
此整个毛细血管壁都成为扩散面,单位时间内扩散的速率更高。

2.滤过和重吸收当毛细血管壁两侧的静水压不等时,水分子就会
通过毛细血管壁从压力高的一侧向压力低的一侧移动。

水中的溶质分
子,如其分子直径小于毛细血管壁的孔隙,也能随同水分子一起滤过。

另外,当毛细血管壁两侧的渗透压不等时,可以导致水分子从渗透压
低的一侧向渗透压高的一侧移动。

由于血浆蛋白质等胶体物质较难通
过毛细血管壁的孔隙,因此血浆的胶体渗透压能限制血浆的水分子向
毛细血管外移动;同样,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则限制组织液的水分子
向毛细血管内移动。

在生理学中,将由于管壁两侧静水压和胶体渗透
压的差异引起的液体由毛细血管内向毛细血管外的移动称为滤过,而
将液体向相反方向的移动称为重吸收。

血液和组织液之间通过滤过和
重吸收的方式发生的物质交换,和通过扩散方式发生的物质交换相比,仅占很小的一部分,但在组织液的生成中起重要的作用。

3.吞饮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一侧的液体可被内皮细胞膜包围交吞
饮入细胞内,形成吞饮囊泡。

囊泡被运送至细胞的另一侧,并被排出
至细胞外。

因此,这也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
交换的一种方式。

一般认为,较大的分子如血浆蛋白等可以由这种方
式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交换。

六、组织液的生成
正常成人的体重的60%左右是水,其中约5/8存在于细胞内,称为
细胞内液;其余3/8存在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中,约有
1/5在血管内,即血浆的水分;其余4/5在血管外,即组织液和各种腔
室内液体(脑脊液、眼球内液等)的水分。

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
的间隙内,绝大部分呈胶冻状,不能自由流动,因此不会因重力作用
而流至身体的低垂部分;将注射针头插入组织间隙内,也不能抽出组
织液。

组织液凝胶的基质是胶原纤维和透明质酸细丝。

组织液中有极
小一部分呈液态,可自由流动。

组织液中各种离子成分与血浆相同。

组织液中也存在各种血浆蛋白质,但其浓度明显低于血浆。

(一)组织液的生成
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

如前所述,液体通过毛
细血管壁的滤过和重吸收取决于四个因素,即毛细血管血压(Pc)、
组织液静水压(P if),血浆胶体渗透压(πp)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πif)。

其中,Pc和πif是促使液体由毛细血管内向血管外滤过的力量,而πp和P if是将液体从血管外重吸收入毛细血管内的力量。

滤过的
力量(即Pc+πif)和重吸收的力量(即πp+P if)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

单位时间内通过毛细血管壁滤过的液体量V等于有效滤过压与滤过
系数K f的乘积,即
V=K f[(P c+πif)-(πp+P if)]
滤过系数的大小取决于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

以图4-24所设的各种压力数值为例,可见在毛细血管动脉端的有效滤
过压为1.3kPa(10mmHg),液体滤出毛细血管;而在毛细血管静脉端的
有效滤过压力为负值,故发生重吸收。

总的说来,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浆,约有0.5%在毛细血管动脉端以滤过的方式进行组织间隙,其中约9 0%在静脉端被重吸收回血液,其余约10%进行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

图4-24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示意图
+代表使液体滤出毛细血管的力量-代表使液体吸收回毛细血管的力

(1mmHg=0.133kPa)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不断生成,又不断被重吸收,保持动态平衡,故血量和组织液量能维持相对稳定。

如果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发生组织液生成过多或重吸收减少,组织间隙中就有过多的潴留,形
成组织水肿。

上述决定有效滤过压的各种因素,如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和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都会使组织液生成增多,甚至引起水肿。

静脉回流受阻时,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也会增加。

淋巴回
流受阻时,组织间隙内组织液积聚,可导致组织水肿。

此外,在某些
病理情况下,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一部分血浆蛋白质滤过进行
组织液,使组织液生成增多,发生水肿。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淋巴管系统是组织液向血液回流的一个重要的辅助系统。

毛细淋
巴管以稍膨大的盲端起始于组织间隙,彼此吻合成网,并逐渐汇合成
大的淋巴管。

全身的淋巴液经淋巴管收集,最后由右淋巴导管和胸导
管导入静脉。

(一)淋巴液的生成
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即成为淋巴液。

因此,来自某一组织的淋巴
液的成分和该组织的组织液非常接近。

在毛细淋巴管起始端,内皮细
胞的边缘像瓦片般互相覆盖,形成向管腔内开启的单向活瓣。

另外,
当组织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内时,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和毛细淋巴管之间
的胶原细丝可以将互相重叠的内皮细胞边缘拉开,使内皮细胞之间出
现较大的缝隙。

因此,组织液包括其中的血浆蛋白质分子可以自由地
进入毛细淋巴管。

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大约每小时有120ml淋巴液流入血液循环,
其中约100ml经由胸导管,20ml经由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

以此推算,
每天生成的淋巴液总量约为2-4L,大致相当于全身血浆总量。

组织液
和毛细淋巴管内淋巴液的压力差是组织液进入淋巴管的动力。

组织液压力升高时,能加快淋巴液的生成速度。

(二)淋巴液的回流及影响淋巴液回流的因素
毛细淋巴管汇合形成集合淋巴管。

后者的管壁中有平滑肌,可以收缩。

另外,淋巴管中有瓣膜,使淋巴液不能倒流。

淋巴管壁平滑肌的收缩活动和瓣膜共同构成“淋巴管泵”,能推动淋巴流动。

淋巴管周围组织对淋巴管的压迫也能推动淋巴流动,例如肌肉收缩,相邻动脉的搏动,以及外部物体对身体组织的压迫和按摩等等。

凡能增加淋巴生成的因素也都能增加淋巴液的回流量。

淋巴液回流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将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分子带回至血液中,并且能清除组织液中不能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较大的分子以及组织中的红细胞和细菌等。

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对营养物质特别是脂肪的吸收起重要的作用。

由肠道吸收的脂肪的80%-90%是经过这一途径被输送入血液的。

因此小肠的淋巴呈乳糜状。

淋巴回流的速度虽较缓慢,但一天中回流的淋巴液相当于全身血浆总量,故淋巴液回流在组织液生成和重吸收的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