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经验汇编
数学分析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第22卷 第3期2008年6月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 i cheng Nor m al College Vo l .22,No .3June,2008 数学分析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王冰洁,时振林(白城师范学院数学系;白城市第十中学,吉林白城137000) 摘要:根据数学分析教学大纲的要求,借鉴成型的精品课程教学经验,结合数学分析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阐述该课程建设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数学分析;精品课程建设中图分类号:G 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118(2008)0320083203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王冰洁(6———),女,白城师范学院数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函数论与方程;时振林(3———),男,白城市第十中学数学教师。
数学分析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它对学生学习后续课如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拓扑学及常微分方程等课程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几年来,在院系领导的重视下和教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经过课程组成员的积极努力,于2004年被评为学院优秀课程,2007年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使《数学分析》课程建设得到持续发展。
1 在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本课程的课程建设实践使我系积累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传统发扬光大,同时也使青年教师思维敏捷、勇于革新的优势得以发挥。
课程建设是艰苦细致的工作,理论上涉及数学科学、教育科学、思维科学诸多学科知识,实践上则是需要方方面面的技能。
青年教师投入此项工作,必定使自己受到充分的检阅、深刻的磨炼、全面的提高,从而多一份理性思考,多一份成熟,养成敬业精神,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迅速步入成熟教师行列,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建立结构合理、实力强劲的数学分析教学梯队。
2 教学改革与建设2.1 数学分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教材内容多,但学时较紧。
第二,数学分析课程培养目标与新课改的中学数学课程目标存在偏差。
网络教育应用 课件 第1章 绪论

我们生活在一个指数增长的时代
到2010年
互联网上可访问的信息数量接近
1秭= 1百万亿亿 (1024) 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大约每2年翻一番 对大学生来说,这意味着…… 当他们学习到第三年时,他们在第一年所学习到的 东西有一半已经过时。
年青一代急需掌握全球化经济时代新技能
“我们必须掌握新的学习工具,我们无法逃避信息时代”
二、《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特点(3)
课程内容体系来自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内容常常重复和 交叉,体系不够完整;作为一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理 论性也还不够;
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实践,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这 门课的重要课型之一是实践课,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多个项 目实践活动。
课程将随着网络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二、《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特点(2)
人们对课程地位的认识不断变化
开始时网络教育应用作为CBE的一章内容讲解 随着实践和理论的丰富,形成独立课程,有了体系相
对完整的教材“九五”重大教育改革和研究项目《高 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确 定《网络教育应用》为八门主干课程之一。 2003年12月15-16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了教育部高等 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第五次工作会议上讨论了教育技 术学专业分类发展和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与教材 建设问题,初步确定《网络教育应用》作为教育技术 专业或远程教育专业的方向课。
5. 目前你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程度如何 (各种多媒体软件的运用、各种信息平台的搭建、程 序的编译)。
6. 经过课程介绍,同学们已清楚本课程的学习任务, 对于你们自己来说完成这些任务的困难有哪些?
第1章 绪论
பைடு நூலகம்章学习目标: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2010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本章在正式讲述高等教育问题之前简要介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高等教育研究的阶段、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动因、学科体系、主要的研究方法等问题,使大家对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本章重点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特征。
1、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活动源远流长。
在历史长河中,它曾走过了19 世纪末以前漫长的成长阶段,度过了20 世纪的扩张时期,现已跨入了21 世纪的门槛。
2、高等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
3、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发展除主体动因外,主要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推动、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和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等促进的。
第一节高等教育发展简况4、成长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指19 世纪末以前高等教育从萌芽到雏型、成型而趋于完善的过程。
5、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在西方为古希腊时代;在中国为春秋战国时代。
6、古巴比伦的“寺庙学校”把学问分成两级,一为初级教育,传授读写知识,一为高级教育,除读写训练外,还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字等;古埃及也有“寺庙学校” ,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与探讨学问并重。
7、“七艺”,即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四艺)。
8、中国在殷商时期,便有“右学” 、“辟雍”、“泮宫”等高层次的学问传授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9、高等教育萌芽阶段的显著特点:①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②专业教育性质模糊,③学生年龄参差不齐,④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⑤这时的高等教育不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是相对于当时的知识水平而言的,故后人将其表述为“高级学问”(higher learning )。
10、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主要指形成于西方的中世纪大学教育和中国汉代的太学及唐、宋的书院教育。
11、人们溯源现代高等学校时,一般都认为是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开始的。
学前教育的调研报告(精华3篇)

学前教育的调研报告(精华3篇)学前教育的调研报告(精华3篇)学前教育的调研报告篇1 为使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突显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本次调研严格遵守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和示范性中专职业学校建设的要求,通过与本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各大幼儿园、亲子园、学前教育机构等单位深入沟通和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校学生和专业教师的调查座谈,从而能从宏观上把握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
在此基础上确定学前教育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思路等,提出学前教育专业改革思路和建议。
一、调研数据及分析在实际调研中,为了保证调研的实际性,客观性和真实性,我们分别选择毕业生10人,行业专家10人,实习生30人,行业企业10家进行调查,得出如下结论:1.从对现有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上看: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和精神文化的丰富,人们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
目前,扬州市城区现有幼儿园的数量与质量已很难满足家长的需求。
于是,“入园难”、“入园贵”已经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xx-20xx 年)》明确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
就目前学前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100%的被调查者对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规划反映越来越重视,要求越来越高,要缩短这个差距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而这个差距就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就业市场和人生舞台。
2.从现有专业人才培养培养规格、结构、质量的要求上看:我们选择了扬州市几家比较有知名度的幼儿园进行了解。
经过对问卷的分析整理,这些用人单位的意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不仅熟练幼儿园的基本工作流程,掌握基本的学前教育知识,运用理论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如调查中反映专业知识面太窄、专业不精的占46%。
②幼儿园每天都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口语表达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口语表达能力是企业选拔人才一条重要参考标准,调查中65%的人强调口语表达的重要。
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

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作者:魏雪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09期内容摘要:由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被列为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参考教材。
文章主要结合相关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以及个人的教学实践,对比分析此书的特点,谈谈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史观编排体例由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一个重要成果,被列为中国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学的重要参考教材。
此书从宏观的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时间阶段进行划分,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生动详实的分析,将文学史编写的范围扩展至香港和台湾的作家作品,显示出了自己的编写特色。
但是作为一本文学史教材,也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
首先,关于文学史年代的划分,《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将1917至1997年的文学史统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打通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界限,体现了一种文学史编写的宏观视角。
现代文学的上限确定为1917 年,但它在对现代文学的发生进行介绍时打破了1917年这一具体界限,将1898年作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叙述起点,从1898年开始介绍中国文学在文学语言和文学观念上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这样巧妙地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贯穿起来,打通了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脉络。
此书把古今交替时期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状况纳入写作视野,从中研究发掘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内在依据,论述了近代文学促成现代文学开端时语言和文学思想方面发生变化的深刻原因。
此外,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目前学术界在很多具体问题上尚存在很多争议,其中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概念的阐述中就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和发展年代的划分。
高职高专物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分析

物流教学高职高专物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分析动。
作为理论智慧活动,课程体现改革需要就知识观、认识观和人才观等作出应答,对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作深入全面的探讨。
在某种意义上说,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智慧活动是以基础研究的方式展开的,其意义在于统摄改革全局,加深改革立意,发展理解和批判反思能力,体现了理性价值。
作为实践智慧活动,课程体系改革直接指向具体的丰富的实践,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展开。
思考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在于适应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观和个性观如何统一,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如何结合和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如何才能逐步内化并充分协调发展;专业设置模式、人才培养途径与知识发展方式、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组织形式如何统筹以建立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构建方面,首先,课程体系的结构逻辑是由浅到深,由宽到专。
思考三:课程体系改革是围绕培养人才这个根本目的展开的。
课程体系改革并不是要摒弃目标定向,而是需要重视两项工作。
一是使目标更具柔性和多样性,并保持一定张力。
二是关注教育教学过程。
斯滕豪斯认为,“真正指导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各种价值是体现在他所从事的教育过程本身之中,而不是在他想要达到的结果之中。
”所言虽然偏颇,却不无道理。
编制好的课程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以激发教学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材料,使这个基础得以发展,而不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
四、课程体系及内容改革的定位高等教育倡导的“能力本位”模式,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要达到此目的,高等院校就要建立技术型教学体系,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为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适应学校新世纪发展定位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一次重大跨越,改革课程体系的总体思路是:建设能够实现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
关于高校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关于高校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作者:张永富来源:《科技资讯》2017年第22期DOI:10.16661/ki.1672-3791.2017.22.193摘要:数学实验课是在21世纪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与实践中增设的一门新课程,其目的主要为了加强学生理解、计算、应用、演绎及归纳数学等方面的能力。
开设数学实验课程是在数学教学基础上,为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次教学改革和尝试。
关键词:数学实验教学改革数学模型数学软件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8(a)-0193-02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Mathematical Experiment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Zhang Yongfu(College of Mathematic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Tongliao Inner Mongolia,028043,China)Abstract: Mathematics experiment course is a new course added in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wenty-first Century. Its purpose is to strengthen students' ability of understanding, calculation, application, deduction and induction of mathematics. Setting up the mathematics experiment course is a teaching reform and attempt for the student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ractical problem of mathematics.Key Words: Mathematics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Mathematical model;Mathematical software每当谈到“数学实验”课的几个字时,大家总会有这样的疑惑,“数学怎么还有实验课?”,“数学实验课是要实验什么内容呢?”等等,其实数学实验课是数学类课程中引入的数学软件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目前数学教学内容、方法及体系的一项新改革尝试。
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汇编

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汇编教育,乃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教学改革成为了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各地各校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教育教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教育质量,也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存在学科割裂、知识陈旧等问题。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许多学校开始对课程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方面,加强学科融合。
不再将各个学科孤立地教授,而是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城市规划”项目中,学生需要运用地理、数学、历史、艺术等多学科知识,来设计一个理想的城市布局。
另一方面,引入新兴课程。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编程等新兴课程逐渐走进校园。
这些课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未来适应社会发展做好了准备。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往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如今,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常见的教学形式。
学生们分组讨论问题、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探究式学习也备受推崇。
教师提出问题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答案。
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在线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虚拟实验室等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需求,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料,实现个性化学习。
三、评价体系的完善评价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过程性评价得到重视。
除了期末考试成绩,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中的贡献等都被纳入评价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经验汇编
一、改革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更新教育观念的实质就是突出素质教育的整体性,着眼个性的发展,立足能力的提高。
通过对国内外高等教育现状的分析,在高校形成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和实现全面育人的氛围和环境。
具体应更新以下教育观念:
1. 知识素质观
2. 能力素质观
3. 身心素质观
4. 整体素质观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二、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构建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学是高校的办学主体,科研、产业是高校教学的支撑,是保证高质量人才得以持续培养的基础。
应建立高校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形成以教学为主体、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的办学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素质教育,强
化能力培养。
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 精选内容,突出基础,拓宽知识面。
2. 跟踪科技前沿,更新教材内容。
3. 优化课程结构,拓宽知识领域,促进学科交融。
4. 加强外语教学,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