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的管理

合集下载

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管理

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管理

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管理人工气道(Artificial Airway)是指通过外科手术或其他方法建立的一种通向呼吸道的通道,用于维持或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管理是重症监护和急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技术,下面将详细介绍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管理。

一、人工气道的建立1.适应症建立人工气道的适应症包括以下几点:-无法自主维持通畅呼吸的患者,如大量痰液、严重气道狭窄或肿瘤等;-患有呼吸衰竭、昏迷、严重中毒或神经损伤导致呼吸肌无力的患者;-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

2.建立方法建立人工气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放置导管:包括气管插管(Endotracheal Intubation)和气管切开术(Tracheostomy)等;-使用支气管镜:可在导管指导下进行人工气道的建立;-其他特殊方法:如利用光导技术、经口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等。

二、人工气道的管理1.气道护理-定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可采用吸引、湿化和气道内雾化等方法,维持呼吸道通畅;-定期调整管道位置:确保导管在正确位置,并避免导管阻塞;-避免误吸:使用负压吸引器吸痰时避免吸入胃内容物;-保护口腔黏膜:定期擦拭口腔,避免口唇干燥和溃疡。

2.呼吸机管理-选择适当的呼吸机模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呼吸机模式,如控制通气模式、辅助通气模式和间歇正压通气模式等;-调整合适的参数: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气道压力和PEEP等;-定期检查导管和呼吸机:检查气囊的充气情况、导管的堵塞情况等,并确保呼吸机的运行正常。

3.并发症管理-肺炎预防:定期更换导管和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湿化器,避免交叉感染;-声带损伤预防:定期检查管道位置,避免过度牵拉导致声带损伤;-气管狭窄防止:避免导管过长停留,定期进行气囊放气检查等;-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预防:控制气道压力和持续时间,避免气道损伤;4.拔除人工气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判断是否符合拔管条件;-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拔管,并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拔管后继续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做好后续的康复护理。

人工气道的管理

人工气道的管理

人工气道的管理人工气道是指将一导管经口/鼻或气管切开插入气管内建立的气体通道。

可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有效地清除气道内分泌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妥善的人工气道管理是保证呼吸衰竭治疗成功的关键。

临床常用人工气道为气管插管(经口插管与经鼻插管)、气管切开套管。

一、气管插管(一)适应症:1、严重低氧或高碳酸血症。

2、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或出血需要反复吸引者。

3、上气道损伤、狭窄、阻塞、气管食管瘘影响正常通气者。

4、因诊断或治疗需要,在短时间内需反复插入支气管镜者,为减轻患者痛苦,使操作方便,也可行气管插管。

(二)合并症1、机械损伤:牙齿折损、脱落、口腔黏膜、鼻腔、声带、食道损伤。

2、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缓脉、心跳停止。

3、浅麻醉的插管刺激:喉头痉挛、支气管痉挛、血压上升。

4、与插管导管有关的合并症:(1)气道阻塞(扭曲、分泌物、异物阻塞)。

(2)气囊过度充气,使插管前端压向气管壁。

(3)经鼻插管引起:鼻翼坏死、变形,副鼻窦炎。

(三)经口插管与经鼻插管优缺点的比较经口插管经鼻插管优点①易于插入,适于急救①易于耐受,留置时间较长②管腔大,易于吸痰②易于固定③便于口腔护理,患者可经口进食缺点①容易移位、脱出①管腔小,吸痰不方便②不宜长期使用②不适于急救③不便于口腔护理③易发生出血、鼻骨折④可引起牙齿、口腔出血④可合并鼻窦炎、中耳炎等(四)位置管理1、插管后立即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相同,观察胸廓运动是否对称。

2、拍胸片,插管位置应位于左右支气管分叉即隆突上1-2cm处。

3、在气管导管上做好深度标志,记录插管外露长度,严格交接班。

4、妥善固定气管导管,减少导管周围皮肤、黏膜的损伤。

对神志清醒的患者,应做好心理护理,防止患者自行拔管。

躁动患者及时应用镇静剂并用约束带固定手脚。

避免气管导管随呼吸运动而损伤气管和鼻腔黏膜。

5、整体位。

将患者头部稍后仰,以减轻气管导管对咽部的压迫。

经常改变体位可减轻导管对局部的损伤并利于痰液引流。

人工气道的管理

人工气道的管理



人工气道的湿化
人工气道分泌物的清除 人工气道并发症的预防 人工气道常规护理 人工气道交接班流程


人工气道管理的基本原则:
有效性
连续、密切的监测,确保呼吸机正常运行

安全性
强调床旁护理 报警系统处于开启状态 床旁备有简易呼吸器、吸氧及吸痰装置
二、人工气道的管理
无创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 ①湿化 长期使用无创通气造成口咽部干燥不适,氧气应湿化加温。因呼衰患者多有 黏稠痰液,湿化器内如果水少,寒冷季节水温又低,氧气则湿化加温不够致使气 道干燥纤毛运动减弱,痰液排出不畅,痰稠结痂又阻于气道,严重影响通气功能, 致使呼衰进一步恶化。所以对痰多、不易排出患者可进行氧驱动雾化吸入,也可 调节湿化器,增加气体温度,可有效减轻患者咽部不适,同时稀释了呼吸道内分 泌物以利痰液排出,并可减少肺部感染发生。(注意非常规加温湿化) ②吸痰 慢性呼衰患者由于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减弱、长期慢性缺氧、呼吸困难、体 质衰弱、进食差、意识障碍等原因致无力自行咳出痰液,痰液阻塞气道,严重影 响通气功能,应鼓励并指导协助患者排痰,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有效拍背,必要 时吸痰,但应注意将口鼻腔分开吸,以免造成菌群移位。 ③卧位 应给予患者适当的体位,可取半卧位、坐位等,要点在于使头、颈、肩在同 一水平,头稍向后仰,以有效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防止枕头过高, 影响气流通过而降低疗效。
气囊的管理--气囊充气量??
理想的气囊压力:为有效封闭气囊与气管间隙的最小压力,常常称为“最小封 闭压力(MOP)”。正压通气时吸气末,即气道压力最高、气管内径最大时,能 够有效封闭气道的最小压力为MOP。 最小漏气技术:气囊充气后,吸气时允许有少量气体漏出。 方法:是将听诊器置于患者气管处,听其漏气声。向气囊内缓慢注气直到听不 到漏气声为止。然后从0.1ml开始抽出气体,直到听到漏气声为止。 优点:预防气囊对气管壁的损伤缺点:易发生误吸,增加肺内感染几率。 最小闭合容量技术:气囊充气后,吸气时恰好无气体漏出 方法:将听诊器置于患者气管处向气囊内注气,直到听不到漏气声为止,抽出 0.5ml气体,可闻及少量漏气声,再注气,直到再吸气时听不到漏声为止。 优点:可减小气囊对气管壁的损伤,不易发生误吸,不影响潮气量。 一般充气不超过8~10ml 充气注意:放气囊前、后一定吸干净气道内及口鼻腔的分泌物,防止气囊以上 的分泌物进入气道。

人工气道的管理

人工气道的管理

可随外界大气压力和导管与气管壁间隙自动调 等压气囊 节充盈度目前临床应用有限
气囊的管理
高容低压气囊
低容高压气囊
气囊的管理
气囊
充气不足
气道漏气,不 能保证患者的 有效潮气量。
充气过度
气管黏膜缺血 性损伤,甚至 发生气管食管 瘘和无名动脉 破裂至死亡。
气 囊 的 管理
气囊的管理
三、理想的气囊压力
也称分子水 molecular water ,是水的蒸汽形态 气态水
气道湿化
绝对湿度 absolute humidity
其一:每升气体所含水蒸气的实际量,其单位mg/L。 即气体中水蒸汽的密度
其二:一定温度下,混合气体中水蒸气分压,其单位mmHg。
气道湿化 绝对湿度 AH 与温度
气道湿化
相对湿度 relative humidity 定温下,气体中所含有的
气囊的管理
声门下吸引目的
减少声门下与气 管插管气囊间的滞 留物流入下呼吸道 从而减少VAP的发生
气囊的管理 持续声门下吸引
方法:将气管导管附加吸引管腔连接一 次性痰液收集器,收集器的另一端连接与 负压吸引装置,用恒定负压进行持续吸引。
缺点:出血,粘膜干燥,影响局部血供
气囊的管理
间歇声门下吸引
声门上分泌物引流 SSD
气流冲击法 简易呼吸器法
气囊的管理
气流冲击法
原理:应用简易呼吸器在患者吸气末呼气初挤压 简易呼吸器,在肺充分膨胀的同时放气囊,在气 管插管与气管壁之间产生较大且快的呼气流速, 将积在气囊上的分泌物冲至口咽部,并快速充气 囊,防止气囊上分泌物反流入气道,经口鼻吸出。
禁忌症:气胸、ARDS 高PEEP 、肺 大疱患者
气道 湿化

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

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

4.气道湿化
湿化方法:雾化吸入加湿 、人工鼻、气道内 滴注加湿等。 湿化液的选用:现主张应用蒸馏水或0.46% 盐水 。
湿化液量:成人每天200~250ml。痰液粘 稠度和吸引是否通畅是衡量湿化的可靠指标 。
判断湿化效果标准
湿化满意:分泌物较稀薄,可顺利通过吸引管, 没有结痂,病人安静,呼吸道通畅。 湿化不足:分泌物粘稠,吸引困难,可有突然 的呼吸困难,紫绀加重。 湿化过度:分泌物稀薄,咳嗽频繁,需要不断 吸引,病人烦躁不安,紫绀加重。
A H B
D F
Proximal End
C
G
无论进入食道还是气管均可以进行通气, 广泛的应用于院前急救及困难插管。
2.气管插管(经口与经鼻)
气管插管的适应证
呼吸衰竭—如ARDS和重症肺炎; 气道保护—昏迷、头颅创伤、有误吸危险及药 物过量和中毒者;
气道梗阻—痰液、创伤、喉头水肿、肿瘤和烧 伤情况下维持气道开放;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休克和心跳骤停等。
一般在气管插管后10-16天时,一旦确定要 长时间保留人工气道,就应行气管切开; 困难气管插管者。
经皮气管切开的优点
创伤小,操作迅速。 感染少。 手术切口美观。 急诊医护人员可控制整个过程
导丝扩张钳技术
所用器械为一次性Portex成套器械 手术刀片 穿刺套管针 注射器 导丝 扩张器 特制的尖端带孔的气管扩张钳 气管套管
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维护-意义
是危重病抢救主要方法之一,也是临床医师 必须掌握的重要技术之一。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能否对病人的呼吸道 情况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并给予正确的处理,
常常直接关系着病人的危安。
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的基本目的

人工气道管理的关键指标及策略

人工气道管理的关键指标及策略

人工气道管理的关键指标及策略人工气道是指通过插入气道器械来提供呼吸支持和气体交换的一种医疗技术。

在临床实践中,人工气道管理是重要的技术操作,涉及许多关键指标和策略,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有效的呼吸支持。

关键指标:1. 呼吸道通畅度(Clearance):保持呼吸道通畅是人工气道管理的首要目标。

关键指标是气道阻力和阻塞,可通过监测气道阻力和进行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的调整来评估和管理。

2. 气道压力(Airway Pressure):气道压力是评估和管理人工气道的重要指标。

过高或过低的气道压力可能导致气道压力伤害或不足,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

3. 通气量(Ventilation):通气量是评估呼吸支持的关键指标。

过高或过低的通气量可能导致肺损伤或低氧血症,应根据患者的肺功能和代谢需求进行调整。

4. 气囊压力(Balloon Pressure):气囊压力是评估气管导管和气囊式面罩使用的关键指标。

过高的气囊压力可能导致黏膜损伤或灌注不足,应根据患者的特定需要调整。

策略:1. 个体化管理:每位患者的人工气道管理应根据其病情和生理特点进行个体化的管理。

这包括气道器械的选择、插入和拔除的技术、通气参数的设定等。

根据患者的特殊需求和监测结果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临床效果。

2. 定期评估和调整:人工气道管理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气道状况和呼吸支持效果。

通过监测关键指标,例如气道压力、通气量和呼气末正压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状况,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 交流与协作:人工气道管理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与沟通。

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等专业人员应共同参与,讨论患者的治疗计划、评估结果和调整策略,以确保全方位、综合性的呼吸支持。

4. 患者教育与参与:对于患有人工气道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教育和指导非常重要。

他们应了解气道管理的目的、作用、常见并发症和日常护理技巧。

充分理解和积极参与治疗过程可以提高治疗的合作度和治疗效果。

2023人工气道维护的管理专家共识

2023人工气道维护的管理专家共识

2023人工气道维护的管理专家共识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2023人工气道维护的管理专家共识,以确保在人工气道维护过程中的一致性和最佳实践。

2. 定义在本文档中,人工气道指的是在患者呼吸道中插入的任何设备,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

3. 目标本共识的目标如下:- 提供人工气道维护的最佳实践指南;- 确保患者在整个人工气道维护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降低人工气道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4. 人工气道维护的管理原则以下是人工气道维护的管理原则:1. 定期评估人工气道的位置和通畅性;2. 定期更换人工气道相关设备,包括气管插管和导管等;3. 注意口腔、咽喉和支气管的清洁和护理;4. 定期监测呼吸机和其他辅助呼吸设备的功能和有效性;5. 建立适当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机制,以确保人工气道的维护得到有效管理。

5. 人工气道维护的步骤人工气道维护的步骤如下:1. 患者评估:评估患者的呼吸状况、人工气道的位置和通畅性;2. 装置选择:选择适当类型和规格的人工气道装置;3. 气囊充气:按照指南充气气囊,确保合适的充气量;4. 人工气道插入:根据操作指南正确插入人工气道;5. 确认位置:使用成像或观察方法确认人工气道的位置;6. 固定和连接:固定人工气道装置并连接至呼吸机或其他辅助呼吸设备;7. 适当护理:定期进行口腔、咽喉和支气管的清洁和护理;8. 监测和评估:监测人工气道的位置和通畅性,评估患者的呼吸状况。

6. 总结本文档制定了2023人工气道维护的管理专家共识,旨在提供最佳实践指南,确保患者在人工气道维护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通过遵循本共识的原则和步骤,可以降低人工气道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维护的质量和效果。

人工气道管理

人工气道管理
学习汇报
人工气道管理主要内容
1. 人工气道的固定和维持 2. 保证人工气道通畅 3. 吸入气湿化 4. 气囊管理 5. 气道分泌物的吸引 6. 心理支持和管理
学习汇报
心理支持和管理
➢时间、地点、人物 ➢环境控制 ➢有效沟通和交流、镇静与镇痛 ➢烦躁、人机对抗等原因的寻找
及内径
学习汇报
气囊的种类
A、低容高压气囊:乳胶材质,注气后呈球形,与气管壁 接触面积小。
B、高容低压气囊:目前临床多用。材质采用顺应性好的 医用塑料,充气后呈随圆形。
C、等压气囊:压力等于大气压,气囊通过活瓣与外界相 通,当活瓣被打开时气囊自动充气,并根据气管导管 与气管壁之间的间隙自动调节气囊的充盈度。
对气管壁的压力降至最小,不必定时放气。
学习汇报
不必定时放气的依据
第一、气囊放气1小时内气囊压迫过的粘膜毛细血管血流也难以 恢复。 第二、气囊放气时容易导致气囊上方积液流入下呼吸道造成肺 部感染或窒息,影响有效的机械通气效果。 第三、采用Mov技术不需定时放气,在维持VT和SaO2稳定方 面,优于定时放气。所以采用Mov技术管理气囊时,不 需定时 放气,但必须非常规性放气或调整气囊压力。
人工气道管理
学习汇报
人工气道管理
➢ 人工气道建立的目的 ➢ 人工气道建立的方式 ➢ 人工气道建立的确认 ➢ 人工气道管理主要内容
学习汇报
人工气道建立的目的
➢保证呼吸道顺畅 ➢保护气道,预防误吸 ➢有利于分泌物的清除 ➢实施正压机械通气
学习汇报
人工气道建立的方式
➢ 鼻插管
➢ 患者易耐受,放置时间长,口护方便;插管细,弯曲, 易引起鼻窦炎,VAP发生率高
➢ 口插管
➢ 插管成功率高,但病人不易耐受,口护不方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气道的管理第一节气管插管病人的口腔护理准备用物:治疗碗内备棉球(或是一次性口腔护理刷),倒入适量生理盐水(口腔护理液应根据病人不同的情况而选择),弯止血钳、压舌板、手电筒各一,备长20cm、宽1.2cm胶布两条、寸带一根,吸痰器及吸痰管、50ml针筒一付,此项操作由两名护士共同完成。

记录气管插管距门齿刻度,向病人解释口腔护理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彻底吸痰,用5ml一次性注射器将气管插管气囊内的气体抽空后,再注入气体8ml~10ml。

一名护士固定好气管插管及牙垫,去掉固定气管插管的寸带、胶布,嘱病人慢慢张口,将牙垫移至到病人一侧磨牙,并将气管插管轻轻偏向牙垫。

另一名护士做该侧口腔护理(方法同昏迷病人口腔护理)。

同法将牙垫及气管插管移至病人另一侧磨牙,再行另一侧口腔护理。

如果病人口腔痰液多而粘稠,确保插管的气囊充足,可以用50ml针筒抽取口腔护理液,直接注入口腔内,由另一护士用吸痰管吸引,一边注射一边吸直至口腔清洁。

口腔护理完毕后,擦净面部胶布痕迹,胶布交叉固定气管插管,并用寸带固定。

注意事项:⑴口腔护理前,气囊一定充满气体,以防口水顺气管插管流入下呼吸道造成肺部感染。

⑵至少两名护士同时完成,切记一名护士一定要固定好气管插管。

如病人出现恶心。

嘱病人轻咬牙垫,同时做深呼吸。

⑶固定插管前,检查气管距门齿刻度是否准确。

⑷如病人不能很好地配合,不宜用此方法行口腔护理,以防脱管发生危险。

第二节气道湿化呼吸道粘膜的结构气道粘膜可分为3层:细胞层、溶胶层、凝胶层。

细胞层主要由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基细胞等组成。

每个纤毛细胞约有200根左右的纤毛,规则摆动,频率为17-25次/秒。

其活动受,ATP、细胞的温度、溶胶层和凝胶层的深度以及机械阻力等因素的影响。

溶胶层厚约5-6µm、粘度较低、纤毛沐浴其中。

厚度的维持取决于:水的蒸发和凝结,细胞的分泌和吸收,离子的主动转运以及纤毛的向心运动等因素。

凝胶层由杯状细胞及粘液腺等分泌产生,黏度大,并不一定连续,主要黏附异物,其流变学的改变直接影响纤毛的运输速度。

上呼吸道的功能上呼吸道的功能:加温、加湿、过滤。

一、基本概念:绝对湿度,指一定体积气体中含有的水的质量。

相对湿度,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气体饱和状态时含水量的百分数。

二、气道管理中要重视气道湿化:气体湿化不足可以引起:1.破坏气道纤毛和粘液腺。

2.假复层柱状上皮和立方上皮的破坏和扁平化。

3.基膜破坏。

4.气管、支气管粘膜细胞膜和细胞质变性。

5.细胞脱落。

6.粘膜溃疡。

7.气道损伤后反应性充血。

最终导致粘膜纤毛清除功能受损,小气道塌陷,肺不张。

损伤的程度与无湿化气体通气时间成正比。

三、过度湿化则可以造成:1.湿化器温度过高,可以引起气道粘膜温度过高或烧伤,导致肺水肿和气道狭窄。

2.如果吸入的气体没有加热,但呼吸道给予大量水分,会由于需要蒸发消耗热量导致体温下降、体液负荷增加、粘膜纤毛的清除功能减退及大量粘液需要清除,超过粘膜纤毛的清除能力。

四、机体可以耐受的湿化程度:机体可以耐受的湿化程度很难确定。

健康人正常情况下,等温饱和分界线(即吸入气体达到37℃和100%饱和的位置)刚好在气管隆突以下。

对吸氧、机械通气等病人而言,理想的湿化是在同样的位置重新建立等温饱和分界线。

但不是所有情况下都是必需的。

维持正常粘膜纤毛功能可能需要绝对湿度为>33g/m3.五、常用的湿化装置:理想的湿化器应当具有以下特点:1.吸入气管的气体温度为32-36℃,含水量含水量33-43g/m3,(43g/m3即37℃时湿度为100%)2.在较大范围的气体流量内,气体的湿度和温度不受影响,特别是高流量气体通气时。

3.容易使用和保养。

4.多种成分混合的气体都可以湿化。

5.自主呼吸和控制通气都可以使用。

6.具有自身安全机制和报警装置,防止温度过高、过度脱水和触电。

7.本身的阻力、顺应性和死腔不会对自主呼吸造成负面影响。

8.吸入的气体能保持无菌。

第三节气囊管理压强=压力÷面积。

气切套管以及气管导管目前均使用低压、高容的轻质气囊,尽管压力能够分散至气管壁的较大面积,减少了压力损伤的风险,但不能完全避免发生。

气囊的充气容量达到最小的气道阻塞容量即可,否则过度充气将导致气管黏膜壁的损伤。

防止气囊式气切套管造成的压力创伤,气囊压力应保持在15—25cmH2O(10--18mmHg)。

气囊充气技术:当气囊充气时(IPPV或能自主呼吸但存在误吸危险的病人),用10ml注射器以0.2—0.5ml的增量将气体注入气切套管气囊中,同时将听诊器置于甲状软骨下检查有否漏气杂音(在正压通气患者可听见),当确认无漏气杂音后,回抽0.5—1.0ml空气直至听到漏气音,再按上述步骤充气至无漏气杂音听到。

压力检测:可用指尖压在外部指示球囊上检测气囊压力,但此方法检测的压力是不精确的。

推荐使用手动压力测量表检测气囊压力,它可显示施加在气管壁上的气囊压力。

当施加在气管壁上的压力超过20-30mmHg将使毛细血管阻塞。

为减少灌注受阻,组织坏死及气管狭窄,气囊充气压不可超过25mmHg。

气囊压力过高将导致气管黏膜损伤,而压力过小意味着气囊不能对气管壁有效封闭,这将使病人存在误吸危险,或因严重的漏气导致通气不足。

第四节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吸痰的技术(一)目的:1.维持呼吸道通畅。

⒉防止异物吸入。

⒊避免肺部并发症发生。

(二)用物准备吸引器或中央控制系统之吸引器、氧气供给设备、简易呼吸囊与氧气连接(必要时用)、粗细合适的无菌吸痰管数根、无菌的生理食盐水、无菌手套、消毒石蜡油、听诊器。

(三)吸痰的指征:1呼吸音粗糙。

⒉咳嗽。

⒊气道压力升高。

(四)步骤:1.吸痰前:(1)先洗手。

(2)向病患解释吸痰的目的及步骤。

(3)以手呈杯状,给予病患拍打背部,以利痰液排出。

(4)协助病患采半坐卧位,头侧一方。

(5)吸痰前给予100%氧气使用,以提高血液中氧气的含量,降低吸痰时可能产生缺氧的情形。

2.吸痰时:(1)检查吸引器,调整适当的压力。

成人的压力在80~120mmHg。

小孩的压力在60~80mmHg。

(2)打开无菌的生理食盐水瓶盖。

(3)打开无菌的吸痰管,暴露吸痰管的接头即可。

(4)戴上无菌手套,连接吸痰管,打开吸引器,试吸生理盐水。

(5)用另一手将呼吸机管道接口与气管插管脱开,置于管架上,按下ALARMSILENCE以减少噪音。

(6)将吸痰管放入气管内插管或气切套管中,放入时勿压住控制孔,完全放入后再交替按住及放开控制孔,(若有阻力则勿强行插入,应找出阻力的原因),以拇指及食指旋转吸痰管自下往上慢慢向外拉出。

(7)一次吸痰后立即接上呼吸机或进行气囊通气,重复吸引不超过4次。

中间间隙3分钟。

(8)气管内插管或气切套管抽干净后,再抽吸鼻腔及口腔内的分泌物。

(9)抽吸完后,吸痰管抽吸少量的清水,以清洁吸引管子的内壁。

(10)接上呼吸机,关掉抽吸器。

(11)肺病听诊呼吸音有无改善。

3.吸痰后:⑴吸痰后给予高浓度的氧气。

⑵将氧气调回原来的浓度。

⑶观察病人的呼吸、脉搏、皮色等情形及氧饱和度。

⑷机械通气的病人吸痰后应检查各项参数。

(五)注意事项:1.吸痰管大小的选择=吸痰管的直径为病患气管内插管之1/2宽,成人使用尺寸为12-18Fr。

2.吸痰管插入的深度:口鼻插入约6~8吋(16~20cm)气切套管插入约5吋(12.5cm)气管插管插入约8~10吋(20~25cm)。

3.吸痰的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技术的操作。

4.每次抽吸的时间不超过15秒。

5.吸痰管每次用一根不可重复使用,以免感染。

6.气管插管病人吸痰前可以无菌石蜡油润滑吸痰管,以减少阻力。

7.如分泌物粘稠,可用3-7ml左右生理盐水或雾化液,然后通气3-4次,再作吸引。

8.储液瓶内的吸出液应及时倾倒,不应超过瓶的2/3,以免痰液吸入马达,损坏机器。

储液瓶洗净后,应盛少量的水,以防痰液粘附于瓶底,妨碍清洗。

附:封闭式吸痰封闭吸痰临床应用中优点:1.保证通气支持的连续性2.防止交叉感染3.减少了时间/物品的消耗密闭式吸痰方法(见图)第五节胸部物理治疗胸部物理治疗(ChestPhysicalTherapyCPT)是通过物理手段,深呼吸、叩背、振动,有效咳嗽,体位引流等手段,使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一、肺部叩打技术(一)目的:帮助病人采取正确体位,利用手部、空气震动的方法,将分泌物从小气道引流至大气道,使气道中分泌物松动易于排出。

适应症:1)有潜在的发生呼吸道并发症危险的卧床病人。

2)大手术后预防呼吸道并发症。

3)改善呼吸功能。

注意:病人生命体征不平稳避免头低仰卧位;避免进食前后进行;二叶以上肺叶需要引流时,从上叶开始不要在脊柱、胸骨、切口上和胸管引流处进行,不要在肾区、肝区和脾区进行,不要直接接触皮肤或在女性乳房上进行。

(二)评估:1.了解患者呼吸系统疾病史及适应症。

2.评估患者呼吸型态以作基本数据。

3.听诊肺部以确立痰液积聚部位。

4.了解患者及家属意愿、认知和执行能力。

(三)用物准备:1.听诊器一支2.枕头数个3.弯盆一个或卫生纸数张(四)步骤:1.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操作目的和过程。

2.洗手。

3.听诊肺部痰液积聚状况。

4.依据痰液积聚部位,协助患者采取适当引流姿势并予枕头适当支托。

5.在患者下颔处放置弯盆或卫生纸。

6.将手掌弯曲成杯状,叩击分泌物积聚部位。

7.双手交替拍打或单手叩击,持续10-15分钟。

8.鼓励患者作深呼吸咳嗽,需要时并予抽痰。

9.协助患者清除痰液,必要时作口腔护理。

10.更换其它引流姿势重复步骤4-9。

11.协助患者正常卧床摆位并休息。

12.洗手。

13.记录患者活动前后呼吸音之改变及分泌物清除状况和呼吸型态变化,以及患者反应和家属态度。

(五)注意事项:1.拍痰的禁忌症:肺栓塞急性发炎过程肺结核咳血癌症肺脓疡刚手术后曾作大血管手术后头部外伤颅压升高或抽筋时胸部骨折。

2.拍痰宜避免直接在亦裸的皮肤上操作。

3.至少在用餐前一小时才可执行此活动,应避免于饭后操作。

4.预防卧床患者痰液积聚,每天宜维持至少早晚各一次的体位引流和拍痰的活动,且每次每侧应至少10分钟。

若痰液量多宜增加执行次数。

二、体位引流技术(一)目的:利用重心原理引流肺叶内滞留的分泌物到较大的呼吸道。

(二)评估:1.了解患者呼吸系统疾病史。

2.评估患者呼吸型态、速率,并听诊其肺部以确立分泌物积聚的部位。

3.估患者或家属执行此活动之能力、意愿及认知。

(三)用物准备:1.枕头数个2.听诊器一副3.弯盆一个或卫生纸数张(四)步骤1.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操作过程、方法和目的。

2.洗手。

3.听诊肺部→确定分泌物积聚部位。

4.协助患者采取适当姿势并以枕头适当支托,使分泌物积聚部位在最高处。

5.将弯盆或卫生纸置于患者下颔处,以收集排出之分泌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