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工艺设计与计算学案
纺纱工艺设计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纺纱工艺设计二、授课对象:纺织工程专业学生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纺纱工艺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同类型纱线的工艺设计要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纺纱工艺设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内容:1. 纺纱工艺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不同类型纱线的工艺设计要点3. 纺纱工艺设计的基本步骤4. 纺纱工艺设计中的质量控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纺纱工艺设计?2. 回答:纺纱工艺设计是指在纺纱过程中,根据产品要求、原料特性和设备条件,合理选择和调整工艺参数,以达到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
二、纺纱工艺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讲解纺纱工艺设计的基本概念,包括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工艺计算等。
2. 分析纺纱工艺设计的基本原理,如纤维的流动、纤维的牵伸、纤维的加捻等。
三、不同类型纱线的工艺设计要点1. 讲解普梳纱、精梳纱、混纺纱、新型纺纱和新型纱线的工艺设计要点。
2. 分析各类纱线在工艺设计上的差异和特点。
四、纺纱工艺设计的基本步骤1. 讲解纺纱工艺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原料选择、工艺参数确定、工艺计算、质量控制等。
2. 分析各步骤在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一、纺纱工艺设计中的质量控制1. 讲解纺纱工艺设计中的质量控制方法,如质量检测、质量分析、质量改进等。
2. 分析影响纺纱质量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二、案例分析1. 提供一个实际纺纱工艺设计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工艺设计要点和问题。
2. 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案例中的经验教训。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纺纱工艺设计实践操作,根据所给原料和产品要求,完成纺纱工艺设计。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与评价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纺纱工艺设计的重要性。
纺纱工艺设计与实施 课程设计

• 专业能力: 1.原料选配能力 2. 纺 纱 工 艺 设 计 与 实 施能力 3.质量控制能力
课程教什么?——本课程培养目标
课程教什么?——学习情境设计
课程教什么?——学习情境设计
任务单下达、获取咨询-纺纱工艺的制定与实施-产品的质量检测与工艺调整。 实现一个完整的工作工程的学习,既源于真实,又高于企业的真实性
喷气纺
建议学时
2
2 4 4 4 4 4 4 4 2 4 4 2 4 2 2 4 4
合计
2
26
14 10 8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方法:(平时成绩+期末成绩) (一)平时成绩(60%)=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雨课堂平台得分 考勤:基础分100,全勤不加分,迟到早退一次扣5分,旷到一次扣20分。 (占比20%) 平时作业:由若干次计分作业构成,每次作业会批改相应分数,满分100分, 最后得分为所有作业总分的平均值.(占比20%) 课堂表现:上课互动每次随机加分(答对加2分,主动回答但错了加1分,擦 黑板1分),玩手机、说话等也会扣除相应分数(每提醒一次扣2分,最高扣 10分)。(占比20%)
纺纱工艺设计与实施 课程设计
主观题 10分 课前准备:笔,笔记本,书
作答
目录
01 课程定位 02 培养目标 03 学习情境设计 04 考核方式
课程从哪来?
课程性质与定位
课程从哪来?——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及综合 职业能力,在纺织生产企业从事操作与 运转管理、原料与产品检测、生产设备 维护与管理、生产工艺设计与实施和产 品质量控制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 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考核方式
(二)期末 1.闭卷考试(满分100分) (三)综合 1.平时成绩=(考勤*0.2+平时作业*0.2+课堂表现*0.2)*0.6 2. 期末考试(40%):闭卷考试,满分100分。 3. 综合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纺织工艺设计课程设计

纺织工艺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纺织工艺的基本知识,了解纺织品的制作过程和原理,培养学生对纺织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纺织品的基本概念、原料、织造和染整等工艺流程。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纺织品的特点、质量评价和应用领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纺织工艺在人类社会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纺织品的基本概念:介绍纺织品的定义、分类和性能。
2.纺织原料:讲解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来源、特点和应用。
3.织造工艺:阐述纬纱、经纱、织机等基本概念,解析织造过程和技术要点。
4.染整工艺:介绍染整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探讨染整对纺织品的影响。
5.纺织品质量评价与应用:分析纺织品的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和应用领域。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纺织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纺织品的特点、质量评价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纺织实验,掌握织造和染整等工艺的操作技巧。
4.参观实践:学生参观纺织企业,了解纺织品的生产过程和行业现状。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纺织工艺学》等国内外优秀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纺织工艺知识。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纺织品设计与工艺》等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和图片等资料,直观展示纺织工艺的过程和效果。
4.实验设备:提供织机、染色机等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5.纺织样品:收集各种纺织品样品,供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纺纱工艺设计与计算学案

纺纱工艺设计与计算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纺纱的工艺流程和计算方法。
2.掌握纺纱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
3.能够进行常见纺纱工艺的计算和分析。
二、学习内容1.纺纱的定义和分类。
2.纺纱工艺流程和常用设备。
3.纺纱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
4.纺纱工艺计算方法和分析。
三、学习过程1.纺纱的定义和分类纺纱是指将纤维或纱线通过拉伸、弯曲和摩擦等力学作用,使其形成连续线状结构的过程。
根据原料的不同,纺纱可分为植物纤维纺纱、动物纤维纺纱和化学纤维纺纱等。
2.纺纱工艺流程和常用设备纺纱的工艺流程一般包括纤维预处理、梳理、并条、粗纺、细纺、整理等环节。
常用设备有梳棉机、并条机、粗纺机和细纺机等。
3.纺纱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1)根据原料特性选择合适的工艺流程和设备。
(2)确定合理的纺纱工艺参数,如纺纱粗细、捻度和纺纱张力等。
(3)保证纺纱质量,控制各工序的工艺参数和设备状态。
(4)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量和成本的估算,进行经济性评价。
4.纺纱工艺计算方法和分析(1)纺纱粗细和纺纱强力的计算:纺纱粗细=预期线密度(纱支)/预期线密度(刺密)纺纱强力=原料强度×破损率×整理损耗(2)纺纱捻度的计算:K=30×纱支捻度=(旅速/纱支)×K(3)纱线产品的经济性分析:纺纱成本=原料成本+劳动成本+能源成本+设备折旧+设备维修费四、学习态度和方法1.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共同学习。
2.注重实际操作,通过实践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3.多思考,积极思考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五、课后作业1.分析一种纤维的纺纱工艺流程和设备。
2.计算一种纤维的纺纱粗细、纺纱强力和纺纱捻度。
3.进行一种纱线产品的经济性分析。
六、学习反思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纺纱工艺设计与计算的基本内容,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了解了纺纱的工艺流程和计算方法。
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和完成课后作业,我对纺纱工艺设计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纺纱课程设计

纺纱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纺纱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理解纺纱的历史和现状,培养对纺纱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纺纱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流程。
2.掌握纺纱的主要技巧和注意事项。
3.了解纺纱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4.能够正确使用纺纱设备和工具。
5.能够独立完成纺纱的基本操作。
6.能够根据材料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纺纱技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开放和接受态度。
3.培养学生对纺纱事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纺纱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以及纺纱的历史和现状。
具体安排如下:1.纺纱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流程。
2.纺纱的主要技巧和注意事项。
3.纺纱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4.纺纱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运用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纺纱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掌握纺纱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纺纱历史和现状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纺纱案例,使学生了解纺纱技术的应用和挑战。
4.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纺纱设备,让学生掌握纺纱的实践技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纺纱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纺纱知识。
2.参考书:提供纺纱相关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收集纺纱相关的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4.实验设备:准备纺纱设备和相关工具,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章节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具体安排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其对纺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纺纱工艺设计教案模板及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纺纱工艺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 掌握纺纱工艺设计的关键因素和影响因素。
3. 学会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纺纱工艺设计。
4.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纺纱工艺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 纺纱工艺设计的关键因素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纺纱工艺设计。
2.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纺纱工艺设计相关书籍3. 实际案例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纺纱工艺设计的重要性。
2. 简述纺纱工艺设计的基本概念。
二、纺纱工艺设计的基本流程1. 原料选择:介绍不同原料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2. 纺纱设备选择:介绍不同纺纱设备的性能和适用范围。
3. 工艺参数设置:介绍捻系数、转速、牵伸倍数等参数的设置方法。
4. 质量控制:介绍质量检测方法和标准。
三、纺纱工艺设计的关键因素1. 原料质量:介绍原料质量对纺纱工艺设计的影响。
2. 设备性能:介绍设备性能对纺纱工艺设计的影响。
3. 工艺参数:介绍捻系数、转速、牵伸倍数等参数对纺纱工艺设计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1. 介绍实际案例,分析纺纱工艺设计的过程和结果。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纺纱工艺设计。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复习纺纱工艺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 复习纺纱工艺设计的关键因素。
二、学生分组讨论1. 分组讨论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纺纱工艺设计。
2.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三、教师点评与总结1. 对学生汇报的内容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2. 总结纺纱工艺设计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四、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新型纺纱技术。
2. 分析一种新型纺纱技术的优缺点,并撰写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纺纱工艺设计的基本概念、流程、关键因素和影响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纺纱工艺设计课程设计

纺纱工艺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纺纱工艺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使学生掌握纺纱工艺的基本概念、流程及设计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掌握纺纱工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了解纺纱原料的性质及选用原则。
3.熟悉纺纱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掌握纺纱工艺参数的调整和优化方法。
5.了解纺纱工艺发展趋势和新技术。
6.能够独立完成纺纱工艺流程的设计和优化。
7.具备对纺纱设备进行操作和维护的能力。
8.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纺纱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纺纱行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保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纺纱工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纺纱原料的性质及选用原则。
3.纺纱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纺纱工艺参数的调整和优化方法。
5.纺纱工艺流程的设计和实施。
6.纺纱工艺发展趋势和新技术。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用于传授纺纱工艺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纺纱工艺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3.实验法:学生进行纺纱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4.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纺纱工艺设计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纺纱工艺设计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纺纱实验所需的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5.在线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全过程的方式进行,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纺纱工艺设计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纺纱工艺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2)掌握纺纱工艺参数的确定及计算方法;(3)熟悉不同纺纱工艺对纱线质量的影响。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纺纱工艺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纺纱工艺设计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关注纺织行业发展趋势,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纺纱工艺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2. 纺纱工艺参数的确定及计算方法;3. 不同纺纱工艺对纱线质量的影响;4. 纺纱工艺设计实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纺纱工艺设计在纺织行业中的重要性;(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讲授新课(1)纺纱工艺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2)纺纱工艺参数的确定及计算方法;(3)不同纺纱工艺对纱线质量的影响;(4)纺纱工艺设计实例分析。
3. 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纺纱工艺设计案例;(2)分析案例中的设计思路、参数选择及效果;(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4.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纺纱工艺设计练习;(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套纺纱工艺方案;(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与评价(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纺纱工艺设计》2. 教学课件3. 实验设备:纺纱设备、纱线样品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2. 实践操作:设计出合理的纺纱工艺方案;3. 课后作业:完成指定的纺纱工艺设计任务。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纺纱工艺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梳棉工艺设计与计算内容一、设计梳棉生条定量及牵伸倍数1、计算实际牵伸倍数 给定棉卷定量为370g/m生条估实际估棉卷定量G E 5⨯==2、计算机械牵伸倍数落棉率实际估机械估+=1E E =给定落棉率为3% 根据设备说明书:12z z 30.1341⨯=机械EZ2,Z1的齿数选择见下表:从上表中查到与计算机械牵伸倍数最接近的牵伸倍数是 ,即E 机械= 相应的Z1,Z2分别是 。
3、修正实际牵伸倍数、生条定量及生条线密度落棉率)(机械实际+⨯=1E E =实际生条棉卷定量E G 5⨯==实际回潮率)(生条生条湿+⨯=1G G = 2001t ⨯+⨯=公定回潮率)(生条梳棉G T =4、计算其他牵伸倍数(1)棉网张力牵伸倍数(即大压辊与下轧辊之间的牵伸倍数) 根据设备说明书:224.55e Z =棉网张力= (2)小压辊与道夫间的牵伸倍数7062130603038190e 2~⨯⨯⨯⨯⨯⨯=Z 道夫小压辊=二、设计速度给定V 带和平带的传动效率均取98%,由设备说明书: 1、锡林速度(r/min )min r/ 359.020.985421361460n =⨯⨯=锡林 2、刺辊速度(r/min )min r/ 931.050.982091361460n =⨯⨯=刺辊 3、盖板速度(mm/min )54183.609v Z Z ⨯=盖板 Z4,Z5从上表中选择V 盖板值是 ,相应的Z4,Z5分别是 。
4、道夫速度(r/min )31.048n Z ⨯=道夫考虑梳棉机的产量及分梳情况等,选择n 道夫为 ,对应的Z3的齿数为 。
5、小压辊成条速度(m/min )2367.9v Z Z ⨯=出条= 三、设计梳棉隔距并条工艺设计与计算内容一、设计棉条定量及牵伸倍数给定牵伸效率为98% 1、计算实际牵伸倍数熟条估生条实际估并合数G G E ⨯==2、计算机械牵伸倍数牵伸效率实际估机械估E E ==根据设备说明书:HGKE Q23869.4=机械从上表中查到与计算机械牵伸倍数最接近的牵伸倍数是 ,即E 机械= 相应的QHGK 分别是 。
3、修正实际牵伸倍数、熟条定量及熟条线密度牵伸效率机械实际⨯=E E =实际生条熟条并合数E G G ⨯==实际回潮率)(熟条熟条湿+⨯=1G G = 2001t ⨯+⨯=公定回潮率)(熟条熟条G T =4、计算其他牵伸倍数 (1)主牵伸倍数 根据设备说明书:RT4.742e =主T 轮53T 不能和R 轮47T 、51T 同时使用从上表中选择e 主值是 ,相应的T ,R 分别是 。
(2)预牵伸倍数主机械预e E e ==二、设计速度紧压罗拉输出速度:)(电紧压罗拉επ-110006060v ⨯⨯⨯⨯⨯=E F n式中:n 电——电动机转速(1475r/min,50Hz ) E ——压辊轴皮带轮直径(mm ) F ——电动机皮带轮直径(mm ) ε——平皮带传动相对滑动系数,一般小于1%取值见下表:紧压罗拉输出速度表(50Hz )三、设计罗拉握持距根据纤维的品质长度,前区+9,后区+11四、设计其他工艺参数1、压力棒工艺2、喇叭头孔径使用压缩喇叭头C=~ ,普通喇叭头C=~ =C*熟条熟条G G C ⨯=⨯0.63=粗纱工艺设计与计算内容一、设计粗纱定量及牵伸倍数1、计算实际牵伸倍数510⨯⨯=粗纱估熟条实际估G G E =2、计算机械牵伸倍数牵伸效率实际估机械估E E ==由设备说明书得(三罗拉牵伸):7684.3Z Z E =机械 Z6、Z7取值见下表:从上表中查到与计算机械牵伸倍数最接近的牵伸倍数是 ,即E 机械= 相应的Z6、Z7取值分别是 。
3、修正实际牵伸倍数、熟条定量及熟条线密度牵伸效率机械实际⨯=E E =510⨯⨯=实际熟条粗纱E G G =实际回潮率)(粗纱粗纱湿+⨯=1G G = 1001t ⨯+⨯=公定回潮率)(粗纱粗纱G T =4、计算后区牵伸倍数 根据设备说明书得:82315.47Z E =后 二、设计捻度1、初步选取捻系数初步设定粗纱捻系数为: 。
2、计算捻度(1)计算粗纱的捻度ttex t T T 估估α==(2)计算修正后的粗纱捻度 根据设备说明书得: 捻度312331.163tex Z Z Z T =从上表中查到与计算捻度最接近的捻度是 ,Ttex= 相应的取值分别是 。
3、计算粗纱捻系数t tex t T T ⨯=α=三、设计速度1、设计锭翼速度 根据设备说明书得:主动锭D D ⨯=232.1199n动主根据设计纱线特点,选择锭翼转速为 。
相应的D 动和D主取值分别为: 。
2、前罗拉速度2313468.8n Z D Z Z D ⨯⨯⨯=主动前罗拉=四、设计罗拉握持距前罗拉~中罗拉: 中罗拉~后罗拉:五、设计粗纱卷绕密度1、轴向卷绕密度初步设定粗纱轴向卷绕密度为 圈/cm ,由设备说明书得:119102337.61Z Z Z H ⨯=其中,Z9、Z10、Z11取值见下表:从上表中查到与设计轴向密度最接近的是 ,即H= 相应的Z9、Z10、 Z11取值分别是 。
2、径向卷绕密度初步设定粗纱径向卷绕密度为 层/10cm ,由设备说明书得:45058.250Z Z R = 其中,Z4、Z5取值见下表:从上表中查到与设计径向密度最接近的是 ,即R= 相应的Z4、Z5取值分别是 。
六、设计其他工艺参数1、罗拉加压daN/双锭 前×中×后:2、胶圈原始钳口隔距3、上销弹簧起始压力4、集合器细纱工艺设计与计算内容一、设计细纱定量及牵伸倍数1、计算细纱定量101t⨯+=公定回潮率)(细纱T G =实际回潮率)(细纱细纱湿+⨯=1G G =2、计算实际牵伸倍数 细纱粗纱实际G G E 10⨯==3、计算机械牵伸倍数给定FA507B 型细纱机牵伸效率为99%牵伸效率实际机械估E E ==由设备说明书得:25261672.21Z Z E =机械 Z25、Z26取值见下表:从上表中查到与计算机械牵伸倍数最接近的牵伸倍数是 ,即E 机械= 相应的Z25、Z26取值分别是 。
4、计算后区牵伸倍数初步选定后区牵伸倍数为 。
(查参考资料) 根据设备说明书得:29044479.0Z E 后二、设计捻度1、初步选取捻系数初步设定细纱捻系数为: 。
2、计算捻度(1)计算细纱的捻度ttex t T T 估估α==(2)计算修正后的粗纱捻度 根据设备说明书得: 捻度3463.93tex Z Z T = 捻度变换齿数选择见下表:从上表中查到与计算捻度最接近的捻度是 ,即Ttex= 相应的Z3、Z4取值分别是 。
3、计算粗纱捻系数t tex t T T ⨯=α=三、设计速度1、前罗拉速度小组设计纱线 tex 纱的折合单产:影响系数折合率⨯=38d Q = (kg/千锭时)折合率、影响系数参见《棉纺手册》第1194~1195页表7-1-7与表7-1-8定额产量⨯=L Q Qd 时间效率 时间效率参见《棉纺厂设计》第95页表6.3.2-1,选用96%理论产量时间效率dQ Q L ==又因为10001000100060t ⨯⨯⨯⨯=f L v T Q得v f = (m/min ) 因为21000n d v f f π⨯=所以,n f = (r/min )2、锭速由于捻度21001d n n T s ftex π⨯⨯=,而21000n d v f f π⨯=所以100n ⨯⨯=f tex s v T 所以sn = (r/min )根据设备传动得:21211321164116.0256.02501480d n D D D D D D D n s =⨯++⨯=++⨯⨯=δδ电动机 D 1和D 2取值见下表:选择锭速为 。
相应的12取值分别为: 。
四、设计卷绕圈距1、设计卷绕圈距t 16.0T =∆估=2、计算卷绕圈距根据设备说明书得:t13122.0T Z Z =Z12、Z13取值见下表:卷绕齿轮选择(钢领直径42mm, D=39mm, d=19mm, d2=25mm)选择Z12、Z13分别为: 。
五、设计钢领板级升级1、设计钢领板级升距t T 088.0y ==2、计算卷绕圈距根据设备说明书得:y=n取值见下表:n取值为:。
六、选取钢领钢丝圈七、设计罗拉中心距八、设计其他工艺参数1、罗拉加压2、钳口隔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