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埠之前的上海

合集下载

上海历史归纳总结

上海历史归纳总结

上海历史归纳总结上海是中国的一座国际大都市,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它不仅拥有繁华的现代都市景象,同时也有悠久的历史。

本文将对上海的历史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早期发展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一部分。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上海地区就有人类聚居。

当时的上海并不是一个城市,而是一片渔村和农田。

第二部分:开埠与外国租界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的开放政策,上海逐渐成为国际贸易港口。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被迫与多个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成为了外国势力的租界,分为英租界、法租界、美租界等。

这个时期,上海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成为了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

第三部分:发展成为经济中心20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并且崛起为全国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在这个时期,上海发展了许多著名的企业、银行和商业机构。

同时,上海还孕育了许多文化名人,如鲁迅、梁实秋等。

第四部分:战争与解放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内战,上海在这个时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被重新划归为中国的一部分,租界制度废除。

解放后,上海开始进行重建和发展,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第五部分:改革开放与现代化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上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上海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如今,上海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大都市,不仅在国内有影响力,在国际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结论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背景。

从一个渔村发展到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历史的演变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变迁。

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上海都一直是中国的重要城市,它的发展与变革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旨在对上海历史进行归纳总结,因此并没有过多涉及细节或具体事件。

同时,文章力求准确表达,语句通顺,以保证读者的阅读体验。

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了解上海的历史背景并对其重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上海暴得大名,声闻全球,始于开埠,列通商五口之一。

此前,虽已立县五百年,但充其量不过是东南海滨的一个三等县城。

用一个上海文人的话说,开埠以前的上海,“亦如直隶之静海,浙江之临海,广东之澄海,其名不著于十八行省,更何论五洲万国乎?[1]”近代一百多年间,上海的形象变化很大。

在那段已经逝去半个世纪以后,再来看一下当时人对上海城市的印象、描述,对于今天人理解上海,或许不无裨益。

从奇妙洋场、东方巴黎到大染缸开埠以后三四十年中,也就是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洋货充斥,洋房栉比,洋人满街,洋气氤氲,;二是奇,水能自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三是妙,煤气灯、德律风、跑马、跑人(赛跑),种种西物西事,构思精巧,出人意表。

我们看报纸杂志,看文人笔记,对七十年代前后的上海,用墨最多是洋、奇、妙。

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

居人不信金吾禁,路上徘徊听五更。

谁知铁树竟开花,谬语当年信不差。

凿地金莲生万朵,烛天银彩照万家。

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

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

洋、奇、妙混合在一起,使上海放射出与中国其他城市迥然不同的色彩。

许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奇妙之处,令人刮目相看,闭目长思。

有一幅漫画:一个外地游客,来到上海,种种洋奇之处,令他目眩口张,百思不解。

他用一根长长的旱烟袋,对着路边的电灯点火,但怎么点也点不着。

明明是火,怎么不能点烟?他不能明白此中奥蕴。

套用一句现在流行语,看不懂啦!确实,上海是个让人看不懂的地方。

无奈人的心理是,越看不懂越要看。

游上海、逛洋场、看洋景、开眼界,成为内地人一大心愿。

经过几十年的,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描述上海形象使用最频繁的字眼是“繁华”。

这个繁华,体现在市政设施先进,洋房高耸,街道宽敞,车水马龙,摩肩接踵,更体现在消费、娱乐方面。

商店林立,货物山积,餐馆、茶馆、烟馆、赌馆、妓馆、戏馆、书馆和花园,七馆一园,争奇斗艳。

我家乡 上海 的变化

我家乡 上海 的变化

我家乡上海的变化——城市空间的历史变迁一.引言上海作为我成长的地方,充满了我的回忆,还记得18年前的上海,那时的上海还没地铁,没有空调车,没有宝马,没有奔驰,一辆大众就可以让我们这群孩子羡慕很久。

那时的上海除了市区的道路是柏油马路,其他的都还是烂泥路。

那时的上海,除了大商场,几乎没有人家装空调。

现在想想,那时的上海好像很落后。

可是如今的上海却大不一样啊,路上跑的都是名牌车,路都是柏油的了,家家都有空调。

上海作为中国的一个金融中心,现在正以四个中心为目标,以世博会为契机,快速发展。

谁能知道18年后的上海又是什么样呢?二.上海的高度上海在1843年开埠,那时的上海只是一个小小渔村,在南京条约中上海被迫被当做通商口岸,从此,上海踏上了历史的舞台。

对于过去的种种事情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因为他太复杂,太久远。

对于上海的高度,我想就从我小时候开始吧,记得在我一岁的时候,我家从虹口区搬到了现在的浦东新区,当时的浦东新区还是一片农田,我家住的是当时我们这一片唯一的两座公寓,在当时已经算是高楼了,旁边只有一层两层的平房,四周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听长辈们说,那时候总有一个放羊的哥哥带我出去玩,我想当时应该还能看见星星吧。

可如今的却已经大不一样了,仅仅过了17年,四周的田野已经被一片片的公寓所替代,6层楼高的住宅楼已经遍地都是,附近还有3个别墅区,可以说仅仅从我家附近就可以看出上海的高度变化。

再说说我家门前的马路吧,从前我家门前只有一条泥巴路,每到下雨天,路就不能走人,当夏天太阳很旺盛的时候,马路就开裂,有时候,风一挂,漫天飞舞的就是尘土,可以说门前的马路就是一个痛啊,但几年之后,当我开始上小学的时候,我家门前的路开始了他的第一次翻新,巨大的工程车拉来了一车有一车的水泥,我好奇的站在马路边上生平第一次看见了水泥的原始形态,看着一车车的水泥倒在马路上,我第一次看见了水泥马路,之后几年陆陆续续有翻修了几次,知道如今的柏油马路。

上海开埠

上海开埠

上海开埠上海习惯上被称为“上海滩”,可见这片土地是从昔日的海滩逐渐演化过来的。

约7500年前,长江在今天江苏的镇江、扬州附近入海,上海大部分地区还是汪洋一片。

长江携带而来的泥沙在沿海岸边堆积,使得陆地不断向海洋延伸。

经过数千年的海陆变迁,海岸线不断东移,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海陆面貌。

鸦片战争失败后,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其中第三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清朝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接着,英国又以“理定善后事宜”为借口,于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

“条约”第九款规定:“在万年和约(指《南京条约》)内言明,允许英人携带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拟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国人租赁。

”同年l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到任。

他根据《虎门条约》向上海道台官慕久要求划出一块土地作“居留地”,专供英国侨民使用。

宫慕久居然以为华洋分居能避免“纠纷”,默许巴富尔的要求。

据此,巴富尔在11月l4日发出通告,宣布上海于1843年ll 月l7日正式开埠。

外滩变迁法国冒险家描述当年的外滩:“不计其数的污水沟和小河纵横交错,到处是坟墩。

低矮肮脏的茅屋,是竹子和干泥搭成的破棚子。

”当时有“小苏州”之称的上海县城有27万人口,街道60多条。

上海道台宫慕久没有到码头迎接巴富尔,并对他租房的要求一口回绝。

这时,一个叫姚书来的商人将他在城里的52间房租给他,巴富尔和4名随员才有了安身之地。

随后赶到上海的英商被拒之城外,只好在城墙外搭起茅棚。

“每值晨雨,则衣被尽湿……”不甘居陋室的英商要求购地建房,巴富尔抓住《南京条约》中“寄居……贸易通商无碍”等字眼,不断对宫道台施压,要他划定黄浦江边的泥泞地(今日外滩)作为租借地。

巴富尔之所以选择这块荒野之地作为租借地,一是这里东靠黄浦江,北靠苏州河,水陆交通方便;二是外国商船兵船从长江口进入黄浦江,必须有一个停泊的地方;另外,东面的黄浦江上有英国军舰游弋,这令他们觉得安全。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在近代中国的血雨腥风中,愈来愈焕发出自我独特的光芒。

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

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

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一、开埠前的上海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

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

因此,上海的近代建筑也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海现存的地面建筑文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陀罗尼经幢(859)和泖塔(874-879)、宋代的兴圣教寺塔(1068-1094)、元代的清真寺(1341-1368)和明代的豫园(1559始建)等,在开埠以前,大体上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上海古代建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嘉定孔庙和龙华寺各建筑群格守中国传统的中轴线排列,形制完整,布局严谨;南翔寺双塔和文庙魁星阁是中国木构架结构典型,体现了古代完美的结构工艺;龙华塔和真如寺的地基处理因地制宜,坚实牢固;书隐楼的木雕和砖雕艺术精湛,形象逼真。

所有这些均体现了上海在建筑造型和布局、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软土地基的处理、装饰彩绘、施工工艺方面的创造性和重要的贡献。

二、开辟租界/最初的西式建筑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

• 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 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 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 人居住地。
(3)租界对近代中国双重影响: • 侵犯中国主权(形成国中之国); • 传播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如:城市建筑与管理、 司法制度、文化教育); • 革命党人反清之地。
三、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上海租界时间表 1840年6月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6月 英军攻入上海 1842年8月 《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签定上海成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 1843年11月14日 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GEORGE BALFOUR宣布上海于11月17日正式开埠 1844年7月 《中美五口通商贸易章程》(《望厦条约》)签定 1844年10月 《中法五口通商贸易章程》(《黄埔条约》)签定美国及法国获得与英国相似的在 华特权。 1845年11月29日 《上海土地章程》公布,正式确定了第一块租界的范围,计830亩(约553278 平方米) 1848年11月 英国将租界面积扩大至2820亩(约1879812平方米) 1848年 美国开始在虹口地区购地,造成租界事实 1849年6月 法国建立租界,面积986亩(约657267.6平方 米) 1854年7月11日 成立租界行政委员会(EXECUTIVE CMMITTEE),不久更名为市政委员会 (MUNICIPAL COUNCIL)中文名为工部局 1857年 法租界成立“管理道路委员会” 1861年 法租界成立“管理道路委员会” 1862年 美英租界合并 同年 法租界“管理道路委员会”更名为“公董局”(CONSEIL MUNICIPAL),职能与工部 局相似 同年 大英自来火房(英商上海煤气股份有限公司)筹建,于1865年供气. 1881年 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成立,1883年供水. 同年 上海大北电报公司开始兼营市内电话业务.1882年由英商德律风公司接办. 1882年 英商上海电光公司成立 1893年 美英租界面积扩展至10676亩(约7116621平方米) 1899年 美英租界正式更名为“上海国际公共租界”(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F SHANGHAI),并再次扩展到33503亩(约22333099平方米)。 同年 法租界扩展至2135亩(约1423191平方米) 1914年 法租界扩展至15150亩(约10095990平方米) 1941年12月 日军占领公共租界,不久,美英和法国向中国

上海大事年表

上海大事年表

上海大事年表1. 上海的开埠与外国租界(1842-1949)1.1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规定了上海地区的开埠权。

1.2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津条约- 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在上海的势力进一步增强,最终中国与英、法、美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使外国租界面积扩大。

1.3 上海外滩的建设- 1863年,上海外滩开始修建,并成为外国租界的商业与金融中心,吸引了许多外国投资者和企业。

1.4 美国租界的建立- 1848年,美国在上海设立了自己的租界,并于1854年正式成立美国领事馆,标志着美国在上海的影响力逐渐增加。

2. 上海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1949-1978)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一环。

2.2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至1961年,中国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上海在这一时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2.3 文化大革命-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对上海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许多工厂停产,经济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2.4 上海经济改革的起步-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上海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试点城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3. 上海的现代化建设与国际化大都市(1978年至今)3.1 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 1990年代,上海开始着手建设浦东新区,包括陆家嘴金融区和世博会园区等,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影响力。

3.2 上海在全国改革开放中的示范作用- 上海在经济改革、金融改革、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成为其他城市学习的榜样,推动了中国国家改革进程。

3.3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展示了上海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吸引了全球目光。

3.4 上海的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业发展- 上海在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领域取得了显著发展,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之一。

上海社会与历史变迁

上海社会与历史变迁

生化/轻工学院包装142141410054张乐乐从我的角度看上海社会与历史变迁"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

"近代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可谓是一奇迹。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那上海的生命便是它独特的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所代表的即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和融会贯通的文化。

上海的文化是双向的,既有由外而内的灌注,也有由内而外的吸收。

正因为有这样注入和吸收是的上海呈现出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相互融合的特点,这也成为了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追溯上海的文明渊源,可以发现在上古时期其文明已有相当水平。

据考古资料表明,上海文化的滥觞时期始于据今5900-4900年的"崧泽"文化。

崧泽文化属于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

在崧泽文化的古遗址中,发现了捕渔的网坠,织网用的靴形器、捻线的陶纺轮以及狩猎用的剑簇、石刀、骨锥、牙刀等与渔猎有关的遗物,上古时期上海的物质文明程度据此可以略窥一斑。

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上海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的亲水性特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文化;其次,上海的文化还继承了吴越文化的敏感和细腻,对异质文化体现出一种宽容的姿态,善于接受新鲜文化因子,形成上海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另外,大量自南而来的浙江人和自北而来的江苏人,构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

江浙人是古代吴越人的后裔,吴越文化大胆开放的冒险性格及雄健恢宏的拓边精神,构成了上海文化的开创性特征。

海派画家任伯年的商业画、刘海粟率先使用人体模特、开创机关布景等等,俱是"敢为天下先"的行为。

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者的尖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地处东南海角的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从此上海文化就在上海滩上中西方文化相互撞击、交汇、渗透、吸引、兼融的土壤中孕育诞生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
的变迁
绪言导读:提炼关键词远古:从距今5000年前的崧泽文化开始,上海地区已有了文明的雏形;
元明:经过元明时代的设县建城,上海初步具备了城市的框架;
清中期:至清中期,上
海已发展成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迫
使上海
开埠,西
方列强
的入侵
形成了
“国中
之国”—
—租界,
租界既
是近代
中国半
殖民地
社会的
缩影,也
在客观
上将上
海推向
世界。

清末到民国:从清末到
国,上海的市政、城建、经济、
化在近代社会的大变局



展;新中国:新中国的建立
开始了上海发
展的新纪元,
计划经济时期
上海发挥了全
国经济中心和
工业基地的功
能;为社会主
义工业化做出
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
放以来,上
海抓住浦
东开发的
发展机遇,
以“四个中
心”(国际
经济、金
融、贸易和
航运中心)
建设为目
标,取得了
令世界瞩
目的辉煌
成就;2010年:2010年世博
会的举
办进一
步提升了上海的发展层次,扩大了上海的影响力,上海的明天将更加美
好。

第15课开埠之前的
上海
考纲要求:设县(A)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上海开埠之前城市格局形成的关系
导入:本课内容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时序性强,跨度大——从代表
上海地区文明起源的崧泽文化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上海城市的初步形成;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始终贯穿在整个上海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成为推动其发展变迁的动力,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
一.崧泽文化(考古证
史)
1.时间:新石器时代2.性质:继承马家浜文化并向良渚文化过渡的文化遗存
3.特点:种植农业、饲养家畜等
4.意义:表明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文明的雏形。

●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研究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遗存属于新石器时代。

●崧泽文化告诉我们:材料有第一手、第二手之分和原始、非原始之
别,文物遗迹与遗址属于第一手材料,是原始材料,是历史研究最可信的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方法,叫论从史出;材料表明生产力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上海城市的形成过
程(设县与建城)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属吴,战国先后属越、楚
2.秦汉至唐时期:秦汉以后分属不同诸县;唐天宝年间出现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
3.南宋时期:成为上海镇
4.元朝时期: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使,正式设置上海县
5.明朝时期:上海建筑城墙,奠定了开埠前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

(1)原因:到明代因倭寇侵扰而使筑城自卫的问题日益迫切(2)时间人物:嘉靖三十二年(1553),上
海乡绅顾从礼奏请筑城,同年九月动工,十一月竣事;
(3)意义:城墙的建筑奠定了开埠前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

●上海的别称及其由来。

申:战国时期楚考烈王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封江东之地,上海
地区是其封地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传说黄歇曾开凿黄浦,故黄浦江又名黄歇浦,春申浦、春申江,申江。

沪:捕鱼为古时上海人的一项重要生产活动,上海人发明了一种称为“扈”的捕鱼工具,“扈”字以后衍为“沪”,成为上海的另
一别称。

●青龙镇与十六铺上海镇的关系?
到南宋时期,由于水路渐趋淤浅缩狭,海舶无法直接上溯,青龙镇遂趋于荒落;此后,海舶改泊于上海浦边这个聚落因此迅速发展;南宋末年,此处成为上海镇;至元代,朝廷在上
海设立市舶司,为当时全国七大市舶司之一;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因上海的商贸地位日趋重要,遂划出华亭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等五乡,正式设置上海县。

三.上海的经济发展(“江海通津”)
1.元明之前
(1)表现:内航海运优越,商贸地位重要(2)作用:推动上海设县建城
2.元明时代
(1)表现:元代起棉纺织业开始盛行;明代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
(2)作用:“衣被天
下”;上海和周边市镇迅速繁荣
3.清朝中期
(1)表现:设置江海关和苏松道道台衙门;上海港成为国内外、南北方海上贸易的中转站;沙船运输业空前发展;
(2)作用:上海已发展成为“江海之通津,
东南之都会”
问题:简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上海开埠之前城市格局形成的关系南宋时期,上海内航海运优越,商贸地位重要,推动了上海设县建城。

由于通往青龙镇的水路渐趋淤浅缩狭,海舶改泊于上海浦边,今
十六铺岸边,这个聚落因此迅速发展,南宋末年,此处成为上海镇。

到明代因倭寇侵扰而使筑城自卫的问题日益迫切,嘉靖三十二年(1553),上海乡绅顾从礼奏请筑城,同年九月动工,十一月竣事,城墙的建筑奠定了开埠前上海城市的基本
格局。

元代起棉纺织业开始盛行,明代中晚期上海县和整个松江府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得到“衣被天下”的赞誉,全国商贾络绎而至,频繁的贸易往来使上海和周边市镇迅速繁荣。

随着清前期开海禁,在
上海设立了江海关,并以道台衙门管理,上海已成为国内外、南北方海上贸易的中转站,沙船运输业空前发展。

到清中期,上海县城和周边城镇的规模迅速扩大,各地客商云集,公所林立,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四.练习与思考
1.P78
2.P78
3.P78
参考答案
1.崧泽文化是发现于今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考古发现的人骨骼和随葬品具有以下特点:已经使用磨制
石器,包括生产工具和装饰品;有骨器和玉器;出现了制陶业,有红陶、灰陶制成的陶器;直筒形水井表明其凿井技术较其他遗存更先进;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已经饲养家畜——猪。

2.南宋时期,由于水路渐趋淤浅缩狭,海舶
无法直接上溯,致使青龙镇渐趋荒落,海舶改泊于上海浦边这个聚落因此迅速发展成为上海镇;元朝时,朝廷因其商贸地位重要而在上海设立市舶司,为当时全国七大市舶司之一;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正式设置上海县;明代,为抗御
倭寇侵扰,乡绅顾从礼奏请筑墙自卫,1553年上海城墙建筑竣工,奠定了开埠前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

3.首先从上海城市发展来看,上海地区商贸地位的日趋重要,是推动上海设县建城的重要因素;其次,早在元朝时期,上海的棉纺织
业就已兴盛,上海县和整个松江府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有“衣被天下”的赞誉,频繁的贸易往来使上海和其周边市镇迅速繁荣;再次,随着清前期开海禁,在上海设立了江海关,并以道台衙门管理,上海已成为国内外、南北方海上贸易
的中转站;到清中期,上海县城和周边城镇的规模迅速扩大,各地客商云集,公所林立,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认为“鸦片战争前的上海就是一个ˋ荒凉的小渔村ˊ”的说法,是违背历史史实的。

五.作业
1.第15课练习册2.预习第16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