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

合集下载

上海的近现代史

上海的近现代史

上海的近现代史在近现代历史上,上海,一直是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

而黄浦江畔的外滩,则是近代上海的城市名片。

作为滨水城市的上海,外滩是这座城市的门户,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多人就是从这里进入上海,开始他们全新的人生道路。

正如当时自由女神像意味着新大陆的到来,外滩以及背后的上海,对于他们,意味着一种梦想的开始。

到上海去,从外滩进入上海。

了解上海,从外滩开始。

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

外滩一般是指从北京东路外白渡桥至金陵东路的黄浦江西岸道路,全长1300米。

近年向北延伸至黄浦路,称为北外滩;向南延伸至南浦大桥,称为南外滩,全长4000米。

外滩东面即黄浦江,西面为新哥特式、古典式、中西合璧式等52座风格迥异的大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一百多年前,当第一船外国人来到上海时,他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很普通的渔村,当时的外滩也只是一条便于纤夫行走的小道。

184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这里的黄浦江岸也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属于黄浦江泛滥时的淤泥地带。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

第二年,英军上尉巴富尔作为英国派往上海的第一任领事,来到上海并做好定居准备。

时有“小苏州”之称的上海县城有27万人口,大小街道60多条。

上海道台宫慕久并没有到码头迎接巴富尔,只是派了几顶轿子把他们接到了道台的衙门里。

正当巴富尔为租房的事大伤脑筋时,一个姓姚的商人找到了他,表示愿将他在城里的52间房租给他,这样,巴富尔和他的四名随员才有了安身之地。

但当姚书平提出要同巴富尔独家贸易时,却被巴富尔一口回绝。

1845年11月29日,在历时两年谈判之后,宫道台与巴富尔签订《上海土地章程》,它规定:英商居留地,北以李家场、东以黄浦江、南以洋泾浜、西以河南路为界限,这项居留地面积为830亩。

这个章程曾被侵华外国人视为上海的根本大法。

上海租界的历史至此来开帷幕。

上海外滩成为了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

外滩历史

外滩历史

1902年~1937 年。外滩快速发 展。这时候来到 这里的人可以被 称为冒险家,他 们来淘金,也来 挥霍,此时的上 海是远东最有吸 引力的城市,冒 险家的乐园。
东方的"华尔街"
1845年外滩被辟为英租界后,外国的 洋行、银行等相继在此建立,至20世纪 初,由于外国银行大量进驻上海,上海 不仅成为旧中国的金融中心,外滩更是 称为了国际金融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 此外,还有西方大商贾的高级俱乐部--上 海总会,还有英商亚西亚火油公司大楼。 不少银行或财团在外滩大兴土木,营建 豪华大厦。 当年作为繁华的上海金融中心,外 滩附近聚集了各国颇具实力的银行:英 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日本横滨 正金银行、俄国华俄道胜银行、法国东 方汇理、美国花旗银行、比利时华比银 行等,使外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方华 尔街"。
自从上海开埠以来,外滩一直是上海的高级商务区。这里的绝大部分建筑,都 是为金融家服务的。众多的银行都希望能在外滩争得一席之地。外滩也成为了上 海的华尔街,是上海历史的缩影。由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金融家,都把上海外滩 当作远东的金融宝地,外滩的各式各样的房子也体现了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上 海人把外滩作为一段历史保留起来。 昔时有“东方华尔街”之称的这条滨江大道,如今是上海最具"海派特色"的景点。
1937年~1949 年。战乱,繁 盛的都市骤然 陨落。虽然仍 有浮华的表面, 但下面却暗藏 着暗杀、斗争。 但无论如何, 生活还要继续, 人们仍然需要 梦想与爱。
淞沪会战 :战斗在当时 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的 市区和郊区进行,当时 上海为中国第一大商港, 每年对外贸易额占全国 二分之一以上。只有上 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 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实 行武装中立,分别划为 法、英、美、意4国军 队的防区。苏州河以北 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筑 路地区属于日军防区, 是日军在上海的作战基 地。中日双方共有约 100万军队投入战斗。 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

外滩游记心得体会感悟(3篇)

外滩游记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初夏的上海,阳光明媚,微风拂面。

我有幸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踏上了外滩这片充满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土地。

站在外滩,望着对岸的高楼大厦,我不禁感慨万分,这次的外滩之行,让我对这座城市、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历史的长河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东临黄浦江,西靠南京东路步行街,是上海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这里曾是旧上海的金融中心,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辉煌历程。

走在外滩的滨江步道上,我仿佛穿越了时空。

沿江而立的一座座古典建筑,见证了上海开埠以来的沧桑巨变。

从英国领事馆、海关大楼到汇丰银行、和平饭店,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

我驻足在和平饭店前,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建筑,曾是旧上海的最高建筑。

它见证了民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也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崛起。

如今,和平饭店已成为一座五星级酒店,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让人不禁感叹时光荏苒。

二、城市的繁华外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城市的繁华象征。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外滩的夜景美轮美奂。

两岸的高楼大厦灯火辉煌,倒映在波光粼粼的黄浦江上,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我沿着滨江步道漫步,欣赏着两岸的夜景。

对岸的陆家嘴金融区,高楼林立,繁华程度堪比纽约曼哈顿。

而浦西的外滩,则充满了古典韵味,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

夜幕下的外滩,游客如织。

有的情侣手牵手漫步,有的游客驻足拍照留念,还有的市民在这里健身、跳舞。

繁华的都市生活,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三、文化的交融外滩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典范。

在这里,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文化的交融,不仅体现在建筑上,更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

我曾在一家具有欧式风格的咖啡馆里品尝了上海特色的小吃,如生煎包、小笼包等。

这些小吃既有传统的味道,又融入了现代的烹饪技艺,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我还参观了外滩的老字号商铺,如老凤祥银楼、张小泉剪刀店等。

这些商铺见证了上海的商业发展,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四、感悟与启示这次的外滩之行,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

上海外滩现代与历史的交汇之地

上海外滩现代与历史的交汇之地

上海外滩现代与历史的交汇之地上海外滩,位于中国上海市中心黄浦江畔,是一条重要的滨江道路。

自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成为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都市景观之一,同时也是现代与历史交汇的象征。

一、天际线的震撼从外滩远眺,壮观的现代建筑呈现在眼前。

高楼大厦如同竞逐的巨人,争相拔地而起,其中最为醒目的当属东方明珠电视塔。

这座国际知名的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夜晚闪烁的彩灯,成为外滩不可或缺的标志。

而外滩88号,1920年代建成的典型建筑,也是吸引游客目光的焦点之一。

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的对比,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冲击。

二、历史的记忆上海外滩自19世纪末开始,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来华各国商贸机构和银行的首选所在地。

沿着外滩,可以看到一座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历程。

比如中国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梅赛德斯-奔驰大楼,以及外滩外企办公区的代表建筑——汇丰银行大楼等。

这些建筑中的每一块砖、每一根柱子,都蕴含着悠久的历史。

三、文化与艺术的结合除了商业和历史的交汇,上海外滩也是文化与艺术的聚集地。

外滩沿岸的公共艺术装置,体现了当代艺术与历史景观的完美结合。

记者雕像、民族英雄纪念碑等作品,为外滩增添了一抹文化气息。

此外,外滩附近还有多家艺术展览馆和博物馆,如上海海关历史博物馆和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这些地方吸引着无数艺术爱好者和文化追随者。

四、休闲与娱乐的场所作为上海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外滩也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在外滩的人行道上,行人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江景和繁华的都市风光。

同时,周边还有各种特色的餐饮店、咖啡馆和购物中心,满足了游客的各类需求。

不论是品味各国美食,还是购物一番,外滩都是一个理想的去处。

五、未来的发展外滩的壮丽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为了进一步提升外滩的形象和功能,上海市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措施。

这些规划包括改善交通,增加绿化,提升公共设施等。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外滩将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更加璀璨的明珠。

上海旅游最值得去十大景点

上海旅游最值得去十大景点

上海旅游最值得去的十大景点详细介绍如下:1.上海外滩:外滩是上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也是中国最著名的滨江景观之一。

外滩的建筑风格多样,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是上海历史和文化的缩影。

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黄浦江风光,同时领略到上海的现代化城市风貌。

2.上海迪士尼乐园:作为上海最新的主题乐园,迪士尼乐园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这里有经典的迪士尼动画角色、刺激的游乐设施、精彩的表演等,是家庭游玩的最佳选择。

3.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南京路步行街是上海最著名的购物街之一,也是中国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

这里汇聚了各种国际品牌店、传统老店、小吃摊等,可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在逛街购物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到上海市中心的美丽夜景。

4.上海城隍庙:城隍庙是上海的历史文化名胜,也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

这里供奉着城隍神,是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在城隍庙,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建筑、品尝到地道的上海小吃、感受到浓郁的道教文化氛围。

5.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环球金融中心是上海的新地标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

这里提供了观景台和各种娱乐设施,让游客可以俯瞰上海市区的美景。

在金融中心的观光厅,可以感受到上海的现代化气息和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

6.上海豫园:豫园是上海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中国南方园林的代表之一。

这里有着精美的园林景观、古朴的建筑、传统的中国文化氛围等,可以让游客领略到江南园林的韵味。

7.上海东方明珠塔:东方明珠塔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最高的电视塔之一。

塔内有观光厅、旋转餐厅等,可以俯瞰上海市区的全景。

在塔内还可以了解到上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8.上海田子坊:田子坊是上海的艺术区之一,汇聚了大量的艺术家和文艺青年。

这里有着独特的艺术氛围和创意产业,是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之一。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各种艺术作品、参加文艺活动等。

9.上海静安寺:静安寺是上海的历史文化名胜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

这里有着精美的建筑和佛教文化氛围,是信众和游客前来参拜和感受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

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

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第一章:引言1.1 背景介绍: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其历史与文化底蕴深厚。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外滩作为上海历史的缩影,展示其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

1.3 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第二章:外滩的历史演变2.1 外滩的起源:外滩起初是一片河滩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商业与金融中心。

2.2 外滩的建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滩成为国际租界的重要建设区域。

2.3 外滩的兴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历史原因,外滩逐渐陷入衰退,但近年来经过重建与整治得到了新生。

第三章:外滩的建筑风格3.1 俄罗斯风情建筑:外滩保留了许多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建筑,体现了上海过去的国际化面貌。

3.2 洋楼建筑:外滩还保留了许多洋楼建筑,体现了上海过去的外国殖民地影响。

3.3 现代化摩天大楼:随着上海的发展,外滩也建起了许多现代化的摩天大楼,成为上海新的地标。

第四章:外滩的文化活动4.1 上海滩文化节:每年都会在外滩举办上海滩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参加。

4.2 艺术展览与演出:外滩还经常举办各类艺术展览和演出活动,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文化交流平台。

4.3 音乐喷泉秀:在外滩的黄浦江畔,有一座巨大的音乐喷泉,每晚都会上演精彩的音乐喷泉秀。

第五章:外滩的人文历史5.1 有名人物故居:外滩附近居住过许多有名的人物,如宋美龄、徐志摩等,他们的故居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5.2 外滩的文学创作:外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许多文学作品的背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

5.3 外滩的文化遗产保护:为了保护外滩的文化遗产,许多措施已经得到了实施,使其得到有效保护。

附件:1.外滩地图:附上一份详细的外滩地图,方便读者了解外滩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

2.外滩历史照片集:附上一些外滩的历史照片,展示外滩的变迁与发展。

3.外滩相关文献资料:附上一些与外滩相关的文献资料,供读者进一步了解外滩的历史。

外滩建筑风格

外滩建筑风格

外滩建筑风格上海外滩是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这个位于黄浦江畔的风景区,以其独特而现代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游客和建筑师们的目光。

外滩建筑风格的形成是一段不平凡的历程,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过程,给这个城市增添了许多的魅力和特色。

首先,外滩建筑风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商人。

这些外国人为了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地位,纷纷在外滩这一区域兴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建筑。

外滩便成为了一个凝聚了不同国家建筑特色的地方,带来了西洋建筑风格的影响。

例如,外滩的第一座大楼——外滩十八号,完全按照法国巴洛克风格设计,这座建筑不仅高大壮观,外墙上的浮雕和华丽的装饰也给人一种豪华奢侈的感觉,成为了外滩其他建筑的起点。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滩的建筑风格也经历了转变。

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外滩经历了一次现代化的改造,建筑风格逐渐由西洋风格转向了现代主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缤纷多彩的远东银行大厦。

这座建筑是当时国内最高的建筑,在外滩的地标性建筑之列。

远东银行大厦的设计融合了装饰艺术和新古典主义风格,外立面上的花纹和色彩给人以活力四溢的感觉。

此外,外滩20号也是一幢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采用了简洁的线条和大面积的窗户设计,展现出纯粹的功能主义。

不过,最令人称道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现代建筑潮流。

外滩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各种独特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例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即是其中之一。

这座建筑以其88层的高度和金色的外墙而闻名,外观犹如一把巨大的剑,傲然屹立于外滩。

再比如拔地而起的金茂大厦,它是一个集商务办公、高级餐饮、五星级酒店和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建筑,无疑成为了外滩的新地标。

类似的建筑还有上海中心大厦、国金中心等等,它们以其独特的外观和现代化的设计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可以说,外滩的建筑风格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最初的西洋风格,到现代主义,再到现代化的摩天大楼,每一次的变革都代表了时代的进步和文化交融。

上海外滩古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古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古建筑介绍上海外滩古建筑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景观之一。

位于上海黄浦江畔,外滩地区是上海最具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地方之一。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展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

外滩地区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也是上海发展的缩影。

这里的古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的风格,展现了上海作为一个开放、国际化城市的独特魅力。

上海外滩古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当时,上海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和投资者。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外滩地区开始兴建一系列西式建筑,如俄式、罗马式、哥特式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是外滩十大建筑之一的外滩公共租界署大楼,该建筑建于1921年,是上海最早的摩天大楼之一。

这座建筑具有浓厚的古典风格,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它成为了上海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象征,也是外滩地区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建筑是外滩公园。

这座建筑建于1909年,是上海第一个公共公园。

它以其优美的花园和壮丽的景色而闻名。

公园内有一座古老的钟楼,钟楼上刻有“上海市”四个字,象征着上海人民的自豪和荣耀。

这座建筑是上海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外滩地区最受欢迎的休闲娱乐场所之一。

除了这些知名的建筑,外滩地区还有许多其他古建筑,如外滩俄国领事馆、外滩警察局和外滩主教府等。

这些建筑都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展示了上海的多元文化和国际化水平。

外滩地区的古建筑不仅仅是一座座建筑,更是上海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

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承载了上海人民的梦想和希望。

上海外滩古建筑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历史遗产,更是为了向人们展示上海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这些古建筑通过其精美的设计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在探索上海外滩古建筑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繁荣。

这里的每一座古建筑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传奇,带给人们无尽的想象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滩,上海历史的缩影在近现代历史上,上海,一直是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

而黄浦江畔的外滩,则是近代上海的城市名片。

作为滨水城市的上海,外滩是这座城市的门户,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多人就是从这里进入上海,开始他们全新的人生道路。

正如当时自由女神像意味着新大陆的到来,外滩以及背后的上海,对于他们,意味着一种梦想的开始。

到上海去,从外滩进入上海。

了解上海,从外滩开始。

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

外滩一般是指从北京东路外白渡桥至金陵东路的黄浦江西岸道路,全长1300米。

近年向北延伸至黄浦路,称为北外滩;向南延伸至南浦大桥,称为南外滩,全长4000米。

外滩东面即黄浦江,西面为新哥特式、古典式、中西合璧式等52座风格迥异的大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无论是白天夜晚,其不凡的景致永远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游人前往。

由于外滩面对黄浦江,背倚造型严谨、风格迥异的建筑群。

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来在经济活动领域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影响,使其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外滩是上海人心目中的骄傲,它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上海的文化,以及将外来文明与本土文明有机揉合、创新、发展的卓越能力。

泥泞外滩:纤夫行走的小道外滩是上海人最愿意讲述故事的地方,来上海不到外滩,就等于没真正的上海。

过去人们管上海叫上海滩,上海人认为这个滩,指的就是外滩。

外滩有各式各样的建筑,也有数不清的人在外滩发了财。

1880年的外滩而一百多年前,当第一船外国人来到上海时,他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很普通的渔村,当时的外滩也只是一条便于纤夫行走的小道。

184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这里的黄浦江岸也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属于黄浦江泛滥时的淤泥地带。

1842年的夏天,参加鸦片战争的英国舰队,终于开到了上海。

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从此,上海跟中国另外四个口岸,被迫开放。

因当时住在上海的洋人常去这条纤夫行走的小道上散步,特意铺上了煤渣,取名为黄浦滩路。

法国冒险家描述当年的外滩:“不计其数的污水沟和小河纵横交错,到处是坟墩。

低矮肮脏的茅屋,是竹子和干泥搭成的破棚子。

”殖民时期的外滩:美丽的"伤疤"1928年的外滩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规定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为通商口岸。

第二年,英军上尉巴富尔作为英国派往上海的第一任领事,来到上海并做好定居准备。

1843年11月7日,一艘名叫“水怪”的三桅船驶入上海,甲板上站着英军上尉巴富尔和几名随员。

时有“小苏州”之称的上海县城有27万人口,大小街道60多条。

上海道台宫慕久并没有到码头迎接巴富尔,只是派了几顶轿子把他们接到了道台的衙门里。

正当巴富尔为租房的事大伤脑筋时,一个姓姚的商人找到了他,表示愿将他在城里的52间房租给他,这样,巴富尔和他的四名随员才有了安身之地。

但当姚书平提出要同巴富尔独家贸易时,却被巴富尔一口回绝。

随后赶到上海的英商却没有巴富尔那么幸运,他们被拒之城外,只好在北门城墙外搭起简易的茅棚。

巴富尔紧紧抓住《南京条约》中"寄居……贸易通商无碍"等字眼,不断对宫道台施加压力,要他划定一块专供外国人居住的居留地,并选择黄浦江边的泥泞地作为租借地,这块泥泞地便是今日的外滩。

巴富尔之所以选择这块800多亩的泥泞地作为租借地,一是这里东靠黄浦江,北靠苏州河,水陆交通方便;二是外国商船兵船从长江口进入黄浦江,必须有一个停泊的地方;另外,东面的黄浦江上有英国军舰游弋,这令他们觉得把自己的居留地放在自己军舰的看护之下可以更安全。

1845年11月29日,在历时两年谈判之后,宫道台与巴富尔签订《上海土地章程》,它规定:英商居留地,北以李家场、东以黄浦江、南以洋泾浜、西以河南路为界限,这项居留地面积为830亩。

这个章程曾被侵华外国人视为上海的根本大法。

上海租界的历史从此拉开帷幕。

上海外滩成为了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

当年各国的领事馆大多集中在这儿。

《土地章程》签订当年,外滩建起11所房屋,开设23家洋行。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历史最老的部分之一。

1845年起今天的外滩地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并在这里铺设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

英国商人的房子也得到了英军的保护。

因为有了这么一块租界,无数的探险家、商人纷纷踏上了这块海滩。

洋人喜欢在泥滩上跑马,跑出了一条500米长的小道,当时上海人称它为"马路"。

英国人管这条马路叫外滩(Bund)。

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各个入侵的殖民国争夺的肥肉,各国租界区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纷纷在此建造它们的体面建筑。

逐渐地,租界初期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的建筑被拆毁,新的豪华大厦起立。

这里原来驻有英国的汇丰银行,当时的英国人称它是"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华贵的一幢建筑"。

自1846年上海辟为商埠以后,财富犹如神话般在这里堆积起来,一幢幢银行大楼拔地而起。

经过约一个世纪的营建,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在这个仅有4公里长的一条弧线上,鳞次栉比地矗立起52幢各种风格的大厦,有英国式、法国式、西班牙式、希腊式、文艺复兴式、芝加哥学院派、巴洛克风格……洋洋大观。

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异国情调,那别具一格的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到20世纪40年代,基本形成了今天上海外滩的格局。

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中,上海从一个海滨小城一跃成为远东最大的都市。

东方的"华尔街"1845年外滩被辟为英租界后,外国的洋行、银行等相继在此建立,至20世纪初,由于外国银行大量进驻上海,上海不仅成为旧中国的金融中心,外滩更是称为了国际金融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

此外,还有西方大商贾的高级俱乐部--上海总会,还有英商亚西亚火油公司大楼。

不少银行或财团在外滩大兴土木,营建豪华大厦。

从延安东路外滩到北京东路外滩,银行林立,形成了上海金融中心。

各银行为了显示其资本的雄厚,为追求建筑外观具有坚实雄伟的形象,采用了西方古典建筑的形式,用大块花岗石做墙体,建造高层,有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主义式、文艺复兴式、中西合壁式等等。

当年作为繁华的上海金融中心,外滩附近聚集了各国颇具实力的银行: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俄国华俄道胜银行、法国东方汇理、美国花旗银行、比利时华比银行等,使外滩成为了名副其实?quot;东方华尔街"。

自从上海开埠以来,外滩一直是上海的高级商务区。

这里的绝大部分建筑,都是为金融家服务的。

众多的银行都希望能在外滩争得一席之地。

外滩也成为了上海的华尔街,是上海历史的缩影。

由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金融家,都把上海外滩当作远东的金融宝地,外滩的各式各样的房子也体现了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上海人把外滩作为一段历史保留起来。

昔时有“东方华尔街”之称的这条滨江大道,如今是上海最具"海派特色"的景点。

上海人的外滩:打太极、晨练、散步、约会徜徉于滨江大道上,呈现在面前的是数十座巍峨的大厦,构成一部风格各异而又浑然一体的古典建筑艺术交响诗。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数十幢巍峨大厦沉浸在泛光灯的海洋里,一座座晶莹剔透如水下宫殿。

临江远眺,整个外滩建筑群璀璨夺目,参差跌宕。

这气势、这意境宛如一部不同凡响、恢宏壮阔的交响史诗。

外滩的这些具有西方复古主义建筑风格的大楼,虽不是出自同一设计师,也非建造于一个时期,但它们的建筑格调基本是统一的,整个建筑轮廓线的处理也很协调,绝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绝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条处理惊人的协调。

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健、雍容、华贵的气势。

著名建筑有东风饭店、外滩12号圆顶建筑、海关大楼、和平饭店、中国银行大楼、上海大厦等等。

夜幕中,巍峨的大厦在彩灯辉映下,更显得璀璨夺目。

作为一种建筑文化的移植,外滩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

这些大多形成于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西方传统风格建筑,反映了当时世界建筑设计潮流、审美取向和施工技术的一流水准。

以今天的眼光去观察,可以发现它们以非常具体的形象见证了世界建筑文化发展的脉动,更可举一反三地勾画出上海与世界潮流的关联。

故其历史的、文化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已然是这座城市中一份不可再生的人类文化遗产。

喜欢怀旧的上海人一直珍藏着他们的外滩。

凡是在上海生活过的人,都会有很深的外滩情结。

海关大楼的百年大钟每天准时鸣响,同时外滩也作为上日日夜夜都展示着这个东方大都市的迷人魅力。

今天外滩之所以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热点,是因为这条不长的滨江大道上,云集了中国最大、东亚保存最完整、上海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体。

外滩的江面、长堤、绿化带及美轮美奂的建筑群所构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征的上海景观。

早晨,外滩是人们的健身的场所;白天,它是繁华热闹的游览胜地;晚上,则是情侣的恋爱天地。

每当华灯初上之时,外滩各栋建筑物上灯光辉煌,一座座犹如水晶宫似的,令海内外游客赞叹不已。

外滩的景观外滩,上海的长廊,百余年来,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

它是上海人心目中的骄傲,它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上海的文化,以及将外来文明与本土文明有机揉合、创新、发展的卓越能力。

外滩面对开阔的母亲河--黄浦江,背倚造型严谨、风格迥异的建筑群。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来在经济活动领域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影响,使其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外滩的江面、长堤、绿化带及美轮美奂的建筑群所构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征的上海景观。

早晨,外滩是人们的健身的场所;白天,它是繁华热闹的游览胜地;晚上,则是情侣的恋爱天地。

每当华灯初上之时,外滩各栋建筑物上灯光辉煌,一座座犹如水晶宫似的,令海内外游客赞叹不已。

外滩城市雕塑群城市的美应有三个组成部分:建筑、雕塑和绿化。

而城市雕塑又被称为"城市眼睛",是美化城市的重要部分。

外滩城市雕塑群由“浦江之光”、“帆”、“风”三座不锈钢雕塑,位于金陵东路外滩绿色长廊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浦江之光"造型新奇,用竖向的水波和水珠形象组合,如五线谱上跳跃音符,以轻松欢快的旋律,奏着歌唱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乐曲。

“帆”表现黄浦江上帆墙林立,船队正驶向全国;帆与帆的连接,多曲线的漂动,增加了立体动感。

"风"以锐角和钝角、弧线和折线,褶皱波动表现改革东风劲吹,气象万千。

陈毅广场十里南京路尽头的陈毅广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塑像昂然矗立。

陈毅塑像坐北朝南,用青铜浇注,高5.6米,底座用红色磨光花岗石砌成,高3.5米,塑像再现了陈毅同志视察工作时的典型姿态,显示他一路风尘,勤勤恳恳的公仆形象,又有和蔼可亲,虚怀若谷的儒将风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