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戏剧

合集下载

明清时期的戏剧与戏曲表演

明清时期的戏剧与戏曲表演

明清时期的戏剧与戏曲表演明清时期是中国戏剧和戏曲表演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戏剧作品和表演形式充满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在明清时期,戏曲表演成为了国内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深受大众欢迎。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戏剧的兴起、剧种的繁荣、表演方式的演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明清时期戏剧的兴起明清时期戏剧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明代。

明朝时期,戏剧开始在宫廷中大力发展,成为皇帝和贵族们的娱乐活动。

明朝的重要剧种有文戏、曲剧、杂剧等。

文戏是一种具有高雅文化底蕴的戏剧形式,曲剧则更加贴近民间,普通百姓也能够欣赏。

明朝的曲剧有各地方的地方戏,以及班戏、散曲等。

随着明朝的结束,清朝的兴起,戏剧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清朝初期,以金圣叹、曹雪芹等为代表的才子佳人提倡议论剧,使得议论剧这一剧种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同时,京剧作为一种以说、唱、做为主要特点的剧种,也在清朝初期崛起。

作为宫廷里的表演形式,京剧自创立之初就得到了皇帝的大力赏识和扶持。

二、明清时期戏曲剧种的繁荣明清时期的戏剧不仅在类型上多样,剧种也极为繁荣。

明代的剧种主要有曲剧、文戏、杂剧等。

曲剧是以唱为主的戏曲表演形式,各地方的曲剧在明代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如粤剧、闽剧等。

文戏则是一种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戏曲,主要有南戏、二黄等。

杂剧则是以搞笑、滑稽为特点,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到了清朝时期,剧种的繁荣继续延续。

议论剧、京剧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议论剧是以言辞为主要表现手法,批评社会现实的剧种,京剧则是以唱、念、做为表现特点的剧种,更加注重表演的技巧和艺术性。

而在地方剧种方面,和曲剧、南戏等一样,如川剧、豫剧等也开始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风貌。

三、明清时期戏曲表演方式的演变明清时期,戏曲表演方式经历了较大的演变。

在明代,戏曲的表演形式多为固定的平台演出,演员主要以唱、念、做为表演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增长,清朝时期的戏曲表演逐渐多样化。

在经历了社戏、单弦歌子、一红一绿等表演方式后,最终形成了以京剧为代表的多元化表演形式。

明清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明清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明清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明清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形成于明朝和清朝。

它起源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明朝戏曲,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化,最终成为了明清时期的京剧。

明清京剧的形成与发展与明清两朝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明朝时期,京城北京成为文化中心,文化艺术蓬勃发展。

当时的戏曲
有元杂剧和西北滑稽戏等流派,其中一些元素被吸收和改编,形成了
明朝的戏曲剧种。

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鼓励文化艺术的繁荣。

康熙皇帝本身对戏曲艺术有兴趣,喜爱戏剧表演,推动了京剧的发展。

清代的京剧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和演出规范。

明清京剧在表演形式、剧本创作和音乐演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
改进和提升。

在表演方面,京剧采用了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
演员们需要精通咏史、念白、舞蹈和功夫等技能。

在剧本创作方面,
京剧开始注重人物性格刻画和情感描写,形成了许多经典角色和剧目。

在音乐演奏方面,京剧的音乐结合了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元素,形
成了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明清京剧的发展也受到官方的支持和保护。

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和
贵族都喜爱京剧,经常邀请京剧演员来宫廷表演。

清朝成立了官方的
戏曲班子,选拔和培训演员,推广京剧艺术。

京剧演员成为了社会上
的高级艺术从业者,其表演技艺备受尊重和赞扬。

总结来说,明清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是在明朝和清朝社会、文化背
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它在表演形式、剧本创作和音乐演奏方面都
有了很大的进步,得到了皇室和社会的支持和推广,最终成为了中国
传统戏曲中的瑰宝。

明清戏剧总结

明清戏剧总结

明清戏剧总结
一、概述
明清时期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经历了明朝和清朝两个王朝的统治。

在这个时期,戏剧艺术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戏曲剧种,并留下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本文将对明清戏剧进行总结和概述。

二、明清戏剧的发展和特点
1. 发展
明清时期,戏曲剧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分化。

在明朝时期,戏剧发展较为
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戏曲剧种,如黄梅戏、评剧、越剧等。

清朝时期,戏剧受到了宫廷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宫廷戏曲剧种,如京剧、豫剧等。

2. 特点
明清戏剧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它们都注重情节和故事的发展,强调人物
形象的描绘和角色的塑造。

其次,明清戏剧注重音乐和唱腔的表达,通过唱念做打,使故事更加生动。

此外,明清戏剧还注重舞台美术和服装道具的设计,力求通过视觉效果来增强戏剧的艺术感染力。

三、明清戏剧的代表作品
1. 《西园记》
《西园记》是明代文学家兼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

该剧情节曲折,以明代
京剧为基础,融合了南戏和北曲的艺术要素。

描写了美女桔梗与浪子焦芳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在西园聚散的经历。

该剧不仅在情节上紧凑,而且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也非常细腻,是明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2. 《红楼梦》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巅峰之作。

该小说被改编成了同名的戏曲剧种《红楼梦戏》,被誉为。

元曲与明清戏曲的对比与比较

元曲与明清戏曲的对比与比较

元曲与明清戏曲的对比与比较在中国文化史上,元曲和明清戏曲被认为是戏曲发展的里程碑。

尽管它们都属于戏曲艺术的范畴,但它们在剧本、演员表演和艺术风格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结构、主题、角色表演、音乐伴奏等多个角度对元曲与明清戏曲进行对比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两种艺术形式的独特之处。

引言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元曲和明清戏曲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两个重要时期,二者虽然相隔时间较远,但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各自发展,各具特色。

1. 结构1.1 元曲的结构元曲是继唐曲之后的又一重要戏曲时期,其结构通常由唱、念、做、打四个部分组成。

其中,唱指的是演员的唱腔;念是指演员的念白,用于叙述剧情;做是指演员的动作、表演和舞蹈;打是指戏曲中的武打表演,通常由曲艺演员完成。

元曲的结构比较宽松,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多变。

例如,《窦娥冤》以及《西华山》等名剧,都展示了精彩的情节设置和复杂的剧情推进。

1.2 明清戏曲的结构与元曲相比,明清戏曲的结构更为严谨和规整。

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人物身份、剧情发展和情节安排都更加清晰和合理。

在明清时期的戏曲中,第一折的开场常常使用环境描写,以引出剧中人物。

紧接着是世家引、起舞引和下场引。

其中,世家引是通过家谱和坐标名让观众快速了解角色的身份;起舞引是通过让角色跳舞来展示他们的性格特点;下场引是一种细致入微的艺术手法,既能帮助观众理解情节,又增加了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2. 主题2.1 元曲的主题元曲的主题广泛多样,几乎涵盖了所有人生的方方面面,如爱情、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问题等。

其中最著名的元曲之一就是《牡丹亭》,这部戏以爱情为主题,描绘了一段美好而悲壮的爱情故事,深受观众喜爱。

2.2 明清戏曲的主题与元曲不同,明清戏曲的主题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政治观念。

其中,励志和报国的主题在明清戏曲中广泛展现,如《长生殿》就是明清时期一部著名的励志戏剧,激发了观众对爱情和坚持的思考。

元明清三大杂剧的演变与特色

元明清三大杂剧的演变与特色

元明清三大杂剧的演变与特色杂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重要表演形式,它以丰富多样的剧情、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对白著称。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元明清三大杂剧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各具独特的演变与特色。

本文将从元明清三个时期,分别探讨杂剧的演变与特点。

元代杂剧的演变与特色元代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而元杂剧也因其创新性和独特风格而成为独树一帜的存在。

理论上的创新元代杂剧在理论上的创新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角色的设定上。

在元代杂剧中,经典戏剧人物和民间艺人等不同身份的触及在同一舞台上演出,为杂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杂剧将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相结合,将历史和现实相融合,因此更贴近普通观众的生活。

强调音乐和舞蹈元杂剧非常重视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这是与其他戏曲形式的区别之一。

在元杂剧中,音乐和舞蹈不仅作为表达情感和剧情的手段,也被用来突出角色的个性特点和社会地位。

讲求效果和喜剧色彩元杂剧强调效果和喜剧色彩,注重观众的娱乐感和视觉冲击。

剧中表演手法多样,有时夸张扭捏,有时滑稽搞笑,给观众带来了很大的乐趣。

没有现实主义精神元杂剧相对缺乏现实主义精神,主要以夸张的方式表达故事和角色。

一些元杂剧作品更多的是根据历史故事改编而成,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较少。

明代杂剧的演变与特色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明代的杂剧在元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关注现实社会和人民生活明代杂剧注重对现实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描写和反映。

明代杂剧中的故事情节更加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描写和塑造,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评。

明代杂剧通常以民间故事为题材,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

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明代杂剧中的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音乐和舞蹈之外,也引入了杂剧中的其他元素,如武打、杂耍等。

这些新的表现手法丰富了杂剧的形式,增强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继承元杂剧的喜剧色彩明代杂剧继承了元杂剧的喜剧色彩,通过夸张的表演和滑稽的对白,给观众带来欢笑。

明清戏曲的舞台美学与表演传统

明清戏曲的舞台美学与表演传统

明清戏曲的舞台美学与表演传统简介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戏曲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明清戏曲不仅有丰富多样的剧种和剧本创作,还有独特的舞台美学和表演传统。

本文将深入探讨明清戏曲的舞台美学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表演传统。

舞台布置与道具设计明清戏曲的舞台布置注重视觉效果和场景转换的流畅性。

舞台常用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宫殿、山水、街巷等道具来创造逼真且富有艺术感的环境。

太平梯、土藏墙等特殊布景物品也被广泛运用来实现一些特殊效果。

服装与妆容明清戏曲中,角色服装和妆容都非常精细而讲究细节。

演员根据剧中角色身份地位和个性特征来选择不同风格、颜色和材质的服饰。

同时,精心制作而成的面具被广泛应用于某些特定角色,从而提升角色的可辨识度和戏剧性。

舞台动作与表演技巧明清时期的戏曲表演注重身段和舞台动作的准确、优雅。

江湖艺人、官员、妇女等不同角色有着不同的行走姿势和手势。

此外,舞台上还要求演员掌握一定的武打技巧,如刀枪棍棒的使用和各种拳脚功夫。

声乐与音乐在明清戏曲中,声乐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演员们需要熟练掌握意韵悠长、语调高低起伏且富有感情变化的唱腔技巧。

同时,充满节奏感和氛围传递能力的音乐伴奏也必不可少,以增强舞台效果和观众情感共鸣。

舞台剧本与编排明清戏曲中有许多经典剧本,如《西游记》、《红楼梦》等。

这些剧本通过紧凑而精彩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的角色和对话以及生动有趣的情节安排,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引发共鸣。

同时,剧目的编排也考虑到音乐、表演和舞台效果等因素,力求达到最佳呈现效果。

影响与传承明清戏曲的舞台美学和表演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电视剧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传统通过各种形式的继承保留至今,并仍然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

结论明清戏曲作为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瑰宝,在舞台美学和表演传统方面具有独特魅力。

其精心设计的舞台布置、精致细腻的服装妆容、准确流畅的舞台动作技巧以及感人至深的声乐音乐都让观众陶醉其中。

明清时期戏曲的兴盛发展

明清时期戏曲的兴盛发展

明清时期戏曲的兴盛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步入了晚期。

商业相对发达,社会生活奢靡腐化。

加上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阶层追求享乐社会思潮的兴起,戏曲获得了空前便利发展的条件。

明初,南方的戏文已经扩布到东南沿海各省,并以强力的势头向内地和西南发展,及至明万历年间,已经成为广布全国的戏曲腔调,其中的昆曲更由于士大夫阶层的垂青而流传更广。

杂剧的势力虽然逐渐消减,但在北方民间仍然长期盛而不衰。

明代中期以后,北方各地又在民间小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起的戏曲声腔—弦索和梆子,它们的兴起影响了清代全国戏曲的面貌。

清代以后,这些戏曲声腔在全国各地到处流播繁衍,随处形成新的地方剧种,衍为中国戏剧文化的壮观。

明清戏曲的兴盛与士大夫阶层对之推波助澜有密切关系。

明代以后士风颓糜,诸多士大夫放诞佻,狂荡不羁,纵情享乐,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戏曲。

明末东南著名文人张岱自称一生“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发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就是一个绝妙的写照。

明清文人还串戏风行,例如屠隆“每剧场,辄阑入群优中作技”(沈德符《顾曲杂言·昙花记》),汤显祖“自掐檀槽教小伶”(《醉答东群二首》之一),甚至一些文人轻贱科举,把身躬排扬作为自己的乐趣。

明·陈琬《矿园杂记》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演戏,“门外呼周解元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

”明清文人很多都养有自己的家庭戏班,著名者如李开先,屠隆,张岱,阮大铖,冒辟疆,查继佐,李渔,尤侗等等。

有时官府里也养戏子,使得政府部门不得不一再发布禁令。

清嘉庆四年(1799年)曾有皇帝谕旨日:“闻近年各省督抚两司署内教演优人之事……俱不许自养戏班。

”(清·明亮等编《中枢政考》卷十三“禁令”条)上述这种风气造成文人空前地投入到戏曲创作和戏曲活动中来。

明清时期涌现了大量的文人戏曲作家,创作出数量浩翰的作品,繁荣了戏曲的生命。

元明清戏剧专题

元明清戏剧专题
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
又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 作品:“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 《邯郸记》
《牡丹亭》
• 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又简称《还魂
记》,是用力最深、也最能表现其文学思
想和艺术才能的一种,在文学史上,与元
• 汤显祖却于《题辞》中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
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 • 剧中杜丽娘日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背她作为名门闺秀 的身份,她去游玩空寂无人的花园,还想到“步香闺怎便 把全身现”,这是现实环境造成的她的性格的一面;但在 另一面,当杜丽娘独处深思时,却不由自主地发出对“才 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在更深的一层,当完全摆
元明清戏剧专题
元代戏剧
元杂剧
戏曲的形成与发展 • 先秦—宋代:孕育发生期 先秦:原始歌舞、巫觋活动、祭祀仪式
《尚书》记载:夔曰:“吁,击石,拊石,百
兽率舞。”(夔一足而已。) 春秋:优孟衣冠
• 汉代:百戏杂陈,如角觝戏《东海黄公》出
现了简单的情节,出现了假定性因素。 • 唐:歌舞小戏、参军戏:参军、苍鹘 《踏摇娘》:苏某、苏妻 《兰陵王》:北齐王高长恭(面具后的悲情王
二支曲,不限何种角色演唱。
• 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故曰之,其有散韵
之分,散用口语,韵白用诗词或顺口溜式韵文。
• 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 的动作,表情等。 • 角色 :旦、末、净、杂四类,末是男角,净扮演刚强、凶 恶或滑稽的人物,有男有女。杂包括“孤”(官员), “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徕儿”(小 孩子),“细酸”(书生,穷秀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皆有历史依据;剧本达到了历史真实与 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3.结构独具匠心,尤其是结尾摆脱 了大团圆的俗套,侯李二人双双入道给 人以无限苍凉之感。
4.词曲含蓄蕴藉、说白抑扬顿挫。
此时杜丽娘 魂游后园,两人 相见,再度幽会, 丽娘嘱告柳梦梅 掘墓开棺,于是 杜丽娘死而复生, 两人终于结为夫 妻。
四、《牡丹亭》的思想内容 汤显祖在剧本《题词》写道:“如丽 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 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 至也。”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 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女主人公为“情” 而死死而复生的感人至情;歌颂了反对封 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的 斗争精神;暴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和虚伪。
二、故事来源
1.话本小说《杜丽 娘慕色还魂记》
2.《法苑珠林》: 晋武太守李仲文、 冯孝将故事
3.《列异传》:谈 生故事
三、《牡丹亭》梗概
《牡丹亭》描写南安太守杜宝之女丽 娘,正值芳年,读了《诗经·关雎》后, 引起伤春之感,不顾父母约束,和丫鬟春 香同到花园赏春,看到园中姹紫嫣红的美 景无缘欣赏,甚是伤感,回房后春思昏昏, 在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 丽娘不禁情动,双双在牡丹亭畔幽会。醒 来后丽娘幽思成疾,一病不起。
三、《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1.以舞台形 象再现了明亡前 夕的历史面貌, 揭示了南明王朝 衰亡的必然性。
2.“兴亡之感”是通过“离合之情” 来表现的,贯穿全剧的还是李侯的爱情 故事。作者紧紧结合当时的政治斗争, 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织的情况 下逐步展开李侯的爱情关系。他们洁身 自爱,反抗权奸,他们爱情的开端、发 展和结局,都从属于进步的政治观点, 与国家民族的安危共命运。
2.爱情主题。作者没有像历代封建卫 道者那样把安史之乱完全归罪于杨玉环, 有意回避了历史传说中杨和寿王、安禄山 的关系,添写了她平时对爱情的渴望和怕 被遗弃的忧虑,添写了她在马嵬兵变时的 以身当难和死而无怨。对于李隆基,作者 有意突出其风流天子的形象,尽量使他同 政治少发生关系,而让杨国忠作为他政治 上的替身;还写了他同杨玉环感情的逐步 深化,突出了他们的爱情基础。
四、《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1.结构上,以李杨宫廷爱情为主线, ❖辅以政治斗争与社会生活的副线,使两条 线索并行发展,两种场面交替出现,相互 穿插映衬,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2.语言上,曲词清丽流畅,抒情意味 浓郁。且善于根据剧情的需要,依据人物 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环境气氛,写出人 物的个性。
第三节 孔尚任与《桃花扇》
一、生平与创作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 重,号东塘,别号岸堂, 又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 阜人。孔子64代孙。清代 著名戏曲家。少年时曾应 试中秀才,后长期隐居于 曲阜石门山中,过着闭门 读书、养亲不仕的生活。
1648一1718
此间耳闻李香君血溅诗扇的故事及南明遗 事,开始酝酿《桃花扇》的创作。康熙三 十八年(1699),《桃花扇》传奇定稿,上 演后轰动一时。次年因事罢官,两年后回 乡,在郁愤和困顿中度过了晚年。
作品表面看来,似是一个离奇荒 诞的爱情故事,不过是在颂扬痴心妄 想的儿女私情。但是,透过梦境与幻 想,能领悟到作家深邃的哲学思想。 即汤显祖的这部作品,在表现追求自 由爱情的同时,寄寓了他所崇尚的 “真性情”,显露与当时社会正统观 念相对立的思想感情。
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1.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通过杜丽 娘这一理想化的化身,创造出奇情异彩 的艺术境界,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表现了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对人的真性 情的憧憬和追求。
孔尚任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除《桃 花扇》外,还有与顾彩合撰的传奇《小忽 雷》,诗文集有《湖海集》、《岸堂稿》、 《长留集》等。
二、孔尚任的创作目的 《桃花扇》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 秦淮歌妓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反 映南明王朝兴亡。作者自称:“《桃花扇》 一剧,皆南朝(指南明)新事”,他之所以 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目的是 为了“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 基业,隳(hui)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 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激涕零,亦可惩创 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思考《闺塾》:
1.谈谈剧中三个人的性格特点
2.人物这些不同的性格,是通过 哪些具体的动作和话语表现出来的
3.面对陈最良酸腐僵化的教育, 杜丽娘和春香各表现出怎样的态度
第二节 洪昇和《长生殿》 一、生平与创作
清代极富盛名的戏曲
家,字昉思,号稗畦,又
号稗村、南屏樵者。钱塘
人。出身于没落望族,从
小就受到较好的文化教养,
很早就显露才华,但政治
上一直不得意。
1645一170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他在北京做了二十多年国 子监生,不曾补官。其间 又遭“家难”,父亲几乎 被充军。家难使他生活相 当清苦,但他禀性高傲, 不随流俗。三十几岁写出 《长生殿》,经三次易稿、 十余年努力,于康熙二十 七年(1688)定稿。剧本问 世后名噪一时,到处传抄、 搬演。
《闺塾》导读 《牡丹亭》第七出,后世常演,称为
《春香闹学》。侍女春香陪伴丽娘读书, 她对老学究陈最良迂腐思想十分反感,总 要寻些事来嘲笑他。杜对陈的教育也很反 感,但出于礼貌不象春香那样公然反抗。 她在塾中读《关雎》,引发她感春伤春渴 望爱情的情怀。《闺塾》三个人物各有特 点,维护封建礼教和反对封建教条的冲突 十分自然,表现得很有情趣。
四、《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李香君这一个性鲜明彪炳 千秋的艺术形象
李香君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她忠于爱情 的坚贞品德是同她鲜明进步的政治态度、蔑 视权奸的反抗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就离 合之情和兴亡之感结合的完美程度而言,就 爱情故事具有的政治含义的深刻程度而言, 《桃花扇》在我国古典戏剧史上首屈一指。
她渴望爱,生活中得不到,就托之于梦, 摆脱了封建礼教的约束,超越了生死的界 限,大胆地追求她理想中的爱,终于和她 思念中的人结为夫妻。杜丽娘的艺术形象, 激起许多男女青年的共鸣。
3.《牡丹亭》词曲优美,典丽蕴藉, 是一部处处充满诗的意境的抒情诗剧。善 于通过形象鲜明的景色描写来烘托人物的 心理状态,是该剧突出的优长。
次年因在皇后丧期内招伶人演唱该剧而 遭弹劾,被削籍还乡。晚年过着寄情山 水、抑郁清苦的生活。康熙四十三年七 月,在浙江乌镇因酒醉落水而死。
洪昇诗词曲皆有名。除《长生殿》 外,还著有杂剧《四婵娟》等多种,诗 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 三种。诗作大多感叹自己失意穷愁,调 子悲郁凄凉,也有同情民间痛苦感慨兴 亡之作。
1. 政治主题。作者围绕李、杨爱情 悲剧,揭露、抨击了杨国忠之流的误国 勾当,皇亲国戚的腐化生活,官僚集团 的投降变节行为,安禄山一伙谋反叛国 的罪恶;同时写出了这一切对于国家和 人民造成的危害和苦难。
对于风流天子李隆基(在表现爱情主题 时,他被作为正面人物肯定)的昏庸腐 败、不理朝政,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谴 责。剧本对酿成安史之乱的阶级斗争背 景作了真实的反映,探索和总结了明朝 灭亡的教训,表现了作者的亡明之痛, 流露出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作者努力表现 李、杨在爱情受到惩罚后的沉重忏悔和 彼此间的深切思念,但并不能解决剧本 的爱情主题和政治主题间不可调和的矛 盾。因为在皇帝和妃子的形象里寄托真 挚永恒的爱情理想,本身就违背了历史 和生活的真实。所以作品后半部分的浪 漫主义描写就失去了现实依据,李杨月 中团圆的光明结局也没有激动人心的美 学力量。这是《长生殿》最大的缺陷。
2.杜丽娘的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她 本是在严格的封建官宦家庭和腐儒陈最良 教育训导下成长的少女,性情温顺,但深 居闺阁,生活空虚,处于青春时期,内心 感到寂寞,有难言的精神苦恼。因此当塾 师向她解释《关雎》,灌输“有风有化, 宜室宜家”的封建教条时,却激发了丽娘 与封建礼教相悖的情思,叹惜人不如鸟, 鸟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之所爱,而她却不 能……
1550---1616
第十一章 明清戏剧
第一节 汤显 祖和《牡丹亭》
一、生平与创作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江西 临川人,杰出戏曲家。早有才名, 学识渊博,34岁中进士,先后任南 京太常寺博士,礼部祠祭司主事等 职。为官正直,数被贬,任内为地 方办了不少好事,抑制豪强,关心 民苦,有胆有识。
汤显祖本想有所作为,但眼看国事 日非,朝政腐败.便于万历二十六年 (1598)弃官归里,专门写作,传世之作 《牡丹亭》就写于此时。有《玉茗堂四 梦》和《玉茗堂文集》传世。
三、《长生殿》故事源流
1.唐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 《长恨歌传》
2.宋代乐史的《杨太真外传》 3.元代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4.明代屠隆的《蛛毫记》传奇和吴世 美的《惊鸿记》传奇 洪昇深受这些作品感动和影响,创作 时吸收了上述作品的情节、意境和词语
三、《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与《长恨歌》一样,剧本包含政治 与爱情两大主题,但又赋予新的阐释。
临死之际要求母亲将 她葬在花园中的梅树 下,并嘱春香将其自 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后杜宝升任淮阳安抚 使,委托丽娘之师陈 最良安葬丽娘,并在 园中为她建梅花观。 三年后,书生柳梦梅 赴京应试。
白先勇先生执导的青 春版《牡丹亭》剧照
借宿梅花观,在 太湖石下拾得杜 丽娘画像,发现 此画像就是他以 前梦见到说有姻 缘的佳人,引起 他万种情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