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戏曲中的少数民族语(三)
2.宋元明清--基本常识(2)

复习资料宋元文学史一、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柳开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2、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北宋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
3、范仲淹,将边塞题材带入词的领域,开宋代豪放词之先声,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
宋代文学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宋代诗文革新运动领袖人物。
5、晏殊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
6、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辛弃疾并称“苏辛”。
7、“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
8、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王荆公”。
9、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苏门四学士”之一,江西诗派创始人。
10、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
“苏门四学士”之一,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
11、吕本中,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
12、周邦彦,号清真居士。
精通音律,号称“大晟词人”,北宋词集大成者,开南宋风雅派先河。
13、李清照,号易安。
南北宋之交重要女词人,其“词论”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14、张元干南宋词人,开南宋爱国词派先河,与张孝祥一道成为辛派词人的先驱。
15、陈与义,为江西诗派第二代代表作家,诗风倾向杜甫,感愤沉痛。
16、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其诗“师法自然”,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
17、范成大,号石湖居士。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南宋著名田园诗人。
18、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伟大爱国诗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19、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是宋词创作中存词最多的词人。
20、辛派词人,代表主要由陈亮、刘过、刘辰翁、刘克庄。
21、姜夔,号白石道人。
是南宋骚雅词派代表人物对清代浙西词派有很大影响。
23、文天祥,南宋末年爱国诗人,代表作《过零丁洋》。
24、元好问,号遗山山人,世称元遗山。
金代最著名的文学家。
25、关汉卿,元代剧坛最杰出代表之一,元杂剧奠基人。
明清西北地区宝卷方言词例释

明清西北地区宝卷方言词例释
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出现了宝卷方言,也被称为“边防官话”或“镇守官话”,主要在陕西、甘肃、宁夏等地使用。
这种方言在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并被传承至今。
以下是一些宝卷方言的词汇及释义:
1. 麻烦(音:ma-fan):指事情麻烦、麻烦的人或事。
2. 扯淡(音:che-dan):指胡扯、说废话等。
3. 舅嫂(音:jiu-sao):指姑父的妻子。
5. 包子(音:bao-zi):指用面粉包裹馅料制成的食物。
7. 腻人(音:ni-ren):指粘着人、黏人或烦人的人。
9. 大寒(音:da-han):指农历二十三、二十四日,气温最低的日子。
10. 讲究(音:jiang-jiu):指注重、讲求或追求。
11. 奉陪(音:feng-pei):指陪同、陪伴或陪客。
12. 苦力(音:ku-li):指从事辛苦体力劳动的人。
13. 披肝露胆(音:pi-gan-lu-dan):指真诚、坦率、毫无保留的表达自己的心意。
14. 懒婆娘(音:lan-po-niang):指懒惰的女人。
15. 乡巴佬(音:xiang-ba-lao):指农村地区居民或者粗鄙、土气的人。
明清戏曲音乐、歌舞音乐

传统剧目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拷红》《打金枝》《三哭殿》等;
新剧目的优秀代表作有:《阴阳沟》《李双双》等。
豫剧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为【慢板】4/4拍、【流水板】2/4拍或1/4拍、【二八板】2/4拍、【飞板】无板无眼,节奏自由。
(十一)粤剧
广东省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以及港澳等粤语地区。最早见于徐珂的《清书钞》。
明清戏曲音乐
主要内容
(一)传奇
承袭宋元南戏传统,又称明清传奇。
梁伯龙《浣纱记》、汤显祖《牡丹记》、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
(二)六大声腔
明“四大声腔”: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浙江)、戈阳腔(江西)、昆山腔(江苏)。
海盐腔:最早出现,无曲谱传世;戈阳腔:流传最广,江西、安徽、福建、云南、贵州,粗狂豪放,一人唱众人和,伴奏只用打击乐器;余姚腔:形成于元末明初,明中遍及南北;昆山腔:也成昆腔、昆曲,明代戏曲声腔中成就极高、影响极广的一种。魏良辅等人将昆山土戏改为“水磨腔”,用新昆山腔演出了剧本《浣纱记》后才广为传播。汤显祖《牡丹亭》、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清末两大腔系:歌舞类型腔系和说唱类型腔系。
(三)花部乱弹
清代中叶对当时兴起的各种地方戏曲的泛称。
(四)梆子腔
又名秦腔。用枣木梆子伴奏,北方民间曲调基础上形成的多个剧种的总称,源于明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说唱。是戏曲音乐板腔体的首创剧种,创立了我国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
(五)皮黄腔
由“西皮腔”和“二黄腔”结合而成。西皮起源于秦腔,经湖北襄阳及武汉一带的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二黄产生于江西、安徽一带,是在戈阳腔的传统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在明清戏曲史上,皮黄腔影响极大。1790年乾隆八十寿辰,诏令“四大徽班”进京贺寿,皮黄腔风靡京城,为京剧的产生奠定了一定基础。(京剧真正的诞生和创始时期是同治和光绪时代,湖北楚班进京,促成了徽汉合流,才开始形成具有全国意义的新பைடு நூலகம்种——京剧。京剧得名,是民国以后的事,因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黄”为“京戏”。)
明清西北地区宝卷方言词例释

明清西北地区宝卷方言词例释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包括现今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这一地区是中国的内陆地区,地势高大、气候干燥,民风淳朴,人口众多,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方言特点。
下面是一些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宝卷方言的词语例释。
1. 汝族(rǔ zú):指土著民族,即现今的回族。
2. 乌瓦(wū wǎ):指仓库、储物之所。
3. 纳苏比(nà sū bǐ):指宴请宾客时的礼仪。
4. 天山(tiān shān):指北方边境的山脉,也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
5. 阿瞎(ā xiā):指活动灵活、行动敏捷的人。
6. 雀掰(què bāi):指小巧玲珑、秀丽的地方。
7. 喇啦(lǎ lā):指物品多且琐碎的地方。
8. 民太祖(mín tài zǔ):指明朝开国皇帝朱棣。
9. 在那(zài nà):指地理位置较远的地方。
10. 定青(dìng qīng):指高原地区的城市,青海省的青陇州。
11. 义和团(yì hé tuán):指中国19世纪末民间抗外运动组织。
12. 鱼家庄(yú jiāzhuāng):指靠近河边或湖泊的居住区。
13. 色丢丢(sè diū diū):指彩色斑驳、多样化的事物。
14. 花家胡(huā jiā hú):指擅长花木栽培和修剪的技艺。
15. 纳顶(nà dǐng):指将障碍物顶移开,以方便行走。
16. 昏厥(hūn jué):指因气血不畅而昏倒。
17. 玄奘(xuán zàng):指唐代高僧玄奘,他曾经西行取经。
18. 老套子(lǎo tào zi):指过时、陈旧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19. 警灯(jǐng dēng):指警报或警告的信号灯。
20. 赤白(chì bái):指红白二色相间。
《元曲选》中的蒙式汉语

《元曲选》中的蒙式汉语元朝时蒙古族的统治对中华文化产生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在元杂剧方面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何?本文以《元曲选》为研究文本,对其中元朝首次出现的字词进行分析,并对其成因进行分类归纳,以期从中看出文化交融的强大魅力。
标签:元曲选蒙式汉语一、语法类型的蒙式汉语蒙古族对汉语的影响,从宏观上看表现在语法层面,即句法结构的不同。
其具体的体现为蒙古语的说话是“主+宾+谓”的结构,并非我们通常的“主+谓+宾”。
所以受蒙古语影响,《元曲选》中的语音中也出现很多“主+宾+谓”结构的句子。
如:不免分付侍女们,安排酒果,亲自出洞迎接去咱。
《误入桃源》第二汉语的语法应为“亲自出动去迎接”,受蒙古语影响,文本中为“迎接去”。
如果没有意识到蒙式汉语的这一特点,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逐字翻译所导致的语句不通,从而影响对文本的理解及深入的研究。
二、词汇类型的蒙式汉语蒙古族对汉语的影响,还直接表现在蒙古词语的影响,即在剧作中直接出现蒙古语。
这些词往往是研究元杂剧时的难点,没有蒙语的学习很难对含有蒙语词的句子进行正确理解。
笔者将这些词分为以下两类:1.蒙古语音译对于直接由蒙式汉语音译而成的词语这方面的研究中,方龄贵先生的《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一书中已经做了及其详细的分析,笔者便不在此处班门弄斧,仅罗列几例用以佐证论文观点。
如“哈喇”一词在《元曲选》中共出现了7次,他音译之前对应的蒙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当为“杀”。
具体文本如下:不如送他去汉朝哈剌,依还的甥舅礼,两国长存。
《汉宫秋》第三折依着我的愚见,只消差人赚将韩信到来,哈喇了就是,打甚么不紧。
《赚蒯通》第一折但那杨景是一个郡马,怎好就是这等自做主张,将他只一刀哈喇了。
《谢金吾》第三折我如今着我大的孩儿费得雄,他也是个好汉,常在教场中和小的们打髀殖耍子,我如今着人叫他来,着他诈传平公的命,将伍员赚将来,拿住哈喇了,俺便是剪草除根,萌芽不发。
《伍员吹箫》第一折除死无大灾,饶便饶,不饶把俺两口儿就哈喇了罢。
《全元曲》杂剧中的蒙古语词

《全元曲》杂剧中的蒙古语词高中课外元曲必读:全元曲269春风小桃初破蕊。
【双调】落梅风眉间恨,心上苦,口难言把脚尖儿分付。
乌靴上半痕鞋下土,忍轻将袖梢儿挪去。
楼台小,风味佳,动新愁雨初风乍。
知不知对春思念他,倚阑干海棠花下。
新秋夜,微醉时,月明中倚阑独自。
吟成几联肠断诗,说不尽满怀心事。
鸾凤配,莺燕约,感萧娘肯怜才貌。
除琴剑又别无珍共宝。
则一片至诚心要也不要?风流士,年少客,花无名帽檐羞带。
新来颇觉略分外,相思病等闲不害。
乾坤内,山共水,论风流古杭为最。
北高峰离不得三二里,回头看镂金铺翠。
【双调】水仙子赋妇人染红指甲凤华香染水晶寒,碎系珊瑚玉笋间,想别离拄齿应长叹。
污檀脂数点斑,记归期刻损朱阑。
锦瑟弦重按,杨家花未残,为何人血泪偷弹?柔荑春笋蘸丹砂,腻骨凝脂贴绛纱,多应泣血淹罗帕。
洒筼筜赪素甲,抹胭脂误染冰楂。
横象管跳红玉,理筝弦点落花,轻掐碎残霞。
丹枫软玉笋梢扶,猩血春葱指上涂,偷研点易朱砂露。
蘸冰痕书绛符,摘蟾宫丹桂扶疏。
潮醉甲霞生晕,碾秋磦琼素举,夹竹桃香符。
【双调】庆东原闲评论,猛三思,想海神庙错断了乔公事,则合赚他每烧钱裂纸,则合任他每焚香扣齿,不合信他每插状供祠。
人都说桂英痴,则我道王魁是。
【不知宫调】时新乐千里独行关大王,私下三关杨六郎,张飞忒煞强,诸葛军师赛张良。
暗想,这场,张飞莽撞,大闹卧龙冈,大闹卧龙冈。
金妆宝剑藏龙口,玉带红绒皇宣授。
男儿得志秋,旌旗影里骤骅骝。
满斟,玉瓯,笙歌齐奏,喧满凤凰楼,喧满凤凰楼。
人活百岁七十稀,百岁光阴能几日。
光阴积渐催,穿了吃了是便宜。
唱著,舞著,终日沉醉,不饮是呆痴,不饮是呆痴。
迓鼓童童笆篷下,数个神翁年高大。
糍糕著手拿,磁瓯瓦带浑滓。
铺下,板踏,萝卜两把,盐酱蘸梢瓜,盐酱蘸梢瓜。
霎时相见便流恋,俊俏庞儿少曾见。
一朵白玉莲,端端正正在湖边。
细看,可怜,香风拂面,真乃是前缘。
套数【大石调】青杏子元宵明月镜无瑕,三五夜人物喧哗,水晶台榭烧银蜡。
笙歌杳杳,金珠簇簇,灯火家家。
明清民歌中的民俗语汇及其特色研究

阔人 衣 冠整 洁 , “ 钵 ”原 指佛 教 中师傅 向徒 弟传 递 袈 裟和 钵 ,现 泛指 思 想 、精 神 、学 术 、技术 的 衣 传 承 和交 流 。俗 语如 “ 汉嫁 汉 ,穿 衣 吃饭 ” “ 鼠帽 子六 月 里戴 ,就 是 好货 也 不 应 时 ” “ 破 嫁 、 貂 、 穿
大量 的服饰 类 民俗 语汇更 凸显 了明清 时期服 饰文化 的显 著特色 。
・
18 ・ 0
《 文 ・ 部》解 释 : “ ,依也 。上 日衣 ,下 日裳 。 说 衣 衣 ”段 玉裁 注 : “ 韵 为训 。依 也 ,倚也 。衣 迭 者 ,人 所依 以蔽体者 也 。 由此 可见 ,古代 的衣有 上衣 和下 衣 之分 。上 衣 为 “ ” ” 衣 ,下 衣 为 “ ” 以 裳 。 下 列举 的衣着 类 民俗 语汇 专指 上衣 ,如 :锦衣 、蓑 衣 、罗 衣 、麻 衣 、寒 衣 、棉 衣 、青 衣 、绿 纱衬 衣 、
一
、
《 明清 民歌 时调 集》 民俗 语 汇分 类研 究
( )服饰 类 民俗 语汇 一
在历 史 发展 的进 程 中 ,中华 民族形 成 了有 别 于其他 民族 的文化 特 色 ,表层 文 化 中包 涵 的服 饰文
化 特色 尤 为 突 出。 《 清 民歌 时调 集 》将 一 幅 幅社会 生 活和 民俗 文化 的 生动 图景 展示 在 我们 面 前 , 明
2o 0 9年 3期
满族 研究
MANZ MI U NORI Y E E T R S ARC H
№320 .0 9
(3)宋元至明清时期——2024年九省联考+2023年四省联考+2021年八省联考历史专项精编

(3)宋元至明清时期1.[2024届·吉林·模拟考试]1125年,宋使许亢宗奉命赴金,途经“契丹东寨”,记录道:“当契丹强盛时,虏获异国人,则迁徙杂处于此……故此地杂诸国风俗。
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
”这表明( )A.通用语言具有重要作用B.民族交往促进语言融合C.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D.民族团结推动边疆稳定2.[2024届·河南·模拟考试]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
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顺、朱熹等从祀孔庙。
材料反映这一时期(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D.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3.[2024届·广西·模拟考试]宋太宗时规定,各路转运使不准随便上京奏事,遇“非常事,许乘驿入奏”。
神宗时,特准部分转运使“如有要切公事,须合面奏者,即取旨”。
徽宗后期,要求转运使“各条具所部无名之费、不急之务”奏报朝廷。
据此可推断( )A.地方向中央奏事流程规范化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逐渐下降C.转运使的政治地位日益上升D.中央对地方管理方式集权化4.[2024届·贵州·模拟考试]宋真宗时期,王禹偁上疏提到:“臣本鲁人,古籍济上,未及第时,一州止有刺史一人、司户一人,当时未尝阙事。
自后有团练推官一人,太平兴国中,增置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监酒、椎税算又增四员。
曹官之外,更益司理。
”材料意在强调当时北宋( )A.行政机构不断完善B.地方事务日益繁杂C.官僚体系庞大臃肿D.行政官员相互制约5.[2024届·安徽·模拟考试]北宋初年,“交趾、海南诸国连岁人贡,通关市,商人岁乘舶贩易外国物,自三佛齐、勃混城,犀、象、香药珍异之物充盈府库,始议于京师置香药易院,增香药之直,听商人市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又去弄虚头,丢了撒娄 休后悔。 ” .. 元明间·无名氏《闹铜台》四[梁州]白: “虚搠一枪逃命走,留着撒髅 戴纱帽。 ” .. 元明间·无名氏《破天阵》一、白: “若 被南朝捉了去,耍了撒髅 一世苦。 ” .. 明·无名氏《五龙朝圣》三[尾声]白; “今 日我们造物低,思想起来最孤恓,他若恰才焦 懆了,丢了撒娄 变田鸡。 ” .. 撒娄, 亦作 “撒髅” , 蒙古语, 汉语指人的 “头” , 使用既久,遂杂入汉语方言中。明·无名氏《墨娥 小录》卷十四《行院声嗽·身体》 : “头,撒搂。 ” 是其证。 撒袋(sƒ d„i) 撒袋儿 元·关汉卿《五侯宴》二[隔尾]白: “左 右,与我拾将那枝箭来,插在我这撒袋 中。 ” .. 元明间·无名氏《岳飞精忠》一、白: “弩 门并速门,撒袋 紧随身。 ” .. 明·汤显祖《南柯记》十五[越恁好]: “盔 缨缴撒袋儿 摇,一个个把归鞭袅袅。 ” ... 撒袋,插弓箭的袋子。 《清会典事例·兵部·军 器》 : “十七年奏准,各直省绿营兵丁自备军械内, 弓箭撒袋腰刀。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 五: “文宗显皇帝御用鞍一副, 籐鞭一把, 撒袋一副, 弓四张,箭三十六枚。 ” 《清绘典图·武备·撒袋》 : “撒袋,亲王、郡王用青倭缎,红毡里,绿革缘, 饰皆缕金花纹。百官撒袋,均用革,绿革缘,各缀 镮二,悬革带,蓝布里,前系以钩,左右及后带版 各一。一、二品官用一等撒袋,缘加红黄线三道。 ” 于此可见封建时代服饰的等级制度。 按:撒袋,本来自蒙语。 《卢龙塞略》卷十九、 二十译部上下卷所收蒙古译语《戎具类》 : “撒袋曰 撒答。 ” 《武备志》收《蓟门防御考》载(蒙古)译 语,亦注曰: “撒袋:撒答。 ” 《登坛必究》卷二十二 所载(蒙古)译语《军器什物门》 : “箭插:撒答。 ” 并可证。 元明曲家吸收此语入剧, 一直延用到清代。 亦见之小说, 如 《醒世姻缘传》 第一百回、 《施公案》 第一一二回,皆有此语。撒袋,亦作“靸袋” 。据 《蒲松龄集》所收《日用俗字》兵器章第九: “靸 袋当腰勒。 ”原注: “靸,即撒。 ”
第 23 卷第 4 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4 期
明·高濂《玉簪记》三[北朝天子]: “吹 哔 几声,打羯鼓几声,好撒嬴撒嬴 撒撒嬴搂 .... 红妆晓来未醒,打辣酥堪消闷。 ” 明·无名氏《苏武牧羊记》三、白: “洒 . 银 打辣酥,撒叭赤了撒叭赤。 ” . 撒因,亦作赛银、塞因、塞艮、撒嬴、洒银, “好”的意思。 《华夷译语·通用门》呼“好”曰 “撒因” 。 《卢龙塞略》卷十九、二十译部上下卷所 收之蒙古译语《通用门》呼“好”曰“赛因” 。 “撒 因答剌孙” ,谓好酒也。明·俞弁《山樵新语》卷 六: “ 《元史正纲》云:元世祖赐杨汉英名以赛因不 花,译以华言:赛因,好也;不花,牛也。 ”按以上 各写法,皆字异声近义同。宋·洪皓《松漠记闻》 : “婿牵马百匹,少者十四陈其前。妇翁选子姓之别 马视之,塞痕则留,辢辣则退。留者不过十二三。 ” 自注云: “塞痕,好也;辢辣,不好也。 ”钦定《元 史语解》卷二十四(名物) : “赛音,好也。卷一一 五作“赛因” 。 《元朝秘史续集》卷二: “每百羊中岁 输其一,给贫乏者,亦撒因也。 ”清·陈康祺《郎 潜纪闻三笔》卷五: “赛音,好也。 ”皆其证。 撒花 元·无名氏散套[天仙子]: “添潇洒,朝暮 是甚生涯?女仗唇枪,娘凭嘴马,寻缝儿觅撒 花。 ” 撒花,蒙古语,意谓索贿,奉献礼物。宋·彭 大雅、徐霆《黑鞑事略》 : “其见物则欲,谓之撒 花。……撒花者,汉语觅也。 ”宋·汪元量《醉歌》 之七: “北师要讨撒花银,官府行移逼市民。 ” 《元典 章·刑部十七·禁诱略·反贼拜见人口为民》 : “江 南草贼生发,劫掠平民子女财物,官司调官收捕。 贼有降者,将劫掳财物男女于收捕官处,作拜见撒 花。 ” “作拜见撒花” ,谓作拜见礼品也。清·刘献 廷《广阳杂记》卷三: “元朝末年,官贪吏污,因蒙 古、色目人罔然不知廉耻为何物。其问人讨钱,皆 有名目, 所属始参, 曰 ‘拜见钱’ ; 无事白要, 曰 ‘撒 。 ”撒花,亦作“扫花” 。元·无名氏《元朝 花钱’ 秘史》第一一四节,扫花,旁译“人事” , “人事” 者,礼物也。古典戏曲小说中多见之。 撒娄 撒髅 元明间·无名氏《岳飞精忠》三、白: “大
────────── 收稿日期:2000-04-17 作者简介:王学奇(1920-) ,男,北京密云人,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住天津市虹桥区五中后大道青春南里 17 门 204 号,邮编 300132。 -8-
王学奇:宋元明清戏曲中的少数民族语 钱连声不住口。 ” (见《太平乐府》卷九) 明·无名氏《下西洋》二、白: “今日使 的小番去,呼唤各国劫薛 夷长来,一同计较, .. 众劫薛 敢待来也。 ” .. 清·程镳《蟾宫操》二七[霜焦叶]白: “奉 有明诏,召我入禁,直言得失,若不将几种大 利大害, 痛切陈之, 更待何时?为此乘夜而来, 已到午门了, 早有怯薛 官伺候也。 (杂下。 ) (生、 .. 外扮侍卫上。 ) ” 怯薛,蒙古语,番值宿卫的意思。正如《元 史·兵志二》所说: “怯薛者,犹番直宿卫也。 ” 因用以称宫廷卫士,每三日一换班;亦即汉语所谓 的禁卫军,这是元代皇帝的心腹爪牙。元·张宪有 《怯薛行》诗描写说: “怯薛儿郎年十八,手中弓箭 无虚发。 ”它设置于成吉斯汗时,由宿卫、侍卫、环 卫三队组成,各有队长统帅,总隶于怯薛长。元初 功臣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太祖命其 世领怯薛之长,谓之四怯薛。 《元史·选举志二》 : “凡怯薛出身,元初用左右宿卫为心膂爪牙,故四 怯薛子孙世为宿卫之长,使得自举其属。诸怯薛岁 久被遇,常加显擢,惟长官荐用,则有定制。 ”其云 内怯薛者,是指宫中侍卫。 《初刻拍案惊奇》卷九: “次子忙古歹, 幼子黑厮俱为内怯薛带御器械” , 是 也。清·袁枚《随园随笔·领侍卫内大臣》 : “至《元 史》所称怯薛,则今之侍卫矣。 ” 《下西洋》剧中所 谓“劫薛” ,想亦系宫中侍卫之类。 怯烈司 元·张云庄小令[朱履曲]《警世》 : “萧墙 外拥来抢去,宴席上似有如无,奏事处连忙的 退了身躯。付能都堂中妆样子,却早怯烈司 里 ... 画招伏,知它那答儿是荣贵处?” (见《乐府 群珠》卷四) 怯烈司,汉语谓畜养马匹的地方。 《圣武亲征 录》 : “是时别里古台那颜掌上乞烈思事。 ” 原注: “系 禁外系马所。 ” 《元史·太祖纪》 : “时皇弟别里古台 掌帝乞列思事。 ”原注: “乞列思,华言禁外系马所 也。 ”一本注作: “华言禁外牧场也。 ” 《元朝秘史》 ”此乞鲁 第二四五节:乞鲁额迭彻,旁译“聚马处。 额、乞列思皆与怯烈司为共同语,只是译语用字不 同耳。张云庄的这支小令,大意是说人事沧桑,变 化无常:昨天还在中书省里任职,今天却在怯烈司 撒八, 《金史·金国语解·人事》 : “撒八,迅 速之义。 ”方龄贵释为“忠勇可恃” (见《元明戏曲 ) 。在这里二说以后说较妥。 中的蒙古语》 撒因 赛银 塞因 塞艮 撒嬴 洒银 元·关汉卿《哭存孝》一、白: “撒因 答 .. 剌孙,见了抢着吃。 ” 元·陈以仁《存孝打虎》二[尾声]白: “金 盏子满斟着赛银 打剌苏。 ” .. 元明间·无名氏《紫泥宣》四、白: “我 把那塞艮 的哈打剌孙,都安排的停当了,则等 .. 俺阿妈来。 ” 明·黄元吉《流星马》二[上小楼]白: “塞 . 因 者米食塞艮 打剌酥。 ” . ..
(接第 3 期) 扑哈 囗·无名氏散套《哨遍·大打围》 : “酥泛 酒银瓶锣锅里旋,盐烧肉钢签炭火上叉,打剌 酥哈剌扑哈 ,土思胡先把,蒙赤兔难拿。 ” (见 .. 明·郭勋辑《雍熙乐府》卷七) 扑哈,蒙语, 意为牤牛。钦定《元史语解》 : “布 哈,牤牛也。 ”屡见。 《华夷译语·鸟兽门》 “牯牛” 作“不花” 。 《鞑靼译语·鸟兽门》 、 《卢龙塞略》卷 十九、二十译部上下卷所收蒙古译语《兽畜类》同。 《登坛必究》 卷二十二所载 (蒙古) 译语 《走兽门》 : “牤牛”作“补哈”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 卷五“有补实用之国语”条所收蒙古语: 布哈,犍 牛也。 ”按:扑哈、布哈、不花、补哈,皆一词的不 同译音。哈剌扑哈,即黑色牤牛之意。参见“哈剌” 条(三) 。 乞塔 明· 朱有燉 《桃源景》 四[倘秀才]白: “ (净 云: )乞塔 苦温卯兀备打剌苏,额薛悟卯兀客 ..
宋元明清戏曲中的少数民族语(三)
王学奇
(河北师范大学 中文系,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 要:宋元明清戏曲作品中,时时采入少数民族语,世易时移,这些少数民族语成了阅读这类文学作品的
语言障碍,对于散见于各戏曲作品中的少数民族语汇集例句,兼采众说,为之诠释。共释词 149 个,连同附目 97 个,计 246 个。 关键词:宋元明清;戏曲;少数民族语;释义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1)04-0008-09
- 10 -
王学奇:宋元明清戏曲中的少数民族语 撒敦(sƒ d‘n) 元· 关汉卿 《调风月》 四[双调新水会]: “双 撒敦 是部尚书,女婿是世袭千户,有二百匹金 .. 勒马,五十辆画轮车。 ” 元·李直夫《虎头牌》二[大拜门]: “常 记的往年,到处里追陪下些亲眷。我也曾吹弹 那管弦,快活了万千,可便是大拜门撒敦 家的 .. 筵宴。 ” 明·贾仲明《金安寿》四[早乡词]: “托 生在大院深宅,尽豪奢衠气概;忒聪明,更精 彩,对着俺撒敦 家显耀些抬颏。 都。 ” “撒都”为“撒 敦”的不同驿文。又《华夷译语·人物门》 、 《卢龙 塞略》 卷十九、 二十译部上下卷所收蒙古译语 《伦 类门》皆谓“亲眷”为“兀里撒敦” 。王季思《玉 轮轩曲论》则注曰: “撒敦,女真贵族的通称。 ” 恐非是。 撒叭赤 明·无名氏《苏武牧羊记》三、白: “洒 银打辣酥,撒叭赤 了撒叭赤 ;蹉跎呵,老来不 ... ... 觉兀辣赤。 ” 同剧六、白: “咱是边关一把都,鼻高眼 大口含糊, 卷檐帽子头斜挺, 獐鹿皮靴脚慢拖, 撒叭赤 ,打辣酥,蹉跎马上叫姑姑。 ” ... 撒叭赤,蒙语解为糟蹋、滥用(见内蒙古大学 蒙古语文研究室编《蒙汉辞典》 ) 。 “撒叭赤了撒叭 赤” , 即无节制地狂喝滥饮之意, 犹汉语俗话所说 “ 了还 ” , 正与本剧第三出宾白所言: “上等好美酒, 吃了还要吃” ,意思相同。 扫兀 撒兀 “他 明·朱有燉《桃源景》四[倘秀才]: 道扫兀 呵,原来是坐地;他道锁陀八,原来是 .. 酒醉矣。 ” 同剧同折[倘秀才]: “撒兀 者,必锁陀 .. 八有。 ” 例中明言,蒙语“扫兀”是“坐”的意思。 《鞑 靼译语·人事门》 : “坐:扫兀。 ” 《华夷译语·人事 门》 : “坐:撒兀。 ” 《新刻校正买卖蒙古同文杂字》 : “坐:骚。 ”扫兀、撒兀、骚,音近义同,俱可证。 若用为名词“座儿” , 《登坛必究》卷二十二所载蒙 古译语 《马鞍器械门》 、 《武备志》 收载 《鞑靼译语· 马 鞍器械门》则呼为“扫兀儿” 。 沙八赤 宋·无名氏《宦门子弟错立身》五 [ 锁南 枝·同前换头]: “如今打得我,浑身上下都麻 痹。要把刀,割下腿。告相公,沙八赤 。 ” ... 沙八赤,蒙语。汉语谓抽打、摔打之义。 《华 夷译语·人事门》 : “打,古卜石。 ” 《卢龙塞略》卷 十九、 二十译部上下卷所收蒙古译语 《生灵门》 : “打 曰古不石。 ”按:古卜石、古不石,皆与“沙八赤” 音近义同。 《鞑靼译语·人事门》又译“打”为“占 赤” ,音更相近。盖译音无准绳也。钱南扬《永乐大 典戏文三种校注》注云: “沙八,蒙古语抽打、摔打 之义;加语尾‘赤’ ,即祈使打。 ”按:释义对,但 把“沙八”和“赤”分割开,无据。陆澹安《戏曲 词语汇释》解为“原谅,宽恕。 ”亦无据。 沙咤利 明·徐复祚《红梨记》六[锦缠道]: “那沙 . 咤利 又十分威壮,如何更酌量,眼见得石沉山 .. 障,怨只怨孤辰寡宿命相妨。 ”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八五引唐·许 尧佐《柳氏传》载有唐代番将沙吒利恃势劫占韩翊 美姬柳氏的故事,后人因以“沙吒利”喻指霸占他 人妻室或强娶民妇的权贵及恶霸。清·蒲松龄《聊 斋志异·香玉》 : “无限相思苦,含情对短窗。恐归 沙吒利,何处见无双?”清·沈复《复生六记·坎 坷记愁》 : “憨为有力者夺去,以千金作聘,且许养 其母,佳人已属沙叱利矣。 ”皆其例。咤、吒、叱, 音近通用。 失剌温 明·无名氏《万国来朝》二、白: “ (单于 云: )我今要天朝进贡去,我着你选拣的马匹 有了么?(木朵剌云: )那颜分付我的勾当, 怎么敢差了, 选了一百匹高头细马, 昨日晚夕, 那失剌温 又下了个马驹儿。 ” ...